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为什么? 豆瓣 Goodreads
Why?
8.3 (20 个评分) 作者: [美] 查尔斯·蒂利 译者: 李钧鹏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4 - 5
《为什么?》是一本关于我们所给定的理由以及这些理由如何给定的书。它考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给出的理由如何取决于社会关系,并反过来构建社会关系。本书以简易平实的风格探讨了人们如何通过不同的理由来确认、建立、协商、修复或终止与他人的关系。
蒂利考察了人们所给出的大量不同类型的原 因。例如,他描述了一个空中交通管制员如何根据说话对象的转换,以不同方式解释两架飞机的几近失踪:对于在鸡尾酒会上碰到的熟人,他可能以一种无所谓的口吻说“这种事三天两头都会发生”,或对已曝光的事件天马行空、侃侃而谈;对于工作中的同事,他会试着做出一番、更专业的解释;而在给部门领导的正式报告中,他会提供一套细针密缕、字斟句酌的解释。
蒂利指出,理由可以分为四种:
惯例:“不好意思,我把咖啡打翻了;我真是一个傻蛋。”
故事:“我的朋友背叛了我,因为她妒忌我的姐姐。”
专业表述:“点火装置的短路造成了发动机转子的失灵。”
准则:“按照第369条法规,我们不能交出档案。”
为了阐明这一论题,蒂利描述了不同的人如何对九一一袭击给出不同的理由。他还考察了那些给出一种原因的人如何经常将其转换为另一种原因。例如,一个医生可能使用生物化学的专业语言来理解一种病症,但在对生物化学一无所知的病人面前,他会求助于惯例和故事。
全书随处可见关于(包括作者本人的)日常生活体验的精彩轶事。《为什么?》告诉我们,故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译者是蒂利正式指导过的最后一位学生。接触虽短,见到为蒂利作品的引进,耗费心血,译文谨严,行事谦退。实可敬重。书稿由前辈编辑编校,老成律则,受益良多。
——————————————————————————
郭于华、沈原、唐世平、汪晖、郑也夫推荐
本书辨析了一个重要却鲜为研究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理由的给定。更为重要的是,它令人信服地阐明了微观社会互动如何促成宏观社会结构。
——郭于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书作者蒂利,以研究宏观历史变迁闻名于世,本书却显示出他洞悉微观的功力。
——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蒂利是过去20-30年间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之一。
——唐世平(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
人是行动常常需要理由的动物——作者不仅提出了这一精彩的命题,并且做了出色的解答。
——郑也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2021年7月26日 已读
探讨的多为常识性问题,并非严肃的学术著作,比起“人们为什么采取如此行动”,实际上讨论的是“人们为什么如此解释自己的行动”,以及“其他人为什么会接受这些理由”。惯例、故事、准则和专业表述,采取哪种方式做出理由的给定和接受取决于双方的关系,也进一步修补和奠定了双方的关系。以此看来,这本书依然是写给“聪明的圈内人”看的。“当有人用你不熟悉的语言向你给定准则或专业表述时,你会迅速在两种诠释中选择:这个人或是误解了你们的关系,或是以深奥的知识来宣示优越性,并期待你的顺从。”沉浸在自己的专业知识中沾沾自喜的知识分子们可清醒点吧……
2014 历史社会学 心理学 政治学 文化
根本恶 豆瓣
Radical Evil : A Philosophical Interrogation
9.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伯恩斯坦 译者: 王钦 / 朱康 译林出版社 2015
