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走向革命 豆瓣
作者: 雷颐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1 - 3
《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历史说明,虽然也感到“时局艰难”.但清廷对历史大势和局势的紧迫并无真切了解和感受。它似乎对民意全然不解.也不愿放弃任何权力,并过于相信自己力量的强大,仿佛历史可以按照它理想的节奏发展。因此,它只是被动地在重重压力之下“走一步算一步”,却又基本踏步不前。这时,政治的逻辑只能是革命。
西方哲学史(下卷) 豆瓣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8.2 (20 个评分) 作者: [英]罗素 / 马元德 译者: 马元德 商务印书馆 1997 - 3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的特点在于,它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而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罗素认为,哲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立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已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哲学家们是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后来的社会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之。因而,他在本书中,总是试图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例如,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的哲学,本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希腊化时代的社会历史情况;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经院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本书介绍了从5—15世纪基督教发展的知识。
本书的特点之二是,从时代的社会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出发,对本书中所要论述的哲学家的选择与一般的哲学史有所区别。他不是完全以哲学本身的优越性为选择标准,而是更加看重哲学家的学说对时代社会生活影响的大小。有些政治家和诗人,由于他们对哲学发展有比较大的影响,在本书中也占有一席地位。
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是,罗素是个著名的哲学家,他对哲学和社会生活有独特的认识,对哲学发展史有独到的理解,本书由他一个独自写出,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对西方哲学史发展的线索,及哲学史发展过程中的统一性的认识。
Der lange Weg nach Westen. Sonderausgabe. Zwei Bände im Schuber. 豆瓣
作者: Heinrich August Winkler Beck C. H. 2002 - 8
德国走向“西方”的漫漫长路:德国直到19世纪才成为一个民族国家,比英国和法国都要晚。直到1806年,才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它其实并非一个民族国家,而是一个复杂的实体,一个旧式的、古老的政治体。将德国人联系在一起的是他们的语言,语言在19世纪对德国认同感的作用是非常独特的。直到1871年俾斯麦武装了德意志帝国以后,德国人才获得了认同感的政治框架。俾斯麦帝国还发展起某种政治上的认同。但在俾斯麦界定的政治上的德国和文化上的德国之间仍有区别,后者还包括奥地利,以及哈布斯堡帝国和瑞士讲德语的地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将他们的政治哲学视为反西方的。1918年,托马斯·曼初版了《一个不问政治者的看法》,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他在书中将西方文明和德国文化对立起来。当1918年、1919年西方民主制度终于被引入魏玛共和国的时候,被视为一种外来的体系,是胜利者强加给德国人的。“胜利者的制度”这一称谓,被希特勒和国家社会主义利用来激发反西方的情绪。对西方的反感终于在二战后被克服了,对西方价值政治上的采纳开始于前联邦德国。1986年,德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做了一个概括,我经常引用它,因为非常精彩。哈贝马斯写道:“对西方政治文化的无条件开放,是战后时代智识上的成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可以引以为豪的。”1990年,德国问题终于经由统一而得到解决,整个德国进入了西方民主制度。德国问题自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体一直存在,它是自由和统一的问题,也是个疆界的问题。疆界问题在1990年德国和波兰确认边界后解决了,自由和统一问题在1990年10月因东德接受德国宪法而获解决。
