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肠子 豆瓣
Haunted
8.0 (13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恰克·帕拉尼克 译者: 景翔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1
重口味神作,阅读有风险,身体虚弱者勿入!
《搏击俱乐部》作者最黑暗最天才最虐心的神作。
读者在阅读后,不是火到想找作者单挑就是发出凄厉的惨叫或是整个人狂笑不行更有人虚脱到无法出声!
有73人在作者读《肠子》的时候晕倒,晕倒人数还在持续增加中。
本书包含了二十二个恐怖、好 笑,又让你反胃的故事。说这些故事的人都是应一则“作家研习营”的广告而来,却陷入类似“求生”情节的处境中——他们没有暖气,没有电力,没有食物。这些说故事的人越来越绝望时,他们的故事也越来越极端。然而,他们无情地密谋着,让自己成为由他们受苦经验改编而成的实境节目中的主角。这将是你所读过的最令人心里发毛且虐心的小说,唯有恰克·帕拉尼克才能写得出来。
《伊莎贝拉》《志明与春娇》导演彭浩翔鼎力推荐:
本书的精彩程度,是你看后不好意思再告诉朋友,自己也有写小说。它的好,到这个程度时,你不禁要抚心自问,要是这故事掉在你的门口,你能够说得比他更动听吗?那不单单是文笔用字的问题,而是在说故事的过程中,透露资讯的次序和速度,如何在三言两语之间,就把整个画面点出来,并让人有看下去的冲动。
年轻作者总以为每个读者跟他都有血缘关系,非要成为他的忠实崇拜者,每个字都要读完不可,完全没有想过如何吸引人看下去,只是一直在喃喃自语,自渎满纸。满街都是这样的闷作,让恰克·帕拉尼克更见珍贵。
2011年5月19日 已读
大陆版本,缺少肠子
美国
惡搞研習營 豆瓣
9.2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恰克·帕拉尼克 译者: 景翔 小異出版 2008
他們折磨自己,創造悲劇,為的就是要成名!
「作家研習營。拋開你的生活,就此消失。將你生命中的一小段時間賭在可以創造一個全新未來的機會上。及時行動,過你夢想中的生活,名額極其有限。有興趣者請來電:1-800-滾你媽的蛋」
《惡搞研習營》包含了二十三個恐怖、好笑,又讓你反胃的故事。說這些故事的人都是應一則「作家研習營」的廣告而來,卻陷入類似「求生」情節的處境中──他們沒有暖氣,沒有電力,沒有食物。這些說故事的人越來越絕望時,他們的故事也越來越極端。然而,他們無情地密謀著,讓自己成為由他們受苦經驗改編而成的實境節目中的主角。這將是你所讀過最令人心裡發毛且暴虐的小說,惟有恰克‧帕拉尼克才能寫得出來。
《鬥陣俱樂部》作者不必出拳,就將他們擊倒!
