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l
枪,偶尔有音乐 豆瓣
Gun, with Occasional Music
7.7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纳森·勒瑟姆 译者: 姚向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8
融合了雷蒙德•钱德勒式的风格,菲利普•迪克式的想象的科幻推理杰作
一次黑暗、幽默的后现代狂欢
1994年入围星云奖短名单;1995年《卢卡斯》杂志年度最佳处女作;1995年《轨迹》杂志年度最佳小说;1998年入选《审理》杂志“100部今生必看的科幻图书”。
在美国西海岸的一个未来世界里,动物能够像人一样说话行事;婴儿有个大脑袋,也能想成人一样说话;问问题成了人们彼此之间的禁忌;广播里播放的是音乐新闻;人们吸食各种毒品,或振奋心情,或者遗忘过去。管理这个世界的是异端调查局,一旦发现有人犯罪,就会扣除他们的摩羯点,等摩羯点数扣除到零的时候,他们就会被投进冰箱里冷藏,等刑期过后,才放出来。一个带有浓厚的反乌托邦色彩的世界设定。
私家侦探康拉德•麦卡夫特的侦探所里来一个年轻人,他被异端调查局怀疑是杀死医生梅纳德•斯坦亨特的凶手,为洗脱嫌疑,请求麦卡夫特的帮助。麦卡夫特慢慢地卷入了案件中。他穿行于城市的各个地方,带出了这个世界光怪陆离的场景、法则,和各种人物,有吸食遗忘剂、住豪华别墅的女人、有跟成人说话的婴儿脑袋、有带枪的袋鼠、有调查局探员、有同样做私家侦探的猿猴等等。案情在不断受阻中慢慢明朗,但就在麦卡夫特快要找到真相的时候,他因为耗竭了所有摩羯点数,被投入了冰箱里,直到六年后才出来……
————————
勒瑟姆创作了一个雷蒙德•钱德勒和威廉•巴勒斯的结合体,是一笔来自达希尔•哈米特和赫胥黎馈赠的遗产。只能以此描述这部融合了黑色推理、科幻、反乌托邦色彩的惊艳之作。
——美国亚马逊读者
融合了钱德勒的风格与菲利普•迪克的想象,一部大胆而富有自信的初试啼声之作。
——《新闻周刊》
一部杰出的处女作,对科幻和神秘小说来说是一种可喜的新声音。
——《书单》
这部生动的作品节奏快速、活泼,充满了幽默的想象力和古怪的困境。
——《出版人周刊》
同名电影将由《坏中尉》的制片人波尔斯基兄弟监制出品,2012年上映
2014年8月27日 想读
Novel
布鲁克林孤儿 豆瓣
Motherless Brooklyn
7.8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纳森·勒瑟姆 译者: 姚向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8
他是孤儿,是妥瑞氏症患者,也是业余侦探,
他在触碰世界,掌控世界,用语言覆盖世界。
一部会让你读上瘾的经典小说:1999年《纽约时报》畅销书;1999年美国国家书评奖获奖作品;1999年《时尚先生》年度最佳小说;1999年沙龙图书奖获奖作品;2000年金匕首最佳犯罪小说奖获奖作品;2008年入选《卫报》“死前必读1000本小说”;同名电影即将由好莱坞天才影星爱德华•诺顿编剧、导演兼主演。
莱诺尔是布鲁克林圣文森孤儿院的孤儿,从小就患有罕见的妥瑞氏症,这个疾病使得他产生狂吠、拍打、自言自语等异常行为。被视为怪胎的他和另外三个男孩被挑选出来,为敏纳•弗兰克的出租车行兼侦探社工作。那种异于其他孤儿的优越感,让这四个男孩成为了一个小团体,他们忠心耿耿地效忠于敏纳•弗兰克。有一天,弗兰克被杀,莱诺尔这四个孤儿的世界也被整个翻转过来。一连串问题接连发生,各种各样的人物、黑人侦探、禅堂里的老师、日本黑帮等相继出现,他们四个人之间不断发生磨擦。莱诺尔这个怪胎开始不顾一切地游走在各种人物之间,发誓要解开谜团。
——————
透过一个跟我们不一样的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会看到一些平常所谓健全的人看不到的,尤其是像纽约这么一个有趣的地方,从这样的一个主角眼中看出来,的确充满了我们平常所看不到的光泽、看不到的颜色,我在阅读《布鲁克林孤儿》的过程中,得到很大的乐趣。
——蔡康永在“周二不读书”中推荐
年度最佳小说,十分新颖,让人深深感动。
——《时尚先生》杂志
充满了机智的对话和情节转折……一次引人入胜的历险。
——《卫报》
一个侦探故事,一幅敏锐的布鲁克林图景,一部重新讲述的《雾都孤儿》。在这个故事里,主人公是个妥瑞氏症患者,他的讲述如此具有巴洛克风格,就连菲利普•马洛也会感到羞愧,向他致敬。
——《新闻周刊》
2014年8月27日 想读
Novel
