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美的历程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李泽厚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 10
《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贱、汉画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此书于一九八一年初版,多次再版重印达几十万册。已有英文、德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
艺术创业论 豆瓣
作者: [日] 村上隆 译者: 江明玉 中信出版社 2011 - 3
最具争议的日本当代艺术家村上隆,首次公开他艺术经营的真言《艺术创业论》,就在艺术界掀起涟漪。在书里,村上隆丝毫不讳言艺术是一种赚钱的手段,为了实现他理想中的“艺术创业”,他认为艺术不但要投入金钱,也要拥有国际视野及宣传战略。如果不能建立以世界主流艺术为目标的战略,不明白艺术行业的运作逻辑,艺术家就无法生存。艺术家如何创造自己的品牌形象?自己的艺术品如何推广到全世界?运作过程中的秘诀是什么?在本书中,村上隆以过来人的姿态,详论他在纽约艺术圈成功的过程,告诉你艺术与商业之间的逻辑和秘密。
抽象与移情 豆瓣
Abstraction and empathy
7.7 (7 个评分) 作者: [德] 沃林格 译者: 王才勇 金城出版社 2010 - 9
沃林格的这部早期著作是从情致的反命题出发的,抽象与移情的对峙构成了全书的结构,全书的论点和框架均由这个对峙而来。抽象是一个至上的艺术律令,沃林格首先是单纯作为移情的对立面而否定性地去界定这个概念的。至于移情这个概念,沃林格则是从立普斯的美学中吸收而来的,但他与立普斯不同 ,他不认为移情是我们面对对象的审美态度以之为前提条件并始终以其为特征的普遍原则,他更多地是把移情描述为这样一种审美态度,这种审美态度仅仅适用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一切以之为传统的艺术作品和面对这种艺术作品的观赏者的态度,因而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这种极具人性意味的向自然的移情并不是天生自在的,而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而且,尤其是由艺术所催发出的东西。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触及到一个纲领性的核心,这不仅是艺术学和美学方面的核心,而且也是艺术史和艺术批评方面的核心。
◎出版之后短短十几年内,该书不断得到重新再版和修订,这本著作成了表现主义时代最杰出的艺术学文献。
金城出版社同系列作品还有:
《席勒美学信简》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333436/
《弗洛伊德论美》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387860/
《文明的忧思》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407815/
物中看画 豆瓣
作者: 扬之水 金城出版社 2012 - 6
本书主要由“琴棋书画”图:雅与俗的交汇和分流、马和之诗经图、从《闸口盘车图》到《山溪水磨图》、物中看画、山水有情、物恋等文章集成。人各有所长,人各有所短,诚如作者所说,她自己“无论读诗还是读画,我都缺乏敏锐的文学艺术感受力,也完全没有理论的指导,所关注的只是诗中与画中的‘物’。缺乏者,自然是‘短’;关注者,勉强可以算作‘长’罢。”这本书,不啻为作者自己所短与所长的自白。
白谦慎书法论文选 豆瓣
作者: 白谦慎 荣宝斋出版社 2010 - 6
本书收入了书法史学者白谦慎发表于不同时期的论文20篇,其中包括他在30年前撰写的那篇至今仍为书学界经常援引的处女作《也论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和倍受书画鉴定界前辈赞赏的《八大山人花押“十有三月”考释》,以及最近才译成中文的《17世纪中国艺术中的疾病、残疾与畸形》等。内容涉及书法美学、书法史、书家研究、20世纪书法、海外书法研究,全面地展示了他的学术关怀和理论视野。
艺术的去人性化 豆瓣
7.2 (8 个评分) 作者: [西班牙]奥尔特加·伊·加塞特 译者: 莫娅妮 译林出版社 2010 - 4
简介:
奥尔特加·伊·加塞特不仅仅是一位理论家,他还是一位将理论提升到艺术层面的思想家。因此,他的这部关于艺术、美学的经典之作本身便是一件艺术品。文中闪烁的真知灼见,由奥尔特加用诚恳、谦逊而略带戏谑的口吻娓娓道来,没有故作高深的辗转呻吟,只显出了兼容并蓄的大家风度、入木三分的见识和眼力,以及客观、缜密的逻辑推理。文中清晰地梳理了现代艺术史上最重要的思潮,为读者指明了一条品味艺术实质之路,并对现代人类的境况和未来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时至今日,“艺术的去人性化”仍是现代艺术批评史上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源头。
