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爵士乐时代的故事 豆瓣
作者: [美国]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译者: 徐天池 华夏出版社 2009 - 9
1922年,《爵士乐时代的故事》出版,这部短篇小说集的题名后来成为一个时代的名称。所谓“爵士乐时代”,用作者的话说,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上世纪2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这十年。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会纵乐、最讲炫丽的时代”。年轻一代发现在这个时代里,“一切神祗统统死光,一切仗都已打完,对人的一切信念完全动摇”。
收录在《爵士乐时代的故事》里的11个短篇小说,大都反映了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青年对于这个时代的感受,尤其是对于上层资产阶级的不满情绪。其中,《本杰明·巴顿的一生》(又译《返老还童》)于2008年被美国好莱坞拍成电影,颇获好评。
2011年1月20日 已读
美国梦的最美妙时刻 美国梦的结束 爵士时代 魔幻而迷乱
美国
闪灵 豆瓣
The Shining
8.0 (22 个评分) 作者: [美] 斯蒂芬·金 译者: 龚华燕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3 - 9
《闪灵》中所谓的“闪灵”,是指一种超感预知的特异能力。小男孩丹尼具有“闪灵”,他带着不祥的梦兆,随父亲作家杰克?托兰斯和母亲温迪来到科罗拉多州深山中的远望饭店,充当大雪封山的漫长冬季的饭店守护人。杰克在地下室的旧纸堆中发现了关于饭店秘史的剪报簿,沉迷其中。空寂阴森的大楼使一家人越来越感到不安,一些莫测事件开始发生:被灭虫弹杀死的黄蜂成群复活,剪成狗、狮子等形状的树篱动物蠢蠢欲动,无人的房间响起脚步声。
达摩流浪者 豆瓣
The Dharma Bums
8.7 (6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杰克·凯鲁亚克 译者: 梁永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7
这是一本关于背包革命、自然精神、生命思索以及禅之道的小说,讲述的是1955年两个热情洋溢的青年贾菲与雷蒙追求真理以及禅理的故事。他们以其特殊的世界观追寻着生命的直觉、纯净与唯美,马拉松式的狂欢与旧金山的纵情“雅雍”无疑是自由的最佳注解,而诗人的情怀与托钵僧的苦旅,历经马特峰与孤凉峰的超拔洗涤,让尘世显得如此澄透。《在路上》出版之后的一年,凯鲁亚克将《达摩流浪者》献给了寒山子,并于美国西海岸勾勒出禅疯子与登山背包行者的朝圣路线,也为“垮掉的一代”确立了的文学版图,平添些许东方色彩。
《达摩流浪者》是凯鲁亚克最精彩的自传体小说。书中宣扬的自由上路、追求理想与爱的理念影响了六十年代整整一代的西方青年,并为六十年代追求独立、反叛和自由的思想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2010年12月11日 已读
和后来的嬉皮士吸大麻玩音乐运动精神上相通,依旧在逃避,逃避操蛋务实的理想主义生活,梦幻似追求自然与禅道境界,佛学说好点就是去捉摸一些无法形容的形而上事务去达到和谐,说不好听点或者悟性不够得人看来这全是他妈的扯淡,就看怎么看了。玄学与老庄的成分也有不少_x000d_
==========_x000d_
这个世界上的东西本质都是一样的,而且他们不属于任何人_x000d_
我要背一个背包,走遍整个西部,爬遍东部所有的山,所有的沙漠,走出一条清净的路_x000d_
色欲是”生“的直接原因,”生“又是”苦“和”死“的直接原因_x000d_
=============
2010年12月11日 评论 短评 - 和后来的嬉皮士吸大麻玩音乐运动精神上相通,依旧在逃避,逃避操蛋务实的理想主义生活,梦幻似追求自然与禅道境界,佛学说好点就是去捉摸一些无法形容的形而上事务去达到和谐,说不好听点或者悟性不够得人看来这全是他妈的扯淡,就看怎么看了。玄学与老庄的成分也有不少 这个世界上的东西本质都是一样的,而且他们不属于任何人 我要背一个背包,走遍整个西部,爬遍东部所有的山,所有的沙漠,走出一条清净的路 色欲是”生“的直接原因,”生“又是”苦“和”死“的直接原因 我们的理想是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永远为所有的有情祷告,而只要我们变得足够强壮,所有的一切都会付诸实行。天晓得有一天这个世界会醒过来,并绽放为一朵漂亮的达摩之花 如果说在路上是一种博览群书式的纵情狂欢,横向的阅读灵魂 那么达摩流浪者就是一种纵深方向对自我的考量。
美国
第二十二条军规 豆瓣 Goodreads
8.5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瑟夫·海勒 译者: 扬恝 / 程爱民 译林出版社 2006 - 6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部严肃的、讽刺性极强的小说。通过这部小说,约瑟夫·海勒将他眼中的美国社会展现在读者眼前。这个社会处于一种有组织的混乱、一种制度化了的疯狂之中,这个社会的一切只服从“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逻辑。这样一种病态的、荒诞的社会只有海勒的想象力才能够包容它,只有“黑色幽默”这样的创作手法才能够较好地表现它。通过“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个象征,读者也可以看到战争、美国社会及其官僚机构的荒诞、疯狂和不可理喻。由于这部小说揭示了美国社会真实的一面,因此它不仅在西方社会里具有普遍的意义并被译成十多种文字,而且对于我们中国读者认识、了解当代美国社会以及由这个社会造就的一代没有理想、没有信仰、没有人生目标的美国人,无疑具有极高的价值。这部小说的主要情节非常简单: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在意大利厄尔巴岛以南八英里的地中海的一个美国空军基地——皮亚诺萨小岛上,轰炸手约塞连上尉像只惊弓之鸟,在一片混乱、荒谬与恐怖中,置一切权威、信条于不顾,为保存自己的性命而进行着几近疯狂的努力。在这个岛上,他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逃避作战飞行。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装病住进医院,因为他发现唯有这里才是最好的藏身之地。最后,终于开了小差,逃到了瑞典。 在本书中,海勒借虚构的皮亚诺萨小岛作为舞台,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某飞行大队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为内容,将他眼中的美国社会展现在读者眼前,让人们能够看清楚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人是如何变得“全疯了”的。
九故事 豆瓣
Nine Stories
8.4 (109 个评分) 作者: J·D·塞林格 译者: 李文俊 / 何上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8
短篇小说集《九故事》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J.D.塞林格继《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出版的第二本书,初版于一九五三年,其中除《下到小船里》《德·杜米埃-史密斯的蓝色时期》外,其余七篇均发表于《纽约客》杂志。
《九故事》是J.D.塞林格的代表作,也是世界公认的当代经典短篇小说集。
2010年4月1日 已读
好的故事不点破在心
美国
夜色温柔 豆瓣
