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表征 豆瓣
Representation:cultural repres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作者: [英]斯图尔特•霍尔 译者: 徐亮 / 陆兴华 商务印书馆 2013 - 7
斯图尔特·霍尔的这部《表征(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是一个文化研究方面的全面和基础的读物。它由一个导言、一个文化研究理论的概述(第一章)和五个专题研究(第二章至第六章,依次为对法国战后平民主义摄影、博物馆展出、“他者”或异己者的表征、男性表象及肥皂剧个案的研究)组成,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都展现了文化研究的基本品格。
破壁书 豆瓣 谷歌图书
6.0 (5 个评分) 作者: 邵燕君 主编 / 王玉玊 副主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18 - 5 其它标题: 破壁書
*一本神奇的网络文化辞典,解读二次元、宅文化、网文、游戏、流行文化,让人大开眼界;
*245个网络文化核心关键词,追本溯源,讲述背后文化演变与有趣故事,读来恍然大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北大中文系学术团队数年研究成果,曹文轩、韩少功、李敬泽、猫腻顾问推荐,三联生活书店花3年倾力打造;
*百度 查不到、词条不过时、形式新颖丰富、文章可读性强、学术上经得起推敲,五大特点打造权威作品;
*“语言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想要了解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必须了解年轻人的语言与文化;
*二次元宅看了会沉默,父母看了会流泪,不买不是好领导;
*高级丝帛纸精装+大面积烫金+进口瑞典纸+多页彩图,超豪华装帧收藏二次元的记忆;
*随书赠送流行词镍钛合金贴纸,可贴手机壳、电脑、咖啡杯等一切个人好物!
———————————————————————————————————
你知道“萌”和“燃”原本是同一个意思吗?你以为“打CALL”就是加油吗?你知道“小鲜肉”和大妈消费的关系吗?你知道“李毅大帝”和“帝吧文化”的源起吗?想认识“霸道总裁”和“龙傲天”吗?……
每一天,我们的时代都在生产着新的话语,这些新的词语虽不会被词典收录,但你会不可避免地经常听到。语言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它是一个时代的写照,也积淀着新的价值与文化。本书由北大中文系学术团队经历多年研究完成,收录了二次元宅文化、同人文化、女性向、网文、游戏、社会流行词等6个单元的245个核心关键词,探索网络文化的核心脉络和词语的根源,最终形成了可读性和知识性俱佳的潮流学术读物。
不管是对二次元宅、普通青年、父母、老干部还是学者,都可以从这本书获取价值,你可以了解以前熟悉的、一知半解或全然不知的新的文化领域,用新知打破次元之壁。
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豆瓣
作者: 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 主编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本书是后现代性是六十年代以来由福柯和德里达等人推动的思想潮流。它对西方的形而上学、本质主义、总体性持一种激进的批判态度,同时也动摇了主体、理性、真理、语言、历史等概念的稳固的现代性内涵。最终,后现代性表现为一种祛伪式的哲学形式和知识形式。本书收录的是后现代理论中堪称经典的文献,正是这些理论家及其著述,刻写了后现代进程中无法抹擦的痕迹。
时尚的哲学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德] 齐奥尔格·西美尔 译者: 费勇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 - 9
《时尚的哲学》是西美尔的文集,他的一贯主题、断片风格、暧昧行话、理论气质和哲学性情,在书中都展露无遗。
区分 豆瓣
La Distinction : Critique sociale du jugement
6.1 (13 个评分) 作者: [法] 皮埃尔·布尔迪厄 译者: 刘晖 商务印书馆 2015 - 10
《区分》通过各种社会统计调查和时尚采样,揭示出各种所谓文化品位、生活趣味等文化消费其实是各阶级内部各阶层相互斗争的场域,反映的是社会的区分与差异,而这种种文化消费又再生产了这种区分与差异。
本书告诉我们,任何趣味都不是自然的、纯粹的,都是习性、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趣味是一种对人的阶级分类,而这一分类的构成、标示和维持,掩盖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使不平等具有了某种合法的外衣。
本书是布尔迪厄这位二十世纪极具影响力的法国思想家对社会的最深刻的批判,他的洞察颠覆了人们的日常观念,极具穿透力。
消失的現代性 豆瓣
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作者: 阿君.阿帕度萊Appadurai, Arjun 译者: 鄭義愷 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2009 - 11
餐桌上擺了一罐九百多元的高檔椰子油,冰冷的標籤說,原產地菲律賓,進口地卻是德國,也許它沒說的還有: 罐子是保加利亞做的,標籤是台灣印的等等。全球化現象濃縮成一罐椰子油,出現在眼前,背後的故事卻仍然隱蔽著。真實與虛擬就這樣混種起來……。商品如此,文化更肆無忌憚地跨界了。
《消失的現代性》為全球化的文化研究提出一全新框架,它指出想像在今日世界的作用具有現實的社會力量:想像不但為身分認同提供了新的資源,也為民族—國家(某些人認為其時代行將終結)的替代方案創造了新的動能。阿帕度萊審視了當今全球化時代——其特色是大眾遷移與電子媒介的孿生力量——還為大眾消費模式、多元文化主義論爭與族群暴力提出了嶄新的觀點。他也思索影像——生活風格的、大眾文化的或自我代表的——如何透過媒體而流通國際,且經常以(在影像原作者眼中)驚奇和有創意的方式為人所挪用。
2020年2月23日 想读 多元民族和移民流动,关于后现代的全球化景观如何淡化民族身份观念。和杜赞奇,葛兆光对读,民族身份背后的关系认同与书写历史的方式
文化研究 阿君-阿帕度莱
Convergence Culture 豆瓣
作者: Henry Jenkins NYU Press 2006 - 8
