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清日战争 豆瓣
First Sino-Japanese War
作者: 宗泽亚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 - 4
1894年清日的战争,清朝用干支纪年的甲午年命名“甲午战争”;日本命名“明治二十七八年战役”;欧美命名“First Sino-Japanese War”。 依据国际上对战争命名的惯例,明确作战当事国的主宾关系,本书题为“清日战争”。清日战争已过百年,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留下了伤痛和耻辱。从那个时代开始, 外来侵略接踵而至,在中国近代史上,当西方文明和明治维新与古旧的清朝体制发生猛烈碰撞时,战争的失败也催生了中国新的历史纪元。
作者将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国立公文书馆、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防卫省防卫研究所等处馆藏历史文献中收集了大量华语史学界难得一见的史料和大量弥足珍贵的图片,爬梳整理,按战争经过、战争背景、战争、战时、战地各种局部、战争影响、大事记、图记、表记等编纂出一部崭新巨著。书中对甲午战争历史的深层挖掘和剖析,力图站在中间立场分析战争的胜败得失,有助于读者更多地认识战争的背景,客观思考战争胜负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本书各部分均采用清日两国对比手法写作,全面对比双方的军、政、经、民等各方面因素,清晰直观,一目了然。较之以往单纯纪事或编年手法的突破,有利于对清日两国之间战斗力等军事能力现状的了解。
叫魂 豆瓣 Goodreads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9.1 (34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刘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5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高宗弘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冲击到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在讲述叫魂故事的过程中,《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重在讨论这背后的历史意蕴。叫魂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
何处是“江南”?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杨念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7
“江南”在哪里?不同时期指不同的地域。而在明末清初鼎革之际,“江南”有着特殊的涵义,地理上是指相邻的经济上最富庶的地区,即苏、松、常、镇、杭、嘉、湖七府之地,而文化意义上,在文人心目中更像是一幅色泽不变的心灵地图,是汉文化的核心区域。南明小王朝就在这个地域与大清对峙。满清入主中国,并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个核心文化区域的成功改造和治理。本书探研了清朝“正统观”建立的复杂背景和内容,考察了江南士人在与清朝君主争夺“道统”拥有全的过程中,如何从“道统”的拥有者,最终成为“大一统”的协从者。
古文辞类纂 豆瓣
作者: 姚鼐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中国古文总集。编者清代姚鼐。此集是桐城派散文观点的代表选本,一度颇为流行。所选文章以唐宋八大家作品为主,其前后亦选有各朝代知名作家的文章。全书文体分类达13种,收作品700多篇,共74卷 。其卷首的《序目》简要叙述了各类文体的源流及特点。成书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嘉庆时康绍庸刊刻初稿本,附有姚氏评语及圈点。1923年上海广益书局刊 行了徐斯 异等人编撰的《 评点笺 注古文辞类纂》。清末王先谦、黎庶昌都先后编有《续古文辞类纂 》,分别为34卷、28卷。
龔自珍己亥雜詩注 豆瓣
作者: 龚自珍 中华书局 1999 - 2
为了研究龚自珍其人的生平和他的政治思想、交游、著述,《己亥杂诗》是极珍贵的材料,即便是探索中国近代史序幕时期的各种因素,也不能忽略它。而作为文学作品来说,没有比《己亥杂诗》更好的绝句范本了。
孟子字义疏证 豆瓣
作者: [清]戴震著 / 何文光整理 中华书局 2008 - 10
《孟子字义疏证(繁体竖排版)》内容简介:余少读论语端木氏之言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奥天道不可得而闪也。”读易,乃知言性舆天道在是。周道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致治之法,焕乎有文章者,弃为陈迹。孔子既不得位,不能垂诺制度礼乐,是以为之正本溯源,使人于千百世治乱之故,制度礼乐因革之宜,如持权衡以御轻重,如规矩准绳之于方圜平直,言似高远而不得不言。自扎于言之,实言前圣所未言;微孔子,孰从而闻之,故曰“不可得而闻”。
戴震全书(全7册) 豆瓣
作者: [清]戴震 译者: 杨應芹,诸伟奇 主编 黃山書社 2010 - 5
《戴震全书(修订本)(套装共7册)》内容简介:戴震全书自一九九四年问世以来,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多方面指教。今黄山书社再版此书,也使我们得到进一步加工和修订的机会。本次修订,仍遵循初版的体例,以标点、校勘和部分注释为主要内容;同时根据近年来学术界同仁研究的新成果,增收了新发现的轶作,也剔除了误收的文字。
