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
文化和价值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译者: 黄正东 / 唐少杰 译林出版社 2011 - 4
《汉译经典(02):文化和价值》是作者的札记性著作,收录了作者1914年到1951年关于哲学、历史、宗教、科学、教育、心理学、逻辑学、语义学、语言学、伦理学、美学、艺术等问题的评论,简练如洗,议论精深。这些评论既是维特根斯坦主要著作和重要观点的萌芽或酝酿,又是这位哲学大师理论发展的重要佐证,更是维特根斯坦所代表的流派及其学说的“万花筒”。
两个幸运的人 豆瓣
作者: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 / (美)罗斯・弗里德曼 中信出版社 2004 - 1
[注]:按照中信出版社官方网站提供的信息,本资料页面所示的ISBN编号: 7-80073-966-X/K·17为《两个幸运的人》一书的ISBN编号,本页面中的相关网络书店的购买链接指向的是《商业秀》一书,按照中信出版社提供的资料,《商业秀》的ISBN应该为:7-80073-996-1/F·617,其在豆瓣的资料页面为: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85646/,请大家注意鉴别。更多详情可参考:http://www.douban.com/forum/2/106819
——豆瓣团队
————————————————
他是继凯恩斯之后,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如果说凯恩斯的精神主导了20世纪前半叶的西方经济政策,那么弗里德曼的思想则影响了20世纪的整个后半叶。
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好书。两个幸运的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及其夫人罗斯.弗里德曼,共同回忆生活和历史,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弗里德曼经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弗里德曼出身于贫困的俄罗斯移民家庭,美国的多元文化氛围让他成长为“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一代宗师。弗里德曼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强烈抨击政府过度干预市场,这与当时被人们奉为经典的凯恩斯主义格格不入。“离经叛道”的弗里德曼凭借自己对美国经济的深刻体验,清醒地看到凯恩斯主义所面临的理论危机。他慷慨激昂地宣扬自己独到的经济见解,随时为维护真理而与他人争辩,为此受尽了人们的嘲弄。
历史在沉思之后,向他折服了。由于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弗里德曼于197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与凯恩斯并驾齐驱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在美国国内,弗里德曼50年代提出的低税、教育凭证和负所得税的主张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同,而在美国之外,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接受了他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进而放弃了秉承多年的中央集权计划经济。
身为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并没有闭门造车,他广泛地接触政界人士。他与世界各国的领导人都关系密切,在公共政策领域贡献卓著。书中也披露了他在担任尼克松总统和里根总统非正式顾问期间的一些细节。他也非常善于推销自己的经济理论。1980年,弗里德曼曾经主持过一套十集的公共电视教育片――《自由选择》。在主持这一节目时,他不失时机地发表自己的经济观点,大力抨击政府干预经济的现象。与此同时,弗里德曼还与同是经济学家的妻子合著了同名经济学专著。
在这本回忆录中,弗里德曼将自己的成就归因于“幸运”,归因于美国社会的自由开放、学生时代的良师益友、自己所经历的时代巨变等等。当然,相濡以沫的爱侣罗斯在70多年中的相依相伴也是弗里德曼取得巨大成就的“幸运”之一。
弗里德曼夫妇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从经济大萧条到柏林墙的倒塌,更因为他们夫妇对整个世界的巨大影响,使得这本回忆录超越了单纯的个人境界,成为一部反思20世纪历史的恢宏巨著!
弗里德曼文萃(上下册) 豆瓣
作者: [美国] 米尔顿·弗里德曼 译者: 胡雪峰 / 武玉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 - 2
《弗里德曼文萃》(上下册)内容简介:这本论文集已经汇编成册,并且正在出版发行,以祝贺本世纪最杰出、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75岁生日。米尔顿·弗里德曼是一位罕见的天才:拥有独特的天赋;在生活的许多方面,对无数人的世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专业著作,使他赢得了经济学家同行的崇高敬意;他对市场和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的真知灼见,使他赢得了普通民众的广泛关注;他清晰地阐述经济学原理的能力,使他赢得了所有人的艳羡;他对经济科学的巨大贡献,使他赢得了1976年诺贝尔奖。作为他辉煌成就的另一方面,他为(新闻周刊)(Newsweek)主办的专栏,是他成功地影响社会观念和舆论的许多论坛之一,而且这些活动持续了将近20年的时间。他的形象出现在1969年的<时代)(Time)杂志封面上,这清楚地说明了他所具有的巨大的、普遍的吸引力。可以说,没有哪一个经济学家曾经像米尔顿·弗里德曼这样为公众所瞩目。
货币、方法与市场过程 豆瓣
Money, Method, and the Market Process
8.8 (5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译者: 戴忠玉 / 刘亚平 新星出版社 2007 - 8
《货币、方法与市场过程》是米塞斯逝世后由他的夫人编辑的一本书,收录了米塞斯的多篇重要论文,其权威性和学术价值得到了国际经济学界的公认。
本书概括地反应了米塞斯最重要的思想观念,是了解米塞斯思想的最好门径,系首次译为中文。
本书被www.intellectualconservative.com网站列为最重要的25本保守主义哲学与观念著作之一。
货币的祸害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米尔顿·弗里德曼 译者: 安佳 商务印书馆 2006 - 7
《货币的祸害》是一本具体而微的货币史,读起来让人想起弗里德曼的另一部巨著、世所公认的弗里德曼最为深刻、亦属其一大成就的《美国货币史》。此书鸿篇巨制,内容精深,非专业人士,一般很难阅读。所幸弗里德曼先生写了这本《货币的祸害》,浓缩并浅释了该书的内容。本书是对货币理论生动而 富有启迪的介绍,对货币主义最明晰的表述。在本书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讨论了从石头到羽毛到黄金的价值创造,勾勒了货币的支配性作用,揭示了货币如何引发或加深通货膨胀。他通过多彩多姿的历史片段,证明对货币经济学的误解所带来的货币之祸害。弗里德曼用平实的语言解释了美国当前的货币体系对个人的 工资、储蓄账户以及全球经济的意义。
经济增长的道德意义 豆瓣
作者: 本杰明·M·弗里德曼 (Benjamin M.Friedman) 译者: 李天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经济增长的道德意义》弗里德曼同时描述了经济增长在决定哪个发展中国家给予其公民团体以最大自由中的作用。他指出,增长,而不仅仅是生活水准,是在第三世界形成政治与社会自由化的关键。但是他也警告说,即便是像美国这样富裕的国家,一旦收入增长长期停滞,民主价值就会处于危险之中。一旦有足够的公民失去他们在前进的感觉,只是富裕并不能保护一个社会免于倒退到刚性与不容忍的状态。
最后,弗里德曼指出,如果美国要在全世界强化民主体制,以作为对抗恐怖主义与社会不安的堡垒,那么就必须在本国积极地追求增长,并超越纯粹市场驱动所形成的力量来推动世界性的经济扩张。对美国,他提出了达致这些目标的具体的政策步骤建议。这是对于当前关于经济增长与全球化效应争论的一个主要贡献。
奥地利学派 豆瓣
作者: (西)赫苏斯·韦尔塔·德索托 译者: 朱海就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 11
