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中西风马牛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吴迪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 9
原刊编者按:一位中国学者到瑞典隆德大学讲《中国文化与中国电影》,经常听他的课的是四位洋学生,这“四大金刚”都在中国呆过,对中国国情一知半解,经常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为什么焦裕禄说他是老贫农的儿子,他想继承人家的遗产吗?为什么孔繁森对司机说起自己老婆的时候,不说“我太太”,而说“你嫂子”?革命芭蕾舞剧让漂亮的大腿与野蛮的刀枪共舞,它在表现性与暴力的和谐吗?……在这些奇谈怪论的围攻下,中国学者孤军苦战,以口舌为刀枪,以脸皮为盾甲,使尽全身解数,时而节节败退,时而小有斩获……等待他的是凯旋还是败北?闭卷沉思,答案自得。
2019年6月26日 已读
妙书,正话反说和反话正说的境界非常了解国情了,作为国人很多地方都能会心一笑。稀奇古怪的问题背后其实都是现当代中国电影的关键问题,比如聊电影审查,和这两天很互文了。四大金刚都挺好玩的,最喜欢那个德国小哥,角度清奇话还多hhhhhh
吴迪 影评 文化 文化研究 杂文
上海繁華 豆瓣
作者: 葉文心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 2010 - 6
上海的繁華輝煌,一開始卻是個「海上奇觀」。這座充滿傳奇的城市,在鴉片戰爭後的百餘年不僅由一個長江下游的縣城,一躍而成東亞數一數二的國際性通商巨埠,更以「洋」、「商」與「女性」共同挑戰與改變中國傳統文化的秩序。西風中的資本主義,在上海 長出最能代表中國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面貌,中國的現代性不能不談上海。一九四九年後,上海在共黨政策下,被賦予製造工業的角色,一代繁華洗盡,直到九○年代,中國又回到上海找尋現代性,上海再度成為繁華的代表。
這個中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城市與經濟,對廣大中國的社會與文化構成什麼挑戰與影響?本書回顧一八四三年至一九四九年的上海社會文化史,透過細細考察上海的金融、出版和現代百貨業,葉文心生動描繪中國第一批城市中產階層。在國家角色尚弱的二十世紀初期,這個新富階層在從商與消費被視為愛國志業的觀念下,不僅取得在儒家社會的正當性,從而改變了上海, 更成為近代中國政治與民族主義發展的主要力量。
新的往往也是舊的,葉文心認為,上海如今再度回到中國現代性的核心位置,卻有不少力氣花在挖掘過去的歷史記憶。因此要瞭解今日之上海,必須回到一九四九年前,那個張愛玲曾經生活過也貪嗔癡過的上海。而當代上海新富階層,是否會再次扮演推動國家變遷的角色,或許可從本書的歷史分析窺見一二。
2019年6月28日 已读
发掘消费史和共产党史之外的上海,在左与右的革命中以物质为媒介考察新儒学如何对商业和家庭产生影响,或者说新伦理在新物质下对经济的影响。所以全书开章是从明清儒学和商人之间的关系谈起,然后是民国开始的商学(这个现代化学科的背后是知识结构的革新)。叶文心将商业公司中的老板和家庭中的父亲相联系比较,于是金权和父权被放上台前,二者之间的迭变又经过诸如城市空间的变化,现代时间的改造等等。不过材料过多,论述不够,正如结尾而言,深入到具体的经验之中,但经验是碎片化的。不过整本书还是有很多启发的~
上海 叶文心 城市史 城市研究 文化史
乱世的笑声 豆瓣
作者: 张俭 商务印书馆 2019 - 6
❀编辑推荐:
惘惘的乱世中,战争与饥馑的罅隙里,“血的文学和泪的文学”之外,文学中的笑声如何可能?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滩,报纸专栏和话剧舞台上频繁爆发的响亮笑声,代表了怎样的一种自由精神?
