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
Die Vermessung der Welt 豆瓣
作者: Daniel Kehlmann Rowohlt 2005 - 9
Gegen Ende des 18. Jahrhunderts machen sich zwei junge Deutsche an die Vermessung der Welt. Der eine, Alexander von Humboldt, kämpft sich durch Urwald und Steppe. Der andere, Mathematiker und Astronom Carl Friedrich Gauß, beweist auch im heimischen Göttingen, dass der Raum sich krümmt. Mit Phantasie und viel Humor beschreibt Daniel Kehlmann das Leben zweier Genies, ihre Sehnsüchte und Schwächen, ihre Gratwanderung zwischen Einsamkeit und Liebe, Lächerlichkeit und Größe, Scheitern und Erfolg.
人论 豆瓣
作者: [德国] 恩斯特·卡西尔 译者: 甘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6
《人论》上篇着力于人的特点的研究,指出人具有创造“理想世界”的能力,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活动,并独树一帜地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下篇从这一定义出发,对各种文化现象,诸如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等,进行全面的探索。书中探幽析微,旁征博引,充分体现了一位哲学大师的睿智与精深。
卢梭·康德·歌德 豆瓣
作者: [德] 卡西尔 译者: 刘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 1
伟大的心灵总是相通的,正因乎此,一位大哲学家和一位大诗人之间的距离,就比他与一位蹩脚的哲学家之间的距离为小。卡西尔的这册小书,通过追述从诗(卢梭)向哲学(康德)和从哲学(康德)向诗(歌德)的精神转换现象,生动而令人信服地向我们说明了这一点。
人文科学的逻辑 豆瓣
作者: [德国] 恩斯特·卡西尔 译者: 关子尹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8
《人文科学的逻辑》为德国著名哲学家、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人物恩斯特·卡西尔的重要著作。作者在《人文科学的逻辑》中分五章探讨了人文科学的对象、自然与人文的不同感知方式、自然概念与人文概念的差异性、文化形式、文化价值与现代文化悲剧等重大问题,旨在从其“符号形式的哲学”出发解答人文与人文科学的可能性基础问题。
Essentials of Business Processe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豆瓣
作者: Magal, Simha / Word, Jeffrey Wiley 2009 - 1
This supplement text bridges the gap between the fundamentals of how businesses operate (processes) and the tools that business people use to accomplish their tasks (systems). The authors have developed this text for an introductory MIS or general business course to establish a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business processes. Business students, regardless of their functional discipline, will be able to apply the real-world concepts discussed in this text immediately upon entering the workforce.
As more and more businesses adopt enterprise systems globally, it become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for business schools to offer a process-based curriculum to better reflect the realities of modern business. Given the integration of business operations and enterprise systems, Magal and Word have designed this text to reflect, in a practical and accessible format, how real-world business processes are managed and executed.
香水 豆瓣
Das Parfum
