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审判美国 豆瓣
作者: 李敖 中信出版社 2011 - 5
阉割美国太不幽默了,让我们阳痿它。对美国,我们不是“治疗阳痿”,我们是“阳痿治疗”。是用使美国阳痿的方法,治疗美国“强阳不倒”的绝症。
美国的绝症很邪门儿,它得了“政治上的强阳不倒”,祸害世界和它自己。美国曾经安分过、曾经有钱过,但是今天它变了,它变得鸭霸四海、狂吃八方,债台高筑之下,它的政府,每花一美元,其中四角一分是借来的;它的人民呢,一美元当十美元大花特花、虚掷浪费。在美国境外流通的美金总数,比在美国本土还多得多,这就是说,美国在用印钞机吃世界,一张百元美钞的印刷费只要两分钱,一张张印出来,全世界都被它偷吃了。美国变了,美国是他国的祸害、是人类的噩梦、是世界的狰狞。美国动用排山倒海的软实力载歌载舞,在欢乐中使我们向往它,淡化它的恶形恶状。我们曾经向往过,但是,我们必须觉悟了。我们用《阳痿美国》,举证历历,表达我们的不安与愤怒,我们决心不再受骗了。阉割美国太不幽默了,让我们阳痿它。
Precarious Life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Judith Butler Verso 2006 - 7 其它标题: Precarious Life: The Powers of Mourning and Violence
This profound appraisal of post-9/11 America considers the conditions of heightened vulnerability and aggression that followed from the attack on the US, and US retaliation. Judith Butler critiques the use of violence that has emerged as a response to loss, and argues that the dislocation of first-world privilege offers instead a chance to imagine a world in which that violence might be minimized and in which interdependency becomes acknowledged as the basis for a global political community. Butler considers the means by which some lives become grief-worthy, while others are perceived as undeserving of grief or even incomprehensible as lives. She discusses the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sovereignty in light of the prisoners in Guantánamo Bay. She argues against the anti-intellectual current of contemporary US patriotism and the power of censorship during times of war. Finally, she takes on the question of when and why anti-semitism is leveled as a charge against those who voice criticisms of the Israeli state. She counters that we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speak out against both Israeli injustices and anti-semitism, and argues against the rhetorical use of the charge of anti-semitism to quell public debate.
为精英主义辩护 豆瓣
作者: 威廉·享利 译者: 胡利平 译林出版社 2000 - 7
《为精英主义辩护》一书是美国已故文化评论家、《时代》周刊编辑威廉·亨利的遗作。在平民主义和平等思潮的影响下,曾经风光无限的精英主义成了同"种族主义"一样的贬义词,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批评了精英主义的丧失和平等主义兴起带来的种种弊端,本书行文犀利,切中时弊,是我们了解当今美国政治生活、社会、文化和教育现状的不可缺少的一面镜子。
Nothing to Envy 谷歌图书 豆瓣
9.2 (16 个评分) 作者: Barbara Demick Random House Publishing Group 2010 - 9
An eye-opening account of life inside North Korea—a closed world of increasing global importance—hailed as a “tour de force of meticulous reporting”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NATIONAL BOOK AWARD FINALIST •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FINALIST
 
In this landmark addition to the literature of totalitarianism, award-winning journalist Barbara Demick follows the lives of six North Korean citizens over fifteen years—a chaotic period that saw the death of Kim Il-sung, the rise to power of his son Kim Jong-il (the father of Kim Jong-un), and a devastating famine that killed one-fifth of the population.
 
Demick brings to life what it means to be living under the most repressive regime today—an Orwellian world that is by choice not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where displays of affection are punished, informants are rewarded, and an offhand remark can send a person to the gulag for life. She takes us deep inside the country, beyond the reach of government censors, and through meticulous and sensitive reporting we see her subjects fall in love, raise families, nurture ambitions, and struggle for survival. One by one, we witness their profound, life-altering disillusionment with the government and their realization that, rather than providing them with lives of abundance, their country has betrayed them.