“用熟悉的语调说着的俏皮话”里,包含了对权力的僭越、对现实的反讽,对自由的追 求……乱世的笑声中,有作家们文本游戏的冲动,有现代文明废墟上的空洞笑声,也有复杂而暧昧的文化抵抗。
一部研究纷乱战火中笑声历史的卓越之作,囊括对不同阵营作家喜剧性文化实践的全景式分析,在一次次发笑之中,展示文学想象的多种可能。
❀名家推荐 :
迄今对于“通俗文学”或“鸳鸯蝴蝶派”的研究还是一门年轻学科,尚须大力推进。这本《乱世的笑声》把新旧并置在一起,有助于对20世纪40年代文学的整体理解,这是一种可喜的突破,也别具一种历史目光朝下的意趣。此书内容丰富,有趣而富于启示。
——陈建华 (复旦大学、哈佛大学文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荣誉教授,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
❀内容简介:
20 世纪40 年代的上海,从“孤岛”沦陷到内战,充满战争、黑暗、创伤和恐怖的历史记忆,而本书却充满笑声,且以此作为重要文学现象而加以研究,这是否给你的道德正义与历史认知带来挑战?
关于20 世纪40 年代的文学,夏志清、耿德华、黄心村、傅葆石等都曾各自圈定探讨对象,涉及都市文化与通俗文学。
而张俭在战争中听到的,却是舞台上响亮的笑声。
张俭选取的研究对象,正是现代中国都市在满目疮痍的“二战”时期里的喜剧文学想象。在这个现代文明的战争废墟上,在印刷传媒、话剧舞台上,在张爱玲、平襟亚、徐卓呆、李健吾、杨绛、石华父等人的笔下,从时尚消费到明星八卦,从孔夫子、潘金莲到贾宝玉,无不成为戏仿、揶揄恶搞的素材,折射出日常的烦闷、浮华中的苍凉与现世秩序的荒诞,成为一首与围观发笑的城市大众共睹皇帝的新衣的寓言。
复旦大学、哈佛大学文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荣誉教授,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陈建华倾情作序,盛赞此书“惊叹她在材料搜集上所下的苦功”,“内容丰富,有趣而富于启示”,“别具一种宏观的特色”。可谓确评。
乱世的笑声不免苦中作乐,笑中带泪,其中蕴含扭曲与疯狂,更带有蔑视权威与暴力的文化抵抗,在高压政治下的笑声,为人们缓解心理压力,也博得一些狭窄的文化生存空间。
而面对共同的敌人,笑声的创作过程拆解了虚实与雅俗之间的界限,有效集结了各种滑稽、闹剧、幽默等喜剧性资源,也消解了文化符号与艺术类型的固定程式,给艺术创造带来多元交杂的可能性。
探讨不同阵营的作家如何以喜剧性的文化实践作为对战争现实的反应,并以此考察历史创伤与文学想象之间的复杂关系,挑战强调以悲剧/现实主义书写民族苦难的现代中国文学文化论述。
2019年12月11日 已读
非常有趣的选题,对材料的收集也有新见,但最核心的一点,同时也是国内许多研究通俗文学而忽略的一点被指出来了,就是埃科对巴赫金“拉伯雷”笑声所能产生的颠覆与解放的功能的质疑。对詹姆森的运用非常贴切,或者说基本西方文论和分析的文本都在肌理上有呼应而非模式硬套。其实对笑声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感觉结构的分析在当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德云社的相声)。但自己最感兴趣的是中间对部分文本和美国电影之间互动关系的提及
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化研究 民国
浪荡子美学与跨文化现代性 豆瓣
作者: 彭小妍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 7
浪荡子是世界现代文学及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一直伴随着现代性的发展。本书立足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上海新感觉派入手,研究从现代浪荡子的源头巴黎,到作为中西方交流中介的日本,再到上海的浪荡子美学和跨文化现代性。作者将浪荡子视为跨文化现代性的推手,探究他 们在跨文化场域中对各种体制界限的逾越突破和创造性转化,并带出对于20世纪30年代法国、日本及中国之间的文化流动和本土转化的探讨。
每个男人里面都有一个女人,每个女人里面也都有一个男人。浪荡子创造并定义了摩登女郎的特质,浪荡子也因摩登女郎而彰显了自我。典型的浪荡子包括三个要件:
(1)以异性为自我的投射;
(2)致力于艺术的追求及自我的创造;
(3)努力不懈的跨文化实践,在跨文化场域追求现代性。
2019年7月19日 已读
环球与此同热的比较视野是亮点,但早在零几年周蕾就带着其他国家的学者做过二三十年代的环球摩登女郎现象,取的也主要是中日法,兼顾朝鲜和台湾等地,明显周蕾她们的研究虽然更早但更深入,把摩登女郎现象放在殖民地的近代化过程中,以性别为切入点考察跨国消费文化和流动的消费欲望,论述资本的消费欲望和视线凝视的政治以及殖民帝国中个体的生存。这本书将摩登女郎作为浪荡子的凝视的产物就忽略了摩登女郎的能动性,摩登女郎的符号背后是种族争议,国族主义,殖民情结,社会改革,优生学,资本主义和爱国主义潮流的交错,是种种现代性在不同地区文化脉络的现身。与之相比,全球现象下的这种浪荡子现象并没有做好勾连
文化研究 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 海外中国研究 跨文化研究
他者的消失 豆瓣 Goodreads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7.4 (79 个评分) 作者: [德]韩炳哲 译者: 吴琼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6
他者的时代已然逝去。
那朋友似的、地狱般的、神秘的、诱惑的、爱欲的他者已让位于同者。如今,同质化的扩散形成病理变化,对社会体造成侵害。扩散之势愈演愈烈。使社会体害病的不是异化、退隐、禁令和压制,而是过度交际、过度信息、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
