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
未来在现实的第几层 豆瓣
6.7 (9 个评分) 作者: 猛犸 印刷工业出版社 2011 - 8
人可普遍分为两种:一种人认为科学无所不能,另一种人害怕科学无所不能。 所有的想法、梦想、问题和疑虑都纷纷涌向未来时间维度。你处在现实世界的第几层?我们在以怎样的姿势逐层而上、迈向未来?未来在现实的第几层,是敌托邦还是美丽新世界?
猛犸(geek宅男一枚)专业又精准地在这资讯汹涌的次元里捕捉到新科技的一举一动,分享思考和发现的乐趣:那些代表着信息时代技术的科技产品,正在某处的实验室里缓缓成型,它们延展了人类身体,浓缩了时代面貌,预告了未来的多立面。
---------------------------------------------------------------------------------------------
本书用生动的笔触展现了一幅IT 技术在近未来的绚丽画卷,比科幻小说
更精彩更有趣,但却不是幻想,而是正在变成现实的蓝图,是我们在有
生之年就能看到和得到的奇迹。此书让我们看到即将成真的梦想,让我
们对即将到来的生活多了一份期待和向往。
——著名科幻作家 刘慈欣
++++++++++++++++++++
我们似乎很了解现实世界的构成方式,但是,对于越来越渗透进我们生
活的那个由0 与1 构成的数字世界,我们了解吗?你的物理存在跟你的
数字身份,一定会跟肉身与镜像那样,只存在不可融合的两个世界吗?
我们未必像电影Matrix 那般会被宣告:欢迎来到真实的荒漠。但在猛
犸为我们展现的这个未来图景前,错过是值得忏悔的。因为,那种感觉,
正如你第一个来到真实世界的尽头,纵目四望,无处不是令人激赏的新
发现。而这本书,就是在最恰当时机,递交给你的、一把进入新世界的
密匙。
——《城市画报》执行主编 黎文
++++++++++++++++++++++++++
虽然我觉得Matrix 那样的未来很可怕,但我们无法阻挡技术统治世界,
猛犸的书就是一个先期宣言。不过有意思的是,在惶惶的心态下进入它,
越看却越镇定起来,因为未来也没见得那么不可理喻—只要,有人带
你读懂即可。
——创新工场联合创始人 汪华
++++++++++++++++++++++++
自私的基因 豆瓣
作者: Richard Dawkins 译者: 趙淑妙 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9 - 5
這本書充滿想像力,就像科幻小說……
任何生物,包括我們,都只是求生機器,暗地裡已被輸入某些程式,用來保養那些叫做基因的自私分子。這麼說來,我們不都成了基因的俘虜?
但這本書卻是實實在在的科學……
動物也會實施家庭計畫?
父母對子女的照顧,會有大小眼嗎?
雌性擇偶為何比雄性更小心?
工蟻憑什麼要為女蟻王賣命?
好人真的會出頭嗎?
種種行為早已由基因命定?真是這樣嗎?
如果您不願意成為基因的俘虜,就請先了解《自私的基因》。
The Selfish Gene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The Selfish Gene
9.0 (16 个评分) 作者: Richard Dawkins OUP Oxford 2006 - 5
Richard Dawkins' brilliant reformulation of the theory of natural selection has the rare distinction of having provoked as much excitement and interest outside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s within it. His theories have helped change the whole nature of the study of social biology, and have forced thousands of readers to rethink their beliefs about life.
In his internationally bestselling, now classic volume, The Selfish Gene , Dawkins explains how the selfish gene can also be a subtle gene. The world of the selfish gene revolves around savage competition, ruthless exploitation, and deceit, and yet, Dawkins argues, acts of apparent altruism do exist in nature. Bees, for example, will commit suicide when they sting to protect the hive, and birds will risk their lives to warn the flock of an approaching hawk.
This 30th anniversary edition of Dawkins' fascinating book retains all original material, including the two enlightening chapters added in the second edition. In a new Introduction the author presents his thoughts thirty years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his first and most famous book, while the inclusion of the two-page original Foreword by brilliant American scientist Robert Trivers shows the enthusiastic reaction of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t that time. This edition is a celebration of a remarkable exposition of evolutionary thought, a work that has been widely hailed for its stylistic brilliance and deep scientific insights, and that continues to stimulate whole new areas of research today.
