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
晚清文人妇女观 豆瓣
作者: 夏晓虹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
本书以晚清女性的生活思想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同时关注当时的社会背景,描绘出女性的命运是如何同历史融合在了一起。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综论,下编为分论。作者勾勒出晚清妇女生活中的新因素,如不缠足,兴办女学堂、女报、女子团体,这些行为的后面,是平等观念、女权意识等西方观念的东渐与落实。在历史的陈述中,作者注意到旧势力旧观念与新因素间的消长,区分出革新派中的激进派和温和派,指出正是由于二者互为对立和补充,支持着妇女运动的发展。这样一种对历史的叙述,使夏著在理清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同时,避免了简单化的倾向。这次新版,补充了初版未完成的晚清女性的妇女观研究,篇幅上增加了五章又一节。
2019年4月21日 已读
文学作品里大家可以“鲤鱼脱却金钩去,摇头摆尾再不来”,可以“踏破范围去”,“万里快乘风”,但现实生活中狂如秋瑾也无奈出嫁,虽然这也是她从家庭革命走向社会革命的重要动力。整本书比起“论”的确更像“史”,而且文字之中多有感情,但和动荡的时代意外的很贴合,并且注重对传统和激进之间的中间派的分析。读晚清民初女性相关的书会心有戚戚焉,然心戚戚矣,会有“他日笑相逢”的激荡飞扬
夏晓虹 女性 晚清 近代中国
蛇与塔 豆瓣
作者: 聂绀弩 三联书店 1986 - 1
聂绀弩(1903-1986),著名杂文家、诗人。夏衍说:“鲁迅以后杂文写得最好的,当推
绀弩为第一人。”�
《蛇与塔》收录其作于1940-1984年的31篇杂文,书名取自白蛇娘子与雷峰塔的传说故事,
借助这个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寓言,主旨在于批判中国历史传统与现实社会中对妇女与儿童
的摧残与歧视。这里既有来自生活的悲惨故事,也有取自文学的典型。鲁迅说:“救救孩子
”,聂绀弩说:“孩子们救救我们”;鲁迅有《我们怎样做父亲》,聂绀弩写下《怎样做母
亲》。从《红楼梦》、《金瓶梅》、《聊斋志异》到当代女性,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中国女性
历史的漫长画廊,令人沉思不已、感慨丛生。
2019年1月15日 已读
三星半,讨论女性的被压迫和解放,其中谈论的尤其多的是娼妓问题,作为杂文做到了应有的犀利论述和问题中心。聂绀弩反对妇女压迫,所以倡导妇女的独立自主,但阶级性又大于了其他,反对色情文学乃至情色的一切,孔子是孔老二,新时代女性不会是地主小姐,简爱的爱情是对地主阶级的迎合,论母性和女权的冲突以及用阶级论看待红楼梦人物。但“说女人的真正的地位在家里,何不干脆说,囚犯的真正地位在牢狱里呢”,“怕老婆者怕老公之反常现象也”等论点也的确鞭辟入里。很喜欢“中国许多妇女的日常生活,简直单纯得像沙漠上的景物,一生一世”的描述。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是鲁迅之后杂文写得最好的原因吧(对了,和我一样喜欢读金瓶梅。。。虽然看法常有不同)
三联 女性 杂文 聂绀弩 蛇与塔
万物静默如谜 豆瓣
8.7 (172 个评分) 作者: [波] 维斯拉瓦•辛波斯卡 译者: 陈黎 / 张芬龄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 - 8
《辛波斯卡诗选:万物静默如谜》收录辛波斯卡各阶段名作75首,包括激发知名绘本作家幾米创作出《向左走,向右走》的《一见钟情》,收录高中语文教材的《底片》,网上广为流传的《在一颗小星星下》《种种可能》等,曾获得《洛杉矶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辛波斯卡的诗取材于日常生活的事物和经验,甲虫、海参、石头、沙粒、天空;安眠药、履历表、衣服;电影、画作、剧场、梦境等等,在她的笔下无不焕发出新的诗意,让人们重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分殊正典 Eggplant.place 豆瓣
作者: (英)格里塞尔达•波洛克 译者: 胡桥 / 金影村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6 - 7
后现代主义之后,我们该如何面对由“老大师”们建构的艺术史正典?“女性英雄”们如何制造差异化的图像?进入艺术史的女性主义视角如何解读作品和作品之外的性别、阶级、种族、身份的差异?通过重读正典化的男性大师和女性艺术家——梵高、图卢兹•劳特莱克、马奈、阿特米西亚•简特内斯基、玛丽•卡萨特、贝尔特•莫里索,波洛克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深入地探讨了图像和社会语境中的差异问题。本书既不是对白人精英男性正典无甚新意的批判,也不是对被忽略的女性艺术家毋庸置疑的颂赞。当人们抛开性别的界限时,广泛存在于社会语境中的差异就会重塑我们对于图像的认知和艺术史的叙述模式。
本书重读经典化的现代大师——梵•高、图卢兹•劳特莱克和马奈,以及重读女性主义艺术史中“经典化”的艺术家——阿特米西亚•简特内斯基和玛丽•卡萨特。作者引入精神分析与解构来评测阅读“女性化记载”的工程,并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是女性主义题材不错的美术史论读物。
