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文化现代性的视觉表达 豆瓣
8.1 (8 个评分) 作者: 吴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3
作者将日常生活、通俗文化、意识形态和大众传媒作为主要的切人点,重新考察中国社会一个多世纪的现代化进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视觉现代性及其狂欢性的爆发。本书从视觉哲学、视觉历史、视觉社会学和视觉政治学等角度,融合了传播学、社会理论、文化史、性别研究、后殖民理论、政治经济学等学科框架,多方面探讨视觉文化与中国现代意识生成之间的关系,分析的对象包括摄影、印刷、电影、电视、互联网、产外广告、博览会、奥运会、大型景观等各类视觉媒介与视觉现象。笔者希望做一个当代视觉文化的“游荡者”,从看似不相关和琐碎的文化现象与事件中,扒梳现代性文化的表征与逻辑,对现当代中国传媒文化中的各种视觉文化现象进行批判性分析,以图从特定的角度揭示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的精神特质、思维方式、意识形态和集体想象,为现代性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变迁研究和当代通俗文化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洞见和案例分析。
电影或想象的人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法] 埃德加·莫兰 译者: 马胜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4
本书试图从人类学的视角来研究电影,或者说,通过电影研究来探索人类的精神和社会,这种研究思路最终将电影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即人类的精神和外部客观现实的问题,从而使本书的价值并不局限于电影领域,为人类学的研究开拓了全新的方向。
题解:
“只有电影艺术出现后,想象过程才得以原原本本和完全彻底地显露出来。我们终于能用形象表现我们的梦幻了,因为这些梦幻已附着在实际的材料之上。这种梦幻还会反过来塑造我们清醒状态的生活,它们教我们如何生活或如何拒绝生活。”
“电影艺术和电影工业只是浮现在我们意识中的局部现象,而我们的责任是要把握这一现象的全部。然而,这一现象既显著又晦涩的潜在部分与我们自身的本质融合在一起。而我们的本质同样既显著又晦涩,例如我们心脏的跳动和我们心灵的激荡。深入探讨电影,从其全部人类性去思考电影,这便是本书的目的。”
——埃德加•莫兰
2019年5月19日 已读
以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切入电影文化研究,既关注技术如何使摄影术发展成电影艺术,也关心理法如何从情感的交互系统中分泌,最后进入对历史现实性这个核心问题的思考。在人类学的复合体概念下,电影勾连了神话魔法中的心灵崇拜和机器时代至今灵魂的急剧膨胀,即“电影艺术是一面人类学反射镜”
人类学 埃德加·莫兰 文化研究 电影 电影书
魅力史:激发欲望与视觉征服的艺术 豆瓣
作者: 弗吉尼娅•波斯特莱尔 中信出版社 2016
《魅力史:激发欲望与视觉征服的艺术》营造魅力,就是唤醒消费者的三种关键情感——对当下的逃离,对改变的渴望,对神秘未知世界的向往。 1.探寻魅力的本源:尽管魅力所呈现的形式不同,它所揭露的始终是我们最真实的情感。魅力挖掘了现存的不满情绪,展示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缺乏的事物。比如:
名人的魅力源自对倾慕、崇拜和成为重要人士的渴望;
时尚的魅力唤醒了我们对于改变生活状态、改变自我的欲望;
奢华的魅力不仅来自物质享受的诱惑,也来自我们渴望优雅地融入这个阶层的愿景。
2.解析魅力的构成元素
魅力有三个重要要素:对当下的逃离,对改变的承诺以及神秘感。
对逃离和转型的向往是魅力的情感核心,让我们将自我投射到某种设定或身份认同中,以此来感知我们那些没有阐明的愿望。
神秘是魅力的感知品质。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没有神秘感,就没有魅力的存在。
3.还原魅力的进化历程
本书不仅梳理了魅力史上的大事件(从希腊英雄形象阿喀琉斯到苏格兰精灵,从17世纪后期的江户到18世纪的伦敦和巴黎,再到19世纪的纽约和芝加哥),还对具体形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美国总统奥巴马到电影里的超级英雄,从电影《蒂凡尼的早餐》中的橱窗到风情无限的上海外滩),从而展现出魅力在不同情境中的意义。
4.启发魅力的商业运用
在商业运用上,弗吉尼娅•波斯特莱尔指出魅力能够引发社会性嫉妒情绪,以此来促进商品销售。诉诸魅力的魔法,让商品成为“通往希望与理想的桥梁”,正如你着迷于无印良品的本子或宜家的家具,这种有形的、商业性的“桥梁”本身就充满了魅力。
2019年5月11日 已读
图片很丰富,但蛮浅显的,可以当迷影丛书翻阅,围绕几个关键词进行了例证分析:向往,优雅和神秘
历史 文化研究 社会学 美学 艺术
观察者的技术 豆瓣
Techniques of the Observer
8.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纳森·克拉里(Jonathan Crary) 译者: 蔡佩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5
人类文明正步入一个虚拟现实的时代!观看技术的新变化意味着什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这一全新的视觉世界?