特報:到目前為止,已有七十三個人在《惡搞研習營》長篇小說裡的其中一篇〈腸子〉的朗誦會裡昏倒,人數仍在繼續增加中。作者表示〈腸子〉絕不是《惡搞研習營》中最陰暗或最滑稽或最讓人心裡發毛的一篇,有些他甚至不敢當眾朗讀。關於《惡搞研習營》這本書的後續效應,持續觀察中。
腸效應已延燒到台灣!讀者在閱讀過後,不是火到想找作者單挑、不然就是發出淒厲的慘叫,或是整個人狂笑到不行,有些人證實此篇真實故事改編的小說能幫助消化,並有反A片的效用,更有人已經虛脫到無法出聲……
2011年5月19日 已读
来自地狱的圣歌,太正了,能把这么重口的故事讲出人生的味道…很好 喜欢诽谤伯爵和布兰登魏提尔
美国
雷蒙·钱德勒现代侦探小说集(全二册) 豆瓣
作者: 雷蒙·钱德勒 译者: 李犁 珠海出版社 2001 - 9
雷蒙·钱德勒现代侦探小说集(1-2),ISBN:9787806078181,作者:雷蒙,钱德勒
2011年6月25日 已读
1.黑色电影的风格,天大的圈套,罪恶的都市,孤独的侦探,蛇蝎美人。2写作生活细节很到位,笔法简约,打斗情节紧凑,相当于中国武侠小说3情节往往很欧亨利4推理其实不是很重要,重要的的是破案那种硬汉派的过程_x000d_
黑色电影圣经
推理 美国
蒂凡尼的早餐 豆瓣
Breakfast at Tiffany's
8.3 (5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杜鲁门·卡波特 译者: 董乐山 / 朱子仪 南海出版公司 2008 - 10
清晨时分,纽约第五大街上空无一人,穿着黑色晚礼服,颈上挂着假珠宝项链,打扮入时的霍莉·戈莱特丽独自伫立在蒂梵尼珠宝店前,脸颊紧贴着橱窗,手中拎着一个牛皮纸袋,边吃着袋里可颂面包、喝着热咖啡,边以艳羡的目光,观望着蒂梵尼店中的一切……然而,霍莉心中真正“想”吃的,不是什么早餐,而是晋身蒂梵尼所影射的上流社会。霍莉这位外貌清秀俏丽的年轻女子,为了金钱,也为了完成她十四岁以来的梦想---和最爱的哥哥佛雷德一起到墨西哥牧马,她整日追逐名利,周旋在众多英俊的富豪巨子、政界名流之间,成了红牌交际花。为了赚取一小时五十美元的交际费,她甚至不惜到监狱与黑手党老大“社交”,直到某日楼下搬来一位言谈举止温文儒雅的男士。他本名为保罗·瓦杰克,梦想有朝一日成为大作家,却仰赖有钱女人的“馈赠”维生。
两人同是拜金主义者,有趣的是,随着两人之间逐步的交往,彼此的距离就拉进了一点,而内心世界也多解放了一些,慢慢地,两个人萌生了一段相知相惜的情愫……坠入爱河的保罗·瓦杰克,洗心革面,不再做午夜牛郎,并向霍莉表露了爱意,霍莉却宣布巴西富豪追求她的消息。不久,霍莉邀请保罗共进早餐,并亲自下厨。从未做过料理的霍莉,边听着葡萄牙语,边在脸盆大的沙拉碗中,堆放了满满的莴苣,随兴地淋上橄榄油与红醋,接着,颇有韵律感地拌匀三者。
保罗向霍莉求婚,霍莉却顾左右而言他,自冰箱取出一瓶红酒,说她将和巴西人贺西结婚,虽然事实上,贺西尚未向她求婚。保罗再度向她求婚,她又说她准备了“墨雷”调味的鸡肉沙拉。压力锅这时扑扑作响,等到霍莉趋身向前想熄火时,只听到一声爆炸声,鸡肉与汤汁飞溅四处,霍莉情急之下紧抱保罗。即将远走巴西的霍莉,着手开始学习葡萄牙文,另一方面学习做拉丁美洲的菜肴。这道失败的“墨雷辣酱鸡肉沙拉”,似乎预言了她的美梦──建造一座巴西农场,当有钱的巴西家庭主妇──终将如泡沫般瞬间幻灭。然而,这顿高潮迭起的早餐,最终如何收场?
保罗·瓦杰克绝望之际,却有了意想不到的转机,使得两人之间的恋情因祸得福。警方以涉嫌贩毒之名逮捕了霍莉。最后,霍莉戴着保罗送给她刻着蒂梵尼字样的戒指,怀抱着失而复得的小猫---或是她失去的浪漫天真,与保罗相拥于倾盆大雨中。毕竟!世间还有什么比和相爱的人,相拥一起吃顿“爱情早餐”,来得更甜蜜幸福的奢侈呢?