论僭政 豆瓣
On Tyranny
作者: 施特劳斯 / 科耶夫 译者: 何地 华夏出版社 2006 - 1
《论僭政》是施特劳期开拓其柏拉图式政治哲学研究的第一部力作,不仅对于他本人的学术生涯,对于二十世纪——甚至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学术史来说,都具划时代意义。但正如沃格林所说,施特劳斯的这部著作很难懂,表了隐晦——的确,我们需要像施特劳斯读色诺芬的《希耶罗》那样来读这部书。《论僭政》从英文译成法文难,科耶夫的评论从法文译成英文难,两者译成中文更难,何况还有那些经常讨论艰深的形而上学问题而语言却极为不规范的私人通信——我们能约请到翻译过大部头政治哲学名著的何地先生执译,实乃一大幸事。
海客述奇 豆瓣
作者: 吴以义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4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和西洋算是有了正式的接触。又十年,有几个读书人竟因为种种机缘,或出使或游历,或避祸或考察,漂洋过海,在国外逗留了颇长的时间,对西洋作了较为近切的观察。他们的见闻,或者可以说是中国人了解西洋的第一步。他们留下的记叙这些经验的文字,因为各人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不同,常见参差;但其中的种种赞叹种种困惑,却是一致地反映出中西文化最初接触时的复杂情形。
这本书不正是想讨论这种复杂情形的一个方面,即利用这些登陆瀛洲的海客的日记看看他们对维多利亚科学观念和技术成就的反应,看看科学技术从一个文化到另一个认识结构完全不同的文化的传播过程。主要是描述,间有感慨;主要是谈一百二十年前的事,但对今时今地亦有深切的意义。
人体地图 豆瓣
作者: (日)海堂尊/著 吉武伸助/绘 译者: 高君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 10
身处“读图时代”,必读“人体地图”!
日本亚马逊五星级推荐 上市3个月销量突破100 000册
医学博士+畅销推理小说家送给孩子+大人的趣味人体说明书
“人体地图”是一种身体内部构造的趣味图解。“人体地图”的主人公一共有十四位。他们分别是大脑,小脑,肺,心脏,大动脉,肝脏,胰脏,食道,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肾脏,膀胱,脾脏。本书的目的是,读完此书后,你就会正确地勾画出上述人体构造的形状以及它们所在的位置,即完整的“人体地图”了。
本书将帮助您全面了解身体的各部分器官,让您对自己的身体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有更全面的了解。作者采用生动有趣的插画形式,把鲜为人知的人体奥秘清楚地呈现给了读者:生胎儿心脏的壁有孔洞、卵子可以用肉眼观察到、从出生到死亡心脏要跳动30亿次以上、每次射精的量为5亿个精子、膀胱的储尿量为500ml、没有脾脏身体将有何变化、每天都有10万个脑神经细胞面临死亡……
当您真正了解和掌握身体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时,再遇到身体不适或疼痛的状况后就能游刃有余地应对!
天文学新概论(第四版) 豆瓣
作者: 苏宜 编著 科学出版社 2009 - 8
《天文学新概论(第4版)》是作者苏宜在积累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天文学最新进展编写而成。《天文学新概论(第4版)》是第四版,前三版已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天文学新概论(第4版)》可以使读者比较系统地获得关于天体和宇宙的各种知识,科学地认识神秘而和谐的宇宙,了解人类生存的宇宙环境及人类探索宇宙的科学方法、艰辛历程和未来前景,达到开阔视野、启迪人生、提高科学素养和综合知识水平的目的。
The Art Instinct: Beauty, Pleasure, and Human Evolution 豆瓣 Goodreads
The Art Instinct: Beauty, Pleasure, and Human Evolution
作者: Denis Dutton Bloomsbury Press 2008 - 12
combines two fascinating and contentious disciplines—art and evolutionary science—in a provocative new work that will change forever the way we think about the arts, from painting to literature to movies to pottery. Human tastes in the arts, Dutton argues, are evolutionary traits, shaped by Darwinian selection. They are not, as the past century of art criticism and academic theory would have it, just "socially constructed."
