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木乃伊防腐指南 豆瓣
7.2 (10 个评分) 作者: magasa / 谋杀电视机 上海三联书店 2013 - 5
这本书是关于一群热爱电影的人的书。
这群人曾经用七年时间,也就是博客最鼎盛的时期,在互联网上留下过一点脚印,现在这本书就是相关遗迹的陈列。中文互联网影评发端于世纪之交,依托于几个标志性的BBS,形成了几种显著不同的风格和模式。这本书的作者则是在网络影评进入博客时代之后,试图展示用中文进行电影写作的另一种可能。在刚刚投入电影评论之初,这群人几乎无一例外是电影专业之外的业余人士(这几乎是大多数“网络影评人”的共同特征),但在和电影及影评相伴的岁月里,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了职业影评人或电影文化工作者。他们至今信仰这种影像的艺术,相信它可以帮助每个人对抗心底的孤独。
2019年12月9日 已读
《虹膜》即视感,特吕弗的文化正确和好莱坞叙事挺有意思的,但后面那篇出现了两次,散文化的写作里有学术闪光点
大陆 电影
电影赋比兴 豆瓣
作者: 刘成汉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
《电影赋比兴》内容简介:刘成汉先生是香港知名导演及电影理论和历史工作者,对大中华文化圈电影理论与创作美学有着虫特和持续的思考。在《电影赋比兴》中,作者提出著名的“电影赋比兴”理论,从中国传统诗歌美学人手,对百年中国电影作了一番探幽发微、披沙拣金的研究工作,以期在西方电影理论体系之外建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电影美学。作者学贯中西,既是导演义足影评人,故而《电影赋比兴》所收文章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既有启发性,又有可读性。
2019年12月9日 已读
三星半,有创意和想法很好,但文学理论的术语挪用还是没有与电影本身产生肌理上的互动,但是由于是香港学者所以很多大陆研究很少提到的港片,看着还挺有意思的
2010 电影 电影理论
伟大的电影 豆瓣
The Great Movies
8.2 (44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杰·伊伯特 译者: 殷宴 / 周博群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5
100幅经典剧照,由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电影剧照资料馆提供,这座资料馆拥有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近四百万张剧照收藏。
100部伟大电影的卓绝评论,来自全美最负盛名、最可信赖的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他所评述的影片,在他看来真正呈现出电影的伟大。
在过去多年中,罗杰•伊伯特每隔一周都为一部“伟大的电影”撰写评论,给予新鲜而热忱的褒扬。《伟大的电影》一书精选了其中的100篇文章,每一篇都是评论 和鉴赏的提炼,是热爱、分析和历史的糅合,它们让读者以崭新的目光和重燃的热情回味(或者说先睹为快)所评述的影片。伊伯特的影评广泛覆盖各种类型片、各个时代和各个国家,从电影艺术史上至高无上的经典作品到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娱乐作品。在文章中,罗杰•伊伯特成功地将学者渊博深刻的电影知识、纯美学的判断力与明白晓畅的鉴赏文字融为一体,再配以现代艺术博物馆电影部负责人玛丽•科里斯精选的珍贵剧照,使本书成为所有电影爱好者与观众的珍宝库、无可匹敌的观影指南。
电影现象学引论 豆瓣
作者: 王文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 - 9
作为几乎同时诞生、都深刻影响了20世纪人类思想文明进程的两种对象,“电影”与“现象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紧密亲缘关系。电影与现象学各自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隐秘关联,使得理论家们在对二者进行研究的同时,无法不对它们进行一种结合性的思考。由此,“电影现象学”构成了20世纪以来世界人文学术领域内*有魅惑力、同时也*难以索解的研究课题之一。本书稿《电影现象学引论》,乃是对电影现象学这一宽广领域的一次纯理论性探索。具体而言,它是对一个迄今为止尚未得到太多探索的对象——“电影(意识)经验”问题的现象学分析。它是一次对电影观看经验的现象学描述,一次观影的内在体验研究,一次现象学电影美学的导引性研究。本书稿认为,对一部电影的观看经验分析,必须从知觉、想象、情感三方面及其交互关系的角度出发,才能得到完整的体现。
2019年12月11日 已读
以观影经验/电影经验为核心,以现象学的意向性为基石,统摄电影知觉,电影想象和电影情感三个部分,勾连观影者与电影交互关系中的客体化行为和非客体化行为,由此作者想要回答新世纪新技术新媒介冲击下关于电影是什么这个问题。另,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一定拥有优秀的综述
现象学 电影 艺术理论
电影传奇 豆瓣
作者: 刘小磊 2016 - 10
本书系列电影丛书“电影教室”的一本,“电影教室”为北京电影学院重点规划教材。本书是关于电影传入中国的研究性著作。以多重视域作为研究视点,在历史视域下,考证了影像东进的整个轨迹;在空间视域下,呈现了电影在中国初兴时期的散点分布状态;在生态视域下,论证了上海为电影落户提供的地理、人群与文化的多种可能性,并如何使这种可能变成了必然;从历史、空间、生态三个视域融合的角度,以1920年代的上海影戏公司及《续故都春梦》为个案,从点及面分析民营电影制作业滋生与渐显的过程。
中断与连续:电影美学的一对基本范畴 豆瓣
作者: 颜纯钧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3
数字技术在电影中日益广泛运用,正在给电影开辟新的艺术探索的空间,也引发新一轮的电影美学的思考。关注这个新趋势、探索这个方面的新进展,才是今天的电影研究所面临的任务。《中断与连续:电影美学的一对基本范畴》以时下流行的“重返电影美学”这一口号为契机,层层切入并剖析了重返究竟返回到哪里?重返之后又将如何?传统的电影美学已经做了些什么?它又会给今天的电影美学研究提供怎样的基础和启示?