过站不停 豆瓣
作者: 苏伟贞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8
《过站不停》是苏伟贞创作生涯里最特殊的经验。正如完整人生的情感架构那般,《过站不停》以爽利强韧的小说情节作理性的钢骨,以幽谧舒展的“潜情书”做感性的水分,而每一封信件,作者在下笔之初便当成一个主题来写,传达出独立的气息。情节与情书,剧情与独白,在这本集子中,既复合为一体,又各自独立地展示出完整而又强烈的个体魅力。
奥丽芙·基特里奇 豆瓣
Olive Kitteridge
8.6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 译者: 张芸 南海出版公司 2011 - 9
《大方》创刊号口碑佳作《药店》全本
一部易读而难忘的大师级杰作
关于孤独 关于悲伤 关于爱
荣获美国文学最高荣誉普利策小说奖
《今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多家媒体“年度好书”
海岸,平静的克劳斯比小镇,脾气暴躁的奥丽芙·基特里奇有一个“好好先生”式的丈夫和一个与她日渐疏远的儿子,生活看上去水波不兴,却有股股暗流涌动。
在镇上,奥丽芙也有意无意地充当了其他人生命中的过客:一个想自杀的忧郁青年,一个患上厌食症的年轻女孩,一个数年如一日在酒吧弹琴的未嫁女子……这些怀着饥饿、揣着梦想的人们,在欲望与寂寥之间挣扎徘徊。她冷眼看待这个世界,也分外清醒地咀嚼着人生的孤独和难堪。
作者以极富张力的笔触探索了作为生命底色的种种矛盾与悲哀,却也揭示了人生中毕竟抹不去的温柔与希望。
行文雅致,不断累积的情感深具震撼力,女主人公奥丽芙直率、有缺点但十分迷人。——普利策奖授奖辞
作品探寻的主题是世人对彼此微乎其微的了解,为了得到自己所求而奋不顾身的努力,还有微末事物中蕴含的救赎力量。——《人物》
2014年8月27日 想读
Novel
反复 豆瓣
作者: [法国] 阿兰·罗伯-格里耶 译者: 余中先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1 - 10
故事发生在1949年11月的柏林,作品主人公HR作为法国秘密情报部门的一个低级间谍,来到了这个满目疮痍的旧都市,他自以为跟这座城市有某种联系,心中勾起了一种模糊的记忆,并不时地追溯到他遥远的童年。今天,他来这里是肩负了一项神秘的使命的,而他的上司却不认为有必要向他揭示该使命的实在意义,只是想给他提供一些必不可少的条件,期望他忠诚而又盲目地完成所交代的任务。但是,事情的发展并不像预想的那样……
2014年8月27日 想读
Novel
Winter Journal 豆瓣 Goodreads
Winter Journal
作者: Paul Auster Henry Holt and Co. 2012 - 8
From the bestselling novelist and author of The Invention of Solitude, a moving and highly personal meditation on the body, time, and language itself
"That is where the story begins, in your body, and everything will end in the body as well.
Facing his sixty-third winter, internationally acclaimed novelist Paul Auster sits down to write a history of his body and its sensations—both pleasurable and painful.
Thirty years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The Invention of Solitude, in which he wrote so movingly about fatherhood, Auster gives us a second unconventional memoir in which he writes about his mother's life and death. Winter Journal is a highly personal meditation on the body, time, and memory, by one of our most intellectually elegant writers.
