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南华录 豆瓣
6.8 (9 个评分) 作者: 赵柏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5
《南华录》是一个关于已经消逝了的南方珍异世界的故事,也是明万历以后南方中国的一部艺文志。出没书中的有文徽明、汤显祖、董其昌、陈洪绶、张岱、李渔、黄宗羲、屠隆、沈明臣、祁彪佳、李日华、项元汴、周亮工、吴其贞等致力于私人空间营建的诗人、画家、曲家、鉴赏家,有来自民间草根的艺人和匠人计成、张南垣、苏昆生、罗龙文、柳敬亭、汪然明,也有商景兰、薛素素、钱宜、王荪、王微、杨云友、林天素、柳如是等命运各异的传奇女子。
这些玩赏家和隐士与同时代权力场中的角逐者们共同构成了传统中国的两翼。在他们的身上,更多地呈现了一种属于南方气韵的东西,这种水墨般的潮湿、缓慢、风雅与内里的坚韧,与地理、气候相关,更与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相关,即艺术对人生的滋养和救赎。
全书以时间为经,人物为纬,出入园林、戏曲、古物、书画、香料、梦境、茶、酒……通过一个个人物、器物和词条,上下勾连,全面铺陈,呈现一部明代江南的物质文化史和精神文化史。
本书所写虽是古典时代的人和事,却是为了丰富和安定我们的内心。书中人物在他们的时代,多是一些无用的人,他们所做也大抵是一些无用的事。谢默斯•希尼说,诗歌的功效等于零,从来没有一首诗能够阻止一辆坦克,但在另一个意义上,它却是无限的。如果说这些古人们在器物、戏曲、园林、居室中“凝视自身,让黑暗发出回声”,对《南华录》的阅读,也是现代人内心的一次自我凝视。
我的阿勒泰 Goodreads 豆瓣
My Altay
8.8 (188 个评分) 作者: 李娟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0 - 7
本书是作者十年来散文创作的合集。分为阿勒泰文字、阿勒泰角落和九篇雪三辑。这是一部描写疆北阿勒泰地区生活和风情的原生态散文集。充满生机活泼、新鲜动人的元素。记录作者在疆北阿勒泰地区生活的点滴,包括人与事的记忆。作者在十年前以天才的触觉和笔调初现文坛并引起震惊。作品风格清新、明快,质地纯粹,原生态地再现了疆北风物,带着非常活泼的生机。
立春前后 豆瓣
作者: 董桥 海豚出版社 2013 - 4
该书由董桥新近专栏文章结集而成,内容主要是有关他收藏的古董、文玩,以及这些文玩、古董背后文人的故事和他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这些文章仍然承袭董桥以往同类作品的风格,笔调沉稳浑厚,蕴藉隽永,感情真挚灵动。
暴食江湖 豆瓣
8.4 (15 个评分) 作者: 焦桐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作者认为“肥胖是美的”,从小就对食物充满热情,他在上海闸北老丰阁,“独自吃了一整桌菜肴”,令服务员都惊异。他“双手各执一端:左手缪斯,右手烹饪,诗与美食,不相上下”。本书自然是靠右手端。感情用事的诗人,自然也可以感情用事地谈饮馔,然而,本书中,诗人却以严肃而庄重的态度发表靠右端的见解——每篇文章的副标题都以“论”字开头:论素食、论螃蟹、论牛肉面、论红酒、论樱桃……直到论餐馆、论厨师、论养生饮膳。其行文也颇有论文气势,起承转合,上下纵横,古今中外,旁征博引。但诗人毕竟是诗人,诗人的“论文”也颇有诗意,比如“论素食”,是诗人的愤怒——一段关于吃狗肉的经历而“起兴”的;“论螃蟹”中引李渔,极为生动形象,令人垂涎欲……
读库1503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新星出版社 2015 - 6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九篇文章,《双村记》,《超级人工智能之路》,《家长的小升初》,《上海交大解放日记》,《壳中之魂》,《私人文学史(续)》,《丁香花迷雾》,《十二星座》和《她的美曾使我疑惑》。
瘂弦的文学创作多围绕两个主题,一个是母亲,一个是故乡。《双村记》是由瘂公口述,王立整理的一篇对故乡的回忆录。“双村”指的是他们家的杨庄营和他外婆家的平乐村,瘂弦从小就在这两个相差十二里地的村子间游走,因此构成了他对故乡的全部记忆。他说: “一个人如果有完整的对故乡、慈母的记忆,可能够他写一辈子。”
