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
存在与虚无 豆瓣
L'Etre et le Néant
作者: [法] 让-保罗·萨特 / 校注 杜小真 译者: 陈宣良 等译 / 杜小真 校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 7
萨特对哲学发生兴趣,是在1923年读柏格森的《给意识的直接材料》之后,他认为“哲学真了不起,可以教人认识真理!”虽然萨特的思想一生都在变化,但他始终以“人”做为他的思考焦点。因此萨特把他的存在主义称作“人学”。在萨特看来,自由是人存在的基础,人之所以比物高贵,正是因为人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的存在,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本质。因此萨特提出来:存在先于本质。弄清楚“存在”、“虚无”、“自由”和“他人”的关系,就基本理出了《存在与虚无》的精神脉络。
《存在与虚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论述虚无问题;第二部分论述为自身的存在;第三部分论述为他人;第四部分论述有、做和存在。
萨特将存在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一块石头是一块石头,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就石头来说,它是其所是,这件事物的存在总与它本身相合,这就是“自在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实际是指人的存在。在萨特看来,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未来的我不一样,我的意识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正因为有意识,所以人的本质就不固定。人一生下来,他没有本质,而只好做为存在体存在世界上,本质是后天的,是通过人的意识自由选择的,意识选择是纯粹个人化的事情,每个人的选择都不相同,因此,人的本质也不相同。“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就是这个。
但是人总不能忍受人的本质的不固定性,这种情境造成人的不安全感受,所以,人要努力寻找使自己由“自为的存在”变为“自在的存在”,变得像那磐石一般有不可动摇的坚实性。然而这可能吗?萨特沮丧地看到,由于人有意识,这可恶的意识,使人总处于摇摆之境。只要人活着,他就找不到他的坚实性。人的存在的极端不稳定性和偶然性是他命中注定,是悻论。
于是,人面对着虚无。没有他自己时,世界对他是一片虚无,有了他自己,这个自己却是本质空缺的自己,所以他面对的仍然是虚无的感觉。不过人类特有的尊严在这里诞生了。萨特自豪地说:正是这种虚无才是行动意志的基础。于是,“自由”的概念被提了出来。
萨特对自由简直是着了魔的,这是一种无限的自由,一种绝对的自由。他说:“人命运是自由的。意味着人要做上帝。”“一旦自由在一个人的灵魂里爆发了,神明对这个人就无能为力了。”这些响亮的口号不难想象在战后,一片价值废墟之上,是如何振聋发惯了。人生而自由,是不应该受到奴役的,德国法西斯是倒行逆施,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人类对于上帝的信仰,所以,小知识分子由衷地感谢萨特为他们提供一种非传统的思想。存在主义号召人们面对恐怖与荒谬的现实而又能看到人尊严并保持自己的特性,对他们来讲,这是一条十分理想的自救之途。
“他人即地狱”是萨特流传深广的思想。个体有了自由,必须面对他人。我们两个人不能成为一个人,其根源就我们的意识多样性。你想的和我想的不一样,这使我常常觉得恐慌,因为我看见我所设定的世界突然间从我的手指尖逃脱了,逃向另一个人的设计之中、这个人不断地注视着我,因为我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他也企图设计我,于是我被迫要变成他者的存在,我原始的堕落就是因为他者的存在造成的。
《恶心》是萨特最喜爱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萨特突然发现了“恶心”这种人类普遍共有的心情。他的存在主义思想一下子被打开了。里面的主人公洛根丁原来对自己的存在、对外部世界没有什么清醒的认识。但突然有一天,他感到浑身不适,开始了恶心感,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恶心是对现实世界的体验,是因为认识到自己存在的荒谬感而生发的生理反应。萨特说,人只要认识自己的存在,就永远会有恶心感。萨特在战争期间有10个月的时间被关押在纳粹贝尔森集中营,他的荒谬、恶心、虚无的体验都是贝尔森给他的。
萨特在战后走出了书斋,积极推行社会主义学说,1956年布达佩斯事件改变了萨特的态度。70年代之后,萨特的影响逐渐被福科、德里达等解构主义哲学家代替。
文字生涯 豆瓣
8.3 (18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保罗·萨特 译者: 沈志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1