Praise for Nothing to Envy

“Provocative . . . offers extensive evidence of the author’s deep knowledge of this country while keeping its sights firmly on individual stories and human details.”—The New York Times

“Deeply moving . . . The personal stories are related with novelistic detail.”—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 tour de force of meticulous reporting.”—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Excellent . . . humanizes a downtrodden, long-suffering people whose individual lives, hopes and dreams are so little known abroad.”—San Francisco Chronicle

“The narrow boundaries of our knowledge have expanded radically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Nothing to Envy. . . . Elegantly structured and written, [it] is a groundbreaking work of literary nonfiction.”—John Delury, Slate

“At times a page-turner, at others an intimate study in totalitarian psychology.”—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一路走来一路读 豆瓣
8.1 (22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 - 1
美国是一个历史很短的国家,开拓初期的日子里,又惟求能速速安顿,因而村镇都因陋就简,也就始终少有东方和欧洲的巍峨古迹。可是,逛得多了,觉得症状国也有它特别的韵味。它的开拓者中有着一批来自欧洲的思想者。他们从欧洲传承的思想,到了北美的荒原上,褪尽精美修饰,却有了实实在在的精神。这是林达最新的一本关于美国、欧洲的风土人情、历史、文明和社会的书。作者延续一贯的创作风格,对美国及欧洲几十个著名的城市与乡村、人物与事件作了贯穿历史的透视,以轻松的阅读来深刻理解欧美的历史和社会。林达的写作本身就是一个风光无限的旅程――知识与思考、智慧与大度造就了善于观察和阅读的眼睛。通过作者犀利的目光和委婉的笔触,一个个发生在异国的故事透射出了历史文化、战乱风云、文明发展和社会演变的信息。随着作者的引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新境界徐徐展开。
达·芬奇密码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Da Vinci Code
7.9 (576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布朗 译者: 朱振武 / 吴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 2 其它标题: 达·芬奇密码
哈佛大学的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在法国巴黎出差期间的一个午夜接到一个紧急电话,得知卢浮宫博物馆年迈的馆长被人杀害在卢浮宫的博物馆里,人们在他的尸体旁边发现了一个难以捉摸的密码。兰登与法国一位颇有天分的密码破译专家索菲·奈芙,在对一大堆怪异的密码进行整理的过程当中,发现一连串的线索就隐藏在达芬奇的艺术作品当中,深感震惊。这些线索,大家都清楚可见,然而却被画家巧妙地隐藏起来。兰登无意之中非常震惊地发现,已故的博物馆馆长是峋山隐修会(Priory of sion)的成员--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秘密组织,其成员包括艾撒克・牛顿爵士、波提切利、维克多·雨果与达芬奇,这无疑给他们增加了风险。兰登感觉到他们是在找寻一个石破天惊的历史秘密,这是个数世纪以来就证明了的既能给人启迪又很危险的秘密。在这场足迹遍及巴黎以及伦敦的追逐中,兰登与奈芙发现他们在跟一位始终不露面的幕后操纵者斗智斗勇。他们必须解开这个错综复杂的谜团,否则,峋山隐修会掩盖的秘密,那隐藏了多年的令人震惊的古老真相,将永远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什么是数学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What is Mathematics
9.5 (19 个评分) 作者: [美] R·柯朗 H·罗宾 著 / I·斯图尔特 修订 译者: 左平 / 张饴慈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 5
《什么是数学》既是为初学者也是为专家,既是为学生也是为教师,既是为哲学家也是为工程师而写的。它是一本世界著名的数学科普读物。书中搜集了许多经典的数学珍品,给出了数学世界的一组有趣的、深入浅出的图画,对整个数学领域中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做了精深而生动的阐述。
I·斯图尔特增写了新的一章,以新的观点阐述了数学的最新进展,叙述了四色定理和费马大定理的证明等。这些问题是在柯朗与罗宾写书的年代尚未解决,但现在已被解决了的。
法律之门 豆瓣 Goodreads
Before the Law
8.7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博西格诺 译者: 邓子滨 华夏出版社 2007 - 1
