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11版)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Economic Way of Thinking
8.8 (5 个评分) 作者: 勃特克 / 普雷契特科 译者: 马昕 / 陈宇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 5 其它标题: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一部既风靡国际又已为经典的另类经济学教科书。与当今流行的主流经济学教材不同,这本书绕开繁复的公式、函数、运算,通过深入浅出的故事和饶有趣味的图画告诉读者:经济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与生活中的各种决策息息相关。正如书名所揭示的,经济学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而这部教科书引导读者学会经济学推理方式,从而能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作为为非经济学专业学生撰写的一部“一学期学会经济学”的教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被认为是经济学教材领域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它不仅在英语世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同时被翻译成日文、俄文、保加利亚文、匈牙利文等多种语言畅销全世界,堪称经济学教育领域一部标尺性著作。
Capital and Time 豆瓣
作者: John Hick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987
This book, first published in 1973, takes up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capital which had gone out of fashion. It is being reissued in paperback in recognition of the recent renewed interest in this approach. The 'Austrian' theory of capital concentrates on the inputs and outputs in the productive process, and has an advantage over more modern theories of economic dynamics in that it is more naturally expressible in economic terms: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ver time is taken as a whole, rather than disintegrated. However, this approach had been largely abandoned because it seemed to be unable to deal with fixed capital. Sir John overcomes this problem here by allowing for a sequence of outputs, and the consequences for dynamic economics are profound and novel.
选择理论 豆瓣
Choice Theory
作者: [英国] 阿林厄姆 译者: 陆赟 译林出版社 2009 - 8
本书探讨了各种情境下的理性选择行为:与谁共度余生(确定状态下的选择);是否接受一次死亡率为25%的手术,在面临恐怖袭击之虞时是否搭乘飞机(不确定状态下的选择,前者概率已知,后者概率未知);以何种形式管理个人财产(特殊情形的不确定状态,涉及金钱);一个国家在得知其他国家同样踌躇于是否扩张核能力时,它自己该作何选择(战略选择);选举活动中“简单多数原则”与比例代表制各自的相对优势(集体选择)。
凯恩斯传 豆瓣
John Maynard Keynes
作者: 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 译者: 相蓝欣 / 储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5
本书详细记录了20世纪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一生。他在逝去的历史上写下浓重的一页。在今天,不论是赞成者,还是反对者,都承认他对西方经济学造成的巨大冲击力和影响力,他的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他思想中的某些科学成分将激励后人不断前进。
哈罗德所写的传记对凯恩斯的生平作了广泛的描述。虽然重点是介绍凯恩斯的公共生活,即他对经济学和在公职工作中的贡献,但也以很大篇幅描述了凯恩斯的个人生活,包括他的家庭生活,朋友同他的关系、他们的共同兴趣、他的抱负和兴趣以及他的人生哲学。在哈罗德的平实而又生动的描写下,作为一个典型的英国资产阶级知识界代表人物的凯恩斯的人格跃然纸上。
哈耶克评传 豆瓣
Hayek's Challenge: 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 of F.A. Hayek
作者: (美)布鲁斯·考德威尔 译者: 冯克利 商务印书馆 2007 - 6
本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奥地利学派的背景,包括奥地利学派及其对手:历史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和实证主义者;第二部分讲述哈耶克的人生旅程;第三部分讲述哈耶克的挑战,分两章,首先评价了哈耶克的旅程,同时试图对他的遗产做出评估,然后以一个经济思想史学者的身份看待哈耶克对经济学家采用的研究方法所持的批判态度,并严肃的看待这些批判,并且透过他们去反思思想经济学在刚刚过去的那个世纪的发展。
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Friedr:ichAugust yon Hayek,1899~1992)是20世纪最伟大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之一。他毕生发表了130篇文章和25本专著,学术范围涵盖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人类学、法学、心理学、知识论和伦理学诸方面,而且在每一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哈耶克于1974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他的学术贡献却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围。本书旨在勾勒哈耶克平实却又绚烂的生涯,阐释其博大深邃的经济、政治、法律思想,让读者在掩卷之后能对这位被称为“20世纪的先知”的伟大哲人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五十位经济学家 豆瓣 豆瓣