导读:
(奥尔特加)是尼采以后最伟大的作家……
——阿尔贝·加缪
新艺术将观众分为两个群体:懂的人和不懂的人,也就是说艺术家和非艺术家。新艺术是艺术化的艺术。
——奥尔特加·伊·加塞特
经由奥尔特加这么解释,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新艺术总是充满了许多匪夷所思的表现手法,为什么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们总是不停地向我们传统的艺术理解力挑战。
——周 宪
艺术与物理学 豆瓣
作者: (美)史莱因 译者: 吴伯泽 / 暴永宁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 9
艺术阐释视觉的世界,物理学描述其不可见的作品,这种区别使得两个领域看上去似乎完全是对立的。但在《艺术与物理学》一书中,史莱因通过历史面面俱到地追溯了艺术与物理学的背景,提示了在各种想象力中惊人的相关性。
从古希腊的雕塑家到瓦霍耳和姜斯,从亚里士多德到爱因斯坦,艺术家们预见到了科学家们的发现,例如莫奈和塞尚就由直觉知道了将由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中引发的剧变。在其生动多彩的叙述中,史莱因探索了在整个历史中如此众多的场合,艺术的突破怎样地预示了物理学家们富于想象的洞见。
《艺术与物理学》一书既令人激动,又富于创新,是艺术的浪漫与科学的剧作之天衣无缝的结合,是一部令人愉悦的思想史。
演员自我修养(第二部) 豆瓣
作者: [苏]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译者: 郑雪来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6
《演员自我修养》(第2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20世纪初俄罗斯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继承了西欧和俄罗斯的现实主义戏剧艺术传统、积累了他本人的表演和导演经验,并在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创作实践基础上创立的现实主义演剧体系,也是世界上表演艺术理论中最具影响的理论体系。
Schriften zu Kunst und Literatur 豆瓣
作者: Niklas Luhmann Suhrkamp Verlag 2008 - 4
Die traditionelle Frage an die Kunst war und ist die nach ihrem Wesen – die ehrwürdigen Antworten, die gegeben wurden, waren jedoch von kurzer Halbwertszeit. Denn Kunst verändert sich – ganz im Gegensatz zu den Wesensdefinitionen ihrer Beobachter.
Im Jahr 1976 stellt allerdings der Wegbereiter der Systemtheorie eine neue, überraschende Frage: »Ist Kunst codierbar?« Dahinter steht die völlig anders ansetzende These, daß Kunst sich im Unterschied zu wirtschaftlichen, politischen oder wissenschaftlichen Operationen durch die spezifische Codierung ihrer Kommunikationen auszeichne. Dieser Neuansatz hat zu einer äußerst fruchtbaren und weltweit wie interdisziplinär geführten Diskussion geführt. Dieser Band versammelt Luhmanns maßgebliche Beiträge zur Systemtheorie der Kunst und Literatur und einige unpublizierte Texte aus dem Nachlaß. Eine Skizze dieses Ansatzes und seiner Wirkungsgeschichte bietet dabei das Nachwort zu dieser Textsammlung.