英语民族史(全四册)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英] 温斯顿·丘吉尔 译者: 薛力敏 / 林林 南方出版社 2004 - 2
大英帝国雄踞19世纪,其属地与殖民地遍布全球,号称日不落帝国。而新生的美国则称霸20世纪,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方位地影响着20世纪历史进程。
自工业革命以来,两个英语国家相续雄霸世界达200余年,这绝不是偶然。温斯顿·丘吉尔以其如椽大笔,深刻而生动地为我们揭示了其中奥秘,这就是其历史名著《英语民族史》,再加上其回忆巨著《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几乎完整地描述了英语民族从蛮荒走到世界超强的历史轨迹。
地球上一个由讲英语的人口构成的宠大帝国--包括了不列颠、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西方最强国--历经了漫长曲折的历程而渐渐形成;它们的存在,深刻改变了世界的文明版图,强有力地左右着人类命运和历史的走向……在这部创作时间长达30年的伟大作品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人物丘吉尔以深邃的洞察力和史诗般的笔触,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全景式的“帝国画卷”。
三十年河东:权力市场经济的困境 豆瓣 Goodreads
三十年河东:权力市场经济的困境
作者: 杨继绳 武汉出版社 2010 - 3 其它标题: 三十年河东
本书分别从银行漫谈、股市浅说、财富流动、财政随笔、宏观经济、企业改革、当代老板等十几个大方面归纳选择了一百余篇评论集成此书奉献给读者。

作者经历了改革前后中国两种政治经济体制,还有幸对中国三十年改革的整个历程进行了新闻采访和跟踪调查。三十年来,作者除了发表了大量的关于改革的新闻报道以外,还发表了数百篇关于改革的评论。这些评论文章不仅用通俗的文字介绍了有关改革的经济知识,还不时抨击了改革中的问题。改革发表时曾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有的文章还引起高层领导人的重视。
给我自由! 豆瓣
Give Me Liberty!: An American History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坎里克·方纳 (Eric Foner) 译者: 王希 商务印书馆 2011 - 1
方纳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与其代表作《自由故事》不同,《给我自由》在结构、内容、材料和写作风格等方面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给我自由》提供了一部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叙事连贯的美国历史故事,也更为全面、充分和细致地表现和反映了“新美国史学”在美国史不同分支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同时,在谋篇布局、主题设计、内容和材料取舍等方面,作者刻意追求“新美国史学”与传统史学之间的平衡。能够使读者不经获取一种更完整、更客观、更有包容性的美国史知识,而且能够得到一种对我们耳熟能详的美国历史事件、思想和人物的新的、更令人信服的历史解读。
希特勒的民族帝国 豆瓣
Hitlers Volksstaat: Raub, Rassenkrieg und nationaler Sozialismus
作者: [德] 格茨·阿利 译者: 刘青文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二战期间,希特勒政府将国家变成了史无前例的掠夺机器。大多数德国人因为享受到良好的社会福利、不间断的物质供给和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而保持沉默。这种贿赂的代价由千百万欧洲人所承担,他们的财产甚至生命为了德意志民族的利益而被剥夺。本书揭示了全欧洲范围内的犹太人财产是怎样被征收、被变卖并进入纳粹德国国库以及普通士兵的腰包的。
我的學生亞歷山大 豆瓣
The Golden Mean
作者: 安娜貝爾.里昂 Lyon, Annabel 译者: 李淑珺 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2010
你不必征服,也可以學習!
以歷史為底蘊的驚人之作,甫上市即橫掃多項文學大獎!
◎羅傑斯作家信託小說獎
◎大英國協作家獎決選
◎加拿大文壇最高榮譽之季勒小說獎決選
◎加拿大總督文學獎決選
◎加拿大Amazon最佳首作小說獎決選
◎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初選
◎美國Amazon編輯選書
◎加拿大Amazon平裝版、精裝版雙料冠軍
每次我講解地理時,亞歷山大總愛問東方是什麼樣子,我會耐心回答他的提問,告訴他我所讀到的關於埃及與波斯的一切。當我說有條河從巴納賽斯山上流下來,而在河對岸,就可以看到將全世界包圍的外海,他驚訝地睜大了雙眼。
「我要去那裡!」他說。
在離開故鄉二十五年後,亞里斯多德帶著妻子回到兒時成長之地馬其頓。原本只打算停留一、二個星期的他,卻在老友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的商請下,放棄自己繼承柏拉圖學院領袖的理想,而把教育王儲亞歷山大作為畢生最大的挑戰……
亞里斯多德如何教導眼前這個天生慧黠敏感卻又殘酷得使人畏懼的十三歲男孩?他能讓這個桀驁不馴的少年走向所謂的「中庸之道」、減緩熾烈的征服欲望嗎?他們之間的關係將使彼此的人生走向何方?