作者: [美国]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译者: 陈正发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3 - 8
迪克·戴弗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美国神经病理学家,在去欧洲行医时,偶遇了亿万富翁患有精神病的女儿尼科尔·沃伦。迪克出于同情,帮助她治病,对她百般疼爱呵护,甚至放弃了自己心爱的研究工作。而当尼科尔痊愈能“独立生活”时,便移情别恋,抛弃了迪克。随后,迪克厄运连连,遭受到一系列意外的打击……
这部以梦幻破灭、人生颓败为主题的爱情小说,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一部带有自我体验的文学作品,情节曲折,寓意深刻,隐含忽明忽暗的抒情幽伤,是“一战”后美国“中产阶级”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
獨立宣言 豆瓣
作者: 湯瑪斯‧傑佛遜 译者: 唐諾 臉譜
1776年7月4日,十一個北美洲的英國殖民地代表,在費城現時的獨立廳開會,投票通過了湯瑪斯‧傑佛遜所撰寫的《獨立宣言》,宣布脫離英國的統治,闡揚人類生而自由平等的權利,美國於焉誕生。
本書譯者唐諾以獨特的眼光看待這份宣揚歐陸天賦人權說法、控訴英王暴政的文獻,檢視在人類歷史中「人生而平等」這樣的論調究竟是否正確,以及《獨立宣言》背後哀傷的本質。
2011年5月26日 已读
2011年5月26日 评论 发一下中英文版 -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在有关人类事务的发展过程中,当一个民族必须解除其和另一个民族之间的政治联系,并在世界各国之间依照自然法则和自然神明取得独立和平等的地位时,出于对人类公意的尊重,必须宣布他们不得不独立的原因。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并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则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任何形式的政府只要破坏上述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并建立新政府;新政府赖以奠基的原则,得以组织权力的方式,都要最大可能地增进民众的安全和幸福。 的确,从慎重考虑,不应当由于轻微和短暂的原因而改变成立多年的政府。过去的一切经验也都说明,任何苦难,只要尚能忍受,人类都宁愿容忍,而无意废除他们久已习惯了的政府来恢复自身的权益。但是,当政府一贯滥用职权、强取豪夺,一成不变地追逐这一目标,足以证明它旨在把人民置于绝对专制统治之下时,那么,人民就有权利也有义务推翻这个政府,并为他们未来的安全建立新的保障——这就是这些殖民地过去逆来顺受的情况,也是它们现在不得不改变以前政府制度的原因。 当今大不列颠国王的历史是一再损人利己和强取豪夺的历史,所有这些暴行的直接目的,就是想在这些邦建立一种绝对的暴政。为了证明所言属实,现把下列事实向公正的世界宣布: 他拒绝批准对公众利益最有益、最必要的法律。 他禁止他的总督们批准急需和至关重要的法律,要不就把这些法律搁置起来等待他的同意;一旦这些法律被搁置起来,他就完全置之不理。 他拒绝批准允许将广大地区供民众垦殖的其他法律,除非那些人民情愿放弃自己在立法机关中的代表权,但这种权利对他们有无法估量的价值。只有暴君才畏惧这种权利。 他把各地立法机构召集到既不方便、也不舒适且远离公文档案保存地的地方去开会,其唯一的目的是使他们疲于奔命,顺从他的意旨。 他一再解散各殖民地的议会,因为它们坚定果敢地反对他侵犯人民的各项权利。在解散各殖民地议会后,他又长时间拒绝另选新议会。但立法权是无法被取消的,因此这项权力已经回到广大人民手中并由他们来行使。其时各邦仍然险象环生,外有侵略之患,内有动乱之忧。 他竭力抑制各殖民地增加人口,为此,他阻挠《外国人归化法律》的通过,拒绝批准其他鼓励外国人移居各邦的法律,并提高分配新土地的条件。 他拒绝批准建立司法权力的法律,借以阻挠司法公正。 他控制了法官的任期、薪金数额和支付,从而让法官完全从属于他个人的意志。 他建立多种新的衙门,派遣蝗虫般多的官员骚扰我们人民,并蚕食民脂民膏。 在和平时期,未经我们立法机关的同意,他就在我们中间驻扎常备军。他使军队独立于民政权力之外,并凌驾于民政权力之上。 他同一些人勾结,把我们置于一种与我们的体制格格不入且不为我们的法律认可的管辖之下。他还批准这些人炮制的假冒法案,来到达下述目的:在我们这里驻扎大批武装部队;用假审讯来包庇他们,使那些杀害我们各邦居民的谋杀者逍遥法外;切断我们同世界各地的贸易;未经我们同意便向我们强行征税;在许多案件中剥夺我们享有陪审团的权益;编造罪名把我们递解到海外去受审;在一个邻近地区废除英国法律的自由制度,在那里建立专横政府,并扩大它的疆界,企图使之迅即成为一个样板和得心应手的工具,以便向这里的各殖民地推行同样的专制统治;取消我们的特许状,废除我们最宝贵的法律,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政府形式;中止我们自己的立法机构,宣称他们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权为我们立法。 他宣布我们已不在他的保护之下,并向我们开战,从而放弃了这里的政权。 他在我们的海域大肆掠夺,蹂躏我们的海岸,焚烧我们的市镇,残害我们人民的生命。此时他正在运送大批外国佣兵来完成屠杀、破坏和肆虐的勾当,这种勾当早就开始,其残酷卑劣甚至在最野蛮的时代也难出其右。他完全不配做一个文明国家的元首。 他强迫在公海被他俘虏的我们公民同胞充军,反对自己的国家,成为残杀自己朋友和亲人的创子手,或是死于自己朋友和亲人的手下。 他在我们中间煽动内乱,并且竭力挑唆那些残酷无情的印第安人来杀掠我们边疆的居民。众所周知,印第安人的作战方式是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格杀勿论。 在这些压迫的每一阶段中,我们都曾用最谦卑的言辞请求救济,但我们一再的请愿求所得到的答复却是一再的伤害。这样一个君主,在其品格已打上了可以看作是暴君行为的烙印时,便不配做自由人民的统治者。 我们不是没有顾念我们英国的弟兄。我们一再警告过他们,他们的立法机关企图把无理的管辖权横加到我们的头上。我们也提醒过他们,我们移民并定居来这里的状况。我们曾经呼唤他们天生的正义感和侠肝义胆,我们恳切陈词,请他们念在同文同种的份上,弃绝这些必然会破坏我们彼此关系和往来的无理掠夺。对于这种来自正义和基于血缘的呼声,他们却也同样置若罔闻。迫不得已,我们不得不宣布和他们分离。我们会以对待其他民族一样的态度对待他们:战时是仇敌,平时是朋友。 因此,我们,集合在大陆会议下的美利坚联合邦的代表,为我们各项正当意图,吁请全世界最崇高的正义:以各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义并经他们授权,我们极为庄严地宣布,这些联合一致的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是名正言顺地成为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它们解除效忠英国王室的一切义务,它们和大不列颠国家之间的一切政治关系从此全部断绝,而且必须断绝;作为自由独立的国家,它们完全有权宣战、媾和、结盟、通商和采取独立国家理应采取和处理的一切行动和事宜。 为了强化这篇宣言,我们怀着深信神明保佑的信念,谨以我们的生命、财富和神圣的荣誉,相互保证,共同宣誓。   