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科幻电影导论 豆瓣
Science Fiction Film:A Critical Introduction
作者: [英]凯斯•M.约翰斯顿 译者: 夏彤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6 - 8
科幻电影在当今时代的影响日益增强,本书探索了科幻是如何从各种异质的元素中建构起来,从而成为一种杂交类型的。有别于传统的研究方法,作者采用了一种历史的和文化的方法来进行类型研究,涵盖了科幻电影的历史发展,并进行了跨国界的电影考察。
本书也挑战了人们对该类型边界的既定认知,涵盖了极大范围的影片,从《月球旅行记》《星球大战》《银翼杀手》等经典的科幻电影,到一些扩展和重塑了类型定义的作品,这种类型关注范围的扩大,既为电影研究的学生、也为科幻电影迷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认知方式。
2019年6月24日 已读
除了一些翻译各方面都很不错的一本书,很多电影译名不该百度一下吗?但书本身是不错的,从类型学的角度切入但又不仅仅只谈电影形式,列了专章讨论声音特效演员等电影元素但也联系了文化文本,不仅看到了时代政治和科幻之间的息息相关,探讨了摄影技术发展对科幻电影的影响,更加重要的是,书中对六七十年代好莱坞以外的科幻电影如何与其互动做了一个超越国别电影史的探讨。第三部分的想法很有趣,从各个时期科幻电影的宣发,包括预告以及同人文化的生成去理解类型电影如何开疆拓土,成为正典。但读来还是第二部分的类型史更有趣。GET到的一个新观点是,科幻电影走向成熟的转变过程中,也就是科幻理论成熟的时候,女性主义起着一个推动力量。以及,科幻电影的成熟与新旧好莱坞的历史遗传和继承也有很大关系,它和西部片、黑色电影之间的纠缠犹如之后的
电影 电影研究 科幻
主体的生成机制 豆瓣
作者: 史静 2014 - 6
本书讨论的是十七年电影中的身体话语这一建构自我的生成机制。全书将重点放在对十七年诸多电影文本的细读上,在身体生产与国家认同这个维度中,去试图打捞、审视并重读这些被遗漏在重读视野之外的,只能够在电影史的叙述中被偶尔提及和简要概述的影片,从而力图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既有的对十七年电影的研究。全书对理论的把握深入而准确,史料分析翔实全面,结合两者展开的描述和论证颇具新意,结构合理,写作规范,是一部有分量的学术著作。
2019年6月26日 已读
北大的博士毕业论文,理论+文本其实处理得蛮漂亮的,算非常好的中国式(?瞎感觉的)论文了。和课程论文最开始的架构很像,但我离人家还有八千里哈哈哈哈并且最重要的是,其实现在这种归纳总结穿透型已经没有兴趣了,似乎转向了卢卡奇写《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状态,但那种从现实-历史-原则-结果的写作能力又差了至少十万里。长路漫漫,今日份的碎碎念
十七年电影 文化研究 电影 身体研究 集体记忆
中西风马牛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吴迪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 9
原刊编者按:一位中国学者到瑞典隆德大学讲《中国文化与中国电影》,经常听他的课的是四位洋学生,这“四大金刚”都在中国呆过,对中国国情一知半解,经常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为什么焦裕禄说他是老贫农的儿子,他想继承人家的遗产吗?为什么孔繁森对司机说起自己老婆的时候,不说“我太太”,而说“你嫂子”?革命芭蕾舞剧让漂亮的大腿与野蛮的刀枪共舞,它在表现性与暴力的和谐吗?……在这些奇谈怪论的围攻下,中国学者孤军苦战,以口舌为刀枪,以脸皮为盾甲,使尽全身解数,时而节节败退,时而小有斩获……等待他的是凯旋还是败北?闭卷沉思,答案自得。
2019年6月26日 已读
妙书,正话反说和反话正说的境界非常了解国情了,作为国人很多地方都能会心一笑。稀奇古怪的问题背后其实都是现当代中国电影的关键问题,比如聊电影审查,和这两天很互文了。四大金刚都挺好玩的,最喜欢那个德国小哥,角度清奇话还多hhhhhh
吴迪 影评 文化 文化研究 杂文
二十一世纪西方电影思潮 豆瓣
作者: 孙绍谊 2017