如今的时代标志不是由他者带来的压迫,而是由同者造成的抑郁。当今社会中有诸多极具标志性的现象,譬如恐惧、全球化、恐怖主义等,韩炳哲的新作所探究的正是这些现象背后潜藏的同质化的暴力。
韩炳哲用他的文章和书籍开辟了一条横穿当代文学之林的甬道。他的书不求你我点赞,只求警醒世人。
——德国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
********************
1.这本书讲什么?
在没有他者(朋友、爱欲,甚至是地狱)的世界里,彻底自恋的自我只会身陷沮丧,迷失方向,无意义感,最终导致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本书深入揭示了“同质化的恐惧”——所有人、事同化到丧失了边界;作者对同质化的分析和批判,依旧是在数字信息时代大背景下展开,并努力从传统和经典中发掘自我与他者“共在”的空间。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如今的病态时代标志不是压制,而是抑郁。具有毁灭性的压力并非来自他人,而是来自内心。网络和数字媒体改变了这一切,数字化的世界清除了他者的存在,同质化的恐惧席卷整个社会。
(2)恐怖活动是同质化暴力的一个恶果,是以独特性的恐怖对抗全球化的恐怖。
(3)做自己,求真我,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这些词汇在当代社会语境下成为带有强制性的自恋。我沉溺在自我之中。抑郁便是源于自我性力的自恋式积滞。
(4)数字化媒体是“去身体化”的。它遮蔽了目光的交流,夺走了声音的“纹理”,使他者之语言、他者之思想、他者之时间纷纷销声匿迹。
(5)如今众声喧哗的倦怠社会里没有倾听可言,而未来的社会或可称为倾听者的社会。人们需要一场时间革命,开启一种完全不同的时间,一种容纳他者的神圣时间。
3.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1)人之自恋自古已然,当代社会的网络平台和数字媒体、智能手机助长了这一趋势,但人们是否由此感到价值实现和人格完满?在被“赞”包围的小小自我里,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已被无情恼!本书对于反思技术尤其是数字信息技术在当代社会对人的感知、自我感知、交往和社会控制等问题具有极大启发意义。
(2)思想面对当代社会现状,将会说些什么?思想者应该怎样思想,写作?韩炳哲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样本。
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西班牙《国家报》)。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社会情况和人类心灵,被誉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杨小刚)“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思郁)。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具有“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夏可君)。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明快,“充满灵性,锋芒毕现”(贾克防)。诸位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其《爱欲之死》作序。韩炳哲在欧美已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包括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评赞。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5.中文版作品及其评价。
(1)韩炳哲作品系列图书共9种,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计划于2019年7月份出齐。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已出)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已出)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已出)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6月即出)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6月即出)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6月即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8月即出)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8月即出)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8月即出)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2)在国内学界迅速觅得知音。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文学界、传播学界、IT界的诸位大咖分别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
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张志伟,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IT经理世界》杂志
