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尾s - 标记
丰子恺古诗新画 豆瓣
作者: 丰子恺 2002
先父丰子恺先生把自己的漫画创作分成四个时期:写古诗句时期,写儿童相时期,写社会相时期,写自然相时期。其中写古诗句与自然相都是以古诗词为画题的风景人物画,只是前者寥寥数笔,没有着色;后者大都作于抗日战争爆发后,往大西南避寇,受沿途山水启发,画面比较复杂,起初因条件不备,只用单色出版,后来才加以敷色,供展出用。本书中的100幅风景人物画,大都选自1945年出版的丰子恺先生自编的《子恺漫画全集》。
因此丰子恺先生的风景人物画,题的是古诗词句,画的却是现代的人物,而且具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称自己这种画为“古诗新画”。“古诗新画”,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创新,是现代山水画。
现代人不一定熟悉古诗词的意境。上海古籍出版社还特意请史良昭和丁如明两位先生为这些古诗新画作解读,而且把诗词的全部原文找出来附在后面,为这本画集增色不少。
2019年12月1日 想读
没药花园 豆瓣
6.9 (16 个评分) 作者: 何袜皮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 - 10
自私的欲望和扭曲的人性,或许会隐藏在阴暗处,但从不会离开社会的舞台。一些案件已经尘埃落定,却一直让人不能释怀……
《没药花园:十五个绝对真实的案件》系人类学博士、百万级热门微信公众号“没药花园”创始人及主笔何袜皮重磅推出的犯罪悬疑推理系列,这些文章多为在社会上引起大众强烈关注的罪案与悬而未决谜团的分析。其中包括美国黑色大丽花案、美国楼梯悬案、蓝可儿之谜等案件的推理和犯罪心理分析。
“悬疑”是何袜皮作品的典型风格, 思考则是她的作品更隐秘的内核。受益于人类学的训练,何袜皮的每一篇罪案推理文章,都潜移默化地带有人类学的思维,所以她的文章在悬疑之外,多了一份温情、思想和深度。
罪案或许离奇,作案动机却往往来自人性中普遍的欲望。手持人性显微镜的人类学博士何袜皮带你看见真相。
2019年12月1日 想读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豆瓣 谷歌图书
8.1 (65 个评分) 作者: 吴晓乐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 - 11
这世间最大的伤害,打的旗号叫“为你好”
出版后引发巨大争议,数月雄踞博客来总榜No.1,读者有人愤怒,有人哭泣
同名网剧由台湾公视制作,获第54届金钟奖5项大奖,豆瓣万人评分8.4,被称为“亚洲版《黑镜》”
----------------------------------------- -------------
我花了八年时间,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目睹一个又一个家中发生的故事。
有人坚信女儿患有多动症,直到她真的患上多动症;有人偷偷希冀着,父亲向她走过来,对她说一句,好女儿,你也辛苦了;有人深藏秘密,却只能躲进柜子;有人做了母亲,却习惯在深夜躲进厕所痛哭,咬自己的手抑制哭声;有人在和母亲第一百次的和解失败时,她决定宽恕自己。
我走进他们的生命,每踩一步都惊叹不已。
这九个故事:
没有一个是普罗大众乐见的教育神话。
没有一篇看了会感到喜悦。
没有一篇看了心中不会乱糟糟的,甚至觉得烦。
我不断受到诱惑,何不把这些故事写得更正向,更明亮,更温暖,不妨将那些伤害给淡化、舒缓吧。可是,我不能这么做。任何的修饰和美化,都是对那些伤痕的背叛。我想要你和我一起,凝视那些脸,凝视一个已经被淡忘的初衷——把孩子带到这世界上的初衷。
2019年11月28日 想读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Educated:A Memoir
8.7 (412 个评分) 作者: [美] 塔拉·韦斯特弗 译者: 任爱红 南海出版公司 2019 - 10
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2019年11月27日 想读
穗子 豆瓣
8.1 (1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严歌苓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 - 7
作为严歌苓中短篇小说自选定本中最独特的一部,《穗子》讲述了一个女孩成长的故事,是严歌苓自传式小说集。篇目包括:《柳腊姐》、《老人鱼》、《角儿朱依锦》、《黑影》、《小顾艳传》、《梨花疫》、《拖鞋大队》、《灰舞鞋》、《奇才》、《耗子》、《我不是精灵》十一部中短篇小说。主人公穗子成长中的各种人与事,儿时的亲人,少时的同伴,少女时的恋慕对象。《柳腊姐》:柳腊大概是中国最后一批童养媳,在作者笔下,其风貌、渴望、理想却与今天的女学生并无两样。《老人鱼》:穗子有个没血缘关系的“外公”本来是抗战英雄,却因为一堆勋章,遭来横祸。《拖鞋大队》:不折不扣的残酷青春代言篇,孩童少年狠心、不负责任地伤人,实在是世界一流,“她们”那些以恶报善的行为,几乎天下雷同。《灰舞鞋》:书中最长一篇,一个“很电影”的爱情故事,“文革”中一个文艺女兵小穗子懵懂的恋爱故事。在那席卷全国的动乱年代,15岁的小穗子爱上了22岁的排长邵东俊,但却不能公开表达,她就偷偷地给心上人写情书。然而邵冬骏却在分队长高爱渝的诱惑下背叛了他们之间的恋情。小穗子写给邵冬骏的160多封情书,也落入了高爱渝之手,并且被公之于众,结果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命运让穗子在痛苦的情感深渊里依然孤独和脆弱……叛逆的青春少女夹缠在乱世革命、动荡、毁灭和性启蒙之中,笔调却轻快简约。难得的女性视野、历史记忆与个人体验的结合,因为讲述得到升华。
2019年11月26日 想读
白蛇 豆瓣
8.5 (3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严歌苓 花城出版社 2005 - 3