《蒂凡尼的早餐》的出版,有如一道亮丽的闪电划向战后的美利坚,引起巨大轰动,美丽的女主人公和风流倜傥的作者,立刻双双成为文坛的宠儿。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荣获7项奥斯卡大奖,奥黛丽·赫本深植人心的完美形象将影片推上了影史经典,多年来魅力不减,始终让人众津津乐道。
这本书除卡波特的代表作《蒂凡尼的早餐》外,还收入了最新发现的遗作《夏日十字路口》。
2011年7月25日 已读
既要做明星 又要有强烈的自尊 但实际上你必须放弃自尊 丢的一点不剩 我总有一天会达到目的的,但达到的时候 我愿意还保持着自尊_x000d_
自命不凡 到了重叛亲离还不明白_x000d_
Talk the talk never walk the walk_x000d_
一种表面标榜自由 实质上是感情的一种妓女_x000d_
有种女权色彩 追求自由与独立_x000d_
有的人自以为是郝莉 其实非常做作 恶心 _x000d_
文笔上乘 我感觉远高于电影
美国
V. 豆瓣
作者: [美国] 托马斯·品钦 译者: 叶华年 译林出版社 2003 - 8
《V.》描写的人物林林总总,形形色色,各自取不同的生存姿态,整部小说就像一个生活的万花筒。小说的每一章每一节都展示了纷繁多样的场景或事件,然而所有的场景和事件都遵循着熵这条主线变化和发展,这影射着社会的涣散和无序,人类的盲目和无奈。阅毕小说,掩卷沉思,读者会深刻地感受到小说表明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无可避免地走向热寂的历史。
品钦的这部小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颇具代表性。当时美国的小说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变,产生了后现代主义的荒诞派。不少作家审视历史,觉得世界脱节出轨了,美国内外交困,问题成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上荒唐怪诞的现象比比皆是,人的自由意志已经丧失,人的个性和自我日渐消亡。这样的时代产生不了正剧,作家只能用一种近乎滑稽嘲弄的喜剧来表达人类生存状态的悲剧性的荒谬,这也就是黑色幽默。荒诞派作家往往反剧正写,一脸严肃地描写卑微琐屑的芸芸众生。小说中这些人物企图在混乱不堪的世界中发现或建立秩序,在杂乱无章的生活中寻觅或想像出意义来,而读者在对他们无用的努力发笑的同时,又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他们的困惑、沮丧、痛苦和空虚。
品钦在《V.》中刻画了人类社会中的熵增值现象,表明人生种种追求的平庸和虚幻,暗示世界在奔向热寂。但品钦并没有宣扬虚无主义和末日思想。他的目的显然在于将人类的病态与异化放大了展示给读者看,从而引起他们的惊怖和警醒,以求自救救人,匡时救世。对于中国读者而言,阅读这部小说除了能使我们对美国社会有所了解之外,当也能促使我们自思;而品钦的后现代主义的叙述技巧和黑色幽默的手法对我们也不无启迪,会使我们的阅读过程充满新奇和愉悦。
2011年10月31日 已读
意识流,把每个人不同时期的片段进行组合,让读者有一种人类观察者的角度 风格时而魔幻,时而阴暗潮湿有如赛博朋克,时而非洲风情,对人类自相毁灭、甘于堕落的控诉。很多情节跟黑天鹅、发条橙、猜火车的氛围以及情节类似,各种有趣的故事之后是人类的荒诞,下水道屠杀鳄鱼 女假人教父,谁是V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不管是谁都会走向毁灭
美国 黑色幽默
南回归线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美] 亨利·米勒 译者: 杨恒达 / 职茉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1
《南回归线》作为亨利·米勒自传式罗曼史的重要作品,主要叙述和描写了亨利·米勒早年在纽约的生活经历,以及与此有关的种种感想、联想、遐想和幻想。米勒在这部主要描写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的作品中,运用音乐、性以及一种达达主义式的感觉错乱来不断追求自我表现的狂喜。
本书除了最初的一大部分和一些以空形式出现的不规则的段落划分以外,只有两个正式的部分:插曲和尾声,都是借用了音乐的术语,似乎整部作品是一首表现自我音乐情绪的完整乐曲。亨利·米勒在书中描写的一次次性冲动构成了一部性狂想曲,而他的性狂想曲又是他批判西方文化、重建自我的非道德化倾向的一部分。