美国《独立宣言》英文原文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July 4, 1776   In Congress, July 4, 1776,   THE UNANIMOUS DECLARATION OF THE THIRTEE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hen in the Course of human events, it becomes necessary for one people to dissolve the political bands which have connected them with another, and to assume among the Powers of the earth, the separate and equal station to which the Laws of Nature and of Nature’s God entitle them, a decent respect to the opinions of mankind requires that they should declare the causes which impel them to the separation.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That to secure these rights, Governments are instituted among Men, deriving their just powers from the consent of the governed.   That whenever any Form of Government becomes destructive of these ends, it is the Right of the People to alter or to abolish it, and to institute new Government, laying its foundation on such principles and organizing its powers in such form, as to the m shall seem most likely to effect their Safety and Happiness. Prudence, indeed, will dictate that Governments long established should not be changed for light and transient causes; and accordingly all experience hath shown, that mankind are more disposed to suffer, while evils are sufferable, than to right themselves by abolishing the forms to which they are accustomed. But when a long train of abuses and usurpations, pursuing invariably the same Object, evinces a design to reduce them under absolute Des potism, it is their right, it is their duty, to throw off such Government, and to provide new Guards for their future security.   Such has been the patient sufferance of these Colonies; and such is now the necessity which constrains them to alter their former Systems of Government. The history of the present King of Great Britain is a history of repeated injuries and usurpations, all having in direct object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absolute Tyranny over these States. To prove this, let Facts be submitted to a candid world.   He has refused his Assent to Laws, the most wholesome and necessary for the public good.   He has forbidden his Governors to pass Laws of immediate and pressing importance, unless suspended in their operation till his Assent should be obtained; and when so suspended, he has utterly neglected to attend to them.   He has refused to pass other Laws for the accommodation of large districts of people, unless those people would relinquish the right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Legislature, a right inestimable to them and formidable to tyrants only.   He has called together legislative bodies at places unusual, uncomfortable, and distant from the depository of their public Records, for the sole purpose of fatiguing them into compliance with his measures.   He has dissolved Representative Houses repeatedly, for opposing with manly firmness his invasions on the rights of the people.   He has refused for a long time, after such dissolutions, to cause others to be elected; whereby the Legislative powers, incapable of Annihilation, have returned to the People at large for their exercise; the State remaining in the mean time exposed to all the dangers of invasion from without, and convulsions within.   He has endeavoured to prevent the population of these States; for that purpose obstructing the Laws of Naturalization of Foreigners; refusing to pass others to encourage their migrations hither, and raising the conditions of new Appropriations of Lands .   He has obstructed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by refusing his Assent to Laws for establishing Judiciary powers.   He has made Judges dependent on his Will alone, for the tenure of their offices, and the amount and payment of their salaries.   He has erected a multitude of New Offices, and sent hither swarms of Officers to harass our People, and eat out their substance.   