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跟著足球學通識 豆瓣
作者: 高立 次文化堂 2010 - 6
四年一度世界盃又來了,球迷大多把注意力集中在足球名星的表現,哪個國家會得勝,甚至賭波的賠率等。本書作者從旅遊角度出發,走遍世界,看盡各國足球比賽,從政治,民族等高角度,為讀者解構足球這種瘋魔世界的運動。
北洋裂变 豆瓣
6.9 (7 个评分) 作者: 张鸣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5
一个军人集团的裂变,一个少为人知的五四。
五四不仅是思想史上的标志事件,还是政治史中的一个巨大事件场域。学生运动只是五四的表面浪潮,其下汹涌的,是那个时代纷繁复杂的军阀政治——各个军阀和政坛派系都在捣鼓五四,而五四最终对于民国政治的走向,起着扳道工的作用。
以往的五四研究,跟五四关系密切的军阀和政客,比如直皖之争,官僚政客中的亲日派和亲英美派之争,全都为人忽视了,好像五四期间,这些政坛上的要角,全体失踪了一样。另外,五四运动作为一个政治事件,它的运作是怎么回事?怎么动员的,怎么宣传的?运动中的学生跟商民是怎样的关系,跟军警又是怎么回事?好像都是一笔糊涂账。
其实,五四对于中国政治的走向,不仅在直皖之争上扳了道岔,在走向激进的大方向上,也推了一把。但是,中国最终走到今天,原因其实很多,五四绝非根本性的推动力。
简要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我为什么会研究起五四来
第一幕:斑驳的武人背影
第二幕:被遗忘的角落
第三幕:五四运动好玩的零碎
第四幕:被五四引爆的北洋裂变
后记:写书始终是个令人遗憾的事
美国的自由主义传统 豆瓣
The Liberal Tradition in America
作者: 路易斯・哈茨 译者: 张敏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 10
本书既是一部政治学名著,也是一部历史学名著,在美国政治学界和史学界一直被视为经典之作。哈茨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探究了较早源于欧洲并更具普遍意义的美国自由主义特征,此即信仰个体自由、平等,以及视个人成功与失败取决于自身的努力与能力,而不是其他。哈茨认为,美国历史的发展表明,从其建国之初起,它就是一个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已成为其牢固的传统。这一传统决定了美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保证了美国社会发展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豆瓣
作者: 费正清 主编 译者: 杨品泉 / 孙开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 7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是《剑桥中国史》系列中的一本,《剑桥中国史》共16卷,各卷由知名学者上编,卷内各章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第12和13卷论述中华民国的历史。在历史研究的角度、领域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两卷都有所有书目介始,评述各章有关的资料和论著。
占卜的源流 豆瓣
作者: 容肇祖 海豚出版社 2010 - 10
《占卜的源流》全文约50万字。本文按照占卜的演变史,对占卜历史的发展演化进行考究、论述,分为七个阶段:即一、从殷墟甲骨考证出古代占卜的实况;二、周代的占卜——龟、筮、筵篿及星占等;三、秦汉间至汉哀平前的占术及其哲学化;四、汉哀平以后的占术;五、魏晋南北朝至唐的占术;六、宋明以来《周易》的变化和占术的发展;七、杂卜术见于书籍的记载而无甚足称者。全文语言严谨、表述客观、引经据典、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
The Yale-China Association: A Centennial History 豆瓣
作者: Jessica C. Plumb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2 - 1