《观察者的技术》无疑是关于该话题极具启发性的作品之一。
乔纳森•克拉里向我们展示出,在19世纪早期,人类同样经历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视觉革命:从“暗箱”到“立体视镜”。由此,人类之眼成了“现代之眼”。然而,观察技术的转变并不是单纯在技术层面上的革新,其背后还纠缠着对人类身体的崭新理解、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的变迁、商品经济的勃兴以及哲学思考的演变等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总之,被科技史进步叙事所遮掩的裂痕,就此揭开……
2019年5月17日 已读
对光学设计如何被符码化与正常化为视觉消费系统的阐释,突破处在于详尽而仔细地研究了生产力发展后的科学与技术及其话语如何在文学与艺术中流行并交织。以这种对知觉和视觉的交叉把握重新看待19世纪的现代性,看到了本雅明所说的占有客体影像的现代性视觉核心,而不仅仅是福柯的全景式的监狱管理,更多是德勒兹的生成与混合
乔纳森·克拉里 哲学 文化研究 社会学 艺术史
谋杀米老鼠 豆瓣
作者: [法] 皮埃尔•皮戈特 译者: 王明睿 2014 - 5
打破迪士尼的童话乌托邦,颠覆经典卡通人物天真、无邪形象!
《谋杀米老鼠——迪士尼文化背后》是一本以迪士尼经典动漫形象为批判对象的文化批评集。它就迪斯尼的三个经典形象——米老鼠、唐老鸭及其叔叔皮克苏——进行了深入解析,透过这些儿童眼中天真无邪的动画人物看出文化产品背后的政治、经济、美学之间的较力。
全书第一部分,“谋杀米老鼠”,全篇梳理了米老鼠从诞生之初发展到现在的的轨迹,阐释了肩负艺术和技术创新梦想的米奇形象,如何遭遇资本参与的冷酷精神谋杀,成为广告气球上僵硬守旧的中产阶级的面孔。第二部分,“在动画面的禁地里”,透过对现在被禁播的动画片的精妙的分析,如《元首的面孔》、《新精神》、《三骑士》等,阐释了其背后所隐含的的意识形态、时代精神和政治宣传企图,是动画片与大众文化,动画美学和电影工业在历史长河中的一场相遇。第三部分,“皮克苏的世界”,呈现了唐老鸭的叔叔皮克苏的冒险故事所具有的文化含义,相比米奇所代表的中产阶级安分守己的精神,1947年诞生的皮克苏是一位从欧洲来到新大陆的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这更像19世纪美国梦的翻版,这种追逐财富的故事在80年代里根总统的“金钱时代”里重新流行。
2019年5月11日 已读
背景知识科普地很好~好莱坞的魔力在于它能把任何人物和影像扎根在美利坚的信仰和精神里并进而推向欧洲,走向世界。从本雅明对米老鼠的“集体梦想的象征”和其“集体欢笑意味着这种集体精神病提早的并有意健康的破裂”净化角色的判断到后来居伊德波,鲍德里亚和大卫哈维对迪士尼乐园的景观批判,米奇就像埃尔热的丁丁一样,它不是种族主义者,但是和我们一样,它是时代精神沙滩下可变的面孔,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瞬间。序言里对迪士尼动画和中国动画电影关系的梳理算是一种补充
动画史 商业 小说 文化 文化研究
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林芳玫著 巨流 1996 - 3
媒體如何雕塑女性形象? 頗值得玩味! 這種再現的過程又如何形塑我們的認知與價值觀? 誰是令人敬佩的女人? 誰是值得/不值得同情的女人? 誰是可信/不可信的女人? 誰又是清純/不清純的女人? 本書由傳播學社會學 女性主義三個面向來探討女性與媒體再現的關係. 內容主要分成兩大部分: 第一部份是婚姻暴力與強暴的新聞報導及報紙讀者反應; 第二部份以連續劇(阿信)及其觀眾為研究對象. 經由理論探討與經驗研究二者的交織,本書對性別不對等的社會運作機制提出批判,並思索建立女性自我力量的途徑
動物化的後現代 豆瓣
動物化するポストモダン オタクから見た日本社会
6.9 (42 个评分) 作者: 東浩紀 译者: 褚炫初 大鴻藝術股份有限公司 2012 - 6
次文化研究的根基經典名著
你真的理解「御宅族」是什麼意思嗎?