当今,恶以显性存在于我们四周,但我们智识资源的缺乏使得我们难以充分地把握住它。我们所面对的信息中充斥着集中营、恐怖袭击和极端人类苦难的照片和影像,可当我们问及何为根本的恶时,我们却失语了,找不到合适的话语去描述它。伯恩斯坦试图去发掘恶与人类责任的意涵。他转向哲学家康德,正是他发明了这个概念,他还向黑格尔和谢林求索。他检视了弗洛伊德和尼采对伦理之恶的思考。最终,他为了把握“奥斯维辛之后”的恶,转向了三位战后思想家:伊曼努尔•列维纳斯、汉斯•约纳斯,以及汉娜•阿伦特。
理查德•伯恩斯坦的著作受到实证主义的感召,避免术语堆砌的同时在分析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又深远地扎根于欧洲大陆的哲学传统,可谓代表了美国哲学流派的最高峰。在我看来,伯恩斯坦是当今哲学辩论的一声强音,不仅富于理智,而且富于人性。
——西蒙•克里奇利,埃塞克斯大学理论研究中心
2021年6月15日 已读
对恶的研究也就是对责任伦理学的研究。伯恩斯坦到头来还是个康德主义者,关于谢林的一章很精彩。翻译极好。
2021年6月15日 评论 “赫卡柏的悲剧与我何关?” - 对恶的研究归根结底是一种对责任伦理学的研究。只是从康德、黑格尔到谢林,他们都相信恶起源于人性深处的同时也对理性始终抱持乐观态度。 康德说,对恶不必做形式证明,而只需对我们眼前的大量令人痛苦的事实睁眼观看,我想这也是我们继续研究的原因:你不可视而不见。我们必须运用自己的理智选择善恶。 而黑格尔,这个自我折磨的偏执狂,啥苦恼意识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生命的普遍危机,啥主体意识的自我断裂是疾病是生产者也是健康的源泉啊,不就是自我折磨还要把痛苦的劳作正当化,非要把恶当做有限向无限上升的运动中必要的一环本身,还不是为了完成他的辩证法运动……能理解现代的哲学家们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最高实体深恶痛绝的理由,且看黑格尔:恶是通向唯一的至高神的必要环节,恶永远不可能被彻底消除而只能以被扬弃的方式成为发展的一环。恶是主体迈向绝对精神的上升过程中不可否定不可消除的必要一环,但我们必须上升,理性的必须成为现实。我们在世界历史中遭遇恶的总和,这是一条绝望而痛苦的道路,但在其中已呈现出扬弃与和解的承诺。知道世界设计的目的才能够缓解我们的痛苦。 恶是必要的环节?所谓的道德恶是个体对于自我的维护,是对客观之上的普遍之物的对立?面对奥斯维辛你怎么可能继续认同这种观点?但黑格尔和康德一样,认同分辨善恶是人的命运,人的自由意志选择了向自然法则固有的善恶负起责任。 谢林的部分非常精彩,意外地发现了海德格尔与谢林的相似性,只不过海德格尔狡猾地把谢林的“作为实存的绝对的上帝”替换成“在一切beings以先存在的Being”。谢林所说的“非理性\无规则早已被纳入到理性\秩序之中,只待有一天得以突破”甚至称得上尼采、弗洛伊德的先声。“唯独在人类那里才存在着善恶意志的冲突,这是人类得以存在的根据,也是自由的本质”。选择善恶的自由是人存在的先决条件,而这一自由正是为了显明实存着的上帝的存在。绝对的神必须对自身进行自我启示—而这正是人何以必须存在的根据。人类背负着特殊的责任:在选择善恶的自由之中, 选择善的精神显明上帝永恒的爱or恶的精神。人与上帝的位置被颠倒过来了!这不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为了研究存在我们必须先研究唯一的特殊的存在者—作为此在的人”?一直怀疑他偷偷摸摸抄袭卢卡奇,没想到和谢林还有这层联系,太有意思了。 在康德和黑格尔那里,神都隐匿于幕后而依然保持正义,谢林依然认同神义论,但神与人的位置颠倒过来了:人因理性而对神负有特殊的责任,我们必须与恶相对抗。康德、黑格尔和谢林都很乐观,但也逼迫作为主体、作为理性动物的人背负起自由意志的责任,而神依然保持正义。 前启蒙时代—对神负责;启蒙时代—对理性负责;危机爆发前—对自我、对生命的责任;奥斯维辛之后:他者伦理学 尼采和弗洛伊德比他们诚实得多:理性并没有那么了不起,我们必须承认,理性并不统摄我们的意志。尼采咒骂犹太—基督教的上帝给虚无的意志提供了救赎也注入了憎恨,指明犹太-基督教文明为人们的苦难赋予意义是救赎也是毒药,”人们最恐惧的就是所受的苦难并无意义”。