Our love of beauty is inborn, and many aesthetic tastes are shared across remote cultures—just one example is the widespread preference for landscapes with water and distant trees, like the savannas where we evolved. Using forceful logic and hard evidence, Dutton shows that we must premise art criticism on an understanding of evolution, not on abstract "theory." He restores the place of beauty, pleasure, and skill as artistic values.
Sure to provoke discussion in scientific circles and uproar in the art world,
offers radical new insights into both the nature of art and the workings of the human mind.
生命是什么 豆瓣
8.3 (24 个评分) 作者: 埃尔温•薛定谔 译者: 罗来欧 / 罗辽复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4
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追寻科学本身的原动力,或曰追寻其第一推动。同时,科学的这种追求精神本身,又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种最基本的推动。
科学总是寻求发现和了解客观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总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科学是认真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同时,科学又是创造的。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疑问,科学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
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之一它是为门外汉写的通俗作品,然而事实证明它已成为分子生物诞生和随后DNA发现的激励者和推动者,本书把《生命是什么?》和《意识和物质》合为一卷出版,后者也是他写的散文,文中研究了那些自古以来就使哲学家困惑迷离的问题,和这两篇经典著作放在一块的是薛定谔的自传。通过对他一生的回顾和引人入胜的描述,提供了他从事科学著作的背景材料。
物理学的进化 豆瓣
The Evolution of Physics: From Early Concepts to Relativity and Quanta
作者: [德] 艾·爱因斯坦 / [波] 利·英费尔德 译者: 周肇威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 - 8
本书是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奠基人艾·爱因斯坦和著名科学家利·英费尔德合著的科普名著,主要介绍了物理学观念从伽利略、牛顿时代的经典理论发展到现代的场论、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演变情况,其中选择了几个主要的转折点来阐明经典物理学的命运和现代物理学中建立新观念的动机,从而指引读者怎样去找寻观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联系。全书不引用数学公式,文字通俗,举例浅显,编写体裁别开一面。
终极理论之梦 豆瓣
Dreams of a Final Theory: The Scientist's Search for the Ultimate Laws of Nature
作者: S·温伯格 译者: 李泳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3
《第一推动物理系列:终极理论之梦》讲的,是一场伟大的理性的历险,去找寻大自然的终极理论。中级理论的梦想激发了今天许多高能物理学的研究,虽然还不知道那终极理论会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还要过多少年才能找到它,但我们相信已经开始模模糊糊地看到了它的身影。在《第一推动物理系列:终极理论之梦》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最初三分钟》的作者温伯格讲述了对自己然的统一理论的伟大追求――一个能解释从原子内部的联结到太阳与地球的吸引等不同的力的理论。全书令人眼花缭乱去清澈透明,引导着我们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走到今天的超弦以及可能与我们同在的别的宇宙。
通向实在之路 豆瓣 Goodreads
The Road to Reality: A Complete Guide to the Laws of the Universe
作者: [英国] 罗杰·彭罗斯 译者: 王文浩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 6
一个全面的概述,从我们看不到的,亚原子的粒子的微小的运动到漫天星斗的运行。在物质的世界与用以解释和描述它们的微妙的数理概念之间存在一种关系,揭示这一关系中所呈现的美是作者接下来要做的事。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而对现有的理论加以思考。依着这一思路,他在此书讨论了大量的问题、争论以及现象,不仅是前面提到的相对论,还包括正诱惑着科学家们智慧的膜理论等。作者彭罗斯早已为中国读者所熟悉,他曾于1988年与霍金共同分享当年授予物理学家的沃尔夫奖。他的作品《皇帝新脑》《时空本性》(与霍金合著)此前曾在我国翻译出版。来自《星期天泰晤士报》的评论说,彭罗斯的书揭示了纠结在自然与人类想象力之间的美与精妙之处。
技术的报复 豆瓣
作者: 爱德华·特纳 译者: 徐俊培 / 钟季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 - 6
如果计算机真正消除了文书工作,那么办公室的垃圾箱为什么老是装得满满的?为何银行自动兑款机前的队伍经常比出纳员窗口的队伍长?凡是思索过这些问题的人,都可在本书中找到答案。作者对最值得人们夸耀的技术的令人沮丧的“报复效应”,作了富有洞察力、发人深思、妙趣横生的探究。
从使美式橄榄球比英式橄榄球更危险的衬垫,到迫使吸烟者吸得更多的“低焦油”香烟,从造成新的抗药菌系的抗生素,到需要更快的信息处理机和更多的辅助工作人员的计算机软件,爱德华·特纳几乎提供了一切技术革新的意外后果,并告诉人们如何在这个“计划赶不上变化”的世界里生存。
物理与人理 豆瓣
作者: 沙伦·特拉维克 2003 - 6
本书是第一本社会文化人类学家研究科学共同体的民族志专著。在这一科学技术人类学民族志研究的规范作品中,作者以人类学的视角,考察了高能物理学共同体:共同体的组织结构,共同体成员科学生涯的不同阶段,成员共享的物理学理论,以及物理学家为了进行工作所建造的环境和仪器设备。通过细腻地描述实验室内部的不同分工的人群的差异,实验物理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研究人员和行政人员,男性和女性,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同类实验室的竞争与合作,物理学家的婚姻和友情,作者清楚地展现了这里的人的社会网。本书关注和提供解释的问题是:物理学家、物理学共同体、物理学文化的社会范畴到底在哪里?按照人类学的说法,本书描述了物理学共同体的社会组织、发展周期、宇宙观和物质文化。
科学究竟是什么? 豆瓣
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Science?
