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街角 豆瓣
The Corner:A Year In The Life Of An Inner-city Neighbourhood
作者: [美] 大卫·西蒙 / [美] 艾德华·伯恩斯 译者: 李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 - 7
毒品屡禁不止,
贫困无处不在,
家庭分崩离析,
为何街角成为穷人无法摆脱的宿命?
经典美剧《火线》编剧大卫·西蒙作品
日渐严苛的法律体系无法缓和人类的脆弱与绝望。
这是一部反对美国“毒品战争”政策、反对经济忽视、反对系统性种族歧视、反对脆弱教育系统、反对将美国城市居 民边缘化的作品。
西巴尔的摩,费耶特街与门罗街的街角。在这片被遗忘的角落,“美国梦”早已支离破碎到只剩噩梦。人们为毒品付出了难以想象的沉重代价。但与此同时,这里竟然还凝聚着希望、关怀和爱。
《街角》真实记录了美国内陆城市巴尔的摩一年内发生的焦灼故事,主要围绕十五岁的迪安德尔及其破碎的家庭展开,追踪了一群为生存苦苦挣扎的边缘人,揭露了纷繁复杂的街角江湖,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形象粉墨登场。街角充斥着捕食者与猎物、毒品贩子和抢劫犯,还有喜忧参半的警察、手无寸铁的瘾君子以及无辜受害的过路人。
这是一部记录美国内陆城市巴尔的摩一年内发生的街头犯罪故事的纪实作品,前所未有地捕捉到了一个大部分人都鲜少知晓的美国。仅仅通过一处街角,两位作者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执法警察、道德十字军以及福利体系在巴尔的摩这样一座内陆城市发挥的作用是多么微乎其微。《街角》带领普通读者深入到美国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去了解那里人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2024年11月8日 已读
毒品战争的系统性失败导致所有人都成了这一社会问题的受害者,执法没输掉任何一场街头战争的背后是大败退如同美军在越南,司法麻木到最后流于形式,教育系统圣徒式、自我感动式的苦苦挣扎,福利制度助纣为虐从毒瘾者流向毒贩转化成耐克路虎。三十年街坊史、城市发展史揭示了毒品和毒品生态链是怎样逐个街区感染和蔓延的,毒品经济的暴利与种族、家庭的纽带确保了没有人能逃离——“当一个人开始爬出来的时候,其他人会把他拉回去。”。毒品,更重要的是毒品构建的生态系统像黑洞一样,让书中每个主要角色都无法真正的重启人生,不断的尝试救赎,失败,然后是不断的重蹈覆辙。火线中大部分角色来自本书角色的拆分后的重新排列与重组。翻译尚可,但可能对黑人文化缺乏了解,故事性不错,电影感极强。
社科 美国
凶年 豆瓣
HOMICIDE: A YEAR ON THE KILLING STREETS
9.2 (8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西蒙 译者: 徐展雄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7
《凶年》(HOMICIDE: A YEAR ON THE KILLING STREETS)是以巴尔的摩城为描写对象。巴尔的摩是全美犯罪率X高的城市之一,平均每三天就有两个人死于非命。这让该城警局重案组成为了政治、新闻、腐败和善恶的漩涡中心。大卫*西蒙是有史以来第一位被允许无限制跟踪报道巴尔的摩警局重案组的新闻记者。该书便是根据他于1988年跟踪报道写作而成,后被改编成美剧《火线》。据说奥巴马非常欣赏此剧。
2024年11月4日 已读
3.5,纯纯流水账,对于“警察工作”的无力感倒是作者一以贯之的描述,一个“无头案”竭尽全力毫无线索,下一个“无头案”又来了,而上一个无头案并不一定会解决。而对于制度 司法 社会的思考则以嘲讽、插科打诨形式穿插其中,阅读起来非常抓不住重点。 如此看来,火线和情法理在提炼剧本的工作上就非常到位,做到了突出人物性格,突出宿命感,突出对社会、司法制度的思考,简略得当。
2024年11月11日 评论 火线,亨利米勒与猜火车——读后碎碎念 - 对于本书而言,个人评价是”流水账式描述“,其中有很多 「 火线 」 情节、风格的原型,但本书本身不值得过度研究。 「 凶年 」 到 「 街角 」 再到「 火线 」 ,剧本提炼的重要意义 本书的一个严重问题是:意图通过各种案件中形形色色受害者/违法者的背景、现场、法庭现场试图营造一个个活生生人的切片,但是又过于琐碎,导致纪实感过重, 对于制度、司法、社会的思考则以嘲讽、插科打诨形式穿插其中,导致阅读起来非常抓不住重点。 生活确实是不可能 case by case 那样一帆风顺、按部就班的,但谁又想看真正的生活呢?《凶年》的警察视角太过严重,作者在艺术表达能力、社会问题思考方面更加纯熟之后,在 'The Corner' 和后继的 'The Wire' 中,就对此进行了纠正,超越了警察视角,走向街角,从一个更广泛/更上帝的角度去展示犯罪与社会问题。