自传体小说《文字生涯》诙谐俏皮、妙趣横生地讲述了作者本人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解释存在主义思想和整个学说的出发点。
让-保尔·萨特(1905—1980),二十世纪法国声誉最高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学说对法国及整个欧美的思想文化界曾产生深刻影响,至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偷書賊 豆瓣
作者: 馬格斯.朱薩克 / Markus Zusak 译者: 呂玉嬋 木馬文化 2007 - 7
這是一個關於文字如何餵養人類靈魂的獨特故事,
一個撼動死神的故事。
死神首度以豐富的感情,為讀者講述一個孤單的小女孩,
如何藉由閱讀的力量,度過人生最艱困的時期。
9歲小女孩莉賽爾和弟弟在戰亂中被迫送到寄養家庭,但弟弟不幸死在旅途中,莉賽爾在弟弟冷清的喪禮後偷了一本掘墓工人的手冊,為的是要紀念自己永遠失去的家庭。寄養家庭位在慕尼黑凋蔽貧困的區域,大人彼此仇恨咒罵,老師狠毒無情,戰火時時威脅人命。莉賽爾每晚抱著掘墓工人手冊入睡,惡夢不斷。養父為了讓她安眠,於是為她朗誦手冊內容,並開始教她識字。
學會認字進而開始讀書的莉賽爾,儘管生活艱苦,吃不飽穿不暖,卻發現了一項比食物更讓她難以抗拒的東西——書,她忍不住開始偷書,用偷來的書繼續學習認字。從此莉賽爾進入了文字的奇妙世界,讓她熬過了現實的苦難,也不可思議地幫助了周圍同樣承受苦難的人:讀書給躲在養父家地下室的猶太人聽,在空襲時為躲入防空洞中的街坊鄰居朗讀故事,安慰了每顆惶惶不安的心,潛移默化改變了原本粗鄙的性情。
對照著戰場上萬人之間的爭奪殘殺,莉賽爾藉由閱讀與文字所散發的力量,讓死神驚訝地睜大了眼睛,一面收取戰場上的靈魂,一面思索人性的深奧:為什麼人類一面展現殘酷的殺戮,一面又有發自內心的關愛呢?
多年以後,死神前去迎接莉賽爾的靈魂。死神坐在喧囂的大馬路旁,忍不住感嘆道:「人哪!人性縈繞我的心頭不去!人性怎能同時間如此光明,又如此邪惡!」
得獎與推薦記錄
★榮登英美暢銷排行榜(紐約時報青少年文學排行榜第一名、美國亞瑪遜網路書店第一名、愛爾蘭第一名、巴西第二名、英國文學類第四名、澳洲2006年度文學類第五名)
★獲頒美國圖書館協會舉辦之Pintz獎
★榮獲2006年Book Sense兒童文學類年度選書
★榮獲2006年邦諾書店(Barnes&Noble)「發現新人獎」(好書就是好書……大膽創新之作,可比《風之影》)
★2006年亞瑪遜網路書店年度選書(青少年類編輯選書)
★入圍美國文壇奧斯卡『鵝毛筆獎』(Quill)2006年最佳青少年/成人小說
★獲頒Kathleen Mitchell青年作家獎(獎勵30歲以下優秀作家)
★獲頒「全國猶太圖書協會」小說獎。
★獲頒「猶太圖書館小說獎」
★與Secret River一書(木馬2008年出版)同時入選「澳洲書商年度選書」。
★澳洲圖書產業獎,「年度選書」及「文學小說」入圍。
★迄今已經售出英國、德國、義大利、法國、西班牙、巴西、韓國、日本、丹麥、荷蘭、台灣、以色列、塞爾維亞、芬蘭、挪威等國版權。
讀者書評
我像莉賽爾一樣,不願把書放下。
書,是很重要的東西。
******兩個小錯誤******
錯誤一:不該選擇在捷運上看完結局。
錯誤二:不該馬上把書稿傳給下一個人。
先一步看完書稿的人說他忍不住落淚,我還不放在心上,就閱讀這件事情來說,我很堅強。在捷運車廂內一頁一頁翻過,不知不覺眼前的字已模糊。匆匆闔上書稿,「離開文字之後眼前看到的還是原來那個世界」,我試圖對自己說。
可是我捨不得又忍不住的把書揣在懷中,眼眶不由自主,一次又一次盈滿淚水。在車廂明亮的光線底下,我的窘迫無處可躲,就像最終無人能躲過死神的到訪。這麼好看的故事應該要馬上拿給其他人的,所以我照做了。但是發現書稿不在身邊之後,卻隱隱有種失落感。這麼捨不得又忍不住的讀完一遍哪夠呢?於是一整天我都在努力回想內容,希望能夠藉由記憶多保存一點故事情節。
(Ring,5/3,2007)
本書特色
★本書的特點有三,其一是敘事者死神的角色。他既不煽情,也非全然冷酷,反而是用尖銳的觀察力與一點點嘲諷,看著世上的人群相互殘殺,又相互扶持。最後,死神不得不承認,人心之複雜,是無法測透的。
★另一個特色,是作者在情節當中充分展現了文字的力量。女主角從不識字到識字,整個過程就是她成長、懂事的經歷。她學會了認字之後,不但協助了猶太裔逃犯,也用故事的力量轉變了整個本來是低俗下流的街坊鄰舍。主角懂事之後,面對的卻是殘酷的命運。這樣的遭遇,正呼應了現實生活的情境,也因此使得本書廣受讀者認同。
★作者本身簡約的文字風格,賦予這部小說一種冷冽、抽離的情感,加上死神的口吻,讓讀者不斷感嘆於人性的光輝與險惡之中。這本書會讓人一讀再讀,一再對照當下的人間萬事,產生極大的感觸,並與書中人物建立直接的聯繫,彷彿感同身受他們的遭遇,與他們同感希望,同受苦難。
论法的精神 豆瓣
作者: [法国] 孟德斯鸠 译者: 申林 北京出版社 2007 - 10
《经典通读:论法的精神》作者孟德斯鸠生活在法国大革命前夕。当时法国的情形是: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人们缺乏自由,权利经常遭受侵犯。社会结构上,分为三个等级。教会是第一等级,贵族是第二等级,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是第三等级。第三等级无权无势,深受前面两个等级的欺压。经济上,对第三等级横征暴敛,这一方面使劳动人民的生活陷入极端贫困,另一方面还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所以,第三等级非常仇视当时的政治统治,力图建立新的统治,在政治上实行宪政,经济上大力发展工商业。
