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Breakfast of Champions 豆瓣 Goodreads
Breakfast of Champions
作者: [美国] 库尔特·冯内古特 Dial Press Trade Paperback 1999 - 5
Breakfast Of Champions is vintage Vonnegut. One of his favorite characters, aging writer Kilgore Trout, finds to his horror that a Midwest car dealer is taking his fiction as truth. The result is murderously funny satire as Vonnegut looks at war, sex, racism, success, politics, and pollution in America and reminds us how to see the truth.
冠军早餐 囚鸟 豆瓣
Breakfast of Champions Jailbird
9.1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 董乐山 译林出版社 2007 - 8
书中的两部作品是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冯内古特在七十年代的佳作。《冠军早餐》是一部荒诞的反传统小说。读者可以在这一过程中看到作者以诙谐、夸张的语言叙述的一个疯狂世界。作者自绘的插图也是小说的一大特色。《囚鸟》以主人公自述形式,描写了一个三次出入监狱的老犯人的一生,中间穿插了大萧条、二次大战、朝鲜战争、麦卡锡主义、水门事件等历史插曲,以黑色幽默手法,嘲讽社会现实,收到特殊的社会效果。
民主理论的前言(扩充版) 豆瓣
作者: 罗伯特·达尔 译者: 顾昕 东方出版社 2009 - 7
《民主理论的前言》一书源于我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讲授的一门研究生课程,该书的许多主张都是在这门课程中形成的。当我受邀在芝加哥大学做Walgreen演讲时,我意识到我已经有了一个好的演讲主题,而且更妙的是,我有了相当成熟的见解。
日本的起起落落 豆瓣
A Modern History of Japan: From Tokugawa Times to the Present
8.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德鲁·戈登 译者: 李朝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本书为全面叙述东邻日本近两百年现代化历程的通论著作,时间跨度从德川幕府直到2000年。作为哈佛大学日本史研究专家,作者在吸收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日本历史发展提出若干新观点:独创“帝国民主主义”一词以概括日本大正时期(1912—1926)政治状况,指出效忠天皇思想压倒民主理念是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病因;进一步发展“跨战争”概念,强调由1920年代到1950年代是一个连续的社会发展阶段,反对以二战结束和美军占领为历史断代界限。另外,迥异于其他通史书籍,作者将日本现代史放在世界近代化的脉络中进行考察,指明现今所谓日本的种种独特性,多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为凸显民族性而进行的“传统的发明”,强烈否定广为流行的“日本独特论”。
本书内容涵盖层次甚广,有类百科全书,但并非刻板地叙述日本历史在政治、社会的结构变化,而是采取生活化写法,描摹日本人民在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与喜悦,读者借此可对日本人民的实践及感情有切身感受,身临其境把握历史的温度。
左与右 豆瓣
作者: (意)诺贝尔托·博比奥 译者: 陈高华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2
博比奥的《左与右》以其主题的重要性和论述的简洁性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这本书阐明了左与右区分的重要性,强调这一区分仍然有效,对于这一区分的标准,作者自己倾向于平等与不平等、自由与独裁主义,认为通过这两个轴,人们就完全可以理解左与右之间的区分。而正是基于平等与不平等、自由与独裁主义,人们才可以把不同的政治团体划分为极左翼、温和左翼、中间派、温和右翼和极右翼,并且由此把握不断变化着的左翼和右翼,在博比奥看来,这些不同的派别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但其中却存在着一些不变的东西:对待平等和不平等的态度。
漫长的告别 豆瓣
The Long Goodbye
8.3 (122 个评分) 作者: [美] 雷蒙德·钱德勒 译者: 宋碧云 新星出版社 2008 - 2