本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总结了新世纪以来西方电影思潮和流派的八大走向及其主要观点,第一至八章分别介绍了以芝加哥大学为中心行成的“现代性理论”;以银幕为中心的电影研究趋势;后人类主义思潮和生态电影观以及生态思想对传统电影观念的重构等。下编主要是作者以其中某些观念或理路为基础,对中国电影所做的一些思考和理论回应,着重对国内电影中的革命叙事、“神经影像”、易装扮演等现象进行了分析与阐释。
2019年7月4日 已读
就第三章的科幻和后人类主义而言,电影中的后人类主义论述和科幻电影之间的关系有点割裂,但将电影中的后人类主义从内容转到更专注形式上是很有意思的点,即数字技术正在修正改变电影的本体,影像越来越依赖数字人物和赛博格混合体,数字技术时代普通摄影机的缺席与后人类主义思潮坚持的物质实体的缺席互为参照,电影也正是在这种缺席中获得发展的可能性。序言里的情动算提纲契领,所以集子里有几篇从电影现象学入手谈游戏研究的,也有与之相关的生态批判和后人类,媒介变化下的“窗户/银幕/屏幕”的非物质性影像或表现,还有阅读体验最佳的第一章——早期电影与现代性理论,西美尔-本雅明-克拉考尔的现代性与德国传统,核心是人的感官体验变化,有提到波德维尔的质疑,但更认为电影现代性理论有积极意义
理论 电影 电影理论 电影类 社会学
宽忍的灰色黎明 豆瓣 谷歌图书
8.4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 编者 李洋 译者: 李洋 等选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4 - 2 其它标题: 宽忍的灰色黎明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论电影的文集,由东北师大李洋老师选编,收录了法国当代最知名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罗兰·巴特、居伊·德波、让·鲍德里亚、吉尔·德勒兹、阿兰·巴迪欧、雅克·朗西埃等九位思想家共十七篇论述电影的经典文章,有演讲稿,有论文,也有访 谈等,其中最早一篇写于1959年,最新一篇发表于2011年,这些文章展现了这些法国哲学家对电影艺术、电影现象的睿智思考和深刻理解,其中部分文章已成为哲学史和电影理论史上的著名篇章。
2019年8月8日 已读
开篇选的巴迪欧也太好了吧,从美学关系到政治问题到哲学实践和新的理念,以五种方法对电影解读进行解读。他不用各种公式的时候自带的逻辑思维真的看得太舒服了,整本书最佳。朗西埃部分基本在借电影谈他的美学政治和感性分配。利奥塔的《反电影》也不错,巴特在《走出电影院》里将电影和催眠进行关联的描写非常精妙
哲学 电影 电影理论
电影理论解读 豆瓣
Film Theory : An Introduction
8.9 (9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斯塔姆 译者: 陈儒修 / 郭幼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7
本书是美国著名电影学者罗伯特·斯塔姆关于世界电影理论经典内容的全新论述。作者细致梳理了自电影问世以来电影理论的发展历程——从电影理论的起源,如林赛、芒斯特伯格对于电影本体的认知,到当代最新电影理论的演变,如文化研究、德勒兹、后殖民论述及数字理论等。不仅在理论解读及其内在关联上具备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清晰勾勒出电影理论史的完整脉络。
书中观点极具国际视野,在重点关注欧美电影理论演进的同时,也涵盖了世界范围内的电影理论观点,并依据不同地域与文化描绘出各自的独特发展。在理论解读中,本书还时刻关注理论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与哲学基础,是深入了解世界电影理论的经典读本。
2019年7月9日 已读
充分感受到了电影理论和文学理论的交织,尤其是作者基本上是用巴赫金的理论编了一本电影理论教科书,于众声喧哗中强调复调的共时和对话,在狂欢中看到建立在经验的特殊性之上的颠覆性,一种既是语言哲学的结构主义的,又有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所以书中经常将两种相对的观点并列同举,比如法兰克福内部对大众文化呈现截然不同态度的两派,也会跨过横向时空进行纵向对比,比如作者论的出现和之后的美国化。从无声电影理论到数字媒体时代的理论多样化,从电影理论的前身到各种后学,关照全面而详略得当,并且没有顾此失彼,贬义明显。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么多引用很多没有给具体出处。还要再看一遍and想重看巴赫金了
影视艺术 思想史 理论 电影 电影理论