《经典通读:论法的精神》正是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的政治与经济愿望的反映。
全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政治理论。
孟德斯鸠的政治理论主要有政体分类理论、自由理论和三权分立学说。
孟德斯鸠将政体划分为三种,分别是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一部分人民掌握最高权力的政体,它又可以分为民主政体和贵族政体。民主政体是最高权力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的政体,贵族政体是最高权力掌握在一部分贵族手中的政体。君主政体则是指最高权力掌握在君主一个人手中,君主依照固定的法律来进行统治的政体。专制政体是最高权力掌握在君主一人手中,君主根据反复无常的意志来进行统治的政体。
关于自由,孟德斯鸠认为,自由并不意味着人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由仅仅意味着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做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做的事情话,那么他就不再自由了,因为其他人同样也有这个自由。法律是公民自由的界限,一旦公民的行为越过法律,那么他的自由便不复存在。孟德斯鸠认为,权力对自由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他看来,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有权力的人会无休止地使用权力,直到有界限的地方为止。所以为了捍卫自由,必须对权力进行限制。
孟德斯鸠认为,因为权力构成了对自由的极大侵犯,所以必须要限制权力。如何才能限制权力呢?他提出三权分立理论。他把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立法权负责宪法和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它隶属于立法机关;行政权负责执行法律和按照法律管理国家,它隶属于行政机关;司法权是根据法律进行审判,它隶属于司法机关。孟德斯鸠认为,上述三种权力必须分开行使,否则的话,两种或三种权力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构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了。他说,同一个机构,既拥有立法权,又拥有司法权,其结果是:因为拥有立法权,它可以用公共意志来蹂躏整个国家;又因为还掌握司法权,它可以用私人意志去践踏每一个公民。
三种权力不但要分立,而且还要相互制衡。
第二,法律理论。
《论法的精神》中的法律理论主要有: 一、法的定义和种类。在孟德斯鸠看来,法是由事物的本性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他将法律分为自然法与人定法。自然法是人定法之前天然存在的法律。之所以称之为自然法,因为它源于我们的自然本性。人定法是在建立社会之后,人们自己制定的法律。人定法又包括政治法、刑法、民法和国际法。
二、法律与各种事物的关系。在本书中,孟德斯鸠讲述了法律与防御力量、进攻力量、政治制度自由、公民自由、气候、土壤、贸易、税收、宗教习俗、货币等事物的关系。
三、刑法和民法理论。在本书中,孟德斯鸠讲述了许多具体的刑法与民法理论。
四、立法理论。孟德斯鸠认为,立法应与政体原则相适应。在民主政体下,立法应鼓励平等和节俭;在贵族政体下,立法应该限制贵族的骄横;在君主政体下,立法应该鼓励荣誉;在专制政体下,立法要倾向于恐怖。孟德斯鸠还讲了制定法律的方式。法律的表述应该简洁,不能像学术著作那样,搞繁琐的论证;法律应该以事实为基础;如无充足的理由,就不要变更法律;删除无用的法律,以防止它们妨碍有用的法律。
第三,经济理论。
孟德斯鸠认为,私有财产权是人类的自然权利。在他看来,民事行为中的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都是平等的。个人利益应该让步于公共利益的说法,是不恰当的。在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问题上,公共利益绝对不能动用政治手段和法律手段去剥夺个人的财产,哪怕是最微小的财产。在这种场合,必须严格遵守民法。公民的财产权利必须得到切实的保障。
同时,他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财富是从劳动中产生的。应该大力发展工商业,反对苛捐杂税和横征暴敛。
第四,地理环境决定论。