弗洛伊德警告我们必须诚实接受不可消除的本我、理性的脆弱与不稳定性,然而,正是在这份诚实中,我们听到了逻格斯的声音,看到了在乏味的道德说教之外,自我与恶保持抗争的希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弗洛伊德依然可以算是一位康德主义者。而经历过集中营/至亲在奥斯维辛死去的列维纳斯、约纳斯与阿伦特三人——列维纳斯转向了他者,要求我们直面他者的面孔,他者的痛苦,他要求我们,承担起他人的责任,想要用我们对至高的大他者(即犹太教上帝)的职责带领我们逃离存在的暴政。 “无谓的受难并不存在……苦难的无意义正体现在他者的痛苦之中……证成邻人的痛苦确乎是一切不道德的根源。”看看列维纳斯吧!列维纳斯的无限责任是向上的,是我们对无限的大他者的责任,是约伯历经苦难不改心志的责任,是摩西面对召唤不可逃避的责任;而约纳斯的实质责任是向下的,是新的技术时代,在计算理性驱动下奴役一切破坏一切同时也对自然负起责任的人的重负,是家长对孩子的责任。约纳斯试图对存在提供一种新的形而上学理解,试图将有机存在的本体论范畴进行扩大和再诠释,试图拯救那个在死亡的呼召中孤独的此在,但他仍然坚持理性、自由和内在化在人那里是以独特的方式展开的。我在他身上似乎看到了新近兴起的“后人类”思潮的萌芽,但很显然他并没有、也不打算克服笛卡尔开始思考“我思”以来产生的主体与他者的二元断裂,但他仍然提供了一种重新理解生命的方式,证明了他者的不可化约性。 伯恩斯坦声称对阿伦特“平庸的恶”的思考是他写作的源头,然而到了阿伦特的部分却反而缩手缩脚起来。感觉巴迪欧的纯多与阿伦特的”复数性”有相似之处,当然反对同一性是二十世纪以来哲学家们共同努力的目标。“被排除的人”,“多余的人”,“奥斯维辛的极端罪行是将人排除出人的共同体”,感觉阿甘本对Homo Sacer的思考和阿伦特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他一路上溯到了罗马十二铜表法。 伯恩斯坦自己的结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对恶的思考没有终点,不存在“奥斯维辛之后”,根本恶所造成的伤口不可能愈合,归根结底,正如康德所说,恶永远不可能被彻底理解,与恶保持对抗的唯一方法仍然是”勇于运用你自己的理智”。伯恩斯坦终究还是个康德主义者。 感觉有必要再读读哈贝马斯,但估计他不会超越康德与胡塞尔的主张:要相信可沟通性,在理性的交往中消弭矛盾。 不写了……
伦理学 哲学 哲學 宗教哲学 思想史
论友爱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刘耀辉 / 尉光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3
本书是由三篇文章组成的一本书:《什么是装置?》《论友爱》《教会与王国》
1.在《什么是装置》中,阿甘本解释了什么是装置这个概念,装置就是权力关系与知识关系的交点
2.《论友爱》中,阿甘本对爱做了解释1. 有一种纯粹的存在感,一种存在的感觉[aisthēsis]。2. 这种存在感本身是甜美的(hēdys)。3. 存在与生活之间,感觉到某人的存在与感觉到某人的生活之间存在某种对等。如此的陈述定是尼采论题的预备:存在——除“生活”外我们没有其他方式来对它进行想象。
3.在《教会与王国》中,加入了神学的思考,讨论了权力关系问题。
2020年9月12日 已读
罗兰·巴特:同时代性就是不合时宜。
阿老师:必须以生命换取自己同时代性的诗人,也必须坚定地凝视世纪野兽的双眼,必须以自己的鲜血来粘合破碎的时代脊骨。
同时代人是紧紧凝视自己时代的人,以便感知时代的黑暗而不是其光芒的人。
感知这种黑暗并不是一种惰性或消极性,而是意味着一种行动和独特能力
友爱 哲学 学术 当代激进思想 意大利
大同世界 豆瓣
作者: [美] 迈克尔·哈特 / [意] 安东尼奥·奈格里 译者: 王行坤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 7
本书是“帝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主要论述从“财产共和国”(republic of property)走向“大同世界”的历史趋势。作者将当今的全球体系称为“帝国”,指出帝国已成为一种新的主权形式,一种新的社会现象,现代共和国归根结底是财产和资本施行统治的共和国,因此必然会滑向寡头统治,并与“自由、平等、博爱”的现代理念渐行渐远。全球化并非只是帝国主义与民族国家历史的最新阶段,而是某种崭新之物。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民族国家的主权不可逆转地趋向衰落,资本主义经济导致了一种新的全球秩序、全球规则和全球结构,世界最终越来越趋向于“大同”。
