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
反資本主義的心境 豆瓣
The Anti-Capitalitic Mentality
作者: 米塞斯 译者: 夏道平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1 - 3
緒論
第一章 資本主義的特徵與詆毀資本主義者的心理因素
一、消費者至上
二、經濟改善的要求
三、階級社會與資本主義
四、失敗者的怨氣
五、知識分子的憤慨
六、美國知識分子反資本主義的偏見
七、白領工作者的憎恨
八、「堂兄弟們」的妒恨
九、百老匯與好萊塢的共產主義
第二章 普通人的社會哲學
一、資本主義的本身與普通人眼中的資本主義
二、反資本主義的陣線
第三章 資本主義下的著作與出版
一、作品的市場
二、書籍市場上的成功者
三、關於偵探小說
四、出版自由
五、學者們的偏執
六、社會主義的小說與劇本
第四章 從非經濟的觀點反對資本主義
一、關於幸福問題的理論
二、物質主義
三、不公道
四、自由與社會主義
五、自由與西方文明
第五章 反共與資本主義
附 錄:米塞斯的主要著作
Stabilizing an Unstable Economy 豆瓣
作者: Hyman Minsky McGraw-Hill Education 2008 - 5
“Mr. Minsky long argued markets were crisis prone. His 'moment' has arrived.”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In his seminal work, Minsky presents his groundbreaking financial theory of investment, one that is startlingly relevant today. He explains why the American economy has experienced periods of debilitating inflation, rising unemployment, and marked slowdowns-and why the economy is now undergoing a credit crisis that he foresaw. Stabilizing an Unstable Economy covers: The natural inclination of complex, capitalist economies toward instability Booms and busts as unavoidable results of high-risk lending practices “Speculative finance” and its effect on investment and asset prices Government's role in bolstering consumption during times of high unemployment The need to increase Federal Reserve oversight of banks Henry Kaufman, president, Henry Kaufman & Company, Inc., places Minsky's prescient ideas in the context of today's financial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in a fascinating new preface. Two of Minsky's colleagues, Dimitri B. Papadimitriou, Ph.D. and president, The Levy Economics Institute of Bard College, and L. Randall Wray, Ph.D. and a senior scholar at the Institute, also weigh in on Minsky's present relevance in today's economic scene in a new introduction. A surge of interest in and respect for Hyman Minsky's ideas pervades Wall Street, as top economic thinkers and financial writers have started using the phrase “Minsky moment” to describe America's turbulent economy. There has never been a more appropriate time to read this classic of economic theory.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在美国 豆瓣
作者: [美] 卡伦·沃恩 译者: 朱全红 / 彭永春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在美国:一个传统的迁入》考察了新奥地利学派从19世纪70年代的维也纳直至现在的学术思想发展。现代奥地利学派对许多问题持有严密而非正统的观点,如主观主义、企业家的职能、市场过程以及在经济学中数学的运用等。沃恩教授对这些观点追根溯源,揭示了它们是如何围绕人类事务中的时间与无知问题构成了理论体系。她还说明了卡尔·门格尔如何描述市场过程并将经济增长与社会中知识的产生与传播联系起来。早在20世纪30年代,米塞斯和哈耶克等学者就认识到中央经济计划过程的致命缺陷是有限的知识和滞后的时间。
政治发展的经济分析 豆瓣
Economic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作者: [美] 达龙.阿塞莫格鲁 / [美] 詹姆士.A.罗宾逊 译者: 马春文 上海财经出版社 2008
