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論語譯註 豆瓣
9.4 (17 个评分) 译者: 楊伯峻 譯註 中华书局 1980
在中華名族歷史文化的長卷上,記錄著一位元飲譽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禪大師贊為“至聖無域澤天下,盛德有範垂人間”的先哲——孔子。
《論語譯注》彙編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獻《論語》二十篇,並作了較為具體的分析和解注。透過文字,我們仿佛和智者正面晤對,聆聽他“性相近,習相遠”的人性思想、“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任人唯賢”的人才觀念、“各因其才”、“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教學方法……而在我腦海中最難以忘卻的是他“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時時想徹的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國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這一教育思想的經典論述。
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殷海光 / 林毓生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8 - 11
本书最初是由台北狮谷出版公司于一九八一年出版的,后来台北远流出版公司于一九八四年曾发行再版。这本小书今天得以与大陆读者见面,笔者内心甚觉快慰。书中主要收集了作者于一九六○年负笈来美以后与先师殷海光先生之间的通信。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热烈与冷静 豆瓣
作者: 林毓生 1998 - 6
目录
试图贯通于热烈与冷静之间――略述我的治学缘起 (代序)
一、什么是“创造性转化”
二、“创造性转化”的实际运作
三、“创造性转化”的再思
四、为什么应该推行“创造性转化”
五、中国家庭观念的“创造性转化”
六、“错置具体感的廖误”
七、传布家思想“创造性转化”的道路
八、始终忠于知性的神明
九、自由不是解放
十、自由的两项基本原则
一一、法治下的自由
一二、普通性与抽象社会演化的结果
一三、普遍性与抽象性是社会演化的结果
一四、临时性的历史主义者
一五、世事和真理不同
一六 、 “理念忆型分析”的必要
一七、50年代台湾的政治环境
一八、我少年时爱国意识与政治意识
一九、殷海光先生的逻辑课
二0、殷我先生影响了我一生
二一、给历史的开展一个可能的选项
二二、以真诚的生命投入思考的工作
二三、民主的历史意义
二四、民主理论发展的前景
二五、敬傅正先生
二六、现代的公民社会
……
一二四、中国没有法治的传统
一二五、民主只能落实在支持民主的基础上
一二六、正视困难
编后记
2012年2月28日 已读
因為是合集,所以有些重複的內容;梁漱溟的一元論;還不錯,有料,結合奧派主觀論,待思考;厘清近現代幾代中國智識分子局限性;中國式一元論VS主觀論;法治;civil society三個蘊涵;
2012 中國 博蘭尼 台灣 史華慈
翻译新究 豆瓣
作者: 思果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 1
《翻译新究》是翻译家思果继《翻译研究》后的又一力作,是他十年治学的心血结晶,这本书再一次告诉读者在做翻译时如何处理形形色色的问题,其中心思想仍然是:译文要像中文。
迂回与进入 豆瓣
作者: 弗朗索瓦·于连 译者: 杜小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 2
前面,我已说明为什么我认为把意义的效果归于预先设定的范畴(通过政治―诗歌―哲学等领域;或通过手段:隐喻、引言、形象等)是不会有结果的。我也说明了为什么在别处,我指出,认为在书卷末尾设索引有实用价值的看法只是幻想。但是,既然我选择的道路是曲折的,那事先设定航标我认为是有用的。此外,我们难道不能绘制中国的意义图表(就像17世纪时的那些女才子们笔下常出现的爱情国地图)吗?意义或感情的“微妙性”:二者随后将能够各自按自己的意愿从这些标界出发旅行。
第二章从策略上的种种差异出发讨论倾斜的问题:中国传统兵书推崇的奇攻与正规战中的方阵进攻是针锋相对的。随后,我又在经典著作中考察这个问题:在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委婉的批评,或根据编年史书(《春秋》)所述,在外交场合引言赋诗产生的威力。我在第五章中,分析了人们何以能够通过行为的些微迹象感知到一种道德判断,这一章还提供了解读暗示的典例。到了第六章,这些则导致对间接的文化价值(政治的)的更具意识形态色彩的思考。因为中国的问题就在于此(至少像人们从竞技与政治广场中的希腊式的正面相对出发所感知到的):间接在中国的目的是妥协,由于检查造成的迂回变成为艺术的效果。
第七、八章又谈到了诗文评论,但却把评论引向更理论化的意义:我试图要弄明白为什么与希腊不同,中国没有设定一个作为表象的对象的世界;而沿顺出这样一种结果,为什么不是从表象性出发(象征性地活动)确立意义的前景(在希腊,神话的寓意化所发现的意义)。从迂回的种种形态出发,我要考虑它使人理解到什么(这两章是本书的中心,也是本书的绞合点)。第七章的开始是一条“隧道”,因为我必须在历史环链中澄清有关诗的间接的种种中国观念。而这在我看来是与希腊的一个根本不同所在:缺少另一种领域,或者说缺少另一个世界――精神的世界――形象会求助的世界。
从第九章起,我还是考察缺少另一种领域的问题,而这另一领域更准确地被设定为抽象化的和本质的领域。这一部分主要分析的是历来被视作精妙之语典范的《论语》。从《论语》出发,就引出了这样双重的对立:抑扬转调(孔夫子式的)与决断定义(苏格拉底式的)的对立,犹如整体与普遍的对立;同时还会提出这样的思想:既然孔子言论的迂回并不导向(“观念”领域的)他物,那这种迂回会在自身中找到自己的归宿;它不断地――以一种指示的方式――阐明现实。因为,通过圣人的言论的多样变化,我不断地适应了事物的更新;我从侧面或从另一角度接近现实,常常对之进行调整。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这种迂回同时也成为进入。
