小說
假面自白 豆瓣
仮面の告白
8.5 (94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唐月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
三岛由纪夫的成名作,发表于1949年,中篇小说,通过倒错的内向型自白来对内心进行理智的探索,从一种社会心理的压抑出发,来对抗传统的道德、秩序和价值观的束缚。作品的特色在于内外交错、不拘泥于事实,完全凭主人公的意识轨迹构成。
作品首先叙述“我”的出生和家庭状况,而后将读者引入“我”五岁时光怪陆离的内心世界,进而描写“我”青春期大胆的心理。“我”对天生的孱弱感到羞愧,恋慕强健而富于野性的体魄,立志进行精神上的自我锻炼,但肉体的成长总令人不满。战时,“我”怀着尝试恋爱的心态接近异性,终于和同学之妹园子恋爱,但却因为感到自己能力不足而导致关系结束。战后,园子与别人结婚,但“我”却试图仍与她偷偷约会,尝试完全舍弃肉欲的精神恋爱。
Nocturnes 豆瓣
作者: Kazuo Ishiguro Vintage 2010 - 9
One of the most celebrated writers of our time gives us his first cycle of short fiction: five brilliantly etched, interconnected stories in which music is a vivid and essential character.
A once-popular singer, desperate to make a comeback, turning from the one certainty in his life . . . A man whose unerring taste in music is the only thing his closest friends value in him . . . A struggling singer-songwriter unwittingly involved in the failing marriage of a couple he’s only just met . . . A gifted, underappreciated jazz musician who lets himself believe that plastic surgery will help his career . . . A young cellist whose tutor promises to “unwrap” his talent . . .
Passion or necessity—or the often uneasy combination of the two—determines the place of music in each of these lives. And, in one way or another, music delivers each of them to a moment of reckoning: sometimes comic, sometimes tragic, sometimes just eluding their grasp.
An exploration of love, need, and the ineluctable force of the past, Nocturnes reveals these individuals to us with extraordinary precision and subtlety, and with the arresting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detail that has marked all of Kazuo Ishiguro’s acclaimed works of fiction.
From the Hardcover edition.
Flowers for Algernon 豆瓣
8.8 (38 个评分) 作者: Daniel Keyes Mariner Books 2004 - 6
With more than five million copies sold, Flowers for Algernon is the beloved, classic story of a mentally disabled man whose experimental quest for intelligence mirrors that of Algernon, an extraordinary lab mouse. In poignant diary entries, Charlie tells how a brain operation increases his IQ and changes his life. As the experimental procedure takes effect, Charlie's intelligence expands until it surpasses that of the doctors who engineered his metamorphosis. The experiment seems to be a scientific breakthrough of paramount importance-until Algernon begins his sudden, unexpected deterioration. Will the same happen to Charlie?
An American classic that inspired the award-winning movie Charly, Flowers for Algernon now returns to Harcourt as a Harvest paperback.
