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The Lords of Creation 豆瓣
作者: Frederick Lewis Allen Open Road Media 2017 - 10
A “stimulating” account of the capitalists who changed America in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setting the stage for the 1929 crash and Great Depression (Kirkus Reviews).
In the decades following the Civil War, America entered an era of unprecedented corporate expansion, with ultimate financial power in the hands of a few wealthy industrialists who exploited the system for everything it was worth. The Rockefellers, Fords, Morgans, and Vanderbilts were the “lords of creation” who, along with like-minded magnates, controlled the economic destiny of the country, unrestrained by regulations or moral imperatives.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foresight, ingenuity, ruthlessness, and greed, America’s giants of industry remolded the US economy in their own image. They established their power and authority, ensuring that they—and they alone—would control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transportation, energy, and commerce—creating the conditions for the stock market collapse of 1929 and the Great Depression that followed.
As modern society continues to be affected by wealth inequality and cycles of boom and bust, it’s as important as ever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s of financial disaster, and the policies, practices, and people who bring them on. The Lords of Creation, first published when the catastrophe of the 1930s was still painfully fresh, is a fascinating story of bankers, railroad tycoons, steel magnates, speculators, scoundrels, and robber barons. It is a tale of innovation and shocking exploitation—and a sobering reminder that history can indeed repeat itself.
民主的奇迹 豆瓣
Miracle At Philadelphia: The Story of the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May - September 1787
作者: [美]凯瑟琳·德林克·鲍恩 译者: 郑明萱 新星出版社 2016
直击美国制宪会议现场,看五十五位开国先贤的激辩与妥协。
美国大中学生必读经典,轻松幽默而不乏严谨专家资中筠、贺卫方、刘苏里、刘瑜一致推荐美国宪法是讨价还价和妥协的结果,尽管并不完美,但美国能建成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而不是因内讧四分五裂,完全在于这部宪法。
而正是在几近绝望的气氛里,会议缔造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国宪法。
鲍恩生动再现了当年联邦制宪会议上唇枪舌剑的激辩,活灵活现地还原了美国先贤们的独特个性。他们在矛盾与妥协,在偏见与坦诚中,进行这项史无前例的大实验。
希腊化世界 豆瓣
作者: (英)沃尔班克 / F. W. Walbank 译者: 陈恒 / 茹倩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亚历山大大帝把其所缔造的规模庞大的帝国留给继承者,他的后继者们创造了君主制的新秩序,也创造了城市国家的新秩序,这种新秩序统治了亚得里亚海到印度西部之间大部分地区达三百年之久。“希腊化”这个术语通常被用来描述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希腊语是通用语言。希腊人成群结队地向南方、东方迁徙建立新的殖民地,或者参加雇佣军以寻求财富,确信自己作为新统治阶级的成员。当地人民和文化在卷入这场逐渐渗透的希腊化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和与冲突。
作者广泛使用一手材料,研究了从亚历山大之死到希腊化世界并入罗马帝国期间的政治事件。他也研究了这个世界中不同的社会制度和风土习俗,文学、科学、技术的重要发展以及新宗教运动的建立。作者以易读的手法叙述了这一巨大的、复杂的社会。这个社会的观念、成就形成了当今西方文明的基石
古代中国与其强邻 豆瓣
Ancient China and its Enemies: The Rise of Nomadic Power in East Asian History
5.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狄宇宙 译者: 贺严 / 高书文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 9
本书是美国学者的一部汉学研究力作。作者研究的是公元前900年至公元前100年之间中国北疆地区的历史,他将中国的历史文本和考古资料相结合,对早期中国与草原游牧民族的对抗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于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进行了新的诠释,其中包括:后来连接成为“长城”的早期各个防御城墙的筑造;世界历史上有第一个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帝国——匈奴帝国的形成;致使中国军队征服西北地区,从而开通了一条与中亚的商贸通道的一系列历史事件,等等。
香港史 豆瓣
作者: 弗兰克·韦尔什 译者: 王皖强 / 黄亚红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 - 5
