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尾s - 标记
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一) 豆瓣
作者: 惜珍(著) / 徐坚一(摄) 2016 - 7
本书是作家惜珍十余年来探寻上海64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的结晶,也是她对那些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不懈寻访后的解读。书中选取了上海64条经典的马路中的20条,这20条马路主要分布在黄浦区和虹口区,这些马路及其马路上的经典建筑在书中均以图文相生的形式予以呈现。作者用寻宝者的精神和探索者的眼光呈现了这20条永不拓宽的马路的前世今生;用纪实的笔法,通过优美的文字,将这些上海马路的万种风情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马路都是上海历史街区的保护地标,作者用文字,用故事保留了这些马路耐人寻味的一面。
2019年11月12日 想读
建筑风格导读 豆瓣
Architectural Styles: A Visual Guide
作者: [英]欧文.霍普金斯 译者: 韩翔宇 2017 - 10
建筑“风格”这一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于19世纪,形成于对建筑学本身的研究过程中。在这一时期,与建筑“风格”的理念最密切相关的人物是瑞士建筑历史学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ölfflin)。作为具有影响力的德国文化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 Burkhardt)的学生,沃尔夫林以近似于对待科学研究般严谨的方法,建立了一整幅有关建筑历史的图表,来描述他所提出的关于“风格的发展问题”。他同时提出并建立了五对互相对立的概念:线性/非线性;平面/凹进;封闭式/开放式;多样性/统一性;绝对清晰/相对清晰。有了这个框架,任何受过一定的视觉教育的建筑历史学家都有能力沿着这个框架对任何一部特定的建筑作品的“风格”进行确定,从而可以对这幅图表
进行不断的完善。
沃尔夫林的这个理念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批判。一些人批评了他的这种做法,首先,他们认为沃尔夫林把人类对艺术与建筑的体验降低到了一系列的表面化的、离散的参数层面,而否定与忽略了存在于其中的人类的主观的、直觉的与情感上的反映。并且,沃尔夫林的理论倾向于忽视内容而主张形式,同时也忽略了决定着如何建立一个建筑或艺术品的社会、经济和物质方面的因素。在沃尔夫林本质上是黑格尔主义(Hegelian)的思想里,“风格”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生命与轨迹,而艺术家和建筑师们的作用却被降低了,他们只不过是那些仅仅按照时代精神所注定的剧情脚本来进行表演的演员而已。在某些方面,这些批评开始把“沃尔夫林的理论和方法”变成了一种漫画式的讽刺。尽管如此,人们对“风格”一词还是有果断而明确的态度的,特别是对于从社会历史学的角度来看问题的历史学家们,对于他们而言,通常是以决定论与精英论来感知“风格”。
所以,在创作这样的一本书的时候,作者同时遇到了来自概念性与实用性两个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要面对历史方面的问题;不管建筑“风格”的理念是如何被构想出来的,19世纪的建筑师们已经开始认真的考虑自己到底是哪一种“风格”的支持者。而从另一个方面,人们把以往表现出某些共同的“文体”特征的建筑作品收集整理在一起的过程中,具有相同风格的建筑也必然会将其他风格排除在外。然而,各个时代的建筑,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毕竟是极其广阔的,同时也被极其广泛的个体所塑造,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多样性事实上也是现有的任何包含“文体”类别的框架难以完全涵盖的。因此,建筑“风格”在这里可以被广义地认为:在一些情况下,“风格”用非常独特的方式对建筑进行分组和分析;而在另一些情况下,“风格”则通过强调某些特定的文化趋势或建筑叙事方法,从而把表面上似乎不相关的建筑作品汇集起来;甚至在特定场合,建筑师们联合起来自己定义的一场运动也可用风格来表述,即使有的运动还称不上是一种真正的“风格”,在20世纪,人们需要对这些团体的主张保持高度的认识。而作为每一个独立的建筑师,没有必要在其职业生涯中保持一种一致的风格,他们可能在开始其职业生涯的时候属于一个“风格”,而快结束职业生涯的时候完全是另外的一种“风格”。所以,理所当然的存在这样的建筑师:他们的作品不能完全被划分成某一种风格。
本书共分九章,每一章的顺序大体遵循风格建立的时期或建筑建造的时代。其中每一种单独的“风格”是根据共同的形式特点、地理位置、大的文化趋势、运动或意识形态——或这些因素的各种组合而形成。本书的重点在于视觉上的传达:对每一种“风格”都会有一段简短的介绍,然后通过配有解说文字的图片来讲解和描述这种风格所包含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是一种标志性的窗户设计,也可能是一种特定的装饰与材料,或者是隐藏在某种“风格”下的特殊的思想含义。通过这种方式,这本书可以当作一本参考书,同时也是一本具有教育意义的建筑图书。虽然“风格”的理念具有约束性或者排他性,并且“风格”有着固有的联系与分组的方法程序,但是,它从此使我们有能力去发现并升华那些曾经被我们忽视的东西。
造房子 豆瓣 Goodreads
7.7 (32 个评分) 作者: 王澍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6 - 8
本书是世界建筑最高奖普利兹克奖得主、著名建筑大师王澍的建筑文化随笔集。本书从建筑出发,却不止于建筑,更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性的著作。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一直是这些年学界反复思索和讨论的重要课题,王澍以自己的学术素养,以及营造经验,构建出独特的关于东方美学的审美体系,也给出传统文化进入当代的路径,这对于当下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10篇建筑文化随笔——从宋代山水画的意境,到明清园林的审美情趣,作者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以建筑的角度,从中探寻传统文化、东方哲学的美学价值。