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土壤等,和人的性格、感情有关系,法律应考虑这些因素。他着重分析了气候对人们各方面的影响: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们,充满了精力,因此,他们有着较强的自信和勇气;生活在炎热地区的人们,缺乏勇气,年轻人像老年人一样懦弱。在寒冷的地区,人们对快乐和痛苦的感受比较迟钝;在温暖的地区,人们的感受就要敏感些;在炎热的地区,人们的感受则十分敏感。在南方,人们器官娇嫩,对疼痛十分敏感;而在北方,人们皮粗肉厚,对疼痛感知迟钝。俄罗斯人只有皮被剥下来的时候,才会有疼的感觉。在寒冷的国家,人们比较勤劳;在炎热的国家,人们比较懒惰。在寒冷的国家,人们的品性纯朴,性情率真,邪恶少,美德多;在炎热的国家,人们的行为往往越出道德的边界。
哲学研究 豆瓣
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
8.8 (18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译者: 陈嘉映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哲学研究》讲述了:在西方哲学史上,维特根斯坦是唯一创造了两种不同哲学而又各自产生重大影响的哲学家。前期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者则以《哲学研究》为象征。《哲学研究》告别了传统西方哲学以理想语言为基础、试图探索语言本质的静态逻辑构造论,重新将语言哲学捡回到日常语言中,将语言的实际运用、语言的功能作用作为出发点。他所提出的“语言游戏”和“家族类似”对语言哲学的发展贡献基本。《哲学研究》译者陈嘉映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译者。《哲学研究》直接译自维氏的德文原本,因而是迄今中国最贴切、最准确的这一哲学名著的译本。
测量世界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丹尼尔·克尔曼 译者: 朱刘华 上海三联书店 2006 - 7
18世纪末,两位年轻的德国人开始测量世界。一位是亚历山大·封·洪堡,同原始森林和草原搏斗。乘船考察奥里诺科河,亲口尝箭毒,数土著人的头虱,钻洞窟,登火山,邂逅海怪和食人族。另一位是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卡尔·费里德利希·高斯,他没有女人就无法生活,却在新婚之夜跳下床记录公式——他也在故乡哥廷根证明空间是弯曲的。1828年,他俩相遇在柏林,他们都已是老人,出名了,有点古怪了。但高斯一钻出他的马车,他们就已经深深陷进了拿破仑垮台后德国的政治紊乱里。
丹尼尔·克尔曼以意味深长的幽默描写了两个天才的生活,他们的向往和弱点,他们在可笑和伟大,失败和成功之间的尴尬处境。《测量世界》是一种用事实和虚构精心设计的游戏,是一部具有罕见的想象力和精彩的人生哲学的冒险小说。
丈量世界 豆瓣
作者: 丹尼爾‧凱曼 / Daniel Kehlmann 译者: 闕旭玲 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6
今年最奇怪的小說,打破你的想像極限!
繼徐四金的《香水》之後,20年來最暢銷的德語小說
上市即打敗《達文西密碼》與《哈利波特》,德語版銷售破百萬,35國轟動跟進
盤據明鏡週刊文學類暢銷書榜冠軍逾30週,獨霸文學排行榜前三名60週
德語現代小說裡前所未見的機智幽默之作
數學天才遇上科學頑童,奇怪的世界冒險即將啟航!
德語文壇新銳奇才,2006年德國讀者的最愛
聯合推薦:(按姓氏筆畫順序)
李家同、郝廣才、陳雨航、陳玉慧、陳穎青、陳語萱、眼球先生、曾志朗、辜振豐、喻小敏、詹宏志、楊佳嫻、鄭華娟、歐茵西
十八世紀末,兩位德國青年分別以自己的方式「丈量世界」。一位是亞歷山大‧封‧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8-1859),他不但親赴原始森林、大草原,還深入奧利諾科河,以身毒藥,計算土著身上的頭蝨,還探勘洞穴,攀登火山,經歷千驚萬險,目睹海怪出沒,與食人族歡聚一堂。另一位是數學家暨天文學家卡爾‧費德烈‧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 1777- 1855),他少了女人就活不下去,卻在新婚之夜為了要記下某個靈光閃現的公式而跳下床。他不需要離開家門卻能證明出:空間是曲面的。洪堡被譽為「哥倫布第二」,高斯則被認為是自牛頓以來最偉大的數學天才。一八二八年,兩人年事已高,同享學術盛譽,而且還各有各的一點臭脾氣。兩人首次在柏林碰面,但高斯人還沒離開馬車,卻已捲入拿破崙戰敗後混亂不堪的德國政局。
丹尼爾‧凱曼以深沉而不著痕跡的幽默筆調,描寫兩位德國天才的一生,刻畫他們的渴望與脆弱,他們生命中的極端對比、其偉大與可笑,以及他們的成功與挫敗。作者以極精緻的手法,巧妙結合了史實與虛構情節,全書豐富想像力難得一見,充滿哲思且震撼人心,是一本精采絕倫的冒險小說。
《丈量世界》入圍2005年德國圖書獎決選名單,雖沒有得到首獎,卻是五本入圍作品中最暢銷的一本。在德國打敗《哈利波特》與《達文西密碼》,2006年一月時登上暢銷書排行榜榜首,當時光德語區已售出40萬冊。目前累積銷售量77萬冊,盤據德國明鏡週刊暢銷書排行榜冠軍超過30週,獨霸排行榜前三名超過60週。已授權35國,美國Pantheon已買下美語版權,Knopf出版社總編輯非常喜歡這本小說,決定親自操刀翻譯(同時也是美國版《香水》的出版人)。預計是繼徐四金《香水》之後,在全球各地暢銷的德語小說!
