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
法治与“民主迷信” 豆瓣
作者: 潘维 香港社会科学出版有限公司 2003 - 5
谁会宣称自己不是民主制的支持者呢?民主全能。民主能让人民都作主,能治腐败,能让人人平等,能让政治清明,能让世界上所有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它高于家庭、高于民族、高于主权、高于人权,还高于一切非西方人的生命权。这就是目前弥漫于世人之间的民主迷信!笔者不反民主,甚至还有些喜欢民主,可也不信民主教,更不信那些虔诚的“启蒙”者能把中国人民都变成民主信徒。中国充满困境,但笔者不信民主能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困难。笔者希望回到政治文明的原点来讨论民主,讨论民主化,讨论今天的民主十字军。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醒国人,不要从一个陷阱跳入另一个陷阱。就目前中国的情况而论,适宜建立的不是虚妄的民主,而是法治导向、由六大支柱构成的所谓“咨询型法治”。这六大支柱包括中立的文官系统;自主的司法系统;独立的反贪机构;独立的审计系统;以全国和省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的广泛的社会咨询系统;以及受法律充分保护的言论、出版、集会和结社的自由。这种法治有六大特点,即强调“法律”作主,拒绝“人民”做主;强调法的正义性,因而特别重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调严格执法的重要性,刻意增加立法难度;强调限制政府的职能和规模,造就有限政府,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自由,从而鼓励民族的创造力;强调政府行为的透明;强调追求符合中华传统的秩序与自由。本书所收论文,从法治、现代化和秩序等不同的角度讨论了上述问题。
教会法与神圣帝国的兴衰 豆瓣
作者: 【法】菲利普·内莫 译者: 张竝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5
本书为菲利普·内莫《古典与中世纪政治思想史》的第三卷。作者系法国当代著名哲学、政治学教授,毕业于法国圣克鲁高师,现为巴黎高等商学院一欧洲管理学院的教授兼巴黎高等商学院经济哲学研究中心的负责人。1998年,《古典与中世纪政治思想史》作为“基础丛书”的分册出版。此后,本书与该丛书中2002年出版的《现当代政治思想史》组合为“战车(Quadrige)丛书”。自此以后,“政治观念史教程”便成为法国各个大学、研究机构经典的教学用书。 本书首先详尽地论述了居住于古代近东地区的希伯来人的历史,以及包含在他们的古代经典中的政治思想。作者认为希伯来人的古代经典中的政治思想迥异于古代希腊、罗马人的政治思想,由于经历了中世纪,来自“耶路撒冷”的新的道德因素与来自雅典和罗马的公民遗产终于真正融合在一起;于是欧洲致力于科学及社会进步的现代才有可能取得长足进步,并以自由民主制为典范组织起来,国家的权力受到限定与限制。本书最值得瞩目之处在于作者对《圣经》中所包含的政治思想的详细、深入而准确的论述。
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 豆瓣
作者: 【法】菲利普·内莫 译者: 张竝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4
本书为菲利普·内莫《古典与中世纪政治思想史》的第二卷。作者系法国当代著名哲学、政治学教授,毕业于法国圣克鲁高师,现为巴黎高等商学院一欧洲管理学院的教授兼巴黎高等商学院经济哲学研究中心的负责人。1998年,《古典与中世纪政治思想史》作为“基础丛书”的分册出版。此后,本书与该丛书中2002年出版的《现当代政治思想史》组合为“战车(Quadrige)丛书”。自此以后,“政治观念史教程”便成为法国各个大学、研究机构经典的教学用书。 本书首先围绕着罗马共和国的兴盛与罗马帝国的崛起,线条鲜明地勾勒了整部罗马人的历史。在向读者论述罗马历史的同时。本书作者着重介绍了罗马法的各项重要内容,包括其起源发展,各个历史阶段的诉讼程式,以及罗马公法和私法的各项内容。
百年中国法律人剪影 豆瓣
作者: 陈夏红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 - 7
在法律人的存在模式中,法学和法治才能够得到很有效的主观描写和精神分析。陈夏红君正是从这样一个角度谋略把法学回归于法律人的生命之流中,去观察法律人在现代中国的主体命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群体的几代人几乎都经历过相似的自主性放弃的屈辱,然而也有着在社会流放状态中不甘沉沦的悲壮。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龙卫球
刑事诉讼法论文选萃 豆瓣
作者: 本社 编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 1
1、随着我国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的蓬勃发展,为满足法律人士、政法院校师生研习法所需,选编了《法学论文选萃》丛书。