4篇建筑作品历程书写——王澍的著名建筑作品 包括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等,在本书中,从设计开端、建造过程,直至建成后续,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还原这些作品的诞生历程。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于“好的建筑”以及“如何做出重返传统的当代建筑”的深入思考。
6篇散文随笔+1篇对谈——作者漫谈个人经历、社会与人生,更触及当下人关心的居住空间等话题,大师的成长历程和人文情怀一览无遗。
上海小吃指南 豆瓣
作者: 俞挺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9 - 10
在这本书里介绍了300多种上海小吃和100多家小吃店。它也是我一个上海建筑师的个人美食记忆和历史。作为上海美食原教旨主义者,希望能够正本清源地厘清上海小吃的面貌。也谢谢王伟老师,在装帧设计上体现了我建筑设计的几个特点,穿孔铝板,半透明,PVC,色彩和传统文化的创新。谢谢戴敦邦老爷子、李知弥老师的画和俞菱老师的推荐。
——俞挺
2019年11月5日 想读
水的密码 豆瓣
How to Read Water: Clues, Signs & Patterns from Puddles to the Sea
8.8 (8 个评分) 作者: [英]特里斯坦·古利 译者: 许丹 译林出版社 2019 - 9
荣获2020年首届坪山自然博物图书奖·年度思想大奖
———————————————————————————————————
“倘若世上真有魔法,它一定隐藏在水中”
一本从池塘里看见太平洋的奇妙指南,一趟趣味无穷的探索之旅
包含700个与水有关的现象,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刘华杰推荐
▼内容简介
水是我们身边再常见不过的存在,却鲜有人真正了解。英国探险家特里斯坦·古利醉心于研究各种与水 有关的迹象,在《水的密码》中,他总结自己“行走江湖”的经验,整理多年自然观察心得,从厨房台面上溅落的水滴,到海洋中令人称奇的罕见现象,哪怕在家门口的池塘里也能看到浩瀚太平洋上奔腾的涌浪。奇闻趣事的背后隐含着不为人知的读水技艺,引领我们探寻与水有关的科学谜题。
▼媒体专家推荐
水是这部书的主体,但对水的认知、解读不限于水化学、水物理学或者水利工程学。《水的密码》是地道的当代水博物书。它吸收了各门科学,但超出了科学,它尝试从各种角度了解水。阅读它,用书中描述的态度和方法观照生活中的其他事物,我们对世界定会有完全不同的体验和理解。
——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 刘华杰
古利拥有比尔·奥迪的观鸟水平和夏洛克·福尔摩斯的推理能力,在这个使用GPS导航的时代,他以一己之力复兴了自然导航技艺。他会让你觉得,你的前半生不过是半睁着眼走路而已。这一次,他用这本奇妙的读水指南,带你从花园里的池塘一直走到太平洋。
——《电讯报》
2019年11月3日 想读
The Gentle Art of Verbal Self-Defense at Work 豆瓣
作者: Suzette Haden Elgin Prentice Hall Press 2000 - 1
Powerful techniques for combating verbal abuse on the job from the renowned author of the "Gentle Art" series -- with total sales surpassing one million copies. Obscenities, ethnic and sexist epithets, cutting jokes, subtle put-downs -- whether shouted, said with a smile, or sent via e-mail -- are all verbal abuse. For many, it is the everyday language of doing business. Suzette Haden Elgin, nationally recognized linguistics expert and author, applies her acclaimed techniques for combating verbal violence to common on-the-job situations. Forceful yet non-threatening, her proven strategies will empower workers of every level to recognize verbal abuse, gently defuse it, and replace it with courteous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Citing examples grabbed from the headlines, Dr. Elgin reveals the cost of demeaning and destructive language to any business. Step by step, she shows how to identify and conquer the verbal toxins at the root of workplace hostility and tension. Readers will learn how to avoid "malpractice of the mouth" and sexual harassment; communicate sensitively and clearly with 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s; come across as strong, straightforward, and truthful; and take complete control of any verbal confrontation--calmly. "Workout sections" throughout the book provide plenty of opportunities for practice. With a look at communication skills crucial for e-mail, voice mail, and the Internet, as well as the special challenges facing home-based and virtual businesses, The Gentle Art of Verbal Self-Defense At Work is the definitive guide to effective and humane communication on the job.