《法律之门》(第8版)是美国各大学法学院比较通用的一本法律教科书。也可以看作是一部英美法的微型百科全书。《法律之门》(第8版)旨在展示美国的法律过程,不只通过描述,而且通过让读者置身于你来我往的争辩之中,而强调法律讲论的重要意义,则只在部分意义上是规则的一种功能。《法律之门》(第8版)的资料安排意在让每一观点都能与其他观点相比对。每一文章和案例都提供了探索人的紧张关系的机会。正是以这种教学法,《法律之门》(第8版)模拟了美国法律过程的实际运作,打开了进入法律和社会的大门。《法律之门》(第8版)所提供的法律规则、原则和案例,都是社会科学、历史和文学等知识语境中的论辩和讨论素材。
文化人类学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美)威廉·A·哈维兰 译者: 瞿铁鹏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 1
《文化人类学》(第10版)系统地介绍了文化人类这的基本内容,从经济、政冶、社会、宗教、艺术以及心理、语言等方同,探讨了人为文化活动或日常社会生活的基本状貌。
强力推荐:Cultural Anthropology: The Human Challenge 英文原版火热发售
一个广告人的自白 豆瓣
7.6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大卫·奥格威 中信出版社 2010 - 7
这本书在过往的广告史上可能是对广告人影响最大的一本,很少有广告人没有看过这本书,一直到现在应该还是,相信未来还是这样。有些读者不是广告人,而是从事营销工作,是广告人的客户,对他们来讲,这本书应是最好地了解广告业及广告人的书。而且,就算你已经从事广告业多年,仍可以偶尔拿出来看看,仍会对你有许多启发。
危险的国家 豆瓣
Dangerous Nation: America's Place in the World, from its Earliest Days to the Dawn of the 20th Century
作者: [美] 罗伯特·卡根 译者: 袁胜育 / 郭学堂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6
美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危险的国家,扩张成性。美国的外交传统就是干涉,这个危险的国家从小就不老实。在美国野心勃勃的扩张后面是美国自立国之初就拥有的关于世界和人性的一整套独特的理想和理念,正是这套理想和理念让美国变成危险的国家。
从美国立国的理念派生出来的理想主义和干涉主义对美国外交的影响要远远大干现实主义和孤立主义,前者才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主流和大方向,而后者从来就不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传统。
《危险的国家》是了解美国在世界上作用的一部重要著作,卡根关于美国外交政策传统的观察,为人们理解美国外交政策,特别是意识形态在外交政策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况角。
人权的发明 豆瓣
Inventing Human Rights: A History
作者: [美] 林·亨特 译者: 沈占春 商务印书馆 2011 - 7
人权是如何被发明的,它们纷繁喧嚣的历史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感知,我们又是如何将它们保留至今天呢?林•亨特教授写作了这部非凡的文化和心智的历史《人权的发明》,证明了人权是如何在持续的争议之中延续至今的。作者是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新文化史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之一。在书中,作者颇富技巧地将人权置于一系列更广泛的文化变化的历程中来讲述,将人权与社会史联系在一起,提供了明晰和独到的简介。正如评论所说,该书可列入人权史的第一部必读之作,不可或缺。
美国大学原来是这样的 豆瓣
作者: 薛涌 2011 - 1
《美国大学原来是这样的》内容简介:“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中美文章”的薛涌博士,用委婉动人的笔触,详细分析美国大学教育的种种先进理念与实践,对比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缺失,告诉我们真实的美国大学是怎样的,告诉我们一流的大学、优秀的人才、一流的领导者是怎样塑造的。《美国大学原来是这样的》还教我们如何选择美国的大学和专业,即使你不上美国的大学,也可以自己学习和实践。《美国大学原来是这样的》是一本好看又实用的教育经典之作,每一个家长、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一岁就上常青藤 豆瓣
作者: 薛涌 2009
2009年一开始,我就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新书:《一岁就上常青藤》,相信春节一过就能和读者见面。此书大概也界定了我这一年的个人生活。
此书的目的,并不是真要把还没有学会说话的一岁孩子赶到常青藤去读大学。常青藤恐怕是当今世界上最精英的教育,也象征着某种教育理想。 “一岁就上常青藤”的意思,是从小在孩子的教育中追求这种理想。
这种理想究竟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人的自我完善或自我实现,即塑造一个全面的人(well-rounded person)。在这一理想下,教育的使命是唤醒孩子内心的自觉,让他们产生自己的思想、发出自己的声音,最后形成自我、确定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孩子不是在权威的喝令中发育,而是为自己的内心冲动所驱使。这和我们从小让孩子似懂非懂地背古诗、甚至读经、在大人筑造好的模子中生长的盆景式教育,实在有天壤之别。