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 豆瓣
Hitchcock/Truffaut
8.9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弗朗索瓦·特吕弗 译者: 郑克鲁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1
本书是法国电影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与世界级悬念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就电影艺术问题进行的对话录。这是一本最具“挑战性”的书,它揭示了希区柯克这个易受攻击而又敏感的人的真正本质,也记录下了自默片时代起便活跃在影坛上的这位大电影艺术家行将消逝的艺术秘密。这场交谈进行了四年,希区柯克回答了特吕弗关于自己电影生涯的500个提问。特吕弗以俄狄浦斯求神示的方式向他发出询问,试图通过希区柯克的全部作品去搞清“希区柯克式电影语言”的独特架构——正是这种架构形成了他不可模仿的风格。
2019年7月12日 已读
特吕弗高扬起希区柯克的大旗去反对当时法国电影中的种种弊端。谈到了一些关于电影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问题,特殊镜头的拍摄方法的问题,比如那个经验的眩晕镜头是希胖用移动摄影机和变焦距镜头传达出的五脏六腑离开身体的感觉。就算对希区柯克没有兴趣,看他的谈话录也很享受,太有趣了,说自己想要扮演尸体又怕被淹死,于是想要减肥50公斤再贴出对比照登报宣传hhhhhhhh还有那个如果拍摄发生在澳大利亚的影片,会表现一个警察跳进一只袋鼠的袋里,对袋鼠说:“跟着这辆车”。不过特吕弗列了一整篇受到希区柯克影响的电影和导演之后,并没有详细说明蛮遗憾的。
希区柯克 特吕弗 电影
雾中风景 豆瓣
9.0 (10 个评分) 作者: 戴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1
中国当代文化研究和电影批评的必读经典
论述新时期中国电影文化的扛鼎之作
《雾中风景》涉及的电影现象贯穿了中国新时期20年历史——自1970、1980年代之交的斜塔望出,经过1980、1990年代之交的无地彷徨,绵延穿过整个1990年代,终了于新世纪将临未临之时。这是中国社会历史性转轨的20年,电影作为文化表征,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症候。作者以自己对这个时代的体认,依靠对理论武器的娴熟运作及对电影文本的敏锐感知,用绵密的意象,勾勒出这个时代的图景,已成为研究新时期电影的必备文本。
2019年7月13日 已读
曾经的入坑作,这版比06年的无论是排版还是纸张都好太多了
戴锦华 电影
电影的透明性 豆瓣
作者: [德] 西奥多·阿多诺 译者: 李洋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本书精选了鲁道夫·爱因汉姆、西奥多·阿多诺、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恩斯特·布洛赫、格奥尔格·卢卡奇、贝拉·巴拉兹、乔吉奥·阿甘本等欧洲思想家撰写的电影文献21篇,主题体现了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和阿甘本的电影思想。
2019年8月2日 已读
基本可以叫西马论电影。卢卡奇的《论电影》最佳,即使会不同意部分观点,但他思想的闪光带给人的启发是受益匪浅的。克拉考尔的《大众装饰》也不错,可以和一些艺术电影连看,还蛮适合用来分析瓦尔达的《脸庞》的。爱因汉姆关于影评人的建议非常实用,肺腑之言,建议观看。文集名字的来源是阿多诺的文章,最出名的《作为大众欺骗启蒙的文化工业》一篇自然是很好的。布洛赫这两篇不如直接看他的《希望的原理》。阿甘本《关于姿态的笔记》有意外惊喜。最后收的格罗伊斯论偶像破坏其实在梗文化和亲民化的网络文化分析中很实用。凡是非常喜欢的部分发现其实都是对黑格尔的类-属-个体概念的精细阐发和创造,想想其实齐泽克也是。但是为什么不收本雅明的文章,明明每篇文章都有提到他hhhhhhhh
文化研究 电影 电影理论 阿多诺
战争与电影 豆瓣
7.1 (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保罗·维利里奥 译者: 孟晖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5