《漫长的告别》是雷蒙德·钱德勒最重要的一本小说,它是钱德勒风格的集大成者。这部作品发表于1953年,是作者的第六部长篇,荣获了“爱伦·坡奖”年度最佳小说。
一个优雅有礼的酒鬼和一个贫穷高贵的私家侦探相遇,会发生怎样一种诚挚而悲伤的友谊?伦诺克斯酒醉后被马洛送回,他稍后寄來一张五千美元的巨钞做为感谢和告別,然而,一连串谋杀,却使这个告別绵绵不绝……
被解缚的哥特城 豆瓣
译者: 时延安 2009 - 11
《被解缚的哥特城:纽约黑帮兴衰史》对20世纪美国纽约市有组织犯罪的兴衰史进行了深入分析,对美国联邦和纽约州执法机构打击有组织犯罪的实践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分析。作者详尽地剖析了黑帮势力渗入纽约主要经济领域的整个过程,以犯罪学的视角解构了在这一过程中政治、经济乃至文化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海权论 豆瓣
作者: 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 译者: 范利鸿 陕西师范大学 2007 - 6
《海权论》中的理论是一种主张拥有并运用具有优势的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己方战略目的的军事理论。也有人译作“海上实力论”。
这一理论是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于19世纪末期创立的。他毕生从事于海军事业和致力于海军理论著述,有著作20部。其重要著述《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1890)、《海权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793~1812》(1892),确立了海权论的基础。作者在其著作中,分析研究了英国同荷兰、西班牙、法国等海军强国为争夺海洋霸权而进行的多次海战以及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海战,阐明了海权对这些战争的胜负,对有关国家、殖民地和海上贸易所具有的重大影响及作用。至1911年,马汉又写成《海军战略》一书,形成了他的海军理论体系。
马汉的海权论认为,以贸易(指商品输出)立国的国家,必须控制海洋。夺取并保持制海权,特别是与国家利益和海外贸易有关的主要交通线上的制海权,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主要因素。要夺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具有占优势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舰队和商船队以及发达的基地网。他从战略角度分析了一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性格和政府政策(包括发展海上实力的政策)等因素对海权的影响,提出海军战略就是在平时和战时建立并加强海上实力,以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他认为,夺取制海权的方法是舰队决战和海上封锁,而要完全夺得制海权,只有通过舰队决战。他强调集中兵力,把集中兵力视为基本的作战原则和贯彻海军战略的主要手段。他主张美国应建立强大的远洋舰队,首先控制加勒比海地区和中美洲地峡,尔后进一步控制其他海洋。还主张美国在太平洋同其他列强实行“合作”,以获取利益,并争夺中国市场。
马汉的海权论,是在美国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垄断阶段时产生的,它适应了美国垄断资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成为当时美国政府制定海洋政策和海军发展政策的理论依据,并对其他海军强国的海洋战略发生重大影响。
死亡诗社 豆瓣
Dead Poets Society
6.8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N·H·科琳宝姆 译者: 辛涛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 - 6
一片树林里分出了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人生的道路。
——罗伯特•弗罗斯特
大多数人都活在一种平静的绝望中。尼尔、托德、查理,以及卡梅伦,本来也会在这样一种被安排好的、平静的人生里顺利地前行。即使,他们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
直到,他们遇见了基丁,一位热情如火的教师。基丁像一道明艳的光,给他们的世界带来了奇特亮丽的色彩。基丁告诉他们“抓住每一天”有多重要。基丁让他们撕掉书页,聆听诗歌真正的美妙。基丁甚至让他们站在课桌上,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看世界。基丁还引领他们进入“死亡诗社”——一个洋溢着激情、梦想、友爱的地方,他们的青春风采在这里得到了尽情的释放。