Fifty Major Economists
作者: [美]史蒂文・普雷斯曼 译者: 陈海燕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8
本书传主始自托马斯·孟、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终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小罗伯特·E·卢卡斯、阿马蒂亚·森等现代经济学家,书中提供了每一位经济学家的简短的传记和他们所传播的一些主要思想的精要,努力激起人们对漫长而伟大的经济学思想史的兴趣。
相同的经济学,不同的政策处方 豆瓣
作者: 丹尼·罗德里克 译者: 张军扩 / 侯永志 中信出版社 2009 - 6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重创了大多数新兴经济体,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献计献策”,为接受援助的经济体开出相同的“经济药方”,结果却事与愿违,除了韩国外,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泥足深陷。非洲和拉美国家接纳了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的“经济良方”,经济却依旧陷入困境;同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特异独行,却大获成功,走上繁荣之路。在这场百年不遇的全球经济危机中,经济学家是继续开出统一的“经济药方”,还是让对症下药,走出各国特色?经济学家以及国际组织能否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指引全球经济走出困境?相似的经济学原理,就应该让所有的国家都应该实施相同的政策吗?一种经济学,多样的国家,多样的药方,才是经济复苏及发展的王道!
美国大萧条 豆瓣
America's great depression
作者: [美] 默里·罗斯巴德 / [美国] 穆瑞·罗斯巴德 译者: 谢华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4
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撰序推荐:
“当我们正在经历着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时候,我建议所有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和媒体人士,甚至普通大众,都读一读罗斯巴德的《美国大萧条》,因为它有助于我们反思这次危机的真正原因,思考政府采取的政策是否恰当,也有助于未来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解读20世纪初美国经济灾难的前因后果
探究经济世界繁荣与衰退交相罔替的来龙去脉
《美国大萧条》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重要著作。作者根据米塞斯关于商业周期的理论,细致而全面地分析了美国20世纪20至30年代的经济状况,对那场发生在上世纪初的经济危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巴斯罗德认为那场大萧条不是因为政府实行了“自由放任主义”的政策引起的,而恰恰相反正是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使然;对于金融领域,巴斯罗德采取了反中央银行的立场,批评了中央银行违背金本位原则,而对金融货币领域加以干预的做法,认为这样对长期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场美国大萧条震动了世界。
是“自由放任”之罪?抑或是“过度干预”之弊?
怎样的人为动机使得经济数据发生了变化?
历史轮回之际,
商业周期理论是否依然有效?
8000亿救市美元何时生效?
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应当扮演何种角色?
而我们,又当如何面对当下的危机?
货币、方法与市场过程 豆瓣
Money, Method, and the Market Process
8.8 (5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译者: 戴忠玉 / 刘亚平 新星出版社 2007 - 8
《货币、方法与市场过程》是米塞斯逝世后由他的夫人编辑的一本书,收录了米塞斯的多篇重要论文,其权威性和学术价值得到了国际经济学界的公认。
本书概括地反应了米塞斯最重要的思想观念,是了解米塞斯思想的最好门径,系首次译为中文。
本书被www.intellectualconservative.com网站列为最重要的25本保守主义哲学与观念著作之一。
货币的祸害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米尔顿·弗里德曼 译者: 安佳 商务印书馆 2006 - 7
《货币的祸害》是一本具体而微的货币史,读起来让人想起弗里德曼的另一部巨著、世所公认的弗里德曼最为深刻、亦属其一大成就的《美国货币史》。此书鸿篇巨制,内容精深,非专业人士,一般很难阅读。所幸弗里德曼先生写了这本《货币的祸害》,浓缩并浅释了该书的内容。本书是对货币理论生动而 富有启迪的介绍,对货币主义最明晰的表述。在本书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讨论了从石头到羽毛到黄金的价值创造,勾勒了货币的支配性作用,揭示了货币如何引发或加深通货膨胀。他通过多彩多姿的历史片段,证明对货币经济学的误解所带来的货币之祸害。弗里德曼用平实的语言解释了美国当前的货币体系对个人的 工资、储蓄账户以及全球经济的意义。
经济增长的道德意义 豆瓣
作者: 本杰明·M·弗里德曼 (Benjamin M.Friedman) 译者: 李天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经济增长的道德意义》弗里德曼同时描述了经济增长在决定哪个发展中国家给予其公民团体以最大自由中的作用。他指出,增长,而不仅仅是生活水准,是在第三世界形成政治与社会自由化的关键。但是他也警告说,即便是像美国这样富裕的国家,一旦收入增长长期停滞,民主价值就会处于危险之中。一旦有足够的公民失去他们在前进的感觉,只是富裕并不能保护一个社会免于倒退到刚性与不容忍的状态。