《白蛇》通过细腻、戏剧性很强的笔法,描写了上世纪70年代的两个女人:徐群山、孙丽坤在社会大环境下内心世界的压力和变化,以及在巨大社会压力下对生活的态度和选择。“跨区域华文女作家精品文库”第一辑所选十位作家,均为台湾或北美、东南精致等地华文女作家中的佼佼者,是然他 们的作品表现侧重各有不同,艺术形态资质各异,但在表现女性的内心感受、心理流程、情感世界、生存处境方面,却有着某种一致性。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这些作家在营造自己文学世界的时候具有或隐或显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立场,但她们并不以此自限,而是立足女性世界,向外生发和延展,思考的面向和涉及的领域,常常超出女性范畴,而针对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于是,她们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仅仅止于女性层面,而有着更为深广的涵盖和包容。
2019年11月26日 想读
人类的终极问题 豆瓣
8.2 (5 个评分) 作者: 袁越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10
人类来自哪里?我们为什么会变老?创造力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三个问题是人类的终极问题,因为只有了解了人类的过去,才能看清我们的未来;只有了解了死亡的本质,才能弄清生命的意义;只有了解了创造力的来源,才能明白人类为何变成今天的样子。本书作者借助专业的科学背景、大量的阅读梳理、实地的采访调查,把目前已知的这三个问题的最佳答案和推理过程呈现出来,并借此传达这样的理念:今天世界上的所有人几万年前都是一家人,我们是同一群非洲居民的后代,共享同一个地球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位成员的利益也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进化绝不只是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互助才是进化的主旋律。而创造力,正是从这种万物相连的信息共享机制中诞生的。
2019年11月23日 想读
朱令的四十五年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7 (36 个评分) 作者: 李佳佳 春山出版公司 2019 - 11 其它标题: 朱令的四十五年
☆★中國第一起互聯網求助事件☆★
本書是朱令事件迄今最完整的紀錄……我所著迷的,除了故事本身,還在於環繞在這個無辜殘損的生命四周的,豐富的時代細節,它像微縮膠片一樣記錄了中國的過去,並不太久的過去,也讓我們理解中國的現在。──李志 德
從未遺忘,不敢遺忘,希望有生之年看到真相
──一名中國網友對清大女學生朱令被下毒事件所下的注解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五號感到腹痛,繼而發展為全身劇痛。持續三天後開始脫髮,顏面神經麻痺,中樞眼肌麻痺,呼吸障礙,目前已失去自主呼吸能力。」
一九九五年,北京清華女學生朱令罹患怪病已四個月,從秀逸且多才多藝的學霸,變成躺在協和醫院加護病房、全身插滿儀器的病患。她的高中同學姑且試著以不甚流利的英文,將上述文字傳上當時在中國才剛起步的互聯網求援。不久後,回覆紛至,這些訊息帶來一個令人疑惑的詞:Thallium(鉈,有毒化合物),這是一種罕見的化學物質,並不是生活中隨便就可以接觸得到的。
之後半個月,全球專家共寄來七百七十六份電郵,其中一百零六份明確指出朱令是鉈中毒。朱令父母要求協和醫院為朱令進行铊中毒測試遭拒,請求學校協助未獲正面回應,甚至連朱令宿舍都莫名遭竊……一切的一切,都顯示整個事件正往詭譎的方向前進:協和不希望自身權威被挑戰;校方的不作為,則是不願承擔毒物管理不善、現場保護不力的失職責任;更恐怖的是,兇手極可能就是清華的學生、朱令的室友孫維──她是朱令身邊唯一能接觸到铊的人。
之後,朱令和她父母的人生就在醫療單位、公安部門以及法院間來回拉扯。即使諸多事證都指向孫維正是下毒者,然因為她的高幹家庭背景,此事件始終無法真正破案。如果不是一般市民、互聯網和海內外無數網友的持續關注與無私援助,朱令不可能存活到現在。
朱令的四十五年,講述的是網路社群、小市民與難以撼動的權力結構對抗的故事,也是在巨大的絕望中,看見不間斷的善意與微小希望的故事。
2019年11月21日 想读
古拉格之恋:一个爱情与求生的真实故事 豆瓣 Goodreads
Just Send Me Word:A True Story of Love and Survival in the Gulag
8.2 (49 个评分) 作者: [英] 奥兰多·费吉斯 译者: 李广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8 其它标题: 古拉格之恋
本书是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主人公是两位俄国青年,列夫和斯维塔。第二次世界大战把他俩拆散了14年,他们人散心不散,坚守着爱情。列夫在斯大林的劳改营中挣扎求生,他和女友秘密通信有1200多封。奥兰多·费吉思以这些密信为素材,写出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两个坚强的人,生逢乱世,在腥风血雨中呵护着爱情,坚贞不渝。
2019年11月20日 想读
Wired for Love 豆瓣
作者: Stan Tatkin PsyD MFT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2012 - 1