《超级人工智能之路》这篇译文从今年初开始在网上流传,我们联系译者并取得原作授权刊于《读库》,以飨读者。这篇探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文章为我们描述和展现了目前学界对AI的认知及预测,同时提醒我们普通人,变革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来得更快,正如科幻小说家弗诺•文奇所说,我们正站在变革的边缘,而这次变革将和人类的出现一般意义重大。
2013年下半年到2014年上半年,郑州马国兴的儿子马骁备战“小升初”,他也有幸一起体验了全过程。《家长的小升初》里谈到了当今流行的租房陪读、家长论坛、各种风生水起的辅导机构,也记录了为儿子补习语文、参加名校见面会、模拟考、择校以及最终应考……孩子的“小升初”看起来更像是一场家长的战斗,而这场战斗只拉开了未来各种较量的序幕。
何季民老先生多年前从北京旧书摊上淘得两本日记,时间是从1948年1月1日到1950年3月31日,即“民国末年”到“解放初年”,日记的主人是一位河南籍普通“进步学生”,当时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运输管理系。二十八万字的日记记录了政局动荡、学潮风云、物价飞涨、校园应变、机关南迁、人心思定……国难时的上海滩头十里洋场,竟也是园照游、球照打、歌照唱、戏照看……何季民将其中一部分编辑整理成这篇《上海交大解放日记》,从中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多个侧面和丰富的生活细节。
曾在《读库》发表多篇“游戏”系列文章的洪韵,这次的笔锋转向了“动画电影”。《壳中之魂》围绕日本动画电影导演押井守的四部代表作,思考科技发展与人类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藉由战争与和平的对比、克隆体与生命的对照,尝试回答一个终极的问题:生命的存在意义到底是什么?
孙玉祥的《私人文学史》曾刊于《读库1305》,勾起众多同龄人的阅读回忆,本篇继续讲述那个战斗年代的小故事。
《丁香花迷雾》从龚自珍的一首情诗说起,牵涉了晚清女词人顾太清的一段“暧昧事”。
王巍曾在《读库1501》发表过《望星空》,这次继续仰望星空,带来《十二星座》。此文系统梳理了十二星座在西方星象学的流变历史。在人类的宇宙观中,我们会发现今天乐于谈论的星座,其意义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
熊菂是《读库》的老作者,《她的美曾使我疑惑》跟我们分享了她对名著译制片的记忆,打开那些被封缄的岁月。我们平淡虚无的人生因有阅读与观影的伴随,而增添了些许色彩。
黄金时代 Goodreads 豆瓣
黄金时代
9.1 (421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花城出版社 1999 - 4
这是以文革时期为背景的系列作品构成的长篇。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年代。那时,知识分子群体无能为力而极“左”政治泛滥横行。作为倍受歧视的知识分子,往往丧失了自我意志和个人尊严。在这组系列作品里面,名叫“王二”的男主人公处于恐怖和荒谬的环境,遭到各种不公正待遇,但他却摆脱了传统文化人的悲愤心态,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的方式:既然不能证明自己无辜,便倾向于证明自己不无辜。于是他以性爱作为对抗外部世界的最后据点,将性爱表现得既放浪形骸又纯净无邪,不但不觉羞耻,还轰轰烈烈地进行到底,对陈规陋习和政治偏见展开了极其尖锐而又饱含幽默的挑战。一次次被斗、挨整,他都处之坦然,乐观为本,获得了价值境界上的全线胜利。作者用一种机智的光辉烛照当年那种无处不在的压抑,使人的精神世界从悲惨暗淡的历史阴影中超拔出来。
玄怪錄 續玄怪錄 豆瓣
8.9 (10 个评分) 作者: (唐)牛僧孺 / (唐)李复言 译者: 程毅中 注解 中华书局 2006 - 8
中国古典小说的概念非常宽泛,内涵很广,类别很多,又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化的。古代小说限和分类,在目录上是一个有待研究论的问题。古人所谓的小说家言,如《四库全书》所列小说家杂事之属的作品,今人多国偏重史料性的笔记,中华书局已摘要编入《历代史料笔记丛刊》陆续出版。相当于古代的方文言小说。为了便于对举,参照古代诗体的发展,把文言小说称为古体,把“五四”之前的白话小说称为近体,这是一种粗略概括的分法。本丛刊选收历代比较重要或比较罕见的作品,采用所能得到的善本,加以标点校勘,如有新校新注的版则优先录用。个别已经散佚的书,也摘要作新的辑本。
牛僧孺《玄怪录》(宋人改称《幽怪录》),是唐代小说的一部代表作。但长期以来见不到传本。《玄怪录》最早著录于《崇文总目》小说类,十卷。