2019年11月1日 想读
热锅上的家庭 豆瓣 Goodreads
THE FAMILY CRUCIBLE :The Intense Experience of Family Therapy
8.1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奥古斯都·纳皮尔 / 卡尔·惠特克 译者: 李瑞玲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5
知名心理学家李松蔚倾情作序推荐
樊登读书会收听收看量破1300万
40年长销不衰的原生家庭经典著作
一个人或许无法突破“原生家庭”,但一家人可以
重新定义心理治疗,颠覆对家庭的认识
家人不必孤军奋战,家庭可以有难同当
◎ 编辑推荐
☆ 李松蔚重磅推荐,40周年经典再临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知乎大V李松蔚老师重磅推荐,樊登读书会收听收看量破1300万,40年长销不衰,原生家庭经典著作蕞新纪念版。
☆ 汇聚绝大部分家庭问题,完整案例铺排让读者“亲历”变化
封锁内心、不擅表达情感、一心扑在事业上的丈夫,经历丧偶式育儿、怀疑人生价值的家庭主妇妻子,夹在父母中间左右为难、时不时上演离家出走戏码的替罪羊女儿,因父亲缺位而迷惑自大的儿子,一心想让家人别再吵架的小女儿……这一连串看似无解又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竟在两位治疗师的调停运作下逐渐脱解,而经由对来龙去脉的细致记叙,读者当然能够亲眼见证其间的种种曲折和转机,不错过值得玩味的细节。
☆ 小说式行文,情节跌宕起伏、紧凑吸睛、反转连连
从离家出走闹自杀的女儿,到貌合神离的夫妻,再到父母双方的原生家庭……你以为问题基本解决了,却发现那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喘息;你以为这个家难逃分崩离析的命运,黎明前的曙光却不期而至。
☆ 重新定义心理治疗,颠覆对家庭的认识
传统个体心理治疗从“有问题”的人入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也是很多原生家庭问题无法很好解决的原因,而本书从家庭系统出发,不放过每一个家庭成员,站在整体的高度解决问题。
☆ 通俗之外的严肃——家庭治疗入门书
卡尔·惠特克是家庭治疗领域大名鼎鼎的先驱,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探索家庭治疗。本书既能引发普通读者对家庭的思考,也提供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对家庭治疗技巧的探讨,相信也会让对家庭治疗感兴趣的专业读者收获不小。
◎ 内容简介
以往,我们把心理问题归咎于个人、创伤和原生家庭,试图站在个人的角度突破创伤性经历和童年问题。
可这本书告诉我们,家庭就像一个小宇宙,自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当心理问题、家庭问题出现时,人不必也不应孤军奋战,要和每一位家人一起解决问题。
作者用生动细腻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布莱斯一家是如何在治疗师的引导下找对方向,化解家庭危机的。借由书中家庭所面临的危机,作者带我们揭开了家庭治疗的面纱,也向我们解释了家庭中存在已久的制衡力量、三角关系以及原生家庭的影响等诸多问题。
本书自1978年成书以来,在全美掀起了广泛讨论的热潮,是家庭心理治疗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 媒体推荐
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家庭互动、婚姻对家庭影响以及家庭治疗对人际关系有何助益的新视角。
—— 美国权威心理学杂志《今日心理学》
如果你备受婚姻、孩子和自身问题的困扰,如果你在接受心理治疗或觉得孤立无援、烦恼无处诉说,那这本书将为你提供一个全新的、很有价值的参考。
——《纽约时报》
这本书展示了整个心理成长的过程,开拓了一条改变日常生活方式的新道路。
——《洛杉矶时报》
引人入胜,极具可读性。
——《美国精神病学杂志》
◎ 名人推荐
惠特克是一个梦幻般的大师。而你拿在手里的这本《热锅上的家庭》,是他最负盛名的精神遗产。
—— 知乎大V、知名心理学家李松蔚
2019年10月26日 想读
This Is Water 豆瓣 Goodreads
8.8 (9 个评分) 作者: David Foster Wallace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09 - 4
两条正值青春年少的鱼儿,肩并肩游着,遇到一条年长的鱼。
年长的鱼向他们点头打招呼,“早安啊,孩子们。水怎么样?”
这两条年轻的鱼继续往前游,其中一条终于忍不住,问道:“水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这是美国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2005年在肯扬学院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从生活中最显而易见的平常之事入手,讨论如何摆脱生命中的重复单调,获得内心自由,保持意识的清醒鲜活。华莱士提醒我们,生命中最简单的事往往又是最困难的,比如 “在成人生活中,日复一日地保持清自觉与警醒,困难得不可想象。”
这场演讲当时默默无闻,之后却突然逆袭,演讲录音通过邮件和博客在朋友圈不断流转,引发广泛共鸣,后又有工作室根据录音制作了短视频,在Youtube上一个星期的点击量超过400万次。出书之后受到更大的关注,被《时代杂志》评为“对知识分子最后的演讲”,并与乔布斯的演讲一起入选“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毕业演讲”。
遗憾的是,这位天才的作家却在3年后因严重的抑郁症自杀,这也让演讲更加震撼: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我们要学会提醒自己走出思维定势的泥沼;给你身边的人多点空间——因为你不知道他们正面对怎样的困苦。
2019年10月24日 想读
How to Change Your Mind 豆瓣
作者: Michael Pollan 2018 - 5
Michael Pollan, whose curiosity about our eating habits led to thoughtful, culturally transformative writing in The Omnivore’s Dilemma and, most recently, Food Rules, here explores the potential psilocybin and other psychedelics hold for transformation of the spiritual and emotional kind. As he tells it in How to Change Your Mind, a fascinating, sometimes moving look at the history and uses of psychoactive compounds, Pollan avoided such drugs in his youth, but later in life became intrigued by the opportunity “to become more ‘open’—especially at this age, when the grooves of mental habit have been etched so deep as to seem inescapable.” And then there was the chance of experiencing a spiritual epiphany—“touching the face of God,” as one ecstatic user put it. Pollan’s natural skepticism and wry humor is a good match for the detailed accounts he includes of mind-blowing, trip-induced revelations. Ultimately, whether such experiences lead to genuine insight into, say, the origins of the universe or what we can expect after death seems less interesting to Pollan than the hope psychedelics offer people suffering from depression, addiction, and acute illness. Can magic mushrooms be used more broadly for “the betterment of well people”? Readers who begin reading Pollan’s book feeling doubtful about the responsible use of psychedelics may find their own minds changed by his engaging, enlightened, and persuasive combination of personal and journalistic research. “I felt as if I were standing on the edge of a wide-open frontier, squinting to make out something wondrous,” he writes, and with him as our guide, so do we. —Sarah Harrison Smith, Amazon Book Review
Maps of Meaning 豆瓣
作者: Jordan B. Peterson Routledge 1999 - 3
Why have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and eras formulated myths and stories with similar structures? What does this similarity tell us about the mind, morality,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world itself? Maps of Meaning offers a provocative new hypothesis that explor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hat modern neuropsychology tells us about the brain and what rituals, myths and religious stories have long narrated. Drawing insights from the worlds of neuropsychology, cognitive science, and Freudian and Jungian approaches to mythology and narrative, Jordan B. Peterson argues that myths and religious stories have a structure determined by the nature of the mind, and play a key role in the regulation of human emotions.