He has kept among us, in times of peace, Standing Armies without the Consent of our legislatures.   He has affected to render the Military independent of and superior to the Civil power.   He has combined with others to subject us to a jurisdiction foreign to our constitution, and unacknowledged by our laws; giving his Assent to their Acts of pretended Legislation:   For quartering large bodies of armed troops among us:   For protecting them, by a mock Trial, from Punishment for any Murders which they should commit on the Inhabitants of these States:   For cutting off our Trade with all parts of the world:   For imposing Taxes on us without our Consent:   For depriving us in many cases, of the benefits of Trial by Jury:   For transporting us beyond Seas to be tried for pretended offences:   For abolishing the free System of English Laws in a neighbouring Province, establishing therein an Arbitrary government, and enlarging its Boundaries so as to render it at once an example and fit instrument for introducing the same absolute rule into t hese Colonies:   For taking away our Charters, abolishing our most valuable Laws, and altering fundamentally the Forms of our Governments:   For suspending our own Legislatures, and declaring themselves invested with power to legislate for us in all cases whatsoever.   He has abdicated Government here, by declaring us out of his Protection and waging War against us.   He has plundered our seas, ravaged our Coasts, burnt our towns, and destroyed the Lives of our people.   He is at this time transporting large armies of foreign mercenaries to compleat the works of death, desolation and tyranny, already begun with circumstances of Cruelty & perfidy scarcely paralleled in the most barbarous ages, and totally unworthy the H ead of a civilized nation.   He has constrained our fellow Citizens taken Captive on the high Seas to bear Arms against their Country, to become the executioners of their friends and Brethren, or to fall themselves by their Hands.   He has excited domestic insurrections amongst us, and has endeavoured to bring on the inhabitants of our frontiers, the merciless Indian Savages, whose known rule of warfare, is an undistinguished destruction of all ages, sexes and conditions.   In every stage of these Oppressions We have Petitioned for Redress in the most humble terms: Our repeated Petitions have been answered only by repeated injury. A Prince, whose character is thus marked by every act which may define a Tyrant, is unfit to be the ruler of a free people.   Nor have We been wanting in attention to our British brethren. We have warned them from time to time of attempts by their legislature to extend an unwarrantable jurisdiction over us. We have reminded them of the circumstances of our emigration and sett lement here. We have appealed to their native justice and magnanimity, and we have conjured them by the ties of our common kindred to disavow these usurpations, which would inevitably interrupt our connections and correspondence. They too have been deaf t o the voice of justice and of consanguinity. We must, therefore, acquiesce in the necessity, which denounces our Separation, and hold them, as we hold the rest of mankind, Enemies in War, in Peace Friends.   