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
英国普通法的形成 豆瓣
作者:
约翰·哈德森
译者:
刘四新
商务印书馆
2006
- 8
法律的进化,尤其是在亨利二世时期,至今仍是中世纪史研究的经典课题之一,这一领域的二手资料已经变得扑朔迷离且极为分散。另一方面,历史编纂在其他方面的进步——尤其是在贵族政体的历史方面——呼唤从法律的维度对历史进行研究。约翰·哈德森对英国普通法形成所做的权威而通俗易懂的介绍,除了适合于学者阅读外,也明确地以学生和一般读者为对象,因此一定会受到广泛的欢迎。该书的论述从诺曼征服到大宪章,跨越一个半世纪;该书在一个很坚实的论述体例内将法律的发展与更为广泛的同时代的观念、社会和政治的变革融为一体。
哈德森博士探讨了法律在社会中的角色及其功能的运作:人们如何为自己的利益运用法律,法律又是如何被用来控制他们的。法律是解决争端、化解诉讼、调整行为的手段。通观全书,他通过对特定案例——有的充满戏剧性、有的则骇人听闻——的详尽讨论,娴熟地阐明并激活了这些主题。
哈德森博士探讨了法律在社会中的角色及其功能的运作:人们如何为自己的利益运用法律,法律又是如何被用来控制他们的。法律是解决争端、化解诉讼、调整行为的手段。通观全书,他通过对特定案例——有的充满戏剧性、有的则骇人听闻——的详尽讨论,娴熟地阐明并激活了这些主题。
并非自杀契约 豆瓣
Not a Suicide Pact
作者:
[美国] 理查德·波斯纳
译者:
苏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911之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国家安全措施:监听公民的电话、联邦调查局查阅图书馆的借阅记录、建立军事法庭审理包括美国公民在内的嫌疑恐怖分子,等等;所有这些都大大挤压了长期和平时期美国宪法保证的、民众已习惯的公民自由。由此提出了一个关键性两难,在一个恐怖主义对公民自由 和安全的威胁增大的时代,能否以及如何平衡宪法保护的个人自由利益和公共安全利益的冲突?法院、国会和行政部门的角色又应当是什么?
美国著名法官、法学家波斯纳在本书论辩说,在严重恐怖威胁和大规模杀伤性手段急剧扩散的时期,适度压缩公民的宪法性自由因其必要而是正确的。恐怖主义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国家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不给恐怖疑犯与普通疑犯同等的宪法性权利;宪法必须保持其流动性和可变性,回应当前重大事件所产生的压力;在安全紧急时期法院和法律的回应有重大局限性,必须允许政府以某些未获法律授权的行为来保护国家安全和个人自由。
公民宪法权利必须在燃眉的情境中作实用主义调整,美国宪法从来不曾,也不应是一份为法条紧捆的自杀契约。
美国著名法官、法学家波斯纳在本书论辩说,在严重恐怖威胁和大规模杀伤性手段急剧扩散的时期,适度压缩公民的宪法性自由因其必要而是正确的。恐怖主义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国家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不给恐怖疑犯与普通疑犯同等的宪法性权利;宪法必须保持其流动性和可变性,回应当前重大事件所产生的压力;在安全紧急时期法院和法律的回应有重大局限性,必须允许政府以某些未获法律授权的行为来保护国家安全和个人自由。
公民宪法权利必须在燃眉的情境中作实用主义调整,美国宪法从来不曾,也不应是一份为法条紧捆的自杀契约。
法律缺失与经济学 豆瓣
作者:
[美国] 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
译者:
郑江淮
/
李艳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5
在法律缺失或低效的国家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何(有效)保护产权和怎样保证合同的执行?来自于发达市场经济的企业如何在此种环境下从事商业活动?在《法律缺失与经济学》一书中,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研究了一种私立秩序理论,这种私立秩序超越或补充了来自于政府的弱经济治理模式。.
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和历史上大部分时期里,私立秩序发展起来并代替正式的政府治理制度,比如长期关系、仲裁、散布信息的社会网络和交易中奉行的准则,以及营利性合约执行。甚至在具有健全法律体系的国家里,这些制度也一直深受法律的影响。众多案例研究和经验调查已经证实了此种制度的多样性、重要性以及各种优缺点。..
