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人的行為 豆瓣
Human Action
作者: 米塞斯 译者: 夏道平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1
市场经济理论的经典。
2012年2月21日 已读
意理、功效主義、或然率;de Mere更接近讀音的譯成「美和」而不是「美勒」;偉大的著作更需嚴謹評判的閱讀,但還是佩服得五體投地;這本書2011年八月就開始讀了啊,太久了
2011 2012 Ludwig_von_Mises 奧地利學派 猶太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豆瓣
Think on These Things
8.3 (34 个评分) 作者: [印度]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 叶文可 群言出版社 2004 - 10
本书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展现其智慧的结晶,克氏常常在林间散步及树下静坐,从大自然里体悟人类问题的根本纠结所在。他常常以一首诗的方式或描述林间的小鸟飞翔,或描述印度河边洗衣的老妇人,带领你进入他的思想世界,既无诡辩也无知识累积的累赘。他常常强调真理自在人心及独立思考判断的重要性,他强调的是真理必须自己去追求,去领悟无法经由别人代替你去做。就好像身体的病痛必须自己去承担任何人都无法替你去承担去一样。这就是为什么这不只是一本好书还是直得珍藏的好书。
相约星期二 豆瓣
Tuesdays with Morrie
7.8 (110 个评分) 作者: [美] 米奇·阿尔博姆 译者: 吴洪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莫里·施瓦茨是作者米奇·阿尔博姆在大学时,曾给予过他许多思想的教授。米奇毕业十五年后的一天,偶然得知莫里·施瓦茨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来日无多,这时老教授所感受的不是对生命即将离去的恐惧,而是希望把自己许多年来思考的一些东西传播给更多的人,于是米奇·阿尔博姆作为老人唯一的学生,相约每个星期二上课。在其后的十四个星期里,米奇每星期二都飞越七百英里到老人那儿上课。在这十四堂课中,他们聊到了人生的许多组成部分,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爱,如何面对恐惧,如何面对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钱与文化,衰老与死亡。最后一堂课是莫里老人的葬礼,整个事情的过程,以及这十四堂课的笔记便构成了这本《相约星期二》。
挪威的森林 豆瓣 Goodreads
ノルウェイの森
8.2 (682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 2
这是一部动人心弦的、平缓舒雅的、略带感伤的恋爱小说。小说主人公渡边以第一人称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晚间两人虽同处一室,但渡边约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相遇,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相约星期二 豆瓣
Tuesdays with Morrie
8.6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米奇·阿尔博姆 译者: 吴洪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
莫里是一位年逾七旬,身患绝症的社会学心理教授,1994年,当他知道自己即将因病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与自己的学生,美国著名专栏作家米奇・阿尔博姆相约,每个星期二给学生上最后一门课,课程的名字是人生,课程的内容是这位社会学教授对人生宝贵的思考,课程总共上了十四周,最后一堂是老人的葬礼。
老人谢世后,学生把听课笔记整理出版,定名为《相约星期二》。书中涉及有关世界与死亡,家庭与感情,金钱与永恒的爱等人生永远的话题。该书一出,立即引起全美的轰动,连续40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中译本出版后,也引起了国内各界的广泛关注―――感召力是没有国界的。
作家余秋雨在此书的序言中说:“他把课堂留下了,课堂越变越大,现在延伸到了中国。我向过路的朋友们大声招呼:来,值得进去听听。”
多余的话 豆瓣
9.2 (17 个评分) 作者: 瞿秋白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9 - 11
本书收录了瞿秋白烈士生前发表的多部文章。
其中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多余的话》,是瞿秋白在被敌人逮捕之后,在狱中写下的告别这个世界的文字,读来令人动容。
第二部分是瞿秋白在年轻的生命中写下的对于生活的种种感想。
第三部分,收录了瞿秋白读书生活中的作品。
本书是对于瞿秋白烈士生前作品的一次回顾,反映了一个革命者是怎样走上革命道路又怎样成为中国最优秀的革命领导人的。
朋友还是对手 豆瓣
Vienna and Chicago: Friends or Foes? A Tale of Two Schools of Free-Market Economics
作者: [美]马克·史库森(Mark Skousen)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本书是马克·史库森(Mark Skousen)的又一部力作。基于他对两大学派经济学家的访谈,揭示了他们各自的强势和弱势,在每章的结尾部分都对“谁对谁错”作出了研判。最后,全书的分析得到了令人惊喜的结论,正如作者在全书结尾所期望的,这两个争论不休的学派有望增进他们共同的理论基础。
Faust 1. Der Tragödie erster Teil. 豆瓣
作者: Johann Wolfgang Goethe Philipp Reclam jun. Verlag GmbH 1986
2012年7月1日 已读
兩年前讀與兩年後讀的感覺真不同,兩年前是「身在此山中」,兩年後是「柳暗花明又一村」;Stand: Anfang 2014, unglaublich dass vier Jahre schon vergangen sind, Tränen folgt Tränen...