We, therefor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n General Congress, Assembled, appealing to the Supreme Judge of the world for the rectitude of our intentions, do, in the Name, and by Authority of the good People of these Colonies, solemnly publish and declare, That these United Colonies are, and of Right ought to be Free and Independent States; that they are Absolved from all Allegiance to the British Crown, and that all politic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m and the State of Great Bri tain, is and ought to be totally dissolved; and that as Free and Independent States, they have full Power to levy War, conclude Peace, contract Alliances, establish Commerce, and to do all other Acts and Things which Independent States may of right do. An d for the support of this Declaration, with a firm reliance on the Protection of Divine Providence, we mutually pledge to each other our Lives, our Fortunes and our sacred Honor. JOHN HANCOCK, President Attested, CHARLES THOMSON, Secretary New Hampshire: JOSIAH BARTLETT, WILLIAM WHIPPLE, MATTHEW THORNTON Massachusetts-Bay: SAMUEL ADAMS, JOHN ADAMS, ROBERT TREAT PAINE, ELBRIDGE GERRY Rhode Island: STEPHEN HOPKINS, WILLIAM ELLERY Connecticut: ROGER SHERMAN, SAMUEL HUNTINGTON, WILLIAM WILLIAMS, OLIVER WOLCOTT Georgia: BUTTON GWINNETT, LYMAN HALL, GEO. WALTON Maryland: SAMUEL CHASE, WILLIAM PACA, THOMAS STONE, CHARLES CARROLL OF CARROLLTON Virginia: GEORGE WYTHE, RICHARD HENRY LEE, THOMAS JEFFERSON, BENJAMIN HARRISON, THOMAS NELSON, JR., FRANCIS LIGHTFOOT LEE, CARTER BRAXTON. New York: WILLIAM FLOYD, PHILIP LIVINGSTON, FRANCIS LEWIS, LEWIS MORRIS Pennsylvania: ROBERT MORRIS, BENJAMIN RUSH, BENJAMIN FRANKLIN, JOHN MORTON, GEORGE CLYMER, JAMES SMITH, GEORGE TAYLOR, JAMES WILSON, GEORGE ROSS Delaware: CAESAR RODNEY, GEORGE READ, THOMAS M’KEAN North Carolina: WILLIAM HOOPER, JOSEPH HEWES, JOHN PENN South Carolina: EDWARD RUTLEDGE, THOMAS HEYWARD, JR., THOMAS LYNCH, JR., ARTHUR MIDDLETON New Jersey: RICHARD STOCKTON, JOHN WITHERSPOON, FRANCIS HOPKINS, JOHN HART, ABRAHAM CLARK Prepared by Gerald Murphy (The Cleveland Free-Net - aa300) Distributed by the Cybercasting Services Division of the National Public Telecomputing Network (NPTN).
社科 美国
丧钟为谁而鸣 豆瓣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7.3 (14 个评分) 作者: 海明威 译者: 程中瑞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6
《丧钟为谁而鸣》讲述了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在大学里教授西班牙语,对西班牙有深切的感情。他志愿参加西班牙政 府军,在敌后搞爆破活动。为配合反攻,他奉命和地方游击队联系,完成炸桥任务。他争取 到游击队队长巴勃罗的妻子比拉尔和其他队员的拥护,孤立了已丧失斗志的巴勃罗,并按部 就班地布置好各人的具体任务。在纷飞的战火中,他和比拉尔收留的被敌人糟蹋过的小姑娘 琶丽亚坠入爱河,藉此抹平了玛丽亚心灵的创伤。在这三天中,罗伯特历经爱情与职责的冲 突和生与死的考验,人性不断升华。在炸桥的撒退途中,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自己却被 炮弹炸断了大腿,独自留下阻击敌人,最终为西班牙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豆瓣
9.2 (1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廉·福克纳 / 陶洁 译者: 陶洁 编 译林出版社 2001 - 9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多采用写实手法,情节鲜明,戏剧性强,生活气息比较浓厚。福克纳对自己的短篇小说评价很高,认为其在艺术高度上仅次于诗歌,因为作家写“长篇小说时可以马虎,但在写短篇小说时就不可以……它要求几近绝对的精确”。
这本短篇小说集收录了福克纳创作的短篇小说中的优秀之作,如《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干旱的九月》等,代表了福克纳短篇小说创作的风格和主要成就。
2010年4月13日 已读
南方的旧社会
美国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豆瓣 谷歌图书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
7.9 (344 个评分) 作者: [美] 雷蒙德·卡佛 译者: 小二 译林出版社 2010 - 1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出版于1981年,是雷蒙德•卡佛的成名之作,同时也是其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本书由十七篇短篇小说组成,讲述了如餐馆女招待、锯木厂工人、修车工、推销员和汽车旅馆管理员等社会底层的体力劳动者的生活。这些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愿望,做着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他们发现自己在为生存而挣扎,无法获得在常人看来并不远大的人生目标。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窘困和不如意,婚姻破裂,失业,酗酒,破产。卡佛用“极简”的遣词、冷静疏离的叙事,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的边缘性以及现代人脆弱的自我意识。
白鲸 豆瓣
Moby Dick
8.0 (9 个评分) 作者: [美] 梅尔维尔 译者: 成时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白鲸》刻画了捕鲸人与巨鲸搏斗的真实画面,人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性的挣扎与考验。捕鲸人注定要在惊涛骇浪中求生存,他们的宿命便是与巨鲸、大海对抗,挑战自我、挑战极限、挑战大自然。死里求生对他们而言是家常便饭,但他们丝毫不似为然,只因对大海的热爱胜于一切!