这些年轻人猛然进入了生命的新境界,他们终于发现:居然还有这样一种生活,如此欢乐,如此美丽;他们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梦想,并且朝着梦想进发。可他们和基丁都没有料到,一场可怕的悲剧,很快就将一切改变……
大转型时代 豆瓣
作者: 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 译者: 秦传安 新世界出版社 2009 - 4
《大转型时代:全球帝国的阵痛1900-1950》讲述了: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就是一幅大变革和大转型的图画,就是一个国家走向全球权力顶峰的历史。在这50年间,美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人均收入从到500美元,增长到1600美元,并实现了广泛的社会保险体系;曾经多达26%的童工受到法律的禁止;黑人已经在名义上享受美国公民的全部权利;登记在册的汽车由13.824辆(人130.76亿),增长到4400万辆(人口158亿),每4人即有一辆;全美由一条地铁,增加到已有10多个城市拥有地铁;电话则从、33万部,增加到4300万部。美国将令人叹为观止的生产力跟这个世界曾目睹过的最广泛的繁荣结合起来。实现了从科技到社会诸领域的广泛变革.实现了美利坚民族的伟大转型。每个人都深信:在所有可能存在的世界中,这里是最好的世界.而且,每时每刻都在变得更好。
而“美国大发现”的本质就是:如果你把有利的条件带给广大的底层民众,他们就会抓住
机遇.并成为负责任的公民。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 豆瓣
7.6 (17 个评分) 作者: [英] 奥利弗·萨克斯 译者: 赵海波 中信出版社 2010 - 6
亚马逊网络书店特别推荐图书
台湾《中国时报》开卷一周好书
《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最佳书奖
畅销书作家奥利弗•萨克斯
和“火星上的人类学家”一起
再一次引领我们走进想象之外的国度
探索人类大脑最为神奇、最不可思议的秘密
他们就在我们周围 他们却都是“外星人”
内容简介: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是“萨克斯医生讲故事”系列的第二本(第一本为《错把妻子当帽子》),讲述了七名脑神经病患者的真实故事,叙述他们因患病而遭受的巨大生活变故。
作者怀着深刻的人文关怀的精神,以独特的视角,深情的文字,以平等的立场,成功地塑造出特色鲜明的人物,讲述他们奇特的命运。展示了人类积极的生活态度,人类大脑惊人的重建和适应能力。车祸后患上色盲症、双眼看不见色彩的画家,反而迎来事业的高峰;从小失明的男孩,因爱情而手术,恢复视觉后,却想再度变回盲人;对生活绝望的男人,因为患上怪病,意外成为才华横溢的画家;自己是无法治愈的病人,却成为最优秀的外科医生、最勇敢的飞行员;被周围一切人排斥的自闭症患者,在苦难中成长为著名的动物学专家……
七个脑神经患者浴火重生的故事,神奇而曲折,令人震惊,使人泪下!
 他是画家,车祸后患上色盲症、双眼看不见色彩,反而迎来事业的高峰
 他从小失明,因心爱的人而手术,恢复视觉后,却想再度变回盲人
 他对生活彻底绝望,却因为患上怪病,意外成为才华横溢的画家
 他是无法治愈的神经病人,却又是最优秀的外科医生、最勇敢的飞行员
 她是自闭症患者,被周围所有人排斥,却成长为著名的动物学专家
相关评价:
萨克斯的故事如此动人,它们不仅给现代医学以启示,更给现代人的生活以巨大的启发。 ——《纽约时报》
迷人的文字、温暖的情感、广博的知识,萨克斯为传统的故事带来全新的力量,他的科学故事,将病历变成了优雅的艺术。 ——《时代》周刊
萨克斯有着惊人的天赋,他的文笔明晰晓畅而又动人心弦,人物刻画精致细腻,让当今大多数的小说家相形见绌。 —— 《每日电讯》
萨克斯用他的故事给我们的人生以绝妙的启迪! ——《卫报》
一部多才多艺的杰作,令人感动。萨克斯于希望被放逐之地找到希望,这种艺术让本书成为无价之宝。 ——《芝加哥论坛报》
目录:(章节概览)
自序 想象之外的国度
第一章 火星上的人类学家
第二章 外科医生的完美生活
第三章 宁愿再度失明的人
第四章 怪病患者的艺术人生
第五章 自闭症神童
第六章 看不见色彩的画家
第七章 世界上最后一个嬉皮士
美国也荒唐 豆瓣
作者: 沈群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 8
《美国也荒唐》内容简介:作者通过自己独特而传奇的留学、创业经历,透视了当下美国社会的“荒唐”与文明,在惊心动魄的细节和娓娓道来的故事背后,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真实、思想的魅力。如“近距离看美国”和《民主的细节》一样,读后让人拍案叹息,茅塞顿开。透过这些朴素的文字,我们看到的是鲜活的人生、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和对美国文化的深切思考。
美国也荒唐 沈群 敬请期待!
