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哥大与现代中国 豆瓣
作者: 王海龙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 1
拥有200多年历史的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与现代中国文化有着一段难分难解的血肉情缘,而且 闻名世界的奇异之处。这些人和事有的已经广为人知,有的却密藏在心灵深处或圣洁 的所 在。您知道慈禧太后和哥大东亚研究的一段缘分吗?世人皆知哥大是胡适的母校,可又有几 人知道胡适与哥大恩恩怨怨?有谁 知道冯友兰为什么在离别哥大六十年后才重回母校领到博 士学位?诗人徐志摩为什么离开了哥大?中 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哥大学生又是怎样造反呼 应、造成了轰动民办的西方学潮?� 特别是,哥大凭什么能一校敌一国或以一校敌数国,培养和容纳了五十八位获诺贝尔奖的科 学 家和思想家?……
� 相信您对这些问题一定有浓厚兴趣。那么, 本书就带您走进这所历史悠久的美国常春藤盟 校之珠、世界名校中的名校,作一番探究和寻访。���
重返五四现场 豆瓣
作者: 叶曙明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9 - 4
新与旧交锋的大时代,政界与学界的风云往事。
大师辈出,群星璀璨,风云际会,百年激荡……
最生动的历史实录,还原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
余世存撰写长序,深度阐扬五四精神
解玺璋·十年砍柴·张宏杰联合力荐
…………………………………………………………………
“五四”前后是中国近代史上群贤咸集,大师辈出的年代,各种思想像山崩川涌,汇聚成滔滔巨流,相激相荡,引领风骚。那是一段激情迸发、永不复返、令今人无限神往的光辉岁月。本书再现了这个新旧政治、新旧文化交锋的大时代,细述民国政界与学界的风云往事:
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蔡锷、孙中山、袁世凯、徐世昌、段祺瑞、陈炯明、章士钊、傅增湘、吴稚晖、张东荪、鲁迅……时势造就英雄,人才成就时代。
五四时代的北大,群星璀璨,出入的都是当世名人: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周作人、刘半农、沈尹默、高一涵、陶孟和、蒋梦麟、傅斯年、罗家伦、段锡朋、辜鸿铭、刘师培、黄侃、顾颉刚、马叙伦、刘文典、马其昶、梁漱溟……那是属于他们的时代,有请大师们重返五四现场!
…………………………………………………………………
五四时代是一个永远激动人心的时代。它让人们看到,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曾经有那么一个辉煌的时代。诸子放恣,处士横议,百家之言盈天下。主张文学改良的,主张保护国粹的,主张三纲五常的,主张个性解放的,这边要打孔家店,那边要把孔儒升格为宗教,思想的多元化,创造了众声喧哗、精彩纷呈的剧场效果。有人把它称为文学革命运动,有人把它称为新文化运动,也有人把它称为启蒙运动。
这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异数,是一股偶尔漫出了河道的激流。五四运动的爆发,学生们高揭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旗帜,走上了街头,宣告回归革命时代。中国的历史,在这里与辛亥革命重新接轨,一度漫出河道的激流,也终于纳入了河道。
…………………………………………………………………
媒体推荐
★叶曙明是当今华文世界最具潜力的作家之一。
——台湾大学教授 蔡源煌
★叶曙明先生的《重返五四现场》一书让我们跟着他重温了五四……以流畅的文字叙述了他眼中的五四,尤其是他把广东人梁启超、陈炯明当作五四运动的开端和结束,言之成理,令人耳目一新。
——著名学者、作家 余世存
★长久以来,五四被各种思想搞得面目全非、奇形怪状。现在,我们跟随作者,穿过重重迷雾,重返五四现场,或许会有一些新的发现,使我们看到五四的真相,这是该书的魅力所在。
——出版人、评论家 解玺璋
★叶先生这本书是认真的、有才华、有见解的信史,为我们细腻而有条理地梳理呈现了民国史上重要的一个片断,它不但扩充了我们对民国史的了解,也为我们反观身处的时代提供了一个角度。
——新锐历史作家 张宏杰
★《重返五四现场》试图突破五四被符号化后的重重外包装,采取胡适先生“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谨严态度,来尽量还原五四时期人与事的生动场景,让他们重新活在九十年前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
——著名专栏作家 十年砍柴
唤醒中国 豆瓣
作者: 费约翰 译者: 李恭忠 / 李雪风 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10
《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这部富有创见的著作首次将中国之觉醒再现于人们眼前,并把该问题置于近代中国之崛起这一大背景中加以论述。《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分析了中国的觉醒与中国人民的觉醒之间的联系,前者是一种历史表述,后者乃是建立了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的政治技巧。作者试图告诉读者,当我们说中国在20世纪像“睡狮醒来”时,我们究竟在表达什么意思。
德国历史中的文化诱惑 豆瓣 Goodreads
8.3 (6 个评分) 作者: (德) 勒佩尼斯 译者: 刘春芳 / 高新华 译林出版社 2010 - 5
《德国历史中的文化诱惑》内容简介:在盟军轰炸德国期间,文化珍宝的损失比家园的毁灭更让希特勒痛心疾首。希特勒的幕僚对这个事实大加宣扬,因为他们相信,这会让大家看到希特勒感情丰富的一面。如果不理解沃尔夫·勒佩尼斯所谓的“德国历史中的文化诱惑”,便不可能理解这种思想。