《丈量世界》是近幾年來最成功的一本德語小說之一,也可說是從戰後、甚至是從人類懂得「丈量喜好」開始,最成功的小說之一。德語文學裡前所未有的「敏銳、智慧、幽默」的娛樂之作。角色描寫與對話處理得優雅俐落,唯有具有高度文學藝術的作家,才能寫出這樣的作品。
——法蘭克福匯報
讀者喜歡它,評論家也愛死它。內容很滑稽,但也不至太過;也會令人多愁善感。滑稽和多愁善感結合在一起,竟然能讓人很高興,簡直是不可思議。
——德國時代週刊
具有專業水準——簡單說就是「寫得好」,所以受到重視。
——世界報
這本書能增加人汲取新知的熱忱,讓人藉以探索未知的新世界。
——德語文壇泰斗安森伯格
一部巨作,可謂神來之筆。高度優越的敘述方式,機智、風趣、緊湊、趣味橫生的冒險小說。身體力行的天才們不僅是冒險家,也是值得同情的可憐蟲。
——法蘭克福環視報
為德國文學帶回了輕鬆與幽默!《丈量世界》的出版,無疑是文壇上的盛事。
——英國衛報
德國人竟然跟幽默出現在同一本書中!讀了會上癮,而且非常地滑稽。要謹記著這點,因為凱曼的主題和角色在乍看之下也許有點嚇人。《丈量世界》的故事精巧熟練、娛樂效果絕佳,讀來讓人心滿意足。
——洛杉磯時報
凱曼是個有天賦的寓言家,作品中有種喜劇的異想天開。有〈我愛露西〉般的喜劇片段,也有瘋子碰上警世喇嘛的調調。《丈量世界》的筆觸像是卡爾維諾的《樹上的男爵》。
——舊金山紀事報
《丈量世界》盤據德國暢銷書榜超過一年,銷量超過七十五萬冊。若比同美國書市,其力道相當於十幾歲小巫師的奇幻冒險和耶穌會的陰謀。看似科普書,實際上卻十分滑稽,讓人忍不住從頭笑到尾。
——華盛頓郵報
我從沒想到,這本書會這麼成功。
——丹尼爾‧凱曼
這本書在德語現代小說中具有非凡的獨特性,其成功的因素在於:可以由許多各種不同角度來閱讀,並且感染了比文學基本讀者群更廣大的閱讀群眾。
——出版人亞歷山大‧費斯特
一本冒險小說,貨真價實的。縱使在截然不同的場景下,卻同樣緊湊:在安地斯山脈的山巔上、在活死人洞穴裡、在奧利諾科河的漩渦中、在普魯士復辟的風暴裡、在德意志各公國間的窘境裡。兩位主角猶似兩條永無止境的平行線,在具體的時間中交會,而且是一場多麼古怪的交會啊!作者可不是為我們寫了一本歷史小說,而是以歷史人物來反映當前現實的現代作品。我們的現實世界,被架構在冒險的舞台上。
——文學評論家馬丁‧盧德克教授
凱曼寫出了一齣迷人的歷史喜劇,裡面充滿了鬼魂、食人族、會飛的狗、妓女和政治陰謀,卻沒有誘使高斯和洪堡偏離他們長久以來的激情:科學。無論如何,這是本夠格的德語小說,讓我們沉浸其中,去思索何謂老化、何謂德國人特質等問題。
——美國書壇雜誌
擺脫現代德語文學裡常見的道德壓迫(譬如葛拉斯和波爾),三十一歲的作者運用人類天性和邏輯的鐵則,鍛造出機巧的散文風格作品——完全符合日耳曼嚴謹精確水準的魔幻寫實小說。
——美國娛樂週刊
心思縝密的幽默才子,敘述功力出神入化。一次精緻無比的閱讀饗宴。
——新蘇黎世報
我一定要推薦丹尼爾‧凱曼。布局巧妙、對話精彩、觀察入微!