摄影机早早就在美式战斗机的机枪枪管上方安扎下来,用于捕捉目标,用于正式确认敌人被击败的状况,之所以会有这一情况,原因乃在于,从一开始,在瞄准行为中,在步枪的窥测式瞄准具中,在远射火炮的平行瞄准镜中,武器的功能就与瞳眸的功能相混淆在一起。另外,1858年纳达尔首度发明从热气球上拍摄照片,1882年马雷发明连续摄影枪,“一战”期间对于航空拍摄及其译读的系统性工业化,这种种都显示出,以整个地区为范围而实施的摧毁战具有着电影的维度,也就是说,一片风景处于不断震荡之中,必须通过连续的摄影定格来随时加以重建,以电影的方式对各个不确定地带进行跟踪,在此,胶片取代了战区地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舞台的改换。伴随着夜间空袭,探照灯与照明弹的使用,袭击忽然间变成了一整场的特技效果,变成了投放在大气层中的映射,旨在混乱一群受惊民众的心灵。在这种投映中,音声与光亮都带有惊人的强度,随之,便是原子之光将两座城市的影像加以过度曝光。自从这昏蒙的一天之后,战斗中的照明便转化为间接式的,从此,一切都在阴极显像屏的弱光中游戏。这是影像的战争,系列的镜头画面涌现于屏幕之上,是末日威胁的信号,是热核弹头导弹的警世兆示。
《视觉机器》(La Machine de vision)一书的作者保罗•维利里奥,在这部新著中,提出了战争的感知领域这一问题,探讨军人们以何种方式掌握了对于电影技术的运用,凭之而无休无止地组织与重新组织那致命之对决。
有两类哲学家,一类哲学家让自己沉浸在过去之中,让过去作为现在的遗产和教训而存在;另一类哲学家则紧紧地盯住现在,并将现在作为预言未来的种子而对待。保罗•维利里奥显然是属于后一类哲学家。在他看来,未来的可能性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和机器——而不是制度和观念——的变革上面。这使他完全偏离了观念史的路径。显然,这是麦克卢汉和波德里亚式的传统——尽管他和他们在很多方面存在着重大的差异。《战争与电影》,这部维利里奥的代表之作,足以表明这个时代最重要预言家的不凡洞见。
——汪民安
2019年8月8日 已读
维利里奥的知觉后勤学可以从他的速度理论中一窥关键,即当代社会是一种竞速观看。在此基础上的电影也只是速度的义肢,产生出的新的现代社会的知觉体验之所以有别于传统社会的地方是“消失的美学”。即,电影凭借非在场性和非物质性(速度打破了延续性,外部世界去物质化)存在,并且转瞬即逝于视网膜之上。而电影和现代战争的共通点在于他们都是知觉的战争,所以,知觉的后勤学不是单面的,一方面电影等技术作为一种军事后勤补给一样的知觉装置进行军事侦察和动员等,另一方面战争也影响了电影的发展
法国 电影 电影理论 维利里奥
电影的本性 豆瓣
作者: [德]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译者: 邵牧君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1
2019年8月19日 已读
非常全面细致的电影理论研究,电影的本质是摄影,物质记录背后探讨的是对现实的揭示,电影性之所在是作为“被找到的故事”,犹如齐泽克最喜欢讲的拉康笔下爱伦坡的“失窃的信”。克拉考尔关注的不是电影能呈现出的现实广度,而是对电影现象背后的各结构的深度解读。电影作为碎片化的日常反应的同时也是有机的整体,电影研究是一种面向现实并介入现实的批判理论。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区别在于克拉考尔继承的批判理论中的弥赛亚救赎思想,一条通往乌托邦的道路
1981 克拉考尔 学术 电影 电影理论
雕刻时光 豆瓣
ЗАПЕЧАТЛЕННОЕ ВРЕМЯ
9.5 (88 个评分) 作者: [俄]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译者: 张晓东 南海出版公司 2016 - 5
★ 首次由俄文原著翻译出版
★ 他一生都在雕刻时光,为了已经流逝、消耗或尚未拥有的时间
★ 只要你热爱电影,我们一起雕刻时光
他的电影宛如一个奇迹,他创造了崭新的、忠于电影本性的语言,捕捉生命如镜像、如同梦境。他并不诠释什么,他只是一个观察家,但他却让他的影像活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英格玛•伯格曼
倘若我们能将《雕刻时光》浓缩成一则单一的讯息,那么,它必然是:对任何艺术家和艺术形式而言,内涵与良知都应先于技巧。——《洛杉矶时报》
---------------------------------------------------------------------------------------------
人们到电影院看什么?什么理由使他们走进一间暗室?