我的小女在美国土生土长,如今已经九岁。我们对她的教育方法,从一开始就背离了我们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根据我个人观察,会培养孩子的美国家长,从小的教育方式也和我们小时候所领教的那一套不一样。当然,我也经常翻阅一些教育方面的研究、报道,最后把自己养孩子的亲身经验、对美国社会的观察、乃至初步的教育研究结合起来,写成了这本小书。
在美国,越是有教养的家长,越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淡化自己的权威性,增强和孩子的对话性。有位中国人曾观察到:这些美国家长和自己的孩子说话时,经常蹲下来,把自己的脸降到和孩子的脸同一个高度。这种物理上的平等,导致的是心理上的平等。几年前,美国的社会学家Annette Lareau经过大量观察研究后出版了一本书,叫《不平等的童年》。她发现,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有事总和孩子商量,大家经常一起讨论问题。孩子也习惯于提问,争论。教育程度不高的家长,和孩子讲话的语言则非常武断权威,常用的词汇是“去干这个”、“别干这个”、“不行”,“闭嘴”等等。这两种家庭的孩子,前者从小习惯了讨论问题,长大后遇到事情善于协商、谈判、说理、争论、甚至讨价还价。后者从小在和家长的关系中就没有回过嘴,长大后常常沉默寡言,万事等人家吩咐,没有自己的主意,甚至连提问的能力也没有。这样的人,不适合与高度组织化的社会打交道。这成为他们在教育和事业上失败的重要原因。
这一研究,对中国家庭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你不能说:孩子不到懂事的时候,有些道理先让他记住,以后自然就懂了。要知道,强迫记住的道理仅仅是训戒,而不是道理。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成为道理。孩子如果从小习惯于遵循自己并不懂的训戒,对大人的观点不质疑、不讨论,那么长大以后就不知道根据道理还组织自己的生活、贡献于社会。
我在讨论中国大学的改革时曾经指出,常青藤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是讨论班(seminar):师生围坐在一起平等地探讨问题,而不是教授讲、学生听。中国的大学应该学习这种讨论班。后来几位国内的研究生给我写信说:“现在讨论班也有。但是效果还不如大课。主要是教授习惯了满堂灌,不知道怎么激发学生讨论,学生也不知道说什么好,白白浪费时间。”这其实正好证明了我的观点:常青藤教育,不能等上大学才开始,而要从小开始,否则到了大学,有讨论班也手足无措。九年来,我一直坚持以讨论的形式教育女儿。还记得她八岁那年的一个晚上,我边给她摸背边哄她睡觉时,两人还讨论了一通柏拉图的“理念型”的概念,虽然她并不知道柏拉图是谁。去年美国总统选举的时候最著名的电视政治节目主持人Tim Russert突然去世。我正对着电视看悼念新闻,女儿跑过来问:“他是干什么呢?为什么这么多人在谈论他?”我对女儿说:“这个人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问问题。他比任何人都会问问题。所以,每次总统大选,人们都要听他问问题、让他代表大家问问题。现在总统还没有选出来,他却去世了。世界在最需要问问题的时候,最会问问题的人没有了。这就是人们谈论他的原因。看看,问问题不是那么容易的呀。你用一辈子的时间能学会象他那样问问题,你就很了不起了?”女儿恍然有悟。父女之间又开始了一个关于为什么要问问题、如何问问题的“讨论班”。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常青藤教育。你不用送孩子去哈佛耶鲁,每个家长都可以从自己家里开始。我把自己的经验老实地展示给大家,期待着读者的提问、质疑、争辩、和批判。或者说,我希望随着我的书的出版,今年能和读者就这些问题开始一个跨越太平洋的“讨论班”。
培养精英 豆瓣
作者: 薛涌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 2
美国社会是由公民组成,而非由社会工程的“零件”、“螺丝钉"所构筑。教育要先塑造人,然后再谈专业,否则你不知道如何把专业技能用到人身上。所以,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布什当年在清华讲“大学不仅是培养技术人员,更要培养公民”,正好道出了美国教育的精神,对那些在苏联模式下被当零件锻造而又自以为是的“精英”,是很恰当的一课。学生从一开始就要培养如何对自己的生活作出选择,而不是在一种高度专业化权威主义教育体制和哲学下,掌握别人需要他们掌握的技能。教育与训练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教育不仅传授着知识,更孕育着一种源源不绝的人文资源。
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 豆瓣
作者: 薛涌 新星出版社 2005 - 7
美国对高等教育的最大贡献是服务社会的理念。富裕家庭的子弟,要通过参与基层社会来完成自己的精英教育。从“二战”以来,几乎每二十年,美国的高等教育就对精英子弟提出新的挑战,逼着他们不断地适应,无法故步自封。
美国精英家庭的孩子,不少十三四岁就开始计划上大学,十五六岁就开始周游世界,到贫穷的发展中国家锻炼,成为全球社会的一个积极参与者。虽然贫富分化、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还远没有得到解决,但是,许多富家子弟为了上大学参与了这些暑期和“空缺年”的课程,改变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了解了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结果,他们没有变成势利的特权阶层,而是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精英。
民主在美國 豆瓣