"What the heck is my partner thinking?" is a common refrain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nd with good reason. Every person is wired for love differently, with different habits, needs, and reactions to conflict. The good news is that most people's minds work in predictable ways and respond well to security, attachment, and rituals, making it possible to actually neurologically prime the brain for greater love and fewer conflicts. "Wired for Love" is a complete insider's guide to understanding a partner's brain and promoting love and trust within a romantic relationship. Readers learn ten scientific principles they can use to avoid triggering fear and panic in their partners, manage their partners' emotional reactions when they do become upset, and recognize when the brain's threat response is hindering their ability to act in a loving way. By learning to use simple gestures and words, readers can learn to put out emotional fires and help their partners feel more safe and secure. The no-fault view of conflict in this book encourages readers to move past a "warring brain" mentality and toward a more cooperative "loving brai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ased in the sound science of neurobiology, attachment theory, and emotion regulation research, this book is essential reading for couples and others interested in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 dynamics at work behind love and trust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2019年11月19日 想读
A Star in the East 豆瓣
作者: Rodney Stark / Xiuhua Wang Templeton Press 2015 - 5
What is the state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really? Some scholars say that China is invulnerable to religion. Some say that past efforts of missionaries have failed, writing off those who were converted as nothing more than “rice Christians,” or cynical souls who had frequented the missions for the benefits they provided. Some wonder i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extinguished any chances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Rodney Stark and Xiuhua Wang offer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arguing that Christianity is alive, well, and even on the rise. Stark approaches the topic from an extensive research background in both 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history, and Wang provides an inside look at Christianity and its place in her home country of China. Both authors cover the history of religion in China, disproving older theories concerning not only the number of Christians, but the kinds of Christians that have emerged in the past 155 years. Stark and Wang claim that when just considering the visible Christians, those not part of underground churches, there are still thousands of Chinese being converted to Christianity each day, and forty new churches opening each week.
