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赖声川的创意学 豆瓣
7.8 (12 个评分) 作者: 赖声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8
畅销经典,首次增入赖声川亲笔——“赖声川创作笔记”(1979年以来的编年册)。
刹那的灵感有迹可循,神秘复杂的创意如何学习?创意是一场人生修行。
自从《创意学》一书出版以来,《暗恋桃花源》导演赖声川也成为华人世界之创意导师。
创意虽神秘,也是可以“学”的。在这里,赖声川提出一整套创意理念,从灵感的产生到实践转化,总结出“创意金字塔”模型。赖声川结合生活体验、作品案例,分享积累多年的创作和教学经验,解析创意生成和实现的过程,实用,开放,引人思索。本书不仅写给创意产业工作者,每个普通人也可以有所领悟,激发创意,高品质生活。
《赖声川的创意学》出版后,实现了赖声川心中偷偷的愿望:这本书不仅吸引了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读者,更是吸引了大量的工商管理企业界人士。
克利与他的教学笔记 豆瓣
Pädagogisches Skizzenbuch
作者: [德] 保罗·克利 译者: 周丹鲤 译 / 曾雪梅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 6
本书德文本初版于1925年,英译本初版于1953年。此后不断被译成各种文字,流布全世界。时至今日,该书仍是美术教育家们的权威性参考书籍。
本书从相互缠绕的线条这样简单的现象开始,引导读者逐渐加深对确定的结构平面、尺寸、平衡和运动的理解。但是克利并不采用纯抽象的表现方式。学生仍然处于熟悉的世界当中——通过克利简单、流畅的图画及精确的图文说明直接体现,熟悉的世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棋盘,骨骼,肌肉,心脏,水车,植物,铁轨枕木,走钢丝的人——这些都成为包豪斯学院43个设计课程的实例。
中央美院周至禹教授作序推荐。
美术并不重视人们已经看到的东西,而是通过创造使人们看到事物。
——[德]保罗•克利
我被颜色所主宰,我不需要去抓住它,颜色永远控制着我……这是幸福时刻的感受,颜色和我已经合为一体……
——[德]保罗•克利
包豪斯经典译丛(Bauhaus Series)
《艺术中的精神》 [俄] 康定斯基 著
《点线面》 [俄] 康定斯基 著
《艺术与艺术家论》 [俄] 康定斯基 著
《克利与他的教学笔记》 [德] 保罗•克利 著
《克利的日记》 [德] 保罗•克利 著
《色彩构成》 [美]约瑟夫•阿尔伯斯 著
曲院风荷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朱良志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 - 3
本书重点不在对具体的艺术理论进行推演,而是意在打通艺术理论经和具体艺术之间的通道,到鲜活的艺术之中,去寻找理论的“歇脚处”;打通艺术和人生之间的通道,到艺术之中,寻找另人特有的人生智慧。中国艺术渊深和海,我舀起一瓢之饮,来说大海的意味,其浅疏显而易见。只能说它传达了自己的一点真实体会而已。
本书共十讲,第一讲听香,讲神情问题;第二讲看舞,主要讲动静关系问题;第三讲储蓄,以“曲径”之名;第四讲讲中国艺术理论中见大的思想,这是东方艺术理论中的特有思想,以“微花”名之;第五讲枯树,说中国艺术中大巧若拙的思想;第六讲空山,说虚实问题;第七讲冷月,说中国艺术中荒寒冷寂的境界;第八讲和风,论中国艺术中的和谐思想。第九讲名慧剑,说的是妙悟的体验;第十讲名扇舟,说的是中国艺术的写意传统。
对焦中国画 豆瓣
作者: 罗淑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5
罗淑敏身为艺术教授,多年教学经验下深明学生“轻国画、重西画”之因由,遂写下本书,深入浅出地解说阅读国画的六大方法,并辅以大量中西画作比较,让读者对准焦点,进一步了解两者间之分别与欣赏角度之差异。
随着罗淑敏领航的这趟国画之旅,读者将逐步了解国画的承传概念,各种写意笔墨及留白构图,及阅读手卷与人物画之关键事项。此书本身就是一副画论式手卷——层层拆解有关阅读中国画的窍门,由此轻松地进入中国艺术乃至中国文化的殿堂。
画家生涯 豆瓣
Painter's practice : how artists lived and worked in traditional China
7.8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高居翰 译者: 杨贤宗 / 马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1
本书为“高居翰作品系列”第五种,也是中译本的首次面世,主题讨论中国古代画家,尤其是元、明、清晚期画家的工作与生活。高居翰在这本书中,试图打破文人画家“寄情笔墨、自书胸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话,从实际的社会生活层面,考察了不同阶层画家的状态,他们如何将作品作为社交的礼物与应酬,如何通过卖画来养家糊口,如何苦于画债繁多而草草了事或雇佣助手,而对赞助人、收藏家和顾主来说,他们如何从画家手中取得作品,他们的希冀和要求对画家创作能起多少权重,他们如何判断获得是一张应酬之作还是一幅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总之,在出自文人之手的主流撰述之外,高居翰通过搜集大量信笺、笔记、题跋等容易被忽视的材料,向读者展开了一幅自宋末以后,随着商业繁荣、社会中对绘画需求增加,画家们在不同层面谋生与创作的生动场景,使我们更充分地了解和考虑到一幅作品创作的原初情境,从而重新调整对艺术风格、品评标准的看法,读来令人读来耳目一新,是同类书市场中难得而重要的学术普及读物。
艺术通史 豆瓣 Goodreads
Art: The Whole Story
作者: [英]史蒂芬•法辛 / Stephen Farthing 译者: 杨凌峰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 - 2
这是一部全新视野下的世界艺术史,由杰出的英国画家史蒂芬•法辛(Stephen Farthing)领衔主编。与其他之前的艺术史类图书最大的不同在于,本书着眼于培养读者的艺术鉴赏能力。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艺术史学者、艺术评论家、博物馆学者、作家等数十位强大的专家团队,经过数年努力推出的这部全新艺术史旨在培养读者敏锐的、入木三分的洞察力,改变观众在游览美术馆时被动消极的欣赏习惯。读者只需在家静静翻阅此书,在通俗易懂的文字间,就能发现一个可信赖的艺术鉴赏向导。书中虽涉及漫长的历史时段和数量惊人的艺术创作流派,但始终遵循一个重要的根本原则,那就是聚焦于个体影像作品的深入分析。全书的核心是对收录的大师杰作的丰富内涵加以阐述。全书超过1000幅精美插图,铜版纸全彩印刷,力求还原艺术作品之美。通过欣赏艺术家眼中的世界影像,读者将大有收获。