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
作者: 托克維爾 译者: 秦修明、湯新楣、李宜培 左岸文化 2005
這本書可說是一本政治預言書,雖然成書比資本論的時間還早25年,他所提出的未來經濟發展趨勢和資本論所述卻大同小異,他也提出全民平等未必是福氣,而且在社會平等的國家裡,成立一個絕對專制的政府比在其他任何國家都容易,法西斯專政又再次印證其說法。托克維爾處於19世紀政治變動頗為劇烈的時期,民主共和政體與君主專制政體的衝突不斷。他認為從長遠的歷史發展來看,人類社會不斷地朝著民主發展的方向前進。而當時美國可說是全世界民主發展最先進的國家,因此托克維爾希望藉由研究美國的政治體制運作、社會文化的特色等等,來進一步分析了解民主政治的優劣及未來的發展。本書分成上下兩卷,上卷闡述的側重在政府與政治方面,下卷則側重於美國民主政治對美國一般風俗習慣、學術文化、科學宗教、文學藝術的影響。
The Catcher in the Rye 豆瓣
8.9 (31 个评分) 作者: J·D·SALINGER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51 - 7
Anyone who has read J. D. Salinger's New Yorker stories - particularly A Perfect Day for Bananafish, Uncle Wiggily in Connecticut, The Laughing Man, and For Esme - With Love and Squalor, will not be surprised by the fact that his first novel is full of children. The hero-narrator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is an ancient child of sixteen, a native New Yorker named Holden Caulfield. Through circumstances that tend to preclude adult, secondhand description, he leaves his prep school in Pennsylvania and goes underground in New York City for three days. The boy himself is at once too simple and too complex for us to make any final comment about him or his story. Perhaps the safest thing we can say about Holden is that he was born in the world not just strongly attracted to beauty but, almost, hopelessly impaled on it. There are many voices in this novel: children's voices, adult voices, underground voices-but Holden's voice is the most eloquent of all. Transcending his own vernacular, yet remaining marvelously faithful to it, he issues a perfectly articulated cry of mixed pain and pleasure. However, like most lovers and clowns and poets of the higher orders, he keeps most of the pain to, and for, himself. The pleasure he gives away, or sets aside, with all his heart. It is there for the reader who can handle it to keep.
Salinger's classic coming-of-age story portrays one young man's funny and poignant experiences with life, love, and sex.
逃避自由 豆瓣
8.8 (38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里希·弗罗姆 译者: 刘林海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2 - 8
精神分析学说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的。弗洛伊德最初是作为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歇斯底里症患者。他发现歇斯底里症的根源主要不是由于生理的原因,而是在于深刻内在的心理因素。他将这种存在的心理因素归结为儿童期被压抑的性意识,并由此创立了“无意识性本能学说”,认为神经症的发作就是性意识的长期压抑最后总爆发的结果。弗洛伊德将他的发现加以总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最富创见的心理学说,并将这一学说全面推广到哲学、社会、宗教、文化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埃里希·弗罗姆一直致力于研究现代人的性格结构及有关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问题。这本《逃避自由》是这项研究的一部分。目前的政治发展及其对现代化最伟大的成就——个性及人格的独一无二性的潜在威胁,使他决定中断大范围的研究,集中精力专门研究对现代文和社会危机最要紧的一个方面,即,自由对现代人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