这部作品讲述了灾难性的德国习性:认为文化成就具有超越一切的最高价值,并将文化想像为政治的替代物。作者考察了这种倾向如何对18世纪以来的德国历史产生了影响。他认为,德国人对文化的迷恋、对政治的漠不关心是魏玛共和国垮台、纳粹崛起的原因之一,并且持续困扰着德国与欧洲邻国及美国的关系。
这本书由一篇篇关于知识分子的小品文组成,歌德与托马斯·曼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同时书中也有对其他人物的精彩评论,包括诺瓦利斯、惠特曼、列奥·施特劳斯和艾伦·布鲁姆等。
Die Säulen der Erde 豆瓣
作者: Ken Follett Bastei Lübbe 2010
Der neue, überragende Bestseller des berühmten Autors: Ein mitreißendes Szenarium aus Geschichte, Architektur, Liebe, Grausamkeit und Menschlichkeit.
England 1123-1173. Es ist eine Zeit blutiger Auseinandersetzungen zwischen Adel, Klerus und einfachem Volk, das unter Ausbeutung und Not leidet. Philip, ein junger Prior, dessen Eltern von marodierenden Söldnern abgeschlachtet wurden, träumt den Traum vom Frieden: die Errichtung einer Kathedrale gegen die Mächte des Bösen. Er und sein Baumeister Tom Builder, dessen Stiefsohn Jack und die Grafentochter Aliena müssen sich in einem Kampf auf Leben und Tod gegen ihre Wider-sacher behaupten, ehe Kingsbridge Schauplatz des größten
abendländischen Bauwerks, der »Säulen der Erde«, wird ...
1911年中国大革命 豆瓣
作者: 马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5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的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是现代民族国家重建的开始。
辛亥革命的目标是刻意模仿美利坚合众国,是要建立美国式的政治架构;辛亥革命的政治手段,是刻意模仿一百二十年前的法国大革命,是要以暴力手段打碎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中国。
辛亥革命的前半场确实是按照法国大革命的剧本在演出,孙中山等先行者经过十几年艰辛奋斗,终于将“一个人的革命”演化成全民族觉醒,只是当武昌起义爆发后,特别是当清政府阵前换将,启用袁世凯职掌朝政,南北对峙一下子由满汉之间的种族冲突变成了汉人之间的对决。辛亥革命后半场放弃了法国大革命的老套,在经过短暂和谈后,南北握手言欢,清帝退位,五族共和。
对于辛亥革命这个结果,见仁见智,许多人觉得这场革命在列强和资产阶级介入后变质,革命归于失败。辛亥革命其实是对法国大革命的超越,不仅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而且避免了一场内战一场血腥,这是中国智慧的最高体现,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完胜,既合乎国际社会的期待,也合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文化史通释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5
本书集结了12篇论文,全是关于中国文化史的探讨和论断,每一篇都集中在一个特殊的面相上面。思想、政治、商业、宗教、民间文化、文学、医学、科学、艺术、科举、侠等尽在其中,涉及的范围相当广阔。且每一篇论文都是从宏观角度对中国文化史的某一面相提出一种长程的贯通解释。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同时看到中国文化的常中之变和变中之常。
玻璃岛 豆瓣
8.2 (12 个评分) 作者: 冯象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3
亚瑟王传奇是中古欧洲文学的瑰宝,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名剧,至今,各种新潮和通俗的文艺形式的改编再现,如电影、漫画、歌舞剧、木偶戏,仍层出不穷。本书一共讲九个故事,基本涵盖了亚瑟 王传奇的主要人物和神话母题:亚瑟王与“地母”桂尼薇,湖夫人宁薇与“视者”墨林,“骑士之冠”郎士洛与两位伊莲,加文爵士与绿骑士,哀生与金发玉色儿,圣杯与渔王,以及圆桌骑士为维护荣誉而分裂、决死的悲剧。就其运用阐发的西方文学典籍、凯尔特/希腊神话、历史和宗教文献而言,也可视为亚瑟王传奇在中国的第一次系统介绍。作者的主旨,说的其实是我们这个日益全球化、麦当劳化或“黑手党化”的“新新人类”社会,天天面临的虚荣与幻想、污染和腐败:从互联网巫术基因改造,到爱情药酒异端。
中间地带的革命 豆瓣
作者: 杨奎松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2

第一章 “以俄为师”
(一) 山雨欲来风满楼
(二) 西方不亮东方亮
(三) 最佳的利益选择与结合
第二章 向左还是向右
(一) 排斥外力的外力作用
(二) 谁主沉浮?