为了时间:为了已经流逝、消耗,或者尚未拥有的时间。
电影创作的实质是什么?一定程度上可以界定为雕刻时光。
就好比雕塑家面对一块大理石,成品的样子了然于心,然后一点点剔除所有多余的部分。
电影人同样从包含海量生活事实的时间巨块中剔除所有不需要的部分,只留下能成为电影要素的部分,只留下能清晰描述电影形象的部分。
《雕刻时光》是塔可夫斯基对电影、对艺术尽其一生的求索。
2019年8月21日 已读
雕刻时光这本书比同名纪录片好太多了,从电影理论到创作心得,从电影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差别到电影发展的未来,你可以通过这本书浮光掠影地领略俄罗斯艺术工作者们对世俗最深沉的爱与恨,对宗教最坚定的信仰与怀疑,也可以借由这本书深入电影肌理剖析影像与镜头之间的生命节奏。“我认为理想的电影是纪实:不是拍摄手法,而是重新建构和追述生活的方式”,所以手持摇晃并不代表纪实,考古人类学地再现也不是真实。完整的作品体现在最小的构成元素中,在这一点上老塔和德国思想达成了微妙的共鸣。“导演应当在剪辑零散的片段中捕捉时光的流动,并把它记录在镜头中。正是雕刻在镜头中的时光,决定着导演所采取的剪辑原则”,这种诗意思维来自于陀氏和托氏带给他的强度与广阔。另外这句也太温柔了“不能责怪观众品味糟糕。生活没有给我们完善审美的平等机会”
俄罗斯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电影 艺术
电影是什么? 豆瓣
Qu'est que le cinéma?
9.8 (6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德烈·巴赞 译者: 崔君衍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7 - 4
本书是极有影响的法国电影理论家和影评家安德烈·巴赞(1918-1958)的论文选集。虽然这些论文在形式上是对一些重要影片的评论,但是作者在这些评论中广泛涉及了电影美学、电影社会学、心理学、电影现实主义流派等方面问题,系统地表述了作者对电影本性的照相本体论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后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形成了与传统的电影蒙太奇理论不同的独自的理论体系,对西方当代电影有着重大的影响。
2019年9月20日 已读
前七篇可太喜欢了(其实也是后面有些电影还没看,勉强读完);后面的西部片研究提供了一种研究路径;评新现实主义系列电影中最喜欢《偷自行车的人》一篇——“找到了能够解决观赏性的情节与事件进程这对矛盾的电影辩证形式”;不仅仅是论电影,更与绘画建筑雕塑文学等艺术形式形成一个庞大的问题网状结构
安德烈·巴赞 电影 电影理论
法斯宾德论电影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德] 忒特贝尔格 译者: 林芳如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4
“我想用我的电影盖一幢房子。有些做成地窖,有些做墙壁,其他则做窗户。“《法斯宾德论电影》中收集的文章即是通往这幢房子,进而登堂入室的甬道。本书收入了法斯宾德两本极富个人色彩的文集:以访谈为主的《幻想的无政府主义》,及以随笔和札记为主的《电影解放心智》,及以随笔和札记为主的《电影解放心智》。
这些文章作于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八二年间,经编者四处搜寻编辑成书,其中有些甚至是首次公诸于世的手稿。有人称法斯宾德的电影是一本极个人化的日记,这些访谈则又加上了注解。他总是会拨冗接受“审讯”,深知如何俯身瓦解对谈战略,扭转情势;有时又摇身一变成了访问者。一种快速而直接反应其感受的工作美学鲜明可见。而在随笔和札记中所呈现出来的,则是一位非常精准反映其工作的自由开放,构成了这些文章的魅力,除了谈论电影,还谈爱,工作,欲望,依赖,压迫以及未能实现的梦想。
当影院的灯光暗下来时,梦开始了……而这位自称浪漫的无政府主义者却不断向观众挑衅,以电影解放了人们的心智。
2019年9月23日 已读
关于电影形式与情感(关于私人问题也非常坦诚)
法斯宾德 电影
理解戈达尔 豆瓣
作者: [法] 米歇尔·玛利 译者: 胡敌 / 龚金丹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9
戈达尔之后,电影被永久地改变了。这位法国-瑞士籍导演的影片从不会让人无动于衷,无论在影评界还是普通观众之中,他的顶礼膜拜者与极尽讥讽者总是旗鼓相当。
本书选取两部最佳入门影片:作为新浪潮“宣言”的《筋疲力尽》,和标志着戈达尔作品及1960年代法国电影巅峰的《轻蔑》。详尽分析导演在技术和风格上的选择的同时,关注其电影叙事、段落衔接、演员拍摄及台词引导上的独特方式。对于如何理解戈达尔,给予了极为有力的回答。
对于电影及其在艺术、政治和社会上的可能性感兴趣的读者,也将在本书中发现大量的宝贵信息和思路。
2019年9月23日 已读
资料汇编,不过横向与纵向的十字交叉定位不错
戈达尔 电影
酒吧里的读诗人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法]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等 译者: 李洋 主编 / 谭笑晗 选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 - 8
本书从近40年来法国著名杂志《电影手册》精选出华语电影、华语导演的批评文章30余篇,一方面展现出法国三代影评人对中国电影的关注和独特解读,一方面也为华语电影在欧洲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批评文献。
2019年11月8日 已读
所选文章大多短小可读,尤其是论贾樟柯部分的,引起了我去补电影的兴趣了。如果喜欢港片,看这本应该也会很亲切,从上海的谢晋到到邵氏再到后来的新浪潮都有涉及;关于数字电影的部分也有些启发,主要是在巴赞理论系谱学中扩展;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那篇小文不错
电影 电影批评
电影导演的电影理论 豆瓣
Les théories des cinéastes
作者: [法]雅克·奥蒙 译者: 蔡文晟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9 - 6
◆ 欧洲重量级电影批评家雅克·奥蒙代表作《电影导演的电影理论》全新增修版!