Ambitious in scope and daring in its exploration of ideas, Maps of Meaning presents a rich theory that makes the wisdom and meaning of myth accessible to the critical modern mind.</P>
2019年10月21日 想读
12 Rules for Life 豆瓣
6.9 (11 个评分) 作者: Jordan Peterson Random House Canada 2018 - 1
What does everyone in the modern world need to know? Renowned psychologist Jordan B. Peterson's answer to this most difficult of questions uniquely combines the hard-won truths of ancient tradition with the stunning revelations of cutting-edge scientific research.
Humorous, surprising, and informative, Dr. Peterson tells us why skateboarding boys and girls must be left alone, what terrible fate awaits those who criticize too easily, and why you should always pet a cat when you meet one on the street.
What does the nervous system of the lowly lobster have to tell us about standing up straight (with our shoulders back) and about success in life? Why did ancient Egyptians worship the capacity to pay careful attention as the highest of gods? What dreadful paths do people tread when they become resentful, arrogant, and vengeful? Dr. Peterson journeys broadly, discussing discipline, freedom, adventure, and responsibility, distilling the world's wisdom into 12 practical and profound rules for life. 12 Rules for Life shatters the modern commonplaces of science, faith, and human nature while transforming and ennobling the mind and spirit of its listeners.
2019年10月21日 想读
柬埔寨 豆瓣 Goodreads
Cambodia’s Curse: The Modern History of A Troubled Land
7.2 (6 个评分) 作者: Joel Brinkley 译者: 楊芩雯 聯經 2014 - 3 其它标题: 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
普立茲新聞獎得主布林克里震撼人心力作
繼北韓之後,另一個你應該認識、卻從未深入了解的國家
吳哥窟,充滿神祕的文化韻味,迷人而富有情調
事實上,柬埔寨像是被施了魔咒的苦難國度
上千萬人民困在永無止盡的惡夢裡,早已失去掙扎的氣力……
1970年代,赤柬統治柬埔寨,屠殺200萬人民,等同四分之一人口
1990年代,聯合國接管柬埔寨,各國捐贈巨款,卻進了政府官員口袋
喬‧布林克里的《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點明了柬埔寨的真實面貌,以及導致今日困境的深厚歷史根源。
閱讀這本書,我們得以了解一個國家何以走上歧途,成為現在的樣貌;
歷史又是如何埋下遠因與近果,使其人民沉默迎向苦難,喊不出求救的聲音。
柬埔寨在盜賊統治之下,官富民窮、貪汙腐敗,黑暗勢力籠罩全國,
半數人民患有創傷後症候群,出現極端暴力行為,並直接影響下一代,
潑酸、強暴、毆妻、虐殺等駭人案件,每天在社會各個角落例行上演。
在這裡,金錢比人命重要,只要有利可圖,殺人放火也在所不惜;
上學、考試、看病、打官司、運送貨物等,全都要支付賄金,
沒有錢,一律免談;付了錢,一切合法。
政府砍伐林木、販賣人口、侵占醫療資源、強奪土地,人民生計飽受威脅;
40%的兒童嚴重營養不良、80%的人民過著與千年前無異的原始生活,
這個看不到希望的國家,百姓卻也無力發出怒吼……
微笑的吳哥窟眾神

受苦的柬埔寨人民
你給我天堂,也給我地獄
天堂與地獄,原來在這個地方,沒有差別!
