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
地下时光 豆瓣
Les heures souterraines
作者:
[法国] 德尔菲娜·德·维冈
译者:
陈筱卿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10
二〇〇九年龚古尔文学奖短名单作品
二〇〇九年龚古尔文学奖“波兰之选”
二〇一〇年再获法国科西嘉读者奖
玛蒂尔德在一家大公司上班,她是三个小男孩的母亲,十年前,她的丈夫因车祸去世了。她每天早上一成不变地坐地铁上班,中途要换地铁线,穿过整座巴黎城的地下。近几个星期以来,她总是疲倦又忧伤,一直重用她的上司雅克在工作中排挤她,而她不知如何是好。她从凌晨四点的梦里醒来,孤独而又无奈,想要大哭一场。
与此平行的是蒂博的生活,他是一位四十来岁的应急医生,每天接到应急中心的电话就驱车前往病人家里。他已经在巴黎这样工作了十多年,每天要探视打来电话的各种病人。他也在凌晨四点醒来,这时他的女友在床上熟睡,他觉得除了在床上,她根本不爱他,他又绝望又痛苦,他把自己关在浴室里,想要大哭一场。
但今天是五月二十日,这个日子对玛蒂尔德似乎非常重要:一个拿着牌的女人在梦里对她说,她的生活将在这一天发生改变……
一个来去匆匆的都市,两个孤独悲伤的侧影,距离这么近,而又那么远。
二〇〇九年龚古尔文学奖“波兰之选”
二〇一〇年再获法国科西嘉读者奖
玛蒂尔德在一家大公司上班,她是三个小男孩的母亲,十年前,她的丈夫因车祸去世了。她每天早上一成不变地坐地铁上班,中途要换地铁线,穿过整座巴黎城的地下。近几个星期以来,她总是疲倦又忧伤,一直重用她的上司雅克在工作中排挤她,而她不知如何是好。她从凌晨四点的梦里醒来,孤独而又无奈,想要大哭一场。
与此平行的是蒂博的生活,他是一位四十来岁的应急医生,每天接到应急中心的电话就驱车前往病人家里。他已经在巴黎这样工作了十多年,每天要探视打来电话的各种病人。他也在凌晨四点醒来,这时他的女友在床上熟睡,他觉得除了在床上,她根本不爱他,他又绝望又痛苦,他把自己关在浴室里,想要大哭一场。
但今天是五月二十日,这个日子对玛蒂尔德似乎非常重要:一个拿着牌的女人在梦里对她说,她的生活将在这一天发生改变……
一个来去匆匆的都市,两个孤独悲伤的侧影,距离这么近,而又那么远。
近代德国及其历史学家 豆瓣
作者:
【法】安托万·基扬
译者:
黄艳红
2010
- 5
德国是现代历史科学的发源地,本书研究的是19世纪德国历史学派中最为知名的代表:两位先行者,尼布尔和兰克,他们为后来者奠定了方法,开辟了道路;然后是1848那一代的两位伟大的自由主义历史学家,特奥多尔·蒙森和海因里希·冯·聚贝尔;最后是海因里希·冯·特赖奇克。本书是19世纪德国史学的概览,是一部经久不衰的史学史名作。
帕斯卡尔思想录 豆瓣
作者:
[法国] 帕斯卡尔
译者:
何兆武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 7
如果整个法国文学只能让我选择一部书留下,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思想录》,它是一个崇高的纯粹法国天才的标本。
——[法]维克多·吉罗
正如他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一样,他的书也是他自己的精神自传。
——[美]梭罗
帕斯卡尔是一位注定要被人们一代一代研究的作家,改变的并不是他,而是我们。并不是我们的知识增加了,而是我们的世界和对他的态度变化了。
——[美]T.S·艾略特
在这些不朽的争论者之中,只有帕斯卡尔留存到现在,因为只有他是一个天才,只有他还屹立在世纪的废墟之上。
——[法]伏尔泰
他之于法兰西,犹若柏拉图之于希腊,但丁之于意大利,塞万提斯这于西班牙,莎士比亚之于英格兰。
——[法]谢瓦里埃
《帕斯卡尔思想录》作者以其特有的揭示矛盾的方法,反复阐述了人在无限大与无限小两个极限之间的对立悖反,论证了人既崇高伟大又十分软弱无力这一悖论,天才地揭示了人因思想而伟大这一动人主题。
——[法]维克多·吉罗
正如他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一样,他的书也是他自己的精神自传。
——[美]梭罗
帕斯卡尔是一位注定要被人们一代一代研究的作家,改变的并不是他,而是我们。并不是我们的知识增加了,而是我们的世界和对他的态度变化了。
——[美]T.S·艾略特
在这些不朽的争论者之中,只有帕斯卡尔留存到现在,因为只有他是一个天才,只有他还屹立在世纪的废墟之上。
——[法]伏尔泰
他之于法兰西,犹若柏拉图之于希腊,但丁之于意大利,塞万提斯这于西班牙,莎士比亚之于英格兰。
——[法]谢瓦里埃
《帕斯卡尔思想录》作者以其特有的揭示矛盾的方法,反复阐述了人在无限大与无限小两个极限之间的对立悖反,论证了人既崇高伟大又十分软弱无力这一悖论,天才地揭示了人因思想而伟大这一动人主题。
爱弥儿 豆瓣
Émile,ou De l'éducation
8.9 (28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雅克·卢梭
译者:
李平沤
商务印书馆
1978
- 6