蓝另一种蓝 豆瓣
7.4 (34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山本文绪 译者: 张苓 南海出版公司 2012 - 10
★五月天阿信感动推荐
★直木奖获奖者山本文绪代表作
★这个世界上肯定有另一个我,做着我不敢做的事,过着我想过的生活
★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自己,总觉得当年如果做了不同的选择,人生一定会比现在强几百倍,因而活在无尽的悔恨中,那么,请你务必要来读一读这本小说。——彭蕙仙(台湾资深媒体人)
鸟儿愿为一朵云。
云儿愿为一只鸟。
——泰戈尔
另一个作了正确选择的我,正在另一块土地上幸福地生活,另一种正确的人生正在进行。
而我选错了。我被美丽的外表欺骗了,选择了一部有缺陷的车。另一部落满灰尘的车才是能快意人生的高性能的车子。
都说一个人的人生之路不能走两次。但是 不知为何,唯独我现在拥有了这个机会……
在轮下 豆瓣
Unterm Rad
8.4 (53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张佑中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轮下》是作者的早期作品。
小说叙述的故事是:主人公汉斯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被大家视为神童。他被送入一个神学院学习,受大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功名心切,在与世隔绝的学校里拼命学习,没有半点空闲,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同学赫尔曼生性倔强,蔑视功名,为学校不容;而汉斯觉得只有赫尔曼才是知己。汉斯用功过度,身体衰弱,成绩倒退;学校把这些归罪于赫尔曼。赫尔曼被学校开除,汉斯更感孤单,不时受到老师的训斥和同学的耻笑,之后得了神经衰弱症,使他无法继续学业,只得返回家乡当钳工为生。社会的歧视和生活的失意使他觉得仿佛跌在无情而庞大的车轮下。
这是一部控诉德国旧的教育制度的小说,被认为有浓厚的自传色彩。
The Black Swan 豆瓣
作者: Nassim Nicholas Taleb Penguin 2008 - 2
`Great fun ... brash, stubborn, entertaining, opinionated, curious,
`Hugely enjoyable - compelling'
`Idiosyncratically brilliant'
`A fascinating study of how we are regularly taken for suckers by the unexpected'
`A deeply intelligent, provocative book'
'Like the conversation of raconteur ... hugely enjoyable - compelling ... Beware the Black Swan'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The Black Swan confirms his status as a guru for every would-be Damien Hirst, George Soros and aspirant despot'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A deeply intelligent, provocative book ... Taleb succeeds in
bringing sceptical empiricism to the masses'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A richly enjoyable read with an important message'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A provocative macro-trend tome in the tradition of The Wisdom of
Crowds and The Tipping Point'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伊斯坦堡: 一座城市的記憶 豆瓣
作者: 奧罕.帕慕克 / Pamuk, Orhan 译者: 何佩樺 馬可孛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6 - 3
本書為帕慕克獲得二○○五年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殊榮,足見奧罕‧帕慕克的才華不僅深獲讀者的青睞,更受到文壇最高榮譽──諾貝爾文學獎的矚目。
「伊斯坦堡的命運就是我的命運:
我依附於這個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

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瓦解之後,世界幾乎忘了曾經叱吒風雲的伊斯坦堡存在過的事實。這座帕慕克所生長的城市如今窮困潦倒,在它長達兩千年的歷史以來從未像現在這般遺世獨立。對帕慕克而言,伊斯坦堡一直是一座充滿帝國遺跡與銷聲黯然的城市。他自己的內心也一直與這段銷聲黯然的過往爭戰不休,終於體悟出能超越這段記憶的唯一方式,就是與這段輝煌過如今卻澹然的歷史和平共存下去。

帕慕克於一九五二年出生在伊斯坦堡的一個中產階級的家庭,從小他就是個愛做白日夢的孩子,住在土耳其市中心為人所熟知的其中一棟建築──「帕慕克公寓」,而且帕慕克家族的分支分戶全都住在同棟公寓的不同樓層中。隨著時光遞嬗,家庭的生活型態也隨著土耳其的政經情勢而改變,對於帕慕克來說,整個家族群居的公寓不僅是成長的中心,整個伊斯坦堡更是圍繞著這幢公寓再向外延伸的世界。

