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
Critique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Right' 豆瓣
作者:
Karl Marx
译者:
Annette Jolin
/
Joseph O'Malle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 8
This book is a complete translation of Marx's critical commentary on paragraphs 261-313 of Hegel's major work in political theory. In this text Marx subjects Hegel's doctrine on the internal constitution of the state to a lengthy analysis. It was Marx's first attempt to expose and criticize Hegel's philosophy in general and his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particular. It also represents his early efforts to criticize existing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society. The Critique provides textual evidence in support of the argument that Marx's early writings do not exhibit radically different doctrinal principles an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cerns from his later work. This edition also includes a translation of the introduction Marx wrote for his proposed revised version of the Critique which he never completed. In a substantial introduction, Professor O'Malley provides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Marx'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朋友之间 豆瓣
BETWEEN FRIENDS: The Correspondence of Hannah Arendt and Mary McCarthy, 1949-1975
8.2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汉娜·阿伦特
/
[美] 玛丽·麦卡锡
…
译者:
章艳
中信出版社
2016
【内容简介】
她们初遇于1944年的纽约: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刚刚逃离纳粹德国,才华横溢的玛丽·麦卡锡在美国文坛初露锋芒。二人很快成为朋友,并开始了长达25年的鱼雁往返。在信中,她们辩谈时事:越南战争、希特勒的审判、水门事件……也探讨文学、倾诉情感、闲聊八卦。
《朋友之间》收录了阿伦特和麦卡锡之间的所有通信。这些信件充满了智慧和雄辩,又不乏真诚和亲密,以一种私人的方式,为我们近距离展示了20世纪两位杰出女性的政治、道德、文学观和思想脉络,更向我们呈现了她们之间漫长而独特的友谊。
···
【编辑推荐】
◆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汉娜·阿伦特与同时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玛丽·麦卡锡的书信集,既是两位知识分子友谊和人生、创作历程的记载,也是艺术和政治批评的典范,更是20世纪文化和思想史的见证。
◆阿伦特与麦卡锡的书信文字严谨、敏锐,字里行间却又不乏友人间的真诚和亲密,以一种私人的方式向读者呈现了两位伟大女性的政治、道德、文学观和思想脉络,更为我们生动展现了她们心灵的一隅。
◆信件涉及包括越南战争、希特勒的审判、尼克松、水门事件等历史事件,也涉及包括乔治·奥威尔、奥登、海德格尔、埃德蒙·威尔森、罗伯特·奥本海默等读者熟悉的人物,为我们了解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提供了极佳视角。
···
【媒体推荐】
很难找到另一位比阿伦特更适合引导人们面对21世纪人类困境的20世纪思想家。
——《纽约客》(New Yorker)