作者: 【英】A. F. 查尔默斯 译者: 查汝强 / 江枫 商务印书馆 1982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归纳主义:科学是从经验事实推导出来的知识
1. 广泛持有的常识科学观
2. 朴素归纳主义
3.逻辑和演绎推理
4. 归纳主义科学观中的预见和解释
5. 朴素归纳主义的吸引力
第二章 归纳问题
1.归纳原理能被证明是正确的吗?
2.向概率退却
3.对归纳问题的可能回答
第三章 观察依赖于理论
1.对观察的一般看法
2.视觉经验不决定于视网膜上的映像
3.理论是观察陈述的前提
4.理论指导观察和实验
5.归纳主义并未被最后驳倒
第四章 介绍证伪主义
1.支持证伪主义者的逻辑论点
2.可证伪性是理论的标准
3.可证伪性的程度、明晰性和精确性
4.证伪主义和进步
第五章 精致的证伪主义,新颖的预见和科学的成长
1.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可证伪程度
2.越来越增大的可证伪性和特设性修改
3.证伪主义科学观的确证
4.大胆、新颖和背景知识
5.归纳主义和证伪主义的确证观比较
第六章 证伪主义的局限性
1.观察对理论的依赖性和证伪的易缪性
2.波普尔的不适当的辩护
3.实际检验情况的复杂性
4.从历史的角度看证伪主义的不当
5.哥白尼革命
第七章 作为结构的理论:1.研究纲领
1.应该把理论看作有结构的整体
2.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
3.研究纲领内的方法论
4.研究纲领的比较
第八章 作为结构的理论:2.库恩的规范
1.导言
2.规范和常规科学
3.危机和革命
4.科学的进步
5.常规科学和革命的功能
第九章 科学:没有主体的过程
1.区别对科学的三种研究法
2.库恩著作中混淆了三种观点
3.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4.对客观方法的进一步支持
第十章 真理、实在论和工具主义
1.朴素实在论
2.朴素工具主义
3.实在论和真理的符合理论(1)语义学问题
4.实在论和真理的符合理论(2)认识论问题
第十一章 激进工具主义或多元实在论
第十二章 两类激进的批评—唯物主义和认识论的无政府状态
1.唯物主义
2.唯物主义的彻底客观性
3.科学史理论
4.再论归纳问题
5.费耶阿本德的认识论无政府状态
The Society of Mind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Marvin Minsky Simon & Schuster 1988 - 3
转载自amazon.com:

Marvin Minsky -- one of the fathers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cofounder of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 at MIT -- gives a revolutionary answer to the age-old question: _How does the mind work?_

(马文。明斯基————电脑科学的鼻祖,麻省理工学院的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在本书里对相传以久的问题,“思维是怎么一回事儿?”,做出了革命性的回答。)

Minsky brilliantly portrays the mind as a _society_ of tiny components that are themselves mindless. Mirroring his theory, Minsky boldly casts The Society of Mind as an intellectual puzzle whose pieces are assembled along the way. Each chapter -- on a self-contained page -- corresponds to a piece in the puzzle. As the pages turn, a unified theory of the mind emerges, like a mosaic. Ingenious, amusing, and easy to read, The Society of Mind is an adventure in imagination.