血淚交織 真實存在的悲慘世界
不可思議 令人震撼、憤怒又心碎……
吳哥窟是世界文化遺產,每年湧入數十萬各國觀光客;然而吳哥窟所在的國度柬埔寨,卻有全球數一數二的貪汙政府與貧窮人民。離開觀光景點,全國大多數土地低度開發,鄉間居民生活水準低落,無法享有道路、自來水、電力、學校、醫院等現代國家最底線的基礎設施。
在一片貧瘠景象的同時,柬埔寨卻年年接受數億美金外援,大大小小非政府組織都在首都金邊設有辦公室。有了這些錢、這些援助人員的努力,為什麼柬埔寨人的日常生活還是不見重大改善?答案是政治與金錢掛勾,掌權者以常人想像不到的方式,拿走原應屬於全國人民的大部分資源──是大部分,而不是一小部分。
作者布林克里曾赴柬埔寨撰寫赤柬下台後的報導,30年後,他回到柬埔寨,發現柬埔寨人民依舊是世界上最飽受摧殘、虐待的一群人。政府貪贓腐敗,人們身陷其中深深受苦,不賄賂政府,甚至連最基本的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都無法享有。多數柬埔寨人生活落後,與千年前無異;而政府官員轉手塞入自己口袋的公款,金額高到難以置信。同時,經歷赤柬時代得以倖存者中,半數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至今仍受折磨──且這份苦痛已傳到下一代,使整個國家偏向黑暗的負面人格。
布林克里以《紐約時報》資深記者經驗,訪談多方決策要角,包括柬埔寨政治人物和企業家、美國大使和參議員、非政府組織派駐當地工作者,以及身處苦難現場的柬埔寨人民,並爬梳大量新聞報導和調查報告資料,寫就20萬字著作,分別以17章詳述柬埔寨經濟掛勾、政治操弄、土地掠奪與開發、非法砍伐森林、醫療與教育貧乏收賄等各個面向。本書筆法引人入勝,描寫出柬埔寨領導人存心造成的國家管理不善;作者運用豐富且深入的報導,勾勒出柬埔寨的真實面貌。包括生存在這片貧瘠土地上的人民,以及導致今日困境的深厚歷史根源。
名人推薦
知名作家、資深記者 陳柔縉/專文推薦
深具批判力與解析力,並充滿了如小說般的片段。哀傷處,更加活生生;驚悚處,更加血淋淋。
國際媒體一致好評
柬埔寨名列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至少30%的柬埔寨人只靠不到一美元度過一日,約40%的兒童因為營養不良而發育遲緩……除了證實人民蒙受苦難的數據以外,《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徹底讓讀者認識到富裕國家在這場災難中扮演的角色。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閱讀本書令你憤怒,也令你黯然神傷。布林克里提出強而有力的資料佐證,不帶過度詮釋,多有犀利辛辣的軼聞。他嚴格監督,不對誰手下留情。柬埔寨官員從貪汙腐敗、邪惡到病態的人都有;局外人和捐贈團體要不是漠不關心,就是天真過頭或淪為共謀──有一種是漫無目標、未善盡責任,另一種則是心照不宣。貪汙官員繼承赤柬惡行,為了利益虐殺人民。柬埔寨人困在永無止盡的惡夢裡,被動消極且逆來順受,幾乎要被世人所遺忘。布林克里以發自內心深處的同情與憤怒,再一次給了我們見證。
──前美國駐中國大使暨外交關係理事會主席,洛德(Winston Lord)
《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一書歷經多個月的田野調查以及數百次訪談,沉著剖析今日柬埔寨權位和貪汙的運作方式,令人聞之心傷。布林克里從未忘記要站在受害者的角度,這本書尖銳深刻、發自真誠且具有說服力。
──澳洲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榮譽教授,錢德勒(David Chandler)
發人深省……布林克里1980年採訪柬埔寨難民的報導,贏得了普立茲新聞獎。他訪問握有權勢的國家要角與外交人員,談及政治、法庭審判、醫療、土地開發、森林與學校教育,剖開柬埔寨的底層,將細節一一梳理成扣人心弦的論證。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布林克里裁剪出清晰脈絡,描述這個名列世界上最為殘酷貧窮、亟待外界伸出援手的國家,其領導人自私自利、令人困惑的政治,以及充滿暴力的社會生活。
──《外交期刊》(Foreign Affairs)
引人入勝……一個關於欺騙與貪汙,發人深省的故事,文句敘述別具動人風采。
──《美國利益雜誌》(The American Interest)
布林克里以新進年輕記者之姿,在1980年憑著柬埔寨難民危機的報導贏得一座普立茲新聞獎。三十年後重返舊地,如今身為史丹佛大學新聞學教授的布林克里,慎選鑽研主題……極佳地展現洪森行政體系已釀成許多柬埔寨人的災難。
──《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一本精采且富有文學性的報導文學作品。
──《出版人週報》(Publisher’s Weekly)
關於柬埔寨的絕佳敘述,描寫其根源於歷史的貧窮,因越戰更加惡化,至今顯然如故。
──《柯克斯書評》(Kirkus)
令人心碎卻至關緊要的現況報導,此地人民理應獲得更好的生活。
──《書單》(Booklist)
覺醒才能終止詛咒/陳柔縉
這個國家的人不喜歡孔雀,千萬不要去那裡開工廠、做生意,設計個有孔雀的商標。
這個國家的人民多信仰佛教,所以,他們不喜歡大聲講話,爽朗的哈哈大笑到那裡會變得有點不太禮貌。
入了這個國境,看見無邪的可愛兒童,也別想摸他們的頭,否則就犯禁忌了。
這個國家有世界遺產,十二世紀留下的吳哥窟,巨大的岩石完美堆積,沒有一根釘子,任何人站在那裡,都要為七、八百年前王朝的能力和鼎盛,發出讚嘆。
以上是讀一般介紹柬埔寨的書,會得到的親切資訊,像從旅遊中心拿到的旅遊導覽一樣,總是有最漂亮的風景和最親切的國民笑顏。這類書會說,柬埔寨的政治體制是王國,已逝的老國王西哈努克「功勳卓著」,娶了法國和柬埔寨的混血美女,他「多才多藝」,喜歡體育、藝術,會創作歌曲;又會說,首相才握有實權,是真正的國家領導人,現任首相洪森在位快三十年,「愛讀書,鑽研理論」。
但是,這本《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不講這些味道偏甜的民俗風土,也不用社交辭藻去吹捧政治人物,反而形容洪森「沒受過什麼教育,既聰明又殘忍」,是「一位狡猾的前赤柬師長」。筆下對老國王西哈努克也不客氣,指他「喜歡在痛罵貪汙者的同時,過著難以想像的奢靡生活,而他的財富來源一直是個謎。」並引用九○年代美國國務卿貝克的助理親眼所睹,早上十點,僕役為西哈努克國王遞上香檳,「他彎腰倒了一杯給狗喝,行為跟路易十六沒有兩樣。」