本书正是以这些研究为基础构造了一个理论模型,并用这个工具对这些案例和经验进行分析。这些模型对各种治理模式的概念进行了新的审视,并且加深了我们对各种可供选择的制度之间以及和官方法律间的相互作用的理解。例如,其中一个模型解释了社会网络规模的限制影响,并且阐明了在通往更加正式法律体系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这种转型过程中经济发展会逐渐摆脱这种限制。其他的模型解释了营利性合约执行是低效的原因。模型还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官方法律与一些非官方制度是吻合的,而与其他制度相抵触。这有利于欠发达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为它们正式法律体系的引进和改革设计更好的流程。
第1章 法律存在和法律缺失条件下的经济学.
1.1 我们为什么需要“经济治理”
1.2 以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经济学
1.3 “法律缺失与经济学”辨义
1.4 法与经济学
1.5 法律庇护下的经济学
1.6 其他政治治理制度
1.7 基本分析方法
1.8 本书的方法论
第2章 法律庇护下的私立秩序
2.1 问题和经验研究
2.2 由法律作支撑的讨价还价
2.3 关系型合约和正式合约
2.4 仲裁和信息
2.5 评价和前景
2.6 数学附录
第3章 关系型合约的执行
3.1 问题和经验研究
3.2 关系型治理和规则型治理..
3.3 关系型治理的范围
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和历史上大部分时期里,私立秩序发展起来并代替正式的政府治理制度,比如长期关系、仲裁、散布信息的社会网络和交易中奉行的准则,以及营利性合约执行。甚至在具有健全法律体系的国家里,这些制度也一直深受法律的影响。众多案例研究和经验调查已经证实了此种制度的多样性、重要性以及各种优缺点。..
本书正是以这些研究为基础构造了一个理论模型,并用这个工具对这些案例和经验进行分析。这些模型对各种治理模式的概念进行了新的审视,并且加深了我们对各种可供选择的制度之间以及和官方法律间的相互作用的理解。例如,其中一个模型解释了社会网络规模的限制影响,并且阐明了在通往更加正式法律体系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这种转型过程中经济发展会逐渐摆脱这种限制。其他的模型解释了营利性合约执行是低效的原因。模型还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官方法律与一些非官方制度是吻合的,而与其他制度相抵触。这有利于欠发达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为它们正式法律体系的引进和改革设计更好的流程。
第1章 法律存在和法律缺失条件下的经济学.
1.1 我们为什么需要“经济治理”
1.2 以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经济学
1.3 “法律缺失与经济学”辨义
1.4 法与经济学
1.5 法律庇护下的经济学
1.6 其他政治治理制度
1.7 基本分析方法
1.8 本书的方法论
第2章 法律庇护下的私立秩序
2.1 问题和经验研究
2.2 由法律作支撑的讨价还价
2.3 关系型合约和正式合约
2.4 仲裁和信息
2.5 评价和前景
2.6 数学附录
第3章 关系型合约的执行
3.1 问题和经验研究
3.2 关系型治理和规则型治理..
3.3 关系型治理的范围
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三卷) 豆瓣
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作者:
(英)哈耶克
译者:
邓正来 张守东 李静冰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2
- 7
三卷本的《法律、立法与自由》由“规则与秩序”、“社会正义的幻象”和“自由社会的政治秩序”三部分组成。本书是第一卷。尽管哈耶克费了很大的力气探讨法律与立法的关系,本书却并非是一部专业的法律学著作。他的法律理论是以解决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之关系的问题为旨归的。同时,法律理论在哈耶克的著作当中又成了理解个人自由与社会治学之关系的重要途径和基本前提。
哈耶克对于组织持悲观态度。他认为,所谓的秩序其实可分为“自生自发的秩序”与“组织秩序”,而这两种秩序是完全不同的。它们分别由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来支配。既然社会规则主要体现在法律,那么也就有自由的法律与立法的法律的区别。通常我们所说的“社会的”或者分配的正义,只是在组织秩序中才具有意义。而它在自生自发的秩序中,也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大社会”或者卡尔・波普尔所谓的“开放社会”当中,则毫无疑义且与之完全不相容。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是,即使自由民主制度模式占据支配地位,因为代议机构(比如议会)既制定正当行为规则(如立法)又指导或管理政府,而必定导致自由社会的自生自发秩序逐渐转变成一种服务于有组织的利益集团联盟的全权性体制。正是这样,民主体制一步一步远离了它最可靠地保障个人自由的初衷。
在第一卷当中,哈耶克建构起他的自由理论,他重点论证了自由为什么是一个重要价值的问题,自由在哈耶克的整个社会哲学中具有支配性的地位。哈耶克指出,自由就是不受制于不正当的强制,这样,个人在社会当中必须具有确实地获得保障的领域。而法律就是自由的基础。