戴震文集 豆瓣
作者: 戴震 / 校注 赵玉新 中华书局 1980
研究历史需要把观点和材料结合起来。恩格斯说过:“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贯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确,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要占有史料,就必须辨别它的真伪,查明它的年代,弄清它的涵义,也就是必须重视考据工作。在大量占有经过批判的审查过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才能搞清楚历史事实的真象及其内部联系,得出恰当的结论。
清代干喜时斯与起的考据学派,在古代文化典籍的整理方面,在文字、音韵、训诂、考证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戴震是著名的反程朱理学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东原文集 豆瓣
作者: 戴震 黄山书社 2008
《东原文集(增编)》始由孔继涵刊刻于乾隆四十三年二七七八》,计十卷,世称微波榭本。作为《戴氏遣书》的一种,故凡见于《遣书》其它著作的文章一般都不再收入《文集》。而段玉裁认为:「论音韵、论六书转注、论义理之学诸大篇,不可不见诸《文集》中。见《戴谱》附录》于是在微波榭本《文集》的基础上,他于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重新编刊了十二卷本的《束原文集》,造就是经韵楼本。与微波榭奉相比,经韵楼本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增刊了二十六篇微波榭本《文集》所没有的文章;二、采取了一略以意类分,次其先后」的分卷方法;三、附刊了《覆校札记》。
Gutenberg in Shanghai 豆瓣
作者: Christopher A. Reed UBC Press 2004 - 4
In the mid-1910s, what historians call the "Golden Age of Chinese Capitalism" began, accompanied by a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that included the drastic expansion of China’s "Gutenberg revolution." Gutenberg in Shanghai is a brilliant examination of this process. It finds the origins of that revolution in the country’s printing industries of the late imperial period and analyzes their subsequent development in the Republican era.
Under diverse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fluences, this technological and cultural revolution saw woodblock printing replaced with Western mechanical processes. This book, which relies on documents previously unavailable to both Western and Chinese researchers, demonstrates how Western technology and evolving traditional values resulted in the birth of a unique form of print capitalism whose influence on Chinese culture was far-reaching and irreversible. Its conclusion contests scholarly arguments that view China’s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s slowed by culture, or that interpret Chinese modernity as mere cultural continuity.
A vital reevaluation of Chinese modernity, Gutenberg in Shanghai will appeal to scholars of Chinese history. Likewise, it will be enthusiastically received by specialists in cultural studies, political science, sociology, the history of the book, and the anthropolog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琉球之谜 豆瓣
作者: 纪连海 2011 - 10
《琉球之谜》内容简介: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了解琉球曾经是个独立的王国,曾有着“万国津梁”的辉煌的历史。琉球到底指的是哪里?与钓鱼岛和台湾有什么关系?刻着汉字的“万国津梁钟”为何在日本冲绳博物馆?中美日三国在这片古老的琉球土地上又演绎过怎样的爱恨情仇?
