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
欧洲同性恋史 豆瓣
7.5 (8 个评分) 作者: [法] 弗洛朗斯·塔马涅 译者: 周莽 商务印书馆 2009 - 4
本书除了揭示英、法、德三国处理同性恋问题的不同模式,还告诉大家同性恋问题并非只是性爱史的一个次要部分,它在社会形态和表现的历史上自有其地位,它作为一种吸引或反感的作用揭示一个社会的幻想和恐惧。当然,作者并不企图仅仅借助性爱来解释两次大战之间的阶段、纳粹问题和二战的发生。显然,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另外,本书也不同于心理学史,尽管有时借助心理分析的假设也能说明问题。作者认为同性恋史研究应该把舆论的恐惧和政府的恐惧区别对待,也许应重新估量性幻想在社会想象中的分量。
现代自然 豆瓣
Modern Nature: The Journals of Derek Jarman
作者: 德雷克‧贾曼 译者: 严潇潇 / 沈盈颖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0 - 1
这是备受争议的英国电影导演贾曼公开出版的第三本日记,其品质卓绝超过之前出版的两部日记《跳舞的暗礁》及《自承风险》。在这些写于1989年至1990年的日记中,贾曼讲述了在他被诊断为艾滋病毒阳性后的最初四年里,他如何完全沉湎于邓杰内斯海边小屋的花园里。夹杂于其种植的描述中,是令人陶醉的关于植物和花草的知识。作者按照真实的原貌,回首童年往事以及20世纪60年代的校园生活,而不是用当下何等怀旧的狂热去粉饰它们。坦诚的评述,真挚动人,贾曼技艺娴熟地运用它们,如同在其电影中驾驭影像一样,去再现一个场景或者标注一个句点。尽管结尾戛然而止令读者悬念陡生,但这仍不失为一本罕见的非凡之作。
兰波传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让-吕克·斯坦梅茨 译者: 袁俊生 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世纪文景) 2008
兰波短暂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作为少年叛逆者,他流浪巴黎,甘愿和乞丐混迹一起 ;作为“脚底生风”的漂泊者,他一次又一次地逃离那“极为愚昧”的故乡,到外面去呼吸“自由”的空气。他声称自己是“通灵者”,而人们给他贴上“小流氓”、“同性恋者”的标签。本书作者以浓重的笔墨描写了兰波那放荡不羁的性格,描述了他对未知世界的迷恋;他向传统习俗宣战,并与之决裂;他追求自由的美梦一再破灭,进而放弃文学,热衷于到东方去旅行,去追寻新的“彩图”。这位“脚底生风”的漂泊者奔波于丛林大漠之中,索然无味地生活,忍受疾病的折磨,直至死去。作者以兰波的书信为依据,讲述了兰波短暂传奇的一生。
丑的历史 豆瓣
Storia della bruttezza
9.0 (18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彭淮栋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 - 4
本书以图文资料与独特的见解深度剖析世人对“丑”的成见,颠覆传统审美观,形成一部异彩纷呈的审丑观念史。
凯恩斯传 豆瓣
John Maynard Keynes
作者: 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 译者: 相蓝欣 / 储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5
本书详细记录了20世纪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一生。他在逝去的历史上写下浓重的一页。在今天,不论是赞成者,还是反对者,都承认他对西方经济学造成的巨大冲击力和影响力,他的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他思想中的某些科学成分将激励后人不断前进。
哈罗德所写的传记对凯恩斯的生平作了广泛的描述。虽然重点是介绍凯恩斯的公共生活,即他对经济学和在公职工作中的贡献,但也以很大篇幅描述了凯恩斯的个人生活,包括他的家庭生活,朋友同他的关系、他们的共同兴趣、他的抱负和兴趣以及他的人生哲学。在哈罗德的平实而又生动的描写下,作为一个典型的英国资产阶级知识界代表人物的凯恩斯的人格跃然纸上。
Complete Fairy Tales of Oscar Wilde 豆瓣
作者: Oscar Wilde Signet Classics 2001 - 1
The Complete Fairy Tales of Oscar Wilde includes the two definitive story collections The Happy Prince and Other Tales (1888) and A House of Pomegranates (1891).
This volume collects exquisite and poignant tales of true beauty, selfless love, generosity, loyalty, brilliant wit, and moral aestheticism, such as "The Birthday of the Infanta," "The Selfish Giant," 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 and "The Happy Prince," among others.
