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春雪 豆瓣
9.0 (10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唐月梅 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 - 10
松枝清显本是武将门第出身家道中落,父亲将他寄养在绫他伯爵家。18岁上他与伯爵的女儿聪子相恋但他优柔寡断,没有勇气接受聪子的求婚。聪子被皇上敕许给洞院宫三王子治典王之后,她通过老仆蓼科仍与清显保持联系。清显却与她发生了肉体关系,并且让她怀了孕。而老仆蓼科又与主人绫他伯爵关系暧昧,她秉承伯爵之意,教唆聪子以不是处女的姿态对松枝侯爵进行幽雅的复仇。清显在东大的同学本多繁邦的帮助下,继续与聪子幽会。伯爵发现自己的聪子怀孕后,后怕事情败露,让女儿去奈良月修寺躲风。聪子在月修寺私自削发为尼,有犯皇上之嫌,所以侯爵、伯爵两家乱了方寸,让医生开具假诊断书,以欺瞒皇上。清显在本多的帮助下,亲赴月修寺要会见聪子,被聪子婉拒了。清显心力交瘁。在返回东京的车厢里,生平常做梦的他做了最后一个梦,醒来喃喃自语:“还会见面的。一定还会再见面的,在瀑布下……。”清显回到东京次日就离开了人世,年仅20岁。
菊与刀 豆瓣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7.9 (24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鲁思·本尼迪克特 译者: 吕万和 / 熊达云 商务印书馆 1990 - 6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
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 豆瓣
作者: 矢內原忠雄 译者: 林明德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2004 - 2
矢內原忠雄所著的《日本帝國主義之台灣》,雖非日治時期台灣經濟
史之「定論」或教條(dogma )的集成,卻為經典之作。這是日本統治殖
民地過程的透視,探討其研究殖民地結構的論述。也是以經濟為中心看台
灣社會發展的科學分析。易言之,即從殖民政策立場,以台灣為具體實例
,闡析帝國主義殖民政策的理論以及日本殖民政策的活動形態。由於日本
對台灣經濟要求為日本決定台灣統治政策最有力的原因,因此著重於經濟
問題的分析,但對於教育、法制、政治、民族運動等亦有敏銳的分析。
本書將台灣經濟分析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闡釋日本統治台灣
期間資本主義歷史的性格,將台灣的資本主義化過程中日本國家權力的活
動及其性格,就日本資本壓制台灣的關連性,以冷靜的態度順應史實的經
緯,加以考察。將台灣經濟各領域資本主義的發展,依據資本主義發達的
理論加以闡析,此一資本主義化的概念,遂成為後來台灣經濟研究者共通
的分析方法。正如日本歷史學者若林正丈所指摘,作者所作「優秀的共時
的結構分析」,不啻成為後代歷史研究者很好的導引,具有經典書籍一讀
的價值。
日本经济史(8):高速增长 豆瓣
作者: 安场保吉 译者: 连湘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 11
以横跨战中、战后两个年代而形成的框架为起码条件,高速增长在1955年以后正式地初绽花蕾,并在60年代达到顶峰。以1973年的石油危机为界线,增长率减至原来的一半,但与欧美各国相比较,日本仍旧保持住了高水准的增长率。于本卷,我们将追溯这一高速增长的开花及其以后增长所带来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日本经济史 7 豆瓣
作者: 中村隆英编 译者: 胡企林/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 2
第7卷的内容,主要论述从1937(昭和12)年中日战争爆发开始,历经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1945年战败,联合国军开始占领日本,1951年签署《旧金山对日和约》,到1954年发生经济萧条这一动荡时期的日本经济。
“1 概述 1937—1954年” 试行概述这一时期的历史演变,也涉及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和国民生活水平等问题.同时,在战时经济统制方面,介绍了以“经济新体制”论为代表的、批判资本主义而倡导“计划化”的经济思想,并认为,战后根据“民主化”思想实行的各项改革具有广泛而深远的“革命”作用。虽然本卷标题是根据这两个内容确定的.但为了充分体现时代意义,打算侧重论述第一个问题。
日本经济史(6)--双重结构 豆瓣
作者: 中村隆英 译者: 许向东 三联书店 1997 - 9