(三) 出乎意料之外
(四) 妥协与冒险的代价
第三章 从“彻底”到不“彻底”
(一) 为苏维埃而战
(二) 世界革命万岁
(三) 失败的战争
(四)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第四章 在有意与无意之间
(一)“兄弟阋于墙”
(二)来而不往非礼也
(三)在策略变动的背后
(四)“我们一定要把中国拿下来!”
第五章 走向新中国
(一) 先到为君,后到为臣
(二) 和与战的抉择
(三) “中间地带”的革命?
后记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豆瓣
A History of Science and its Relations with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作者: (英)W.C.丹皮尔 译者: 李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
本书是一本科学史的经典名著。它名为“科学史”,实际上是一部科学思想的发展史,同时讲述了科学与哲学及宗教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发生的纠葛。对于了解科学本身深层次的意义及其与哲学、宗教等学科的关系不无裨益。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 豆瓣 Goodreads
9.2 (33 个评分) 作者: 荣新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4
对于渴望进入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学子来说,本书几乎是手把手地指明了入门的途径。举凡古籍、石刻、简帛、文书、图像以及今人论著、刊物都有它们的翻检之道,而对版本与校勘的把握、考古新发现的追踪,则有利于学识的积累和更新。更进一步的学术论文写作也有它的一定之规,容不得半点虚假和取巧。学术素养就是在这样持之以恒的训练中养成的。
万古江河 豆瓣
作者: 许倬云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 - 6
本书以江河流域的扩大比喻文化的进展,从中国文化发轫的地理空间开始谈起,论及史前时期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与分合,然后再细述中国文化在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一步步扩大进入世界体系的历程。全书以中国文化面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帝国压力下的“百年蹒跚”为结束。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有民俗生活、思想信仰等。更重要的是,本书不但摆脱了中国文化本位主义,也着重于庶民观点及大区域文化的比较研究,每每以全球文化的高视点,来诠释多元、复杂的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其视野之开阔、思路之宽广,实为相关著作中所仅见。
近代史上的鸡零狗碎 豆瓣
作者: 张鸣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 - 5
《近代史上的鸡零狗碎》主要内容:军阀之脸谱,武夫之性格,文人之脾气,皇宫之隐秘,女人之别样,重臣之分量,张鸣品人,勾勒晚清至民初之人物群像图。
袁氏当国 豆瓣 Goodreads
8.3 (51 个评分) 作者: 唐德刚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11
《袁氏当国》讲述了袁世凯如何在晚清政府和国民革命军政府之间养敌自重以觊觎总统宝座,宋教仁刺杀案的历史谜团到底暗示了什么真实背景,孙中山的个性对他改造国民党以谋求革命有何影响,袁氏当国时期的内政外交如何复杂多变,筹安会“六君子”与袁氏政府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不该遗忘的古德诺教授的政治理念是什么?作者唐德刚先生凭借其一贯的学者气节,不依风附草,不人云亦云,坚持论从史出,坚持言必有据
上自孙文缔造共和肇始,下逮蔡锷护国运动兴起,寥寥数年,此乃袁世凯当国之年,国可谓不兴,民可谓不幸。《袁氏当国》记载了从武昌起义到袁世凯病死的几年中,中国从一个帝制时代,到“民治时代”的纷乱无比的景象。在我们所受的历史教育中,这段时间除了孙中山先生的所作所为外,其他的是最混乱、最黑暗的,而对窃国大盗袁世凯,我们更是咬牙切齿,但《袁氏当国》就力图改变这个形象,为读者重新烹调了一份具有独特口味的历史文化大餐。
日本的起起落落 豆瓣
A Modern History of Japan: From Tokugawa Times to the Present