亨利·米勒在本书中首引了法国中世纪道德哲学家彼得·阿拉伯尔的话来说明他写此书的目的:“男人女人们的心往往激动不已,也往往在痛苦中得到安慰,这是实例而不是言辞的作用,因为我很了解一个痛苦的目击者会做出某种语言上的安慰,所以我现在有意于写—写从我不幸中产生的痛苦,以便让那些虽然当时不在场,却始终在本质上是个安慰者的人看—看。我这样做为的是让你通过比较你我的痛苦而发现,你的痛苦算不得—回事,至多不过小事—桩,从而使你更容易承受你痛苦的压力。”
赫索格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索尔·贝娄 译者: 宋兆霖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5
本书是索尔·贝娄的代表作,在他的整个创作历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真实地表现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苦闷与迷惘,追寻和探索。这也是他涉及社会问题最多的一部小说,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分析精妙,手法多样,是贝娄小说叙述艺术的典范之作。它深深地打动了广大的读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得到了普遍的好评,为此获得了1965年美国全国图书奖,还被英国读者选为战后十二部用英语创作的最佳小说之一。
北回归线 豆瓣 Goodreads
Tropic of Cancer
8.5 (21 个评分) 作者: 亨利·米勒 译者: 袁洪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1 其它标题: Tropic of Cancer
【我的书不是关于性的,而是关于自我拯救的。 ——亨利•米勒】
亨利•米勒的作品中存在着露骨的性描写,英语国家长期拒绝发表他的作品。其早期作品首先在法国出版,1944年盟军来到巴黎后发现了米勒的作品,遂争相传阅,并偷偷带回英美等国,米勒顿时成为美国最富盛名的“地下”作家。直到20世纪60年代年经过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诉讼,美国最高法院宣布该书“不足以引起性欲”,《北回归线》终于在美国解禁。
★ 亨利•米勒——最富有个性又极具争议的文学大师、自由与性解放的预言家
★ 旅居巴黎的变形生活 遭禁二十多年的自传体启示录
★ 精神世界的诅咒“散文诗” 对传统观念的勇猛挑战
★ 亨利•米勒自传性三部曲之首“流氓无产者的吟游诗人”在巴黎的孤独吟唱
★ 荒诞人生观、虚无主义思想、离经叛道、凤凰涅槃的完美文本呈现
★ 入围《时代周刊》“1923——2005百部最佳英语小说”
★ 入列《1001本死前必读之书》
★ 入围美国现代图书馆评选的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小说
★ 入围《卫报》2009年“1000部大众必读小说”
★ 入围Esquire杂志2011年“75本大众必读之书”
《北回归线》是亨利•米勒自传性三部曲之首,描写了米勒同几位作家、艺术家朋友旅居巴黎的生活经历,同时通过对工作、交谈、宴饮、嫖妓等夸张、变形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穷困潦倒的艺术家们的内在精神世界,诘问了在这个杂乱无序、肮脏的世界生存的意义。该书出版后吸引了众多读者,19 61年在美国解禁后更是成为畅销全球的文学名著,深刻影响了二战后的欧美文坛。
2012年4月18日 已读
他把炸弹包装成文字丢给你,然后在你大脑引爆陈旧思想,让你脑浆四溢。。。。
作者的思想和作者的阳具一样 肆无忌惮 激情澎湃…丰富的联想给人大量的阅读快感…絮絮叨叨的脏话自白有点后现代气息 比V更dirty的一群公寓客,注重的是自我的深思以及对周围的观察,
意识流 美国
了不起的盖茨比 Goodreads 豆瓣
The Great Gatsby
8.7 (16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译者: 邓若虚 南海出版公司 2012 - 5
★ 20世纪全球百部英语小说第2名
★ 村上春树最爱的书
★ 村上春树万字长文导读
★ 全新译本完美呈现原著魅力
★ 如果没有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相遇,我写出来的小说会与现在完全不同,或者也许什么都不写。——村上春树
★《了不起的盖茨比》建立在“幻象的破灭”上。正因这样的幻象,世界才如此鲜艳。你无需理会真假,但求沾染那份魔术般的光彩就是了。——菲茨杰拉德