第6卷主题是展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1937年中日战争前夜期间的经济状况。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这一段时期被称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20世纪前叶,整个世界被战争搞得精疲力竭,此后迎来了短暂的和平,然而这也不过是县花一现,从两次大战之间时期这一说法中就可以略窥一斑。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困难重重。先是20世纪20年代的通货紧缩,随之而来的是30年代初期的世界经济危机。日本就是在这种风云变幻的世界形势下.顽强地发展着本国经济。
第6卷题为《双重结构》。这是在动荡不安的外部环境下,日本经济内部产生的结构性问题之一(且该问题于“二战”后重演)。正是在此期间日本经济内部发生了变化,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日本经济独特性之所在。然而以现代眼光来看,我们应当着眼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劳动力市场为代表的经济结构来寻其成因。本卷“3 双重结构”力图通过实例考证从工农业产业差别、劳动力流向城市到家务佣工和城市中小工商业的发展,即所谓的“双重结构”产生,发展的过程。
日本经济史5(下) 豆瓣
作者: 西川俊作 译者: 裴有洪/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 2
本卷继第4卷之后,主要探讨明台,大正时期财政,金融政策的实施,贸易发展与通讯网的形成,以及产业化进程的一个侧面,即城市化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共收入5章8篇。宠观经济与战后经营,该章的主题是日清,日俄的“战后经营”。作者的结论是,这个时期的财政出现了从“小政府”向“大政府”的转变。同时,作者对于既是这个转变的前提,又是这个转变的归结的战前、战时以及战后的景气与危机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从而补了以“历史的”常规性成长为重点的“概述”。
日本经济史3 豆瓣
作者: 梅村又次 山本有造 译者: 李星,杨耀录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 6
第3卷以1859(安政6)年三港开港到1985(明治18)年松方通货紧宿结束的25年时间为研究目标。在这四分之一世纪中,日本从近世社会迈入近代社会,在打破旧制度的同时,也继承了前代的许多遗产。和其他各卷的“概述”相比略有不同。本卷“概述”采用的论述手法是,通过若干非常具体的事件集中描述开港与维新给日本社会,经济结构所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而突现出这一时代的面貌。后面各章节的“引言”只起一个拾遗补缺的作用。关于“军备重整”“社会资本的形成”和“金融流通”3节作为“概述”能否成立,还望读者诸君去评说。
经济社会的成立:17-18世纪 豆瓣
経済社会の成立:17‐18世紀
作者: [日] 速水融 / 宫本又郎 编 译者: 厉以平 / 连湘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 11
本卷以17-18世纪为中心,考察了日本经济社会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后的各方面的状况。根据16世纪日本国内旧的统治机理既已瓦解崩溃,取而代之的新机理又尚未发现,而在国际上东亚地域已变成前所未有的各种势力的活动舞台这一事实,把这个世纪看作是一个“危机”的时代,并试图阐明新体制寻求摆脱危机直至确立的过程,还记述了在这种新的机理下,兵农分离,城下町建设,参观交替等制度如何刺激经济,使以往仅限于国家一部分的“经济社会化”一举在全国推广。关于江户时期的经济发展则利用获得的数量,数据勾画出大致的轮廊,以人口,耕地面积,产量,村落数,物价等为变量,揭示出变量间的关系所内含的变化趋势。
不去会死! 豆瓣 Goodreads
行かずに死ねるか! 世界9万5000km自転車ひとり旅
8.1 (96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石田裕辅 译者: 刘惠卿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4
石田裕辅原是普通上班族,小学时在路边看到一位青年骑着载满行囊的自行车飞驰而过,那身影成为他潜意识里追逐的形象。于是,长大后发下“不去会死”的豪语,辞掉人人称羨的大企业工作,踏上世界之旅。