从历史的角度,正本溯源话琉球,以客观的视角和真实的细节为您揭开琉球古国那段传奇的历史,讲述琉球古国这块神奇土地上的前世今生。
怀柔远人 豆瓣 Goodreads
Chershing Men from Afar: Qing Guest Ritual and the Macartney Embassy of 1793
7.0 (8 个评分) 作者: [美] 何伟亚 译者: 邓常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 10
《怀柔远人》的主题是清代礼宾与1793年马嘎尔尼英国使团,书中分别考察了清朝与英国对遣使事件的叙述,以便强调双方不同的实际操作模式与观念框架。在批判性地评介了其他有关清代外交关系的观点之后,第2章提供了一个对清帝国及其统治状况的全景式的考察,第5章也谈到这个问题,并特别关注宾礼。第3章讨论18世纪大英帝国国内文化背景,展示在知识贵族中普遍流行的“外交、贸易及对中国的了解”。第4章重新检讨马嘎尔尼勋爵对觐见过程前前后后的叙述。第6章和第7章透过清朝的礼仪和统治观念来审视清朝有关这次觐见的记载。第8章把双方的叙述列在一起,合而观之。第9章,在对这次清英相遇做出一些总结之后,回顾了中西关系史中对马嘎尔尼使团的研讨。
Cherishing Men from Afar 豆瓣
作者: James L. Hevia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1995 - 6
In the late eighteenth century two expansive Eurasian empires met formally for the first time--the Manchu or Qing dynasty of China and the maritime empire of Great Britain. The occasion was the mission of Lord Macartney, sent by the British crown and sponsored by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o the court of the Qianlong emperor. "Cherishing Men from Afar" looks at the initial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se two empires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formed by the insights of contemporary postcolonial criticism and cultural studies.
The history of this encounter, like that of most colonial and imperial encounters, has traditionally been told from the Europeans' point of view. In this book, James L. Hevia consults Chinese sources--many previously untranslated--for a broader sense of what Qing court officials understood; and considers these documents in light of a sophisticated anthrop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Qing ritual processes and expectations. He also reexamines the more familiar British accounts in the context of recent critiques of orientalism and work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ourgeois subject. Hevia's reading of these sources reveals the logics of two discrete imperial formations, not so much impaired by the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s that have historically been attributed to their meeting, but animated by differing ideas about constructing relations of sovereignty and power. His examin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language scholarly treatments of this event, both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sheds new light on the place of the Macartney mission in the dynamics of colonial and imperial encounters.
潜书 豆瓣
作者: 唐甄 译者: 吴澤民 注解 中华书局 2009 - 7
《潜书》这次再版,增加了一些内容。唐甄的著作,除潜书外,还有春秋述传、毛诗传笺合义和诗文集、日记等,没有见到,可能都巳散佚。西北大学李之勤同志从其它书裹搜集到了一部分唐甄的诗文,并附上唐甄父亲唐阶泰的十一首诗,交给我们。数量虽然不多,却也弥足珍贵。因不适宜单独成书,特录附潜书之后。其中有些错字,作者作了校改。另外,李之勤同志还搜集了一些有关唐甄及其先世的传记资料,和一些介绍与评价唐甄著作的文章,如序跋、提要等。其中一部分是过去研究者不常见到的。他又根据这些资料对唐甄生平事迹作了考证和研究,写成唐甄事迹丛考。这些资料和考证,对读者研究唐甄思想有帮助,现列为《潜书》的附录。谨在这裹向李之勤同志致谢。
唐甄的女婿王闻远刻印潜书时,曾写了一篇西蜀唐亭亭先生行略附在后面。现在作者把它移入了附录的阴于唐甄及其先世的资料项内。
戊戌变法史事考 豆瓣
作者: 茅海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1
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相关的研究已经很多,本书的研究仍能使人耳目一新。
大量档案材料的披露,包括收藏于北京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东京的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台北的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故宫博物馆文献处。
重大史实的精心考证与重要场景的细密描述:戊戌政变的时间,过程与原委;中下层官员与民众对变法的建策;张之洞调京主持朝政与机会错失;光绪皇帝的对外观念;日本政府的观察与反应。
旧说的认知、补证与修正,新说的展开、论证与建立,作者集五年半的全部精力于此。
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豆瓣
作者: 茅海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是关于戊戌变法最新的权威研究。作者由此关注其中的细节:“公车上书”的背后推手,戊戌前后的“保举”及光绪帝的态度,康有为与孙家鼐的学术与政治之争,下层官员及士绅在戊戌期间的军事与外交对策,张元济的记忆与记录,康有为移民巴西的计划及其戊戌前入京原因,康 有为及其党人戊戌真奏议之补篇,康有为《我史》手稿本之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