如果一场政变的威胁是短暂的,那么,制定不那么亲多数派政策的承诺也许就不可信。令人信服地改变政策的唯一途径就是改变政治权力的分配,这只有通过制度变革——一场政变,或更为普遍地说,向一个较不民主的政体的转变——才能实现。本书的主要贡献是提供一种理解民主的创立和巩固的统一框架。特别是,这一框架强调为什么政治制度变革与在非民主政体背景下的政策让步有根本性的不同。
改革时期的外国直接投资 豆瓣
Selling Chin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During the Reform Era
作者: 黄亚生 新星出版社 2005 - 9
中国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投资目标国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些年份,中国是全球性外国直接投资的第二大接受国。许多人为中国大量引进FDI(外国直接投资)而欢呼,认为是中国改革的重大成就。
在本书中,黄亚生提出了一个引发争议的反诘:中国大量引进行FDI,是因为中国经济存在某些本质弱点的表现。
黄的前提是:FDI——根本上讲——是一个微观经济现象,而非宏观经济现象。在一定的宏观经济条件下,如市场的扩张或劳动力的成本低下,一个国家获得的FDI多于或少于国内投资,取决于外国企业对国内企业的相对竞争力。FDI在20世纪90年代涌入中国,是由于中国国内企业不具竞争力。而且,无法为新的商业机会提供资本,外国企业以“向中国投资”作为回应。
黄界定了造成竞争力不足的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企业的体制性主从次序,它将中国的大量经济资源分配给低效率的企业——国有企业,而没有将这些资源分配给有效率的私有企业。其结果就是中国企业的普遍无竞争力。另一个原因是严重的市场分割——这是因国家所有制所致——它限制了国内企业的增长及投资选择,而对外资影响较小。
中国的FDI所带来的主要好处与以下方面有关:外资企业所提供的私有化功能、提供给受到信用约束的私人企业的风险投资,以及地区间资本流动性的提高。黄认为,尽管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重要好处,但是,人们还是应该追问:为什么国内企业不能提供相同的功能?这个更宽泛的问题需要对中国的改革策略进行评价。中国的局部改革——尽管它成功地扩大了市场范围——但至今却未解决中国经济中与分配无效率有关的许多问题。
在中国经济问题上,黄亚生正迅速成为美国学术界最具影响力的权威之一。正是这本书,将对学者产生重大的影响,实际上,也将深刻地影响到投资者,甚至影响到中国本身。这本书一定会改变大学里传授和研究当前政治经济的方法。
——威廉·柯尔比,哈佛大学
这是一个研究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的作用的全新、迷人的视角。黄认为较高的外资数量水平——部分地——源自中国未能有效地分配国内储蓄,这与人们在中国问题上大唱赞歌不同。随着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这本书一定会使人们对中国发展模式进行热烈的讨论。
——苏珊·罗斯?阿克曼,耶鲁大学
研究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它对100个更穷的国家的示范作用——的学生,应该研读黄的细致分析,该分析逻辑严密,学术性强,而且,它是目前市面上对中国的外国投资的规模和数量进行了最好的量化分析的书。认为外国投资令人放心的商业经理、银行家和资本经营者应以严肃的态度阅读此书,从而做出更好的准备以获得在中国经济改革下一阶段的成功。中国领导人也应研究这本巨著,但是,他们能够解决黄所说的“常常源自于制度”的问题吗?中国的制度转型——而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取决于所给出的答案。
——丹尼尔·罗森,访问学者,国际经济研究所
Selling China 豆瓣
作者: Yasheng Hua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 1
In this book, Yasheng Huang makes a provocative claim: the large absorp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by China is a sign of some substantial weaknesses in the Chinese economy. The primary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China's FDI inflows are concerned with the privatization functions supplied by foreign firms, venture capital provisions to credit-constrained private entrepreneurs, and promotion of interregional capital mobility. Huang argues that one should ask why domestic firms cannot supply the same functions. China's partial reforms, while successful in increasing the scope of the market, have so far failed to address many allocative inefficiencies in the Chinese economy.