如今作家帕慕克以其獨特的歷史感與善於描寫的傑出天分,重訪他家族的秘辛與習性,發掘出那些舊地往事的梗概和脈絡,拼貼出形形色色的當代城市生活。經由他的引導,和透過他所剖析自己家族的秘密和特質,我們跟著走進了鄂圖曼帝國的文明之中,在帕慕克筆下所營造的時代氛圍和字裡行間,處處透露著對土耳其文明的感傷,呈現出傳統和現代之間多所衝突的城市歷史,不啻為一本自傳性質的城市傳記。

隨著帕慕克對伊斯坦堡的記憶,在他頹圮的鄂圖曼別墅中、後巷裡和水道之間,我們幾乎可以目睹伊斯坦堡的歷史遺跡,和他個人失落的美好時光。除此之外,在他的回憶之中,還介紹了幾位伊斯坦堡的作家、藝術家和殺人犯,為這座他稱之為家鄉的城市,提供善與惡、美與醜的對比。
我輩孤雛 豆瓣
作者: [英国] 石黑一雄 译者: 林為正 大塊文化 2002
三○年代末的英格蘭,一個舉國知名的私家偵探克裡斯多夫‧班克斯。他偵辦的案件是倫敦上流社會最熱中談論的傳奇,但他始終念念不忘的,卻是兒時在上海租界離奇失蹤的雙親。此刻,黃埔灘頭已然烽火漫天,但他知道,他必須回到上海解開這個謎。這一次,逝去的童年,失蹤的雙親,他要一起尋回。
石黑一雄以他細膩的筆觸、優雅的書寫,刻畫大戰之前,童年時期的克裡斯多夫在上海公共租界與日本幼童秋良的深摯情誼。隨著克裡斯多夫的父母相繼失蹤,他被送回英國,小說的場景也拉到英國的上流社會,最終又隨著主角回到中國,撥開重重迷霧,探尋失落在記憶裡的上海、童年,尋訪他的童年玩伴以及他摯愛的雙親。
童年、回憶、愛情、正義……是克裡斯多夫生命的背景,但他的命運「是以孤兒的眼光看待世界,長年追逐著父母消逝的暗影。……只有盡全力把使命完成,在此之前,別無解脫之途,心中無法得到片刻的寧靜。」戰火連綿的上海,記憶的幻影與現實交錯。當謎團撥除,當真實浮現,面對生命需要更大的勇氣。
豆瓣
8.1 (96 个评分) 作者: 莫言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9
本书是莫言的最新长篇小说。
与莫言以往小说更注重历史幻想色彩不同的是,《蛙》更接近历史现实的书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秦腔 豆瓣
7.5 (15 个评分) 作者: 贾平凹 作家出版社 2005 - 4
《秦腔》以一个陕南村镇为焦点,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中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传统格局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被称为“一卷中国当代乡村的史诗”。书中写到了中国农村生活20年来变化中的种种问题,比如为什么有大量农民离开农村,农民如何一步步从土地上消失等等,同时加入了作者对当今社会转型期农村各种新情况的思考和关注。
《秦腔》并非写戏台上唱的秦腔,而是以凝重的笔触,讲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新时期农民的生存状态,解读中国农村20年历史。
《秦腔》是一部“反史诗的乡土史诗”,有史诗般庞大的规模和厚重的质地。贾平凹用文字还原和营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是对将要成为绝唱的农村生活作的“挽歌”。是对传统乡土的一种“回归与告别的双重姿态”。
贾平凹说:“如果你慢慢去读,能理解我的迷茫和辛酸。”
红高粱家族 豆瓣 谷歌图书
8.2 (22 个评分) 作者: 莫言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 - 10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1986年向汉语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奉献的一部影响巨大的作品,被译为二十余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小说通过“我”的叙述,展现了抗日战争年代“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上演的一幕幕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故事。爷爷、奶奶、父亲、姑姑等先辈,一方面奋起抗击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一方面迸发着让子孙后代相形见绌的传奇爱情。小说洋溢着丰富饱满的想象,以汪洋恣肆之笔全力张扬着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通过这部作品,作者把他的“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了世界文学的版图上。
西线无战事 豆瓣
Im Westen nichts Neues
9.6 (9 个评分) 作者: [德]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译者: 李清华 译林出版社 2011 - 4
《西线无战事》是德国现代著名作家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的代表作品。《西线无战事》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人公保罗和他的三个同学受“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欺骗宣传上了战场。在战争中他们目睹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眼看着一个个战友相继死亡,他们的英雄主义幻想破产了,内心发生了变化,开始对战争怀疑、厌恶甚至憎恨。这部小说是一战时期被毁火的德国青年一代的控诉书,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以异乎寻常的真实、毫不留情地揭开了这场所谓神圣的、美丽的战争的面纱,表现了极为鲜明的反战主题。这本书一出版就引起无与伦比的轰动效应,先后被译成29种文字,销量高达800万册,尤其受到当地青年的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