《雅礼协会百年历史》
作者:Nancy E. Chapman(贾南溪)与 Jessica C. Plumb
在阅读这本吸引人的历史,以及深思其又丰富又广泛的描述之时,我为了人文精神的韧性,感受到一种真正兴奋的心情。
--摘自Jonathan D. Spence撰写的前言
雅礼协会鉴于在中国工作的悠长历史,而成为美国杰出的国际社会服务组织之一。雅礼协会于1901年创办,旨于继承耶鲁大学毕业生在远方办立教堂、学校和学院的长年传统。藉时间的流逝,该组织渐成中美两国文化的教育事业,反映一种智慧上宽容与开放的精神,这精神与中国变化中的概况与需求同时改变。
雅礼协会自从清代末期的起始,经历战争、革命、及现代的改革,雅礼协会的历史与中国起伏不定的发展史有密切关系。在其历史的某些段落,雅礼协会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在其他时候,该组织被不能控制、理解的社会与政治力量受屈。因此,雅礼协会的历史能为二十世纪间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含糊、复杂互动,以及多数中国人当时对美国 – 其代表人、教育模型、和对中国的意图 – 的矛盾态度,提供见解。
《雅礼协会百年历史》对超越文化境界的挑战与报酬,借以令人又鼓舞又心酸的经验,提供特别深刻的描述。
考史游记 豆瓣
作者: 桑原骘藏 译者: 张明杰 中华书局 2007 - 8
作为日本近代东洋史学的创始人之一,桑原骘藏及其中国学已成为国际汉学领域不容忽视的一部分。《考史游记》一书详细记述了桑原氏于1907-1908年间探访中国陕西、山东、河南、内蒙古等地的一些重要史迹、陵墓、碑碣等,记录下了所经之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及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等社会状况,并且配有大量的珍贵图片,是一部学术文献价值极高的访古考史游记,一直被日本学术界视为游记中的典范之作。
关原之战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日] 司马辽太郎 译者: 刘立善 重庆出版社 2010 - 10
一代霸主丰臣秀吉病逝,天下风云骤起。心藏虎狼野望、表面却俨如笃实农夫的德川家康伺机问鼎天下。他熟谙人心,对秀吉的正室北政所百般献媚,旨在将视北政所如母亲的大将加藤清正与福岛正则拉拢过来。
秀吉生前最信任的干练官吏石田三成,看穿了家康的野心,一心捍卫丰臣政权。三成虽有出谋划策的高妙智谋,但性格狂傲、正直的他不懂得人心奥妙,时常得罪人,与武将们矛盾重重。
家康动用周密的谋略,接二连三拉拢“反三成派”的武将,并于讨伐上衫景胜的途中,在野州小山的军事会议上,将遵奉秀吉继承人秀赖命令的众将,一举转变成德川家的私人军队。
家康的东军与三成的西军在浓尾平原的关原全面铺开,打算一决雌雄。老谋深算的家康,思虑如何令西军阵营走向崩溃。当小早川军势如崩塌般降落在西军的背后时,丰臣之世终结,德川之世到来了。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李泽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6
本书收作者对近代中国自太平天国至辛亥革命时期各主要思潮和重要思想人物如康有为、谭嗣同、严复、孙中山,章太炎、鲁迅等的系统论述和细致分析。首篇即从思想角度剖析,太平天国为何“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指出农民革命战争诸多规律性现象、慨乎言之,深意存焉。其后数篇乃对戊戌变法维新思想和人物的详尽分疏,于康有为大同思想和托古改制策略,评价甚高。此外,对严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特殊地位,章太炎的民粹主义的突出思想特征,上世纪初知识者由爱国而革命的心路历程以及梁启超、王国维等人的独特意义,都或详或略予以点明和论述。
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Mao's China and After: A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9.7 (24 个评分) 作者: Maurice Meisner 译者: 杜蒲 香港中文大學 2005 - 3