(明斯基的精彩理论把思维描画成由本身不具备思维的微小部件组成的“社会”。本书章节段落之间结构跟他的理论相呼应,每一页纸独立成为一章,讨论整个问题里的单个环节。翻过这一篇篇书页,关于思维的统一理论渐渐成型,《意识社会》一书妙趣横生,是在想象空间里的一场历险。)
科学的反革命 豆瓣
The Counter-Revolution of science
作者: [英国] 哈耶克 / [英国] 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 译者: 冯克利 译林出版社 2003 - 2
德文版(1959年)前言
收在这本书里的文章,本来是为一本篇幅更大的著作所写,若是我能够完成,它讨论的将是近代以来理性的滥用和衰落的历史。前两篇文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在伦敦较为悠闲的时光中写成。我无力对抗落下的炸弹不时打断的环境,便把精力都用在了这个远离现实的题目上。这两篇文章曾发表在1941到1944年的《经济学》杂志(Economica)上。第三篇是后来据同一时期的一次演说笔记写成,1951年6月刊发于《标尺》(Measure)。承蒙这些杂志的出版人及伦敦经济学院和芝加哥亨利·瑞格纳里公司允许我基本未做改动重印这些文章,在此向他们致以谢忱。
在这同一个领域的另一些并非随后立刻着手的研究,打断了我按原来的计划从事工作。那时我有一种迫切的愿望,要给自己的分析——它们是我对理性衰落的一项更大的研究中的第二部分的主要论证——做一总结。但是我日益清楚地意识到,把原来的计划完成得让人满意,需要以广泛的哲学研究为前提,于是在中断的那几年里,我便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这种研究上。我愿意接受美国的出版社重印这些文章的友好建议,既是因为公众对它们有兴趣,也是因为我希望出版整部著作的时间已不那么紧迫。
当然,这些零散的思想训练是由其背景决定的。因此读者也许乐于让我简单介绍一下那项更大任务的目标。在写这些文章之前,我研究过十八世纪的个人主义学说。这项研究的若干初步成果,当时发表在我的《个人主义和经济秩序》(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48)的第一章。目前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所讨论的,便是对这种个人主义的敌视态度的思想来源。这些我认为反映着滥用理性的观点的历史发展,会在将来分为四部分的研究中加以讨论。本书阐述的这一发展之早期法国阶段的第二部分,本来打算作为这四部分研究中的第一部分。第三部分本应作为讨论这场源于法国的运动在德国的继续的第二部分的开场白。然后是相似的一部分,它将讨论十九世纪末发生在英国的自由主义的退却——这首先要归咎于来自法国和德国的影响。最后一部分打算谈谈美国的类似发展。
在对理性受到的日甚一日的滥用的全面考察之后,是对极权主义统治下理性衰落的讨论。这第二项重要工作的基本思想,最初以通俗的形式出现在我的《通往奴役之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44)一书中。
在重印这些摘编而成的文章时,也许我不该保留原有的顺序。这本小书有可能给后面较易于理解的领域设下不必要的障碍,有关“唯科学主义和社会研究”的一篇详细的理论导读,或许能够提供比它更出色的系统分析。因此,对抽象讨论不感兴趣的读者,完全可以先阅读讨论“科学的反革命”的第二部分。然后他会觉得更容易理解第一部分对同一个问题的较为抽象的讨论。
我还想补充说,以本书作为其中一部分的那本著作,不会以原先设想的方式继续撰写了。我现在打算在另一本书中阐述这个思想体系,它减少了历史色彩,但更为系统了。
F. A. 哈耶克
美国版(1952年)前言
收在本书中的文章,最初虽然发表于不同的年份,却是一个整体计划的一部分。为了这次再版,对阐述的内容做了稍许改动,弥补了几处缺陷,不过主要的论证未变。文章的顺序现在更有条理了,与论证的展开相一致,而不再像它们初次发表时那样随意。因此,本书先是对一般问题做了理论探讨,然后考察了相关观念的历史作用。这不是为了卖弄学问,也不仅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因为在我看来,这对于证明那种特殊发展的真正意义至关重要。不过我也十分清楚,这样做的结果是,本书的前几章较之其他内容更难理解;把较为具体的讨论放在前面也许更恰当一些。然而我依然认为,关心这个题目的大多数读者,会觉得现在这种顺序更为恰当。至于那些对抽象讨论无多大兴趣的读者,可以先读冠以本书标题的第二部分。我希望他然后会发现,第一部分对这个问题的一般性讨论更有意义。