根据初步的校勘,明刻本的四十四篇中,有《元无有》等二十五篇见于《太平广记》,其中《杜子春》、《张老》、《裴谌》、《尼妙寂》、《柳归舜》、《刘法师》、《刁俊朝》等七篇,《广记》引作《续玄怪录》;还有一篇《敦代公》,见于《说郛》。其于十八篇中,有七篇亦见于《类说》本《幽怪录》,但只是节要,文字极为简略。此外,还有许多篇用见于《异闻总录》和《古今说活》、《艶异编》、《广艶异编》、《逸史搜奇》等书。
《玄怪录 续玄怪录》为竖排繁体字。
黄河青山 豆瓣
7.6 (2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译者: 张逸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2
《黄河青山》是规模宏大的回忆录,从作者早年的从军经历到壮年时期在美国打工、求学、无所不包;本书又是一部眼光非凡的“大历史”,检讨中国近代革命,统摄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黄仁宇传递给我们他脱胎于悠久文化的壮阔史观,即使他对此文化不无批评之处。他的文字浅显明白,就算毫无背景的人也读得懂。也许正因为这样,美国大文豪厄卜代克才形容他的文笔仿佛具备卡夫卡的梦幻特质。
黄仁宇的回忆录共有36万字篇幅,自述生平经历与学术研究经验,并具小说叙述的技巧。全书定名为《黄河青山》(Yellow River and Blue Mountains);分为两大部分:“自己的浴室”、“我所付出的代价”;书前并有多幅珍贵的个人及历史照片。
三个胡安在海边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郑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0
继讲述印度之旅的《罗摩桥》之后,郑宸又推出南美之旅的《三个胡安在海边》,将他的旅行小说做了系列化拓展。在这部小说中,在以主人公吕伟、何光夫妇去复活节岛举行婚礼为线索,黎成、京昌、艾文、胡安、泰吉、女雕塑家、小平、德国船长……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故事与心结,在这支旅行结婚的队伍里来来往往,呈现出多元化的群像效果。而他们最终是否能从旅途中找到心灵的慰藉,是否从中舒缓了各自内心深处的苦恼,还需在上海嘉兴、墨西哥、古巴、智利、南极和复活节岛这一漫漫旅途、异国风貌中进行检验。
书海泛舟记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范福潮 重庆出版社 2007 - 5
《书海泛舟记》用书体味时代,窥学人治学方略;慕前贤生活风范。 借着这些充满个人生命体验的文字,未经过那个纷纭乱世的人大略可以修正一下对动乱时代的偏见。独占莲花自在心,河伯海若幻道身,清风一过知秋水,浮名散尽是天真。
孤绝花 豆瓣
作者: 杨典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7 - 1
这是一部文化散文随笔集,作者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才完成。这里选的只是其中关于读旧书的那些随笔。有插图。三百多页。十万余字。作者谦云:本书的写作是间断性的,当时大约一周一篇,前后写了大约一年多。这里选的只是其中关于读旧书的那些随笔。有插图。三百多页。
十万余字。其中东拉西扯的感想、颠倒乱谈的宣泄与零落飞花的引证,有时略显迂腐,偶尔指点永恒……
认得几个字 豆瓣 Goodreads
8.7 (59 个评分) 作者: 张大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8
89篇温馨逗趣之作,涵盖台版《认得几个字》+《送给孩子的字》
最终又落回于孩子们的生活情境。张大春渊博深厚的文字学和历史知识,以及浓浓的人文关怀,加上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童言无忌,皆为这些我们看似熟悉的汉字做了既准确又生动,甚至有些意外的注解。而在小说家张大春的笔下,这些日常中父亲对儿女的教导、儿女与父亲的对谈也生出了无限的丰富乐趣,可谓既是有趣的家庭课堂,又是意味深长的情感教育。
“之所以误读、误写、误以为是,其深刻的心理因素是我们对于认字这件事想得太简单。”张大春在书中告诉我们,认字不仅对孩子们重要,对每个自以为长大了的大人同样重要。从我们熟之又熟的口头禅,到当红组合“纵贯线”的歌词,张大春悉数收入了《认得几个字》的认字谱系中,从而不断地问孩子、问自己、也问读者:你认得字吗?