玛丽·麦卡锡是我们时代真正的女作家。
——《纽约时报》(NewYork Times)
这两个有着截然不同的过去和气质的女人之间的友谊是什么样的?她们成为朋友并非因为她们“想着类似的事”,而是因为她们都以与对方、为对方“思考”为己任。
——《纽约时报》(NewYork Times)
对一个时代、一种文化、一段友谊的耐人寻味的记录。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这些信件智慧、雄辩、有爱,勾勒出这段跨越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友情。……也是艺术批评的典范和友谊的见证。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她们漫长的通信异常精彩,反映了二人截然不同的人格和对政治、哲学、文学人物、当代事件的观点。
——《图书馆期刊》(Library Journal)
她们初遇于1944年的纽约: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刚刚逃离纳粹德国,才华横溢的玛丽·麦卡锡在美国文坛初露锋芒。二人很快成为朋友,并开始了长达25年的鱼雁往返。在信中,她们辩谈时事:越南战争、希特勒的审判、水门事件……也探讨文学、倾诉情感、闲聊八卦。
《朋友之间》收录了阿伦特和麦卡锡之间的所有通信。这些信件充满了智慧和雄辩,又不乏真诚和亲密,以一种私人的方式,为我们近距离展示了20世纪两位杰出女性的政治、道德、文学观和思想脉络,更向我们呈现了她们之间漫长而独特的友谊。
···
【编辑推荐】
◆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汉娜·阿伦特与同时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玛丽·麦卡锡的书信集,既是两位知识分子友谊和人生、创作历程的记载,也是艺术和政治批评的典范,更是20世纪文化和思想史的见证。
◆阿伦特与麦卡锡的书信文字严谨、敏锐,字里行间却又不乏友人间的真诚和亲密,以一种私人的方式向读者呈现了两位伟大女性的政治、道德、文学观和思想脉络,更为我们生动展现了她们心灵的一隅。
◆信件涉及包括越南战争、希特勒的审判、尼克松、水门事件等历史事件,也涉及包括乔治·奥威尔、奥登、海德格尔、埃德蒙·威尔森、罗伯特·奥本海默等读者熟悉的人物,为我们了解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提供了极佳视角。
···
【媒体推荐】
很难找到另一位比阿伦特更适合引导人们面对21世纪人类困境的20世纪思想家。
——《纽约客》(New Yorker)
玛丽·麦卡锡是我们时代真正的女作家。
——《纽约时报》(NewYork Times)
这两个有着截然不同的过去和气质的女人之间的友谊是什么样的?她们成为朋友并非因为她们“想着类似的事”,而是因为她们都以与对方、为对方“思考”为己任。
——《纽约时报》(NewYork Times)
对一个时代、一种文化、一段友谊的耐人寻味的记录。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这些信件智慧、雄辩、有爱,勾勒出这段跨越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友情。……也是艺术批评的典范和友谊的见证。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她们漫长的通信异常精彩,反映了二人截然不同的人格和对政治、哲学、文学人物、当代事件的观点。
——《图书馆期刊》(Library Journal)
根本恶 豆瓣
Radical Evil : A Philosophical Interrogation
9.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伯恩斯坦
译者:
王钦
/
朱康
译林出版社
2015
当今,恶以显性存在于我们四周,但我们智识资源的缺乏使得我们难以充分地把握住它。我们所面对的信息中充斥着集中营、恐怖袭击和极端人类苦难的照片和影像,可当我们问及何为根本的恶时,我们却失语了,找不到合适的话语去描述它。伯恩斯坦试图去发掘恶与人类责任的意涵。他转向哲学家康德,正是他发明了这个概念,他还向黑格尔和谢林求索。他检视了弗洛伊德和尼采对伦理之恶的思考。最终,他为了把握“奥斯维辛之后”的恶,转向了三位战后思想家:伊曼努尔•列维纳斯、汉斯•约纳斯,以及汉娜•阿伦特。
理查德•伯恩斯坦的著作受到实证主义的感召,避免术语堆砌的同时在分析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又深远地扎根于欧洲大陆的哲学传统,可谓代表了美国哲学流派的最高峰。在我看来,伯恩斯坦是当今哲学辩论的一声强音,不仅富于理智,而且富于人性。
——西蒙•克里奇利,埃塞克斯大学理论研究中心