2014年8月27日 想读
Novel
守望灯塔 豆瓣
Lighthousekeeping
7.9 (1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珍妮特·温特森 译者: 侯毅凌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灯塔守望》是“2l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评选中2004年度英国文学入选作品。女主人公银儿是一个孤儿,飘无定所,由瞎子普尤收养。普尤是拉斯角的灯塔看守人,行踪神秘,给银儿讲述了许多跨越时空的旅行故事。这些故事围绕巴比·达克展开,他是一个十九世纪的牧师,一生过着一半光明一半黑暗的生活。达克的故事在银儿看来,是她自己穿越黑暗的一张地图,与她自己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最终通向了爱情,成就了一个娓娓动听的爱情故事。本书用诗一般的语言,讲故事的手法,创造了一个现代寓言。
2014年8月27日 想读
Novel
人性的污秽 豆瓣
The Human Stain
8.7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菲利普·罗斯 译者: 刘珠还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美国三部曲:人性的污秽》的作者,美国文学史上在世时最早被封“正典”的当代作家;福克纳奖获奖作品;《纽约时报书评》近二十五年最佳小说之一!《美国三部曲:人性的污秽》是罗斯“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2000年问世之初即获《纽约时报评论》等众多媒体力荐,次年获福克纳奖和美国全国犹太人作品奖。
《美国三部曲:人性的污秽》以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因为一句似是而非的话,年逾七十的大学教授科尔曼被冠上了“种族主义者”的罪名。在随之而来的被迫辞职和妻子去世之后,背着黑锅的科尔曼又爆出与年轻的女清洁工福妮雅的桃色新闻。这种种事件让科尔曼受到了各方,包括福妮雅丈夫,一个越战伤残老兵的憎恨,最终科尔曼被传言、匿名信和跟踪者逼入绝境。种族、身份、个人与时代、机缘与宿命,小说中弥漫着各种元素的冲突与碰撞。在科尔曼的不断“堕落”中,与主线交织着的穿插片段透露,科尔曼并非他一直声称的犹太人,而是一个浅肤色的黑人;福尼娅也并非文盲……这些让《美国三部曲:人性的污秽》中的冲突和碰撞更加立体化,情节因此更加扑朔迷离。
2014年8月27日 想读
Novel
豆瓣
Love
6.9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安吉拉·卡特 译者: 柴妞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3
"一座充满背叛,疏远,离失的迷宫。
“一段极度风格化的故事,有关发生于波希米亚外省的一场致命三角恋……小说和它的后记构成了一项迷人的研究,一个过去审美的客体,拆解成现实主义与承诺。”
——洛娜·塞奇(Lorna Sage),《卫报》
“卡特带着一种冷酷的超然,研究自己的主人公,仿佛他们是一页玻璃片上的标本……她敏锐地捕捉到“摇摆伦敦”风潮衰败之后,他们这爱的一代临死前的痛苦挣扎。”
——肖恩·弗伦奇(Sean French),《新社会》
“安吉拉·卡特的语言在指尖。”
——《新政治家》
“不论主题是什么,安吉拉·卡特像梦一样般写作——有时是噩梦。”
——《周日电讯》
邮差总按两遍铃 豆瓣
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
7.4 (72 个评分) 作者: [美] 詹姆斯·M·凯恩 译者: 主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7
这部小说的故事原型来自于1927年发生的一桩谋杀亲夫案。三十一岁,有着“斯堪的纳维亚式冰冷眼神”的金发美女露丝伙同她的情夫,紧身胸衣推销商贾德,用吊画绳勒死了自己的丈夫艾伯特,并企图骗取她之前瞒着丈夫替他买下的个人意外保险金。性爱与谋杀,媒体的连续炒作,加上《纽约每日新闻》上刊登的一张露丝坐电椅的大幅照片,使这个案件一时轰动全美。
凯恩小说开始部分的情节设置几乎跟真实案件如出一辙,只是将人物和事件变得更典型化和戏剧化:这次的情夫叫弗兰克,一个喜欢四处流浪,年轻英俊的小混混,小说以他的视角用第一人称叙述;这次的冷美人不是金发而是黑发,她叫科拉,用弗兰克的话说,“除了身段外,她真的算不上什么绝色美人,可她神态忧郁,嘴唇向外撅得老高,我不由得想替她把外撅得嘴唇给捣进去”;科拉的丈夫尼克,一个“软绵绵,油腻腻,个头不高,头发又黑又卷”,没事喜欢吊几嗓子的希腊人,经营着一家加油站、修车铺和小餐馆合为一体的路边小店。