作者藉由亞里斯多德本人樸素、率直而敏銳的聲音,重現他自己心中不停激辯的哲思、他與亞歷山大的師生情誼,以及馬其頓宮廷內的暗潮洶湧;讓古典時代的哲人與戰士、貴族與娼妓、王儲和奴隸的形貌,全都躍然紙上。
在里昂簡潔流暢的筆鋒與膽大心細的臆測之下,兩千多年的鴻溝瞬間消失,成就出一部貼近歷史證據、敘述動人的作品,讓人忍不住一頭栽進亞里斯多德最原始的心靈中……
现代中国的历程 豆瓣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中华书局 2011 - 4
本书辑录了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美国、德国以及港台地区发表而未收入大陆《黄仁宇全集》的论文、随笔、书评等14篇文字。黄仁宇先生的文字一如既往地保持了纵横中外、从容讲解的风格,以全球史眼光看中国现代化之路,给人带来重要的历史启迪。
【本书特色】
1,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畅销经典《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先生文字最新结集,全部文字均为第一次与大陆读者见面。
2, 以全球史眼光看中国现代化之路,纵横中外,畅谈古今,全书浸透着黄仁宇独特的大历史观精神,给人带来重要的历史启迪。
庞贝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罗伯特·哈里斯 译者: 路旦俊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4
《庞贝》
凌晨04:21
人们已经发现,火山爆发的强度与火山爆发前休眠期的长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历史上几乎所有特大型的火山爆发都出自那些已经休眠了数世纪的火山。
——雅克-玛丽·巴尔丁杰夫,亚历山大·R.麦克伯尼,
《火山学》(第二版)
他们在破晓前两个时辰离开了水道,借着月光攀登那些俯视着港口的山丘。六个人成单列一前一后地走着,领头的是工程师。他亲自将他们从床上赶了起来——当时他们一个个手脚手脚僵硬,沉着脸,睡眼惺忪。而现在他可以听到身后传来的抱怨声,在这温暖静谧的夜空中声音很响,超出他们的想象。
“白跑一趟,”有人嘀咕道。
“年轻人应该多看看书,”另一人说。
他把步子迈得更大。
随他们嘀咕去吧,他想。
他早就感觉到热浪在开始聚集,这又将是一个无雨的日子。他比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年轻,个子比他们都矮:他矮小壮实,浑身肌肉发达,一头棕色短发。他携带了一把沉重的铜斧和一把木锹,这两样工具的柄横在他的肩膀上,蹭着他那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脖子。但是,他仍然强迫自己大步迈动着短裤下的那双腿,一步一步地快速向山上走去。他一直走到米塞努姆城上方的分岔路口时,才放下肩上的工具,等待其他人赶上来。
明式家具之前 豆瓣
作者: 扬之水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1 - 1
两周家具是中国家具发展史中的第一个高峰,虽然一些图案的寓意我们尚不能准确把握,却总可以感到它是以温和的态度演绎自然,看取人生,其中充溢着生命的喜悦,而与人的生活特存一种亲昵的沟通。古老的样式其实始终在不断的复古和复古的创造中延续生命。后来高足坐的时代引起的家具变化自然是革命性的,但造型以及工艺制作的基本要素依然可以在古典的记忆里找到智慧之源。
龐貝 豆瓣
作者: 羅伯特.哈里斯 / Harris, Robert 译者: 麥思偉 如果出版社
◎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英國泰晤士報暢銷排行榜
◎英語國家銷售超過百萬本
◎售出35國語言版權
◎預計於2009年搬上大銀幕,投資金額高達一億三千萬美金,是足以必媲美《鐵達尼號》的陸上災難大片
一個埋藏在地下兩千年的故事,揭露出一段城市滅亡的祕密。
2008年第一本不讓你淚流成河,只讓你拍案讚歎的小說!