從「理想的時代」到「虛構的時代」,人類將走向什麼樣的未來?
御宅族的消費行為的變化,為日本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欲了解當代日本社會,必先了解御宅族系文化的來龍去脈!
御宅系文化研究第一把交椅──東浩紀,帶你一探究竟。
御宅族的消費行為的變化,不只對日本,對世界其他國家也造成了很大影響。御宅族一向被賦予負面的意義,但是當這個族群所形成的影響力已經不只限於一個小圈圈內時,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了解這個族群對於動漫甚至當代文化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而且這些被誤解的族群,其行為模式是文化的脈絡之一,也正在改變著人類的整個歷史文化。
作者以其豐富的文化論述內涵,概要而精闢的分析御宅族文化影響下的日本社會和日本思想,並從中理出御宅族文化的形成與未來的可能性。
2019年11月9日 已读
提出的“数据库模式”是精彩所在,以此为基础论述现代和后现代的文化区别,不过更让我关注的是他在数据库消费和战后日本失去大叙事之间提出的故事消费图示。但数据库叙事的确可以很好地回答一些关于日本宅文化的问题与现象,同人二次创作在盗猎意义以外更是拟象的增生与泛滥,而在这表层以下是数据库的动物化。虽然构建意义的需求让小共鸣与大叙事回归,但情动转向后反而通向动物性的需求,世界被物质化,意义被还原成动物性和人的无意义化
2012 御宅 文化研究 日本 東浩紀
荣耀与丑闻 豆瓣
Romantik. Eine deutsche Affäre
9.3 (15 个评分) 作者: [德] 萨弗兰斯基 译者: 卫茂平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6
◎ 浪漫主义的艺术成就有多璀璨,它的政治实践就有多危险。
◎ 从歌德到尼采,伴随着浪漫主义,德国式的深邃思想,不仅获得渴望和忧伤的色彩,还带有满不在乎和举重若轻的秉性。
◎ 纵贯德国200年,阿多诺弟子、“最会讲故事”的德国思想史畅销作家萨弗兰斯基倾力之作。
这是一部德国浪漫主义的简史。从1750年左右,一直写到1990年左右 ,囊括200年。
启蒙思想的重大错误之一就是低估了非理性力量的威力,在德国,启蒙运动早早就孕生了一股反对自身的力量。针对启蒙运动的明晰,浪漫主义者倡导搅动人的“幽暗的本能”,即世人身上的狄俄尼索斯之力或非理性,来对抗阿波罗的理性及其带来的“异化的社会机械论”,它延续了人类平衡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肉体与灵魂、理智与情感之冲突的努力,带来了一个文学、哲学和宗教融会一处的激情时代。
但是,就像雅努斯的两张面孔,浪漫主义作为一个思想运动结束后,在20世纪,带给德国的却是并不光彩的历史。“浪漫的”思维方式,或者“浪漫主义的精神姿态”,作为德意志民族的性格要素,越出文学疆域,染上民族主义色彩,开始涉足政治,在“一战”期间变身为所谓的“钢铁浪漫主义”,在纳粹时期又被再度利用。政治的浪漫主义,既无益于浪漫主义也无益于政治。
作者在完整地分梳德国浪漫主义脉络之时,并不以绵密的考证见长,却以通达的见识和宏阔的视野取胜。其表述感性酣畅,充满灵性,更贴近浪漫主义之生命的本体,以及浪漫主义作家之灵魂的此在,十分具有可读性。
2019年5月21日 已读
法国的浪漫革命来到德国成为浪漫主义潮流,浪漫主义的关键词是崇高、神秘、庄重和无限,但远非全部。萨弗兰斯基在诺瓦利斯的概念上补充了反讽,以赫尔德的航海哲思为德国浪漫主义开端(提到了尼采的启程),席勒的游戏论成为德国后代思想家的技术与情感分析源头之一,并且引出了席勒反讽的游戏(神秘主义小说不再只被归于狂飙突进运动更是浪漫主义抵制启蒙理性的表现,由此歌德也被纳入谱系之中,虽然他本人不喜欢这个已经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事件)和施莱格尔的反讽理论(取克尔凯郭尔的理论将苏格拉底作为发明人之一)维特喊出“感觉自身”后费希特的自我哲学发出声音,尼采在反讽和瓦格纳的音乐中创造混沌的力量,但这却成为了终结。海德格尔和希特勒的浪漫主义显示了浪漫主义误入政治后的难解,浮士德成为浪漫主义灾难的解读,阿多诺和68登场了