中西部小子盖茨比到东部闯荡一夕致富,他在自己的豪宅夜夜宴客,俨然慷慨荒唐的富豪大亨;他梦幻地看着纽约长岛上一座闪着绿光的灯塔,寻觅着梦寐以求的女人黛西。邻居尼克,眼看着盖茨比的宾客们接受他的招待却冷漠无情,眼看着盖茨比奋力追求那腐败的虚华。盖兹比最后的结局,让尼克对东部浮华的名流生活梦碎,宛如看着繁华楼起再看着它楼塌。
2012年8月26日 已读
这版买到手哭了,封面太俗,译者也不对口味
美国
斯蒂芬·金的故事贩卖机 豆瓣 谷歌图书
Skeleton Crew
7.6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斯蒂芬·金 译者: 谢瑶玲 / 余国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2
这部斯蒂芬•金短篇小说集极有分量,其中的故事创作于恐怖大师各个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些故事无疑能跻身其最优秀的作品之列,历年来多次再版重印。收录有金在十七时间里写下的二十二个短篇故事。包括他在十八岁时发表的《收割者的影像》,以及由《肖申克的救赎》的导演法兰克•戴瑞邦改编成电影的《迷雾惊魂》。其中有九成作品曾经获奖。
不管你是吃重咸还是轻辣,这部故事贩卖机有各种口味,任君选择!
2012年8月10日 已读
delicious
美国
老无所依 豆瓣
No Country for Old Men
8.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科马克·麦卡锡 译者: 曹元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8
普利策小说奖得主科马克·麦卡锡的转型之作。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得克萨斯州西南部的美墨边境,围绕三个人物(莫斯、苏格和贝尔)展开。猎手莫斯是一个越战老兵,一次打猎时发现了一个枪战遗迹,所有人都死了,只剩下一车海洛因和2400万美元现金。莫斯带走了钱,却因此被受雇追回这笔钱的杀手苏格追杀。警探贝尔一直为自己在二战时的行为所困扰,人到中年,他试图弥补21岁时犯下的错误,因此在调查毒品犯罪时,他想尽办法用法律保护莫斯和他年轻的妻子。该书于2007年被翻拍成电影,并获得第80届奥斯卡奖的四项重量级大奖。
2013年8月12日 已读
世事变迁
美国
炽焰燃烧 豆瓣
Burning Bright
8.8 (3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罗恩·拉什 译者: 姚人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10
《炽焰燃烧》精准地捕捉到了美国南方阿巴拉契亚山区的复杂特征。这是一片荒僻而野蛮的土地,却有着令人窒息的美丽,带给人无限的许诺与苦难,它是美国著名作家罗恩•拉什的缪斯女神。拉什的短篇小说背景从美国内战时期一直延伸至今时今日,十二个短篇合力编织出一幅摄人心魄、直击心灵的文学丽景,小说中的人物未经雕琢,令人难以忘却。
在《炽焰燃烧》中,拉什揭示了近在眼前,可从未被人探索过的领域——先是风景,继而是黑暗但狂热的心,忧伤却迷人的灵魂。
——————————————————
2010年度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桂冠作品
当代美国南方文学代表作家
罗恩•拉什 最杰出的短篇小说集
——————————————————
罗恩•拉什是一位透着黑暗美感、悲伤而又真实的作家。
——普利策奖小说奖得主 理查德•拉索
《炽焰燃烧》对美国南方阿巴拉契亚山区荒野的残酷生活方式作了简洁而又险恶的描画,在雷蒙德•卡佛的极简主义和威廉•福克纳的哥特手法之间寻觅到了一个最佳施力点……拉什深入至南部山区居民的罕见心理和情绪特质之中,反映出他们的骄傲、迷信和突然暴力相向的习性。
——《华盛顿邮报》
罗恩•拉什构建故事的技艺在《炽焰燃烧》中更为显而易见……这些短篇小说让读者清楚地看到了拉什先生娴熟的写作技巧……优雅而老练的作品……拉什先生定然了解如何锁定读者的注意力。
——《纽约时报》
罗恩•拉什是一位文静而又有着惊人美感的作家……《炽焰燃烧》中的小说很有美感。每个故事都熠熠生辉,构架完美,文句既诗意十足又稳扎稳打。
——《赫芬顿邮报》
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 豆瓣
Everything That Rises Must Converge
8.7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兰纳里·奥康纳 译者: 仲召明 新星出版社 2012 - 3