理查德•伯恩斯坦的著作受到实证主义的感召,避免术语堆砌的同时在分析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又深远地扎根于欧洲大陆的哲学传统,可谓代表了美国哲学流派的最高峰。在我看来,伯恩斯坦是当今哲学辩论的一声强音,不仅富于理智,而且富于人性。
——西蒙•克里奇利,埃塞克斯大学理论研究中心
大同世界 豆瓣
作者:
[美] 迈克尔·哈特
/
[意] 安东尼奥·奈格里
译者:
王行坤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 7
本书是“帝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主要论述从“财产共和国”(republic of property)走向“大同世界”的历史趋势。作者将当今的全球体系称为“帝国”,指出帝国已成为一种新的主权形式,一种新的社会现象,现代共和国归根结底是财产和资本施行统治的共和国,因此必然会滑向寡头统治,并与“自由、平等、博爱”的现代理念渐行渐远。全球化并非只是帝国主义与民族国家历史的最新阶段,而是某种崭新之物。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民族国家的主权不可逆转地趋向衰落,资本主义经济导致了一种新的全球秩序、全球规则和全球结构,世界最终越来越趋向于“大同”。
实践哲学 豆瓣
Praktische Philosophie Das Modell des Aristoteles
作者:
奥特弗里德·赫费
译者:
沈国琴
/
励洁丹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10
《实践哲学:亚里士多德模式》是赫费的第一部学术专著。赫费从作为实践哲学的伦理学及作为概貌性科学的实践哲学两个方面对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模式作了全面剖析,揭示了亚里士多德思维中的实践维度。在赫费看来,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模式的核心内容便是过一种合乎道德的、幸福论意义上的美好生活,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赫费同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具有显明的概貌性特征,概貌性科学的理念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一种方法论原则及其动态的思维逻辑。
柏拉图书简 豆瓣
作者:
[古希腊]柏拉图
译者:
彭磊/译注
华夏出版社
2018
- 4
此译本由年轻的柏拉图学者完成,作为译著,译文忠实于古希腊原文且文笔优美;作为研究,文前题解、文中注释详尽而深入。目前国内虽然已有一种柏拉图书信的译本在先,但未加笺注,帮助有限。因此,这个译本可以称得上柏拉图书信研究领域的填空之作。
译本在追求“信”与“达”的基础上,兼顾文本的文学价值。语言从容不迫,不紧不慢,稳步前行,既保留了古希腊原文雍容宁静的风度气质,读起来也晓畅明白,毫不缠夹。几可媲美另一部柏拉图译作,即吴飞老师的《苏格拉底的申辩》。
柏拉图的作品,除了对话录之外,还有十三封书简。这些书简是柏拉图实际写就,还是虚拟性的、类似于小说的文学创作,迄今仍是不解之谜。这些书简展现了柏拉图一生的行迹,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柏拉图与现实政治的关系,以及柏拉图对哲学的理解。
本译本基于希腊文文本译出,同时吸纳多个英译本、法译本的注释,意在提供汉语学界第一部可靠翔实、可供研究者使用的译本。
译者为每封书简撰写“题解”,说明书简写作的时间、语境、收信人身份,概述书简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并指出西方学界相关的研究和争议。注释部分极其详尽,广纳各家之说,涉及文本问题、背景考证、义理阐释等等,旨在帮助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文本。篇末另附有人名和地名索引,可供读者进一步查考。
译本在追求“信”与“达”的基础上,兼顾文本的文学价值。语言从容不迫,不紧不慢,稳步前行,既保留了古希腊原文雍容宁静的风度气质,读起来也晓畅明白,毫不缠夹。几可媲美另一部柏拉图译作,即吴飞老师的《苏格拉底的申辩》。
柏拉图的作品,除了对话录之外,还有十三封书简。这些书简是柏拉图实际写就,还是虚拟性的、类似于小说的文学创作,迄今仍是不解之谜。这些书简展现了柏拉图一生的行迹,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柏拉图与现实政治的关系,以及柏拉图对哲学的理解。
本译本基于希腊文文本译出,同时吸纳多个英译本、法译本的注释,意在提供汉语学界第一部可靠翔实、可供研究者使用的译本。