人类社会从不缺少艺术。一如讲故事和歌唱,描绘、装饰也是人之天性,就像鸟儿筑巢般自然。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情境影响下,在不同的时代与地域,艺术的表现形式大相径庭。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如今我们又该怎样去解读?为什么在某些历史年代,艺术得以繁荣,而在其他的时段则没有?某些艺术作品又为何如此重要?
本书开篇深刻的历史综述将艺术置于社会与文化演变的时代情境中来观照。从国家政权社会形成之前及至现在,这种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一直在全球各地延续。按照年代顺序,它逐一回溯了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艺术演进。书中配以丰富的插图,遴选的代表作品浓缩了每个时代或艺术流变的显著特征,极具深度的评述触及了几乎所有艺术品类,从绘画、雕塑到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它对史上重要艺术家的理念与作品都给以深入阐述与评价,揭示出艺术家们如何彼此影响以及其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关于时代文化和各位艺术家的详尽大事记,让本书的历史情境视野更加清晰。从用色、视觉隐喻到技法创新和传统的延续,本书对入选杰作从多重层面进行详尽分析与阐释,让读者对这些传世作的完整意义有深刻的了解。读者将惊叹于印度莫卧儿王朝细密画的精妙复杂,将为19世纪日本浮世绘的价值所震撼,将懂得修拉那幅非凡的杰作《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基于色彩理论背后的科学依据,将明白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在当年为何会引起轰动。
自最古老的史前时期雕塑和洞穴画开始,人类便求诸艺术以记录自己的创作冲动。今天,我们绘画、印刷和雕塑的欲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这种内心的愿望在继续揭示我们是谁、我们如何生活。如果你爱好并希望更好地理解艺术,翻阅此书将是你的不二选择。
林风眠艺术随笔 豆瓣
作者: 林风眠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 - 11
林风眠(1900-1991),生活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光景,林风眠的艺术生涯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的缩影。林风眠对中国绘画和西洋美术都有非常深刻和独特的理解,在近代中国美术史上深有影响。他的理论立足于振兴中国艺术;他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主张中西艺术取长补短相互沟通,构筑起富有时代性、民族性、个性的艺术,都为艺坛所称道。
The Art of Mu Xin 豆瓣
作者: Alexandra Munroe / Toming Jun Liu YU Art Gallery 2001 - 10
Mu Xin (b. 1927) is one of the leading artist-intellectuals of the Chinese diaspora. Now living in New York City, he is known for his complex writings and paintings. A formidable figure in the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ism, Mu Xin is admired for his unique synthesi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esthetic sensibilities and intellectual traditions. This beautifully illustrated catalogue focuses on a group of thirty-three landscape paintings that Mu Xin painted between 1977 and 1979, in the immediate aftermath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Many of these works have never been exhibited or published in the West. In addition, the book features Mu Xin's Prison Notes, sixty-six sheets that were written when the artist was in solitary confinement in China in 1971-72. This catalogue will accompany an exhibition on view at the 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 from October 2 to December 9, 2001. The exhibition will then travel to the David and Alfred Smart Museum of Art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from January 24 through March 31, 2002, at the Honolulu Academy of Art from October 2 to December 1, 2002 and at the Asia Society in New York City. Other venues to be announced.