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世界哲学》杂志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
2019年7月22日 已读
他者的消失是同质性,是否定性让位于肯定性后的爱欲之死,受新自由主义社会的赞同式剥削推动,表现为娱乐社会下的过度消费,从内心和精神上毁灭自我,引发同质化的暴力,是全球化与恐怖主义中对他者独特性摧毁的原因。新自由主义的本质也是剥削和排外。全球化下是想象空间的诞生,是真实暴力的到来,因为他者都是相同的他者,丧失了意义的可能。生产就是破坏,治愈就是暴力,交流只是堆积。观看之道变成一种“狂看”和“毫无节制的呆视”。所谓的多样性不过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源,因为相异性是排斥经济利用的。多样性下的真实性早已被物质化,产生扭曲他者的自恋主体,世界只是影子,他者被无视,茫然失所。否定性的缺失导致的不仅是自我剥削,更有自我异化和自我感知的丧失,病理表现为厌食症和暴食症相伴而行。对策是形成共享的倾听空间,而非自我的共振
2019 文化研究 社会学 韩炳哲
电影的透明性 豆瓣
作者: [德] 西奥多·阿多诺 译者: 李洋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本书精选了鲁道夫·爱因汉姆、西奥多·阿多诺、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恩斯特·布洛赫、格奥尔格·卢卡奇、贝拉·巴拉兹、乔吉奥·阿甘本等欧洲思想家撰写的电影文献21篇,主题体现了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和阿甘本的电影思想。
2019年8月2日 已读
基本可以叫西马论电影。卢卡奇的《论电影》最佳,即使会不同意部分观点,但他思想的闪光带给人的启发是受益匪浅的。克拉考尔的《大众装饰》也不错,可以和一些艺术电影连看,还蛮适合用来分析瓦尔达的《脸庞》的。爱因汉姆关于影评人的建议非常实用,肺腑之言,建议观看。文集名字的来源是阿多诺的文章,最出名的《作为大众欺骗启蒙的文化工业》一篇自然是很好的。布洛赫这两篇不如直接看他的《希望的原理》。阿甘本《关于姿态的笔记》有意外惊喜。最后收的格罗伊斯论偶像破坏其实在梗文化和亲民化的网络文化分析中很实用。凡是非常喜欢的部分发现其实都是对黑格尔的类-属-个体概念的精细阐发和创造,想想其实齐泽克也是。但是为什么不收本雅明的文章,明明每篇文章都有提到他hhhhhhhh
文化研究 电影 电影理论 阿多诺
整合与颠覆 豆瓣
作者: 赵勇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6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是其“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0世纪最富有原创性的大众文化理论,但是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这一理论却存在着种种怀疑、误解和理解上的分歧。本书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理论家阿多诺、本雅明、洛文塔尔、马尔库塞的个案分析,并通过对生成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历史语境的深入考察,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存在着两种模式和两套话语: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构想了一种“整合”模式,本雅明的大众文化理论建立了一套“颠覆”模式。前者经洛文塔尔、马尔库塞的补充论证、甚至通过本雅明的反证(他对传统艺术消亡时的怀恋)而成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流;后者同样经洛文塔尔、马尔库塞的书写润色而成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宝贵资源。与此相对应,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也就形成了否定性与肯定性两套话语。两套话语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也都有其理论盲点,因此,二者扬弃其片面性进而沟通对话很有必要。中国的大众文化方兴未艾,大众文化理论却乏善可陈,本书对于思考、分析和研究中国的大众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9年8月19日 已读
关于阿多诺和本雅明以及马尔库塞的部分在《法兰克福学派内外》中已经有了更好的论述,这本书的更大价值其实在于对洛文塔尔思想的介绍
文化研究 法兰克福学派 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豆瓣
9.3 (24 个评分) 作者: (英) 斯道雷 译者: 常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7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5版)》是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约翰·斯道雷所著之经典教材,在西方学界经久不衰,是公认的媒介与文化研究领域最为权威的综述性著作之一。《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5版)》对文化研究这一学科的历史,传统及当下的发展现状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广泛涉猎文化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诸多重要的社会科学思潮,梳理国际学界对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文化研究、媒介研究、大众传播学,文艺批评以及新闻学等领城内学者与研究生阅读,参考的重要文献。《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5版)》是原著最新版的中译本。