本书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入门介绍。自2000年出版以来,已被翻译成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德语、俄语、法语和英语等多种语言。 作者首先介绍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及其与新古典经济学的显著区别,其中特别指出奥地利学派当中至关重要的概念:知识与企业家才能。作者接着介绍奥地利学派的历史发展及其代表人物,其中包括门格尔、庞巴维克、米塞斯以及哈耶克。最后作者对一些针对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批评作出回应,并对奥地利学派的复兴及其对经济学未来发展可能作出的贡献进行展望。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对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思想和脉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可以准备好更为深入地探索这一新颖而富有吸引力的领域。
经济学中的自由骑士 豆瓣
作者: 黄雄 2010 - 8
本书首先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米塞斯的资料,梳理了奥地利学派经济思想的演进历程,归纳了米塞斯在奥地利学派发展过程中的思想贡献。在此基础上,作者从米塞斯关于方法论著作的文本出发,深入讨论了米塞斯及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方法论、货币理论与经济计算、商业周期理论、企业家与市场过程理论等,较为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米塞斯作为经济学巨人的思想流变过程,揭示了这一支非主流的经济学派(米塞斯及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思想世界
从马克思到凯恩斯 豆瓣
作者: [美] 熊彼特(J.A.Schumpeter) 译者: 韩宏等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 11
本书中的这些文章是在1910-1950年这40年间所写,这十篇主要的文章,除了关于马克思的那篇以外,都是由熊彼特本人亲自挑选的。附录中关于克纳普、维塞尔和博特基威茨的三篇短文是根据哥特弗里德・哈伯勒教授的建议收入的,他认为应该重新出版它们,并和其他传记体的文章一起选入本书。除马克思以外,作者和这些传记文章的主人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熊彼特的特点是:对历史的和纯理论的东西、计量经济学和收集到的大量实际资料、社会学以及统计学,他持赞赏态度,认为它们有用。如此广泛的兴趣也反映在这些传记性的作品中。
猜想与反驳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9.2 (5 个评分) 作者: 波普尔 译者: 傅季重 / 纪树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9 其它标题: 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
《猜想与反驳》围绕着知识通过猜想与反驳、不断清除错误而增长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广泛涉猎知识论、科学论、真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史和社会科学史等领域。
科学发现的逻辑 豆瓣 Goodreads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作者: 卡尔·波普尔 译者: 查汝强 / 邱仁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8 - 1
《科学发现的逻辑》主要讨论知识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划界和归纳问题。作者论证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科学的方法不是归纳法而是演绎检验法。书中提出的有关科学的性质和方法以及科学知识增长的独创性论点,对科学哲学、认识论、逻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史、自然科学、医学、设计理论、社会科学均有影响。一些著名科学家都认为他的方法符合科学研究的实际。
Price Theory 豆瓣 Goodreads
Price Theory
作者: Milton Friedman Aldine Transaction 1976 - 6
"I cannot pretend that the present version is the finished treatise that I had in mind (or in youthful dreams) in the earlier years of teaching the course. But it is a much expanded and, I hope, improved version. I have filled in four of the six gaps that I enumerated in the preface to the initial version. The two I have not filled in ar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for reasons given at the end of chapter 6 and the theory of general equilibrium, because there are such good extant expositions of the classical Walrasian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 and I am not competent to present a succinct yet faithful exposition of the more recent general equilibrium developments, particularly in the field of growth models. In addition, I rather suspect that these developments are as yet in a preliminary and unsatisfactory state." &#150; Milton Friedman, from the preface to the revised edition
Goodbye, Columbus 豆瓣
作者: Philip Roth Vintage 1993 - 1
Roth's award-winning first book instantly established its author's reputation as a writer of explosive wit, merciless insight, and a fierce compassion for even the most self-deluding of his characters. Goodbye, Columbus is the story of Neil Klugman and pretty, spirited Brenda Patimkin, he of poor Newark, she of suburban Short Hills, who meet one summer break and dive into an affair that is as much about social class and suspicion as it is about love. The novella is accompanied by five short stories that range in tone from the iconoclastic to the astonishingly tender and that illuminate the subterranean conflicts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and friends and neighbors in the American Jewish diaspo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