但石田在第一站阿拉斯加就被黑人女生勒索一美元,吓得躲在青年旅馆不敢出门;在秘鲁沙漠被持枪强盗抢个精光,还得横渡暴风地狱巴塔哥尼亚;在北极圈为了省钱洗露天冰河澡……就这样几度软弱,几度山穷水尽,几度想放弃,最后终于完成壮阔的五大洲完骑世界纪录。
“我看到恒河的纯白日出、萨宾娜天真无邪的笑脸、土耳其那尔汀美丽的笑容;满月下的金字塔、在草原上奔跑的长颈鹿、骑着破烂脚踏车追赶我的保保。泰西亚有点恼怒地笑着,流下稚气未脱的泪水。大海般的丛林中浮现蒂卡尔神殿,以及纪念碑谷神圣的风光。雄壮的育空河流淌而过,有鲑鱼跳跃着;在夜空中摇曳的极光……”经历过许多生死绝境、哀痛的别离、幸福的瞬间后,“活着真好”的体悟,是梦想带给石田最珍贵的礼物。
列克星敦的幽灵 豆瓣
レキシントンの幽霊
7.9 (38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 9
《列克星敦的幽灵》是村上春树1991-1996年间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共7篇。
独处于郊外旧宅给人看家,夜半客厅里居然响起了恐怖的说笑声,捱到天亮去窥看却无人迹可觅(《列克星敦的幽灵》);肌肉冰冷的手指挂霜的“冰男”娶到了娇妻已是大幸,当上了冷库保管员也算是人尽其才,可他还不安分偏要去南极生活定居(《冰男》);近乎完美的妻子偏生有购衣癖,一个房间整个改建成了衣装室,待她死后那密密麻麻的衣服真叫他愁死(《托尼瀑谷》);“我”的好友刚被台风卷走,却又横浮在第二波巨浪的浪尖上冲“我”咧嘴一笑,这一笑吓得“我”四十年连游泳都怕见(《第七位男士》)……
这些作品构思新颖奇特、诡异,充满神秘恐怖色彩,与作者其它作品风格上较有区别,是他受美国文学影响的产物。其中《列克星顿时的幽灵》和《冰男》曾收入漓江出版社的短篇小说集《象的失踪》中。
去中国的小船 豆瓣
7.4 (34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 6
《去中国的小船》是村上春树最早的短篇小说集,收入“穷婶母的故事”、“纽约煤矿的悲剧”、“袋鼠通讯”、“下午最后的草坪”等七篇小说,其幽默和深沉的风格已展现于作品中。
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 豆瓣
8.1 (155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 8
37岁的男主人公,在东京市区拥有两家兴旺的酒吧,还有娇美的妻子,可爱的女儿,他是一位真正的成功人士。但是,他的内心还是感到饥饿干渴,事业和家庭都填补不了,而让他那缺憾的部分充盈起来的,是他小学时的女友岛本。岛本不愿吐露自己的经历、身份、只希望他就这样接受眼前的自己,只把她当成小学时那个爱古典乐的女孩。然而,就在他接受了这不可能接受的条件时,两人却在箱根别墅度过了销魂的一夜。翌晨,她一去杳然、再无踪迹可寻了。
日本论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戴季陶 九州出版社 2005 - 4
“日本人研究中国精细深刻,不遗余力,‘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不知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试验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而中国人研究日本却粗疏空泛,对日本我们大多数人只是一味的排斥反对,再不肯做踏实的研究工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可以说是‘思想上的闭关自守’。”“我劝中国人,从今以后,要切切实实的下一个研究日本的工夫。他们的性格怎么样?他们的思想怎么样?他们风俗习惯怎么样?他们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在哪里?他们生活根据在哪里?都要切实做过研究的工夫。
鸦片政权 豆瓣
Opium Regimes
作者: [加] 卜正民 / [加] 若林正 编 黄山书社 2009 - 9
卜正民将体制与意识的综合考察作为本书史论结合的主线,文中十八篇文章组成一段以鸦片为核心的连贯历史。勾勒了跨越一百三十年,焦点集中于政治和经济影响下的东亚地区的鸦片贸易。第一部分介绍了十九世纪鸦片贸易的基础;第二部分考察鸦片在中国如何被分运和消耗;第三部分研究国家与地方努力控制鸦片的方式,以及这些方式如何进一步推动近代中国政府的统一与权力渗透;第四部分分析日本利用鸦片对现有鸦片政权的冲击。
符号帝国 豆瓣
7.8 (12 个评分) 作者: 罗兰·巴特 译者: 孙乃修 商务印书馆 1994 - 2
《符号帝国》是罗兰·巴尔特以符号学观点写成的一部具有比较文化研究性质的著作。他把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各面——诸如语言、饮食、游戏、城市建构、商品的包装、木偶戏、礼节、诗歌(即俳句)、文具、面容等等——均看作是一种独特文化的各种符号,并且对其理论含义做了深入的思考。