《爱弥儿,或论教育》,系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1778)的重要著作。此书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继十六、十七世纪荷兰和英国相继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这句骄横的名言,就反映了这种专权状况。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在经济上,封建贵族和僧侣们拥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财政税收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工农劳苦大众。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扩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种无权状况了。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卢梭和其他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这一要求。《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本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但是应该指出,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继十六、十七世纪荷兰和英国相继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这句骄横的名言,就反映了这种专权状况。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在经济上,封建贵族和僧侣们拥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财政税收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工农劳苦大众。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扩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种无权状况了。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卢梭和其他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这一要求。《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本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但是应该指出,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人都是要死的 豆瓣 谷歌图书
Tous les hommes sont mortels
8.5 (56 个评分)
作者:
(法) 波伏瓦
译者:
马振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
其它标题:
人都是要死的
《人都是要死的》内容简介:中世纪时期,意大利亚平宁半岛上并存着一百来个各自为政的小城邦,频年相互攻战,企图争雄称霸。城邦权力的建立依靠暴力和阴谋。君主们的生活骄奢淫逸,党同伐异,政权的更迭异常迅速。
公元一二七九年,雷蒙·福斯卡出身于卡尔莫那的一个贵族家庭。后来当上了该邦的君主。他努力振兴城邦,欲与当时强盛的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并驾齐驱。可是他感到人生须臾,无法在短短几十年的岁月中治理好一个国家。他盼望长生不老。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一名老乞丐手里取得来自埃及的不死药,服下后以为从此可以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意大利各城邦争权夺利的结果,反而招致法国势力的入侵。
福斯卡看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命运是相通的,要励精图治真正有所作为,必须掌握一个统一的宇宙。他不惜把卡尔莫那献给疆域庞大的日耳曼神圣罗马帝国,自己充当皇帝的谋士。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在位四十年,不但没有如愿地建立依照基督教教义行事的世界帝国,反忙于镇压各地诸侯的兴起与叛乱。兵连祸结,帝国分崩离析,基督教也分裂成新旧两派。在新发现的美洲大陆上,欧洲殖民者推行种族灭绝政策,贪得无厌,强占尽可能多的土地,使原来庞大昌盛的印加帝国、玛雅城镇、阿兹特克民族的家园只剩下一堆废墟。福斯卡看到这种情景心灰意懒,认为统一的宇宙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分裂的人。一个人形成一个宇宙,他的内心是无法窥透的。一个人妄想为他人建立的幸福秩序,在他人眼里可能是一种灾难。在这些短暂、多若恒沙而又各不相干的心灵中,能不能找到可以共同依据作为真理的东西?他无法肯定。一个人唯一能做的好事,是按照自己的良心行动,其结果则难以预测。除此以外,人不能有其他奢望。