在读《论语》时,弟子觉悟的间接过程是相应于孔夫子的指示言论的,《孟子》的情况也是如此(第十一章)。《孟子》同样使人了解何为意在传播、而不是说服的言论,或可了解为什么圣人坚持要与哲学讨论保持距离。第十二章终于展开正面问题的讨论。关于难以形容的东西(绝对与无条件的“一”)的问题,似乎不再有两种解决方法:新道家思想家(注释老子的王弼)与新柏拉图主义者(他的同代人普洛提诺)相联系,中国和希腊互相对话。而我指出在中国由于缺少本体观点,否定的问题是如何被改造的(由此重新对“神秘主义”的普遍性进行质疑)。因为代表“道”的“绝对”特征的“大象”并不适合于类比的途径:除了自己的实在――个体的与具体的实在之外,大象不归结于其他任何实在,但是,它却向我们突出了一个既专一又有限的特征:个体与具体总趋向于把自己关闭在这个特征之中;“大象”并不通往某种实体,超过它之上,而是通过它使我们重归诸物的未被分化的基础,从而摆脱对它的任何误解偏见。
另一部古代道家的伟大著作(《庄子》)所达到的语言批评水平可能更准确地确定这种要求(第十三章):圣人之“明见”看不见其他东西,但在其中各种视点互相平衡并且任何排斥都自行消失。我们在此找到了理想的整体(与部分相对);这也像间接接近的功效――可能是无限多样化的。因为,在适应形势的摇摆中,“波动起伏”的言语从各个角度包围现实,经常贴合诸物的自发运动,并且让我们进入一个只不过是自然的“天”之中。
最后两章要指明,一种偏宠文章与其主题之间的“松懈”、“散漫”关系的文学艺术是如何在上述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戏剧(西方室内剧)的例证又一次深化了中国传统与希腊传统的分歧,因为,中国评论家(金圣叹)并不对剧本用以表象的方式感兴趣,而是根据迂回而曲折的文人视角去读剧本。我主张用隐喻的距离的观念去确定中文文字的这种理想,并且在最后一章(有关杜甫的部分),为了说明,我举出诗与诗题之间的差距产生的不同效果:由于在二者之中引入了差距,使得诗的蕴意分散难以抓住,诗则变得意味深长。
读者可能在读过最后两章后才会开始被隐喻的种种魅力所吸引。然后,特别直接接触过中国哲学的读者将会受益于第九章到第十三章的哲学巡视,而对中国译码感兴趣的读者将会受益于贯穿第一章到第六章的最初提出的问题的讨论。不管怎样,本书自始至终,航行方向不变:进行最远离逻各斯的航行,直至差异可能到达的地方去探险。
国运1909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雪珥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2
由作者发表在《中国经营报》上的专栏文章修改而成,畅谈晚清改革,针砭时弊,反响热烈。
1909年,整整一百年前,在改良派、革命派、执政者等各方势力的推动下,垂死的清王朝进行了最后的自救努力。但那场看上去轰轰烈烈的改革最终在各方的极度失望下被暴力革命所吞噬。100年前的改革为何归于失败?旅澳清史学者雪珥在为我们再现那一段历史的同时,也试图能找到其中的答案。
2012年3月6日 已读
作者這是在寫小說,還是在「認真」地寫學術著作?「美國學者都說.....」云云,哪位啊,比維基百科都不值得一讀
2012 中國 垃圾 小說 政治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 豆瓣
作者: 赵冈 / 陈钟毅 新星出版社 2006 - 8
近人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有辉煌的成就,但也有两点可议的倾向。第一,断代研究的方式比较盛行,往往无法看出长时期发展的前后脉络。第二,有些人过分强调马克思经济史观在中国历史上的适用性,选择史料来迁就理论构架。
作者以普通经济学的观点,重新检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性质,认它是一个古代的市场经济,具有相当程度的社会分工以及相当自由的市场活动。以此理论基点出发,本书对这个市场做了具体的分析研究。市场可分为两大类,即生产要素市场及成品市场。本书前6章,讨论生产要素的市场。后4章,则讨论成品市场。
围城 豆瓣
9.1 (87 个评分) 作者: 钱钟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 5
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包围。《围城》是钱钟书撰写的一部“新《儒林外史》”。钱钟书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描写了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百态。
克莱登大学哲学博士方鸿渐留学回国了。他是个没有用的人,在欧洲四年,转了三个学校,改了几回专业,生活散漫,学无所成。因为父亲和老丈人都伸手向他要学位证书,没有办法、只好从爱尔兰骗子手中买了这么个子虚乌有大学的假博士学位。他绝不愿意做这事,可是为了尽晚辈的孝心,搞份假文凭也是心安理得,只要今后自己决不以此招摇撞骗、他没有想到。老丈人已经将他的博士照片和游学履历大肆渲染地登在报刊上了,方鸿渐一下船,来到这个阔别4年又毫无变化的故土,便先见到这份报纸,不由得面红耳赤,十分难堪。
未婚妻和方鸿渐从未见过面,就撒手人寰。他蒙岳父大人资助得以负笈欧洲,所以回国后,先看望了岳父岳母,这才回到家乡见爹娘。他刚进家门,小报记者便闻风而至,摄下了方博士西服革履的仪态,使他成了县里大名鼎鼎的人物,提亲者更是踏破门槛。方鸿渐不喜欢这些土里土气又打扮时髦的女孩们,爱情在他心中仍一是一片空白的领域。春暖花开的时候,方鸿渐拜访了和自己一起留学归来的女博士苏文纨。在苏文纨家,他结识了苏的表妹唐晓芙。她是个天真、直爽的大学生。方鸿渐对唐晓芙一见倾心,堕入了情网,可是苏文纨喜欢方鸿渐。方鸿渐不喜欢苏文纨的做作,但是他总不能狠下心来拒绝,怕伤害了苏小姐……
Modern Database Management 豆瓣
作者: Jeffrey Hoffer / V Ramesh Pearson Education 2010 - 11