A true classic of wonder for all ages.
Collected Works of Oscar Wilde 豆瓣
作者: Oscar Wilde Wordsworth Editions 1997 - 9
Book Description
This volume of Poems and Poems in Prose inaugurates the Oxford English Texts Complete Works of Oscar Wilde, which will for the first time provide students of Wilde with scholarly and textually accurate texts of his complete oeuvre. In it, Bobby Fong and Karl Beckson provide reliable texts of all Wilde's poems and poems in prose, including 21 never published in his lifetime, together with information on the locations of extant manuscripts; bibliogaphical details of each poem's publishing history; commentaries that identify and clarify contexts and allusions to figures and events; and emendations and variant readings, in manuscripts and printed editions, which illuminate Wilde's craftsmanship in revising. The variety of poetic forms in Wilde's 199 poemsDSfrom his earliest known verse, written while a student at Oxford, to his final masterpiece, The Ballad of Reading GaolDSreveals a versatility and accomplishment that previously has often been overlooked. Many of the poems, most of which were written before Wilde achieved fame, express themes developed in his later work in prose and drama, pointing to a continuity now perceived by critics. This new edition includes an informative introduction by Ian Small, one of the general editors of the Complete Works, which provide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for an understanding of Wilde's career,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nditions surrounding the publication of his poetry, and insight into the current resurgence of scholarly interest in the man and his writing. Publication of the Complete Works will confirm Wilde's centra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Modernism towards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bout Author
Born in Ireland in 1856, Oscar Wilde was a noted essayist, playwright, fairy tale writer and poet, as well as an early leader of the Aesthetic Movement. His plays include: An Ideal Husband, Salome, A Woman of No Importance, and Lady Windermere's Fan. Among his best known stories are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and The Canterville Ghost.
Book Dimension :
length: (cm)23.2                 width:(cm)15.2
The European Dream 豆瓣
作者: Rifkin, Jeremy Putnam Pub Group 2004 - 8
The American Dream is in decline. Americans are increasingly overworked, underpaid, and squeezed for time. But there is an alternative: the European Dream-a more leisurely, healthy, prosperous, and sustainable way of life. Europe's lifestyle is not only desirable, argues Jeremy Rifkin, but may be crucial to sustaining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With the dawn of the European Union, Europe has become an economic superpower in its own right-its GDP now surpasses that of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 has achieved newfound dominance not by single-mindedly driving up stock prices, expanding working hours, and pressing every household into a double- wage-earner conundrum. Instead, the New Europe relies on market networks that place cooperation above competition; promotes a new sense of citizenship that extols the well-being of the whole person and the community rather than the dominant individual; and recognizes the necessity of deep play and leisure to create a better, more productive, and healthier workforce.
From the medieval era to modernity, Rifkin delves deeply into the history of Europe, and eventually America, to show how the continent has succeeded in slowly and steadily developing a more adaptive, sensible way of working and living. In The European Dream , Rifkin posits a dawning truth that only the most jingoistic can ignore: Europe's flexible, communitarian model of society, business, and citizenship is better suited to the challeng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deed, the European Dream may come to define the new century as the American Dream defined the century now past.