电影技术艺术互动史 豆瓣
作者: 屠明非 2009 - 10
《电影技术艺术互动史:影像真实感探索历程》的主要内容是:作为一部技术艺术的历史,《电影技术艺术互动史:影像真实感探索历程》既不以编年为序,又没有面面俱到。六七部电影摄影经典之作,从技术手段进入的细读,别开生面地勾勒出影像百年的另一行足迹,让你从以前未曾想过的角度再认识一次电影。作为一部思辨的论著,《电影技术艺术互动史:影像真实感探索历程》的文字直白而灵动,这从每个章节的标题就可以感觉到,像是边想边问,又像在跟你聊天;选择得十分精准的多幅电影画面附图和需要时正好就有的史料精编插页,更是阅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辅佐。正文、附图和插页之间,类似网络上的链接,让当下的人们备感亲切。
2019年12月29日 已读
三星半,分析案例好,理论总结稍差,排版能好一些就好了
电影
电光幻影100年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蒂埃里・茹斯 / 帕特里斯・罗莱 译者: 蔡秀女,王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 11
本书是《电影手册》为纪念电影诞生100年,特别邀请多位电影界资深评论家联合撰写的一本重现电影百年成长历程的读本。本书选取电影成长中具有特殊意义的100天,还原了电影从爱迪生时期的简单的成像技术,到20世纪末成为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历程中种种戏剧性的发展细节,为影迷重现了百年电影史中那些或者灵光闪现或者暗潮汹涌的时刻、事件、交汇……
2019年12月29日 已读
宜摸鱼,很同意一个观点是星战诞生的那天做出五百年后的卢卡斯也就消失了
电影
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 豆瓣
作者: [伊朗]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译者: 单万里 / 李洋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5
《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一书是法国《电影手册》杂志社批评家搜集、选编、翻译的电影文论选集。内容以阿巴斯的电影年表为序,介绍了阿巴斯每部电影的剧情、详细演职员表、配套选编的评论文章、阿巴斯个人的电影笔记、相关访谈以及法国电影评论家撰写的关于阿巴斯电影的批评文章组成。本书是影迷、电影研究者深入了解、研究阿巴斯与伊朗电影的珍贵电影资料,在法国的阿巴斯研究与伊朗电影研究中,这部选集已成为经典的电影文献。
2019年12月29日 已读
“我一生中看过的影片不超过50部。我从来没有把一部影片看过两遍”hhhhh和老塔不同的另外一种诗意和长镜头
电影 阿巴斯
历史悲剧的维度 豆瓣
作者: [塞尔维亚]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译者: 李洋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4
本书是欧洲当代电影大师的专题研究合集,包括亚历山大·克鲁格、埃米尔·库斯图里卡、迈克尔·哈内克、达内兄弟、贝拉·塔尔、阿基·考里斯马基、米克罗什·杨索的长篇创作访谈文章,以及中外学者对每一位导演的生平、创作、电影风格和代表作的精彩研究文章,并且邀请专家为每位导演编译整理了生平创作年表。
2020年1月6日 已读
访谈都很有意思,看完后有补他们电影的冲动,忍不住给了五星
电影 访谈
法国电影新浪潮 豆瓣
8.1 (23 个评分) 作者: 焦雄屏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 7
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革命性运动。它突破了传统电影一元化的结构,拓展了电影的创作领域,在形式和内容的突破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本书从新浪潮运动发生的背景谈起,详述其流派、演变、成果,及其在世界范围内对电影制作和电影美学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对该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作了深入的剖析与探讨。
论电影 豆瓣
Cinéma
8.4 (5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兰·巴迪欧 译者: 李洋 / 许珍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1
对阿兰·巴迪欧来说,电影是一种教育,一种生活的艺术,以及一种思想。自1950年代末至今,他撰写了三十多篇论述电影的文章,提供了哲学家看电影的一种视角与解释方式。从具有现代性的导演,如茂瑙、安东尼奥尼、塔蒂、戈达尔,到美国当代电影,如《黑客帝国》《木兰花》《完美的世界》,本书涉及各种电影的风格,为读者呈现了过去五十年来电影发展的多样路径。
目光的伦理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李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Fredric Jameson认为,我们可以把(欧洲)六十年代想像为资本和强权国家在全球退败的一个时期,也可以把这个年代构想成资本借助崭新的生产技术和全副武装的生产方式,开足马力扩张的时期。从福柯的角度看,所谓新的生产技术就是权力话语。六十年代谢幕,留下的是一块巨大的空白话语舞台。七十年代开启,站在麦克风前的不再是进步学生、艺术家和知识分子,而是大众传媒和明星,是非理性的符号消费。如果六十年代是话语中心模式的最后演习,那么七十年代是娱乐工业趁火打劫偷袭大众话语的时代。六十年代结束了,共同话题消失了,战壕解散了,文化代言人面临着话语重构和反思,这个过程带来短暂的话语真空,布满嘈杂的个人主义低语。这就是奇妙的七十年代,精英话语的重构性缄默与娱乐话语的逐步登台,从文化英雄到娱乐明星,话语舞台的交接期间是一个政治压抑、经济低迷的年代。这种失望、颓废和压抑构成了七十年代欧洲电影的基本氛围。本书就是作者论及七十年代欧洲电影的一个合集。