公元79年8月24日,火山爆發,
一場驚天動地的災難毀滅了龐貝。
24小時之內,一整座城市埋入地下,一個世界從此嘎然而止。
這座城市為何毀滅?為何這麼多人同時喪生?至今仍是令人不解的秘密……
極富正義感的年輕水利師艾提利最先發現了這個警告,
在潛藏的危機中,年輕水利師尋求米西諾海軍總司令、自然學者老普林尼的協助,但卻遭到利慾薰心政客的阻撓,操作這一切的是從奴隸身份解放出來的地產商人安普萊,危機使他致富,也使他被權力蒙蔽了雙眼。究竟,維蘇威火山爆發,將一座城市在數小時之內埋入地下,是自然的咆哮,還是來自上帝的天讉?這裡面蘊涵的是一樁陰謀,或是來自神明的警告?
死亡就在眼前,但權力仍是最大的慾望……
無可逃避的宿命,一則腐敗、令人驚悚的故事。
對於歷史學家來說,在迄今保留的世界歷史遺產中,沒有誰可與龐貝再現的鮮活歷史媲美。
維蘇威火山爆發倒數四天,結合人類的不誠實、謀殺、驚人的火山爆發和令人讚歎水利工程的鉅作。
「羅伯特的小說充滿懸疑,令人無法拒絶」
──奧斯卡金獎大導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
「如果你以為,自己在電影《特洛伊》的大火焚城,或是《明天過後》的冰涷世界中,已經目睹過所謂末日,你就錯了;「龐貝」的亂石崩雲、飛沙走塵、呼天嘯地、瞬息萬變之景,才叫真正的世界末日,那景象令人永遠難忘。」
──李達翰(作家、影評人)
湘军志 豆瓣
作者: 王闿运 1983
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史上的大事件,而湘军正是在清政府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到了同光之际,太平天国运动早已被镇压下去,捻军和西北回民起义也相继失败,以农民兄弟的鲜血染红自己官顶的湘军将领也在走向衰亡。他们担心如果不趁一批湘军将领还健在的时候,把湘军的所谓“功劳”“勒成一书,以信今而传后”,就可能造成“传闻失实,功烈不彰”的后果,因而议修湘军志的呼声日渐高涨。光绪元年(1875年),由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出面,邀请“文翰颇翩翩”且又与湘军将领多有交往的湘潭名士王闿运来主持纂修《湘军志》的工作。
王闿运少负才名,敢为大言,颇有古之狂士品性。在他死后,有人这样评他:“人物总看轻宋唐以下,学成别派,霸才雄笔固无伦。”他的名士习气由此可见一斑。但综观王的一生,却是有才无命,“纵横志不就,空留高咏满江山”。光绪三年二月,王正式着手《湘军志》的编纂工作。光绪四年十一月,《湘军志》初稿成。光绪七年闰七月,《湘军志》最后定稿。王作《湘军志》共16篇,即:湖南防守篇、曾军篇、湖北篇、江西篇、曾军后篇、水师篇、浙江篇、江西后篇、临淮篇、援江西篇、援广西篇、援贵州篇、川陕篇、平捻篇、营制篇、筹饷篇等。在草稿初成之后,王应四川总督丁宝桢之邀作入川之游,因而定稿之后也就先在成都刻板。光绪七年十月,王携板回湘。没想到,一番风波正等着他。
王闿运毕竟是文人而非史家,因而在接受纂修《湘军志》的任务后,才真正认识到修史之难:“不同时,失实;同时,循情;才学识皆穷,仅纪其迹耳。”但凭他的个性,虽然遇此困难,似乎很难中途歇手,而且也不会轻易放过这一展示才学的大好机会。事实也恰恰证明,他在接手纂修《湘军志》时,就很想以自己的才学识来完成一家之言,做到既真实,又不循情。这样,我们今天看到的《湘军志》就是一部颇具个性色彩的史学作品,而非循情应景的泛泛之作。