译者为每封书简撰写“题解”,说明书简写作的时间、语境、收信人身份,概述书简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并指出西方学界相关的研究和争议。注释部分极其详尽,广纳各家之说,涉及文本问题、背景考证、义理阐释等等,旨在帮助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文本。篇末另附有人名和地名索引,可供读者进一步查考。
爱的阶梯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兰·布鲁姆(Allan Bloom)
译者:
秦露
华夏出版社
2017
- 3
本书是阿兰·布鲁姆《爱与友谊》第三部分。作者在讨论完卢梭、莎士比亚之后,回溯到柏拉图。柏拉图的《会饮》致力于探究爱欲。这位爱的古代哲人,他不但与莎士比亚一样忠于自然,而且还通过一个比戏剧更宽的光谱来表述爱欲,并对其意义作了一番更为贴切的理性论述。他不但把爱欲呈现为一个表明我们自身不完满的痛苦而贫乏的信号,他还把它呈现为是一个给予的、创造性的信号。他探索了“爱自己”与“爱美好事物”间的张力,“爱欲对家庭的从属”与“爱欲所暗示的自由”间的张力。在爱欲里,他看到了同时达成个体幸福与真正人类共同体的可能性。
斯宾诺莎的理性启蒙 豆瓣
作者:
吴增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3
尽管斯宾诺莎的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他的政治哲学却一直遭到忽视。长期以来,他的政治哲学仅仅被看成是他的哲学或形而上学的一个简单演绎和应用;相应地,他的政治哲学著作《神学政治论》也仅仅被看成是他的哲学著作《伦理学》的一个附录和补充,不具有独立的价值。 《斯宾诺莎的理性启蒙》是研究斯宾诺莎政治哲学的专著。作者吴增定在书中指出:斯宾诺莎政治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批判“神学家的偏见”,清除“通往哲学的主要障碍”。 《斯宾诺莎的理性启蒙》认为,《神学政治论》和《伦理学》事实上刚好构成了斯宾诺莎哲学整体的两个方面:前者的目的是揭露传统神学和宗教是一种束缚和禁锢人的迷信、偏见和蒙昧,后者则是教导人如何在理性的引导下认识神,获得真正的自由、幸福和拯救。综合起来看,斯宾诺莎从政治哲学到哲学的“上升之路”正是一条现代性的理性启蒙、解放和拯救之道:人凭借自己的理性不仅走出了传统启示宗教的“黑暗王国”,而且获得了真理、真正的自由和幸福;人不仅认识了神,而且甚至通过理性最终把自己变成了神。就这一点来说,斯宾诺莎的哲学和政治哲学作为一个思想整体,恰恰体现了现代性和现代理性启蒙的自我筹划、自我解放和自我肯定精神。
论基督教君主的教育 豆瓣
作者:
[荷] 伊拉斯谟
译者:
李康
商务印书馆
2017
- 8
本书的表述形式是一系列的劝戒和箴言(以简洁易记的语句概括教诲的关键要领),对象是开明的统治者。其中的“基督教教义”其实只是它对于领袖和法治所赋予的高度的道德地位。
在本书中,伊拉斯谟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马基雅维利力图教导攫取权力的统治者,如何才能最好地维持这份权力。而伊拉斯谟却直言不讳地赞同欧洲的世袭王室,明确指出,打乱现行秩序会引发分岐,不利于社会整合,代价过于高昂,因此难以考虑。统治者的臣民只有遭受赤裸裸的暴政,才有正当理由发起政治挑战。基于这种对于现状的认可与支持,伊拉斯谟在本书中为自己设下的问题是:如何确保那些世袭王位的统治者受到正确的教育,以便公正而仁慈地进行治理,使君主之治理永远也不传统沦为压迫。
在本书中,伊拉斯谟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马基雅维利力图教导攫取权力的统治者,如何才能最好地维持这份权力。而伊拉斯谟却直言不讳地赞同欧洲的世袭王室,明确指出,打乱现行秩序会引发分岐,不利于社会整合,代价过于高昂,因此难以考虑。统治者的臣民只有遭受赤裸裸的暴政,才有正当理由发起政治挑战。基于这种对于现状的认可与支持,伊拉斯谟在本书中为自己设下的问题是:如何确保那些世袭王位的统治者受到正确的教育,以便公正而仁慈地进行治理,使君主之治理永远也不传统沦为压迫。
福柯的最后一课 豆瓣 谷歌图书
La dernière leçon de Michel Foucault. Sur le néolibéralisme, la théorie et la politique
6.6 (11 个评分)
作者:
[法]乔弗鲁瓦·德·拉加斯纳里
译者:
潘培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 5
编辑推荐
·米歇尔·福柯在“生物政治的诞生”一课中对新自由主义所作的分析,在法国左派阵营内造成了不小的震动:是否福柯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正在变成一个自由主义者?他的这一课不是表明他自1980年代初即开始进入一条危险的道路?这位在1968年5月之后代表激进左派的主要人物,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刻正在“向右转”?