声音设计与科幻电影 豆瓣
作者: 威廉·惠亭顿 译者: 甘凌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0 - 7
声音设计的观念在中国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词汇。该书以科幻电影的类型作为影片选择的基础,深入分析和研究了美国电影中声音设计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阐释了声音设计与类型电影之间的关系。
按照今天电影声音在技术和美学上的复杂性来看,最根本的问题是新的分析模式要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论来搭建理论和实践的桥梁。该书从历史的、理论的、技术的和形式的角度,提供多层次分析声音设计的方法,并且还引用和涉及了当代电影声音的评论文章,探讨声音是怎样在一些不同于视觉的特殊方式下被概念化、结构化和展开的。该书对于电影学者和电影制作者都同样适用,使他们都能驾驭现代电影声音的复杂性,将它应用到交互媒体,类型和民族电影的研究中去,由此培养出一种新的声音评论的方向。
2020年4月7日 已读
理论与文本兼顾的著作,对照原文看了下翻译也还不错,重点是跳出了电影的类型边界和框架,可以顺着这个脉络接着关注新世纪的科幻电影。对于科幻电影研究,这本书不可不读
电影 科幻
走出黑暗:写给《索尔之子》 豆瓣 Goodreads
Sortir du noir
作者: [法]乔治·迪迪-于贝尔曼 译者: 李洋 拜德雅 |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9 - 12
-编辑推荐-
《索尔之子》
一部像考古工作一般深入大屠杀这个“我们之间的黑洞”的电影
一次在光与影、黑与白、清晰与虚化中对四张幸存照片的直接见证
×
《走出黑暗》
一封艺术史家写给电影导演的长信
一次对大屠杀所打开的一系列悬而未决的问题的追问
围绕大屠杀的历史真相,记忆和见证的可能性,《索尔之子》导演拉斯洛•奈迈施成功地将这个不可再现的魔鬼再现于银幕,他是如何做到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艺术史家乔治•迪迪-于贝尔曼的剖析。
-内容简介-
面对历史的“黑洞”,我们可以做什么?走出黑暗,是可能的吗?这是法国著名艺术史家乔治•迪迪-于贝尔曼在写给《索尔之子》导演拉斯洛•奈迈施的长信中试图探寻的问题。这也是本书的主体部分。
四张从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幸存的照片构成了《索尔之子》核心情节所主要参照的历史证据,这些照片重新把大屠杀不可再现与不可想象的问题带回我们的视野。在本书附录的《四张从地狱抽出的底片》一文中,乔治•迪迪-于贝尔曼结合奥斯维辛幸存者的回忆,梳理了这四张重要的历史照片的背景与来历。
电影理论学者李洋(大旗虎皮)所撰写的译后记在全面回顾西方大屠杀电影的历史的基础上讨论了其所面临的伦理困境。
Contemporary World Cinema 豆瓣
作者: Shohini Chaudhuri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6 - 5
Since the start of the 1990s, despite tougher competition than ever before from Hollywood, a rebirth and flourishing of cinema has been taking place in parts of Europe, the Middle East, East Asia and South Asia. This book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cinemas of these regions, interpreting some of the recent developments as strategic responses to globalisation. Highlighting transnational and cross-cultural structures, influences and themes, it offers: * A broad critical context for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world cinema, introducing key concepts and issues including modes of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for the cinemas of each region, with analyses of regional aesthetic styles and comparisons with Hollywood models. * Case studies of Scandinavian, Iranian, Hong Kong and Indian cinema. * Close analysis of twelve landmark films, including Thomas Vinterberg's Festen, Samira Makhmalbaf's The Apple, Wong Kar-Wai's In the Mood For Love, and Ashutosh Gowariker's Lagaan. Contemporary World Cinema is vital for students and teachers of film, media, cultural studies and modern languages, as well as general world cinema enthusia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