通过制造一场假车祸,弗兰克和科拉谋杀了尼克。但与真实的案件不同,这次科拉没有坐上电椅。不仅如此,在同保险公司经过一番曲折惊心的较量之后,他们还获取了一笔巨额保险金。但故事并没有结束,事实上,故事真正的高潮才刚刚开始:从此以后——跟童话里常用的句式正好相反——他们就过上了不幸福的生活。而且那种不幸是如此深切和令人绝望,你甚至会感觉到,他们比坐上电椅的露丝更惨。他们开始互相猜疑,互相伤害,互相折磨,直到最后“互相死亡”。
没有《邮差总按两遍铃》,就不会有我的《局外人》。
——阿尔贝•加缪
一则优美而迅捷的暴力故事。
——达希尔•哈米特
一首用小报谋杀案写成的诗。
——艾德蒙•威尔孙
有时候,追溯一种文学类型的源头轻而易举,《邮差总按两遍铃》就为此后所有的黑色小说、黑色电影铺平了道路。
——亚马逊网上书店星级评语
《邮差总按两遍铃》或许是美国出版史上第一部超级畅销书。
——传记作家罗伊•霍普斯
即使在今天,在过了大半个世纪之后,《邮差》中对暴力和死亡场面冷静、精确的描述仍然会让我们感到一种近乎生理性的震颤。
——孔亚雷(作家,本书导读撰稿者)
2014年8月27日 想读
Novel
马戏团之夜 豆瓣
Nights At the Circus
8.4 (20 个评分) 作者: [英] 安吉拉·卡特 译者: 杨雅婷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9
曾获得詹姆斯•泰特•布雷克纪念奖
2006年初改编成舞台剧于英国伦敦利瑞克汉默史密斯剧院(Lyric Hammersmith)上演
一向擅长魔幻写实技法的英国作家安吉拉•卡特,这次以巡回马戏团为舞台,将时空安排在新旧世纪交接之处,带领读者倾听号称“整部世界史上唯一一个羽丰翼全的处女”的空中女飞人——飞飞——细数她如何飞上马戏团之顶的怪诞经历!
因为一双天使般斑斓翅膀而赢得“伦敦维纳斯”称号的飞飞掳获了所有观众的心,更撩起了许多男人的欲望,但记者华尔斯起了疑窦:“她是真的存在,还是虚构 出来的?”为了厘清真相,也为了日渐增长的爱欲,他跟随飞飞的脚步一同参与巡回马戏团的演出。他能揭发这个空中骗子的真相吗?
卡特在《马戏团之夜》里灵巧地戏弄“叙述”的本质,将故事与故事层层堆栈交错,呈现如万花筒般炫惑迷人的架构,再加上哥特式的华丽叙事让情欲膨胀的临界隐藏在马戏团帐棚的背后,真实且丑陋的世界让人不得不信以为真,偶尔出现的零星意外却又让人怀疑,眼前看到的 文字是真实抑或是谎言?整部小说看似记实,又似谎言虚构,是卡特发挥说故事女巫的本事,在读者眼前上演前所未见的文字马戏。
聪明、性感、逗趣、惊人。——《英国独立报》
一部光辉灿烂的作品,叙事方式成熟圆润,情节描述细腻逼真。——《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让人大笑同时也发人省思。至高的幻想小说巨作。——《观察家日报》
情感奔放且荒诞不经的奇想故事,引人入胜,直教人陶醉狂喜。——《洛杉矶时报》书评
安吉拉•卡特影响了整整一代的同行作家们,将他们引向了种种梦幻世界,这些世界充满了巴洛克风格的壮丽、童话般的恐怖和对未来世界异化残骸的各式幻想。在《马戏团之夜》中,她为女主人公飞飞创造了一种淫秽粗糙的新型东伦敦语言表达,将我们带回了一个位于19世纪末新旧转折点上的世界,这个世界丰富多彩,充满各式各样的人类与动物。——《泰晤士报》
《马戏团之夜》具有一种光辉灿烂的魔力,但是这种魔力根植于一种粗俗、丰富而有力的语言……一部令人迷醉的作品。——《文学评论》杂志
一部光辉灿烂的作品,一出布满各种具有强烈效果的片段的戏。叙事方式成熟圆润,情节描述细腻逼真。以不可思议的效果完成可思议之事,令人着迷。——《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无论以何种标准,这都是一本非凡的书。——英国《卫报》
2014年8月27日 想读
Novel
涡虫 豆瓣
プラナリア
7.7 (24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山本文绪 译者: 李洁 南海出版公司 2012 - 7
“五月天”阿信感动推荐
我把首次读完的感动,写成歌曲《九号球》。我想呈现的,是那种彻底毁灭后的修复力量。——五月天乐团主唱 阿信
本书以直白手法,写下五个梦想逃避现实的平凡女子的故事。
《涡虫》一个人行驶在深夜的国道上,我虽知是徒劳,却还是向星星祈祷:“来世请让我做涡虫吧。”
《裸》十来岁开始,我就不顾一切地向前向前、向上向上,一味地不管不顾就是想赢。但想赢什么呢?