2019年3月5日 已读
第二和第三部分的实例分析太精彩了,但最喜欢第二章,享受被理论轰炸倾轧。“正典”作为从过去保留到现在,经过社会与文化鉴别的传统不仅构建了过去更组成了当下,在这个“选择性”的历史中,女性建立起了混合的主体。在这种复杂性中再审视话语所产生的客体,在动态的社会历史中有别于一般的男权主义和女权主义概念,拓宽性别的暂时性和差异性。在差异性中寻找改变的可能。这个差异性的分歧立于现代性的潮流之上。由此又引出城乡中乡村成为一个幻想的健康的空间通过对女性和自然的解码呈现,画作的身体是一种性别的地形学。而家庭中重要的亲密关系则被福柯和弗洛伊德指出是中产阶级家庭的映射。没有故事,只有讲述,每一次讲述打开不同的意义和可能性
女性 文化研究 新文化史 艺术 艺术史
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 豆瓣
作者: 汤尼•白露 译者: 沈齐齐 译 / 李小江 审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3
《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一书作者以“词语误用”作为研究方法,从“女性”和“妇女”关键词入手,解读并梳理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性主体的思想史。作者阐述了各种理论和概念范畴,论述了中国启蒙知识分子对妇女整体不断发展的描述,涵盖了优生学、社会性别、性意识、精神分析思想、文学批评、道德伦理以及革命政治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以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阐述中国女性主义理论所关注的性别平等问题。
2019年3月13日 已读
整本书最出名的还是第二章,对“妇女”一词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变化进行了清晰的梳理。但无论是儒家以婚嫁生育为标准,还是左翼政党以国家话语建构为目的,“妇女”都是一个被选择的词汇,一个富有政治权利的词汇,谁才能是“妇女”隐含着谁是“我们的同志”这样的政治正确和路线选择问题。而与妇女相对的则是“女性”这个概念,妇女/女性的背后含有阶级斗争的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的二元对立关系。“词语误用”和“过去的未来”是核心观点,但我觉得更大的贡献在于对“人格”这一沟通男/女叙事,个人/国家话语的历史关键词的发现和提出。对丁玲的分析很精彩,当然也得益于丁玲本身的复杂和多维。李小江的专立一章放在国内的女性理论著作中都是不常见的。最后以戴锦华作为结尾很恰当。另外,虽然翻译有很多问题,但这个打分是认真的吗。
女性 女性主义 性别.身体 汤尼-白露 海外中国研究
两性 豆瓣
Il y a deux sexes
7.0 (6 个评分) 作者: [法]安托瓦内特·福克 译者: 黄荭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3
这是一本超越“母性”话题,向女性致敬的挥臂呐喊的振奋之作,是继波伏娃《第二性》之后法国女性问题研究的旗帜性著作。本书汇集了安托瓦内特•福克生前关于女性学问题的演讲稿、讲座稿以及访谈材料,本书以精神分析为切入点,界定了女性真正的身份,确立了女性的真正价值,深入探讨了何为女性学,以及这一学科的未来,或者说女性主义的未来又在何方。
2019年3月24日 已读
我敬佩妇女解放运动中每一位为女性权利而奋斗的前辈。但理论上可探讨的地方太多了。福克坚持和第二性不同的“人生而有两性”;作为精神分析和政治家,福克和拉康等人有过交流,试图用“母神”替代“父神”,将枪口从“父权制”挪到“子权制”,用“子宫嫉妒”对抗弗洛伊德的“阴茎嫉妒”,并以此解释厌女症。在这种思想下,女性的生育被无限上升,子宫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黑暗的大陆,而是女性的一种独特体验,一种孕育新生命的创造性行为,甚至是福克认为的女性“特权”。这固然可以矫正法国女权运动后的部分问题,但本质主义的做法岂不会使女性落入另一个深渊。摧毁一切后要建立的难道是另一个单性化的社会吗?虽然福克本人也说了她的女性学其实也是建立一门生育学,但“把女性从母亲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并不等于“从抑制她生育能力的角色中解放出来”
女性 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 性别研究 社会
内闱 豆瓣
The Inner Quarters : Marriage and the Lives of Chinese Women in the Sung Period
7.1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沛霞 译者: 胡志宏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 5