熊秉明美术随笔 豆瓣
作者: 熊秉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
《熊秉明美术随笔》收录关于熊秉明的美术随笔数十篇,用他独特的文字来为你解说一个艺术的世界。宗璞这样说熊秉明:许多书的归宿是废纸堆,略一浏览,便可弃去;部分书的归宿是书柜,其中知识,可以取用;有些书的归宿则在读者的灵魂中。熊秉明的书便是如此。印在那里,化在那里,亮在那里。在人生的行程中,若想活得明白些,活得美些,都应读一读熊秉明。
展览会的观念 豆瓣
作者: 熊秉明 文汇出版社 1999 - 6
“观念艺术”可以解作“观念”和“艺术”,这是作者的独特理解。在传统艺术中,观念和艺术两者是交融的;在观念的艺术中,两相分开来了,一边有艺术,一边有观念。作者所谈展览会的观念,谈观念的展览,和布置在画廊里的展览会是一回事,是一个组合体,都名作“展览会的观念--或者观念的展览会”。本书从此“观念”出发,作者畅谈自己的艺术,如雕塑,诗歌,剪纸,都似乎站一定的空间里来作观照,颇有“现代”或“前卫”性,作者也由此形一种艺术“观念”:传达的观念乃是首要的。
本书的另一部分由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谈到黑人艺术,谈到杰克梅第的雕刻,谈到达利的画, 谈到毕加索,谈到梵・东根……熊秉明先生的艺术观念也由此徐徐而来。
不朽的林泉 豆瓣
Garden Paintings in Old China
7.0 (6 个评分) 作者: 高居翰 / 黄晓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8
本书作者高居翰是著名中国艺术史专家,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荣休教授;黄晓、刘珊珊为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三人的“远程合作”造就了本书。
本书纪念的是一个业已逝去的世界。往昔的胜景不在,但幸由中国古代的那些伟大画家,借助他们的杰作,我们得以感受那些美好乐园的流风余韵。三位作者一起首次对中国绘画作为视学记录和美学再创造的功能做了探讨,该功能在书中的落实点——便是中国园林。
平面设计我的第2语言 豆瓣
作者: [美] 鲍勃·吉尔 译者: 顾琛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 1
这是一本在平面设计领域中把设计当作问题解决的标志性作品。作者用一种简单、清晰、准确的方法来解读设计过程,揭开了设计的神秘面纱。无论是对设计专业的学生还是对专家教授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无比珍贵的灵感源泉。
The Use and Abuse of Art 豆瓣
作者: Jacques Barzu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5 - 6
"When an extremely intellectual, extremely experienced, extremely wise man shares his thoughts with others, the result seizes the imagination at once. Such is the effect of these essays, a series given as lectures at the National Gallery in 1973. Mr. Barzun examines art as religion, as destroyer, as redeemer, and in relation to what he calls "its temper, science", but never forgets the basic essential. As he says, "the last word on art should indeed be: mystery. But that need not stop any of us from dealing with it as if we understood more than we can". And how good it is to have one's mind stretched to that understanding of "more."--Virginia Quarterly Review
江岸送别 豆瓣
Chinese Painting of the Early and Middle Ming Dynasty, 1368-1580
8.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高居翰 译者: 夏春梅 [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8
朱元璋推翻蒙元政权,建立明朝以后,却也带来了一段腥风血雨的统治,许多文人画家都落得了身首异处的凄惨下场,形成明初画坛的空白时期。本书探讨明代初期与中期的绘画发展,除了讨论明代画家如何赓续元代的绘画成就,寻求创新之外,也探讨了宫廷绘画与浙、吴(苏州)、南京等地方画派的表现及其发展。书中对于画家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其绘画风格的关系,也有极为精彩透辟的讨论。
The Tradition of the New 豆瓣
作者: Harold Rosenberg Da Capo 1994 - 9
Harold Rosenberg was undoubtedly the most important American art critic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t was he who first coined the term ”Action Painters” to refer to the American Abstract Expressionists such as Pollock, Kline, and de Kooning. Rosenberg’s seminal writings on this movement, as well as on other artists such as Newman and Rothko, appear in The Tradition of the New (1959), his first and most influential book; its effects on subsequent art criticism, and the practice of art itself, are still felt today. The essays in this book are not limited to the art world, however: He also discusses poetry, political and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s wide-ranging, independent, and deeply probing as the essays of Walter Benjamin, Harold Rosenberg’s The Tradition of the New is a true classic of twentieth-century critic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