虽然他在书中拘于阶级立场,对太平军等农民斗争极力诋毁,对湘军将领曾国藩、胡林翼等的品格、才略大加赞美,但在另一方面,对于清政府的腐败,湘军在镇压太平军过程中的艰难、挫折和战略、战术上的失误等一系列问题,他也直抒胸臆,并不隐瞒;对湘军将领的内部矛盾、曾国荃在攻下南京时纵军劫掠的丑行,他更是秉笔直书,痛快淋漓。当然,他这样修史,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曾国荃等湘军将领请他编《湘军志》的目的是要为湘军将领溢美,而不是露丑。果然,在曾国荃等看到王作《湘军志》后,极为恼怒,同声谴责。相传曾国荃还扬言要杀王闿运以泄心头之恨。
在湘军将领和湘籍绅士的巨大压力下,王闿运深深地感到“直笔非私家所宜为”,于是不得不退让,于光绪八年将刻板送郭嵩焘销毁,以息众怒。事虽如此,但他始终心有未甘,所以在光绪九年九月重校之后,他又在四川重刻再版。重刻之时,王坦言,“此书信奇作,实亦多所伤,有取祸之道,众人喧哗宜矣。”可见,他一开始就没打算“循情”,因而对于“众人喧哗”是有心理准备的。他的这种态度在光绪二十三年与友人的一封信中也说得非常明确,他称自己作《湘军志》是要步司马迁、陈寿、范晔之后,使《湘军志》与《三国志》、《后汉书》等相媲美。
曾国荃等既对王闿运在《湘军志》中品评湘军人物语带讥刺、隐功扬恶甚为不满,又无法禁绝《湘军志》在社会上流传,就只好采取别的补救措施来挽回影响。补救措施主要有二:一是曾国荃命其幕僚王定安另起炉灶,重作一部《湘军记》以挽回影响;二是对《湘军志》的疏漏错谬之处进行驳斥。
王定安的《湘军记》始作于光绪十三年,完成于光绪十五年,阅时几三载,足迹遍五省。《湘军记》共分二十篇,包括粤湘战守篇、湖南防御篇、规复湖北篇、援守江西上篇、援守江西下篇、规复安徽篇、绥辑淮甸篇、围攻金陵上篇、围攻金陵下篇、谋苏篇、谋浙篇、援广闽篇、援川篇、平黔篇、平滇篇、平捻篇、平回上篇、平回下篇、勘定西域篇、水陆营制篇等。以体裁论,较《湘军志》要完整。又因为有《湘军志》这个底本,王定安的续作对于《湘军志》的疏漏处自然可以补添完整,因而资料就更为丰富,而叙次也更赡备。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述及近人创作的纪事本末体史著时就说:“最著者有魏默深源之《圣武记》、王壬秋运之《湘军志》等。……壬秋文人,缺乏史德,往往以爱憎颠倒事实。……要之壬秋此书文采可观,其内容则反不如王定安《湘军记》之翔实也。”
驳斥《湘军志》的疏漏错谬主要是郭嵩焘兄弟俩。郭氏兄弟在王闿运作《湘军志》前就有纂《楚军纪事本末》的打算,“会文襄虑近于张功,事以中辍”。现在既不满意于《湘军志》,遂萌改作之意,但终究没有完成。他们对《湘军志》中的疏漏错谬处或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地方一一笺出,加以批评订正,以正视听。但当时并未勒成一书出版,直到民国四年(1915年),其侄孙郭振墉才把这些批识文字辑录成轶,并加笺注,以《湘军志评议》为名出版。此书对于读《湘军志》者来说,还是颇具参考价值的。
《湘军志》付梓后,虽然反对者甚众,但赏之者也不乏人。曾门四子之一的黎庶昌就对《湘军志》深许之。他称赞《湘军志》“文质事核,不虚美,不曲讳,其是非颇存咸同朝之真,深合子长叙事意理,近世良史也。”他所选辑的《续古文辞类纂》就辑录了《湘军志》中的曾军篇、曾军后篇、湖北篇、水师篇、营制篇等。王闿运于一片责难声中得一援手,颇有惺惺相惜之感。他在致黎庶昌的信中说:“节下蝉翼轩冕,一意立言,真人豪也。”只是在当时情形下,赏之者毕竟太少了。
中国绅士 豆瓣
The Chinese Gentry: Studies On Their Rol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ese Society