知识分子与市场 豆瓣
作者: 乔治·斯蒂格勒 译者: 何宝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 - 9
知识分子与市场,ISBN:9787563809783,作者:(美)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Joseph Stigler)著;何宝玉译;何宝玉译
知识分子为什么反对市场 豆瓣
Intellectuals vs.Free Market
作者: 罗伯特・诺齐克 / F.A.哈耶克 译者: 秋风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 1
自由市场大幅度地改进了世界各地民众的生活境遇,然而,那么多的知识分子鄙视、厌恶甚至憎恨自由市场。为什么?哈耶克、诺齐克、弗里德曼、斯蒂格勒、布坎南等当代最杰出的政治哲学家和经济学家诊这种奇怪的心理症状。
权力与繁荣 豆瓣 Goodreads
Power And Prosperity
8.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曼瑟·奥尔森 译者: 苏长和 / 嵇飞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4
内容推荐
曼瑟·奥尔森在逝世前完成的《权力与繁荣》一书触及了他一生所关注的问题:为什么有些经济体表现如此抢眼,能够提供令人瞩目的财富与繁荣,而有些经济体却不能做到这点?不同类型的政府是如何阻碍或者促进经济增长的?以及,随着苏联体制的崩溃,为什么市场经济没有能够在前苏联东欧国家繁荣起来?在本书中,奥尔森认为政府在市场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私人契约与个人财产权利的可靠保护,取决于政府要足够强大以保证这些权利的实施,同时政府又要受到足够的限制以避免这些权利受到侵蚀。他在本书中提出的“强化市场型政府”概念是分析经济增长的一个前沿性概念,并且为金融危机后的亚洲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治理演变和经济政策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分析框架。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豆瓣
作者: [英国] 哈耶克 译者: 邓正来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1
哈耶克在本书的序言中这样谈这本文集的内容的:“初看上去,收集在本书中的这些论文所关注的论题似乎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我希望读者很快就能够发现,其中大多数论文所讨论的问题实际上是密切相关的。的确,这些论文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从道德哲学的问题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问题;从经济政策的问题到纯经济理论的问题;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大多数论文中,我却是把上述问题当作同一个核心问题的不同方面来看的。……”
经济学的哲学 豆瓣
作者: 丹尼尔·豪斯曼 译者: 丁建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1
本书是探讨经济哲学的论文集,编者选取了22篇文章,深入讨论了“经济学与伦理”、“经济学的修辞”等经济学的哲学问题。编者的导读和每一编前的简短说明分析了这些文章的历史地位和语境,使读者对经济学方法论有了更为系统和全面的认识。本书不但适合经济学、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学生和专业人士,对这些问题有兴趣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读到对“经济哲学”简明扼要的介绍。
为了让经济学走进21世纪,我们应当知道它在20世纪的整体状况。对经济学的整体把握,就是经济学的哲学。
—汪丁丁
在这本文集的长篇导读中,豪斯曼讨论了与经济学的哲学相关的一些基础问题,包括理论上的和认识论上的——就算最漠视这些问题的经济学家也会对本书感兴趣。
——意大利《经济世界》杂志(Mondo Economico)
贫穷的终结 豆瓣
作者: (美)杰弗里·萨克斯 译者: 邹光 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8
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休克疗法”之父,全球发展问题专家杰弗里·萨克斯。连续两年被《时代》杂志列为“世界百名最有影响的人物”,被《纽约时报》称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学家”。
萨克斯教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在2025年消灭极端贫困的宏伟蓝图。他20年来致力于在全球各国促进经济发展与提高人类福利的事业,他所提供的分析和建议是长期实践与思考的结晶。——乔治·索罗斯
萨克斯是个异数,既以理论研究闻名,也因成功帮助穷国致富的社会工作而著称。在这本期待已久的精彩作品中,他对当代世界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答案。——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
我们从作者和他的书中可以读到的是:才华横溢、热力四射、心存乐观、时不我待。——《经济学人》
近250年来,世界人口和人均收入都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增长,但直到今天,仍有六分之一的世界人口被困于贫困陷阱之中,每年有800万人因极端贫困而死。
萨克斯教授曾直接参与联合国千年计划等重大社会改革项目,对当前世界的贫困问题有深入的了解。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线索,指点玻利维亚、波兰、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国家,向我们逐一剖析了导致贫穷的不同成因。不像学院派经济学家只顾沉浸于数字与图表,在萨克斯看来,地理因素、财政陷阱、政府失灵、文化障碍、地缘政治和人口问题才是真正的病根所在。
望闻问切之后,萨克斯更对症下药,指出结束贫困的关键在于让穷人走上发展的阶梯,这需要基础设施、公共建设、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投资,需要各发达国家及国际机构的支持与援助,令世界走上更为开明的全球化道路。