"Convergence Culture" maps a new territory: where old and new media intersect, where grassroots and corporate media collide, where the power of the media producer, and the power of the consumer interact in unpredictable ways. Henry Jenkins, one of America's most respected media analysts, delves beneath the new media hype to uncover the important cultural transformations that are taking place as media converge. He takes us into the secret world of "Survivor Spoilers", where avid internet users pool their knowledge to unearth the show's secrets before they are revealed on the air. He introduces us to young Harry Potter fans who are writing their own Hogwarts tales, while executives at Warner Brothers struggle for control of their franchise. He shows us how "The Matrix" has pushed transmedia storytelling to new levels, creating a fictional world where consumers track down bits of the story across multiple media channels. Jenkins argues that struggles over convergence will redefine the face of American popular culture. Industry leaders see opportunities to direct content across many channels to increase revenue and broaden markets. At the same time, consumers envision a liberated public sphere, free of network controls, in a decentralized media environment. Sometimes corporate and grassroots efforts reinforce each other, creating closer, more rewarding relations between media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Sometimes these two forces are at war. Jenkins provides a riveting introduction to the world where every story gets told and every brand gets sold across multiple media platforms. He explains the cultural shift that is occurring as consumers fight for control across disparate channels, changing the way we do business, elect our leaders, and educate our children.
聲的資本主義 豆瓣
作者: 吉見俊哉 译者: 李尚霖 群學 2013 - 6
「聲」的資本主義,或許說白點,
就是人們如何靠「賣聲」撈一筆。
而本書是由技術史的角度來談起。
人類對滿足聽覺與溝通的原始渴望,帶動了聲音保存、複製與傳播的技術發展,產生唱片、留聲機、電報、電話與無線電廣播等發明。
但這些聲音媒介及發明若想商品化與產業化,還得在社會上養成收聽的文化與消費的欲望,並且有人(或企業)將相關的技術發展轉變成商業獲利模式;此外,「國家」為了統治需求,加速將這些發明普及全國,才使聲音的市場真正發展,資本主義才算真的運轉。
本書以近乎說故事的手法,透過大眾的想像、資本的欲望、國家的策略,闡明「聲音」媒介的歷史性與社會性,重新理解人類的感覺世界與構成,或許對於我們理解未來網路雲端的聲音,也能開拓全新的視野。
第1章的議論以電氣技術與大眾想像力的關係、有關電磁能的神祕印象,還有業餘者與專家的分化等為主題,指出從十九世紀後半大量出現的音響媒介,全是以電氣技術為基礎。在二十世紀影像媒介電子化以前,音響媒介已率先完成電子化;換言之,就像薛弗適切地將之命名為「電氣革命」,這種與電氣技術的結合,正是起自十九世紀後半,聽覺環境技術性變貌的根底。
第2章提及埃米爾.貝林納(Emile Berliner)的圓盤唱片,讓聲音紀錄(ecriture)的大量生產成為可能。從愛迪生的留聲機到唱片確立期間,興起了聲音記錄技術與音樂消費文化的社會性結合。第3章則介紹,1920年代的美國會出現理應包含許多歧異的「類電話」媒介,收斂成接近今天概念上作為個人媒介(personal media)的「電話」,與唱片一樣是聲音消費文化力量的作用。
而正如第5章所觸及,1920年代的美國對於廣播的概念也在進行由業餘者的無線模式轉變成廣播模式。另外,第4章與第6章想指出,儘管不如美國的事例明顯,但部分類似的變化也在戰前、戰後的日本發生。終章則針對國家的作用力與聲音資本主義發展的關係進行更深入的說明,並總結全書。
The Age of Wild Ghosts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Erik Mueggl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 4
"In terms of its richness of data, this is one of the best ethnographies I have read about any locale anywhere. It is also exemplary in its novel and creative synthesis of literary analysis and more conventional social science-oriented anthropology. . . . The book has a consistent focus, both disturbing and riveting, on the ways that pain, loss, and social upheaval are woven into people's attempts to reconstitute new lives over some fifty years of rapid social change."—P. Steven Sangren, author of Chinese Sociologics