历史 哲学 德国 德国哲学 思想史
文化和价值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译者: 黄正东 / 唐少杰 译林出版社 2011 - 4
《汉译经典(02):文化和价值》是作者的札记性著作,收录了作者1914年到1951年关于哲学、历史、宗教、科学、教育、心理学、逻辑学、语义学、语言学、伦理学、美学、艺术等问题的评论,简练如洗,议论精深。这些评论既是维特根斯坦主要著作和重要观点的萌芽或酝酿,又是这位哲学大师理论发展的重要佐证,更是维特根斯坦所代表的流派及其学说的“万花筒”。
2019年5月18日 已读
“我太软弱、太怯懦和太懒散,以致不能做出任何有意义的事情。伟大人物的勤奋是他们的力量的一个标志,常常是不论及他们的内心如何丰富”,天才如维特根斯坦也会有这种时刻
ludwig_wittgenstein 哲学 天才 文化 文化研究
上海摩登 豆瓣
Shanghai Modern
8.2 (11 个评分) 作者: 李欧梵 译者: 毛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由上海都市的建筑物和场景逐渐描绘至这个风华绝代的都市在大时代中的生活——汽车、洋房、雪茄、回力球馆等物质及各色娱乐形式的长驱直入,由这些物质所象征的现代性再引申至现代意识如何存在于上海城的微妙过程;慢慢的它把一个城市所能提供的声、像和商品囤集起来,然后将之转换为艺术、上海遂正式成为联络中国与世界其他文化的斡旋者,形成一个国际化的文化空间。李欧梵重塑的上海肖像绝非一片怀旧声浪中的上海,他带领读者看见都市文化与现代文学标志出的文化地理。
2019年5月18日 已读
各个部分之间有些割裂,但不知道给后面的上海城市文化研究提供了多少点子,算是必读书目了
上海 历史 城市 文化 文化研究
虚拟的寓言 豆瓣
Parables of the Virtual
作者: 布莱恩·马苏米(Brian Massumi) 译者: 严蓓雯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2 - 2
《虚拟的寓言》是在众多讨论“身体”的当代文化研究著作中,带我们从运动与感觉的关联出发的,经过对情感与身体的富有洞见的探索,最终抵达对“自然文化统一连续体”的创造性的重新认识。充满了实验性质,不乏冒险色彩,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见,也将对文化研究产生长远的影响。
2019年5月24日 已读
挑战阅读耐心的一本书。打开它,将面对情感,感觉,感知,运动,强度,经验,趋势,习惯,法,从属,递归,关联,固有,出现,生成,历史,空间,时间,时空,自然,文化,物质,事件,可能,权力,图像,效果,力量,差异,开放,新,单一性,情境,影响,伦理叠加的痕迹等概念的混沌重组,中间夹杂伯格森,德勒兹,阿甘本,拉图尔,斯兵诺莎和威廉詹姆斯的各种只言片语。在身体和感知中用运动和感觉(对感知的感知,一种力的强度的深度)搭建桥梁。想要在非有形物质主义和彻底经验主义的碰撞中开辟道路,但这种行文和理论却已经陷入后者。反对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政策研究,但主张的激进文化研究和情感替换利益的自我活动性并不兼容。政治生态学与其说是调停者,不如说是他反对的道德裁判
哲学 外国文学 布莱恩·马苏米著作集 文化研究 文论
现代的诱惑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美]史书美 著 译者: 何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4
