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道与庶道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 韩明士 译者: 皮庆生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10
《道与庶道:宋代以来的道教民间信仰和神灵模式》探讨了中国宗教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民间诸神是否为现实官僚的投影。作者以宋、元时期源于江西抚州华盖山的三仙信仰、道教天心派为例,穿梭于古今之间,融历史学、宗教学、人类学为一体,既提供了一幅宋、元时期抚州地方宗教实践的真实图景,又令人信服地指出,中国人眼中的神祗有两种模式——官僚模式与个人模式,也就是书中所说的“道”与“庶道”。信众固然会将神祗当作官员,但更常见的是以个人化方式向神祗祈求、许愿。神祗是官僚还是个人化的保护者,一直取决于信奉者、陈述者在何种语境,以及出于何种目的。
宋代政治文化史论 豆瓣
作者: 张邦炜 人民出版社 2005 - 10
这本个人论文选集与《宋代婚姻家族史论》[1]系姊妹篇,收入论文凡27篇,是从笔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所发表的有关论文中选出来的。其内容不外乎宋代政治与文化,故书名定为《宋代政治文化史论》。本书分为五个部分,现将其主要内容简略介绍如下。
第一部分:宋代政治制度研究。由《论宋代的皇权和相权》等7篇论文组成,重点在于宋代中枢权力研究。对于宋代的政治制度,笔者有一些不成熟的认识,其中较为重要者无非以下三点。
第二部分:北宋晚期政治研究。由《北宋亡国与权力膨胀》等6篇论文组成,还应当包括已收入《宋代婚姻家族史论》的《靖康内讧解析》。笔者之所以写下这些文章,是由于人民出版社张秀平编审10年前曾约笔者写一本有关宋徽宗及其大臣们的书。凡学友所嘱之事,笔者从来认真照办。笔者确实用了两三年时间专门研究徽、钦二宗,但只有点点滴滴的心得,并无较为系统的新见,于是惭愧地向秀平编审交了白卷。这7篇文章便是这项不成功研究的点滴心得。
第三部分:宋代历史人物研究。由《澶渊之功数第三——北宋枢相王继英事迹述略》等5篇论文组成,对毕士安、寇凖、王继英、宋孝宗、范成大、韩侂胄等历史人物和澶渊之盟、开禧北伐、吴曦叛宋等历史事件陈述了些一己之见。
第四部分:宋代文化教育研究。由《宋代文化的相对普及》等5篇论文组成,其目的在于从文化教育这个侧面展示唐宋社会变革的轨迹,并探寻其动因及意义。在这一领域,笔者有三点浅见。
第五部分:宋代丧葬习俗研究。由《两宋火葬何以蔚然成风》等4篇论文组成,既论述宋辖汉族居住区,又涉及契丹、党项、女真、大理及宋辖少数民族居住区。
长沙·常德·衡阳血战亲历记 豆瓣
作者: 葛先才 团结出版社 2007 - 1
该书是国民党将领葛先才将军对长沙、常德和衡阳血战的回忆录,在台湾是获奖作品。这部千万血泪汇成的战斗史 篇记载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地拼搏纪实,是抗战中重大战役的特写和再现 。该书最为可贵的地方在于为了保持这部抗战实录的真实性,书中对葛先才将军的记述原文照录,未加过多删减。
长沙大会战内幕全解密 豆瓣
作者: 马正健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5 - 8
《长沙大会战内幕全解密: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备忘录》作战时间:1939年9月——1942年12月16日。参战兵力:中国第九战区42个军、9个挺进纵队共约91万人;日军11个师团、10支队及海军、航空兵各一部,3个飞行团和海军第一分遣舰队、两个独立混合旅团,共34万余人。作战结果:日军伤亡9万余人,中国军队伤亡12万余人。会战意义:中国军队长沙会战的胜利,对国内国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仅进一步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对支援美、英在太平洋战场作战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Magic, Reason and Experience 豆瓣
作者: G. E. R. Lloy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This book is a study of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Greek science, focusing especially on the interactions of scientific and traditional patterns of thought from the sixth to the fourth centuries BC. The starting point is an examination of how certain Greek authors deployed the category of 'magic' and attacked magical beliefs and practices, and these attacks are related to their complex background in Greek medicine and speculative thought. In his second chapter Dr Lloyd outlines the development, and asse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rgument in early Greek science, and he follows this with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empirical research. Finally the author confronts the question of why the Greeks invented science: what precisely was their contribution to science, and what social, economi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actors had a bearing on the growth of science in Greece.