本书的两部分主要内容,最初部分地分别发表在1942—1944年和1941年的《经济学》杂志上。第三篇研究是后来写的一篇演说稿,最初发表于1951年6月号的《标尺》,同时也是从给前两篇论文所准备的笔记中整理而成。这些杂志以及伦敦经济和政治学院的编辑,还有它们可敬的出版商、芝加哥的亨利·瑞格纳里公司,允许我重印当初在其赞助下发表的文章,在此必须向他致谢。
F. A. 哈耶克
老师的谎言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詹姆斯·洛温 译者: 马万利 / 刘北成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
詹姆斯·洛温发现,美国课堂上使用的教科书都充斥着错误的信息和短视的见解。本书针对这一现象写作而成,它改变了我们与美国历史的关系。在书中,洛温详细剖析了美国现行的历史教科书,并对教科书中的谎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展示了历史的生动性与复杂性。
他从前哥伦布时代着笔,涉猎重建、海伦·凯勒、第一个感恩节、梅莱大屠杀等多种人物与事件,对现有的教科书提出了令人大开眼界的批评,对美国历史进行了令人着迷的重述,指出了美国历史应该如何以及能够如何向美国学生讲授。他指出爱国主义是谎言的主要温床,为了宣扬爱国主义,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不惜“肢解”历史,英雄化历史人物,如哥伦布、杰斐逊、帕特里克·亨利、海伦·凯勒、威尔逊、林肯,等等。洛温痛心地指出,爱国主义无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这本修订版中,洛温进一步考察了初版《老师的谎言》问世之后出版的6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他以一种独特的手法,为每章添加了新的素材,指出了这些新版教科书哪些地方更为正确,哪些地方仍有严重的错误,哪些地方反而变得更遭了。修订版中,洛温还增加了一章,分析教科书如何对待2001年恐怖袭击以及伊拉克战争。
这本书叫什么 豆瓣
What is the name of this book
作者: 雷蒙德·M·斯穆里安(Smullyan.R.M.) 译者: 康宏逵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 8
一本来自逻辑诡辩学的奇人--雷蒙德·斯穆里安的奇书。说它是诡辩书很恰当,说它是脑力训练题集也可以,说它是笑话集也不为过。不过,事实上支撑起这座逻辑迷宫的可是鼎鼎大名的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所以就能理解它同时是被用作逻辑学经典教材的一本逻辑题集。
斯穆里安除拥有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外,他还是一位魔术师和钢琴家。
幽默老辣的译笔,来自康宏逵。如果读者愿意花80美元去淘到此书的第1版英语本,或者你会同意康氏的中文译本更精彩,当然《这本书叫什么?》已经风靡世界,有意大利文版、德文版和日文版。
健身狂想曲 豆瓣
作者: 米达斯·德克思 译者: 比亚 2011 - 8
《健身狂想曲:非运动生活的幸福》内容简介:曾有1500年之久,人类过着没有体育运动的生活,彼时体育运动是根本不必要的东西。体育运动的复活,只是因为19世纪的理想主义运动形成了这样的观念,认为通过塑造身体就可以塑造精神。由此产生了一种“身体崇拜”,甚至受到一些专制政权的欢迎,至今依然很有影响。但《健身狂想曲:非运动生活的幸福》作者认为,人的精神是一个驾驶着身体“车辆”的司机,它却完全不了解如何正确使用自己驾驶的这辆车,所以才发明出体育运动这种东西。没有人能通过体育运动完善生活甚或延长寿命,相反,折寿的风险常常因此而增加。花费许多时间在健身俱乐部里锻炼,纯属浪费生命,而且也是破财送钱,因为有整整一个体育工业链条,与政府及保险业联手合作,就靠着人们对“健康”身体的狂热信仰而获利发财。
《健身狂想曲:非运动生活的幸福》颠覆了关于体育运动的主流观念,语言辛辣、诙谐。也提供新的视角让人们理性审视狂热的体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