本书是一部别开生面的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精彩之作。全书分三部分,分别是:(1)渴望现代:“五四”的西方主义和日本主义;(2)重思现代:京派;(3)炫耀现代:上海新感觉主义。民国时代对现代主义的理解呼唤了一种地区、全球语境相互交织的多元背景。文化争论、政治纷争和社会动乱等不断变化的地区语境塑造了现代主义,同时帝国主义推动下的全球文化经济潮流也参与了现代性的塑造。这种地区/全球连接最为明显的显现即是半殖民地性。这是一种多重外国势力对中国进行多层次占领的政治方式。为了自身的经济和政治目标,这种种的外国势力在中国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 作为我们所处的后帝国主义时代的特征,新殖民时代的标志即是:西方文化霸权将西方自身定位为终极价值的裁定人。同时,新殖民时代的被殖民者又反过来将这种定位内在化,从而使文化霸权的可能性得以实现。无论是在“五四”一代西方主义的现代主义之中,还是在京派的文化普遍主义那里,亦或是在新感觉派这里,都市西方的视角都参与其中。京派思想家发现中国文化复兴在战后欧洲流行的文明话语中占有相当的合法性。与之相区别,西方主义者对中国传统的彻底否定采取了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新感觉派既不号召否弃传统,也不呼唤有限度地复兴传统,而资本主义现代性是唯一需要他们考虑的因素。 在中国作家遭遇西方现代性之时,一旦作家们去除掉传统的保护层,就再也没有其他的东西可被用来代替传统以发挥中介作用。西方主义者通过对自身必能赶上西方的确信来想象一种平等。京派思想家在西方自我批评的基础上对西方进行一种有限度的批评,新感觉派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看做是不可改变的既定现实。这三种与西方协商的模式构成了三种重要的进程。如果被加以利用,它们将在以后的岁月里成为进一步反思中西关系的基础。
2019年5月26日 已读
更多的是在挖掘半殖民地中除了殖民性一直被忽略的另一半,即主体性或者说能动性,甚至这种殖民性下生发的资本消费现代性隐隐有了盖过革命现代性的趋势(难怪现当代专业的同学不喜欢,我看着还蛮好玩的hhhhh
中国现代文学 文化研究 文学 文学研究 海外中国研究
消费文化读本 豆瓣
作者: 罗钢 / 王中忱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 6
消费文化是今天学术研究的一个显赫课题。消费文化以及它的最大表征,物的大规模扩张,预示着一个新的社会形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涉及到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消费的扩张带来了怎样的转变?在本书中,我们在齐美尔、鲍德里亚、布尔迪厄和德赛都等人那里,看到了消费的历史脚步是如何踩断了传统的社会的结构的,同时,它又是如何改变了人的神话的。不仅仅如此,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符号学在消费文化的探讨中是如何联结的。
2019年6月4日 已读
不仅仅是选取的段落非常不错,更难能可贵的是不同的文章之间搭建起了意义的勾连,以维布伦的《物的传记》作为物质主义先声的开场;再用大家最耳熟能详的鲍德里亚将物作为消费符号(能指与所指和价值与使用价值);接着是符号所在场域的布迪厄的区分和品味,场域和惯习;布迪厄破除了康德的审美无关功利论,提出了文化资本后却也留下了文化实践和物的问题,所以道格拉斯和伊舍伍德以《物品的用途》指出物背后的消费不仅仅是非理性,更有理性的意义,一种与社会相连接的仪式;但更能起补充作用的还是米勒的物质意识形态,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但他们表现出来的消费形式却并是统一协调的;马克思的外套可做拜物教的另一种进入途径,即拜物教的问题不在于拜物而是商品拜物教,典当中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外还有记忆系统;其余基本围绕时尚和购物展开
人类学 文化研究 消费文化 物质文化 现代性
消费文化 豆瓣
作者: (英)弗兰克·莫特著、余宁平译 译者: 余宁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 5