对于认字这件事,我们往往想得太简单。
未央歌 豆瓣
7.6 (33 个评分) 作者: 鹿桥 黄山书社 2007
小说以抗战时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昆明的风光民俗为小说背景,故事的主角是一群天真年轻的大学生,伍宝笙、余孟勤、蔺燕梅、童孝贤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在平静纯洁的象牙塔内,他们彼此引为至友、畏友,有爱有怨、有笑有泪,并交织发展出一段属于青春和校园的爱情故事。除这四大主角,作者还写了一群大学生和他们的老师。书中关于友谊的描述、爱情的铺陈以及对校园精神的探讨,表现了一代年轻学子对真善美的追求与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
读者时代 豆瓣
作者: 唐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8
这本书,是近三四年来我为一本一本了不起的书(包括电影)、及其背后一个一个了不起的书写者所认真阅读、认真思索、并认真写成的文字(认真,是你惟一能回报这些书、这些人的方式)。它们自我设定的位置是进入,而不是褒贬点评;它们寻求的是可能性,以替代只此一种的答案,因此,这是一本阅读者的书,而不是一本评论者的书,它们给自己最艰难的工作正是,如何在广漠如冰原的世界中召唤同类,让这每一本书都找到读它的人。——唐诺
三生石上旧精魂 豆瓣
9.1 (9 个评分) 作者: 白化文 北京出版社 2005 - 6
本书内容:第一部分五篇,举例说明某一类题材故事与佛教故事之间的关联。重点述中国作者之化洋为土,推陈出新。
第二部分一篇,阐述了八仙的变换及其源流。
第三部分五篇,分述几种器物在儒释道三教和高层与全社会中的使用及其中蕴含着的种种特殊意义。
必须说明,本书稿力求普及,并非高深的论文结集。我们参考了力所能及搜集到的重要资料。好比布置房间,陈设加床、铺盖、桌椅、书画、灯具等等,全是买来的。也有几件是本客自制。可是,室内装饰意匠是笔者的。当今“知识爆炸”时代,我们未见到的材料必然极多。因此,也就不再列参考资料目录啦!
我知道你明天干了什么 豆瓣
8.5 (13 个评分) 作者: 柳文扬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7 - 10
本书由一系列颇具感染力的科学随笔汇集而成。书中文章的视角相当独特,且文笔优美,幽默风趣。作者用一颗嬉笑怒骂的常人之心,撷取历史长河中的点滴,娓娓道来,细述科学的真义。全书极具特色而又亲切感人,能带给读者意想不到的阅读乐趣。
【目录】
闪光的生命(代序).
我们还在旅途中——科学的研究方法
托·阿·爱迪生VS哈利·波特——技术、魔法大比拼
神坛下的丘比特
100个“为什么不”——怀疑论者的颂歌
我与催眠者
镜子和旋梯
人与非人..
痛,并活着
我知道你明天干了什么
最伟大的战争
轻装向彼岸
龙迹
让尸体说话
捕风捉影——谁说他们曾来过?
看不见的手
白色链条——最后的遗产
附录:纪念文扬...
我讲个故事,你可别当真啊 豆瓣
7.8 (26 个评分) 作者: 囧叔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4 - 6
也许你只是一只产品狗、程序猿、攻城狮,
或者是实习生、 失婚妇女、 城乡结合部汽车修理工,
但这并不妨碍你做一个侠客。
也许你只有一技之长——买彩票、养狗、打架、地铁卖唱、喝酒、零度角投篮、修捷达,
但你一样拥有勇气、尊严和侠义。
大时代总有小人物。小人物也是有故事的。
好比你看一个战争题材的电影,一个小兵出来,砰!一枪,死了。这时镜头可以跨过他的尸体,讲一个波澜壮阔的战争故事;也可以推向他的瞳孔,回到他活着的时候,他年轻的时候,他小的时候,讲他一生的故事。
来,我讲个故事,你可别当真啊。
这是一部属于小人物的纪传体通史。一部专写市井小人物的短篇小说集。主人公不外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但他们都有一技之长和一颗赤子之心。每个主角都似曾相识,每段故事都让你心潮澎湃。你在其中看得到自己,也看得到你身边的张三李四,作者善于观察世情世态,嬉笑怒骂间写尽人间冷暖,从每一个凡人身上,发掘出不凡的故事。
见字如来 豆瓣
作者: 张大春 理想国|天地出版社 2019 - 1
◎ 编辑推荐
1、 张大春的字里人生,见字,如见故人来——“酒”字从酉,老而变化,却是青春里的落花一盅;“冰”字冷冽,却让他见识冰心有不与世争的温度;“春”字常在,写春联的往事,勾起怀念父亲的深情。张大春的说文解字,见自我、见故人、见平生,看见每个字的来历,也看见与字相逢的生命记忆。