但是有组织秩序的法律,也有自生自发秩序的法律。即所谓的公法与私法。为了防止混淆公法与私法,就得把法律与立法区别开来。它在学理上建构起了社会秩序规则的二元观,把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区分开来。肯定了“私益”的价值。
哈耶克对于组织持悲观态度。他认为,所谓的秩序其实可分为“自生自发的秩序”与“组织秩序”,而这两种秩序是完全不同的。它们分别由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来支配。既然社会规则主要体现在法律,那么也就有自由的法律与立法的法律的区别。通常我们所说的“社会的”或者分配的正义,只是在组织秩序中才具有意义。而它在自生自发的秩序中,也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大社会”或者卡尔・波普尔所谓的“开放社会”当中,则毫无疑义且与之完全不相容。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是,即使自由民主制度模式占据支配地位,因为代议机构(比如议会)既制定正当行为规则(如立法)又指导或管理政府,而必定导致自由社会的自生自发秩序逐渐转变成一种服务于有组织的利益集团联盟的全权性体制。正是这样,民主体制一步一步远离了它最可靠地保障个人自由的初衷。
在第一卷当中,哈耶克建构起他的自由理论,他重点论证了自由为什么是一个重要价值的问题,自由在哈耶克的整个社会哲学中具有支配性的地位。哈耶克指出,自由就是不受制于不正当的强制,这样,个人在社会当中必须具有确实地获得保障的领域。而法律就是自由的基础。
但是有组织秩序的法律,也有自生自发秩序的法律。即所谓的公法与私法。为了防止混淆公法与私法,就得把法律与立法区别开来。它在学理上建构起了社会秩序规则的二元观,把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区分开来。肯定了“私益”的价值。
立宪的技艺 豆瓣
作者:
秋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1
本书作者具有独特的知识谱系,以哈耶克思想为中心,上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旁及苏格兰启蒙运动和普通法传统,并致力于发掘中国古典的自由主义思想与制度资源,试图融合中西思想和制度,探究一个具有广泛解释力的宪政主义体系。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所写有关法律、宪政研究的论文。第一部分以普通法和共和时期的罗马法为原型,提出了自发地发现法律的程序的概念,并由此论证了一个基于统治权与法律权二分的政体分析框架,同时也提出了在当代语境下,以何种法律程序发现中国人的法律的问题。第二部分以法国大革命和欧盟立宪为前鉴,指出立宪是一项单纯的政治事业,而非整全的社会、文化事业,因而,试图将民众扳依某种特定的宗教信仰作为建立自由宪政的基础,必将导致立宪的失败。第三部分则尝试以自由宪政的基本概念框架,对中国古典的若干观念和制度进行重新解读。三个部分论述中不乏创见,对于中国语境下宪政科学理论研究,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元照英美法词典 豆瓣
作者:
薛波
/
潘汉典
法律出版社
2003
- 5
当今世界,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融和日渐明显。我国虽传统上属于大陆法系,但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民法典的制订工作已经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在此情况下,我们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也应当充分借鉴两大法系的先进法学理论和立法、司法经验。
就英美法而言,其许多法律领域,尤其是在合同法、侵权法等领域,不仅是其本国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各国所广泛借鉴。由于语言和法律文化方面的差异,我们对英美法的了解仍然是比较欠缺的,甚至对英美法中的某些基本概念及其制度内涵产生了一些误读、误解。由潘汉典教授等学者组织编写的《元照英美法辞典》,在全面介绍英美法的基本制度、概念等方面填补了目前我国法律辞书在此方面的空白。
本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编译者的权威性。本书以倪征日奥、王名扬、杨铁梁等八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学术顾问,并组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等多家国内著名法科院校、科研机构中的二百余专家、学者参阅大量资料文献,历经多年,反复修订而成,并最终由徐开墅等数十位专家学者加以审定。二是收录范围的广泛性。收入及注释5万余词条,包含词组的一般法律用法,附图表30余份,历史文件八件。内容涉及法理、宪法、刑法、民法等英美法各大领域。三是对词条解释的准确性、全面性。每个词条都标明了其辞源,包括拉丁文、法文、德文。对每一词条的解释非常全面,即便此种意义在现代法已罕用,对学术研究极负价值。而且由于编译者熟悉我国法律制度,对各个法律领域的基本制度都有较为精深的研究,因此,本书对我国法和英美法的基本概念对应准确,解释极为精到。四是本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既可适用于法学研究人员,也可适用于法官、律师等实务界人士。本书对于非法学专业人士研究英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制度也极具参考价值。