巴尔特以一个异邦人的身份进入日本,并对这个东方国度进行全方位的想象。在想象之前,或在想象之初,他已经毫无保留地将接下来要做的事——写作——归结为禅宗中的“悟”,即,“抽光一切意义”,达到“意义的丢失”。很显然,他无比留恋“能指符号”,即,意义的载体。
在巴尔特看来,作为载体的能指符号构建了日本文化,而日本文化现象之精髓则是带有禅宗意味的空无性。本书的繁体版书名《符号禅意东洋风》明确地突出了禅意。同样,本书各章节的命名也显得“空无”,比如,“未知的语言”、“用不着言辞”、“没有中心的菜肴”、“空洞”、“市中心、空洞的中心”、“没有地址”、“有生命/无生命”等等。巴尔特并没有就符号或是禅意泛泛而谈,而是聪明地将理论融入日本人的生活:他从难懂却迷人的日语中看到印度的禅(dhyana);从密度疏朗的日式汤水中悟出“书写”性;从日本菜鸡素烧的做法和吃法中得出日本菜无中心;从天麸罗的命名中断定此乃“空洞的符号”;从日本木偶戏中读出戏剧的空无性;从日本礼仪中得到“礼貌”是一种宗教,是“‘空无’的一种体现”;从禅宗的分支俳句中透析意义的空无……
正是这些意义空洞的符号以其独特的组合,才形成了并不空洞的东洋文化。如苏珊·桑塔格所说,巴尔特也是位唯美主义理想者。他自然不是将日本看成唯美国度的第一人,但《符号帝国》一书的确包含了他对日本唯美主义色彩的欣赏。日本的语言是美的,“保留着一种迷人的丰富性、流动性和微妙性”;日本的菜肴是美的,“颜色,美感,触感,外观,和谐,味道,这里要什么有什么”。
風土 豆瓣
作者: 和辻 哲郎 岩波書店 1979 - 5
風土とは単なる自然環境ではなくして,人間の精神構造の中に刻みこまれた自己了解の仕方に他ならない.こうした観点から著者はモンスーン・沙漠・牧場という風土の三類型を設定し,日本をはじめ世界各地域の民族・文化・社会の特質を見事に浮彫りにした.今日なお論議をよんでやまぬ比較文化論の一大労作である. (解説 井上光貞) --このテキストは、絶版本またはこのタイトルには設定されていない版型に関連付けられています。
中国与日本的他者认识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 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 3 其它标题: 中国与日本的他者认识
中日两国“同文同种”,历史上有过长期的友好交往历史,但也曾有过兵戎相向的时期,尤其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严重地侵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新中国建立后,两国关系在曲折中发展,并最终实现了关系正常化。然而在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中,始终存在不和谐的声音,始终存在一些不利于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中日两国间的某些不和谐之处越发突显,尽管两国经济关系不断加深,人员往来有增无减,但两国民众间存在的误解越发严重,不利于两国关系正常发展的事件时有发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中日间不少学者就此也做了多方面的探讨,试图对此有所解说,寻找原因,找出破解之道。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2003年学术年会专门确定了“中国与日本的他者认识”主题,邀约中日两国有关学者,如张蕴岭、滨下武志、天儿慧等,从“他者”的角度对中日关系及中日两国各自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更好地认识对方,认识自己,从而在思考两国关系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无根、无据、脱离实际的认识,为两国关系健康发展提供有益意见。
日本人眼里的中国 豆瓣
作者: 天儿慧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 10
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王逸舟认为《日本人眼里的中国》迄今为止他所见到的同类作品里最好的一本,不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由小见大、细微处见精神。希望读者秉持“兼听则明”的精神,不管是日本还是中国的读者,都能以开放纳谏的态度阅读此书。天儿惠教授认为:“日中间的最大问题是相互误解”。他的书通篇主题就是如何减少这种误解。但愿我们中国的读者能给自己提出同样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