2019年11月26日 已读
文化研究类导论里目前最喜欢的一本,简单明了,脉络清晰,兼顾广度。从何为大众文化入手,既说明了大众文化的难以定义又勾勒除了一个简单的坐标进行参照(大多数,非高雅,群虻,人民的,霸权的抵抗,后现代的),按国索骥可以追寻文化研究的几种主要派别和观点(英国的文化主义,德的西马,法的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精神性别种族三大马车加上难以归类的后现代,最后重返霸权理论的大众政治)。但是在实践文本分析一栏选取了流行音乐和电视,缺少了20世纪的电影总是有些缺憾。论调总体是取中的,论点是落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层面的。很适合当教科书,是非常合格和出色的导论
大众文化 文化研究
二十世纪的四种神话理论 豆瓣
Four Theories of Myth in Twentieth-Century History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万·斯特伦斯基 译者: 李创同 / 张经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6
“神话”是文学的母题,又带有宗教民俗之色彩,非常复杂。本书以二十世纪主要神话理论家们的学术生涯、工作经历与文化背景为视角,展现当代“神话”概念与理论的制造过程,对二十世纪的几种神话理论做了非常激烈的历史性批判。但作者并未试图将这一术语完全从我们的理论或分析语言中清除出去,而是指出:我们能够、或许仍可以继续用“神话”这一概念来思考;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应当停止对这一概念的思索,必须明了我们所讨论问题的意向与语境,必须面对我们如何、是否,以及为何应当使用这一术语的问题。
本书曾获得美国宗教学会1989年年度图书奖,出版后引起了广泛讨论。
影像·文学·理论 豆瓣
作者: 鲁晓鹏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6 - 4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按内容分为六辑:文化理论与全球视野、重写中国电影史、华语电影理论之构建、电影与生态、电影个案研究以及现代文学。作者视野开阔,就影视、文学、文化研究等方面展开了跨地域、跨学科的交流和对话。本书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其新颖的观点阐释、跨文化的研究视角,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和华语电影的研究成果,而且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
機器與憂鬱 豆瓣
作者: 鄧正健 編 水煮魚文化製作 2017 - 1
字花十年評論選集
2020年3月5日 已读
挑着读的几篇比起作者们自己的专著都浅显了许多,但选题可做一种思路上的参考
文化研究
Speed and Politic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Paul Virilio 译者: Mark Polizzotti Semiotext(e) 2006 - 10
Speed and Politics (first published in France in 1977) is the matrix of Virilio's entire work. Building on the works of Morand, Marinetti, and McLuhan, Virilio presents a vision more radically political than that of any of his French contemporaries: speed as the engine of destruction. Speed and Politics presents a topological account of the entire history of humanity, honing in on the technological advances made possible through the militarization of society. Paralleling Heidegger's account of technology, Virilio's vision sees speed--not class or wealth--as the primary force shaping civilization. In this "technical vitalism," multiple projectiles--inert fortresses and bunkers, the "metabolic bodies" of soldiers, transport vessels, and now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technology--are launched in a permanent assault on the world and on human nature. Written at a lightning-fast pace, Virilio's landmark book is a split-second, overwhelming look at how humanity's motivity has shaped the way we function today, and what might come of it.