《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是美国著名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也是最后一部短篇小说集,在其身后一年后始得发表。本书收录了奥康纳十几部代表性短篇小说,涉及种族、宗教、救赎等多个主题,延续了此前怪诞、诡异、阴暗的写作风格,在平静的对话和叙事中展开黑暗的布景,结局往往出其不意,且富有浓厚的象征意味,引人思索。
赫索格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索尔·贝娄 译者: 宋兆霖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7
本书是索尔·贝娄的代表作,在他的整个创作历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真实地表现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苦闷与迷惘,追寻和探索。这也是他涉及社会问题最多的一部小说,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分析精妙,手法多样,是贝娄小说叙述艺术的典范之作。它深深地打动了广大的读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得到了普遍的好评,为此获得了1965年美国全国图书奖,还被英国读者选为战后十二部用英语创作的最佳小说之一。
《赫索格》是贝娄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是作为“高级趣味”而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在作家整个创作历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主人公赫索格是一位大学教授,为人敏感、善良,但是现实生活给予他一连串的打击,家庭的婚变,社会的摒弃,使他对世界的现状极端沮丧,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他只能写许多不寄出的信以发泄内心的积郁,诉说个人的见解。他苦闷的中心是在他生活的这个混乱的世界上,找不到赖以生存的立足之地。小说真实地表现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苦闷与迷惘,追求与探索。这也是他涉及社会问题最多的一部小说,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分析精妙,手法多样,是贝娄小说艺术的典范之作。
2012年9月18日 已读
成年版麦田守望,中年危机、中产阶级生活的轮回,秋天的萧瑟感
美国
漫长的告别 豆瓣
The Long Goodbye
8.3 (121 个评分) 作者: [美] 雷蒙德·钱德勒 译者: 宋碧云 新星出版社 2008 - 2
《漫长的告别》是雷蒙德·钱德勒最重要的一本小说,它是钱德勒风格的集大成者。这部作品发表于1953年,是作者的第六部长篇,荣获了“爱伦·坡奖”年度最佳小说。
一个优雅有礼的酒鬼和一个贫穷高贵的私家侦探相遇,会发生怎样一种诚挚而悲伤的友谊?伦诺克斯酒醉后被马洛送回,他稍后寄來一张五千美元的巨钞做为感谢和告別,然而,一连串谋杀,却使这个告別绵绵不绝……
2012年9月25日 已读
酒鬼文学的杰作,虽然翻译确实词不达意,但是不妨碍我们领略菲利普马洛的洛杉矶骑士历险记,恭喜马洛,找到真爱
推理 美国
本杰明的奇幻旅程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美]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译者: 柔之 / 林惠敏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 - 1
《本杰明的奇幻旅程》收录了菲茨杰拉德《像丽兹饭店一样大的钻石》《冬之梦》等7篇短篇小说,小说都融入了作者个人的生活体验,是他久负盛名的“爵士时代故事”,他的爱情、他的生活、他的理想以及幻灭,都通过这些故事表达出来,菲茨杰拉德将写作作为一种疗伤的方式。
《本杰明的奇幻旅程》特别收录电影改编原著《本杰明的奇幻旅程》,整个故事的创意来自马克·吐温的一句话:“如果我们能够出生的时候80岁,逐渐接近18岁,人生一定更美好。”本杰明·巴顿正是有这番奇遇的幸运儿,时间的逆流让他走上了一条完全与众不同的道路,也品尝了别人无法经历的一切。但是,是否这就是最美好的人生?