欧洲梦 豆瓣
作者: 杰里米·里夫金 译者: 杨治宜 2006 - 9
《欧洲梦:21世纪人类发展的新梦想》杰里米·里夫金教授分析了“美国梦”在今日的表现。尽管它一度是世界所钦羡的理想,如今却因过度关注个人的物质获取而无法适应一个日益风险化、多样化和互相依靠的世界。由此,杰里米·里夫金教授提出了“欧洲梦”创造崭新历史的观点。他认为,美国梦强调经济增长、个人财富的积累和独立自主。新的欧洲梦则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生活质量和相互依赖。美国梦效忠于工作伦理,强调“ 活着为了工作”;欧洲梦更加协调于闲适和深度游戏,主张“工作为了生活 ”。美国梦是融合性的,成功可归因于切断了同旧有文化之间的纽带,在美国大熔炉里成为自由的行动者;相反地,欧洲梦却基于保存原有文化身份、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上生存。在必要情况下,美国人更乐意在世界范围内采用军事力量,来保护关键的自身利益。欧洲人却不太愿意使用武力,而更倾向于用外交、经济支持及援助来避免冲突。美国梦是深深个人化的,极少关注人类的其余。欧洲梦的本性却更加包容整体化,因此也更关心全球的福祉。
怀旧制造厂 豆瓣
作者: [荷] 杜威·德拉埃斯马 译者: 李炼 花城出版社 2011 - 8
《怀旧制造厂:记忆、时间、变老》聚焦人类的晚年记忆。作为对人类记忆颇有造诣的心理学史教授,杜威·德拉埃斯马在书中探讨关于回忆的不可靠性和人类对遗忘的恐惧感,关于人们对一个从来只存在于回忆之中的世界的向往和思念;同时他也讲述人们只有到了一定年纪之后才能体会到一种未曾预料到的喜悦:所谓的怀旧性记忆的回归效应,正是这种心理效应影响的缘故,人们到了晚年会忽然回想起自己年轻时代的故事。《怀旧制造厂:记忆、时间、变老》向读者叙述了一个关于不断变老的大脑的真实故事,并告诉读者,我们应当珍惜那种缅怀式的恋旧,珍惜往事不可捉摸的本质和鲜明的回忆所带来的慰藉。
论学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 豆瓣
Die Bestimmung des Gelehrten; Die Bestimmung des Menschen
8.2 (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约翰·歌特利布·费希特 译者: 梁志学 / 沈真 商务印书馆 2008 - 9
《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包括费希特的《论学者的使命》和《人的使命》两部重要著作。前者发表于1794年,是作者阐述自己的伦理观点和政治观点的主要著作。文中着重阐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阐述了理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统一性。《人的使命》发表于1799年夏秋之交,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二部分基本阐述他过去的哲学思想,而在第三部分,费希特则把信仰当作把握实在的官能,由此可看出他从哲学到宗教的过渡。
失去乔布斯,苹果会怎么做 豆瓣
Was würde Apple tun?
作者: [德] 迪尔克•拜克曼(Dirk Beckmann) 译者: 汤磊 / 张珊珊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11
被咬过一口的苹果
残缺低调
但却难掩光芒
无论是偏执狂
还是是残忍的完美主义者
无论是创新迷
还是神一样的传奇
都不重要
他就是乔布斯
不需要任何头衔
眼下你是新的
转瞬或成旧
憾变如此剧烈
而这便是现实
失去他
苹果也知道怎么做
这就是苹果
之所以是苹果的理由
本书指出了乔布斯去世后苹果会依照怎样的路径建造乔布斯心中的苹果帝国。为读者深入剖析了苹果的创新原动力。提出了IT领域以及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从业者为什么要向苹果学习,学习什么,并揭示出失去乔布斯的苹果会怎么继续发展。这本书不是乔布斯的个人传记,也不是苹果的企业发展史,而是分析了苹果的生存哲学,经营思维和理念,最重要的是读者能从中看到苹果的未来和整个IT业的未来。
认识与兴趣 豆瓣
Erkenntnis und Interesse
作者: [德国] 尤尔根·哈贝马斯 译者: 郭官义 / 李黎 学林出版社 1999 - 1
本书是哈贝马斯专门论述认识论问题的一本重要哲学专著。全书一气呵成,浑然一体,作者在书中抓住了认识论问题,从思想史的角度,对认识论进行了历史的考察。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 豆瓣 Goodreads
Faktizitat und Geltung
作者: [德] 尤尔根·哈贝马斯 译者: 童世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8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的作者哈贝马斯提出对法律和宪法的范式性背景理解加以澄清,它所针对的是法学界日益流行的法律怀疑论,尤其是我怕谓的虚假实在论,它低估了现存法律实践的那些规范性预设的经验效用。在我们自17世纪以来不断进行着的关于政治共同体之法律构成的讨论中,还表现出了一种对整个现代笥的道德实践自我理解。这种自我理解不仅存在于一种普遍主义道德意识的种种证据之中,而且存在于民主法治国的自由建制之中。商谈论所要做的工作,是对这种自我理解作一种重构,使它能维护自己的规范性硬核,既抵制科学主义的还原,也抵制审美主义的同化。这是一本非同寻常的著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能是哈贝马斯很好的著作。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豆瓣 Goodreads