作者布林克里是美國知名的國際記者,三十幾年前曾赴柬埔寨,揭露赤色高棉大屠殺後難民的苦境,獲得普立茲國際報導獎。相隔快三十年,他再度深入柬埔寨,花了兩年的時間,採訪了兩百多位國際組織派駐柬埔寨的外國人、柬埔寨官員和民眾。資深記者功力非凡,全書不似平板資料彙整的國情報告,而是深具批判力與解析力,並充滿了如小說般的片段。哀傷處,更加活生生;驚悚處,更加血淋淋。
一九五三年結束法國的殖民統治後,柬埔寨至今經過幾個戲劇般轉換的階段,以統治者來大略區分,先是老國王西哈努克,而後是龍諾將軍、紅色高棉的波布、韓桑林,到今天的洪森,他們背後各有不同的國家支持,包括中國、美國和越南;柬埔寨猶如虛弱的掌中布偶,其間的換手,無不經由無止盡的戰鬥、燒殺與政變,近代柬埔寨人民的苦難可想而知。波布掌控的三年半,更有兩百萬人遭到屠殺,等於每四個國民就有一個被殺,結果,柬埔寨損失了八○%的老師和九五%的醫生。近代國家中,再沒有比柬埔寨更悲慘的了。
一九九三年,聯合國出馬了,給了柬埔寨民主選舉的制度,一切似乎要步上康莊大道,然而,民主空殼裡頭,卻包裹著暴力和獨裁,每次大選都有人要死於暗槍。作者多次提到一個典型的場景,兩個騎摩托車的人,戴著黑色頭盔安全帽,拿著槍,殺了揭弊的記者或反對黨的幹部。而國際懷著救贖心理的捐款,也往往提供貪汙溫床更滋養的肥料而已。柬埔寨人民仍在黑暗深淵裡。
一九九七年,台灣首次民選總統的第二年,金邊一場反政府的集會,被丟了幾枚手榴彈,有孩童的臉瞬間炸開,大人被炸成兩半。在場有一位美國共和黨的人也受傷了,聯邦調查局探員飛去追查。多人指證丟手榴彈的人從現場政府警衛隊伍中出來,又被開道掩飾躲回去。聯邦探員追到最後,跟現場指揮的少校對質。探員問少校當時人在何處,少校否認他在隊伍中,探員拿出照片,少校啞口無言,只剩忿怒,突然,房門開了,一列警衛隊轟然衝進來,一陣亂聲,他們身上全掛著手榴彈、機關槍、突擊步槍,護在少校的身後。
作者除了訪問聯邦幹員,得到如電影般的駭人情節,也到農村訪問老百姓,追查社會結構的弊病。有人幫軍官盜捕保育類動物穿山甲謀利,路上穿山甲抓破袋子逃走,軍官火大,找來爪牙把這個人淋了汽油、點了火。嚴重燒傷的男人被轉送進大醫院,醫生告訴家屬傷口需要清創,必須付醫生一百美金,傍晚又加到一百五十,男人的太太哭出來,說她沒錢,醫生說,那不必清傷口了,邊說邊脫掉手套,然後走人。家屬再沒看過這位醫生,他們把痛到哭不停的男人包起來帶回家,第二天他就離開人間了。
這本書講了很多悲哀的故事,解析近一、二十年來柬埔寨的政治暴力、司法黑暗、官商勾結、強奪人民土地,看醫生,被索紅包,連小孩子上學,老師也天天跟小學生要「贊助費」。
近代亞洲國家多被列強侵略殖民過,但也為千百年停滯的農鄉狀況注入現代文明的契機,最可貴的是帶來新式教育。明治初期,日本馬上覺悟,拚命學習西方,大興基礎教育。過了三十年,日本統治台灣,也鼓勵孩童入學。太多台灣學生都因為日本老師不厭其煩,再三到家裡勸說父母,才能受教育。第一代學生當上醫生和老師,扭轉身分地位和財富後,台灣人慢慢瞭解教育的價值。二○年代掀起的爭權抗日行動,也來自這樣的知識基礎。
日本給台灣人一個金字塔式的教育結構,文盲大幅下降,英國給殖民地印度的就不同了,反金字塔式,設很多大學,看似漂亮,卻只是培育了菁英階層。法國對於柬埔寨,則更糟糕了,如本書所說,一九三○年代,法國人才創辦第一批高中和初中,而且全數集中在金邊,「法國占領者對於為了更好的柬埔寨社會而教育下一代並不感興趣」。到今天,柬埔寨也未施行義務教育。
這個國家先天不足,後天失調,讓人嘆息,簡直不知道從哪一點救起,國家才能走上正常成長的路。
近一、兩年,財經新聞總把柬埔寨捧成投資致富的新天堂,但柬國裡,誰賺走了錢?中國元朝的周達觀在十三世紀末出使到柬埔寨,他看到人們以竹蓆為牆,棕櫚葉為屋頂,在戶外升火,用瓦鍋煮食,「就地埋三石為竈」,本書作者所見仍然一樣,千年真真如一長夜。柬埔寨政經社結構性的問題還待時機解決。
受苦的柬埔寨,必須人民先受教育,因教育而能覺醒,擺脫對外國的依賴心,自己推翻獨裁,才有可能從惡性循環的漩渦爬出來。去年夏天的選舉作弊,引發強烈抗議,年底並有工人大規模示威,逼迫當權者略有讓步,取消集會禁令。祈禱這不是一次性的火花,有一天,柬埔寨的人民終於掌握住了自己的命運。
2019年10月20日 想读
倦怠社会 豆瓣 Goodreads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7.3 (197 个评分) 作者: [德] 韩炳哲 译者: 王一力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6
否定性的社会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充溢着积极性的社会。
从这一范式转移出发,韩炳哲展示了当今社会的病理形态,其中包括忧郁症、注意力缺乏症、过劳症等精神疾病。它们不是传染病,而是梗阻症,不是由否定性的、免疫学上的他者导致,而是源于过量的肯定性。
因此,一切免疫学式预防和抵抗措施都失效了。韩的论述最终以一个社会远景结束,他有意赋予其一个含有歧义的名称“倦怠社会”。其中,生命变成了生存,生存导向对健康的狂热崇拜,健康带来了疾病和僵死。
失去了死亡的否定性,生命自身僵化成为死亡。
一部为当下全球化时代做出诊断的重要作品。
********************
1.这本书讲什么?
我们的竞争性的、效绩主导的社会正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较之于提高生命质量,多任务处理、用户界面友好的技术正在制造混乱,从抑郁症,到注意力分散,到人格分裂,社会中蔓延着一种普遍的不安情绪。韩炳哲诉诸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发掘一种可能,在令人疲惫不堪的信息时代里开辟自我的一隅风景。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各种精神疾病,如抑郁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边缘性人格障碍或疲劳综合征主导了21世纪初的疾病形态。这都指向一种过度的肯定性,即自我在过度狂热中燃尽了自身。
(2)功绩社会中的人,虽然摆脱了福柯意义上的规训社会,却又陷入了新的精神规训社会,比起他人的剥削,自我剥削更加严重地导致了自我崩溃。
(3)“积极生活”的态度导致焦虑和歇斯底里,人们不仅没能实现自由,反而丧失了沉思的幸福。
(4)作者主张从面对世界的倦怠回归面向自我的倦怠,在孤独和精神寻求中,为自我重建一个闲适空间。在其中人们相互关注,组成亲密的友邻社会。
(5)作者呼吁重建节日和假日的神圣意义,在其中人们能够感受自我的超越性存在和闲暇,而不只是物质性存在和消费的层面。只有逃离百货商店式的世界,重建节日庆典般的场所,生命才能获得应有的意义。