A Star in the East draws on two major national surveys to sketch a close-up of religion in China. A reliable estimate is that by 2007 there were approximately 60 million Christians in China. If the current rate of growth were to hold until 2030, there would be more Christians in China—about 295 million—than in any other nation on earth. This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not just for China but for the greater world order. It is probable that Chinese Christianity will splinter into denominations, likely leading to the same kinds of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ramifications seen in the West today.
Whether you’re new to studying Christianity in China, or whether this has been your area of interest for years, A Star in the East provides a reliable, thought-provoking, and engaging account of the resilience of the Christian faith in China and the implications it has for the future.
2019年11月18日 想读
An Anthropology of Architecture 豆瓣
作者: Buchli, Victor Routledge 2013 - 10
Ever since anthropology has existed as a discipline, anthropologists have thought about architectural forms. This book provides the first overview of how anthropologists have studied architecture and the extraordinarily rich thought and data this has produced. With a focus on domestic space - that intimate context in which anthropologists traditionally work - the book explains how anthropologists think about public and private boundaries, gender, sex and the body, the materiality of architectural forms and materials, building technologies and architectural representations. Each chapter uses a broad range of case studi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to examine from within anthropology what architecture 'does' - how it makes people and shapes, sustains and unravels social relations. An Anthropology of Architecture is key reading for students of anthropology, material culture, geography, sociology, architectural theory, design and city planning.
2019年11月17日 想读
建筑人类学 豆瓣
An Anthropology of Architecture
作者: [英] 维克多·布克利 译者: 潘曦 / 李耕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8 - 5
自从人类学作为一个学科存在以来,人类学家就在思考建筑形式。这本书首次综述式地展示了人类学家怎样去研究建筑,以及研究所带来的丰富思想和信息。该书聚焦于居住空间——人类学家传统上十分熟悉的研究语境,解释了人类学家们如何思考公共与私人的边界,性别、性和身体,建成形式以及材料的物质性,建筑技术和建筑表现。每一章都使用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案例进行研究,从人类学内部考察建筑到底“做”了什么——建筑如何塑造人与形态,如何维系和解析社会关系。
2019年11月17日 想读
怎样鉴别黄色歌曲 豆瓣