◆ 电影爱好者和从业者不可或缺的电影理论入门与进阶读物。
◆ 三十多位电影大师用理论告诉你他究竟在拍什么,如何拍,以及为什么拍电影。
◆ 这不是一本理论文选,更不是一本点将录式的导演群像集,而是将散落四处的电影实践家的一手思想淬炼而出的理论结晶。
“一个电影导演唯有当他明了自己在从事的到底是一份什么样的职业时,才配得上这个头衔。”正如夏布洛尔所言,创作与思考的关系是如此得密不可分。西方重量级电影批评家雅克•奥蒙选取了那些最具有个人色彩且通过文字对其电影理论进行阐述的导演,如布列松、维尔托夫、爱森斯坦、塔可夫斯基、帕索里尼、戈达尔、杜拉斯、希区柯克、法斯宾德等等,他们的理论或有共通之处,又或大异其趣。这些理论涵盖了电影美学、意识形态、符号学、人类学、心理学等方向,它们与电影的核心命题息息相关,正是对这些无法回避的问题的探讨构筑成了本书的脉络框架。
奥蒙根据思辨性和理论性的标准,探索了对业已存在的电影流派进行重新定义的可能性。较之电影理论家,这些理论更关乎“电影创作”,通过对这些文字的厘清,我们将可窥见塑造这些电影导演的思想基础与文化背景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2019年11月10日 已读
二刷加一星,虽然问题还是在,但作为关键词梳理非常有用---分割线---书名太具有误导性了,本来以为是电影导演们的文章合集,但其实是作者的介绍与分析。不过作为导读,关键词总结得都挺不错的
电影
电影艺术观念 豆瓣
作者: 游飞 / 蔡卫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7
《电影艺术观念》是一部全面阐述世界电影艺术观念的著作,其显著特色在于将权威的电影学术理论与生动的电影艺术创作结合在一起,将清晰的电影历史脉络与鲜明的电影艺术家个性结合在一起,将独特的电影艺术表达与多元的国际社会文化及哲学美学背景结合在一起,打通学术性与实践性之间的壁垒,形成一种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写作风格,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之中汲取电影艺术素养。
《电影艺术观念》是一部电影艺术理论著作(涉及好莱坞经典叙事体系、蒙太奇、长镜头、现代及后现代电影观念),又不乏对电影艺术家进行的创作个案研究(涉及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奥森·威尔斯、戈达尔、伯格曼和科波拉等电影艺术大师),它还可以被当作一本风格独特的世界电影史(涉及类型电影、先锋派、纪录电影、新现实主义、“新浪潮”、新好莱坞和独立电影等重要流派)。
2019年12月7日 已读
脉络清晰,但为什么引用都没有出处,哭了,至少扣一星
游飞 电影 电影理论
影像下的现代 豆瓣
作者: 周英雄 / 冯品佳 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 - 11
本书是台湾著名学者周英雄以及冯品佳联合主编,郑树森、李有成、单德兴
等著名学者联袂著作的电影论文集。本书以视觉文化和当代电影的发展为出
发点,探讨影像的幻象面向,尤其质问在今时今日,电影中呈现、传达的到
底是哪些一般人视而不见,或顶多是稍纵即逝、不易捉摸的现代性。
2019年12月9日 已读
《电影的脸》写的真好,一篇压倒全书
电影 电影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