尔后,福斯卡与法国探险家卡利埃勘探加拿大大草原;在法国度过一七八九年革命爆发前的启蒙时期;参加一八三〇年推翻波旁王朝的群众起义;目睹一八四八年席卷欧洲、使工人阶级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革命运动。在与普通人的接触中,福斯卡逐渐明白:人生虽然短促,谁都无法避免死亡,但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潜伏着铄石流金的生命岩浆,在出生与死亡之间的生命过程中,一旦得到诱发和机遇,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人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从历史的角度看,一时的胜利会成为日后失败的伏笔,一时的失败也可能是日后胜利的种子。从有限的人生来看,一切成就还是具体而微的,胜利来临而失败未至的时刻人总是征服者,不管未来如何是奈何他不得的。福斯卡又看到,有了这样的信念,值得人去珍惜自己有限的生命;为了实现这样的信念,又值得人去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生命一代代往下传,使人始终有爱,有恨,有微笑,有眼泪,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公元一二七九年,雷蒙·福斯卡出身于卡尔莫那的一个贵族家庭。后来当上了该邦的君主。他努力振兴城邦,欲与当时强盛的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并驾齐驱。可是他感到人生须臾,无法在短短几十年的岁月中治理好一个国家。他盼望长生不老。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一名老乞丐手里取得来自埃及的不死药,服下后以为从此可以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意大利各城邦争权夺利的结果,反而招致法国势力的入侵。
福斯卡看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命运是相通的,要励精图治真正有所作为,必须掌握一个统一的宇宙。他不惜把卡尔莫那献给疆域庞大的日耳曼神圣罗马帝国,自己充当皇帝的谋士。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在位四十年,不但没有如愿地建立依照基督教教义行事的世界帝国,反忙于镇压各地诸侯的兴起与叛乱。兵连祸结,帝国分崩离析,基督教也分裂成新旧两派。在新发现的美洲大陆上,欧洲殖民者推行种族灭绝政策,贪得无厌,强占尽可能多的土地,使原来庞大昌盛的印加帝国、玛雅城镇、阿兹特克民族的家园只剩下一堆废墟。福斯卡看到这种情景心灰意懒,认为统一的宇宙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分裂的人。一个人形成一个宇宙,他的内心是无法窥透的。一个人妄想为他人建立的幸福秩序,在他人眼里可能是一种灾难。在这些短暂、多若恒沙而又各不相干的心灵中,能不能找到可以共同依据作为真理的东西?他无法肯定。一个人唯一能做的好事,是按照自己的良心行动,其结果则难以预测。除此以外,人不能有其他奢望。
尔后,福斯卡与法国探险家卡利埃勘探加拿大大草原;在法国度过一七八九年革命爆发前的启蒙时期;参加一八三〇年推翻波旁王朝的群众起义;目睹一八四八年席卷欧洲、使工人阶级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革命运动。在与普通人的接触中,福斯卡逐渐明白:人生虽然短促,谁都无法避免死亡,但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潜伏着铄石流金的生命岩浆,在出生与死亡之间的生命过程中,一旦得到诱发和机遇,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人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从历史的角度看,一时的胜利会成为日后失败的伏笔,一时的失败也可能是日后胜利的种子。从有限的人生来看,一切成就还是具体而微的,胜利来临而失败未至的时刻人总是征服者,不管未来如何是奈何他不得的。福斯卡又看到,有了这样的信念,值得人去珍惜自己有限的生命;为了实现这样的信念,又值得人去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生命一代代往下传,使人始终有爱,有恨,有微笑,有眼泪,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豆瓣
作者:
(法)谢和耐
译者:
刘东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
- 6
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对于伟大的中华帝国的沉重打击,这个帝国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化的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毁灭。对于那些……意识到这些危险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不安宁的时期。然而显而易见的是,直至兵临城下之前,杭州城内的生活仍是一如既往的游哉闲哉。《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这个书名,虽只以寥寥几个单词,却已把直至两宋才臻于化境的中国日常生活艺术的舞台摆到了草原游牧民族不断进犯的黑暗布景之下,从而在读者心目中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悬念和反讽。……倘若非处在某个文明已是落花流水之际,人们便总是很难像曹雪芹那样蘸着血泪去为它写一个清醒的跋尾。
本书是法国著名汉学大师,法兰西学院院士谢和耐的名作。细致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的下层社会民众生活。《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这个书名,虽只以寥寥几个单词,却已把直至两宋才臻于化境的中国日常生活艺术的舞台摆到了草原游牧民族不断进犯的黑暗布景之下,从而在读者心目中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悬念和反讽。