3.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1)在人人备感生存艰难和生活压力的世界里,努力做得更好是不是唯一的目标和出路?面对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疾病,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能否与幸福划上等号?韩炳哲提示我们,短视的和功利的思维方式,必须让位于全局性的和通向未来的智慧。
(2)思想面对当代社会现状,将会说些什么?思想者应该怎样思想,写作?韩炳哲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样本。
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西班牙《国家报》)。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社会情况和人类心灵,被誉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杨小刚)“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思郁)。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具有“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夏可君)。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明快,“充满灵性,锋芒毕现”(贾克防)。诸位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其《爱欲之死》作序。韩炳哲在欧美已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包括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评赞。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5.中文版作品及其评价。
(1)韩炳哲作品系列图书共9种,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计划于2019年7月份出齐。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已出)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已出)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已出)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6月即出)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6月即出)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6月即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8月即出)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8月即出)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8月即出)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2)在国内学界迅速觅得知音。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文学界、传播学界、IT界的诸位大咖分别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
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张志伟,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IT经理世界》杂志
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世界哲学》杂志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
2019年10月18日 想读
淑女的眼泪 豆瓣
7.7 (14 个评分) 作者: 萨德 译者: 李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 5
本书是萨德的代表作,是他恣意放纵的奇书之一。他笔下所展示的各种各样的变态行为,将病态的人性描写得淋漓尽致,刻画了人们欲望的尴尬与人性的困境, 直到今天才让人们了解到了它的真实性和它所具备非凡的价值。他的作品一直是广为流传的奇书,尤其在艺术家和作家之间备受推崇,深深影响了近代文学、艺术和哲学思潮。
本书讲述了一个名叫鞠斯汀娜的少女遇到的十次经历、十段故事。由于父母的破产,她和姐姐不得走上流浪的道路。姐姐毫不犹豫地投身妓院。但鞠斯汀娜坚信上帝的万能,为自己的命运苦苦挣扎。然而她却屡遭劫难,她所遭遇到的是:吝啬、抢劫、同性恋、无人道、奸淫、奴役、忘思负义、偷窃、诬告、栽赃陷害。她本想通过虔诚的忏悔,求助宗教的力量以得到拯救,但却跌入了更为苦难的深渊。她落入了一群承险邪恶习的伪君子之手,被他们肆意欺辱。她极为维护自己的清纯,珍爱自己的人格,但一个弱女子终究还是难逃厄运。
2019年10月18日 想读
Normal People 豆瓣
8.1 (33 个评分) 作者: Sally Rooney Faber & Faber 2019 - 5
Connell and Marianne grow up in the same small town in the west of Ireland, but the similarities end there. In school, Connell is popular and well-liked, while Marianne is a loner. But when the two strike up a conversation - awkward but electrifying - something life-changing begins.