2020年6月26日 已读
“爱高于死亡”
2020年6月26日 评论 “面对权力的傲慢,最有力的回应是大笑” - 前半部分对各路学者和理论的梳理与驳斥非常精彩,批评阿甘本的几个段落看得我笑出声,“把活生生的人简单归纳为赤裸生命”,正中要害。不过强行要把爱与恨、善与恶用辩证法统一,还声称是用斯宾诺莎的方法反驳海德格尔,克服欧洲传统的虚无主义,我只能摇摇 或许是我太过悲观。整本书读下来写的最多的批注就是“太乐观!”,他们只关心主体性的生命政治生产,认定要反对的核心是资本,在不见天日的黑暗中,我不知道要怎么保持这份乐观相信要抗争的敌人那么简单,去相信诸众能在爱的遭遇中成长。 奈格里和哈特反复强调逃逸和反抗,强调不能等待事件自己发生而需把握时机,就差没直接号召上街了。问题是当下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下,有效的逃逸途径是什么?需要把握的时机何时到来?在有效而明确的国家间、地区间的隔断下,连口罩都飞不过去,更不要说以供游牧和掠夺的资源了。WFH提供了一种新的生产形式,还有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是生活在低消费国家从事设计、艺术、编程等受地理位置限制较小的工种,但诸众作为一个整体彻底地逃离政治统治,我还是没看到过有效的解决方案。左派不行。也许不该追求整体,整体意味着同一,大家作为碎片各自逃逸如何? 整天嘲笑老马和斯宾诺莎太过高估人性(并且用辩证法试图无视人性幽暗的一面太傻),奈格里说按斯宾诺莎的方法看恨不过是爱的另一种形式,对阿甘本把人变成homo sacer也深恶痛绝。口口声声说事件扎根于奇异性和诸众的行动,可还是想用同一性统摄一切(否则也没法在破坏一切后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吧)。新名字,旧东西,不得不说我是失望的。 但是,就算有那么那么多的不满,当读到“面对权力的傲慢,最有力的回应是大笑”的那一刻,读到“爱高于死亡”的那刻,还是会被深深感动。是啊,左派不行,可如果放弃这份希望,还要如何活下去?
哲学 奈格里 当代激进思想 政治哲学 政治学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 豆瓣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The Process of Cultural Evolution
作者: [美] 埃尔曼•塞维斯 译者: 龚辛 / 郭璐莎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 - 5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文化演进的过程》是新进化论的代表作,确立了游群、部落、酋邦和国家四阶段的社会进化模式,讨论了国家和早期文明起源的一般性轨迹和社会复杂化的动因。除了受朱利安·斯图尔特文化生态学和莱斯利·怀特文化进化论的影响之外,摩尔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也对本书的构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作者对文明和国家的概念进行了科学定义,回顾了各种文明起源的理论。然后对平等社会向等级社会过渡以及权力的制度化进行了探讨,并对酋邦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陈述。接下来介绍了五个现代国家形成的民族志案例和六个古代文明形成的考古学案例,最后是对各种理论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和小结。
齐泽克的笑话 豆瓣
Žižek‘s Jokes: Did You Hear the One About Hegel and Negation?