本书是“当代学术棱镜译丛”中的消费文化系列之一,书中收入了英国学者弗兰克?莫特的关于20世纪后期英国男性气质与社会空间的相关研究报告。
这项研究为激进同性恋群体带来了敏锐的文化批评,为研究消费社会的历史学家增加了有深度和广度的内容……为时尚界专业人士提供了有益的市场营销计策探讨报告供他们借鉴,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本书从社会性别角度对男性文化进行的分析为女权主义者提供了新的启示。
什么是文化史 豆瓣
What is Cultural History
8.9 (1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彼得·伯克 译者: 蔡玉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什么是文化史》内容简介:文化史的实践已经不限于说英语的世界,它在欧洲大陆、亚洲、南美洲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也蓬勃发展。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方法,《什么是文化史》一书提供了关键性的指引。杰出的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引导我们进入文化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伯克从讨论雅各布·伯克哈特和约翰·赫伊津哈所提出的文化史的“经典”术语入手,并考察了从弗雷德里克·安塔尔到爱德华·汤普森等马克思主义者做出的反拨。随后,勾勒文化史近期兴起的概貌,重点尤其是上一代人写作的、常常被称之为“新文化史”的著作。他将新文化史放在自身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重视历史思考和写作的新方法与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研究以及日常生活的话语的兴起之间的关联。
《什么是文化史》不仅是历史学专业读者的入门手册,也是关心文化研究、人类学研究和文学研究的读者的必读书。
论晚期风格 豆瓣
作者: 【美】爱德华·萨义德 译者: 阎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6
本书考察了贝多芬的《庄严弥撒》、让•热内的《爱与俘虏》和《屏风》、莫扎特的《女人心》、根据兰佩杜萨的《豹》改编的电影及托马斯•曼的《死于威尼斯》等多位艺术家的晚期作品,探讨了当他们不如人生最后阶段时,如何“由于时代的错误和反常”而使死亡径直进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萨义德认为,本书讨论的大多数作品中都充斥着深刻的冲突和一种难以理解的复杂性,尽管它们经常与当时流行的作品形成反差,但是它们恰是未来的先驱,都属于天才作品。本书极具启发性,亦为萨义德的晚期著作。
2019年6月16日 已读
一二七章算提纲契领,晚期风格不局限于时间线上的先后,而是以风格和形式关照思想的变化,风格将晚期作品超越了时间限制转变为了空间,也就是阿多诺所说的“断裂的景象”,一种以寓言的方式折射出内在的张力和对纯粹的资产阶级的否定。风格既是修辞学和形式的,也是审美和时代的,既超越了自身的时代又返回到被历史所遗忘的领域
文化研究 文学理论 艺术评论 萨义德 音乐
记忆之场 豆瓣
Les Lieux de Mémoire
9.2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皮埃尔·诺拉 主编 译者: 黄艳红 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8