本書根據著名歷史學家莫里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的巨著Mao’s China and After: A History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第三版(1999)翻譯而成,為首部繁體中文譯本。

  有人認為1949年以後的中國是「毛澤東的中國」,這種說法雖不脫濃厚的個人崇拜色彩,卻反映了一種歷史的真實。因為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的理論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經過艱難曲折的漫長道路,取得革命勝利,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當代中國的進退得失,榮辱悲喜,都與毛澤東息息相關。研究他的意識形態和執政方針,認識當時中國的社會和政治實況,自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邁氏該部著作正為毛澤東時期的中國歷史一錘定音。

  1999年再版時,邁氏新增「第六部:鄧小平與中國資本主義的起源1976–1998」,深刻地分析中國的民主、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三者之間的關係,並透徹地展示出中國在這些問題上言論和行動之間的反差。

  毛澤東掌政中國的時期,在當代史上是翻天覆地、引人入勝的一章,邁氏對此鞭闢入?堙A引人省思。近年中國在經濟及政治上頭角崢嶸,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邁氏就此亦有發人深省的論析。

作者簡介

  莫里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歷史學教授,及倫敦經濟學院客座教授,重要著作包括《李大釗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起源》、《馬克思主義、毛主義與烏托邦》及多部有關當代中國歷史的專論,廣獲翻譯成中文、韓文、日文、法文、德文、葡文和西班牙文。

譯者簡介

  杜蒲,中共中央黨校博士,專研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及科研辦公室主任,曾任教於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著有《極左思潮的歷史考察》、《國力論》及《中華人民共和國50年大圖典》等書。
城邦的世界 豆瓣
The World Of The Polis
作者: (美国)埃里克·沃格林 译者: 陈周旺 译林出版社 2009 - 1
简介:
沃格林在《城邦的世界》中进行了一种“治疗性分析”。“秩序的历史产生于历史的秩序”,一切有价值的思想,都产生于思想家对其所处时代社会问题的忧患意识。思想最初的冲动,源于要去探析社会问题的来源,寻求秩序之道,城邦的世界之兴衰成败对于存在真理的探究,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在沃格林看来,古希腊的悲剧、哲学和历史作品,无一不是这样的忧愤之作。而当城邦的世界最终走向崩溃的时候,给城邦看病听诊的内科医生是修昔底德,而负责治疗的、动手术的外科医生,则非柏拉图莫属。用沃格林在本卷最后一句话来说,这样才构成了一种完整的“政治科学”。
导读:
当代最为重要的政治学家并不是哈贝马斯和罗尔斯,而是沃格林和施特劳斯。
———詹姆斯·罗兹
思想者的真诚首先在于,随时准备推翻自己的定见从头开始!出生于自由思想之家的沃格林的“史稿”,不同样(且首先)在冲击西方学界近两百年来的启蒙传统观念?
———列奥·施特劳斯
现在所谓的社会科学中的解释学转向,沃格林从开始学术工作起就已经在践行了。
———尤尔根·戈布哈特
译 后 记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埃里克·沃格林的名字是相当陌生的,远不及列奥·施特劳斯、汉娜·阿伦特、卡尔·施米特这些名字那么如雷贯耳。而一旦接触沃格林的著作,更可能叫苦不迭,觉得难以卒读,遑论理解。犹记得我在美国访问的时候,跟一位精研“德国流”政治哲学的美国教授聊天,讲起我正在翻译沃格林的《秩序与历史》。这位美国教授连呼“Amazing”,说中国读者不可能理解沃格林,说这很可能会重蹈 “Lost in Translation”(好莱坞电影《迷失东京》的英文片名)之覆辙。他那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我至今记忆犹新。