多余的素材 豆瓣
7.6 (14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 - 1
本书内容:1968年,“文革”乱世,我满十五岁,趁乱学起油画来。在大墙面大铁皮上才画了几幅毛主席“红宝像”,我就认定自己已经是个法画家。冬季头一场雪,我约了两位大我几岁的工人画友,郑学明,李云晖,直奔淮海路西端襄阳公园,瞄准园外那座有五个圆顶的东正教教堂画写生。那年,教堂早已成了卢湾区抄家物资管理办公室,但圆顶不容易“抄”走,我们早就选定一下雪就画它:它多像苏联画册中的景象——什么是苏联,旧俄、东正教,我们全不懂,但那又怎样!
蓄墨小言 豆瓣
作者: 周绍良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9 - 4
《蓄墨小言》为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记墨的书始于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里的《墨谱》一卷、李孝美《墨谱》、晁说之(一说是其弟贯之)《墨经》,以及何蘧《春渚记闻》里面的记墨部分都是。但这些书的内容往往涉及墨的各方面,如墨的历史,制造的方法,制墨名家的事迹,墨的名目、制作和其他有关的故事,并不限于记载墨的本身,更不是专谈藏墨的。到了元朝张寿《畴斋墨谱》(作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见吴昌绶《十六家墨说》)和陆友的《墨史》才侧重记载历代制墨家和他们所制的墨,但尚不是专门记载藏墨的著作。如张寿就记载他的朋友杨好谦请他试墨数十笏的事,可见还是把墨主要作为写字的工具而不是供收藏的文物。再后到了明代,如书家邢侗好墨,《十六家墨说》里刻有他的《墨谭》和《墨记》,记载了他自己所藏和见闻所及的墨。他的墨有的是藏而不用的,如罗小华署有辛亥年号的墨,据说“弹之铿铿作金石声,色理阁然,钻之弥坚,即烦博浪一击,不能骤碎,然亦不欲研磨。宝若躯命,再三十余年,拟作河间圹中殉,不复令从世代间磨人”(见《十六家墨说》上卷十一页)。同时他也记载了磨试程君房墨的经验。先试的是“妙品”和“重玄”,说它们“入目色泽无异时工,磨而试之,勃然五色云起凤池之上,坚而能润,黝而有光。余求所谓舐笔不胶,入纸不晕,今始见之”(同上十五页)。后来知道“妙品”尚是程墨的下乘,他就又试“寥天一”(或“非烟”),“旋洗端砚,注水涓滴,试磨一线。紫烟上浮,神王气清,精光射目。其视‘重玄妙品’迥出天渊”(同上十六页)。可见他对墨也还是既藏也磨的,这就是说,他并没有把墨纯粹当做收藏对象来对待。此外明人项元汴《蕉窗九录》里有《墨录》,麻三衡《墨志》里有《系氏》一篇记载墨工姓名,《稽式》一篇记载墨的名目,然而也都还不是专记藏墨之作。
傅山的世界 豆瓣
9.6 (16 个评分) 作者: 白谦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4
十七世纪是中国书法史由帖学转进为碑学的关键时期,而傅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不同于以往治书法史的学者,本书作者白谦慎并不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藉由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发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在试图重新勾勒傅山的生活经验之际,作者不仅对中国书法史的这个转折,也对十七世纪的中国文化世界,提供了全新的关照。凡有兴趣于明清易代之际中国社会之各侧面的读者,此书亦为必读的作品。

此书英文、中文繁体字版甫出,即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热切关注,被评为“迄今为止研究单个艺术家的最优秀的著作之一”。
The Chinese Written Character as a Medium for Poetry 豆瓣
作者: Ernest F. Fenollosa / Ezra Pound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08 - 3
First published in 1919 by Ezra Pound, Ernest Fenollosa's essay on the Chinese written languag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often quoted statements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poetics. As edited by Pound, it presents a powerful conception of language that continues to shape our poetic and stylistic preferences: the idea that poems consist primarily of images; the idea that the sentence form with active verb mirrors relations of natural force. But previous editions of the essay represent Pound's understanding - it is fair to say, his appropriation - of the text. Fenollosa's manuscripts, in the Beinecke Library of Yale University, allow us to see this essay in a different light, as a document of early, sustained cultural interchange between North Americaand East Asia. Pound's editing of