最后,弗里德曼指出,如果美国要在全世界强化民主体制,以作为对抗恐怖主义与社会不安的堡垒,那么就必须在本国积极地追求增长,并超越纯粹市场驱动所形成的力量来推动世界性的经济扩张。对美国,他提出了达致这些目标的具体的政策步骤建议。这是对于当前关于经济增长与全球化效应争论的一个主要贡献。
大衰退 豆瓣
作者: [美国] 米尔顿·弗里德曼 译者: 谢珂 中信出版社 2008
“货币政策是一把有力的双刃剑,用对了,可以维持经济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危害经济安全。”
货币政策对国家经济体系的管理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经济动荡时期。当经济危机来临时,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货币政策来应对?
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著作之一《美国货币史:1867-1960》的一章,本书深刻剖析了20世纪最惨烈的一次经济衰退,并对美联储当时失败的货币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美联储完全可以阻止经济萧条的恶化,然而,它并未担负起管理货币体系,缓解银行业恐慌的职责,导致了大衰退的爆发。书中详实的历史数据和犀利透彻的分析,揭示了货币供应在经济调控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正确的政策会减少危机,否则,一次小衰退可以演化为大危机。目前,由美国引发,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正有愈演愈烈之势,在新的形势下,政府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货币政策来应对危机?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的不朽巨作仍能带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Remix 豆瓣
作者: Lawrence Lessig Penguin Press HC, The 2008 - 10
The author of Free Culture shows how we harm our children—and almost anyone who creates, enjoys, or sells any art form—with a restrictive copyright system driven by corporate interests. Lessig reveals the solutions to this impasse offered by a collaborative yet profitable “hybrid economy” .
Lawrence Lessig, the reigning authority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the Internet age, spotlights the newest and possibly the most harmful culture war—a war waged against our kids and others who create and consume art. America’s copyright laws have ceased to perform their original, beneficial role: protecting artists’ creations while allowing them to build on previous creative works. In fact, our system now criminalizes those very actions.
For many, new technologies have made it irresistible to flout these unreasonable and ultimately untenable laws. Some of today’s most talented artists are felons, and so are our kids, who see no reason why they shouldn’t do what their computers and the Web let them do, from burning a copyrighted CD for a friend to “biting” riffs from films, videos, songs, etc and making new art from them.
Criminalizing our children and others is exactly what our society should not do, and Lessig shows how we can and must end this conflict—a war as ill conceived and unwinnable as the war on drugs. By embracing “read-write culture,” which allows its users to create art as readily as they consume it, we can ensure that creators get the support—artistic, commercial, and ethical—that they deserve and need. Indeed, we can already see glimmers of a new hybrid economy that combines the profit motives of traditional business with the “sharing economy” evident in such Web sites as Wikipedia and YouTube. The hybrid economy will become ever more prominent in every creative realm—from news to music—and Lessig shows how we can and should use it to benefit those who make and consume culture.
Remix is an urgent, eloquent plea to end a war that harms our children and other intrepid creative users of new technologies. It also offers an inspiring vision of the post-war world where enormous opportunities await those who view art as a resource to be shared openly rather than a commodity to be hoarded.