枪炮、病菌与钢铁 豆瓣 Goodreads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8.5 (26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贾雷德·戴蒙德 译者: 谢延光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 4
为什么是欧亚大陆人征服、赶走或大批杀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亚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为什么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不了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因其突出价值和重要性,本书荣获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书奖,并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作品。
本书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是一部真正关于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是对人类生活的完整一贯的叙述,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美中台關係總體檢 豆瓣
作者: 姜皇池 / 信強 巨流圖書公司 2009
台灣的國際關係是外交上很特殊的個案,而台美關係的法律架構──《台灣關係法》(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TRA)也是很特殊的法案。它是美國國內法,可是卻處理到美國的對外關係,沒有《台灣關係法》,台美關係無法順利運作。在學術及政策研究上,它代表的意義是多方面的。
本書出版緣起於2009年為《台灣關係法》實施30週年,針對美中台關係進行全面的總體檢有其必要。2008年台灣第二次政黨輪替,兩岸關係快速改善,是《台灣關係法》制訂以來所未見,形成美國對台政策的新變數。若未來台灣與中國簽訂「和平協議」,屆時,《台灣關係法》即使沒有遭到美國國會的廢止,但它的功能將自我限縮,北京也將進一步排除美國擔任監督保證者的角色。由此可見,台海兩岸關係發展,可能改變未來美中台關係的面貌
本書網羅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重要學者專家共同執筆,全書區分「台灣法律地位與美國國會」、「美國與台海兩岸關係」、「美國與台灣的功能性議題合作」、「美國與台海軍事安全」、「中國、日本與歐盟的角色」等五大篇。本書的出版不僅是回顧30年以內《台灣關係法》的執行,也讓不同的意見及看法呈現在讀者眼前,由讀者自行去理解、比較。
第一篇 台灣法律地位與美國國會
第一章 從《台灣關係法》剖析台灣之法律地位
第二章 美台關係的「守夜人」:美國國會與《台灣關係法》
第二篇 美國與台海兩岸關係
第三章 美國在兩岸關係中的平衡者角色:以民進黨執政時期為例
第四章 台灣推動公民投票對美台關係的影響
第三篇 美國與台灣的功能性合作
第五章 台美建構自由貿易協定之前景
第六章 美國與台灣反恐合作的回顧與前瞻
第四篇 美國與台海軍事安全
第七章 台灣推動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進展與美國的角色
第八章 美國與台灣軍事合作:威脅的評估與因應
第九章 美國對中國軍力發展及其意涵的評估
第五篇 中國、日本與歐盟的角色
第十章《台灣關係法》和中美台互動30年
第十一章 由日本角度看「台灣關係法」──日中關係與日美安保的視野
第十二章 美國與歐盟對中國武器禁運的辯論
全書結論
绞河镇的最后一夜 豆瓣
Last Night in Twisted River
作者: [美] 约翰·欧文 译者: 唐江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 - 6
《绞河镇的最后一夜》内容简介:1954年,厨师多米尼克和儿子丹尼在伐木营工作。一天晚上,当厨师与身形魁梧的印第安女人简摸黑做爱时,他的儿子、少不经事的丹尼误闯进来,听到激烈的床板声和呻吟声,以为父亲遭到熊的袭击,于是用铁锅狠狠地打了“熊”,简意外身亡。父子二人被迫踏上了逃亡之路。简的情人警官卡尔开始长年不辍地追查他们的下落。
他们被迫从库斯县逃到了波士顿、佛蒙特州南部,甚至到了加拿大的多伦多——心怀仇恨的卡尔一直穷追不舍。他们唯一的保护者,是一位从事过圆木漂流的伐木工人凯彻姆,他给这对父子提供了无私的帮助。
小说的故事情节横跨五十年,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是约翰•欧文的最新作品,反映了美国社会半个世纪的变迁。
伟大的篡权 豆瓣
作者: 查尔斯·比尔德 / 爱德华·考文 等 译者: 李松锋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1
司法审查毫无疑问是(美国)宪法学中至为重要的篇章。由于美国宪法中没有对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作出明确规定,直到马歇尔大法官在联邦最高法院吹响号角,问题才得以浮现出来,从此,司法审查问题已成为美国历代宪法学人进行科研攻关的一个热点难题。
本书选题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段时期,集中于司法审查权的有无,以比尔德《最高法院与宪法》的文章为线,辑文十篇。内容大致涉及三个主题:对制宪会议相关资料的挖掘和分析,来证明“宪法之父”们的本意是否要授权法院进行违宪审查;厘清宪制安排下法院与立法的关系;探究司法审查权有限性的理论根源,是权力分立,还是所谓的政治问题。