贫穷并非与生而来,私人市场力量与公共政策的相互补充,加上更为和谐的全球治理体系,人类完全有能力在2025年消灭极端贫困,将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经济繁荣惠及地球上的每一个人。
和谐经济论 豆瓣
作者: (法)弗雷德里克·巴斯夏 译者: 王家宝 等 1995 - 10
本书作者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其代表作《和谐经济论》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巴斯夏认为,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在总生产中具有相对关系,若是生产增长,资本部分也增长,这是绝对增长,劳动部分则是相对增长,因而双方的利益是和谐一致的。同时,他主张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坚决支持自由贸易,反对政府干预和贸易保护主义等。
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 豆瓣
作者: 弗兰克.H.奈特 译者: 安佳 商务印书馆 2006 - 2
《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讲述在20世纪的一百年中,经济学思想经历了三个交叠而又充满争论的阶段。第一阶段是由马歇尔集大成、并梳理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思想的“边际革命”阶段;第二阶段是“凯恩斯革命”,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自由放任原则产生怀疑的阶段;第三阶段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史称“新古典主义的反凯恩期革命”,这场革命实际上经过很长的酝酿,有很多支持者,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作者弗兰克·H·奈特。
理性与自由 豆瓣
作者: [印度] 阿马蒂亚·森 译者: 李风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第一部分 一般性导论
第1章 引言:理性与自由
第2章 社会选择的可能性
第二部分 理性:形式与实质
第3章 选择的内在一致性
第4章 最大化与选择行动
第5章 目标、承诺与认同
第6章 理性与不确定性
第7章 非二元选择与编好
第三部分 理性与社会选择
第8章 理性与社会选择
第9章 作为社会选择基础的个人偏好
第10章 社会选择与正义
第11章 规范选择中
第四部分 自由与社会选择
第12章 自由与社会选择
第13章 最低限度的自由
第14章 权利:表述与结构
第五部分 观点与政策
第15章 位置客观性
第16章 论达尔文的进步观
第17章 市场与自由
第18章 环境评估与社会选择
第19章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第六部分 自由与社会选择:阿罗讲座
第20章 机会与自由
第21章 过程、自由与权利
第22章 自由与机会评价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编辑推荐:
在社会选择、福利经济学基础理论、更广泛的分配伦理学以及与这些领域相关的测量问题上,森是一位无可怀疑的大师。
——肯尼思•J•阿罗 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在现代经济学中,阿马蒂亚•森占据了一个独特的位置。他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理论家,在社会选择领域和福利经济学上堪称世界性的权威。他还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位领袖人物,在贫穷国家中投资的效率评价以及饥荒研究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与此同时,他对经济学持着一种相当宽泛的观念,他的许多成就拓展了经济学家的视野。
——A•阿特金森
森的思想就像探照灯一样,能够极其清晰地阐明事物的本质;对于别的学者通常视为理所当然的假设,他却能天才般找到其中的错漏之处。
——罗伯特•卡森
森的分析锐利而透辟,并且具有辨析微妙而模糊的概念的天才,再加上惊人的广博学识,所以这些,使得他提出的概念与论断具有直接的政治意义。
——伯纳德•威廉斯
在那些通常视为难解的思想领域里,森却具有非常敏锐的智慧……任何一个对自由、平等和正义感兴趣的人都会从阅读他的书中获益。
——理查德•J•阿尔内森
通向繁荣之路 豆瓣
Keys to Prosperity: Free Markets, Sound Money, and a Bit of Luck
作者: 多恩布什 译者: 沈志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通向繁荣之路:自由市场、稳健的货币再加点运气》内容简介:多恩布什教授这些文章的主题思想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芝加哥学派的传统思想”,即市场能最佳地解决问题,而大多数官僚机构,即使有良好的意图也不可能实现,它们或者因政治而分心,或者过分热衷于完美的解决方法。多恩布什试图对那些提出不同解决方案的人发起挑战,限制他们的野心。他把抨击目标对准来自巴西、日本、俄罗斯和其他发生经济危机国家的中央银行管理者,政府机构、工会组织和空想的社会改良家。
《通向繁荣之路:自由市场、稳健的货币再加点运气》从诸如《商业周刊》、《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等报刊杂志上收集了多恩布什教授最近发表的政策评论。这些文章集中论述了国际和国内的经济政策问题,包括通货膨胀和债务问题、汇率改革、贸易政策、新兴市场国家以及政治和经济的交叉。这些文章文笔生动,观点独特,颇有见地。
Rationality and Freedom 豆瓣
作者: Professor Amartya Sen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 3
Rationality and freedom are among the most profound and contentious concepts in philosoph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In two volumes on rationality, freedom, and justice, the distinguished economist and philosopher Amartya Sen brings clarity and insight to these difficult issues. This volume - the first of the two - is principally concerned with rationality and freedom.