2010 2011 2012 2014 德國
中华帝制的衰落 豆瓣
The Fall of Imperial China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魏斐德 译者: 邓军 黄山书社 2010 - 9
本书一直以来被美国多所大学作为中国历史课程的基本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等宏大背景出发,对一个帝国如何建立秩序走向强盛、又如何最终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境,作了总体的解剖和透视。作者在强调中国社会内在发展动力的基础上,结合内外两方面因素来解释中华帝制的衰落,超越了当时中国史研究领域中盛行的“冲击-反应”研究模式。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9/10(中文版) 豆瓣
作者: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10 - 4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9/10(中文版)》主要内容包括:在中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积极致力于人类发展事业,提高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作为联合国的发展机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利用其丰富的国际经验,帮助中国寻求应对发展挑战的切实途径。通过建立伙伴关系和不断创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削减贫困、加强法治、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防止艾滋病等一系列工作中,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和公平的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
Concepts In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豆瓣
作者: Ellen Monk / Bret Wagner Course Technology 2005 - 3
Editorial Reviews
Product Description
One of the most exciting developments in business today,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offers a wealth of opportunities for increased productivity by bringing a company's many different systems together into one large integrated system. This complete introduction to the world of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provides the necessary background for success in today's marketplace.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陈志武 中信出版社 2008 - 10
今天的世界里,勤劳是否还是财富与收入的决定性因素?是否还“勤劳致富”?如果不是勤劳,那又是什么呢?——不管对穷人还是富人,不管对过去人还是现代人,只要进取心是人之本性,财富话题总会令人着迷,也永远会令人着迷。
~~~~~~~~~~~~~~~~~~~~~~~~~~~~~~~~~~~~~~
比较一下各国的贫富悬殊现状才发现,原来“地大物博”、物资丰富只能给一个国家提供优质的“先前条件”,但这些并不是“先决条件”。经验说明,一个国家更重要的财富是其能促进财富创造的制度机制及与其相配套的自由金融创新体系,这种制度财富是无形的,但它比有形的“地大物博”更重要、更“值钱”。
金融创新之所以对个人消费者很关键,是因为这些创新可以帮助解放居民的消费潜力,调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而同时,产权保护和其他制度机制的作用为创业者以及财富拥有者提供了正面的激励,为进一步投资增长提供稳定的预期。足够的金融证券品种帮助社会大众规避风险、调配不同时候的收入。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也相对很廉价的劳动力,这种劳动力优势在经济增长初期可以弥补、对冲高制度成本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怎样让每个居民从增加的人力资本感到“富有”呢?那就得通过金融创新来帮助老百姓把人力资本“兑现”、把他们未来的收入流进一步“证券化”。
Predictably Irrational 豆瓣
7.5 (8 个评分) 作者: Dan Ariely Harper Collins 2008
From Publishers Weekly
Irrational behavior is a part of human nature, but as MIT professor Ariely has discovered in 20 years of researching behavioral economics, people tend to behave irrationally in a predictable fashion. Drawing on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 behavioral economics can show us why cautious people make poor decisions about sex when aroused, why patients get greater relief from a more expensive drug over its cheaper counterpart and why honest people may steal office supplies or communal food, but not money. According to Ariely, our understanding of economics, now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of a rational subject, should, in fact, be based on our systematic, unsurprising irrationality. Ariely argues that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previously ignored or misunderstood forces (emotions, relativity and social norms) that influence our economic behavior brings a variety of opportunities for reexamining individual motivation and consumer choice, as well as economic and educational policy. Ariely's intelligent, exuberant style and thought-provoking arguments make for a fascinating, eye-opening read. (Feb.)
Copyright © 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a division of Reed Elsevier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