莫比·迪克是头声名远扬的抹香鲸,极其聪慧,曾从无数捕鲸人手里逃脱。莫比·迪克百战不死,有人认为它是神的化身;但它摧毁船只、残害性命,也有人认为它是恶魔的使者。这种亦正亦邪的极端形象为莫比·迪克增添了无限魅力……
亚哈船长与莫比·迪克恶斗数回,并因此失去右腿,遂与莫比·迪克结下不共戴天之仇,他发誓拚了命也要找莫比·迪克复仇。复仇的念头使亚哈丧失了理智,为了战胜巨鲸必须得到更多的力量,他不惜出卖灵魂,牺牲同船水手,矢志追杀莫比·迪克直到生命结束。
《白鲸》有浓厚的宗教寓意与古老部落灵异的色彩,食人族魁魁格的神像、文身、祭拜仪式和预示,以及费达拉的幻觉成真的情节,使故事带有一种神秘与诡异的色彩。
《圣经》里的亚哈是邪恶的暴君,以利亚是可以预言未来的先知,他总是知道坏事什么时候会发生,隐约述说着故事的结局,回荡着以利亚对伊实玛的告诫:“他会让你赔上灵魂!”
《白鲸》以浅显易懂的现代美语改编而成,以中英对照的方式和精心绘制的插图,带你身临其境体会航海捕鲸的生活,深刻了解人与大自然互相依存与对立的真实情况。
十一种孤独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Eleven Kinds of Loneliness
8.3 (176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耶茨 译者: 陈新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
“我根本不敢肯定这间房子有没有窗户……上帝知道,伯尼,上帝知道这儿当然在哪儿会有窗户的,一扇我们大家的窗户。”
《十一种孤独》以冷峻的笔触描写了美国二战后五六十年代普通纽约人的生活,写了十一种孤独的人生,主人公都是缺乏安全感、生活不太如意的人:曼哈顿办公楼里被炒的白领、有着杰出想象力的出租车司机、屡屡遭挫却一心想成为作家的年轻人、即将结婚十分迷茫的男女、古怪的老教师、新转学的小学生、肺结核病人、老病号的妻子、爵士钢琴手、郁郁不得志的军官、退役军人等。耶茨笔下都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描写的是普通人的孤独、失落与绝望,他自己曾说:“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题的话,我想只有简单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
* * *
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
——《泰晤士报》
耶茨是位大师。
——赛巴斯蒂安·福克斯
仅仅提到这本书的标题就能在整整一代读者中很快地获得赞同与共鸣,耶茨创作出了《都柏林人》的纽约版本。
——《纽约时报》
有史以来十部最好的美国短篇小说集之一。
——库尔特·冯内古特
耶茨是一位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自然地继承了海明威朴实无华的风格以及卡佛的极简约主义。然而,耶茨给我们的不只是这些,他的作品有一种透明感。这种透明源于菲茨杰拉德,这位他心目中伟大的文学英雄。
——《卫报》
美国最好的战后小说家和短篇故事作家之一。他为他身处的时代贡献了一些最出色的小说,也给今天有幸一读的读者带来了乐趣。
——《独立报》
肖申克的救赎 Goodreads 豆瓣
Different Seasons
9.1 (257 个评分) 作者: [美] 斯蒂芬·金 译者: 施寄青 / 赵永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7
这本书收入斯蒂芬·金的四部中篇小说,是他作品中的杰出代表作。其英文版一经推出,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冠军之位,当年在美国狂销二十八万册。目前,这本书已经被翻译成三十一种语言,同时创下了收录的四篇小说中有三篇被改编成轰动一时的电影的记录。
其中最为著名是曾获奥斯卡奖七项提名、被称为电影史上最完美影片的《肖申克救赎》(又译《刺激一九九五》)。这部小说展现了斯蒂芬·金于擅长的惊悚题材之外的过人功力。书中的另两篇小说《纳粹高徒》与《尸体》拍成电影后也赢得了极佳的口碑。其中《尸体》还被视为斯蒂芬·金最具自传色彩的作品。
2010年6月26日 已读
代序 肖申克 呼吸 高徒不错其他一般
美国
马丁・伊甸 豆瓣
作者: [美] 杰克·伦敦 译林出版社 1998
本书是《译林世界文学名著》系列之一,书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甸是一名水手,一个未经文明驯化的“野蛮人”,偶然结识了上层社会的露丝一家。 在爱的激发下,他锲而不舍地阅读和写作,却没有人理解他,连他奉若神明的露丝也背他而去。他一文不名,历尽坎坷,终成为名噪欧美的红作家。尽管跻身名流,腰缠万贯,他已洞悉世态暖凉,丢失了人生的乐趣。上层社会的迷人光环早已褪色,他也不能退回到从前的劳动世界去。生活是没有边际的虚无。他在海的深渊里找到最后的解脱
2010年6月28日 已读
男子汉 下层思考 奋斗 虚伪的爱情
美国
Shutter Island 豆瓣
作者: Dennis Lehane Harper 2009 - 8
The year is 1954. U.S. Marshal Teddy Daniels and his new partner, Chuck Aule, have come to Shutter Island, home of Ashecliffe Hospital for the Criminally Insane, to investigate the disappearance of a patient. Multiple-murderess Rachel Solando is loose somewhere on this barren island, despite having been kept in a locked cell under constant surveillance. As a killer hurricane bears relentlessly down on them, a strange case takes on even darker, more sinister shades—with hints of radical experimentation, horrifying surgeries, and lethal countermoves made in the cause of a covert shadow war. No one is going to escape Shutter Island unscathed, because nothing at Ashecliffe Hospital is remotely what it seems.