《不在别处就在这里》我任凭电车摇晃着身体,感叹自己真平凡啊!要说烦恼便是孩子、丈夫和父母,想要的东西就是钱和睡眠。
《囚徒的困境》但我害怕给那个暧昧的东西加个轮廓。囚徒的困境,我在心里小声念道。
《有爱的明天》三十六岁的我,在简易公寓里饼干般薄薄的被褥上焦急地等待未归的女人,这也是从一开始就注定的命运吗?
刺猬的优雅 豆瓣 Goodreads
L'élégance du hérisson
8.0 (8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妙莉叶·芭贝里 译者: 史妍 / 刘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2
一个是不安分的女孩, 生于富裕家庭、父亲是国会议员,聪明得可以说是天才. 即便拥有看似完美的一切,却着实厌倦生活中的所有,小小眼睛已看透成人世的虚伪与空虚,被老爱大惊小怪的妈妈误认为精神异常。面对荒谬的外在世界,她为自己订了个人生目标──在十三岁生日当天自杀,并放火烧了父母的豪宅……
一个是人见人不爱的门房, 在住满达官显贵、菁英分子的高级公寓,过着隐形人般的生活。耍笨、装丑、耍粗俗,这是她每天必须谨守的本份。在掩人耳目的背后,她的心灵密室塞满胡塞尔现象学、弗洛伊德、中世纪哲学……
一少一老的奇异邂逅,她们如何蜕变、重生……
2012年6月26日 想读
Novel
Sarah's Key 豆瓣
作者: Tatiana de Rosnay St. Martin's Griffin 2008 - 9
在线阅读本书
A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Paris, July 1942: Sarah, a ten year-old girl, is brutally arrested with her family by the French police in the Vel’ d’Hiv’ roundup, but not before she locks her younger brother in a cupboard in the family's apartment, thinking that she will be back within a few hours.
Paris, May 2002: On Vel’ d’Hiv’s 60th anniversary, journalist Julia Jarmond is asked to write an article about this black day in France's past. Through her contemporary investigation, she stumbles onto a trail of long-hidden family secrets that connect her toSarah. Julia finds herself compelled to retrace the girl's ordeal, from that terrible term in the Vel d'Hiv', to the camps, and beyond. As she probes into Sarah's past, she begins toquestion her own place in France, and to reevaluate her marriage and her life.
Tatiana de Rosnay offers us a brilliantly subtle, compelling portrait of France under occupation and reveals the taboos and silence that surround this painful episode.