从而引起观者更深度的思考。 对比之下,「 情理法 」 中提炼剧本的工作上就非常到位,做到了突出人物性格,突出宿命感,突出对社会、司法制度的思考,简略得当 。正如作者后记所说: 对我而言,《凶案组:街头生活》(Homicide:Life on the Street)是个古怪的继子。我觉得它是部好看的电视剧,也欣赏其编 剧的技巧——我甚至告诉警探们,将他们的世界虚构化是让该剧良性 演化的必要手段。随着该剧的热播,本书也被读者们重新发现了:该 剧还未剧终,本书就又卖出去了二十五万册。可是,我依然有不满意 的地方。 The Corner: A Year in the Life of an Inner-City Neighborhood 作者 93 年又启动了 The Corner 这一项目,主要研究 West Baltimore 的毒品社区,该书出版于1997。 两本书记录了作者实地调查的内容,以半纪实的方式发表,也应对了 'The Wire' S1~S5中 Baltimore 最鲜明两大群体 — 警察群体 和 底层黑人群体 。 两本书,两个社会群体,一个城市,两部电视剧,两次编剧技巧的锤炼,火线已经呼之欲出了。 现实案件的荒诞感 面对荒诞和异化,虽然我们无力对抗,但我们依然不能坐以待毙 大卫西蒙在本书中穿插了一些荒诞性情节: BDSM 玩大致死的手淫者 同事破案后,如释重负,互相开较轻的种族歧视玩笑 经历众多毫无线索案件后终于有人证物证据全的“科班”案件时的愉快—“这才是标准的案件嘛” 优雅的音乐教师死在床上,而钢琴上放着莫扎特乐谱,收音机中古典音乐悠扬。 'The Wire' 的剧本创作中肯定有意提炼了案件中的荒诞性,在剧中通过 Bunk 或者 Mc'Nulty 抵达现场时一言不发与震惊,查线索时冷峻,寡言少语,而场景结束时来一句振聋发聩的黑色幽默言语或悲沉式寓言总结 —— 比如 Bell 和 Wallace之死,以及 Avon 女友冰箱子弹之死,再以及…S1 结尾抓捕 Avon 之后 McNulty 站在楼梯台阶上的那一望。 McNulty与亨利米勒 Mc'Nulty 是经历太多案件与社会消极因素冲击后的”受创“警察,他不免对社会有种亨利米勒式的“成见”,其行为也有亨利米勒式“狂野”,一如战后受创老兵,这也是 Mc'Nulty人物性格构成的一部分。《凶年》中部分写作方式跟“回归线”系列如出一辙,在 火线 的剧本创作中,编剧将此精神内核归纳到Mc'Nulty身上,一言以蔽之——Mc'Nulty 身上有种亨利米勒小说中“混蛋式大开大合”的魅力。 一想到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一想到惠特曼歌颂过的曼哈顿,我心中便产生一种盲目的狂怒心情。纽约!那些白色的监狱、挤满蛆的人行道、排队等候发救济食品的人们、修筑得像宫殿一般的下流去处,那儿有的是犹太人、麻风病人、杀人犯,而最多的是游手好闲的人。到处是千篇一律的面孔、街道、大腿、房屋、摩天大楼、饮食、海报、工作、罪行、爱情……整个城市建筑在一个空空如也的坑上,没有意义,完全没有意义。还有第四十二大街,人们称它为世界之巅。那么世界之渊又在哪里? 亨利米勒如此描述黄金年代的曼哈顿。 大卫西蒙本书中也有类似的话语此描述警察生活。 大卫西蒙继承了某种亨利米勒式的无力而又狂怒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在火线核心角色 Mc'Nulty 身上得以集大成式的凸显。 上述两段文字,正是 'The Wire' 中 Mc'Nulty 世界观和行为的写照,他试图通过个人荒诞和不那么“犯罪”的、侵犯道德体系的行为——出轨、酒驾、顶撞上司、层出不穷的乱搞 。他通过这些“劣迹”来试图抚平创伤,而创伤正来自工作中的惨痛现实: 面对底层芸芸众生死亡与犯罪 面对庞大官僚机器运转失效 面对司法制度过度追求程序正义(但程序正义依然非常重要)但并未能结果正义 甚至有时候自己也践踏司法精神(比如为了审判 Bird,让 Omar 制做伪证) 当 Mc'Nulty 通过亨利米勒式视角来审视 Baltimore,他便通过自毁来自慰。 无力感:猜火车式的“拔剑四处心茫然”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警察工作”的“无力感”是大卫西蒙一以贯之的描述:一个“无头案”竭尽全力毫无线索,下一个“无头案”又来了,而上一个“无头案”并不一定会解决。 最后这种无力感在'The Wire'中放大 —— 抓不尽的毒贩、不可避免的功利官僚、chain of command 的不合理性,这是Mc'Nulty最终放弃的原因之一。 一个个人有趣的观点是,Mc'Nulty 是猜火车中 Renton 进入系统内部的表现。 这俩人性格本身是:灰色地带无限大—— Renton 吸毒偷窃,Mc’Nulty 风流、蔑视system。 但是在底线问题上,跟其他人相比,又有分明的红线—— Renton 面对死婴、面对未成年少女、面对真正的贩毒犯罪的态度;Mc'Nulty 面对底层黑人穷人、面对司法交易的非正义性、以及最后被迫离开警察系统时对流浪汉的收养。 