"Mueggler writes with uncommon grace, elegance, and charm. . . . Readers will come away from this book with lasting memories of various aspects of these peoples’ lives—death, hunger, fear, sex, humor—and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their all-too-powerful humanity as well as their genius for adapting their lives to the often-changing demands of the communist state."

Robert B. Edgerton, author of Death or Glory



"A rare work that really gives us a new way of thinking about what modernity (or one version of it, anyway) means to people who have had it thrust upon them involuntarily."

Kenneth Pomeranz, author of The Great Divergence

我们的“异托邦” 豆瓣
作者: 石艳 2009 - 7
《我们的“异托邦”:学校空间社会学研究》讲述了:学校空间,一个我们熟悉的“陌生人”,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对于学校都有一种爱或恨的情绪。当我们身处或者脱离其中,学校都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意象,它可能是积极的,“学校是一片净土”;也可能是消极的“学校像一个大的监狱”。不管意象如何,我们可以说:学校空间是真实的,它不但在物理层面上是真实的,在成员的情感上也是真实的,但是作为净土营造出来的孤岛,社会期望中的“象牙塔”,改变命运的“希望所在”,学校空间又是矛盾的。如何理解这种真实的矛盾,也许一种“异托邦”的思象之旅可以做也一点启发式的回答!
文化研究关键词 豆瓣
8.7 (12 个评分) 作者: 汪民安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0 - 7
本书此次增补了赤裸生命、绵延、免疫、空间正义、行动者网络理论、异托邦、人类纪、赛博格、新物质主义等三十多个新词,经过修订和完善,针对文化研究、文化理论领域的226个关键词作出了恰当而扼要的论述,所选词条体现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理论潮流。一批常年研究西方文化理论或讲授相关课程的资深学者,对一些在文化理论研究中常被运用但有待揭示的概念进行了梳理辨析,对每一概念的理论来源、发展衍变过程和相关重要人物进行了脉络清晰的讲解,是学习西方文化理论的必备工具书。对于文化理论研究的入门者、初学者尤其具有启发和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