7.7 (46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于东兴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1
好的笑话本身就是出色的哲学。在这本结构紧凑的笑话集中,齐泽克拿出他最擅长的语言装配形式,举重若轻地将读者引入他的哲学空间:他反复玩味着那些又猥琐又好笑的段子,分析它们背后的逻辑,用笑话的荒谬去对冲某些常识结构或理性情境。通过笑话,人们将了解到这些情境的可笑,它们不再必然合理,甚至是可以抛诸脑后的东西。“笑声,在这种意义上,就是革命。”
2019年11月26日 已读
踩椭圆机时读的,结果因为太黄配速还是很低。黄段子大手齐老师(划掉),拉康主义者齐泽克,欲望的压制下能指的运动产生意义,所以人活着当然要讲黄段子啊!
哲学 政治学 斯洛文尼亚 闲书 齐泽克
斯宾诺莎的理性启蒙 豆瓣
作者: 吴增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3
尽管斯宾诺莎的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他的政治哲学却一直遭到忽视。长期以来,他的政治哲学仅仅被看成是他的哲学或形而上学的一个简单演绎和应用;相应地,他的政治哲学著作《神学政治论》也仅仅被看成是他的哲学著作《伦理学》的一个附录和补充,不具有独立的价值。 《斯宾诺莎的理性启蒙》是研究斯宾诺莎政治哲学的专著。作者吴增定在书中指出:斯宾诺莎政治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批判“神学家的偏见”,清除“通往哲学的主要障碍”。 《斯宾诺莎的理性启蒙》认为,《神学政治论》和《伦理学》事实上刚好构成了斯宾诺莎哲学整体的两个方面:前者的目的是揭露传统神学和宗教是一种束缚和禁锢人的迷信、偏见和蒙昧,后者则是教导人如何在理性的引导下认识神,获得真正的自由、幸福和拯救。综合起来看,斯宾诺莎从政治哲学到哲学的“上升之路”正是一条现代性的理性启蒙、解放和拯救之道:人凭借自己的理性不仅走出了传统启示宗教的“黑暗王国”,而且获得了真理、真正的自由和幸福;人不仅认识了神,而且甚至通过理性最终把自己变成了神。就这一点来说,斯宾诺莎的哲学和政治哲学作为一个思想整体,恰恰体现了现代性和现代理性启蒙的自我筹划、自我解放和自我肯定精神。
2019年4月14日 已读
所有的现代哲学家都在通过斯宾诺莎的镜片看世界,他摒弃了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因”,将神与自然相等同并视之为唯一的实体,用黑格尔的话来说,“主体即实体”。通过将人及万物都严格限定在因果必然性之中,斯宾诺莎构建起了他的一元唯物论,而核心即在于“努力生成”和“表现”。人和非人,生命体与非生命体,都有“努力生成”的欲望,这也是万物共有的自然权利。人的自由并不在于脱离因果律的意志自由,而是用自己的理性和知识摆脱激情的奴役,具有接近神的无限的本质的充分认识而成为理性的自由人。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由此最终转向了伦理学。斯宾诺莎仍是有神论的,因此吴增定老师认为斯宾诺莎仍处于初期启蒙,我倒是觉得斯宾诺莎已经看到了一昧相信人之理性的启蒙精神的末路。吴老师的书十分清楚明白,堪称优秀博士论文范本,但我还是应该去读德勒兹。
Spinoza 启蒙 吴增定 哲学 政治哲学
论基督教君主的教育 豆瓣
作者: [荷] 伊拉斯谟 译者: 李康 商务印书馆 2017 - 8
本书的表述形式是一系列的劝戒和箴言(以简洁易记的语句概括教诲的关键要领),对象是开明的统治者。其中的“基督教教义”其实只是它对于领袖和法治所赋予的高度的道德地位。
在本书中,伊拉斯谟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马基雅维利力图教导攫取权力的统治者,如何才能最好地维持这份权力。而伊拉斯谟却直言不讳地赞同欧洲的世袭王室,明确指出,打乱现行秩序会引发分岐,不利于社会整合,代价过于高昂,因此难以考虑。统治者的臣民只有遭受赤裸裸的暴政,才有正当理由发起政治挑战。基于这种对于现状的认可与支持,伊拉斯谟在本书中为自己设下的问题是:如何确保那些世袭王位的统治者受到正确的教育,以便公正而仁慈地进行治理,使君主之治理永远也不传统沦为压迫。
2019年4月12日 已读
虽名为基督教君主,实际遵循的完全是古希腊哲学家的政治理想。核心文本是色若芬的《家政篇》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列举多位统治者皆为异教君主。君主对于国家之重要性正如理性对于头脑,然而君主并非国家之所必需,可以借助民主共和统治代表人民实行法制,唯有自由而自愿的授权为基督教君主的统治提供了理据和支持,而为了稳定有序的政治共同体需要限制个人的自由。译笔优美。
L李康 伊拉斯谟 哲学 宗教 思想史
马克思的幽灵 豆瓣
Spectres de Marx
作者: [法国] 雅克·德里达 译者: 何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面对苏联解体后国际形势剧变,西方现代主义大师德里达用解构主义的分析法剖析社会现状,提出“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等尖锐问题。作者通过对当代世界资本主义新秩序即“新国际”的分析,结合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资本论》等马克思的文本的阅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对“新国际”神话的解构功能和当代意义。德里达从求助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和方法论出发,寄望于马克思主义获得新生,以挽救这个趋于破败的世界。
2019年4月9日 已读