但他们二人又因其性格的粗线条,造成了种种问题—— Renton 本身直接参与贩毒,让朋友身陷囹圄;Mc'Nulty 伪造流浪汉连环谋杀案、办案时各种超越程序。 更有意思的是,两部作品的结尾似有异曲同工之妙:火线使用了蒙太奇对 Baltimore 进行悲天悯人式的勾勒,猜火车使用了连续灌溉式的、对消费主义商品“选择”无穷无尽式的台词轰炸,而背景是伦敦。但是,Mc'Nulty 和 Renton 真的觉得未来可期吗?我想未必! 负面,消极与悲剧是不好的,但对有些时候有些人来说这些东西像酒精,像毒品,一些如此特质的作品也更让人上瘾。 这里只谈谈火线的结尾: 更多的是对未来的一种消极的茫然。 这正是 「 火线 」 的魅力,即“总分总式的‘一声叹息’”:每个分小节对一个个死者,一个个案件,一次次“人浮于事”无力的“小叹息”,以及最后这般无奈但又饱含人本主义热爱的“大叹息”。
社科 美国
曼哈顿谋杀疑案 (1993)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Manhattan Murder Mystery
8.2 (94 个评分) 导演: 伍迪·艾伦 演员: 伍迪·艾伦 / 黛安·基顿
其它标题: Manhattan Murder Mystery / 曼哈顿神秘谋杀
豪斯夫人(林·科恩 Lynn Cohen 饰)的死让目击者拉里(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饰)起了疑心,因为作为死者的丈夫,保罗(杰里·阿德勒 Jerry Adler 饰)不仅没有表现出一丝的伤心,更是和一名叫海伦(Melanie Norris 饰)的美丽女子 来往密切。
在好友特德(阿伦·阿尔达 Alan Alda 饰)的帮助下,拉里开始了对于保罗的跟踪调查,但很快拉里便发现,特德和自己的妻子卡罗尔(黛安·基顿 Diane Keaton 饰)似乎有着暧昧的关系。随着调查的深入,事件的真相逐渐浮出了水面,为了掩盖自己所犯下的罪行,保罗绑架了卡罗尔,以此威胁拉里。在众人的搀和下,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而拉里唯一要做的,就是救出妻子。
瓦尔登湖 豆瓣
walden
8.1 (171 个评分) 作者: 亨利·戴维·梭罗 译者: 徐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
书中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读本书,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
永别了,武器 豆瓣
A Farewell To Arms
8.4 (3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欧内斯特·海明威 译者: 林疑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永别了,武器》:
海明威(1899—1961),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永别了,武器》是他的主要作品之一。
美国青年弗瑞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志愿参加红十字会驾驶救护车,在意大利北部战线抢救伤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亨利被炮弹击中受伤,在米兰医院养伤期间得到了英国籍护士凯瑟琳的悉心护理,两人陷入了热恋。亨利伤愈后重返前线,随意大利部队撤退时目睹战争的种种残酷景象,毅然脱离部队,和凯瑟琳会合后逃往瑞士。结果凯瑟琳在难产中死去。
海明威根据自己的参战经历,以战争与爱情为主线,吟唱了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曾多次被搬上银幕,堪称现代文学的经典名篇。
老人与海 豆瓣 Goodread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8.6 (5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欧内斯特·海明威 译者: 吴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品。
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这虽然是一个故事简单、篇幅不大的作品,但含义丰富,很多教师把它作为英雄主义教育的教材,推荐给广大学生,使之成为经久不衰的畅销书。
乞力马扎罗的雪 豆瓣