《内闺:宋代妇女的婚姻和生活》考察的宋朝是一个纷繁复杂、充满变化的时代。一方面,缠足开始流行,士人开始倡导“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另一方面,我们接触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印象女性的婚姻和财产权得到进一步保障。在这本海外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开山之作里,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内容异常丰富的画卷,宋代女性的生活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内外之别,祭祀庆典,安排婚嫁,侍奉公婆,养育后代,内闺争宠,守节再嫁……从而显示妇女史是动态的历史,是富有多种可能性的历史。由此读者不仅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宋代女性群像,还能在社会变迁中把握她们的选择和才智。
2019年3月16日 已读
新中国妇女社会史研究的开创和代表性作品。性别在宋代唐中如何帮助了新地主贵族阶级巩固统治地位,比如政治联姻。但最大的特点是宋代的妻子享有其他时代都少有的财产权和经济地位,而有宋一代,伊佩霞认为社会地位的高低与财产相互关联。比如父亲没有儿子时,女儿可以合法继承财产,并按照风俗入赘,另外新娘能依法控制处理自己的嫁妆。但也正是此时,缠足开始作为一种区分贵族与百姓的手段出现
伊沛霞 女性 女性主义 宋代 宋史
缀珍录 豆瓣
Precious Records: 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
7.0 (11 个评分) 作者: 曼素恩 (Mann Susan) 译者: 定宜庄 等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1
有关中国妇女史的研究,在中国境外各地让刚刚起步,山中国女性的作品汇聚而成的宝库也还在等待着各国学者的开掘。本书仅仅粗浅地叙述了在一段短暂的历史时期中,这些女性的感受、信仰,以及实际所做的一切。作者利用的最重要的史料均来自于女性作家的作品,主要是诗作。作者也使用了一些习见的、出自男性之手的史料:纪传碑铭、地方史志和官方文献。这些涉及到妇女及社会性别关系的文字既出现在男性的经世致用文章——官员们为管理地方事务拟就的一些有关政策的建议——之中,也见于男性以礼仪、艺术和文学为对象撰成的学术文章之中。将这些习见的、由男性书写的史料与妇女自身的作品相参照,便推开了一扇通向中国女性世界的崭新的窗口。
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史料中,以传记表文为最丰富。有关中国女性的传记,已经被刊刻的就不下数千种。我们可以在地方志中、在学者刊刻的文集中所收录的碑传铭殊、或是短篇打述中发现它们——文集的作者总会写到他热爱和钦佩的女性。在这些作品中备受推崇的女性大多数是作者本人的或者亲朋好友的祖母、母亲、诸姨姑婶和继母,还包括那些在西方或可以称之为圣徒的有德之人(女道土或女尼),还有一些以勇敢著称的女英雄(为父申冤、虎口救母等等)。到了帝国晚期,亦即…以宽泛地定义为明(1368—1644年)清(1644—1911年)两朝的这个时期,所谓的列女传,事实上记述的已经全都是(因力拒强暴而死或自杀以拒辱的)烈女或拒不再婚守节终生的寡妇的事迹。
男性研究 豆瓣
作者: 王政 / 张颖 译者: 王政 / 张颖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5
《男性研究》写到,“男性研究”是妇女与社会性别学的学科框架内逐渐发展的一个跨学科领域,它将男性作为“具有社会性别的人”来研究,并以此为出发点,拓展出主题多样、开放的领域。《男性研究》选取“男性研究”领域一系列前沿论文,试图集中呈现该领域有代表性的理论、概念、分析视角和框架、方法。
2019年3月31日 已读
区分了maliness(男人气质),manhood(男人身份),masculinity(男性特质),masculinity的现代性在于被现代科学和文化高度本质化和普适化。中文引进时没有做细致的区分,以至于manhood经常被忽略和误译。思考“霸权男性特质”(hegemonic masculinity)和“男人的霸权”(the hegemony of men)之间的关系。主要还是着眼和立足于intersexuality
女性 性别史 性别研究 王政 男性研究
技术与性别 豆瓣
7.7 (7 个评分) 作者: [美] 白馥兰 译者: 江湄 / 邓京力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1 - 4
《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是一部别开生面的物质文化史,也是一部视角独特的妇女史。《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反对以西方的“科学”标准评估中国传统社会的科技成就,然后得出“中国为什么未能产生现代化”的若干答案。它力主将科技看做是表达与塑造中国文化、社会形态的有力的物质形式,并采取这样一种视角考察了宋代至清代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女性技术”,从家庭空间到生活、女性的纺织生产、女性生育与保健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科技如何强有力地传播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规则与女性角色。然而,与我们对于传统女性的传统认识不同,作者认为,妇女并非父权、夫、权的被动牺牲品,而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与社会秩序的积极有力的参与者。