Strukturwandel der Öffentlichkeit
9.0 (14 个评分) 作者: [德] 尤尔根·哈贝马斯 译者: 曹卫东 / 王晓珏 学林出版社 1999 - 1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目的是分析“资产阶级公共领域(burgerlicheOffentlichkeit)。研究对象特别难以把握,这就对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首先,由于研究对象比较复杂,用单一某个学科的方法是难以奏效的。因此,我们必须把公共领域范畴放到传统“政治学”曾经关注的那样一个比较开阔的视野里加以探讨;①研究对象就其自身而言打破了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界限。社会学和经济学、宪法学和政治学以及社会思想史等各学科一体化所带来的难题是很清楚的:从目前社会科学学科分化和专业化水平来看,没有谁能“掌握”多门学科,更不用说“掌握”所有学科了。
合法化危机 豆瓣
作者: [德] 哈贝马斯 译者: 刘北成 / 曹卫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在《合法化危机》当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对当下现实的分析,而到了《包容他者》,历史的追溯和现实的批判开始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而且,在规范性上也更上了一层楼。规范意义上的民主概念、民族国家概念以及人权和人民主权概念,都是重建的重要对象。总之,一句话,到了《包容他者》,对现实资本主义的批判,逐步被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和对资本主义若干制度的重建所取代。哈贝马斯社会批判的激进特征到此有了很大的削弱。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豆瓣
Der Philosophische Diskurs Der Moderne
作者: [德] 哈贝马斯 译者: 曹卫东 译林出版社 2005 - 2
现在才来翻译出版此书,无疑是有点晚了,因为哈贝马斯的原著是1985年出版的,如今20年过去了,当时看起来激烈的言辞,现在已经多少失去锋芒,尤其是考虑到哈贝马斯晚年已经与他的批判对象之一德里达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和解。 当然,即便如此,它依然是德国知识界对法国后结构主义理性批判所作的最有影响的回应。而哈贝马斯的地位也决定了,当我们寻找与法国后结构主义相异的声音时,自然就会想到这本书。《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一方面梳理了德国自己的哲学遗产———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另一方面也批判了巴塔耶、福科、德里达和卡斯托里亚迪斯所代表的法国思潮。但我们的疑问或许是:哈贝马斯真的看懂了他的法国同行们在干什么吗?他将“巴塔耶精神子嗣”的头衔硬派给福科,难道是恰当的吗?
交往行为理论 豆瓣
Theorie des kommunikativen Handelns
作者: 尤尔根.哈贝马斯 译者: 曹卫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 8
《交往行为理论》这部著作是涉及面相当广泛。这部著作中,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占据了一个更为突出的位置,并且这些诠释的素材更加集中在哈贝马斯自己思想的观念图式上。哈贝马斯在这本书的开篇就声称,交往行为理论既非一种元理论,也非一种借助其它手段进行的认识论的继续。交往行为理论的分析让我们联接了与社会分析相关的三种理性:一个是涉及解释学和英美分析哲学中作为论争的理性,特别是关系到相对主义的问题。如果不同文化或生活方式有他们自身内在的合理性标准,那么在何种意义上才可能按照普遍性的标准比较他们并使其服从于批评?另一个是涉及到行为理性,即如何领会人的行为中有特殊意义的性质?这触及到理解的意义问题,还触及到了当行为者本人已经为他们的行为设定了理由时,社会科学在主张更好的解释时其自身的任务问题。最后一个是是关于理性的社会扩张问题,即作为现代西方社会特有的那种合理化问题。这本书的大部分努力就是致力于此。哈贝马斯断言:理性更多地是与运用知识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而较少地与知识有关。如果我们认为在一些情境中谈论某事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就会明白这要么是指人们表达的认识,要么是指包含认识的符号表达形式。我们说某个人理性地行动,或者说某种陈述是合理的,实际上就是说这个行为或陈述可以被有关的某些人批驳或辩护,而这恰恰就是他们为了能够证明自己是正当的或有根有据的。我们不能像经验主义者那样,限制理性行为的范围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我们必须以“交往合理性“的概念来弥补“工具认知理性“的不足。正如哈贝马斯自己所说的,合理性意味着交往,因为只有符合与至少另一个人达成相互理解的必要条件时,某事才是合理的。
后民族结构 豆瓣
作者: [德] 哈贝马斯 译者: 曹卫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 1
《后民族结构》分“民族语境”、“后民族结构”、“现代性的自我理解”、“反对克隆人的论据”四个部分,收录了12篇文章,集中反映了作者对当前德国国内政治以及国际政治的理解、批判和重构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