确实,在我接手本卷翻译之时,国内学界对于沃格林的了解即使不算空白,也是寥若晨星。此前我对沃格林的了解,也仅止于知道此君有一部名著曰《政治的新科学》。翻阅资料的结果是大失所望。那时我能拿到的关于沃格林的中文资料,仅有意大利人马斯泰罗内《当代欧洲政治思想》中的一章,以及美国著名政治学者约翰·冈纳尔《政治理论:传统与阐释》一章中的三分之一内容(文中将沃格林的名字译为“维吉林”),另外就是西人编纂的《20世纪政治思想家辞典》中的一个条目。这样的翻译工作,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术语名词上,可以说都是白手起家。让人略感欣慰的是,近期国内学界陆续出现了一些关于沃格林的研究性论文,以及他其中一些作品的中文译本。据我了解,也有多位学人已经,或者有意将沃格林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举凡这些,足以佐证沃格林思想的重要性,已经逐渐为国人所认识。相比之下,国外的沃格林研究要鼎盛得多了。美国有一个规模庞大的沃格林研究学会,定期举办研讨会,其盛况诸位从其网页上可窥见一斑;有E.桑多斯、B.库珀等当代政治哲学名家为其著书立传,编纂全集。我曾经在美国某大学图书馆,看到这套摆在显眼位置的全集,心中敬意油然而生。是的,沃格林也许不属于那种“流行的”、一呼百应的思想家,但绝对是一位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师。
埃里克·沃格林,1901年生于德国科隆,但他“完全是在维也纳熏陶成长起来的”,而沃格林的学术生命,严格说来,却是在美国度过和完成的。沃格林大学期间主修的是法律,他的导师是名噪一时的法律实证主义大师凯尔森,但他似乎更关心“法国、德国哲学家以及天主教神学家的著作”(马斯泰罗内语),而在公众眼中,沃格林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政治哲学家。一切地域文化的界限,学科专业的藩篱,在沃格林身上都土崩瓦解。
写作《秩序与历史》的最初动因,乃是因为沃格林本来要写作一部《政治观念史》,无奈受限于教科书的篇幅,只好另寻出路,将这些准备好的素材独立成卷。不过,沃格林在《秩序与历史》中的雄心,远远超出了“观念史”的一般化探究,而要进行一种“治疗性分析”。 “秩序的历史产生于历史的秩序”,一切有价值的思想,都产生于思想家对其所处时代社会危机的忧患意识。正所谓“乱世出真知”,思想最初的冲动,源于要去探析社会危机的来源,寻求重建和恢复秩序之道。生逢乱世,对于个人是大不幸,对于存在真理的探究,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在沃格林看来,古希腊的悲剧、哲学和历史作品,无一不是这样的忧愤之作。而当城邦的世界最终走向崩溃的时候,给城邦看病听诊的内科医生是修昔底德(沃格林还专门论证这位修昔底德与希腊医学家之间的渊源,好像故意要说明他有些像一位医生似的),而负责治疗的、动手术的外科医生,则非柏拉图莫属。用沃格林在本卷最后一句话来说,这样才构成了一种完整的“政治科学”。
然而,沃格林的《秩序与历史》本身,又何尝不是一部现代性危机之下的忧愤之作呢?国人对于现代性问题已然不陌生,我们所了解的当代西方重要思想家,几乎都可以用批判现代性作为其思想的维度。沃格林当然也不例外。在他有生之年,沃格林对于现代性的批判可谓不遗余力。但与其他人不同,或者说更胜一筹的是,很多人是站在另类的立场上去批判现代性,比如诉诸古典,又或是诉诸将来,又或是诉诸超验的力量,到头来,还是各说各的话,你批判得起劲,别人照样活得潇洒。沃格林就不同了,他就像钻进了铁扇公主肚子里的孙悟空(请原谅我用这个通俗的比喻),在现代性里面去反现代性,他要将现代性的烂肠烂肚全部翻出来给大家看,看它是怎样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沃格林将现代性的问题统统归结于那个著名的“诺斯替主义”或称“灵知主义”。沃格林是沿着西方思想发展的进程本身,去一路追寻现代性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这个诺斯替主义的源流。