《香港史》系统、全面地叙述了1838到1990年间香港的发展历史,对一些重大事件和问题,如律劳卑使团、港脚贸易、两次鸦片战争、英国强占九龙、新界、“香港海关封锁”、19世纪末香港的瘟疫、香港与1911年的中国革命、香港与抗日战争、战后香港的发展等,引证了大量原始史料加以论述,尤其是深入分析了英国国内政治对英国对华政策以及香港前途的影响。  为拟定此书,作者除参考数百种相关著述外,还遍访英、美以及中国的档案馆,广泛收集了大量原始资料,其中很多属此前从未使用过的未出版档案。丰富的史料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许多此前较少或从未接触到的英国方面的一手史料,也使《香港史》细节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 豆瓣
Homage to Catalonia
8.8 (27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李华 / 刘锦春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3
作者是位享誉世界的作家,这部小说堪称他的“西班牙内战亲历回忆录”。在西班牙内战中,他参加了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民兵组织,以战争亲历者的身份描绘了战争的艰辛、民众的热情、局势的变幻、媒体的歪曲、信仰的危机等等,提供了翔实可信的战争经历,让人们从事实的角度去理解战争。在诉说自己感受的同时,作者冷静地剖析了战争的表象与实质,传达了“向加泰罗尼亚致敬”的主题思想,就是这场战争所带来的意义,是让人们更加坚信人类的高尚品质。本书文风简洁凝练,在静默的言说里蕴含着巨大的动人力量。
天朝的崩溃 豆瓣 Goodreads
9.2 (78 个评分) 作者: 茅海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7
《天朝的崩溃》是作者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十余年所得的成果。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这本书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作者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
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 豆瓣
作者: [美]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译者: 罗荣渠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 4
本书论述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即现代世界体系的起源与发展的历程。现代世界体系发端于欧洲的部分地区,后来不断发展,逐渐把世界其他一些地区纳入其中,直至覆盖全球。作者认为,21世界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将让位于后继的体系(一个或多个)。我们不能预测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但能通过我们目前政治的和道德的活动来影响其结果。本书享誉西方学术界,是西方大学生必读的参考书。它不是一般的世界近现代史著作,而是一部整体地阐述近5个半世纪世界历史进程的综合性宏观论著。
现代世界体系(第二卷) 豆瓣
作者: [美]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译者: 罗荣渠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 1
本书论述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即现代世界体系的起源与发展的历程。现代世界体系发端于欧洲的部分地区,后来不断发展,逐渐把世界其他一些地区纳入其中,直至覆盖全球。作者认为,21世界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将让位于后继的体系(一个或多个)。我们不能预测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但能通过我们目前政治的和道德的活动来影响其结果。本书享誉西方学术界,是西方大学生必读的参考书。它不是一般的世界近现代史著作,而是一部整体地阐述近5个半世纪世界历史进程的综合性宏观论著。
现代世界体系(第三卷) 豆瓣
作者: [美]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译者: 庞卓恒 / 孙立田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 11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阐述了15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自萌芽、产生,到发展、繁荣、衰落的历史过程。16世纪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以西北欧为中心,形成“世界性经济体系”,即“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它由中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三个组成部分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的结构。自该体系形成之后,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其内部也经历了剧烈的斗争和不断的自我调节。该体系现已进入“混乱的告终”时期,势必要由一种具有更高生产效率和更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新的世界体系取代。作者认为:到2l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将让位于后继的体系,而我们目前的政治和道德的活动将对其结果有着重大的影响。本书的第一、二、三卷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独家引进出版,第四卷尚待引进。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豆瓣
作者: 杨天石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8 - 5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一书以美国胡佛研究院最新解密的蒋介石日记为基础。所收各文,均据蒋氏日记手稿本及大量档案、文献写成。全书将为读者揭示蒋氏早年的思想、性格及其发展,和其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也为读者揭示近代中国的许多政治内幕。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研究蒋氏生平、思想、活动诸多方面,力图还原在多年政治斗争中已经「迷失」的蒋氏本来面貌;因或毁容或美容,均非原貌。全书依据蒋氏日记手稿本及大量档案、文献写成,将为读者揭示蒋氏早年的思想、性格,蒋氏个人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以及对北伐与抗战的贡献;也重现近代中国许多政治内幕,如辛亥革命後刺陶(成章)案、1923年的苏联之行,中山舰事件之谜、软禁胡汉民事件、对日秘密谈判、史迪威事件的中美角力、国共重庆谈判蒋氏一度意图拘禁毛泽东的复杂心态等。书中对蒋氏的个人「绯闻」也做了澄清。