蘇軾詩集合注(全六冊) 豆瓣
作者: (清)冯应榴辑注 / 黄任轲 朱怀春校点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 6
《苏轼诗集合注(套装共6册)(繁体竖排版)》包括《苏轼诗集合注1》、《苏轼诗集合注2》、《苏轼诗集合注3》、《苏轼诗集合注4》、《苏轼诗集合注5》、《苏轼诗集合注6》。内容简介:郭纶、初发嘉州、犍为王氏书楼、遇宜宾见夷牢乱山、夜泊牛口、牛口见月、戎州、舟中听大人弹琴、泊南牛口期任遵圣长官到晚不及见复来、过安乐山闻山上木叶有文如道士篆符云此山乃张道陵所寓二首、渝州寄王道矩等內容。
蘇軾文集(全六冊) 豆瓣
作者: 苏轼 / 校注 孔凡礼 译者: 孔凡礼 注解 中华书局 2004 - 1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苏轼文集(繁体竖排版)(套装共6册)》主要内容包括滟滪堆赋、屈原庙赋、昆阳城赋、后杞菊赋、服胡麻赋、赤壁赋、后赤壁赋、黠鼠赋、秋阳赋、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沉香山子赋、酒子赋、天庆观乳泉赋、老饕赋、菜羹赋、飓风赋等。
苏轼词集 豆瓣
8.8 (13 个评分) 作者: [宋]苏轼 / 刘石 导读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 8
苏轼是宋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他以卓越的天才、广博的学识、开朗的胸襟,写出了大量辉煌的诗、文、词,表达了自己一生的真实经历和和丰富的思想情感。苏轼词内容广阔,气魄雄伟,语言朴素,一反过去绮罗香泽及离情别绪的局限,是宋词空前的划时代的革新,也是宋词进一步的发展。本书备搜苏轼词全部作品及后人的评论,另外还加以简单的注释和系年,为读者欣赏苏轼词提供了较多的方便。
Power and Plenty 豆瓣
作者: Ronald Findlay / Kevin H. O'Rourk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 8
International trade has shaped the modern world, yet until now no single book has been available for both economists and general readers that traces the hi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from its earliest beginnings to the present day. "Power and Plenty" fills this gap, providing the first full account of world trade and development over the course of the last millennium. Ronald Findlay and Kevin O'Rourke examine the successive waves of globalization and 'deglobalization' that have occurred during the past thousand years, looking closely at the techn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uses behind these long-term trends. They show how the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has been directly tied to the two-way interplay of trade and geopolitics, and how war and peace have been critical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ver the very long run. The story they tell is sweeping in scope, one that links the emergence of the Western economies with 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s throughout Eurasia centuries ago. Drawing extensively upon empirical evidence and informing their systematic analysis with insights from contemporary economic theory, Findlay and O'Rourke demonstrate the close interrelationships of trade and warfare, the mutual interdependence of the world's different regions, and the crucial role these factors have played in explaining modern economic growth. "Power and Plenty" is a must-read for anyone seeking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s of today's international economy, the forces that continue to shape it, and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llenges confronting policymaker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民国衣冠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岱峻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2 - 9