从某种意义上,本卷《城邦的世界》在这场追寻中具有一个独特的地位,因为它揭示了从“宇宙论神话”向“哲学”的“存在的飞跃”中,这个后来在现代世界大发神威的诺斯替主义的先决条件,也就是人的灵魂,是如何被发掘出来的:在宇宙论神话的秩序中,人依然仰望苍穹;但是在荷马史诗中,神的拟人化已经登峰造极;这还不算,到了赫西俄德,诗人自己走进了诗中,不再是匿名的了,人的自我意识已经凸显出来;最后毕其功于一役的,是赫拉克利特,正是他第一个彻底地将人的灵魂发掘出来,并且让它成为灵感的源泉。可以说,政治思想史在沃格林笔下,就是一场宁静的灵魂与躁动的灵魂之间的恒久之战。
作为译者,关于沃格林我所能说的,只是个人在翻译本卷过程中一些有限的体会而已。如前所述,我对沃格林的了解几乎为零,虽然这样我有借口“悬置”一些“先天判断”,毫无障碍地直接领会沃格林的思想,但这确是一个借口而已。我实在是没有资格去评价沃格林思想的是非功过。这种捉襟见肘的介绍,无助于读者了解沃格林的思想,甚至也无助于加深对本卷的理解,因此我还是建议读者直接去阅读文本,去领会沃格林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以及对古典素材如数家珍的深厚功力。沃格林绝非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所谓“政治哲人”,他不会用花言巧语去博取读者的追随,相反,沃格林的作品因为太“实”,太注重考据,而显得平淡无奇、枯燥乏味且晦涩费解。这种阅读经验,非中国读者所独有。如果本卷编者莫拉卡斯所言非虚的话,看来美国读者的感觉也好不到哪里去。兴许沃格林要告诉我们的是,政治哲学的探究,绝非逞一时之快,凭奇思妙想就可以达到,而是一次次异常艰辛的搜寻证据之旅。虽说当代政治哲学对政治学领域的科学主义潮流颇多微词,但这并不等于说政治哲学就是天马行空,不要方法,沦为意见的表达。须知在沃格林的“批判性研究”中,是没有“推论式假设”立足之地的。应该说,沃格林的作品,为我们判断政治哲学研究水准的高低优劣,提供了一个衡量标准。
不难想见,本卷的翻译绝对是一件苦差事。而另一个让我犯难的事情就是,我对古希腊政治社会和哲学的了解,连皮毛都谈不上,每每动笔,说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毫不为过。由于沃格林的作品十分诘屈聱牙,为了不败坏读者阅读的胃口,我在翻译过程中尽量采用比较通顺和容易理解的语言,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遮掩原作者的文风,在一些术语的表述上显得不够“专业化”,故恳请读者诸君理解我的苦心。翻译中的错误在所难免,也恳盼方家不吝批评指教,以便于本卷的修缮。
在本卷翻译过程中,我前往北京大学,与《秩序与历史》第一卷译者李强教授及其弟子叶颖博士、孔新峰博士、段保良博士进行了愉快的交流,就一些术语的翻译方面达成了共识,同时也有幸直接向沃格林研究的专家尤尔根·戈布哈特教授当面请教,可谓受益匪浅。我也要感谢译林出版社的黄颖女士,正是在她的一再催促下我才勉力按时完成了译稿,同时她还一力承担了烦难的译稿审校工作。另外,翻译工作还得到复旦大学“金苗”项目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此刻,我不免又想起了那位美国教授的提醒。但愿《城邦的世界》的译介,不会是又一次“迷失”的开始。
陈周旺
于复旦园
跨域史学 豆瓣
作者: 黄贤强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8 - 11
《跨域史学:近代中国与南洋华人研究的新视野》内容分新马华人史学与史观、马来亚华人社会与人物、新加坡华人社会与政治思潮等上、中、下三篇,每篇各有三章。论述新马华人近代史分期和学术研究回顾,华人移民社会领袖在多元社会的地位,华人新移民遭遇、战后劳工运动和华校学生学潮及社会变迁。 《跨域史学:近代中国与南洋华人研究的新视野》兼容传统史学论析和后现代史学论述,讨论的对象是新马地区的华人,时间范围则从十九世纪中叶近代中国移民南来浪潮开始至1965年新加坡独立和建国前夕,研究方法之创新,研究范围之深广,堪称东南亚华人研究论著之首创。