8.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德鲁·戈登 译者: 李朝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本书为全面叙述东邻日本近两百年现代化历程的通论著作,时间跨度从德川幕府直到2000年。作为哈佛大学日本史研究专家,作者在吸收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日本历史发展提出若干新观点:独创“帝国民主主义”一词以概括日本大正时期(1912—1926)政治状况,指出效忠天皇思想压倒民主理念是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病因;进一步发展“跨战争”概念,强调由1920年代到1950年代是一个连续的社会发展阶段,反对以二战结束和美军占领为历史断代界限。另外,迥异于其他通史书籍,作者将日本现代史放在世界近代化的脉络中进行考察,指明现今所谓日本的种种独特性,多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为凸显民族性而进行的“传统的发明”,强烈否定广为流行的“日本独特论”。
本书内容涵盖层次甚广,有类百科全书,但并非刻板地叙述日本历史在政治、社会的结构变化,而是采取生活化写法,描摹日本人民在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与喜悦,读者借此可对日本人民的实践及感情有切身感受,身临其境把握历史的温度。
自然权利与历史 豆瓣
Natural Right and History
作者: [美国] 列奥·施特劳斯 译者: 彭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7
自然权利问题乃是当代政治与社会哲学中首要的议题之一,本书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极其细致入微的探究;作者尤其从古典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入手,揭示出现代自然权利理论前提下所导致的自然权利的危机。
像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一样,列奥•施特劳斯致力于一些根本的思想问题凸显出西方文明中深刻的精神紧张。他对于当代思想中的实证主义、历史主义以及自由主义的批判,使他更加深入地投身于古典政治哲学的研究。
欧洲的抗争与民主 豆瓣
Contention and democracy in Europe
作者: (美)查尔斯·蒂利 译者: 陈周旺 / 李辉 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7
本书是新政治经济学译丛系列。本书对民主化与纷争政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前言
第1章 抗争与民主
第2章 政体及其抗争
第3章 欧洲的非民主抗争(1650-1850年)
第4章 法国
第5章 不列颠群岛
第6章 作为特例的瑞士
第7章 1815-2000年欧洲的民主与其他政体
第8章 欧洲与其他地方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Charles Tilly / 查尔斯·蒂利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5 其它标题: 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
《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是对在近千年里欧洲国家的演化的一个即时的解读和诠释。作者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关于自从公元990年以来在欧洲流行的国家类型方面的巨大差异。

蒂利教授展示了权力的运用者和资本的操纵者之间相互作用如何导致三种国家的形成,其中每一种都在欧洲流行了很长时期--收取贡赋的帝国、分裂主权的体系和民族国家。他认为,把欧洲国家的发展设想为一种简单的非线性的过程是站不住脚的,而且国家本身之间的关系在它们的形成和演化中是一个重大因素。本书的最后部分接着把这些洞见运用于1945年以来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历史中。
高岗传 豆瓣
作者: 戴茂林 / 赵晓光 2011 - 4
《高岗传》是国内出版的第一本高岗的传记。
高岗,中共党史上一位带有悲剧色彩的传奇人物。生前,他身上光环耀眼。他是陕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是陕甘宁边区的连任参议长,是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他奔赴黑土地,历任北满军区司令员,第一野战军政委,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建国后的他是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兼中央人民政府计划委员会主席。死后,他却是"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主角,被开除党籍。
高岗离世已经50余年了。他的人生拐点始终吸引着人们去猜测。最新出版的《高岗传》把我们拽回到一百多年前,为我们徐徐地展开高岗曲折传奇的人生画卷,用鲜为人知的历史档案和历史事实,为我们拂去岁月的灰尘,还原一个真实的高岗,一个有血有肉的高岗。
《高岗传》是作者磨砺了14年的心血之作,其中资料弥足珍贵,其中细节可圈可点,其中评说中立客观。读《高岗传》,一定能读出人生的咏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