经济理论中的最优化方法 豆瓣
作者: 阿维纳什 K.迪克西特 上海世纪(上海人民) 2006 - 3
《经济理论中的最优化方法》(第2版)为了全面地、系统地反映当代经济学的全貌及其进程,总结与挖掘当代经济学已有的和潜在的成果,展示当代经济学新的发展方向,特此编写了《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经济理论中的最优化方法》(第2版)是其中之一。
创新的先知 豆瓣
作者: [美] 托马斯·麦克劳 译者: 陈叶盛 / 周端明 中信出版社 2010 - 11
《创新的先知:约瑟夫·熊彼得传》的目的在于重温熊彼特的生活和工作,以便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评价熊彼特这个人及其影响。尽管熊彼特本人对数字十分感兴趣,但《创新的先知:约瑟夫·熊彼得传》不会是一部涉及极多统计数据的作品。不过,在我们认识熊彼特之前,先让我们用一种他很喜欢的快速统计预览法来简单考察一下他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当今普通美国人的现金收入是1800年时的二十多倍。如果你是美国人,试着想象一下你只花你收入的二十分之一来生活,由此所造成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可能让你不得不去种植自己生活所需的粮食,就像你的大多数先祖在1800年所做的那样。
吴敬琏传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吴晓波 中信出版社 2010 - 2
2010年的1月,经济学家吴敬琏迎来八十岁的寿诞。对于这位中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来说,这八十年是一个与自己的国家图强求富、蹒跚前行的八十年。在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史上,吴敬琏之重要性在于,他几乎参与了建国之后所有的经济理论争议,由他的思想演进出发,可以勾勒出中国经济变革理念的大致曲线。吴敬琏对这个转型国家的贡献,除了改革思路上的创新外,还在于他那份独立思考、直言不讳的知识分子风骨。书中,吴敬琏娓娓道来,吴晓波奋笔记述,历史如跛足的行者,不动声色地姗姗走近,又姗姗走远,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在回忆者与记录者之间穿梭,如画卷展开。
货币生产的伦理 豆瓣
The Ethics of Money Production
8.8 (5 个评分) 作者: [德] 约尔格·吉多·许尔斯曼 译者: 董子云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金融危机之后,为避免实体经济陷入低迷,世界各国(包括中国)都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政策来恢复经济和信心。这些政策当中就包括以或明或暗的方式增加货币供应量。这样做可谓立竿见影,但可能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却不能不让人担忧,一旦猛虎出笼,为害更甚。那么通货膨胀的危害在哪里,根源又在何处呢?对此,本书给出了一个大胆然而彻底的解决方案。一般人们都关心货币取得和使用的伦理问题(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关心货币供应量是过多还是过少,但少有人会对国家发行货币、规定法定货币的行为本身产生怀疑,即货币生产的伦理问题。作者从奥地利学派主张私有产权和市场机制的基本观点出发,对国家垄断货币生产的伦理正当性提出质疑,指出法定货币才导致了法定或授权的通货膨胀(fiat inflation),这进而导致一系列在社会、文化乃至精神方面的严重后果。作者呼吁变革现有的货币体制,认为解决之道并不是要废弃纸币,而是要废除国家在货币生产上的一系列特权,允许公民自由选取货币。
集体行动的逻辑 豆瓣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8.0 (11 个评分) 作者: 曼瑟尔·奥尔森 译者: 陈郁 / 郭宇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 4
奥尔森教授撰写的这本《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第1章对集团和组织行为的某些方面作了逻辑的理论的解释。第2章考察了对不同规模的集团进行分析的含义,并得出在许多情况下小集团更有效率、更富有生命力这一结论。第3章考察了赞成工会的论点的含义,并得出以下结论:某一形式的强制性会员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工会是生死攸关的。第4章运用本研究中提出的方法对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进行考察并对其他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国家理论进行分析。第5章按照本研究阐述的逻辑对许多政治学家使用的“集团理论”进行分析,并证明对这一理论的通常理解在逻辑上是矛盾的。最后一章提出了一个与第1章概述的逻辑关系相一致的新的压力集团理论。这一理论说明大的压力集团组织的会员制度和力量并不是游说疏通活动的结果,而是它们其他活动的副产品。