论投票 豆瓣
On Voting:A Public Choice Approach
作者: 戈登·塔洛克 译者: 李政军 / 杨蕾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 8
本书考察了多种投票方法和在不同情况下出现的不同投票结果,重点讨论了阿罗的工作和人们并不总是根据简单的偏好进行投票的观点和投票人“扔掉选票”的现象和投票人如果得到某种回报就有可能违背自己偏好进行投票的行为。本书拓展了公共选择学派现有的理论思考,为该学派提供了开创新范式和改变现有研究重心的新平台。该书通过提出我们应该更加注意的领域来鼓励新的研究。本书对政治科学家以及对公共政策和政治经济学感兴趣的读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尾理论 豆瓣
The Long Tail: 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elling Less of More
7.7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克里斯·安德森 译者: 乔江涛 中信出版社 2006
书中阐述,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那个代表“畅销商品”(hits)的头部; 而是那条代表“冷门商品”(misses)经常为人遗忘的长尾。 举例来说, 一家大型书店通常可摆放10万本书,但亚马逊网络书店的图书销售额中,有四分之一来自排名10万以后的书籍。这些“冷门”书籍的销售比例正以高速成长,预估未来可占整体书市的一半。
这意味着消费者在面对无限的选择时,真正想要的东西、和想要取得的渠道都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一套崭新的商业模式也跟着崛起。
传统的市场曲线是符合80/20铁律的,为了抢夺那带来80% 利润的畅销品市场,我们厮杀得天昏地暗,但是我们所谓的热门商品正越来越名不副实,比如说黄金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几十年来一直在萎缩,若放在1970年,现在的一档最佳节目恐怕连前10名之列都难以进入。简言之,尽管我们仍然对大热门着迷,但它们的经济力量已经今非昔比。那么,那些反复无常的消费者们已经转向了什么地方?答案并非唯一。他们散向了四面八方,因为市场已经分化成了无数不同的领域。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使得99%的商品都有机会进行销售,市场曲线中那条长长的尾部(所谓的利基产品)也咸鱼翻身,成为我们可以寄予厚望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中国转型的理论分析 豆瓣
作者: 罗卫东 / 姚中秋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 6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历了一场剧烈变迁的过程,不仅是经济的长期而高速增长,法律、政治制度等也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对于这些变迁,具有丰富理论资源,尤其是关于人、行动、规则、制度等深刻洞见的奥地利学派,完全有能力提供有效的解释。事实上,甚至可以说,奥地利学派对于解释这样的变化,具有特别的优势。因为借助丰富的制度比较研究,奥地利学派对于市场、法治、自治、宪政等制度机理有着更为深入的理解。
本书涉及制度转型的一般理论、经济制度变迁、法律与社会制度变迁等主题,代表了中国的奥地利学派研究者试图解释中国30年转型经验的一次尝试。
本书为中国的奥地利学派学者,就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变迁,尤其是关于人、行动、规则、制度等提出有效的解释。这里所收录的论文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政治学乃至历史学领域。全部论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的作者利用奥地利学派理论及相关理论对中国过去三十年所发生的制度变迁进行了一般性讨论;第二部分论文集中于经济增长与经济制度变迁;第三部分论文关注的是法律、政治、意识形态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