★余英时、王汎森、王明珂、罗志田 热诚推荐
★许倬云 感慨作序:读了岱峻先生的大作,既感亲切,又多感慨。这本书中的故事,在我而言,犹如家乘。
★百余幅珍稀照片再现学人风采,第一手资料讲述家常琐事、私情恩怨,真正做到“图文并茂”
★为山坳上的学术殿堂立碑 为凄风苦雨中的学人塑像
中央研究院是民国时期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可谓民国政府的美服桂冠。
本书以抗战开始后中央研究院撤至四川李庄时期的故事为重点,对胡适、李济、傅斯年、董作宾、夏鼐、梁思永、梁思成、林徽因、游寿、曾昭燏等学者作了深入细致的描摹,昔日生活宛然眼前,人物性情跃然纸上,如实展现了一辈学人在战乱年代扎根山坳的学术追求与家庭生活,反映了时代变迁中的个人遭际与家国命运。
作者治学勤谨,爬梳史籍、钩沉史事、探访史迹,还原史实。材料丰赡,视角独特,往往从平凡琐事切入历史肌理,把社会生活与学术思想巧妙地勾联起来,呈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本书行文平易,故事生动,并配有大量罕见的历史照片,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南渡北归(第三部) 豆瓣
8.2 (12 个评分) 作者: 岳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 - 5
《南渡北归3:离别(震撼大结局)》内容简介:所谓“南渡北归”,即作品中的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尔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
整部作品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大部分大师级人物,如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陈寅恪、钱锺书等。作品对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对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爱恨情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释解,读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扼腕浩叹。
《南渡北归3:离别(震撼大结局)》是《南渡北归》第三部,描述了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在回归久违的故土家园之后,因内战爆发和各自的政治歧见,不得不忍痛离别,遥天相望,以及在海峡两岸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政治氛围中所遭遇的命运剧变。除述及迁往台湾的几位大师级人物,着重描述了留在大陆的吴金鼎、曾昭抡、曾昭燏、陈梦家、穆旦、向达、叶企孙、饶毓泰、吴宓、钱锺书等知识分子群体,不同的政治追求与爱恨情仇。令读者感知历史真相并扼腕浩叹的同时,也生发出“在史中求史识”的冲动,并从中吸取一些“历史的教训”。
海报:
中国算学书目汇编 豆瓣
作者: 吴文俊 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 8
关于中国古代数学书目的整理和编辑工作,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其中记载了两种书目。后来在《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明史》和《清史稿》中都包括有数学书目,其他的古书目著作中也常收录数学书目。《算法统宗》末尾有“算经源流”,载宋代刊刻的数学书和明万历年间以前刊刻的数学书目录51种。清初,梅文鼎有《勿庵历算书目》,记录自己的著作。专门的数学书目到清末才出现,计有冯澄《算学考初编》二十卷,刘铎《若水斋古今算学书录》八卷,梁兆铿《天文算学考》十六册,此外还有华世芳、陈澧、丁福保等人各自编写的数学书目,不过所载有限。
20世纪初,中国数学书目的编辑工作颇引人注意,先后有裘冲曼、李俨、钱宝琮、严敦杰等学者的工砟,使中算书目渐成规模。其中李俨的“近代中算著述记”和邓衍林的《北平各图书馆所藏中国算学书联合目录》最有代表性。1957年有丁福保、周云青的《四部总录算法编》出版。所谓“四部总录”是指丁福保的《算学书目提要》、刘铎的《若水斋古今算学书录》、冯澄的《算学考初编》和李俨的《中算书录》的数学部分。该书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见在数学书为收录范围;二是有提要,大部分提到版本,给读者提供了很大方便。出版后颇受欢迎,已多次再版。
历史学:政治还是文化 豆瓣
History: Politics or Culture? Reflections on Ranke and Burckhardt
作者: 费利克斯·吉尔伯特(Felix Gilbert) 译者: 刘耀春 / 刘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9
兰克(Leopold von Ranke, 1795-1886)和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 1818-1897)是公认19世纪最伟大的两位历史学家。他们常常被视为一种对照:兰克是政治史的代言人,布克哈特是文化史研究领域的权威。但是这种简单归纳不足以凸显二者的史学旨趣与研究路径,也忽视了他们在学术上的复杂关联。
本书将兰克和布克哈特的史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与其生活的政治和知识语境结合起来,展现了他们在学术上的互相影响与共同纽带,从而揭示出这两位史学巨匠真正的创造与贡献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