2、所收论文概以作品本身的学术影响作为叭一入选标准,其内容或法学争论有独到见解,或对法律新问题有创见,或对现行法律有精辟剖析,或介绍外国立法例和学理,而不论作者的年龄、地域、职业和身份。
3、为努力避免由于编著的立场或利害关系所致消极影响,选编工作均由中国法制出版社专业编辑担纲,经征求多方意见并反复斟酌完成。
4、各选加论文的编排,力图按其探讨主题,依照门法的法条或教科书的章节顺序分列,不考虑论文发表的时间,概不涉及作者的辈名。
5、各篇论文均在其题目之下对作者的简历和主要学术成果略作介绍,并在文末注明论文出处,供读者进一步查考。
6、除作者已故或极少数作者难以取得联系之外,论文均已获得作者授仅。本书瘵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支付稿酬。
7、因所收论文原载期刊对论文注释要求不一,为尊重作者文风、保持文章原貌,本丛书对论文注释不做统一规范要求。
8、本丛书共收书12种。
清华法治论衡(第7辑) 豆瓣
作者: 高鸿钧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 6
本书为“中华法文明的当代省思”专号之上卷。本专号旨在揭示中国近代百年来,在古今承续、中西相遇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际遇和命运问题。并就该问题所牵涉到的主要领域和层面的问题进行梳理、反思、剖析和探索,既有宏观考查,又有微观论证,既有反思警醒,又不乏真知灼见。本卷主要围绕近代中国法治与宪政、法律现代化、孝道、礼治等问题展开。作者既有蜚声学界的法学名宿,更多学界中坚新锐,放眼中西之际,穿梭古今之间,平实言理,从容著文,文章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书适合法学研究者及法学专业学生阅读,对于法官、检察官、律师和政府法务官员等法律实务家,以及关心法治和法学发展的其他人士,亦有重要的价值。
清华法治论衡(第8辑) 豆瓣
作者: 高鸿钧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 6
本书为“中华法文明的当代省思”专号之下卷。本专号旨在揭示中国近代百年来,在古今承续、中西相遇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际遇和命运问题。并就该问题所牵涉到的主要领域和层面的问题进行梳理、反思、剖析和探索,既有宏观考察,又有微观论证;既有反思警醒,又不乏真知灼见。本卷主要围绕近代中国法治与宪政、法律现代化、孝道、礼治等问题展开。作者既有蜚声学界的法学名宿,更多学界中坚新锐,放眼中西之际,穿梭古今之间,平实言理,从容著文,文章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书适合法学研究者及法学专业学生阅读,对于法官、检察官、律师和政府法务官员等法律实务家,以及关心法治和法学发展的其他人士,亦有重要的价值。
The Future of Ideas 豆瓣
作者: Lawrence Lessig Vintage 2002 - 10
The Internet revolution has come. Some say it has gone. In The Future of Ideas , Lawrence Lessig explains how the revolution has produced a counterrevolution of potentially devastating power and effect. Creativity once flourished because the Net protected a commons on which widest range of innovators could experiment. But now, manipulating the law for their own purposes, corporations have established themselves as virtual gatekeepers of the Net while Congress, in the pockets of media magnates, has rewritten copyright and patent laws to stifle creativity and progress.
Lessig weaves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 and its relevant laws to make a lucid and accessible case to protect the sanctity of intellectual freedom. He shows how the door to a future of ideas is being shut just as technology is creating extraordinary possibilities that have implications for all of us. Vital, eloquent, judicious and forthright, The Future of Ideas is a call to arms that we can ill afford to ign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