For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database management courses. Provide the latest information in database development. Focusing on what leading database practitioners sa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to database development, Modern Database Management presents sound pedagogy and includes topics that are critical for the practical success of database professionals. This text also continues to guide students into the future by presenting research that could reveal the next big thing in database management. The tenth edition reflects the major trend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helps students acquire the skills the need to be successful in today's database management field.
MyLab或是Mastering系列是在线作业系统。Access Code Card是在线作业系统的访问码,是老师和学生课堂之外网络互动及交流的平台,个人是无法使用这个平台的。请读者注意您购买的这个ISBN是不带Access Code Card的。
中西文化研究十论 豆瓣
作者: 张隆溪 2005 - 11
东西文化的交汇可以说是世界近代历史的特点,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也就值得我们重视.但当代西方学术,包括文学和文化理论以及汉学研究,都往往强调文化差异。将东西方文化相对立。西方一些学者讨论中国,往往把中国视为西方的反面。而非从中国本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问题,本书十篇论文从不同方面讨论中西跨文化研究问题。对这种文化对立论提出批评。并以具体的比较来论证东西方跨文化研究的价值。在同中见异,亦在异中求同,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汇合。
中庸 豆瓣
作者: 子思 第1版 (2007年9月1日) 2007 - 9
《中庸》是不偏不倚的立身处世哲学,有折不扣的太平和合境界
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的儒家哲学经典
Personal Knowledge 豆瓣
作者: Michael Polanyi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4 - 8
In this work the distinguished physical chemist and philosopher, Michael Polanyi, demonstrates that the scientist's personal participation in his knowledge, in both its discovery and its valid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science itself. Even in the exact sciences, "knowing" is an art, of which the skill of the knower, guided by his personal committment and his passionate sense of increasing contact with reality, is a logically necessary part. In the biolog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this becomes even more evident.
BUSINESS TO BUSINESS MARKETING 豆瓣
作者: Wim Biemans McGraw-Hill Education 2010 - 3
Marketing to organizations is a substantial and dynamic sector of marketing, yet its activities are hidden from view for most students. This new textbook opens up this fascinating and important world to readers, clearly explaining the parallels between business to business and consumer marketing, while also emphasizing the unique concepts and practices developed for this field. Wim G. Biemans draws from more than two decades' experience teaching students and training marketing executives, firmly rooting all the concepts in real business contexts to create a fresh and engaging introductory 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