唐代的外来文明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薛爱华 / Edward H. Schafer 译者: 吴玉贵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本书原名为《撒马尔罕的金桃——唐朝的舶来品研究》,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之作。本书选取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朝代——唐代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当时的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引进。内容涉及了唐朝生活的各个方面,家畜、野兽、飞禽、植物、木材、食物、香料、药品、纺织品、颜料、矿石、金属制品、世俗器物、宗教器物、书籍等,共18类170余种,举凡生活所需、日常所用,几乎无所不包。此书不仅展现了大唐时期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认识唐朝的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也是了解中华文明和文明交流史的必读书籍。
中国1911 豆瓣
作者: 伍立杨 2011 - 1
《中国1911(辛亥年)》的作者长期浸于民国史之中,大处整体把握,细处细于毫发。尤为珍贵的是,《中国1911(辛亥年)》以民国人物的第一手材料、回忆录作为勾画的依据,运用了最新的首次于最近半年前面世的亲历者回忆录,择要铺叙,并于其中加以点评,夹叙夹议,使得新意迭出。全书思路开阔,视角独到,行文波澜迭起,结裹不拘常格。论说由点及面,叙事深入,重点突出,旁及背景,点线面结合,渲染得宜,立体感强,味道深郁。
回顾当年中国的重要时刻,重建辛亥记忆,唤起辛亥话题,让历史反思转化为历史智慧,在当今正面临新走向的中国,《中国1911》的经典型叙述,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
陈寅恪与傅斯年 豆瓣
8.2 (9 个评分) 作者: 岳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6
著名史学家,傅斯年、陈寅恪先生弟子何兹全与著名评论家朱大可、何三坡、陈晓明、白烨、李建军、谢有顺、葛红兵、解玺璋、张闳、唐晓渡,联袂推荐。
傅斯年先生是北大培养出来的,对北大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在他一生的事业中,除了他办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还做过北大代理校长,对北大的贡献功不可没。
陈寅恪师是继《资治通鉴》的作者、宋代司马光之后近一千年一,又一伟大的史学家。
——何兹全
这是一部不同寻常的个人传记。对傅斯年和陈寅恪的记忆,打开了被蓄意掩蔽的历史之门。他们在20世纪所遭遇的命运剧变,谱写了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哀歌。
——朱大可
就作者的写作功力和这部作品叙事方式、描述角度与文学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而言,是21此类题材的巅峰之作。
——资深编辑家、作家杨力虹、许志龙、史奉真、杨君
本书叙述了陈寅恪与傅斯年成长、留学以及在动荡岁月中颠沛流离,执着学术事业的艰难历程,生动卓然地展现了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的理想信念,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上半页知识分子心路历程与事业追求的心灵史诗,读来感人泪下,怅然太息。
本书再现了陈寅恪追求学术独立和精神自由的曲折而辛酸的一生,他和傅斯年是20世纪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中涌现的众多大师的杰出代表。
拉丁文帝國 豆瓣
作者: 瓦克 译者: 陳綺文 貓頭鷹書房 2007 - 11
兩千年前的羅馬帝國官方語言拉丁文,為何至今它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拉丁文對西方世界有什麼深厚的影響?拉丁文漸漸沒落,在西方宗教界、學術界仍處處出現拉丁文,這又是為什麼?拉丁文為現代社會提供了一幅怎樣的想像願景?