国家兴衰探源 豆瓣
作者: 曼库尔.奥尔森 译者: 吕应中 商务印书馆 1999
《探源》是《集体行动的逻辑》的姐妹篇,前者是后者所阐明原理的具体应用。国家为什么会有兴衰?不同的国家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同一国家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什么发展有快有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遭受严重破坏的西德、日本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崛起?西欧共同体的建立为什么会使共同体各国获得较快的发展?英国为什么会衰落?印度半个多世纪以来奉行自由贸易政策,为什么未能给它带来繁荣与发展?为什么西方社会会有滞胀、失业和经济周期……对上述问题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们按传统的经济学、社会学的观点作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然而在《探源》中作者认为所有这些解释都是肤浅的,它们没有找到问题的最终根源,因而难以令人信服。作者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这就是从分利集团及其影响的角度对上述问题作出解释。
奥尔森根据自己对不同历史时期世界各国发展状况的考察和研究得出结论:允许自由地建立各种组织而又长期没有动乱或入侵的国家,其经济增长受到分利集团的阻碍和危害也就更严重;极权主义政府或外来入侵者削弱或废除了分利集团的那些国家,在建立了稳定或自由的法律秩序之后,其经济就会相当迅速地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衰落和日本、西德奇迹般的增长就是上述结论的有力例证。作者还指出,分利集团的数目及其成立时间的长短同经济增长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负相关。
作者进一步指出,像行会、工会、卡特尔以及议会院外活动集团等这样一些分利集团之所以会阻碍经济增长,主要是由于这些特殊利益集团具有排他性,它们阻碍了技术进步、资源的流动与合理配置;它们降低了生产经营活动的报酬,而提高了利用法律、政治与官僚主义进行讨价还价等活动的报酬;它们提高了社会交易成本而降低了社会经济效益。作者认为,希望采取集体行动以增加其收入的分利集团不会关心社会总收益的下降或公共损失,因而分利集团的活动不是增加社会总收入而是减少社会总收入,与其说它们是“分蛋糕”不如说它们是有破坏性后果的“抢瓷器”。
西欧共同体的建立及其各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作者认为也可以从分利集团受到限制、管辖权统一和贸易自由的角度得到解释:管辖权统一取代了地方分割,使行会等分利集团失去了垄断和影响;贸易限制从社区上升到国家层次,会使关税壁垒长度减少许多倍,从而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然而作者又进一步指出,只有贸易自由和要素流动还不行,必须同限制分利集团等措施相结合,才能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例如,半个多世纪印度一直奉行自由贸易政策,但并未由此获得繁荣与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以种姓等级制度为特征的分利集团在起抑制作用。再如,以自由贸易著称的英国,在获得一个多世纪的长足发展之后,现在开始衰落下来,其原因在于不断滋生起来的分利集团对经济增长起阻碍作用。
对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作出完满解释的“滞胀、失业和经济周期”也可从分利集团作用的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释:分利集团决策缓慢,使决策日程愈益纷繁,从而引起工资和价格“黏性”,使社会垄断性增加,市场无法结清,从而导致失业增加,社会总收入减少,需求下降,最后导致经济的衰退和萧条。
考察分利集团对经济社会之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理是贯穿《探源》全书的鲜明主线,奥尔森把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或根源聚焦到分利集团上,因此,合乎逻辑的结论是: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限制分利集团。作者最后指出,采用限制分利集团的法规,不需耗费大量的资源,聪明而坚决的政策本身就能大大增进经济繁荣与社会效益。
奥尔森于本书所阐明的理论和方法是一种重要而独特的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它不仅适用于西方各国,而且对研究东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