作者: 张仲礼 译者: 李荣昌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1 - 7
本书目录为:导言,第一章19世纪中国绅士之构成和特征的考察,第二章19世纪中国绅士的人数分析,第三章19世纪中国绅士的科举生涯,第四章对于19世纪中国绅士传记的数量分析。
敦煌 豆瓣
作者: [日本] 井上靖 译者: 董学昌 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 10
选收“洪水”、“楼兰”、“异域之人”、“昆仑玉”等10余篇井上靖中国古代历史小说。
1421:中國發現世界 豆瓣
作者: 孟西士 译者: 鮑家慶 遠流 2003 - 11
1421──明成祖永樂十九年
中國人發現美洲大陸,早於哥倫布七十年;
中國人發現澳洲,先於庫克船長三百五十年;
中國人解決計算經度的問題,遠遠領先歐洲三個世紀。
中國人到達麥哲倫海峽,比麥哲倫的出生還早一個甲子;
過去的歷史課本都可以扔了,過去學的也可以遺忘,因為這本書改寫了一切。
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 豆瓣
作者: 黃仁宇 聯經出版公司 2001 - 1
在中國歷史的學術研究方法上,作者不同於西方大部分的學者。他認為,西方式的學院分工方式無法適用於中國文化的綜合研究,因此,西方觀察家通常不是將中國視為「白雪公主」,就是看成「老巫婆」。事實上,中國兩者都不是。為了獨排眾議,他付出了很高的代價。中國出了什麼問題?作者將告訴你,中國是「潛水艇三明治」,上層是沒有明顯差異的龐大官僚體系,底層是沒有明顯差異的農民。他在本書中解釋,這是地理因素及歷史原因使然。至於補救之道,他建議「加強中間階層」,尊重農民階級的財產權,因為到目前為止,後者都是看各黨派的臉色。東方與西方的衝突已久,本書敦促雙方的公民不要再自認道德優越,應接受事實,了解「兩個不完美的體系」都面對共通的「巨大數學問題」。意識型態上的對立通常來自於目的論的見解,將歷史解釋成三個步驟的直線發展:過去、現在及未來。這種乾淨俐落只適用於受限的視野或當地的事件。
在「大歷史」中,作者必須想像我們生存在宇宙的螺旋之上。即使是偉大的領袖,也只能在彎曲的小徑施加小小的推力,其行動很少能配合其目的。重大戰爭只是啟動大規模的地緣政治趨勢,使好戰分子最初的軍事目的顯得無關緊要。然而,即使如此,黃仁宇堅決否認自己是目的論者或是哲學家。
他是不折不扣的歷史學家,但不是理想派,而是實務派。他引用康德的話指出,沒有人可以自認了解「物自身」與「不可知」。但他也引用普里茅斯殖民區及一八六二年的公地放領法案,甚至在紐普茲的休京拉移民,以說明他的觀點。
本書充滿了趣聞軼事。本書究竟是一本規模非凡的自傳,或是以外射螺旋格式寫出的第一本大歷史,讀者可以自行決定。毫無疑問的是,作者傳遞給我們他脫胎於悠久文化的壯闊史觀,即使他對此文化不無批評之處。
黃仁宇的文字淺顯明白,就算毫無背景的人也讀得懂。也許就是因為如此,約翰•厄卜代克(John Updike)才形容他的文筆彷彿具備卡夫卡的視野特質。
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豆瓣
作者: 黃仁宇 時報文化 1989 - 10
作者以「大歷史」的觀點,經由本書,上溯到公元前中國初期統一的時代,一路追根究柢,並部析中世紀以後國家愈著重於內及非競爭性的端倪,然後銜接其成名作「萬歷十五年」未完成的論題,歸結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