导言
第一章 城市
1.选都杭州
2.人口过剩及房荒
3.火灾及消防
4.交通与供应
5.城市生活的乐趣
第二章 社会
1.变迁中的社会
2.上流社会
3.商人
4.城区的普通百姓
5.农民
第三章 衣·食·住
1.居住
2.个人卫生
3.衣着
4.饮食
第四章 生命周期
1.家庭环境
2.出生
3.抚养与教育
4.婚姻与妇女之地位
5.疾病
6.亡故
第五章 四时节令与天地万象
1.节令与历算
2.节庆
3.宗教
第六章 消闲时光
1.城市生活的影响
2.娱乐
3.艺术和文学
第七章 总结性描绘 译后絮语
本书是法国著名汉学大师,法兰西学院院士谢和耐的名作。细致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的下层社会民众生活。《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这个书名,虽只以寥寥几个单词,却已把直至两宋才臻于化境的中国日常生活艺术的舞台摆到了草原游牧民族不断进犯的黑暗布景之下,从而在读者心目中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悬念和反讽。
导言
第一章 城市
1.选都杭州
2.人口过剩及房荒
3.火灾及消防
4.交通与供应
5.城市生活的乐趣
第二章 社会
1.变迁中的社会
2.上流社会
3.商人
4.城区的普通百姓
5.农民
第三章 衣·食·住
1.居住
2.个人卫生
3.衣着
4.饮食
第四章 生命周期
1.家庭环境
2.出生
3.抚养与教育
4.婚姻与妇女之地位
5.疾病
6.亡故
第五章 四时节令与天地万象
1.节令与历算
2.节庆
3.宗教
第六章 消闲时光
1.城市生活的影响
2.娱乐
3.艺术和文学
第七章 总结性描绘 译后絮语
巴黎,很烦人 豆瓣
作者:
毕远月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8
《巴黎,很烦人》是一本由一篇篇小品文组成的关于巴黎生活的书。
世界上很少有哪一座城市会像巴黎那样被夸得天花乱坠。可撇开那些关于巴黎的陈词滥调,真正的巴黎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以巴黎人的眼光,用异于平常作者的独特视角,向读者展示日常生活中真实有趣的巴黎面貌,有一种透过指缝看风景的绝妙感觉。
全书分为四个章节,通过“好的,待会见(巴黎人说完再见并不各奔东西,跟所有人都拥抱亲吻一遍后还是依依不舍,这是一座无需匆忙的城市)”、“暂住证(谁是巴黎人)”、“人之大欲的上一句是饮食男女(既要吃吃喝喝,又要恩恩爱爱)”、“会穿是时尚,反之还不如光着(不过,最惨的是被时装给穿了,变成衣架)”,将巴黎人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将巴黎的人文历史,将巴黎的活色生香风趣幽默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与众不同?——
巴黎人很少骂街却爱烧车泄愤。
巴黎人衣着体面却能当街便溺。
巴黎的夏天人人都要休假,不仅政府停摆就连急诊室都会关门。
迟到半小时不算迟到,这是巴黎人的时间观念。
出生证的有效期是三个月,这是巴黎的规章制度。
你若怕被偷,那么别在巴黎坐地铁。
你若节食就别在巴黎下馆子。巴黎堂倌最看不上这也不吃、那也不碰的外国人。
……
世界上很少有哪一座城市会像巴黎那样被夸得天花乱坠。可撇开那些关于巴黎的陈词滥调,真正的巴黎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以巴黎人的眼光,用异于平常作者的独特视角,向读者展示日常生活中真实有趣的巴黎面貌,有一种透过指缝看风景的绝妙感觉。
全书分为四个章节,通过“好的,待会见(巴黎人说完再见并不各奔东西,跟所有人都拥抱亲吻一遍后还是依依不舍,这是一座无需匆忙的城市)”、“暂住证(谁是巴黎人)”、“人之大欲的上一句是饮食男女(既要吃吃喝喝,又要恩恩爱爱)”、“会穿是时尚,反之还不如光着(不过,最惨的是被时装给穿了,变成衣架)”,将巴黎人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将巴黎的人文历史,将巴黎的活色生香风趣幽默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与众不同?——
巴黎人很少骂街却爱烧车泄愤。
巴黎人衣着体面却能当街便溺。
巴黎的夏天人人都要休假,不仅政府停摆就连急诊室都会关门。
迟到半小时不算迟到,这是巴黎人的时间观念。
出生证的有效期是三个月,这是巴黎的规章制度。
你若怕被偷,那么别在巴黎坐地铁。
你若节食就别在巴黎下馆子。巴黎堂倌最看不上这也不吃、那也不碰的外国人。
……
科学精神的形成 豆瓣
La Formation de l'esprit Scientifique
作者:
[法国] 加斯东·巴什拉
译者:
钱培鑫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 10
本书是作者科学哲学方面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巴什拉犀利、明确的思想性格和凝练、晓畅文风、深入探讨了前科学精神的各种根本谬误,揭示了前科学时期的精神风貌,并澄清了科学精神的实质。但这不是一本学究写给学究的书,巴什拉展现了一道中世纪以来的精神奇观,我们将从中了解炼金术士的爱欲、化学中的两性斗争以及欧洲皇宫中的电实验闹剧。但是,巴什拉谈论的仍然是科学精神的问题,只不过是用了他自己的方式。读了这本书,您也许会发现您以前真的误解了科学,而只是科学闹剧的参与者或它的忠实观众,或者,是一个搞错了对象的抨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