8.8 (134 个评分) 作者: [德] 帕·聚斯金德 译者: 李清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6
本书描述格雷诺耶自幼受苦,生有特殊的嗅觉功能,领悟惟有少女的体香能使人神魂颠倒,他先后杀死26名少女,萃取她们的体味制出神奇的香水。当他罪行败露押赴刑场时,籍以身上的异香,逃回巴黎,被流氓等分剐而食。
尼采的锤子 豆瓣
作者: [英]尼古拉斯·费恩 译者: 黄惟郁 新华出版社 2010 - 1
《尼采的锤子:哲学大师的25种思维工具》内容简介:在很多人看来,哲学是一门玄奥难懂,枯燥乏味,脱离现实生活因而没有多大实际用处的学问。果真如此吗?读完这本小书,人们也许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尼采的锤子:哲学大师的25种思维工具》的25篇文章短小精悍,从我们周围世界的真实事件出发,引伸到潜藏在事件背后的哲学问题,进而讲解西方思想史上的大师们对这些问题的独到观点。每一篇既是关于一位哲学家的生平与主要思想的精要介绍,而且是哲学观点如何关照现实世界的精妙体现。读起来,既不会感觉到哲学的沉闷无聊,还会发现,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俯拾皆是可供玩味的哲理。
更具独创性的是,《尼采的锤子:哲学大师的25种思维工具》进一步阐释了这些哲学大师们在构建理论体系时所采用的丰富多样的思维工具和研究方法,如第一位西方哲学家泰利斯探索世界的组成元素所用的还原法,著名的芝诺悖论中所体现的归谬法,苏格拉底刨根究底的追问法,奥卡姆削繁就简的剃刀法,边沁一切以数学为原则的计算法,黑格尔承前启后的辩证法,等等。这些天才思想家独创的思维方式完全可以加以复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并对我们的思维有所启发。
對現代的觀察 豆瓣
作者: 尼克拉斯‧魯曼 译者: 魯貴顯 左岸文化 2005 - 8
「後現代」這樣宣佈在過去至少有個貢獻。它讓人們知道,現代社會不再信任它自己的自我描述的正確性。後現代這個詞或許只是想對現代做出一個另類的、較有變異的描述,而且,這個現代只能以否定方式,將它自己的統一想像成「大敘事」的不可能性。我們可能樂於承認,在社會裡不存在著一個具約束力的對社會之再現。但這應該不會就是終點,反而是一個起點,去反省系統自我觀察與自我描述的形式。自我觀察與自我描述必須在系統本身的一個過程中被提出並執行,這個過程自己又會再度地被觀察與描述。本書相信,我們能說出一些明確的看法;而且,系統理論的工具素材都已經在手上,我們只需將它們應用到「現代的觀察」這個論題上。
社會之經濟 豆瓣
作者: 尼可拉斯•魯曼(Niklas Luhmann) 译者: 湯志傑 / 魯貴顯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09 - 9
本書從自我生產系統的理論觀點,重新審視價格、貨幣、市場、資本、勞動、組織、決策……等的作用,剖析經濟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如何從偶連的運作中形成暫時相對穩定的結構。據此,支付是促成經濟分化出來,滿足其自我指涉循環要求的基本元素,需要則是相應的異己指涉,而價格便是滿足自我封閉要求,對控制進行自我觀察機制,是市場這個二階觀察機制的一環。整個經濟系統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其秘密便在於同時克服並製造出稀少性。
精彩文摘
把參與到經濟系統之中的系統所面對的經濟內部的環境視為市場,這個環境對每個參與其中的系統來說都是個不一樣的環境,但同時,它對所有參與其中的系統來說卻又都是同一個環境。所以,市場的概念不是指系統,而是指環境-但是這樣一個環境,它只有作為系統才能分化出來。就作為市場來說,經濟系統本身因此變成了自己的活動的環境。
攫取限制了其他接下來的攫取的可能性。攫取因此製造出稀少性,但稀少性同時也反過來作用為攫取的動機。所以,攫取實現了一種自我指涉的局面。它創造出它自己的條件,將自己造成的結果想成自己的動機。但是,在歷史的脈絡中,它會發現自己總是處於已為其他攫取結構化了的情境中,以致總是取向於一個為其他的攫取規定了的情境,也就是總是能夠以異己指涉的方式為自己找到理據和脫罪……稀少性是個弔詭的問題。攫取創造出自己想去除掉的東西。它想為自己確保足夠的數量,並因此創造出稀少性,而正是這個稀少性,才使得前述確保足夠數量的作為變得是有意義的……弔詭會變得看不見,因為人們始終處於一個早就由攫取先行結構化了的分岔,也就是處於一個具有歷史的情境中。
所以,這個構成性的問題只會以弱化了的形式,而不再以原初的形式顯現出來。它被轉換成配置及分配的問題,或者,也會轉換成正當化不平等的問題。唯有對觀察者來說,才有可能看到系統自己無法看到的東西:構成性的弔詭。系統本身是信任看不見的手的。
目次
譯者導論:把《社會之經濟》鑲嵌到「新經濟社會學」的討論中
前言
第一章 價格
第二章 社會之經濟作為自我生產的系統
第三章 作為經濟系統內環境的市場
第四章 經濟系統中的雙重循環
第五章 資本與勞動:區分的問題
第六章 稀少性
第七章 作為溝通媒介的貨幣:論象徵的及魔鬼的一般化
第八章 決策行為的社會學面向
第九章 媒介與組織
第十章 駕馭的界限
附錄一 《社會之經濟》所收論文原篇名及出處
附錄二 魯曼其他與經濟相關的論著
附錄三 魯曼生平年表
附錄四 魯曼主要著作選錄
索引
大眾媒體的實在 豆瓣
作者: Niklas Luhmann 左岸文化 2006
我們對社會、世界、自然的知識,都是透過大眾媒體而得知。但另方面,我們知道很多關於大眾媒體的事情,以致我們無法信任大眾媒體的消息來源。我們的應對之道是去疑慮其中有操弄,但終究不會產生任何有意義的結果;因為由大眾媒體得來的知識,猶如自發地融入一個自我再強化的結構中。