7.6 (66 个评分) 作者: 《人民音乐》编辑部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2
目录
一种精神腐蚀剂.......................伍雍谊
—对我国三十、四十年代黄色歌曲的认识
怎样看待港台“流行歌曲”..............周荫昌
关于“流行音乐”的对话.................瞿维
分清轻音乐与靡靡之音..................丁善德
从衡量靡靡之音的尺寸谈起..............王云阶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周大风
——谈港澳流行庸俗歌曲的渗入
还历史本来面目........................南咏
——关于《何日君再来》的答问
也谈《何日君再来》问世经过.............应国靖
《蔷薇处处开》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陆维
资本主义世界的“流行音乐”.............伍雍谊
2019年11月17日 想读
好好说话2 豆瓣
作者: 马薇薇 / 黄执中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9
这是一本可以给你带来成长和改变的书。
人要说话,因为人想接触人,想认识人,想关心人,想改变人。这是说话的本质,也是人与人之间的本质。我们希望,当你看过本书后,无论遇到任何困难,无论问题大小,无论身在何处,只要你渴望表达,想借助沟通传递情感,化解矛盾和尴尬,都可以随时拿起它,或想起书中的只言片语。
所以,在阅读《好好说话2》之前,有四件事我们希望你了解。
第一,《好好说话1》出版之后,我们收到了很多读者来信。他们不只向我们请教说话技巧,更会把生活中的困惑、问题和我们分享。我们发现:虽然读者的提问有的靠谱有的不靠谱,但就算问题是假的,问题背后的痛苦却是真的。他们愿意把痛苦说给我们听,这份信任,是我们做第二季的底气。
第二,区别于学校的教学逻辑,我们希望打造一本实用逻辑的书。从实际需求出发,针对你可能遇到的说话难题,提供行之有效的可靠方法。可复用的理论,可迁移的场景,可模仿的话术;从家庭到职场,从情感到人际,从理论到生活。教你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最痛的难题。
第三,这是一本只有六个关键词,却有无数种打开方式的书。它是一本实用手册,也是一本词典,你可以从头读到尾,也可以带着困惑,翻看相应章节。总之,我们希望它好学,好用。我们在书中列举了许多常见的表达误区,也就是“常见的说法”,同时也给出了“更好的说法”。两相比较,怎么说更好,一目了然。在依样照做的过程中积累心得体会,触类旁通,成为高手,这就是《好好说话》的实用逻辑。
第四,我们期望,每一次开口,都是改变的开始。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只是不知要怎样发出自己的信号。一个对说话感兴趣的人,必然也必须是一个对“人”感兴趣的人。好好说话,就是“好好做人”,理解他人、了解自己,体会人的喜怒哀乐,既不会伤害对方,也不要委屈自己,做一个善解人意又不失立场的人。
2019年11月16日 想读
繁花 豆瓣 Goodreads
8.7 (283 个评分) 作者: 金宇澄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3
这是一部地域小说,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图的对应。这也是一部记忆小说,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辐射广泛,处处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是一场接一场的流水席,叙事在两个时空里频繁交替,传奇迭生,延伸了关于上海的“不一致”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讽,咄咄逼人的漫画,暗藏上海的时尚与流行;昨日的遗漏,或是明天的启示……即使繁花零落,死神到来,一曲终了,人犹未散。
《繁花》让人为之一震,小说的好处自有高人评说----程永新
优雅之野心,当今几乎不可能出现的文体----张辛欣
近年来最有看头的小说---吴亮
2019年11月15日 想读
机器人短篇全集 豆瓣
The Complete Robot
9.2 (49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译者: 叶李华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4 - 1
机器人学三大法则: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而使人类受到伤害。
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的情况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机器人学手册》第56版,公元2058年
阿西莫夫是天生的写作机器,不可思议的博学之士、无所不写的通俗作家、无可救药的自恋狂、全能的科学推广者、理性主义的代言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家。而《机器人短篇全集》则是他所有奇思妙想的总和。正是在本书里,阿西莫夫以其天才的头脑创立了“机器人学三大法则”,并构思出一系列游离于“三大法则”的机器人短篇故事。每一篇都以极端天才的的奇妙创意,挑战着读者的思考极限。