2019年4月9日 已读
3-4星。物质实践活动(技术)与主观形式(社会性别)之间的转化,试图说明科技在文化传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和妇女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的非边缘地位。但三个部分的选题论意联系并不算紧密,似乎都可以单列出来
人类学 女性 性别 性别研究 海外中国研究
近代女性期刊性别叙事研究 豆瓣
作者: 杜若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
近代女性期刊性别叙事研究》研究了清末民初女性知识群体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身份确认和性别叙事问题,上承古典“才女闺秀”,下启现代女性作家群,以近代女性报刊读物为分析对象,以文学叙事、文化现象为重点研究方向,从性别角度阐释女性作家在历史文化进程中的“自我”社会文化身份的逐渐确立,勾勒了近代女性写作群体在清末民初社会格局复杂变化中的文学主体确认过程。
2019年4月26日 已读
行文与结论都太程式化了,但一些信息汇集还是很有用
feminism 女性 期刊
性别与中国文化现代转型 豆瓣
作者: 杨联芬 主编 2017 - 10
本书邀请了数十位海内外长期耕耘在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领域,在女性/性别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如夏晓虹(北京大学教授)、钱南秀(美国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教授)、乔以钢(南开大学教授)、季红真(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刘慧英(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刘人鹏(台湾清华大学教授)、罗鹏(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教授)、李玲、王宇、贺桂梅、张莉等近二十位学者撰稿,共同探讨晚清民国时期女性问题的形态、女性文学的形式及其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意义与关系,讨论当下中国女性的生存与表达,交流新的性别观念与关系,以及对于社会文明及文学创作的影响与意义。
無聲之聲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 豆瓣
作者: 呂芳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3 - 5
當我們回到遙遠的過去,想要尋找中國的女聲時,卻發現絕大多數婦女畢生不曾有過自己的聲音。那些曾在歷史上留下軌跡的少數,發出的聲音也多半是微弱而間斷的。在性別的國度裡,我們如何穿過蜿蜒曲折的羊腸小徑,撥開久不見天日的繁枝密葉,傾聽近代中國歷史上婦女的心聲?本書十位作者通過不同的研究取徑,探討婦女在中國從傳統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如何自我表述和被表述等相關問題,這是大家共同的關懷,也是本論文集旨趣所在。
無聲之聲I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 豆瓣
作者: 游鑑明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3 - 5
1600~1950年的近四百年間,中國女性從傳統跨入近代,無論是傳統女性或近代女性,她們的命運與家庭、社會或國家密不可分,留下的歷史更是曲折多變。這本書收錄的9篇論文,分別從女命批斷、溺女記敘、家庭糾紛、再嫁問題、婚姻策略、婚姻型態、女裝演變、健美觀念與服裝改革運動論述女性歷史,因關注的視角不同,這9篇論文呈現個別差異,也存在著不少共同話題,貫穿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妇女与中国现代性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周蕾 译者: 蔡青松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 9
1990年代以来,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人,不仅要认知文学作品,还要顾及理论上的种种问题。《妇女与中国现代性》即是用一些之前没有尝试过的方法,理论化地来研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家熟悉的文本与问题。
本书通过可见的形象、文学的历史、叙事的结构和感情的接受这四种批评的途径,牵涉到中国现代性的各个方面:种族观众的构成、通俗文学中的传统的断裂、由叙事引发的一种新的“内部”现实的可疑结构以及性别、感伤主义与阅读之间的关系。
该书也从电影影像、大众文化、主流文学及心理学等多重角度,剖析女性主义理论的洞见与不见,并检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女性主体的建立与反挫。作者进一步对“妇女”、“中国”、“现代性”等既定观念的合理性及合法性提出质疑。