·本书作者试图为这一系列质疑提供一个全新的且原创性的分析。在作者看来,当福柯决定就新自由主义的传统讲一课时,他其实逾越了知识界中的一条深深的界线;而福柯的巨大勇气就在于把由知识界左派设立的象征性栅栏击得粉碎,尤其是那个反对新自由主义传统而表现为激进的左派。
·如何去突破左派一系列陈词滥调般的“分析模式”,如何去设想一种新的观察话语并创造一种新的批判理论,如何恢复皮埃尔·布迪厄所谓“左派的极端自由主义传统”计划?作者正是希望通过重读福柯论述新自由主义的文章来回应他所谓“再创左派的任务”。
内容简介
福柯在其晚年关于新自由主义讲课,给左派人士留下了诸多疑问和不解,以至于有人不愿多讲,甚至回避。事情过了几十年,年轻的法国学者拉加斯纳里公开站出来为福柯打抱不平,试图恢复福柯本来的激进左派真面目,这是本书的由来。
但本书不止步于此,其深层的意旨则是要对新自由主义重新进行审视、剖解。通过重读福柯这一课的微言大义,作者指出,福柯的用意在于提供方法,在于将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工具,以此来换一种思路,质疑政治哲学和社会理论,质疑权力、法律、国家、解放等传统概念。
如何由此出发去建构一种并非反动的政治,去重新发明一种左派的激进自由主义传统,去重新表述批判理论的话语,去设计一种解放实践?我们需要倾听的正是“福柯的最后一课”。
·米歇尔·福柯在“生物政治的诞生”一课中对新自由主义所作的分析,在法国左派阵营内造成了不小的震动:是否福柯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正在变成一个自由主义者?他的这一课不是表明他自1980年代初即开始进入一条危险的道路?这位在1968年5月之后代表激进左派的主要人物,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刻正在“向右转”?
·本书作者试图为这一系列质疑提供一个全新的且原创性的分析。在作者看来,当福柯决定就新自由主义的传统讲一课时,他其实逾越了知识界中的一条深深的界线;而福柯的巨大勇气就在于把由知识界左派设立的象征性栅栏击得粉碎,尤其是那个反对新自由主义传统而表现为激进的左派。
·如何去突破左派一系列陈词滥调般的“分析模式”,如何去设想一种新的观察话语并创造一种新的批判理论,如何恢复皮埃尔·布迪厄所谓“左派的极端自由主义传统”计划?作者正是希望通过重读福柯论述新自由主义的文章来回应他所谓“再创左派的任务”。
内容简介
福柯在其晚年关于新自由主义讲课,给左派人士留下了诸多疑问和不解,以至于有人不愿多讲,甚至回避。事情过了几十年,年轻的法国学者拉加斯纳里公开站出来为福柯打抱不平,试图恢复福柯本来的激进左派真面目,这是本书的由来。
但本书不止步于此,其深层的意旨则是要对新自由主义重新进行审视、剖解。通过重读福柯这一课的微言大义,作者指出,福柯的用意在于提供方法,在于将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工具,以此来换一种思路,质疑政治哲学和社会理论,质疑权力、法律、国家、解放等传统概念。
如何由此出发去建构一种并非反动的政治,去重新发明一种左派的激进自由主义传统,去重新表述批判理论的话语,去设计一种解放实践?我们需要倾听的正是“福柯的最后一课”。
弓与琴 豆瓣
The Bow and the Lyre: A Platonic Reading of the Odyssey
作者:
[美]瑟特·伯纳德特(Seth Benardete)
译者:
程志敏
华夏出版社
2016
- 10
伯纳德特一生都孜孜不倦地致力于经典作品的解读,古希腊的诗歌与哲学贯穿了他整个学术生涯。在撰写完解析《伊利亚特》的博士论文四十年之后,他再次转向荷马,写出《弓与琴》,以柏拉图为路径进入《奥德赛》,试图以柏拉图对话中展开的观点审视荷马史诗的情节发展,以此考察诗与哲的关系。
伯纳德特在《弓与琴》里处理了很多主题,比如智慧在思想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聪慧的佩涅洛佩这位弱女子是怎样利用智慧并忍受儿子的误会拖住了旁人对王位的觊觎,并成功地保住了王位;“地狱”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和意义;生与死的关系如何;神人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以智慧著称的雅典娜要建立起什么样新型的神人关系;此外,伯纳德特还讨论了社会生活、秩序与正义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变化,人的有限性与人的命运之间的关系等。奥德修斯表面看来终于回归家园,仿佛是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实际上他完全受命运的摆布,这位坚强的汉子最终只好认命,这是为什么?奥德修斯的使命究竟是什么?他开初选择了智慧和知识,最后却扬弃了知识,转而去建立信仰,这种康德式的问题之转化是如何实现的?