《阿西莫夫:机器人短篇全集》,一部“现代机器人小说之父”阿西莫夫最完整的机器人短篇小说典藏集,一部启发过无数科幻作家和好莱坞电影的经典巨著。
2019年11月15日 想读
超越自卑 豆瓣
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
7.3 (11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阿德勒 译者: 黄光国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5 - 6
A・阿德勒一生著作丰富。《自卑与超越》一书,成书于A・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自从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以泛性论为基础,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均可溯源于“性”以来,便有许多继起的精神分析家纷纷提出不同的意见,对弗氏的泛性论作种种修正。这些新的观念统称为“新心理分析学派”,A・阿德勒却以“自卑情结”为中心思想,创立了“个体心理学”,并成为一个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这就是《自卑与超越》的主要思想内容。在该书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
2019年11月14日 想读
企鹅的忧郁 豆瓣 Goodreads
Смерть постороннего
7.4 (64 个评分) 作者: [乌克兰] 安德烈·库尔科夫(Andrej Kurkow) 译者: 穆卓芸 / 天木 校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9
★一个独自生活的男人拯救了一只企鹅的故事,或者,被企鹅拯救。
★当代俄语文学新经典。作品被翻译成三十七种语言,在全球六十五个地区出版。
★《纽约时报》盛赞“惊心动魄的黑色幽默杰作!”“再怎么铁石心肠的读者,也会被维克托与他那不寻常的宠物之间的关系所打动。”
★治愈,荒诞,一种漂泊不定的尊严,一则苏联笑话引发的灵感,从克格勃辞职的员工的处女作,年度最佳黑色幽默小说。
动物园缺钱养不起企鹅了,开放民众认养。领养日那天,维克托把企鹅米沙带回家,米沙不仅有先天性心脏病,还有忧郁症。
维克托梦想成为作家,但始终写不出成形的作品。为了养活自己和米沙,他接受了一份奇怪的工作,给报社撰写政商名流的讣闻,报酬优渥,奇怪的是需要在生前写好。维克托虽成不了真正的作家,但至少这份工作可以给米沙买更多鱼,而且越来越多有钱人向他租借米沙出席丧礼,加上朋友将自己长满雀斑、绑着红色马尾的小女儿索尼娅托付给他,温暖了他的人生,生活似乎逐渐好转。
渐渐地,他发现这份工作一点都不单纯,甚至非常危险。随着彷佛预知死亡的讣闻陆续刊登,短暂的幸福化为困惑与慌张,维克托发现自己也成了讣闻的主角。杀手在哪?谁又是主谋者?死亡的阴影一步一步笼罩,为了保护米沙和索尼娅,他需要做出一些妥协和牺牲。
★ 他们一无所有,他们互相支持:一只因为经济危机被动物园遣散的企鹅米沙,为还活着的名人写讣闻维持生计的小说家维克托,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在结冰的河面上喝酒,还一起出席葬礼赚钱。无论多么荒谬的环境下,人们依然努力生活着。
★每个人都会喜欢上企鹅米沙,它不喜欢吃冷冻鱼,被租出去穿着自带的燕尾服出席葬礼赚钱,但是米沙知道维克多很爱它,而它也很想维克多。
★ 每个孩子都梦想着一个专属自己的伙伴,即便他长大了。当他给企鹅起名叫米沙的时候他就知道他们会在寒冷的乌克兰一起过冬了。
★ 魔幻纷乱的社会中,个人的生活,无可选择或者有所选择。
[各国媒体盛赞]
•那个时代的疏离读来令人惊心动魄……在一片道德荒漠中,库尔科夫为自己的黑色幽默找到了绝佳的庇护所。——《纽约时报》
•他对儿童和企鹅的描写尤其出色。这是一部有魅力的作品,读起来很有趣,值得一读。——《伦敦书评》
•再怎么铁石心肠的读者,也会被维克托与他那不寻常的宠物之间的关系所打动。——《纽约时报》
•库尔科夫或许没有布尔加科夫或哈尔姆斯那种充满活力的怪诞,但他成功地写出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小说,创造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惊慌和陌生感。”——《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企鹅的忧郁》无疑是当代乌克兰最引人注目、最有趣的悬疑小说之一,无论何种语言。库尔科夫的小说探讨了许多重要问题,只要读过这本书就会喜欢。”——《今日世界文学》
•风格独特的黑色喜剧,企鹅这个角色真是神来之笔!——《观察家报》
•英雄主角散发着一股漂泊不定的尊严,更胜人类一筹。这本小说可望成为经典之作,为俄语文学断层注入一股活泉。——《独立报》
•充满奇想却不异想天开,故事有趣又发人深省。——《科克斯评论》
2019年11月1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