——德語文壇「書評皇帝」拉尼奇
有关品位 豆瓣
7.8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彼得·梅尔 译者: 张勤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2
“品位”是种什么东西,我想那是个花钱且麻烦的游戏。我从来没有奢望拥有游艇、赛马或男管家对那种纯黄铜饰物和密码锁的鳄鱼皮包,也提不起兴趣。更别说玩味那些“妙到毫巅”的生活细节,比如,纯粹的喀什么米尔羊绒、手工缝制的科尔多瓦皮鞋,用苏特恩清蒸的肥鹅肝……我得承认,有时候,这些诱人的“品位”极其美好,而且可能一试上瘾,这种感觉,就是你在尝过真正的鱼子酱子之后,那种伴随绝望的迷醉,我艳羡,我欣赏,也有一点渴望,假如没有了这偶尔享用的盛宴,生活又会变成什么样。
书中除了专谈有意放纵挥霍的文章之外,作者也加入了一两篇谈非自主性花费的文章,以作对照。最后,我们想告诉您——比品位更重要的是品质!
The Social Structures of the Economy 豆瓣
作者: Pierre Bourdieu Polity Press 2005 - 3
Much orthodox economic theory is based on assumptions which are treated as self-evident: supply and demand are regarded as independent entities, the individual is assumed to be a rational agent who knows his interests and how to make decisions corresponding to them, and so on. But one has only to examine an economic transaction closely, as Pierre Bourdieu does here for the buying and selling of houses, to see that these abstract assumptions cannot explain what happens in reality.As Bourdieu shows, the market is constructed by the state, which can decide, for example, whether to promote private housing or collective provision. And the individuals involved in the transaction are immersed in symbolic constructions which constitute, in a strong sense, the value of houses, neighbourhoods and towns.The abstract and illusory nature of the assumptions of orthodox economic theory has been criticised by some economists, but Bourdieu argues that we must go further. Supply, demand, the market and even the buyer and seller are products of a process of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so-called 'economic' processes can be adequately described only by calling on sociological methods. Instead of seeing the two disciplines in antagonistic terms, it is time to recognize that sociology and economics are in fact part of a single discipline, the object of which is the analysis of social facts, of which economic transactions are in the end merely one aspect.This brilliant study by the most original sociologist of post-war France will be essential reading for students and scholars of sociology, economics, anthropology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理想藏书 豆瓣
作者: (法)皮埃尔·蓬塞纳 主编 / 贝尔纳·皮沃 介绍 译者: 余中先 / 余宁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8
作为一个读者,他首先遇着的问题就是:读什么书?选什么书?从哪里开始?一句话,读哪些作家的哪些作品?法国《读书》杂志的专家们早已出来做了这样一件替读者选书的好事。《理想藏书》这本工具书除提供49个专题2401篇书目之外,还对入选的每一部作品作了一个极其扼要的介绍,旨在向读者传达作品的基本信息:作者、书名、出版年代、出版社、重要性、特殊性、趣味性、已经出版的中译本信息,等等。这49个专题可分两大类。第一类是文学,以大国文学分,有德语文学、英国(语)文学、西班牙文学、意大利文学等;以地区文学分,有美洲西班牙语文学、亚洲文学、中欧文学、北欧文学、东地中海及马格里布文学等;以体裁分,有历险小说、历史小说、侦探小说、短篇小说、游记、科幻小说、日记、书信、戏剧、自传回忆录、少儿读物等。再细的分类则有美国小说、法国小说、法国诗歌等。第二类是文化,我们可以看到音乐、艺术史、连环画、历史、战争、革命、哲学、政治、宗教、风俗、美食等专题。书尾附有诺贝尔文学奖和法国五大文学奖(龚古尔奖、勒诺陀奖、费米娜奖、美第契奖、法兰西学士院小说大奖)的全名录,以及《读书》杂志1977—1987 年评选的每年20本最佳图书的书目。 ——从来没有这样一本书,让任何一个读书人面对它心生敬畏,发现世界上竟然有如此多自己未曾读过的书。藏书,宛如一个世界。