《弓与琴》基本按照《奥德赛》的叙述结构来谋篇布局,通过奥德修斯这位英雄的历险,逐渐将读者带向对各主题的深入思考。
伯纳德特在《弓与琴》里处理了很多主题,比如智慧在思想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聪慧的佩涅洛佩这位弱女子是怎样利用智慧并忍受儿子的误会拖住了旁人对王位的觊觎,并成功地保住了王位;“地狱”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和意义;生与死的关系如何;神人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以智慧著称的雅典娜要建立起什么样新型的神人关系;此外,伯纳德特还讨论了社会生活、秩序与正义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变化,人的有限性与人的命运之间的关系等。奥德修斯表面看来终于回归家园,仿佛是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实际上他完全受命运的摆布,这位坚强的汉子最终只好认命,这是为什么?奥德修斯的使命究竟是什么?他开初选择了智慧和知识,最后却扬弃了知识,转而去建立信仰,这种康德式的问题之转化是如何实现的?
《弓与琴》基本按照《奥德赛》的叙述结构来谋篇布局,通过奥德修斯这位英雄的历险,逐渐将读者带向对各主题的深入思考。
德国政治哲学 豆瓣
作者:
克里斯·桑希尔
译者:
陈江进
2009
- 11
克里斯·桑希尔的《德国政治哲学:法的形而上学》是第一本较为全面地论述德国政治哲学史的英文著作。该书对德国政治理论做了广泛而又细致地讨论,从宗教改革时期的路德、兹温格利与梅兰希通的政治观念一直谈到当代的哈贝马斯与卢曼的政治思想,作者认为,德国政治哲学主要对政治、法律与政治合法性的条件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争论,这些问题并没有在历史上得到合理解决,因而又会重新出现,所以该书的核心观点是,尽管在德国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出现了许
多大的动荡与断裂,但是总有一些主题和关注的焦点会反复出现,它们不仅贯穿了这一整个历史过程,同时也给德国人的政治反思以一种与众不同的特征。通常来说,该书是政治哲学、历史学、法学与社会学爱好者与研究者的必读著作。
多大的动荡与断裂,但是总有一些主题和关注的焦点会反复出现,它们不仅贯穿了这一整个历史过程,同时也给德国人的政治反思以一种与众不同的特征。通常来说,该书是政治哲学、历史学、法学与社会学爱好者与研究者的必读著作。
无目的的手段 豆瓣
Mezzi senza fine: Not sulla politica
8.3 (15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赵文
河南大学出版社/上河卓远文化
2015
- 1
《无目的的手段:政治学笔记》是继《牲人》、《未来的共同体》、《没有内容的人》及《剩余的时间》之后阿甘本的又一力作,收录了其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散见于各处的文章。除了表达对舞蹈的蔑视之外,书中还出人意料地显示了对权利的虔诚渴望——《人权之外》:如果没有法与执法的结合体(即某种类似于国家的东西),权利是多么富有意义啊!除此之外,对“贝克特的梦与夜”的指涉也让让我们疑雾重重。
《没有目的的手段》紧靠吉奥乔·阿甘本那独一无二的躁动思想列车的一贯核心:在大屠杀之后,集中营将例外状态列入了国家主权的基本模式,考虑其遗留的影响,我们该怎样思考今日的政治?