它并非对现代中国文学的概括性的研究,也不是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全书提供讨论的都是以现代中国在文本中的主体性为议题,并把作者本人的阅读方式作为这种主体性的一个例证。
这是一本在海内外影响深远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名著,尤其是在如何用西方理论解读中国现代文学文本方面,这本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周蕾是美国从文化研究的立志进行文化政治批评的一位非常成功的学者。我认为《妇女与中国现代性》是她写得最好的一本书,她用一种书写的行为来达到文化的批判,非常坚定地站在第三世界、站在边缘来对抗主流。
——哈佛大学荣休教授 李欧梵
《妇女与中国现代性》对现有批评典范的反驳,对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后殖民批判,以及广义左翼思潮的兼容并蓄,在在树立一种不同以往的论述风格,也引起中国研究以外的学者的注意。
——哈佛大学东亚系Edward C.Henderson 讲座教授 王德威
2019年5月7日 已读
核心出发点是第一章提出来的族裔观者理论,观看者不是只有其族裔背景,而是其本身即被形塑以族裔身份,集体性的身份认同伴随着个体主体化的过程,而个体主体化的过程也就是对身份召唤的回应。这种国族建构之间的矛盾与张力通过“细节”构建出来,现代化涉及两个朝向,一个是对“新”的实验和追求,另一个则是对”旧“的延续。而这种”细节“的层铺虽然以物质表现出来,但却没有揭露其中的物质性,而是被外在化为中国的现代性。妇女和中国的现代性结合并不算紧密,其实更多是围绕后者在谈论,有些理论应用略显生硬和硬搬,不过也有一些启发
周蕾 女性 女性主义 文化研究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
性别与战争 豆瓣
作者: 陈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5
人们常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又“冲冠一怒为红颜”,古今中外有多少战争因女人而起。女人,往往被认为是战争的导火索,战时的危险分子,社会秩序的破坏者,这在抗战时期的上海亦屡见不鲜。消耗长统丝袜的“摩登女郎”、“妇女国货年”中的“摩登狗儿”,“打麻将”的上海“英雌”,不肯回家的“职业妇女”,为了出人头第巡回开办画展的女画家,被道德和法律审判为战时“伪组织”的“抗战夫人”……女人因这些而与战争相关,“战争”给了妇女的体验、记忆和“民族国家”的历史与话语关联、对质的机会,但是传统的战争史研究却与这些性别体验无关,本书没有继承“国家兴亡,匹妇有责”的传统女性战争史写作套路,转而从性别角度重新思考民族战争,希望为探索战争与解放所包含的复杂历史脉络与多样的社会面相,重新审视这场中日战争对于中国社会,尤其是对中国女性的影响,提供新的可能。
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林芳玫著 巨流 1996 - 3
媒體如何雕塑女性形象? 頗值得玩味! 這種再現的過程又如何形塑我們的認知與價值觀? 誰是令人敬佩的女人? 誰是值得/不值得同情的女人? 誰是可信/不可信的女人? 誰又是清純/不清純的女人? 本書由傳播學社會學 女性主義三個面向來探討女性與媒體再現的關係. 內容主要分成兩大部分: 第一部份是婚姻暴力與強暴的新聞報導及報紙讀者反應; 第二部份以連續劇(阿信)及其觀眾為研究對象. 經由理論探討與經驗研究二者的交織,本書對性別不對等的社會運作機制提出批判,並思索建立女性自我力量的途徑
浮出历史地表 豆瓣
9.5 (35 个评分) 作者: 孟悦 / 戴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5
《浮出历史地表》是系统运用女性主义立场研究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的经典著作。借助精神分析、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本书以作家论形式深入阐释了庐隐、冰心、丁玲、张爱玲等九位现代重要女作家,同时在现代中国的整体历史文化语境中,勾勒出了女性写作传统的形成和展开过程。理论切入、文本分析和历史描述的有机融合,呈现出女性书写在不同时段、不同面向上的主要特征,及其在现代文学史格局中的独特位置。本书自1989年问世后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中国女性批评和理论话语"浮出历史地表"的标志性著作。
2019年5月31日 已读
比旧版多了一个后记,后记里对当下文化环境进行了一个总结回望,一边是好莱坞电影工业邯郸学步式追逐全球“卖腐”新时尚,这种曾经属于女性的隐秘文化被收纳为全球娱乐和流行工业的经济增长点;一边是Me Too运动下和20世纪60年代那次风云运动相比下滑和徘徊的女性生存状态。在阶级、性别和种族以外,“于今,需补充的维度,或许是年龄”。人作为一个现代发明,同时也宣布了何为“非人”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女性 女性主义 孟悦 戴锦华
现代一女性 豆瓣
作者: 艾霞 著 / 陈子善 2012 - 1
《海豚书馆:现代一女性》收录的民国才女艾霞的作品,大部分是散文,是艾霞对爱情,对事业的思考,其中还收录了艾霞的一部剧本《现代一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