大眾媒體的實在,它的真實實在,在於它自己的運作中。社會進行著印刷與廣播,事物被閱讀,節目被接收到。事先的準備與隨後而來的許多討論都環繞著這個活動。然而,傳散的過程只有以技術為基礎才得以可能。這些技術運轉的方式結構化著並且限制著作為大眾溝通而可能的東西。任何大眾媒體理論都應該考量到這一點。但是,我們不想要將這些機械的作用,甚至它們的機械性或電子性內在作用,看作大眾媒體這個系統的運作。並非系統運作的每一個可能性條件都可以是系統自身運作序列的一部份。因此,有意義的是,將大眾媒體的真實實在,看成是在大眾媒體自己之中進行著的,貫串於大眾媒體的諸溝通。我們毫不懷疑,這樣的溝通確實發生著。
Wahrheit und Methode 豆瓣
Hans-Georg Gadamer Gesammelte Werke Band 1: Hermeneutik I
作者: Hans-Georg Gadamer Mohr Siebeck 2010 - 6
»Wir sagen, daß wir ein Gespräch führen, aber je eigentlicher ein Gespräch ist, desto weniger liegt die Führung desselben in dem Willen des einen oder anderen Partners. (...) Was bei einem Gespräch herauskommt, weiß keiner vorher.«
(Gadamer, »Wahrheit und Methode« I, S. 387)
Das Hauptwerk »Wahrheit und Methode« erscheint 2010, genau 50 Jahre nach der Erstausgabe, in durchgesehener und korrigierter Form als preiswerte Studienausgabe. Dieses Buch, das sein Autor erst im Alter von 60 Jahren schrieb, wurde zu einem Überraschungserfolg der philosophischen Literatur. Als eines der wenigen weltweit anerkannten Standardwerke der deutschen Nachkriegsphilosophie wurde es in viele Sprachen übersetzt.
Die große Resonanz könnte aus vielerlei Gründen erstaunen, unter anderem weil hier nur in Andeutungen eine große neue Theorie mit eigenem begrifflichen Instrumentarium vorgestellt wird; der Autor umkreist vorsichtig uralte Themen des philosophischen Weltzugangs. Vor allem geht es um die Frage: Was geschieht eigentlich, wenn wir verstehen? Er stellt die geschichtliche Dimension des Verstehens in den Mittelpunkt, auch durch seine berühmte Rehabilitierung des »Vorurteils«. Die systematischen Exkurse werden ergänzt durch eine Geistesgeschichte der Hermeneutik, die in ihrer virtuosen Behandlung so unterschiedlicher Anreger wie Hegel, Dilthey, Husserl und Heidegger überzeugt. Die Freundlichkeit und Sachlichkeit, mit der Gadamer seinen Leser ins Gespräch einlädt, machen den Rang dieses vorbildlichen Lehrbuchs aus.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豆瓣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王才勇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2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是本雅明论波德莱尔的专著。波德莱尔对19世纪中期巴黎的现代性体验的考察深深吸引了本雅明。从这个被资本主义商品世界异化了的抒情诗人的目光出发,本雅明希望能重新阅读处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初期的巴黎。在书中,本雅明与波德莱尔一起对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渐次熄灭的煤气灯、把人固定在土地上的住房牌号、日渐堕落成商品生产者的专栏作家”发出挽歌式的哀叹,一起作为“城市的闲逛者”躲在人群里注视着这个嘈杂的商品物质世界,一起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发出“震惊”的慨叹,却又在结尾处理性而忧郁地击碎了波德莱尔的现代主义英雄之梦。本雅明独特的视角、细致的观察和内心的敏锐,使得这部构筑在浩瀚的引文之上的辉煌之作更多了一份诗意的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