在讨论居伊·德波《景观社会评注》的《旁注》中,阿甘本那支柱性的矛盾化政治学依旧锐利逼人。这一点既反映在《面孔》中的对话(其中那位不明身份的谈话者据说是伊曼纽尔·列维纳斯)里,也见于作者对当代政治学——尤其是对意大利政治——所做的深刻个人思考之中。
《没有目的的手段》紧靠吉奥乔·阿甘本那独一无二的躁动思想列车的一贯核心:在大屠杀之后,集中营将例外状态列入了国家主权的基本模式,考虑其遗留的影响,我们该怎样思考今日的政治?
在讨论居伊·德波《景观社会评注》的《旁注》中,阿甘本那支柱性的矛盾化政治学依旧锐利逼人。这一点既反映在《面孔》中的对话(其中那位不明身份的谈话者据说是伊曼纽尔·列维纳斯)里,也见于作者对当代政治学——尤其是对意大利政治——所做的深刻个人思考之中。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 豆瓣
Karl Marx and the Tradition of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
作者:
[德国] 汉娜·阿伦特
译者:
孙传钊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 6
《凤凰文库•政治学前沿系列: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分析了马克思的三个著名命题——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哲学家的任务是改变世界、暴力是革命的助产婆,指出:马克思的上述三个命题是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超越与颠覆,其共产主义理想正是古希腊城邦政治的蓝图,而暴力革命与无阶级社会的理想是矛盾的。
极权主义的起源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8.8 (32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汉娜·阿伦特
译者:
林骧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6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反犹主义、帝国主义、极权主义。作者从19世纪中欧与东欧历史中的反犹主义入手,追索其中的极权主义因素,然后审视欧洲的殖民帝国主义。在研究极权主义运动和政府的机构、组织和运作时,她集中分析了极权主义统治的两种形式——纳粹时期的德国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结论一章中,她出色地分析了人类的孤立和孤独是产生极权统治的先决条件。
共和的危机 豆瓣
Crises of the Republic
9.7 (6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汉娜·阿伦特
译者:
郑辟瑞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4
权力的每一次衰落都是一次对暴力的公开邀请
汉娜•阿伦特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
《论暴力》《政治中的谎言》《公民不服从》三大名篇
直指美国1960年代风起云涌的政治浪潮
重温共和政治传统,捍卫共和信念
本书是汉娜•阿伦特于1972年出版的一本文集,收入三篇论文(“政治中的谎言”、“公民不服从”和“论暴力”)和一篇访谈录。这些作品见证了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学生暴动、黑人民权运动以及70年代前期以美国为首的世界性动荡,体现了阿伦特的政治卓识。其中,《论暴力》尤为著名。
阿伦特在书中提出了“权力的每一次衰落都是一次对暴力的公开邀请”、“第三世界不是现实,而是意识形态”等著名论断,对政治学界、思想界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汉娜•阿伦特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
《论暴力》《政治中的谎言》《公民不服从》三大名篇
直指美国1960年代风起云涌的政治浪潮
重温共和政治传统,捍卫共和信念
本书是汉娜•阿伦特于1972年出版的一本文集,收入三篇论文(“政治中的谎言”、“公民不服从”和“论暴力”)和一篇访谈录。这些作品见证了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学生暴动、黑人民权运动以及70年代前期以美国为首的世界性动荡,体现了阿伦特的政治卓识。其中,《论暴力》尤为著名。
阿伦特在书中提出了“权力的每一次衰落都是一次对暴力的公开邀请”、“第三世界不是现实,而是意识形态”等著名论断,对政治学界、思想界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