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程美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6
本书试图讨论“地域文化”叙述框架如何在晚清到民国年间形成的历史过程。近代中国“地域文化”的表达,着重从历史叙述、种族血统、学术传承、方言写作、地方民俗等方面去发挥,这些范畴的内涵,是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政治对话过程层积而成的。近代“地域文化”话语的建立,也是近代中国国家观念从“天下”转移到“国家”的过程,读书人在国家意识和地方关怀的二重奏中,不断调校音调,加入自己的声音,用地域文化来表达他们心目中的国家观念,在国家认同与地方认同之间建立起辩证统一的关系。
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 豆瓣
作者: 矢內原忠雄 译者: 林明德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2004 - 2
矢內原忠雄所著的《日本帝國主義之台灣》,雖非日治時期台灣經濟
史之「定論」或教條(dogma )的集成,卻為經典之作。這是日本統治殖
民地過程的透視,探討其研究殖民地結構的論述。也是以經濟為中心看台
灣社會發展的科學分析。易言之,即從殖民政策立場,以台灣為具體實例
,闡析帝國主義殖民政策的理論以及日本殖民政策的活動形態。由於日本
對台灣經濟要求為日本決定台灣統治政策最有力的原因,因此著重於經濟
問題的分析,但對於教育、法制、政治、民族運動等亦有敏銳的分析。
本書將台灣經濟分析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闡釋日本統治台灣
期間資本主義歷史的性格,將台灣的資本主義化過程中日本國家權力的活
動及其性格,就日本資本壓制台灣的關連性,以冷靜的態度順應史實的經
緯,加以考察。將台灣經濟各領域資本主義的發展,依據資本主義發達的
理論加以闡析,此一資本主義化的概念,遂成為後來台灣經濟研究者共通
的分析方法。正如日本歷史學者若林正丈所指摘,作者所作「優秀的共時
的結構分析」,不啻成為後代歷史研究者很好的導引,具有經典書籍一讀
的價值。
日本经济史(8):高速增长 豆瓣
作者: 安场保吉 译者: 连湘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 11
以横跨战中、战后两个年代而形成的框架为起码条件,高速增长在1955年以后正式地初绽花蕾,并在60年代达到顶峰。以1973年的石油危机为界线,增长率减至原来的一半,但与欧美各国相比较,日本仍旧保持住了高水准的增长率。于本卷,我们将追溯这一高速增长的开花及其以后增长所带来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日本经济史 7 豆瓣
作者: 中村隆英编 译者: 胡企林/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 2
第7卷的内容,主要论述从1937(昭和12)年中日战争爆发开始,历经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1945年战败,联合国军开始占领日本,1951年签署《旧金山对日和约》,到1954年发生经济萧条这一动荡时期的日本经济。
“1 概述 1937—1954年” 试行概述这一时期的历史演变,也涉及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和国民生活水平等问题.同时,在战时经济统制方面,介绍了以“经济新体制”论为代表的、批判资本主义而倡导“计划化”的经济思想,并认为,战后根据“民主化”思想实行的各项改革具有广泛而深远的“革命”作用。虽然本卷标题是根据这两个内容确定的.但为了充分体现时代意义,打算侧重论述第一个问题。
日本经济史(6)--双重结构 豆瓣
作者: 中村隆英 译者: 许向东 三联书店 1997 - 9
第6卷主题是展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1937年中日战争前夜期间的经济状况。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这一段时期被称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20世纪前叶,整个世界被战争搞得精疲力竭,此后迎来了短暂的和平,然而这也不过是县花一现,从两次大战之间时期这一说法中就可以略窥一斑。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困难重重。先是20世纪20年代的通货紧缩,随之而来的是30年代初期的世界经济危机。日本就是在这种风云变幻的世界形势下.顽强地发展着本国经济。
第6卷题为《双重结构》。这是在动荡不安的外部环境下,日本经济内部产生的结构性问题之一(且该问题于“二战”后重演)。正是在此期间日本经济内部发生了变化,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日本经济独特性之所在。然而以现代眼光来看,我们应当着眼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劳动力市场为代表的经济结构来寻其成因。本卷“3 双重结构”力图通过实例考证从工农业产业差别、劳动力流向城市到家务佣工和城市中小工商业的发展,即所谓的“双重结构”产生,发展的过程。
日本经济史5(下) 豆瓣
作者: 西川俊作 译者: 裴有洪/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 2
本卷继第4卷之后,主要探讨明台,大正时期财政,金融政策的实施,贸易发展与通讯网的形成,以及产业化进程的一个侧面,即城市化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共收入5章8篇。宠观经济与战后经营,该章的主题是日清,日俄的“战后经营”。作者的结论是,这个时期的财政出现了从“小政府”向“大政府”的转变。同时,作者对于既是这个转变的前提,又是这个转变的归结的战前、战时以及战后的景气与危机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从而补了以“历史的”常规性成长为重点的“概述”。
日本经济史3 豆瓣
作者: 梅村又次 山本有造 译者: 李星,杨耀录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 6
第3卷以1859(安政6)年三港开港到1985(明治18)年松方通货紧宿结束的25年时间为研究目标。在这四分之一世纪中,日本从近世社会迈入近代社会,在打破旧制度的同时,也继承了前代的许多遗产。和其他各卷的“概述”相比略有不同。本卷“概述”采用的论述手法是,通过若干非常具体的事件集中描述开港与维新给日本社会,经济结构所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而突现出这一时代的面貌。后面各章节的“引言”只起一个拾遗补缺的作用。关于“军备重整”“社会资本的形成”和“金融流通”3节作为“概述”能否成立,还望读者诸君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