隨著羅馬帝國打遍天下的拉丁文,曾是西方文明和知識的重要源頭。雖然羅馬帝國瓦解於五世紀,拉丁文深厚的文化和知識寶庫依然讓這種語文流傳近兩千年的歷史。拉丁文曾經孕育了許多文明的種子,它的文字深深影響了西方世界各種語文,至今,所有生物物種的學名以拉丁文命名。
文藝復興運動後,拉丁文在十六世紀獲得史無前例的重視。天主教教會決定以拉丁文作為禮儀語言,學校也以教育拉丁文為主,西方世界沉浸在拉丁文的世界中。雖然當時各地方言日益抬頭,拉丁文仍以其優異的文化傳統屹立不搖。拉丁文是各種方言詞彙之母,是學習語言所無法規避的必經之路。
然而隨著講求效益、實用的近代社會出現,西方世界正面臨了一場語文的大革命。拉丁文面臨了經濟效益和實用性的大考驗。雖然各界領袖極力擁護拉丁文,聲稱拉丁文是人文主義教育的根源,仍然不敵實用性的挑戰。《拉丁文帝國》作者瓦克為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主任和文化史專家,精彩且詳細描繪了西方世界這一段的語文陣痛期,並分析了為何在教會、教育界和貴族的支持下,為何最終還是走向衰弱一途。
二十世紀,拉丁文不再獨占教會禮儀,學校也不再強制學習拉丁文,但仍有些許學生投入拉丁文的懷抱,緬懷那份文明源頭的歷史。想要理解拉丁文的命運,以及它之所以曾為西方世界文明的搖籃,這本歷史資料豐富、分析透澈的《拉丁文帝國》將你走一回拉丁文及西方文化的近代史。
【名家推薦】
◎台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李若庸 專文推薦
◎輔大歷史系教授 王芝芝
◎中研院歐美所所長 李有成
◎政大歷史系教授 周惠民
◎政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林美香
◎成大歷史系教授 翁嘉聲
◎台大外文系教授 張淑英
◎輔大歷史系教授 張淑勤
◎台大歷史系教授 楊肅獻
妳在哪裡,德意志? 豆瓣
A Concise History of Germany
作者: Mary Fulbrook 译者: 糜佳 左岸文化 2002 - 3
德國歷史因其獨特而又自相矛盾的特質而著名。它是路德、巴哈、歌德等人出生之地,同時也是希特勒和大屠殺之地。它在歐洲的權力平衡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然而卻從來也找不到一個令人滿意的身分,甚至是穩定的疆界。
本書清楚而廣博的簡介了德國自中世紀初期到今日的歷史,作者瑪麗.富布盧克(Mary Fulbrook)對龐大的歷史資料整理出一個乾脆俐落的綜合,並探究社會、政治和文化因素,在學術爭論的光環下,彼此間的相互關係。
從俾斯麥到希特勒 豆瓣
Von Bismarck zu Hitler
作者: 賽巴斯提安·哈夫納 译者: 周全 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9 - 10
是哪一個國家能夠在崛起之初,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連續打敗歐洲兩個古老強權?又是哪一個國家能夠在短短的二十多年內,就發動兩次世界大戰?以《一個德國人的故事》《解構希特勒》等暢銷書,成為二十世紀史最重要見證者之一的哈夫納,這次要帶我們回顧「德意志國」短短七十四年的興衰起落史,細數從普魯士王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如何創建德意志帝國,一直到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將日耳曼民族的國家帶往毀滅之路。
美国货币史 1867—1960 豆瓣 Goodreads
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7-1960
作者: [美] 安娜·J·施瓦茨 / [美国] 米尔顿·弗里德曼 译者: 巴曙松 / 王劲松 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
《美国货币史(1867-1960)》以货币存量为主线,研究了美国1867—1960年近一个世纪的货币发展历程,及其对美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作者通过对货币供应变化和通胀水平的因果关系的细致描绘,证明了货币政策对于一国经济运行的深远影响,尤其是货币在稳定经济周期中的重要地位。全书将繁杂详尽的历史统计材料与具有敏锐洞察力的经济分析完美地融于一体。书中许多视角独特的分析以及具有开创性的研究结论,例如作者关于1929—1933年大萧条的分析和解释,转变了人们的观念,深化了全球金融界对金融市场的理解。
《美国货币史(1867-1960)》被公认为是弗里德曼的影响最为深远和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是20世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不仅是经济学者不可或缺的研究参考文献,而且对于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特别是理解全球金融动荡及其政策走向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