2012年5月15日 想读
Novel
床上的爱丽斯 豆瓣
7.8 (2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苏珊·桑塔格 译者: 冯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1
《床上的爱丽斯》是一出关于女人,关于女人的痛苦以及女人对自我的认识的戏:一部基于一个真实人物的幻想曲,即爱丽斯·詹姆斯——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和最伟大的心理-伦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幺妹。忧郁的潮水在她年方十九时淹没了她的头脑,她曾试图鼓起勇气了断自己,她曾备受各种莫可名状而又极度难缠的病痛折磨,她曾远涉海外,她曾缠绵病榻,她曾记过日记,她死在四十三岁。
在桑塔格这出关于女人的戏中,爱丽斯·詹姆斯又在想象中与《爱丽斯漫游奇境记》中的爱丽斯混同起来,此外桑塔格还召来两位十九世界美国女作家:艾米莉·狄金森和玛格丽特·福勒的亡灵,又从十九世纪的舞台上召来两位具有代表性的愤怒女性:迷尔达(出自《吉赛尔》)和昆德丽(出自瓦格纳的《帕西法尔》),一同参加“疯狂的茶会”。
《床上的爱丽斯》是桑塔格创作的唯一剧本,可她说:“我感觉我整个的一生部在为写《床上的爱丽斯》做准备。”
2012年1月26日 已读
Novel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 豆瓣
A short History of Tractors in Ukrainian
7.6 (86 个评分) 作者: [英] 玛琳娜·柳薇卡 译者: 邵文实 吉林出版集团 2011
“我母亲去世两年后,我父亲与一位离过婚的妖艳迷人的乌克兰金发女郎坠入爱河。他时年八十四岁,而她三十六岁。她就像枚毛绒绒的粉红色手榴弹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骤然爆炸,搅得浑水四溢,将许多久沉于记忆泥沼下的淤泥翻上水面,狠狠地踹了我们家族幽灵的屁股一脚。”
薇拉和娜杰日达姐妹必须将终其一生的不和搁置在一边,以便把他们身为移民的工程师父亲从体态丰满、风骚妖艳的淘金者瓦伦蒂娜手中解救出来。这位瓦伦蒂娜偏好绿缎内衣和连袋煮菜肴,她将在追逐西方财富的过程中一无所获。
但这对姐妹驱逐瓦伦蒂娜的战争揭开了家庭的秘密,揭露了欧洲五十年的黑暗史,将她们送回到她们多已忘怀的根本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为喜剧小说而设的“波灵格大众伍德豪斯奖”(Bollinger Everyman Wodehouse Prize)获奖作品。
★ 2005年机智小说奖(SAGA Award for Wit)获奖小说
★ 2005年布克奖(Booker Prize)入选小说
★ 橘子图书奖(Orange Prize)入选小说
★ 已出版29国语言的译本
★玛琳娜•柳薇卡为这本有趣的小说取了个“最勇敢的”书名。小说在英国刚出版时,Amazon是把它归在非小说的科技类里,不少书店也把它放在农业书里。这样一本看似早该被淹没的书却靠着读者的口碑,从农业科技的死角漂亮翻身,力压风头正劲的丹•布朗的《达芬奇的密码》和《天使与恶魔》,成为2006年的图书销售冠军。此后,凭着其文学魅力和出色的小说风格,《乌克兰拖拉机简史》更是入围多个文学奖项,一时之间,柳薇卡的名字传遍了整个英国文学圈,作品也很快被翻译成29国语言在世界各地相继出版,但愿我们不要错失了柳薇卡的这份勇敢,也希望不要和可能的喜爱擦肩而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部令人忍俊不禁的小说,一如它的书名一样古里古怪,充斥着意想不到的各色人等。乌克兰移民与传统保守的英格兰内地生活交织融合,极其滑稽搞笑,而笔调则抒情浪漫。—— 玛格丽特•德拉伯勒,《新政治家》
☉令人难忘的创造力,意想不到的感动。——《大都市报》
☉很少看到处女作小说写得如此周全……柳薇卡绝对是位天才的喜剧作家。——《暂停时间》
☉发人深思,令人捧腹,一出喜剧的盛宴。一幅关于衰老、欲望和贪婪的充满欢腾的油画。——《经济学家》
☉这本书让我整整一年都笑容可掬,笑口常开。东西欧文化冲突中极富喜剧性的部分在这个讲述两姐妹间的明争暗斗的有趣故事中得以展现。——《格拉斯哥先驱报》
☉“开垦了一道富有喜剧性的犁沟。”——《独立报》
☉“智慧,幽默,充满灵感的对话,生动活泼的个性,宽厚仁慈的精神。发人深省,极具可读性。”——《金融时报》
☉“引人入胜……妙趣横生而又令人感动地记录了一位长期居住在英国的乌克兰老鳏夫与一位寻求通往财富之路的护照的妖艳惹火的俄国大胸掘金女间的争争吵吵。”——彼得•坎普,《星期日泰晤士报》
2012年1月19日 想读
No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