2、 一个字长途跋涉来到我们面前,已经不是它出发时的模样——甲骨文充满想象力的文字造型、同源字词发展壮大的神奇旅程、偏旁部首引领的抱团小聚落……汉字精彩的溯源、发散之旅,配以作家手书小楷、字词辨正考题。当真正的学习展开的时候,每一个单独的字,都是文言文。
3、 接续林语堂、梁实秋,重拾当代没落的汉字课——林语堂将汉字文化介绍到西方,梁实秋写“字词辨正”专栏,为读者普及汉字通识;继《认得几个字》《文章自在》之后,作家张大春续写字词起源故事,以认字的流程想象文化教养的浸润历程,为两岸的语文教育尽绵薄之力。
4、 四十六个有温度的汉字,讲述汉字里的中国文化——本书收录字词:礼貌、害怕、勇敢、英雄、慈悲、幽默、旅、爱、信、笑、春、醉、肥、赞、龙、食、鬼、神、病、痴等。
◎ 内容介绍
自认没有散文行世资历的张大春,六年前接下《读者文摘》的专栏邀请,起因于他愿意学习前辈梁实秋先生当年在该刊主持的专栏“字词辨正”,借着重新辨识文字,写字词源起故事,同时为这个时代没落的汉字文化尽力。见字,如见故人来。本书收录的四十六篇说文解字,每一篇都有一段“得胜头回”,说的是作家生命里与字相逢的风景、际遇,后文便是关于汉字的形、音、义与词组的说解、甚至延伸变化:人若宽心不怕“肥”、“醉”里乾坤大、“旅”字的长途旅行……字与词,在时间的淬炼之下,已经不只是经史子集里的文本元素,更结构成一代人鲜活的生命经验;作家往往回到最初学习或运用这些字词的情境之中,把那些和生活事实熔铸成一体、又可能随风而逝的字词一一揭露、钻探、铭记。对任何人来说,生命只走过一回;但是字却将之带回来无数次——只要你愿意读。
小说稗类 豆瓣
8.7 (43 个评分) 作者: 张大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此书曾于2004年出版,引起小说界和学界的瞩目,更是受到广大小说爱好者的追捧。此次为修订版,作者亲自写了一篇精彩纷呈的长序《志怪应逢天雨粟》。
喜欢读小说、写小说的人应该能体贴胡适把明、清之际的许多小说家“拉拔”到和古文家等高甚至更高一等的地位上去。虽然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只写到中唐的元、白诗便戛然而止,压根儿没从小说上说明白:中国文学是如何“永永脱离了盲目的自然演化的老路,走上了有意创作的新路”的。然而,在《白话文学史》书成近70年后,胡适的意见乃至于诸多考证研究与观念的发明,不该只被看成是“奖掖小说”、“揄扬当代”而已。他所触及的课题倘若不被进一步发现、开展,喜欢读小说、写小说的人恐怕也“永永”不会明白:从施耐庵到吴跌人是如何……
在《小说稗类》中,由庄子始,张大春炫技似地学舌马奎兹、戏仿司马中原……极尽耍痞嘲弄之能事。难得他如此杂学百家、博古通今,更难得有如此清晰的架构,梳理出独特的小说观。
黑暗的閘門 豆瓣 谷歌图书
9.2 (14 个评分) 作者: 夏濟安 译者: 萬芷均 / 陳琦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5 - 01 其它标题: 黑暗的閘門
本书所收之文章主要是对中国左翼作家作品的文学批评。它是作者过世后,由其弟夏志清教授编辑而成。本书所讨论之左翼作家包括鲁迅、蒋光慈、左联五烈士以及瞿秋白,他们都是1949年以前共产党理念的同情者。《黑暗的闸门》全面检讨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的文学审美和政治观点,是该领域的少数奠基性作品之一。
《黑暗的闸门》此前曾于1968年由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过平装和精装本,并获得很高的评价。在东亚研究的顶级刊物上,几乎没有同类的研究可与之匹敌。
《黑暗的闸门》全面检讨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的文学审美和政治观点,是该领域的少数奠基性作品之一。它深入梳理了左翼文学运动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它是左翼作家自身理念的创作,另一方面它又严格地受二十世纪早期共产党宣传的意识形态条条框框限制。
夏济安的文章特别具有可读性,因为他的文学批评不仅有历史学的严谨,还特别有作家的感性眼光。同时此书还是研究鲁迅晚年文学最重要的学术论著之一,夏济安用自己的原创眼光和同情之感受,打开了鲁迅内心的『黑暗之门』,揭示出一个令人着迷的鬼神世界,社戏和民间迷信是它们的源泉。
「熔文学批评与传记、历史甚至是哲学于一炉─这是Sainte-Beuve,埃德蒙・威尔逊、雅克・巴赞和 George Steiner的传统。」
─李欧梵
(资料来源于中大出版社2015年秋新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