冠军早餐 囚鸟 豆瓣
Breakfast of Champions Jailbird
9.1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 董乐山 译林出版社 2007 - 8
书中的两部作品是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冯内古特在七十年代的佳作。《冠军早餐》是一部荒诞的反传统小说。读者可以在这一过程中看到作者以诙谐、夸张的语言叙述的一个疯狂世界。作者自绘的插图也是小说的一大特色。《囚鸟》以主人公自述形式,描写了一个三次出入监狱的老犯人的一生,中间穿插了大萧条、二次大战、朝鲜战争、麦卡锡主义、水门事件等历史插曲,以黑色幽默手法,嘲讽社会现实,收到特殊的社会效果。
2010年8月25日 已读
黑色佳作,冠军手法独特。冯内古特极尽讽刺之能,将人类的劣根性:暴力与贪婪从更本质的角度戏谑的写出_x000d_
河狸代表女性的阴部_x000d_
漏代表镜子,里面有另外一个世界_x000d_
三线写作,从容不迫的展开了故事_x000d_
人与人的交错是各种巧合,六度分隔理论
美国 黑色幽默
时时刻刻 豆瓣
The Hours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坎宁安 译者: 王家湘 译林出版社 2008 - 8
本书是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女性生活状况的小说。主人翁是三位女性,其中一位是真实的人物弗吉尼亚•吴尔夫,其他两位是虚构的人物。这是部关于人的失落、希望、恐惧、爱和生活的作品。
荒野生存 豆瓣
Into the WIld
9.2 (12 个评分) 作者: 乔恩•克拉考尔(Jon Krakauer) 译者: 欧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7
扣动美国人心弦的阿拉斯加之谜:
为什么富家子弟、名牌大学毕业生放弃一切走进阿拉斯加荒野?
为了逃离沉重的家庭桎梏?躲避复杂的人际关系?
渴望惊心动魄的冒险?还是执着探寻灵魂之乡?
为什么他在萍水相逢的过客心中都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记?
为何一个无名的旅行者竟引起美国媒体的争相报道?
为何一个年轻流浪者在美国主流社会刮起一阵阅读、讨论旋风?
记者乔恩·克拉考尔沿着他的足迹奔走于美国西部,走访与他的旅途曾有交集的人,阅读他留下的谜样日记、照片、书籍和信件,并毫无保留地讲述自己年轻时的“魔指”峰冒险,以及使他醉心户外探险的家庭、心理因素,试图解开这个“阿拉斯加之谜”。
2010年9月14日 已读
投身不荒凉的荒野的胶皮流浪寻觅之旅
传记 美国
五号屠场 豆瓣
8.2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 云彩 / 紫芹 译林出版社 1998 - 8
冯内古特及其小说依然健在


(代 译 序)



在本世纪末出版与回顾60年代走红的冯内古特及其小说,审视他90年代最后的作品,对我们全面公正地评价这位著名的美国小说家是一个最为合适的时机。

从冯内古特的处女作《自动钢琴》(1952年)到他的封笔之作《时间震》(1997),历时四十多年,我们清楚地看到他一直保持着他独有的艺术特色,如果用他也许喜欢的数学公式来概括的话,那便是:科幻+讽喻+幽默。他在大学里攻读的是生物化学,毕业后一直关注当今的科学发展,对此十分熟悉和在行,可以说与他齐名的后现代派作家约翰·巴思、托马斯·品钦、约翰·霍克斯、罗伯特·库弗等人在这方面不能与他比肩。冯内古特有一度甚至被视为一般的科幻小说家而遭评论界冷落。深刻洞察世界和美国社会的冯内古特在他的代表作《五号屠场》(1969)发表以后,才摘掉了他极其讨厌的科幻小说家的帽子。科幻是他用来鞭挞社会丑恶现象的手段,一个得心应手的工具。他嫉恶如仇,对美国社会出现的种种弊病进行深刻的揭露,辛辣的讽刺,有时显得玩世不恭,有时又诙谐成趣,但他骨子里对人类的命运和前途有着浓厚的忧患意识,悲观失望的情绪常常主宰了他。他生性幽默,他的幽默却常常染有阴郁的色彩,这就是批评家们所称的黑色幽默。黑色幽默在《五号屠场》里最典型,如同在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里一样。通察冯内古特一生的主要小说,如今说他是黑色幽默大师,在评论界不会有什么疑义。如果有的话,也许冯内古特本人仍不会首肯。但历史告诉我们,对一个作家的定论往往并不取决于他(她)本人同意与否。