《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是当代法国史学界最有影响的历史著作之一,汇总了法国集体记忆史研究成果。全书以诺拉所提出的“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对记忆场所的研究,探询残存的民族记忆,以期找回法兰西群体、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书出版以来,反响强烈,被译成多国文字,而“lieu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也迅速流行,并于1993年被收入《大罗贝尔词典》。 中译本从原书三大卷近五千页中精心选取了11篇文献,按“记忆与历史”“记忆与象征”“记忆与叙事”三个主题组织而成。这些文献除了有诺拉亲自撰写的、阐述整套书史学思想的纲领性文章《历史与记忆之间:场所问题》,还涉及了法国国庆日、《马赛曲》、埃菲尔铁塔、环法自行车赛、贞德、法兰西共和国格言“自由·平等·博爱”、拉维斯的《法国史》和普鲁斯特等,不但有理论的观照,更有中国读者熟悉的法兰西标志性建筑、人物、事件等,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2019年8月1日 已读
有三种记忆,作为记录的记忆,作为义务的记忆以及作为距离的记忆。历史—记忆(作为记录的记忆)转向个体—记忆(作为义务的记忆)的过程是记忆私人化的过程,但对过去理性的批判重构与在当下具象的情感体验是互相交融又对立,历史学家防止历史仅仅成为历史,挖掘距离感知下被抛弃的民族记忆中常见之物(记忆之场)。记忆作为一个场所,是实在的、象征地和功能的,是诸多事件的集合第,召唤过去,感触现在最后转换成集体的未来,一种用来自我界定的共同体。虽然面临无所不包就会一无所指的窘境,但也正因此能够捕捉那些被遗忘的真实联系,能够斜目而视断裂的历史(有机会二刷吧,太厚了,这还只是很少的几篇)
史学理论 文化史 文化研究 法国 法国史
哈哈镜 豆瓣
THE DISTORTING MIRROR:VISUAL MODERNITY IN CHINA
作者: 彭丽君 译者: 张春田 / 黄芷敏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3 - 3
内容简介:
《哈哈镜》探讨了1880至1930年代这一动荡历史时期,中国市民主体在与新兴视觉文化的相互碰撞中,观看自身的多重而复杂的方式。书中广泛涉及了印刷术、摄影、广告、电影与戏曲表演等一系列媒体和视觉形式。市民积极投入并享受这些视觉文化,而它们皆为主体对空洞的现代性 许诺——由新兴、刺激与时尚等抽象和短暂的观念组成——之欲望所大力驱动。
作者详述并分析了各种视觉再现,强调了它们之间的复杂互动。由此证明视觉现代性并非独立的文化现象的结合,而是一个颇为紧密的社会文化话语,影响了文化的差异与典型之所在。
本书首先对十九世纪末兴起的印刷文化做了总括性的历史描述和理论探讨,并检视了现代性对于探究“真实”的迷恋。接下来的章节讨论了新兴视觉文化中的女性身体形象,视觉文化展开与展示的娱乐场所,都市人与新兴现实主义的相互妥协,而对各种形象的生产和接受间的动力学关系则成为了贯穿全书的主题。
如作者所示,现代性通过奇观向中国人展现。尽管奇观纷至沓来,俘获着现代的主体,但却无法完全驯服或限制那些投身其中的人们。作者特别指出,他们在崭新而现代的自我认同尝试之中,参与和表演着这一稍纵即逝的视觉文化。这里讨论的中国视觉文化是高度竞争性的,在持续的流动和变化中,呈现出对现代主体的全新理解:他面临的不仅是过去的消逝,而且是未来的歧路。中国的现代视觉文化揭示出主体及其环境的激烈碰撞和相互渗透中,现代性的不断更新。
权威推荐:
彭丽君的著作对“视觉”做了细致的历史化考察。她并未把观看当作天然之事,而是充满睿智地将视觉作为一种现代现象,并拓展和转换成凝视与观看的本土文化塑型。本书中,理论性与经验感协调缜密,趣味盎然,洞见迭出,提供了对现代中国视觉文化的杰出观察。
——纽约大学 瑞贝卡•卡尔
彭教授处理了现代中国研究中最令人兴奋的领域之一——视觉现代性。在奇观的政治学中,她通过中国人的万花筒与现代视觉装置的相遇,展开了从新奇话语到媒体技术、再生产等诸多面向的讨论。《哈哈镜》是一项中国人在现代历史关键时刻如何看与被看的迷人的研究。
——哈佛大学东亚系 王德威