谁是中国土地的拥有者 豆瓣
作者: 何·皮特 (Peter Ho) 何培生 译者: 林韵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 9
本书启用了“可信度” 和“空制度”两个概念。一种为社会群体所信赖并确认为可信的制度,其创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该群体根据其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所做出的选择和安排。无视这一条件,不仅会导致对社会行为人的行为方式作用甚微的空制度的产生,而且会导致社会不公加剧,甚至引起社会冲突。本书指出要正确理解中国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功,其诀窍在于理解政府所采取的放手政策,及其所刻意坚持的制度模糊原则的意义,因为这两者促成了适合不同地方特性并具有可信度的制度的产生。
目  录
绪 论…………………………………………………………………………………………1
第一章 农地产权制度的可信度,即“有意的制度模糊”之所以生效的原因…………26
第二章 为什么农民没有权利——土地产权纠纷和习俗权………………………………65
第三章 中国的草原管理:“空制度”的创建……………………………………………100
第四章 争议地带——森林权、登记和社会矛盾…………………………………………137
第五章 “四荒”拍卖政策174第六章国有化和私有化之间
——作为第三条道路的共有财产?………………………………………………217
结 论 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学……………………………………………………………254
附录一 两个村庄的土地权属界线认可书…………………………………………………271
附录二 国营林场和村庄之间的土地纠纷材料……………………………………………274
附录三 乡村学校的土地权属界线认可书…………………………………………………277
附录四 某砖窑的土地权属界线认可书……………………………………………………280
附录五 “第二轮”土地承包(农民持有的副本)………………………………………283
附录六 “第二轮”土地承包(村民委员会持有的副本)………………………………286
附录七 责任山承包合同……………………………………………………………………288
附录八 长城村拍卖宜林“四荒地”造林合同……………………………………………289
附录九 官厅村“四荒地”拍卖合同书……………………………………………………291
附录十 将农村土地转让给一家企业的手写合同…………………………………………292
附录十一 上垣村草原界线四至范围的手写协议书(不包括地图)……………………293
附录十二 某村庄的草原使用合同…………………………………………………………295
附录十三 某农户的草原承包合同…………………………………………………………300
中英文专有名词索引…………………………………………………………………………302
Ulysses 豆瓣
10.0 (6 个评分) 作者: James Joyce Penguin Books 2008 - 7
Written over a seven-year period, from 1914 to 1921, this book has survived bowdlerization, legal action and controversy. The novel dea ls with the events of one day in Dublin, 16th June 1904, now known as "Bloomsday". The principal characters are Stephen Dedalus, Leopold Bloom and his wife Molly. "Ulysses" has been labelled dirty, blasphemous and unreadable.In a famous 1933 court decision, Judge John M. Woolsey declared it an emetic book - although he found it not quite obscene enough to disallow its importation into the United States - and Virginia Woolf was moved to decry James Joyce's "cloacal obsession". None of these descriptions, however, do the slightest justice to the novel. To this day it remains the modernist masterpiece, in which the author takes both Celtic lyricism and vulgarity to splendid extremes. It is funny, sorrowful, and even (in its own way) suspenseful. And despite the exegetical industry that has sprung up in the last 75 years, "Ulysses" is also a compulsively readable book.
芬蘭驚艷 豆瓣
作者: 吳祥輝 遠流 2006 - 5
芬蘭,高掛北方「天涯」;台灣,孤懸東南「海角」。

2005年「海角」危機四伏,政治的懸宕,經濟的空轉,黑金貪污的陰影,全球化的挑戰,中國崛起的壓力……。有形的內憂加無形的外患,讓這個生活在美麗之島上的人們不禁憂心自問:「台灣往何處去?」「新世紀全球版圖重整,台灣的定位何在?我們的識別、創意又是什麼?」