2020年7月25日 已读
以他发明的“竞速学(dromology)”为中心,阐述流通的重要性,前两章的街道战和国家权力没看出感觉(是我英语不好),从第二部分将空间引入感觉就开始有意思了,或者说脑洞大开,尤其是第三部分的身体读的很开心:对健身文化的批判,谈到僧侣作为一种军事发明,还有身体的技术化以及对美国流行文化中的技术假肢的批判(捎带上消费主义),后面则是提出对安全权力的消费和贩卖现象和紧急状态下新的世界现象出现:战争后勤学。好难读,生词多,写作跳跃,还有一些对女性读者不友好的成分(今天读的舍勒也是。。
paul·virilio 文化研究 法国
日常生活批判 豆瓣
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作者: [法] 亨利·列斐伏尔 译者: 叶齐茂 / 倪晓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8
列斐伏尔结合超现实主义、法国的黑格尔主义、尼采和存在主义等思潮,用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推进对日常生活领域的批判。所谓异化,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交换价值超越、脱离使用价值的社会,一个为生产而生产而不是为日常生活而生产的社会,这就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活意义消失的异化现象。前工业社会中人对自然、暴力统治的直接恐惧不见了,人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无法逃脱的符号化、抽象化、功能化时代。列斐伏尔把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作为其分析的出发点和指引,这一日常生活经验为商品侵入,被非本真遮蔽,但它呈现为抵抗和更新社会生活的基础。日常生活具有可能性,可能性这一列斐伏尔常用的词语蕴含了变革的需求,他始终坚持,今天的社会解放一定是总体性的,是日常生活的节日化、艺术化与瞬间化。
2020年6月30日 在读 列斐伏尔的打破时间前进的“瞬间”(moment)⬅➡布罗代尔(Braudel)的“长时段”,本雅明(Benjamin)的此时此刻
亨利·列斐伏尔 文化研究 法国
Time and Narrative, Volume 1 豆瓣
作者: Paul Ricoeur 译者: David Pellau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 - 9
Time and Narrative builds on Paul Ricoeur's earlier analysis, in The Rule of Metaphor, of semantic innovation at the level of the sentence. Ricoeur here examines the creation of meaning at the textual level, with narrative rather than metaphor as the ruling concern.
Ricoeur finds a "healthy circle" between time and narrative: time is humanized to the extent that it portrays temporal experience. Ricoeur proposes a theoretical model of this circle using Augustine's theory of time and Aristotle's theory of plot and, further, develops an original thesis of the mimetic function of narrative. He concludes with a comprehensive survey and critique of modern discussions of historical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and writing from Aron and Mandelbaum in the late 1930s to the work of the Annales school and that of Anglophone philosophers of history of the 1960s and 1970s.
"This work, in my view, puts the whole problem of narrative, not to mention philosophy of history, on a new and higher plane of discussion."?Hayden White, History and Theory
"Superb. . . . A fine point of entrance into the work of one of the eminent thinkers of the present intellectual age."?Joseph R. Gusfield, Contemporary Sociology
2020年7月15日 在读 在叙事身份和叙事认同中寻找第三条路,后期关注伦理问题,将身份认同转入与他者的相遇,但讨论锚点仍然是叙事的构建作用(为什么这本没有中译T.T