现在换一个视角,来看看冯古内特在文学史上所占的地位,也许会更全面一些。且看雷蒙德·费德曼(Raymond Federman)在他的《内省小说》(SelfReflectiveFiction, 1988)里是怎样看待冯内古特及其作品的,他说:



50年代的小说多数把二次大战美化为一场好战争,必要的战争,甚至是一次伟大的冒险,尽管它有许多悲剧的方面。例如:我们会想起詹姆斯·琼斯的《从此地到永远》、欧文·肖的《幼狮》、诺曼·梅勒的《裸者与死者》、赫尔曼·沃克的《凯恩叛乱事件》以及其他许多鼓舞人心的小说。这类小说现在正被滑稽嘲弄的新小说揭去神秘的面纱而遭损。《第二十二条军规》当然是最明显的例子,但托马斯·品钦的《V》(1963)、冯内古特的《黑夜母亲》(1961),特别是他的《五号屠场》(1968)、杰兹·科辛斯基的《彩鸟》(1965)和约翰·巴思的《贾尔斯代人受过的小伙子》(1966)也把美国当代史嘲笑为荒唐的闹剧。

这些小说对历史事件的官方定论提出质疑。在多数情况下,这些小说里的主人公们似乎在寻找他们生活里和行动中正失去的连贯性。这些小说家多数对他们曾经推波助澜过的历史事件与自己的关系所持的立场与观点正加以修正,以他们自己小说里叙述者兼主人公的双重身份进行内省或反思。



费德曼把冯内古特列入60年代崭露头角的内省小说或反思小说家群,或后现代派小说家群。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Malcolm Bradbury)则在他的《新现实主义小说》(NeorealistFiction)一文里称冯内古特为新现实主义小说家,他说:



像那时(60年代)的文学批评和哲学一样,小说发现自己已露衰败的征兆,背着下滑、词语危机、能指与所指错位感的重负。有一度这似乎表明严肃文学现实主义的终结,虽然整个“后现代”阶段依然存在着现实主义与超小说悖论的矛盾,其矛盾不仅存在于后现代小说和较为传统的形式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巴思、冯内古特、品钦、霍克斯、库弗的超文本的本身之中。



布雷德伯里用新现实主义去界定冯内古特及与其相似的作家,用超小说概括这批作家的小说艺术特色,说白了,就是:他们关注现实社会,但他们审视社会的视角,表现社会生活的手法,均迥异于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新现实主义作家所反映的现实,好比哈哈镜里所反映的现实。你从哈哈镜里所看到的一切,难道不使你感到能指与所指大大地错位吗?所谓后现代小说,其最大的特色也在于此。冯内古特的艺术创新也在于此。综观冯内古特的整个小说创作生涯,从褒义上讲,他保持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从贬义上讲,他在90年代艺术探索上无新的进展,而是重复他在60年代建立起来的艺术手法。

不过,即使在90年代的今天,若从内省、新现实主义、黑色幽默等角度来研读他的《五号屠场》、《上帝保佑你,罗斯瓦特先生》和其他小说,我们的读者依然能获得审美愉悦,我们的作家更能从中获得艺术创新的启迪,领悟冯内古特为何能“通过文学改变了整整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道理。现在可以断言,冯内古特作为60年代涌现出来的一位后现代派经典作家,一位黑色幽默大师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今很少会有人对此质疑了。



紫 芹

南京南秀村陋斋

1998年6月10日
2010年10月12日 已读
可以看到很多石康借鉴的影子,怪不得他总提冯内_x000d_
在叙事方面,突破了传统小说的沿着时间慢慢叙事,或者偶尔倒叙,或者开头倒叙,而是截取了3个时间段,不断地倒转。
美国 黑色幽默
时震 豆瓣
Timequake
8.1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 虞建华 译林出版社 2001 - 1
库尔特·冯内古特在《时震》这本1997年出版的封笔之作里,以他惯有的科幻小说模式和幽默、讽喻的笔触讲述了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2001年2月13日下午2点27分,宇宙经受了一次自信危机,暂时厌倦了无穷无尽的扩展,决定寻寻乐子调剂一下,于是时空统一体出现了故障,宇宙一下子缩回到10年前的1991年2月17日。就在时间再次向2001年运行过程中,所有的人或物,都得将十年的经历一一重新体历一遍。于是,作者及其家人,以及科幻小说家基尔戈·特劳特(他的另一个自我),不得不再次精力种种真实或想象、愉快或尴尬的趣闻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