目 录
上海三联法学文库序
编译者前言
第一篇 最高法院与宪法(查尔斯·比尔德)
第二篇 司法政府(刘易斯·布丁)
第三篇 伟大的篡权(威廉·特里克特)
第四篇 法院和宪法的关系(威廉·梅格斯)
第五篇 美国宪法中的一些瑕疵(沃尔特·克拉克)
第六篇 最高法院和违宪的议会立法(爱德华·S. 考文)
第七篇 司法节制(莫里斯·芬克尔斯坦)
第八篇 政治问题(梅尔维尔·富勒·韦斯顿)
第九篇 有关司法节制的进一步说明(莫里斯·芬克尔斯坦)
第十篇 司法否决与政治民主(布莱恩·F. 穆尔)
心灵导论 豆瓣
作者: [美]约翰·塞尔 译者: 徐英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1
塞尔写下了一部有力的、清晰的、易懂的与令人着迷的导论性著作。此书比任何别的文献都更为令人信服地解释了塞尔所持有的如下这个离经叛道的颠覆性观点: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二元论,都是谬误的。他以充满活力的姿态探索了那些心灵哲学领域中的重大议题——与此同时,他还一直保持着对于他所聚焦的心灵问题的最深刻的洞见。
译者前言
中译本前言
致谢
导论 我为什么写这本书
第一章 心灵哲学中的12个问题
第二章 转向唯物主义
第三章 反对唯物主义的论证
第四章 意识(上)——意识与身一心问题
第五章 意识(下)——意识的结构与神经生物学
第六章 意向性
第七章 心灵因果关系
第八章 自由意志
第九章 无意识问题以及对于行为的解释
第十章 知觉
第十一章 自我
尾声哲学与科学的世界观
术语索引
人名索引
白夹竹桃 豆瓣
作者: [美] 珍妮特·菲奇 译者: 宋文伟 / 侯萍 译林出版社 2001 - 8
阿斯特丽德今年15岁,母亲英格丽德是位诗人。她们的生活不同凡俗,也充满快乐,直到有一天,有一个男人来到她们的生活中,英格丽德狂热地爱上了他。在被抛弃以后,英格丽德用自己最喜欢的夹竹桃花毒死了他。阿斯特丽德目睹母亲被捕,被判终生监禁。这个事件改变了母女俩的生命。突然之间,阿斯特丽德孤苦无依,一切只能依靠她自己。
在洛杉矶的若干个收养家庭之间辗转的日子里,阿斯特丽德明白,如果要在她所面对的这个冷酷的世界里活下去,就必须努力掌握生活的技艺,于是她不顾一切的用身边流变不居的环境锻造自己的品性,而母亲的影响通过一封封信件,从铁窗后面传递到阿斯特丽德身上,这几乎是她生活中唯一恒久的东西。
这是阿斯特丽德生命中难以忘怀的三年,在奥德赛一般的旅程中,她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收养家庭——每一个都有不同的规矩,不同的危险,而她从中得到了不同的教训。要摆脱过去,获得自由,她必须了解独立和勇气的价值,学会愤怒与宽恕,爱与生存。这是一段自我救赎和自我发现的旅程,痛苦换来的是成熟,欢乐和真正的独立。
永别了,武器 豆瓣
A Farewell To Arms
8.4 (3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欧内斯特·海明威 译者: 林疑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永别了,武器》:
海明威(1899—1961),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永别了,武器》是他的主要作品之一。
美国青年弗瑞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志愿参加红十字会驾驶救护车,在意大利北部战线抢救伤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亨利被炮弹击中受伤,在米兰医院养伤期间得到了英国籍护士凯瑟琳的悉心护理,两人陷入了热恋。亨利伤愈后重返前线,随意大利部队撤退时目睹战争的种种残酷景象,毅然脱离部队,和凯瑟琳会合后逃往瑞士。结果凯瑟琳在难产中死去。
海明威根据自己的参战经历,以战争与爱情为主线,吟唱了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曾多次被搬上银幕,堪称现代文学的经典名篇。
与神对话(第一卷) 豆瓣
Conversations with God Book One
7.6 (16 个评分) 作者: 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译者: 李继宏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 - 7
尼尔•唐纳德•沃尔什撰写的《与神对话》丛书共有九部作品,第一部是1995年在美国出版的《与神对话》(第一卷)。该书出版之后,很快成为年度最畅销的图书之一,连续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137周,是历年来该排行榜在榜时间最长的非虚构类作品。该丛书其他作品也都曾登上这个排行榜。
在接受美国著名电视主持人拉里•金(Larry King)的采访时,尼尔•唐纳德•沃尔什谈到了创造这套书的缘起:1992年前后,陷入人生谷底的沃尔什愤怒地给上帝写信,问了许多关于他的生活为何如此悲惨的问题。写下问题之后,他听到有个来自右边的声音说:“你真的想知道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吗?或者只是在发泄而已?”沃尔什转过头,却看不到人影。他感到脑海中充满了那些问题的答案,于是决定将它们写出来。这场旷日持久的对话最终变成了《与神对话》丛书。
九部作品分别为:《与神对话》(全三卷)、《与神为友》、《与神团聚》、《与神对话•青春版》、《新启示录》、《明日之神》、《与神归家》。
本书是《与神对话》(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