8.4 (4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欧内斯特·海明威 译者: 汤永宽 / 陈良廷 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海明威是一百年来所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最受我国广大学者推崇和广大读者喜爱的一位。他的《老人与海》为广大教师推荐给学生,成为经久不衰的畅销书。
但是海明威最早成名是靠他的开创一代文风的短篇小说。他以陈述句为主,以精确的描写和简短的对白给读者以直接生动的印象。可以说,自此以后,世界许多现当代作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他的影响。
本书精选他最有名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如《乞力马扎罗的雪》,《大双心河》,《杀手》等,从中可以窥见海明威创作风格的全豹。译文全部经过认真校订,力求在内容形式上更加贴近原作。
百万英镑 豆瓣
8.2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克·吐温 译者: 方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7
《百万英镑(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作者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真实姓名是塞缪尔·兰霍恩·克莱门斯。“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体裁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当过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从风格上说,专家们和一般读者都认为,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这本中短篇选集收入作者的十三篇小说,编排次序按照原作发表年份的先后;这些故事或以脍炙人口(如《百万英镑》、《竞选州长》),或比较不那么为众人所熟悉(如《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火车上的食人事件》),但无不生动有趣而给人启迪。
洛丽塔 豆瓣 Goodreads
Lolita
7.9 (37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主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1
《洛丽塔》原著问世五十年来第一部中文全译本。纳博科夫最著名最有争议的小说杰作。
教父 豆瓣
The Godfather
9.1 (110 个评分) 作者: [美]马里奥·普佐 译者: 周汉林 译林出版社 1997 - 8
《教父》这部小说的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尽管描写的全是坏蛋,但作者曲尽妙笔,竟然能让读者不痛恨个别坏蛋,而痛恨整个龌龊的社会结构。教父及其继承人——他的小儿子迈克尔本来都是坏透了的坏蛋,但是却并不显得令人痛恨,因为他们杀人是整个不合理的社会逼出来的,因为他们杀的也都是更坏的人,他们同那些在幕后“坐地分赃”的政客比较起来,在“坏”的程度上,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美国纽约五大黑势力集团之一的维托·考利昂一家采用多种极端手段,实现了在整个美国黑暗势力团体中的独尊地位。在这场斗争中有黑团伙之间的火拼;有走私贩毒的嚣张;有赌场的烟云;有红灯区的人欲横流。本书被认为是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黑社会现象的最具权威的作品。
">教父 英文版>>
野性的呼唤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杰克·伦敦 译者: 刘荣跃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8
《野性的呼唤》讲述了一只良犬逐渐回归野性、重返荒野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野性与人性之间的交织与角斗,而最终野性占据了主导。作者藉此深刻反映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白獠牙》则与《野性的呼唤》构成了有意味的对比,细致展现的是一只充满野性的小灰狼历尽艰辛最终走向对人性的认同的“心路历程”。作者在揭示野性的力量、残酷的生存法则的同时,最终肯定和礼赞的是人性的力量。
海狼 豆瓣
The Sea-Wolf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克·伦敦 译者: 裘柱常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8