Normal People is a story of mutual fascination, friendship and love. It takes us from that first conversation to the years beyond, in the company of two people who try to stay apart but find they can't.
'The literary phenomenon of the decade.' - Guardian
2019年10月16日 想读
时时刻刻 豆瓣
The Hours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坎宁安 译者: 王家湘 译林出版社 2008 - 8
本书是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女性生活状况的小说。主人翁是三位女性,其中一位是真实的人物弗吉尼亚•吴尔夫,其他两位是虚构的人物。这是部关于人的失落、希望、恐惧、爱和生活的作品。
2019年10月14日 想读
d设计之旅:京都 豆瓣
d design travel
作者: [日] 长冈贤明 编著 译者: 陈淑婧 / 大椿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4
《d设计之旅》是京都深度游、人文游、风物游的旅行美学书,李宗盛、蔡康永、深泽直人真诚推荐!美食、民艺、匠人、名园、老铺、街路、祭典、风俗人情……缓缓展开千年古都的精致和诗意,细腻呈现有生活况味的京都风情。
隐匿在小巷的匠人店和风景人情,才是真正的京都范儿!
《d设计之旅》是一部视角别致的京都风物志,由日本人气编辑团队驻地采风,精选地道的京都特色,探寻千年古都的美好日常,让我们像当地人一样感受并融入京都的节奏和风格:在清水寺旁的河井宽次郎纪念馆,能真切理解日式美学和匠人精神的本源;自行车百年老店辻森商会,如同京都版的“解忧杂货铺”,不懂日语也能感受到店主待人处事的温暖真诚;在匠人店“有次”,30年前购买的厨具仍可到店维修好,并享受温馨细致的服务;在黑泽明导演所钟爱的“石原”日式小旅馆,你可以共赏庭院中天光云影的变化,享受时间的流逝与永恒;比起华丽精致的京料理,那松软的炒蛋、大份的浇头才是流传至今的京都真味;京都人的心头至爱鸭川,有一段隐秘清幽的河段岸边,可惬意躺在蓝天盛樱下,与自然相拥……
《d设计之旅》 为日本D&Department出版的深度旅行丛书品牌,为读者深入介绍日本地方风物,传达当地个性与特色。《d设计之旅》全系列47部,以分别探寻日本47个地域的独特风土和文化魅力。《d设计之旅:京都》为中文版系列的首部之作,《奈良》《东京》《岐阜》等各期将在后续推出。
2019年10月12日 想读
Coders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Clive Thompson Penguin Press 2019 - 3
Facebook's algorithms shaping the news. Self-driving cars roaming the streets. Revolution on Twitter and romance on Tinder. We live in a world constructed of code--and coders are the ones who built it for us. From acclaimed tech writer Clive Thompson comes a brilliant anthropological reckoning with the most powerful tribe in the world today, computer programmers, in a book that interrogates who they are, how they think, what qualifies as greatness in their world, and what should give us pause. They are the most quietly influential people on the planet, and Coders shines a light on their culture.
In pop culture and media, the people who create the code that rules our world are regularly portrayed in hackneyed, simplified terms, as ciphers in hoodies. Thompson goes far deeper, dramatizing the psychology of the invisible architects of the culture, exploring their passions and their values, as well as their messy history. In nuanced portraits, Coders takes us close to some of the great programmers of our time, including the creators of Facebook's News Feed, Instagram, Google's cutting-edge AI, and more. Speaking to everyone from revered "10X" elites to neophytes, back-end engineers and front-end designers, Thompson explores the distinctive psychology of this vocation--which combines a love of logic, an obsession with efficiency, the joy of puzzle-solving, and a superhuman tolerance for mind-bending frustration.
Along the way, Coders thoughtfully ponders the morality and politics of code, including its implications for civic life and the economy. Programmers shape our everyday behavior: When they make something easy to do, we do more of it. When they make it hard or impossible, we do less of it. Thompson wrestles with the major controversies of our era, from the "disruption" fetish of Silicon Valley to the struggle for inclusion by marginalized groups.
In his accessible, erudite style, Thompson unpacks the surprising history of the field, beginning with the first coders -- brilliant and pioneering women, who, despite crafting some of the earliest personal computers and programming languages, were later written out of history. Coders introduces modern crypto-hackers fighting for your privacy, AI engineers building eerie new forms of machine cognition, teenage girls losing sleep at 24/7 hackathons, and unemployed Kentucky coal-miners learning a new career.
At the same time, the book deftly illustrates how programming has become a marvelous new art form--a source of delight and creativity, not merely danger. To get as close to his subject as possible, Thompson picks up the thread of his own long-abandoned coding skills as he reckons, in his signature, highly personal style, with what superb programming looks like.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today, we need to understand code and its consequences. With Coders, Thompson gives a definitive look into the heart of the machine.
2019年10月1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