就英美法而言,其许多法律领域,尤其是在合同法、侵权法等领域,不仅是其本国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各国所广泛借鉴。由于语言和法律文化方面的差异,我们对英美法的了解仍然是比较欠缺的,甚至对英美法中的某些基本概念及其制度内涵产生了一些误读、误解。由潘汉典教授等学者组织编写的《元照英美法辞典》,在全面介绍英美法的基本制度、概念等方面填补了目前我国法律辞书在此方面的空白。
本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编译者的权威性。本书以倪征日奥、王名扬、杨铁梁等八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学术顾问,并组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等多家国内著名法科院校、科研机构中的二百余专家、学者参阅大量资料文献,历经多年,反复修订而成,并最终由徐开墅等数十位专家学者加以审定。二是收录范围的广泛性。收入及注释5万余词条,包含词组的一般法律用法,附图表30余份,历史文件八件。内容涉及法理、宪法、刑法、民法等英美法各大领域。三是对词条解释的准确性、全面性。每个词条都标明了其辞源,包括拉丁文、法文、德文。对每一词条的解释非常全面,即便此种意义在现代法已罕用,对学术研究极负价值。而且由于编译者熟悉我国法律制度,对各个法律领域的基本制度都有较为精深的研究,因此,本书对我国法和英美法的基本概念对应准确,解释极为精到。四是本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既可适用于法学研究人员,也可适用于法官、律师等实务界人士。本书对于非法学专业人士研究英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制度也极具参考价值。
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 豆瓣
作者:
[美] 黄宗智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
- 1
本书是关于中国清代与民国期间的法律与司法实践的研究专著。全书共三部分:导论;第一部,从清代法律到国民党法律;第二部,清代与国民党民事法律制度的比较。其中,第一部分为三章,介绍国民党民事法律的产生到成形过程,第二部分为七章,从典、田面权、债、赡养、婚姻等几个方面对清代与国民党民事法律制度进行了比较,最后的第十一章是结论。本书有两条线索:一是回答从清代到1949年,中国民事法律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与不变;二是通过对清代与民国时期司法实践的考察,否定了“好人不见官”的传统看法,明确指出在此期间多数老百姓是使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并且多数县令、法官也是依法行事。
宋代的宗教、身分与司法 豆瓣
作者:
柳立言
中华书局
2012
- 6
本书是台湾中研院研究员柳立言先生关于宋代法制史研究的最新力作。本书以宋代的僧人和婢妾这两类特殊人群为例,分析在僧人发生刑事犯罪时,婢妾主张民事权利时,他们的宗教和家庭身分如何影响司法审判。本书以宗教和身分为线索,试图探索宋代司法过程中影响审判的各种人为因素。
An Introduction to German Law 豆瓣
作者:
Robbers, Gerhard
Intl Specialized Book Service Inc
法律的正当程序 豆瓣
The Due Process of Law
作者:
[英国] 丹宁勋爵
译者:
李克强
/
杨百揆
…
法律出版社
1999
- 11
丹宁勋爵对法律改革的贡献主要在英国,但他的思想的影响却不仅仅局限于英国。这些思想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因此为不少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家所重视。虽然我国的法律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有着本质的区别,但这种区别并不妨碍我们吸收和借鉴西方法学家提出的一些进步的思想。因此,研究丹宁的法学著作及其法学思想,对于完善我国的法制建设同样是有所帮助的。因此,我根据The Oxford Companion to Law(1980)(《牛津法律指南》)和《牛津法律词典》(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等较权威的资料对一些法律专有名词和历史人物加了注释。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丘汉平法学文集 豆瓣
作者:
丘汉平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 3
丘汉平(1904--1990),字知行,原籍福建海澄(今龙海)。生于缅甸仰光。l924年毕业于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商科。1925年毕业于吴淞中国公学商学院。1927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律学院,旋回仰光。次年春赴美国留学,l929年获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30年赴欧洲考察后,返回上海执律师业务。