昔日拒絕聯考、衝撞體制的小子吳祥輝,如今從「`海角」走向「天涯」,希望走出台灣的一面鏡子,一種可能。

在地圖上距離台灣海程最遠的國家芬蘭,自2002年至2005年連續三年被評比為全球「成長競爭力」第一名,這樣的數字勾起作者的好奇,他想探究原本默默無聞的北歐小國,群體如何建立「芬蘭識別」?個體生命追求的「芬蘭價值典範」又是什麼?除了Nokia 和 Linux,我們還能自這個非常遠異常寒的地方,從政治、教育、道德觀等等得到何種的衝擊和啟發?

視野寬廣、多智易感的吳祥輝,用另外一個國家的故事和啟示來寫自己一生最關心的事,創出本地回憶錄之新型式新方向!在21世紀初啟之時,他願將這書贈給所有關心台灣未來的朋友;也藉由本書,他在台灣社會再度清晰建立了「吳祥輝識別」。

全書彩色印刷,視覺效果絢美豐富,芬蘭風土人情盡顯於63張攝影作品內;其中包括該國攝影名家 Pekka Luukkola 精心傑作18張,芬蘭天成美景壯麗多姿,值得仔細欣賞。

王健壯 吳念真 詹偉雄 蔣友柏 (按照姓氏筆劃排序) 鄭重推薦
驚喜挪威 豆瓣
作者: 吳祥輝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9 - 4
洞悉人性,感應社會,關心國家心靈成長的作家吳祥輝,站在世界的高度上看台灣,期待打開台灣人的視野和心靈。
挪威,人類最文明的國家,追求世界和平的典範。
奉行國際人道主義,重視設計,舉世公認自然環境最美麗的國家之一。
全世界物價最高,和台灣的善緣源遠流長。
作者驚喜發現,挪威的「環境美學」,「城鄉美學」,「國家美學」,「人性美學」與「生活美學」或有助於釋放台灣人的「事實記憶」,「情感記憶」,「國家記憶」,「價值記憶」和「美感記憶」。
記憶的釋放和重建或許能帶給讀者發現的驚喜。驚喜總能激勵心靈。現在的台灣人需要被「激勵」。
旅行是記憶的釋放,情感的舒展。挪威的「釋放之旅」仍延續「國家書寫」系列的調性。2006年,《芬蘭驚豔》釋放「歷史記憶」。2007年,《驚歎愛爾蘭》釋放「文化記憶」。2009年,《驚喜挪威》期待讀者釋放「生死記憶」,發現一種單純的驚喜。
挪威從2001年開始,一直高居聯合國「人類開發指數」(HDI, Human Development Index)的巔峰,連續七年排名全球第一。挪威「幼有所長,壯有所用,老有所終」,簡直是人間天堂,是台灣人傳統庶民生命最高價值:福祿壽的典範。但是,挪威人普遍用boring形容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性格。原來,福祿壽兼具,喜仍求之不可得。
挪威之旅,讓作家覺得最快樂、最驚喜的是:認識一群曾為台灣奉獻十數年或數十年的挪威人。他們年輕時就到台灣或行醫或傳教,年老才回歸故土。台灣的溫暖物產和慷慨人情讓他們懷念至今。他們的第二代也走上同樣的奉獻人生,連第三代都仍可能選擇這樣的人生。
生於恐懼,死於憂鬱的台灣人需要激勵。挪威是個適合清理重組台灣人記憶的地方。本書以記憶為主體:事實記憶、情感記憶、國家記憶、價值記憶、美感記憶,透過閱讀與思索,更清楚自己的人生定位。
你必須認識挪威--
挪威是人類最文明的國家,追求世界和平的典範。奉行國際人道主義,舉世公認自然環境最美麗的國家之一,重視設計。全世界物價最高,和台灣的善緣源遠流長。
挪威「幼有所長,壯有所用,老有所終。」簡直是人間天堂。
因為認識了挪威,你更見證台灣的慷慨--台灣人溫暖慷慨,作者在挪威清理重組對台灣人的記憶,對生存在這個島嶼上的人產生了激勵作用。
透過挪威+台灣的回顧與省思,你更清楚人生的定位--繼芬蘭、愛爾蘭,再到挪威,透過作者每一個地點每一次觀察,都呼應了自己內心與外界的映照。本書中,他對死亡的定義是「一個人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們活著的時候,天天都要學習。
十萬人等待的驚喜作品--吳祥輝「國家書寫三部曲」:
2006年,【首部曲】《芬蘭驚豔》釋放「歷史記憶」,
2007年,【二部曲】《驚歎愛爾蘭》釋放「文化記憶」,二書銷售已突破十萬本。
2009年,【最終曲】《驚喜挪威》期待讀者釋放「生死記憶」,閱讀本書,你將發現一種單純的驚喜。
驚歎愛爾蘭 豆瓣
作者: 吳祥輝 遠流 2007 - 5
「在別的國家一切可能嚴重,但不絕望;在愛爾蘭一切都絕望,但不嚴重。」
「愛爾蘭人的心一無所有,除了想像。」
是什麼樣複雜的背景因素,讓長期飽受政治和宗教衝突的愛爾蘭人產生如此特殊的嘲諷風格?於二十世紀末十年力爭上游、目前已成為歐盟中第二富有的愛爾蘭,將會帶給台灣何種的想像、啟示與驚歎?
旅行者吳祥輝腳踏別人的土地,眼睛看著世界,探索著自己的國家心靈。他以視野寬廣、觀察細微的作家之眼,從文學、歷史、地理等多視角出發,配合所拍攝精美圖片,深入探訪愛爾蘭的悲情命運及民族心靈,嘗試從另一面向為台灣「定性」。他自認寫作本書時看到的是一頁頁悲痛,充滿著警惕--也認為對台灣人而言,「警惕」也許更具意義。
探寻人生痛苦之源 豆瓣
作者: [德国] 阿图尔·叔本华 译者: 杨珺 2010 - 2
《探寻人生痛苦之源》收录了部分叔本华探寻人生痛苦的哲学散文,所选前三篇小文可直接反映出人生之所以痛苦的根源,后几篇则从对一些具体事物的感悟出发,提出使人生痛苦的一些间接缘由。读后当能体会出他作为哲人的深刻,他道出了人生特有的悲剧性、荒诞、虚伪与不幸;作为诗人的敏感,他对诸如人性、生命、地位、荣誉、财富以及审美、伦理、智慧等进行了诗意又耐人寻味的思考。
信任社会 豆瓣
作者: 阿兰·佩雷菲特 译者: 邱海婴 商务印书馆 2005 - 10
何谓发展?是什么促成了现代性,进步和经济增长?自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马克思·韦伯直到费尔南·不布罗代尔,人们不断地探究“国富”或国穷的根源。大多数思想家都强调物质原因:资本、劳动、自然资源、气候。会不会是思想观念和行为态度构成发达或不发达的要素吗? 为了考量这个可充分发挥的假设,阿兰·佩雷菲特提出重新审视15世纪到18世纪西方基督教民族的历史。他特别证明了欧洲的发展缘于他称做“信任品性”的东西——一种禀性,他打破了传统禁忌,促进了创新、移动性、竞争、理性而负责的首创精神。 今天我们需要重新找回的不正是这种信任吗?如何找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