the essay obscured two important features, here restored to view: Fenollosa's encounter with Tendai Buddhism and Buddhist ontology, and his concern with the dimension of sound in Chinese poetry. This book is the definitive critical edition of Fenollosa's important work. After a substantial Introduction, the text as edited by Pound is presented, together with his notes and plates. At the heart of the edition is the first full publication of the essay as Fenollosa wrote it, accompanied by the many diagrams, characters, and notes Fenollosa (and Pound) scrawled on the verso pages. Pound's deletions, insertions, and alterations to Fenollosa's sometimes ornate prose are meticulously captured, enabling readers to follow the quasi-dialogue between Fenollosa and his posthumous editor. Earlier drafts and related talks reveal the development of Fenollosa's ideas about culture, poetry, and translation. Copious multilingual annotation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edition. This masterfully edited book will be an essential resource for scholars and poets and a starting point for a renewed discussion of the multiple sources of American modernist poetry.
与风景对话 豆瓣
作者: [日] 东山魁夷 译者: 郑民钦 花山文艺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 11
收录《光与影》、《我的恩师》、《回归》、《红与黑》、《冬日的东京》、《回顾与出发》、《白夜的诱惑》等随笔作品。
本质或裸体 豆瓣
作者: (法)弗朗索瓦·于连 译者: 林志明 / 张婉真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 - 5
《本质或裸体》什么是西方艺术中裸体的本质?为什么中国艺术中没有裸体?
身为汉学家和哲学家的法国人于连,以其独特的视野和角度,将这样的问题推到了读者面前。在西方,裸体从古到今,渗透各种艺术门类,并且成为西方艺术的基础。即便是教会遮掩了性,却也保留了裸体。而裸体似乎从未深入到另一个广袤的文化空间中,这便是中国文化。令人惊异的是,中国艺术传统中并不乏人物绘画和雕塑。
气势撼人 豆瓣
The Compelling Image: Nature and Styl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Painting
9.5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高居翰 译者: 李佩桦 / 傅立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8
十七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面临改朝换代、人心惶惶的混乱时代,但在艺术史上,却是画家创作力最旺盛的时代。高居翰在书中提到:“即使在世界艺术史上,欧洲十九世纪以前的画坛,也都难与十七世纪的中国画坛媲美。”这是一部以最浅显的方式带领读者由小见大,进而透视中国绘画本质的大书。透过作者雄辩而生动的解析,以及丰富细腻的图版对比,读者可以毫无困难地进入中国十七世纪多位艺术大师──包括张宏、董其昌、吴彬、陈洪绶、弘仁、龚贤、王原祁、石涛──的心灵与创作世界,同时也可以一窥中国艺术里自然与风格的复杂辩证关系。
素描的诀窍 豆瓣
9.1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伯特·多德森 译者: 蔡强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 - 3
《素描的诀窍》中的每一章都包含一些设计,这些设计是让读者对所讨论的诀窍进行运用。每章的最后都有一个回顾及设计自我评估部分。这些设计都有的放矢,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定数量的问题。其中有一些设计要求明确,从特殊角度对物体进行观察,或是夸大现实。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要画出好看的图,而是要让你了解新的观察方法并作出反应。
这本书中包含了大量作画的类型——快速作画、草图作画、写生簿作画以及完整的构图作画。有些地方使用了照片作为辅助,以免产生不真实的印象。除非有另行注明,书中绘画都为作者本人所作。
读者可以按顺序阅读书中各章内容设计。不过,如果你也像我一样相信机运,倒也是妨根据情况选择最为适合自己的阅读顺序。
包含55种提高绘画能力的具体诀窍,48节帮助掌握技巧的自助课程,8张评估自身进步的自评列表,让它们带你去重新认识视觉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