《海狼》(精)讲述了一艘渡船在旧金山海湾失事沉没,作家亨甫莱溺水后被猎捕海豹的帆船“魔鬼号”救起。“魔鬼号”船主绰号“海狼”,凶横残暴。他强迫亨甫莱留在船上做杂役。帆船航行途中,救起因邮船失事而漂流在海上的女作家莫德。她和亨甫莱一见如故。一天,两人驾一条舢舨逃走,登上一座冰封的小岛。不久,“魔鬼号”上的水手全部背叛“海狼”。“海狼”病发失明,随船漂流到岛上。亨甫莱和莫德修好损坏的“魔鬼号”,为病逝的“海狼”举行海葬,扬帆向故国驶去。
2009年12月3日 已读
牛逼的野性
美国
影子武士 豆瓣
Shadow Warriors: Inside the Special Forces
作者: 汤姆·克兰西 译者: 祁阿红 梁军 施丽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7
本书是汤姆·克兰西第三部非小说类的军事著作,是他和美国前特种部队司令、退休中将卡尔·斯廷纳合著的一本记实性著作。本书详细介绍了美国特种部队诞生、发展的历史以及它所参与的许多重大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关美国特种部队的招募、选拔、训练以及领导体制等方面的资料。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特种兵已经开始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但美国军方一直视这些战斗“精英”为另类,对他们非传统的战斗方式嗤之以鼻,视其为“杂耍”。然而,1980年,在53名美国人在伊朗德黑兰成为人质后,美国军方发现,传统的以苏联和东欧为假想敌的军事作战方式根本无法应付恐怖主义这种新的世界威胁,从此特种部队的命运大为改观,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心,逐渐成为各种重大政治和军事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本书主要围绕着卡尔·斯廷纳将军的军事生涯展开:50年代作为特种兵生涯的开始,作为“绿色贝雷帽”在越南的参战,在中东地区组织和参与的各项秘密任务,直至最终成为美国特种部队司令的经历。基于斯廷纳将军的亲身经历,书中披露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细节,比如越南战争期间美国特种部队与北越部队的交锋,美国入侵巴拿马、推翻诺列加将军的详细过程,1985年阿希尔劳罗号人质劫持事件,1990年沙漠风暴期间美国特种兵参与的军事行动等。
在路上 豆瓣 Goodreads
On the Road
7.7 (23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杰克·凯鲁亚克 译者: 王永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10
青年学生萨尔为追求个性自由,与狄安(以卡萨迪为原型)、玛丽露等一伙男女开车横穿全美,一路狂喝滥饮,耽迷酒色,流浪吸毒,性放纵,在经过精疲力竭的漫长放荡后,开始笃信东方禅宗,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小说主人公及其伙伴沿途搭车或开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终到了墨西哥。
《在路上》体现了作者主张的即兴式自发性写作技巧,并广泛涉及美国社会一文化习俗,都给理解和翻译带来很大困难。
了不起的盖茨比 豆瓣
The Great Gatsby
8.4 (269 个评分) 作者: [美] 菲茨杰拉德 译者: 姚乃强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6
盖茨比为了久久地抱着的一个梦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他死后,尼克发觉是汤姆暗中挑拨威尔逊去杀死盖茨比。他感到东部鬼影幢幢,世态炎凉,便决定回中西部老家去。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却有着极悲凉的人生况味。
2009年12月13日 已读
Best of Best,我最喜欢的作家最好的作品,美国梦的时代的歌舞喧嚣
美国
麦田里的守望者 豆瓣
The Catcher in the Rye
8.3 (261 个评分) 作者: J·D·塞林格 译者: 孙仲旭 译林出版社 2007 - 3