2012年9月26日 已读
这版很一般,翻译不用心,错字,错译很多,年份都能翻译错
美国
没有指针的钟 豆瓣
9.8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卡森·麦卡勒斯 译者: 金绍禹 上海三联书店 2007
本书写了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的人:八十多岁的前众议院的议员福克斯· 克莱恩法官,得了白血病的药房老板马龙先生,法官的孙子即十七岁的高中生杰斯特和同年的黑人舍曼。
小说有两条主线贯穿始终,串起了这些生动的人物。从第一页药房老板马龙先生查出得了白血病,从此他的人生成了没有指针的钟开始,到最后一页他平平静静永远合上眼睛为止,中间经历了十四个月的日子。这是小说的第一条明显的主线。第二条主线是蓝眼睛的黑人孤儿舍曼·普友一心要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而法官的孙子则有意查明他父亲的死因,于是小说就有了一条很粗的“种族歧视”的主线。凡是著名的黑人妇女,舍曼都觉得有可能是他的生母。然而他失望了,他在法官福克斯·克莱恩办公室里发现了有关他身世的诉讼卷宗。于是,他要跟白人“对着干”。最后,他因搬进了白人居住区而被炸死在家中,被种族主义所害,尽管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
2012年9月27日 已读
没有所谓的前进与后退,每个人都挣扎,却发现在固步自封
美国
长眠不醒 豆瓣 Goodreads
The Big Sleep
7.8 (37 个评分) 作者: (美)雷蒙德·钱德勒 译者: 傅惟慈 新星出版社 2008 - 2
一个古怪的父亲,一对儿古怪的姐妹。菲利普•马洛第一次登场,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家庭。老迈而富有的将军请马洛去寻找他的女婿,他的两个女儿却一直阻止马洛采取进一步行动,花痴一样的妹妹甚至头头爬到马洛的床上。诱惑力十足的姐姐则送上双唇。
只认识钱的混混儿、最有情意的流氓、租售淫秽书籍的同性恋……马洛本来只是找一个不见的人,结果确见了这么多人。他要一个一个和他们打交道,用他利如刀锋的语言和拳头、手枪。
这是雷蒙德•钱德勒第一部长篇小说,他把迈克尔•凯恩开创的黑色小说和达谢尔•哈米特开创的硬汉小说结合在了一起,从此将自己的名字铸在侦探小说的门楣上,并铺下了通往今日的苏•格拉夫顿、以及CSI等犯罪电视之路的第一块砖。
重播 豆瓣
Play Back
6.4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雷蒙德·钱德勒 译者: 叶美瑶 新星出版社 2008 - 2
马洛以450美元的代价,受聘于一名律师,到火车站跟踪一名年轻女性,任务很简单:别跟丢人,只须查明下榻旅馆即可。
然而马洛立刻发现事实绝不是这样,他决定买一张前往圣地亚哥的车票,追踪下去……
一九五八年最后的长篇,马洛的谢幕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