_ 利科 叙事学 文化研究 时间
绝对欲望,绝对奇异 Eggplant.place 豆瓣
Absolute erotic, absolute grotesque: The Living, Dead, and Undead in Japan’s Imperialism, 1895–1945
7.5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克弟 译者: 朱新伟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5
【内容简介】
本书描述的是日本如何在短短几十年间跃升为世界强国的,但与主流理论不同,马克弟注意到的是生命与劳动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他将视线集中于权力中心的外围——中国苦力、日本皮条客、被拐卖的日本女性以及穷困的朝鲜佃农,这些身体为日本帝国主义提供了能量和劳动剩余价值。他区分出了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捕获、征用生命与劳动的形式:生命政治,神经政治,死亡政治。
书中,一些看似不相关的人物和现象被统一在同一个主题之下:抽鸦片的闯关东苦力、日本慰安妇、商品化社会下的现代男女、江户川乱步的小说、施虐与受虐……其中出现的劳动的身体、欲望的身体、上瘾的身体和死去的身体,都是资本主义运作过程中的牺牲品。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理解20世纪帝国主义和20世纪资本主义下的劳动转化的重要著作,深度解析战败前日本所制造的悲惨苦痛和光怪陆离。
◆开创性的视野和颇具挑衅的观点,跳脱主流研究范式,将后殖民研究放置在一段不同的历史叙述和一个不同的帝国结构中。
◆一本真正的跨学科著作,涉及历史、比较文学、文化研究、心理学和哲学等领域的知识,旁征博引,可读性极强。
···
【媒体及学者推荐】
一份极具想象力的研究……马克弟以一种英语学界少见的方式将日本帝国造成的惨痛的人类代价放置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并将这些代价与更大的经济结构和文化现象联系起来,这为日本殖民研究领域的发展做了重大的贡献。
——《美国历史评论》
·
一份发人深省的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叙述……这本书不只是在概念上思考关于后殖民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文献,而且包含了具体的历史知识。我相信这本书不止会吸引历史领域的读者,还会吸引比较文学、文化研究、心理学和哲学领域的读者。
——《太平洋事务》
·
论点充满启发,叙述十分生动……一本无畏的书。勇敢、挑衅,挣脱了那些让人昏昏欲睡的论述,让人精神为之一振,马克弟直截了当地将你推进了日本现代性的泥沼里,打破了巨大的殖民地沉寂,这种沉寂已“吸纳了所有行为,不管多肮脏,多兽性”,而且以某种方式让此种经验变得愉悦。我不禁渴望被推到更深的地带,推到1945年之后,追溯战后日本生命/神经/死亡政治的吸血亡灵。或许还有后续可以写。
——杰拉尔德·菲加尔(Gerald Figal)《日本研究期刊》
·
这本书的主要影响之一就是,将人们对后殖民时期的论述从占主流的对盎格鲁—印度的强调中解放出来,并将其放置在一段不同的历史和一个不同的帝国结构中。
——哈里·D. 哈鲁托尼亚(Harry D. Harootunian) 《帝国的新衣:失乐园,复乐园》(The Empire’s New Clothes: Paradigm Lost, and Regained)作者
·
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们理解20世纪帝国主义和20世纪资本主义之下的劳动转化的非常重要的标准。马克弟对生命政治概念的详细叙述是我所见的最具想象力、最有效的对理念的运用。他精细入微又涵盖广泛的研究,纳入了中国与朝鲜的资料,也包含了大量关于日本的档案文献和学术文献——这些得益于他的日本的深入了解,不仅明晰了日本帝国计划的特殊性,也为现代东亚资本政权的出现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谱系视野。他的写作中包含信念、智慧与远见,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极大乐趣。
——克里斯托弗·利·康纳里(Christopher Leigh Connery)美国加州大学与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教授
全球化与文化 豆瓣
作者: 约翰·汤姆林森 译者: 郭英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 4
全球化现在是人们的热门话题,但各种争论总是锁定在某些特定的学术话语之内。本书首次引入了社会理论和文化研究理解全球化问题。本书首先分析了全球化进程和当代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而把这种分析同有关社会的现代性和文化的现代性的相关争论联系在了一起。本书的核心,是对全球现代性复杂的、模棱两可的活生生的体验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汤姆林森认为,我们现在能够在文化体验和区域地方之间的联动中看到一种消解的普遍模式了。作者把这种体验的不均衡性质和第一与第三世界社会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还探讨了文化的杂交化的问题,以及在这种非领土扩张化进程中通讯与传媒技术的特殊作用等。《全球化与文化》最后讨论了世界主义的文化政治的问题。