看到某译者给这一译本打了一心,偷偷笑了…该称呼为马克思主义的幽灵学or幽灵学的马克思?德里达要回答的实际上是马克思之后马克思主义往何处去的问题,是对福山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和新弥赛亚主义的一次反击。文本分析和文字游戏仍是他所擅长的,习惯之后并不构成阅读阻碍。另一个至关重要问题的回答还有:解构主义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这是德里达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最旗帜鲜明的一次了,尽管他说:“我并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正如两百多年前的某人对恩格斯说过的那样”。幽灵与弥赛亚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与《资本论》,还有我终于理解了其重要性的光学问题。第五章看得我整个人都不太好,将来有机会重读吧。
哲学 德里达 政治学 现象学 经济
想象的共同体(增订版) 豆瓣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8.8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吴叡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8
民族主义是一股奇异而强大的力量,它所触及的是人类灵魂深处对归属感的渴望;民族主义同时又是政治史和思想史上一个困惑难解、却又挥之不去的谜。民族和民族主义是什么?其本质是什么?它们在历史上是怎样出现的,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为何它们能够在今天拥有如此深刻的情感上的正当性?这些都是研究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学者们试图要解答的问题。本书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以“哥白尼精神”独辟蹊径,从民族情感与文化根源出发探讨了不同民族属性的、全球各地的“想象的共同体”,力图提出一个解释上述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的新的理论典范。安德森将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将民族定义为“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 他认为这些“想象的共同体”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宗教信仰的领土化、古典王朝家族的衰微、时间观念的改变、资本主义与印刷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国家方言的发展等。通过比较史和历史社会学的方法,安德森对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进行了论证:他否定了多数学者所认同的民族主义起源于欧洲的观点,认为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南北美洲殖民地独立运动才是"第一波"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经由美洲而散播至欧洲,再到亚洲和非洲。安德森百科全书式的欧洲史素养与当代东南亚研究权威的背景,以及他对东西方多种语言的掌握能力,使得他的论证更具说服力。《想象的共同体》独辟蹊径的研究视角令它已经成为当代研究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经典著作,其影响所及几乎横跨所有人文与社会学科,是当代文史社会科学学生必读之书,同时也是理解人类社会诸多现象时,不可或缺的指引。
共和的危机 豆瓣
Crises of the Republic
9.7 (6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汉娜·阿伦特 译者: 郑辟瑞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4
权力的每一次衰落都是一次对暴力的公开邀请
汉娜•阿伦特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
《论暴力》《政治中的谎言》《公民不服从》三大名篇
直指美国1960年代风起云涌的政治浪潮
重温共和政治传统,捍卫共和信念
本书是汉娜•阿伦特于1972年出版的一本文集,收入三篇论文(“政治中的谎言”、“公民不服从”和“论暴力”)和一篇访谈录。这些作品见证了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学生暴动、黑人民权运动以及70年代前期以美国为首的世界性动荡,体现了阿伦特的政治卓识。其中,《论暴力》尤为著名。
阿伦特在书中提出了“权力的每一次衰落都是一次对暴力的公开邀请”、“第三世界不是现实,而是意识形态”等著名论断,对政治学界、思想界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014年3月28日 已读
虽然是60年代写的还是很贴合最近的热门话题啊……不是阿伦特眼光太长远就是人类太不长记性( ̄▽ ̄),以及,翻译质量真是呵呵。
哲学 政治哲学 政治学 阿伦特
现代政治学原理 豆瓣
2009 - 4
《现代政治学原理》突破了以往阶级论、国家论等“老五论”的体系,增加了当代中外政治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安排了绪论、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国家、政治党团、政治权力、政治权利、政治活动、政治文化、政治发展十章,政治民主这一政治学中的重大课题则贯穿在各章中,供大学本科学生掌握现代政治学的基本原理。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 豆瓣
作者: 朱光磊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 - 8
