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
女性的力量 豆瓣
Psychoanalysis: Listening to Understand
作者: [美]阿琳•克莱默•理查兹 译者: 刘文婷 / 王晓彦 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2017 - 4
《女性的力量》是心理学领域的一本高端科普图书。精神分析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当代精神分析理论已经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扩充。本书作者阿琳•克莱默•理查兹博士就是当代精神分析学的一位杰出代表人物。作为一位女性,作者尤其关注女性议题。在书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有关女性发展、创造力的深层精神分析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从她们个体性和社会性的体验出发,产生出如此多样的生活,并且看到女性发展的多样性,也赋予女性更多可能性。
阿琳•克莱默•理查兹博士精于思考,积极探索心灵,并在咨询室中进行实践、教学、督导及写作的过程中,找到答案。《女性的力量》一书中包含她的突破性想法,通过二十八个篇章,让读者明白一个女孩如何成长为一个女人,并带领读者从当下出发去找到女性的力量,更让我们理解了个体的差异比相似更让人惊喜,因为人类有着迷人的多样性。
才女彻夜未眠 豆瓣
作者: 胡晓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9
弹词是明清以来江南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弹词小说在清代的南方,是与白话章回小说分庭抗礼的叙事文学形式。本书以17世纪以降,尤其是18到19世纪女性创作的弹词小说为研究对象,探讨两方面的主题:一是女性的阅读、书写、出版与自我心灵世界中的私密欲望之间的关系;二是现实中面临着世代、变局的弹词女作家在文字世界中所表达的焦虑、困惑 以及 她们由此而构筑的自己的诠释系统与对应方式。全书通过对那些中夜不眠的才女作家及其作品的爬梳、整理、描述,与现代女作家所面对的类似的心灵问题遥相对应,在探寻中国最早的女性创作小说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也改写了清代小说史的面貌。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豆瓣
作者: 夏晓虹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本书从晚清新兴的报章文字中选取女性社会、女性典范、女性之死三个视角,透过对晚清女界生活与观念的考察,具体探讨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思想发展之间的复杂纠葛。作者试图通过进入报刊,实现阅读视角从官方到民间的转移,并由此返回现场,这种努力在本书中具体落实为通过对十个个案的剖析,对史料进行精细处理,以期逼真地展示晚清社会的某一现场,并由此揭示出其间隐含的诸种文化动态。上篇“女性社会”以个案整合的方式,映现晚清女性从生活形态到思想意识的新变;中篇“女性典范”以勾勒晚清女性的人格理想为目标,意在展现先进女性有别于传统的精神世界:下篇“女性之死”是对三位死于上个世纪初的女性各异的死亡方式、原因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风波的歧出的意义指向的解说。作者认为,由此构成的晚清社会的图景,实际上蕴含了现代社会与现代思想萌发的种种迹象。
本书作者以宏阔的视野精细地操作向不被学界看重的报章史料,以此生气淋漓地重现了晚清社会的诸般图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出人意料又令人信服地勾勒出晚清社会与思想新变的轨迹。
"近女性"与"流"的艺术哲学实践 豆瓣
作者: 王虹/北海月 2012 - 11
《“近女性”“流”的艺术哲学实践》,本书展开了一个女性主义理论研究的新探索:以非女性主义的方式探讨了女性式的精神和演化方式,并将这种方式与艺术、哲学、美学、伦理学、政治学等方面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探寻未来世界的组织结构和存在形式。
隐蔽的光景 豆瓣
作者: 陈弱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7
本书主要探索唐代妇女世界,兼及隋朝和五代,试图勾画当时妇女生活的各种风貌。由于妇女的活动场域大都限于家庭,本书对于唐代的家庭样态也颇有揭示。
除了重构妇女生活的实态,书中还设法深入妇女的心灵,揭露女性生活的意义层面。唐代的妇女文化并不完全潜藏于家庭之中,唐代前期女性介入政治极深,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存在不少深具文化意涵的政治行动,本书也有考论。
唐代的妇女生活是什么样貌,有的在当时人尽皆知,有的则锁于家庭的重幕,时人也讳莫如深。本书广搜资料,运用精巧的研究技术,揭露隐藏在模糊抽象的女性史文献背后的一些光景,让被遗忘的得以唤回,也让从未被知被记忆的得以现身。
存在与荒谬 豆瓣
8.1 (23 个评分) 作者: 潘绥铭 群言出版社 1999 - 1
“死灰复燃”的卖淫嫖娼现象在中国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其由南到北的滋蔓泛滥已逐渐形成具有相当经济规模的地下“性产业”,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严重关注。“扫黄”力度不断加大,但至今屡禁不绝。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潘绥铭教授在对中国地下“性产业”的考察中,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运用社区考察的方法,通过重点对“后发外向型”的珠江三角洲B镇、“路边伴生型”的华南腹地某开发区、“本地偶发型”的湘黔交界某金矿区的地下“性产业”的综合考察解释和分析了卖淫嫖娼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不轨之举 豆瓣
Immodest Acts: The Life of a Lesbian Nun in Renaissance Italy
8.5 (19 个评分) 作者: 朱迪丝·布朗 译者: 王挺之 商务印书馆 1995
从欧洲人对女性同性恋关系存在的可能性的认识来看,他们在法律、神学和文学中对这一问题的忽略,都显示出一种极为不想承认的欲望。
总之,无论是普遍还是罕见,妇女之间的性关系只能由一个目的,增进真正的性关系,亦即与男人的性关系。这是为什么那些时代的人认为最好是避而不谈女性同性恋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在于认为女性在模仿男人。
……罪行没有名称,在历史记载中也几乎没留下痕迹。西欧人关于妇女性关系相互矛盾的见解又使得人们根本不可能公开谈论。沉默孕育出混乱,混乱则产生恐惧。在这个基础之上,西方社会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这道屏障持续了两千年。
————-作者接着引入本文论题——这就是为什么教会对圣母修道院院长贝内代塔·卡莉妮生平的审查有那么重要的原因。这是极为罕见的实例之一,通过这个实例,我们可以相当详细地从具体事件中窥见西方对女性同性恋的观念。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能够重新建构并考察这些观念产生发展的社会环境。
——知识考古学家的任务,即在于,讲述一个故事。因为,“生前是一个引人注目而众说纷纭的人物,而在死后,她的事迹又使我们不能不加以注意,这种对她的注目当初官方是极力想要消除的。”
正文内容:从家庭到女修道院到修女,接着第一次审查和第二次审查,然后得出结论。
Footbinding as Fashion 豆瓣
作者: John Robert Shepherd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8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practice of footbinding in imperial China have theorized that it expressed ethnic identity or that it served an economic function. By analyzing the popularity of footbinding in different places and times, Footbinding as Fashion investigates the claim that early Qing (1644-1911) attempts by Manchu rulers to ban footbinding made it a symbol of anti-Manchu sentiment and Han identity and led to the spread of the practice throughout all levels of society. Detailed case studies of Taiwan, Hebei, and Liaoning provinces exploit rich bodies of previously neglected ethnographic reports, economic surveys, and rare censuses of footbinding to challenge the significance of sedentary female labor and ethnic rivalries as factors leading to the hegemony of the footbinding fashion.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independently of identity politics and economic factors, variations in local status hierarchies and elite culture coupled with status competition and fear of ridicule for not binding girls' feet best explain how a culturally arbitrary fashion such as footbinding could attain hegemonic sta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