观看的方法:如何解读视觉材料 豆瓣
Visual Methodologies: An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ing with Visual Materials 3e
作者: [英] 吉莉恩·罗斯 译者: 肖伟胜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 - 5
-编辑推荐-
•本书是近二十年来,视觉研究方法领域的权威著作。就它企图对研究视觉材料的各式各样的方法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讨论和评价而言,本书依然独一无二。
•本书第3版,增加了对受众研究、民族志、照片文档、照片引谈、摄影小品,以及视觉伦理研究等视觉方法的讨论,展示了视觉研究及其方法的不断发展的本质。
•书中穿插的大量关于数字媒体的内容,亦是新版的一大亮点。
-内容简介-
本书坚定地专注于研究方法而不是媒体。书中的主体章节,每一章都会讨论一种可用于诠释视觉材料的方法,而每一章要用何种视觉材料来探究这种方法,则取决于它是否最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步骤、长处和不足。本书要做的就是深度探讨每一种方法。
第1章是对用来理解视觉文化各种不同理论方法的概览,同时也探究了一些关于无处不在的数字影像所造成的差异问题。
在第2章中,作者精心制作了一个指导读者使用她提出的“批判性视觉方法论”的实用性框架。
第3章详细解释了本书的结构,这将有助于读者从随后讨论方法的章节中有所斩获。
从第4章到第10章均专注于处理既有影像的方法,如内容分析、符号学、精神分析和话语分析等。
第11章比前一版更为细致地专注于另外一些研究视觉影像的方法,这些方法旨在处理为解答研究的问题而制作的视觉影像。
视觉伦理学是第3版中全新的一章。研究活动中的伦理学关乎研究者的行为。它关注他们研究中自身的诚实和坚定性,以及他们正在与什么材料,或跟谁一起展开研究如此这般的关系问题。
知识的不确定性 豆瓣
作者: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译者: 王昺 翻译 / 郝名玮 校订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 - 1
今天,在现代世界体系中,存在着知识结构的危机。各种学科都被一种信念笼罩着:仿佛知识是确定的。但是近三十年的时间表明,知识真正是,并永远是不确定的。本书考察了不确定的知识(尤其是历史的社会科学知识)的存在方式,并提出了如何与这种不确定性相协调的建议。
后现代历史叙事学 豆瓣
作者: 海登・怀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 6
语境之地平线
当今,后现代文化几乎成为一种像阳光和空气一样不可躲避的以太,任何一个关心思想的人都无法不在它的普遍淹含之中。按照利奥塔、詹姆逊、哈桑等人的描述,后现代意味着宏大历史话语的合法性受到了普遍的怀疑、经验深度的弥平导致意义的隐蚀、形而上学的追寻下降到充满悖论的反讽。
在以总体性为鹄的的单数历史被质疑之后,建构一套“元历史”是否可能?当在一个只有拼凑模仿、欣喜若狂和自我毁灭的“景观社会”中,历史也必须遭遇淡灭的命运;在事实的数据整理、事件的情节编排之后去追寻历史性――即历史话语的深层结构,岂不是西西弗斯式的痛苦劳作?在形而上学自我降格,“反讽”呈现出话语自我消费与自我毁灭的悖论深渊的处境之中,怎样去诠释那个狡计百出、身位变幻的历史“真实”?
就是在这样一种语境地平线上,怀特的理论探索显示了一种伦理关怀和政治抱负:重构被怀疑论的魔眼穿成千疮百孔的“元历史”,在神话和科学之间寻觅作为历史话语深层结构的诗性,在审美(叙事形式)、认识(阐释策略)和伦理(意识形态)的多重观念构造活动之中、在文化语境和文本的互动中获取历史的“真实”。
就历史学事业而论,从19世纪第一个十年起,“历史问题”,即历史的真实与纯净受到了主观的污染,意义成为问题,这总是让思想家不胜苦恼。历史,和人文科学一样,无法摆脱19世纪自然语言的约束,以致历史的书写无一例外地被创造性阐释左右。这一时代的历史大师采用自己所偏爱的模式撰写历史,选择特定的世界观作为立场来评价自己撰写的故事。这样,历史大师们就在一个难以走出的困局之中不可自拔:历史不可能是严格的科学,也不是纯粹的艺术,既不是思想,也不是神话,那么,历史究竟是什么呢?
怀特通过对19世纪的欧洲展开历史想象,指出历史话语跌落到“反讽”,深刻地显布了启蒙时代以来的历史危机,也终结了19世纪的历史思维。那么,什么是“反讽”?反讽,是一种通过滥用语词来显示内在的裂变、荒唐和困局的修辞策略,其基本样式是在表面上用肯定的言辞含而不露地表示深层的否定意图。比如说,福柯的反讽在于,以“语言”为主角撰写一部断裂的历史――一部无人和无名的人文科学历史。渊源于19世纪的历史意识的危机,其最重要的表征是历史意识跌落到反讽之中。利奥・斯特劳斯警策地断言:“历史主义的顶峰就是虚无主义”。这与怀特的暗示几乎不谋而合,其中隐含着深长的意味――必须“拒绝这种反讽的视角,按照我们的意志从另一种反反讽的视角看待历史”。
超越这种反讽的历史观,海登・怀特在后现代语境地平线上设定了一种理想的精神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