任何实际运行中的政府,都不仅是一种体制,而且是一个过程。因此,关于政府问题的研究,必然要在方法论上突破传统的体制研究的范围,而走向一个重要的领域——过程研究。“政府过程”是现代正常治、行政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分析政府问题的一个重要角度。其特征是对政治特别是政府活动的行为、运转、程序以及各构成要素,特别是各社会利益群体之间以及它们与政府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实证性的分析、研究和阐述。这种过程研究对于传统的体制研究、要素分析和法理说明,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补充和丰富。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豆瓣
作者: Volker Rittberger / Bernhard Zangl Palgrave Macmillan 2006 - 8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United Nations,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World Bank play an increasing role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Substantially adapted for its first English publication from its third German edition, this broad-ranging and up-to-date textbook provides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politics and policies of such organizations.
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上下) 豆瓣
作者: 李道揆 商务印书馆 1999 - 3
美国建国以后,经过一个多世纪,到19世纪末已经由殖民地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再经过半个多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跃成为经济、科技、军事实力领先的超级大国。到今在,虽然由于多极世界的形成,美国的国际地位已经下降,然而它仍然是实力雄厚的国家。美国的这种发展,除了其它各种主客观原因外,作为上屋建设的政治元疑是一个重要的基本因素。然则美国革命成功后究竟建立了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为民主,这种政治制度和民主有什么特点、长处和问题,对于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了什么积极作用,又存在什么问卷?美国的政治制度为民主是否能够使政府和官员履行其职能,防止政府和官员滥用权力和独断专行?能否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公民在多大程序上和通过什么渠道和手段参与政治和行使民主权利?美国的政府是如何动作,如何制定策略的?美国建立的政汉制度和民主是否为人类文化增添了新的遗产,体现在哪些方面?本书将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索,以增加我们对美国的了解。
战后国际关系 豆瓣
作者: 顾关福 编 时事出版社 1998 - 10
《战后国际关系》(修订版)修改的基本原则是,在保持原作主要章节的基础上作一系列必要的改动,包括:增添国际关系导论一章,讲述研究国际关系的基础理论知识;各章增加近五年来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根据形势变化重点修改有关章节;最后三章各加一个附录,梳理第三世界的热点问题、联合国维和行动、美国列举的世界恐怖主义组织。同时,对某些章节中过时的内容进行酌改。
世界体系论与中国 豆瓣
作者: 王正毅 商务印书馆 2000 - 11
全书分四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世界体系论的兴起、第二部分世界体系论的理论和方法、第三部分世界体系论:影响及其争论、第四部分世界体系论与中国。
论法的精神(上) 豆瓣 Goodreads
De l'esprit des lois
8.4 (5 个评分) 作者: (法)孟德斯鸠 译者: 张雁深 商务印书馆 1961 - 11
本书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与法理学思想体系的主要奠基人、近代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孟德斯鸠(1689—1755)最主要的著作。该书被称为“是亚里士多德以后第一本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是到他的时代为止的最进步的政治理论书”。该书所倡导的法制、政治自由和权力分立是对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有力抨击,成为此后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政治纲领。作者在本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分权与制衡理论,对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经过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已经成为资产阶级国家构建民主制度和政权体制的组织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