1931年起,丘汉平出任国立暨南大学教授,兼外交领事专科主任,南洋文化事业部主任,东吴大学法律学院教授,中国公学宪法教授,交通大学商事法教授。创办华侨中学、仰光中学、华海中学,兼为上海各大学教职员联合会主编大学杂志。l939年秋.出任福建省政府省银总经理。1945年1月,任福建省政府财政厅厅长,后任国民政府交通部直辖驿运管理处处长,创办省立福建大学,并兼校长。1947年夏,辞本兼各职,8月返沪,重操律师业务。1948年行宪后,任立法院立法委员。
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前赴台湾,继续担任“立法委员”,立法院财政和预算委员会召集人。l951—1952年,出任东吴大学校长。
丘汉平一生著述甚丰,专著与教科书有:《国际汇兑浅说》(上海民智书局1926年)、《国际汇兑与贸易》(上海民智书局1926年)、《先秦法律思想》(光华书局l931年)、《中国票据法论》(上海世界法政学社1933年)、《罗马法》(上下册,上海法学编译社1933年)、《法学通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新生活须知》(上海文华美术图书公司l934年)、《历代律例全书?唐》(上海民权律师团1934年)、《违警罚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华侨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初版,l939年再版)、《历代刑法志》(商务印书馆1938年)、《地方银行概论》(福建省经济建设计划委员会l941年)、《从不平等条约到平等条约》(胜利出版社1943年)、《美国之统一与法治》(胜利出版社1945年)等。此外,1973年台湾出版了由丘氏之子丘宏达和丘宏义合编的《丘汉平先生法律思想和宪法问题论集》。
此外,丘汉平还写作发表了众多的论文,主要者有《现代法律哲学之三大派别》(1927年)、《罗马十二表法之研究》(1928年)、《新法律史观》(1931年)、《票据法总则释义》(1931年)、《法律思想的性质》(1931年)、《宪法之根本问题》(1933年)、《劳动立法之理论基础》(1933年)、《美国排华律之过去及现在》(1934年)、《法治进化论》(1937年)、《中国之制宪与行宪》(1941年)等。
由于丘汉平在法律学术上的出色表现,他被选为意大利皇家学院“罗马法”荣誉研究员,美国密苏里州斐托斐荣誉会员。
《丘汉平法学文集》共收录了丘汉平在《法学杂志》和《东方杂志》等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法学论文36篇,涉及领域有法理学、法史学、宪法学、民商法学、罗马法、华侨问题等,其编辑体例、对原作论文的具体处理方法等。
1931年起,丘汉平出任国立暨南大学教授,兼外交领事专科主任,南洋文化事业部主任,东吴大学法律学院教授,中国公学宪法教授,交通大学商事法教授。创办华侨中学、仰光中学、华海中学,兼为上海各大学教职员联合会主编大学杂志。l939年秋.出任福建省政府省银总经理。1945年1月,任福建省政府财政厅厅长,后任国民政府交通部直辖驿运管理处处长,创办省立福建大学,并兼校长。1947年夏,辞本兼各职,8月返沪,重操律师业务。1948年行宪后,任立法院立法委员。
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前赴台湾,继续担任“立法委员”,立法院财政和预算委员会召集人。l951—1952年,出任东吴大学校长。
丘汉平一生著述甚丰,专著与教科书有:《国际汇兑浅说》(上海民智书局1926年)、《国际汇兑与贸易》(上海民智书局1926年)、《先秦法律思想》(光华书局l931年)、《中国票据法论》(上海世界法政学社1933年)、《罗马法》(上下册,上海法学编译社1933年)、《法学通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新生活须知》(上海文华美术图书公司l934年)、《历代律例全书?唐》(上海民权律师团1934年)、《违警罚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华侨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初版,l939年再版)、《历代刑法志》(商务印书馆1938年)、《地方银行概论》(福建省经济建设计划委员会l941年)、《从不平等条约到平等条约》(胜利出版社1943年)、《美国之统一与法治》(胜利出版社1945年)等。此外,1973年台湾出版了由丘氏之子丘宏达和丘宏义合编的《丘汉平先生法律思想和宪法问题论集》。
此外,丘汉平还写作发表了众多的论文,主要者有《现代法律哲学之三大派别》(1927年)、《罗马十二表法之研究》(1928年)、《新法律史观》(1931年)、《票据法总则释义》(1931年)、《法律思想的性质》(1931年)、《宪法之根本问题》(1933年)、《劳动立法之理论基础》(1933年)、《美国排华律之过去及现在》(1934年)、《法治进化论》(1937年)、《中国之制宪与行宪》(1941年)等。
由于丘汉平在法律学术上的出色表现,他被选为意大利皇家学院“罗马法”荣誉研究员,美国密苏里州斐托斐荣誉会员。
《丘汉平法学文集》共收录了丘汉平在《法学杂志》和《东方杂志》等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法学论文36篇,涉及领域有法理学、法史学、宪法学、民商法学、罗马法、华侨问题等,其编辑体例、对原作论文的具体处理方法等。
天圣令与唐宋制度研究 豆瓣
作者:
黄正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 3
天圣令与唐宋制度研究,ISBN:9787500486992,作者:黄正建 主编
Handelsgesetzbuch 豆瓣
作者:
Wolfgang Hefermehl
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GmbH & Co.
1998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