这本小说一出版,就受到国内青少年的热烈欢迎,认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一时大、中学校的校园里到处都模仿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他们在大冬天身穿风衣,倒戴着红色猎人帽,学着霍尔顿的言语动作。甚至在1960年代初期,外国学者只要跟美国学生一谈到文学,他们就马上提出了《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受到重视,不仅是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通过第一人称以青少年的说话口吻叙述全书,更重要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人活着除了物质生活外,还要有精神生活,而且在一个比较富裕的社会里,精神生活往往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
主人公是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菲尔德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尔顿出身中纽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学校里的老师和自己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 根本没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挨罚,到他第四次被开除时,他不敢回家。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他在电影院里百无聊赖地消磨时光,糊里糊涂地召了妓女,情不自禁的与虚荣的女友搂搂抱抱,与此同时,他的内心又十分苦闷,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批纯洁与真理的经历与感受。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
2009年12月15日 已读
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美国
汤姆・索亚历险记 豆瓣
8.0 (40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克·吐温 译者: 郑炜 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1 - 8
小说描写的是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的冒险经历。
豆瓣
Gone with the Wind
9.2 (28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玛格丽特·米切尔 译者: 李美华 译林出版社 2000 - 9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前夕。生活在南方的少女郝思嘉从小深受南方文化传统的熏陶,可在她的血液里却流淌着野性的叛逆因素。随着战火的蔓廷和生活环境的恶化,郝思嘉的叛逆个性越来越丰满,越鲜明,在一系列的的挫折中她改造了自我,改变了个人甚至整个家族的命运,成为时代时势造就的新女性的形象。
作品在描绘人物生活与爱情的同时,勾勒出南北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次的异同,具有浓厚的史诗风格,堪称美国历史转折时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成为历久不衰的爱情经典。
喧哗与骚动 豆瓣
9.3 (4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廉·福克纳 译者: 李文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8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作家花费心血最多、本人最喜欢的小说。小说讲述的是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老康普生游手好闲、嗜酒贪杯,其妻自私冷酷、怨天尤人。长子昆丁绝望地抱住南方所谓的旧传统不放,因妹妹凯蒂风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恨疚交加,竟至溺水自杀。次子杰生冷酷贪婪,三子班吉则是个白痴,三十三岁时只有三岁小儿的智能。本书通过这三个儿子的内心独白,围绕凯蒂的堕落展开,最后则由黑人女佣迪尔西对前三部分的“有限视角”作一补充,归结全书。小说大量运用多视角叙述方法及意识流手法,是意识流小说乃至整个现代派小说的经典名著。
2010年3月31日 已读
主要是叙事风格另类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