作为中国视觉现代性的“观察者”,彭丽君在《哈哈镜》一书中不仅呈现了各类视觉样式构造的都市文化奇观;而且揭示出诸种观看欲望形塑的“视觉无意识”。正是上述两方面的相互生产,彼此运作,如“魔术”与“摩登”,似真似幻,亦真亦幻,于真假难辨间,决定了观看的主体何时“凝神关注”,何时“视而不见”……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罗岗
晚清报刊,月份牌女郎,摄影术,慈禧,西洋镜,梅兰芳,戏院,妓女,电影,上海,戏曲,魔术,《哈哈镜》几乎收纳了有关中国视觉文化的所有关键词,但此书的成就不光在媒介覆盖和知识场域的辽阔,还在历史纵深和细节考察上示范了中国经验和现代性理论的交锋和撕扯。这确乎是饱含温度和强度的研究著作,我们在彭丽君的写作中感受到真正的理论活力,一种从微观政治回望过去和眺望未来的激情。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 毛尖
2019年7月23日 已读
两点特别突出,一是沿着齐泽克-周蕾的途径,指出近代主体是一个空洞范畴,不在场的实在,是欲望背后的现代性。只是这个欲望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而是一个装置结构;另一个方面是彭丽君看到了现代性的多样性同时,不是一味的强调另类现代性,而是强调多样的背后还有内含的情感结构维持着现代性的再生,这个情感结构就是欲望。由此,两个方面形成一个逻辑链。对近代主体部分的分析,可与阎云翔在剑桥讲中国人的主体性对看;对于装置部分的讲解想起了拉图尔的杂合体和增殖。(悲喜交加,想写的几个点都被写了,而且人家写的真的好
文化研究 现代性 视觉 视觉文化
开端 豆瓣
Beginnings: Intention and Method
作者: [美] 爱德华·W.萨义德 译者: 章乐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1
本书是萨义德早期(1975年)颇有理论含量且相对晦涩的重要代表作,体现了早期萨义德即开始坚持批评的人文性、现实性和社会政治关怀,“开始”不同于“源始”的哲学意义就在于此,它既是一种现代思想,也是一种方法。
2019年6月26日 已读
比起名声大噪的东方学,越来越觉得他的真正天赋不在政治哲学,而是在文学批评上。读的非常过瘾,架构很清晰,但最好结合英文本,翻译有时增加了阅读难度,比如那句非常重要的from the beginning,despite any one beginning,还有把文学背后的certain翻译为“确”? begin作为一个含有being的不断生成过程,不同于origin和start只是一个point,作为一个another既是对之前的断裂(所以引了许多尼采,维柯),也是后来文本的一个authorize(福柯),但又有不及物的self-contained wholes和暗含turn的可能。开端是一个intentional act,在洞见和盲点中间游牧,但是是基于个别主体的替换而非我思主体的生成
文化研究 文学理论 文艺理论 爱德华·w.萨义德 萨义德
主体的生成机制 豆瓣
作者: 史静 2014 - 6
本书讨论的是十七年电影中的身体话语这一建构自我的生成机制。全书将重点放在对十七年诸多电影文本的细读上,在身体生产与国家认同这个维度中,去试图打捞、审视并重读这些被遗漏在重读视野之外的,只能够在电影史的叙述中被偶尔提及和简要概述的影片,从而力图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既有的对十七年电影的研究。全书对理论的把握深入而准确,史料分析翔实全面,结合两者展开的描述和论证颇具新意,结构合理,写作规范,是一部有分量的学术著作。
2019年6月26日 已读
北大的博士毕业论文,理论+文本其实处理得蛮漂亮的,算非常好的中国式(?瞎感觉的)论文了。和课程论文最开始的架构很像,但我离人家还有八千里哈哈哈哈并且最重要的是,其实现在这种归纳总结穿透型已经没有兴趣了,似乎转向了卢卡奇写《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状态,但那种从现实-历史-原则-结果的写作能力又差了至少十万里。长路漫漫,今日份的碎碎念
十七年电影 文化研究 电影 身体研究 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