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了七次的男人 豆瓣
七回死んだ男
8.0 (74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西泽保彦 译者: 马杰 新星出版社 2011 - 9
我有一种独一无二的“功能”——我可以像玩电子游戏一样,存档,读档,再存档……
每年的一月一日,渊上久太郎都会和家人到外公家过新年。由于遗产继承的问题,新年期间气氛搞得相当不愉快。
然而就在被灌酒灌到猛吐的夜晚,久太郎发现自己陷入了时空黑洞中,依照惯例,必须得重复九次这令人难熬的一天,时间才能继续前进……
当他这么抱怨时,却发现在这天第一轮活得好好的外公,到了第二轮却被杀死了!而外公要是在新年就死掉的话,遗产问题会引发更严重的家族冲突。
没办法,他只好找出犯人是谁,然后在最后一轮中让外公存活下来。接下来的七天,等着他的是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侦探之旅……
2019年2月10日 已读
科幻推理。也有言情推理的元素。诡计很容易猜对了一半,另一半在最后才展现出来。一开始怀疑大爷也是超能力者来着呢。最喜欢的段落是家族坐垫大战。西泽的这本格外欢乐。
推理 日本文学
八百万种死法 豆瓣
Eight Million Ways to Die
7.8 (85 个评分) 作者: [美] 劳伦斯·布洛克 译者: 潘源 / 王默 等 新星出版社 2006 - 9
《八百万种死法》里的八百万其实是指纽约市里八百万市民。作者在书中经常写出各种离奇古怪的死法———只是在家里看电视却会无辜被炸死、跟相邻几十年的邻居会因一只新宠物而争执动武死亡。“八百万种死法”的意思是每一个人都有他们死的方法———没有人可以逃避,尤其是在纽约这个光怪陆离的罪恶城市。
一个优雅的皮条客,昌斯,手下有六个姑娘,她们风采各异,有的能写诗,有的熟知报告文学。美丽而天真的金?达科嫩不过是其中之一。她想脱离应召女郎的生涯,找到马修寻求保护,让他跟昌斯说。马修收了金攒的私房钱但没有保住金的命。金被人捣得面目全非,死在公寓中。连金的一些朋友也一个接一个死掉。其中一个姑娘在遗书中写道:“无人愿意为我一掷千金。无人愿意与我共结连理。无人愿意救我一命。我已倦于微笑。我已疲于奔命。美好时光已成过去。”
尽管肯·德金警官说:“妓女自杀,见怪不怪。”马修还是决定为这些逃回公道。尽管受到警告,但他一心一意要追查到底。
眾神的山嶺 豆瓣
神々の山嶺
作者: 夢枕獏 译者: 張智淵 木馬 2016 - 3
日本暢銷作家夢枕獏獲獎無數、「登峰造極」之作。
跳脫陰陽師千變萬化的神妙世界,踏上陽剛味十足、超越人類體能極限的8000尺高峰。
1924年,著名英國登山家馬洛里向世界最高峰聖母峰挑戰,不料他與同伴厄文在即將登頂的過程中失蹤,「他們究竟有沒有成功登頂」一直是登山史上無解的謎團。70年後,山岳攝影師深町誠,追隨著日本傳奇登山天才羽生丈二的腳步,再度踏上迷人卻致命的山嶺。
一台老舊的柯達相機牽繫著世界登山史的巨大真相,故事中的人事物都在命運安排下,不可逆轉地朝向最靠近天上眾神宮殿的珠穆朗瑪峰邁進。一個接一個迷團隨著驚險的處境層層升溫,圍繞著人物內心反覆的扣問:「人,為什麼要登山?」犧牲一切、甚至生命代價攀越無人可及的高峰,這種可怕執念所追尋的究竟為何?
身而為人的侷限,人與大自然之間存在著最極端的對立與最深沈的羈絆。本書藉由羽生丈二這個角色的性格與宿命般的意志,將情節衝突最大化。登山帶給人的考驗除了最終的「攀上山巔」,還包括行程安排、資金籌措、團隊合作、極地救援、商業運作,以及嚴苛環境中飽受體力煎熬與人性考驗……,夢枕獏將這些面向描繪得淋漓盡致、細膩動人,讓讀者有如身歷其境,融入這股撼動人心的迷惘與熱情
隱蔽搜查 豆瓣
隠蔽捜査
作者: 今野敏 译者: 李彥樺 獨步文化 2013 - 2
◆改編日劇,由實力派演員《一公升的眼淚》陣內孝則X《大搜查線》柳葉敏郎同台飆戲,詮釋有血有肉的菁英官僚。
「我既然被選上,就有義務保護這個國家。如有必要,將不惜犧牲性命。」
一介「警界看門犬」竟自詡為中世紀的歐洲貴族,誓言展現菁英官僚的真風骨?
揮別一步一腳印的血淚辦案史,直搗日本警察系統的運作後台,掀起警察小說新浪潮的暢銷大手作家──
今野敏,一鳴驚人的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傑作!
【精采內容】
當奉為信仰的原則,遇上不得不顧全的「大局」,該如何維持心秤兩端的平衡?
龍崎伸也,東大出身的「特考組」菁英官僚,現任警察廳的官房總務課長,負責協 調金字塔系統上下的決策,及應付嗜血難纏的媒體。在旁人眼中,他是個太過盡忠職守的「怪胎」。
最近,東京都內發生一連串的凶殺案,彙整下屬傳來的情報後,龍崎驚覺真相可能撼動警察組織的聲譽。屋漏偏逢連夜雨,一向把家裡大小事交給妻子的他,意外撞見兒子躲在房間吸毒,備受打擊。一旦遭到檢舉,往後他恐怕就升遷無望,甚至會丟掉飯碗。
看著陷入混亂的搜查總部、搖搖欲墜的家庭關係,為了組織的威信、菁英官僚的驕傲,及守住身為父親的尊嚴,龍崎展開孤獨的奮鬥……
【好評推薦】
「龍崎就像過去的熱血刑事劇裡,憑著一己信念與組織對抗的刑警,不同的是,他並不是基於道德或正義感,而是權衡整體得失後下的決斷。他成了英雄,正是奉行「私人感情不得影響公務」此一信條的結果。另一方面,這個英雄也非橫衝直撞,一味遵從或反抗體制,而是懂得取捨傳統官僚制度的優劣,做出最佳判斷,思慮明晰的聰明人。」
──推理作家‧評論家 寵物先生
「不少讀者聽到日系的「警察小說」,便會浮現一堆刻板印象,大嘆三聲無奈,怯步不前,其實,一樣的元素材料,經不同的作家調理,可變出截然不同的風格趣味。今野敏的《隱蔽搜查》非常值得品味推敲,不僅開創新格局,主要登場人物通通都是官,難得一見「全精英」入列,也拓展了新視野。主角龍崎非第一線辦案刑事,而是必須維護警方立場應付媒體的官僚,而所謂的正義、糾結與矛盾便由因此衍生。心中的那把尺與一生懸命的警察魂互相激盪,讀來暢快過癮!」
──小葉日本台
【日本&台灣讀者好評推薦】
「這本書的題材算是開了我的眼界,一直以為警察片就是要在街頭衝鋒陷陣,像個小混混一樣才能抓到凶手,但其實高層的警察,為了符合長官的期待、人民的期待、自己的良心,也可以在靜悄悄的情形下,完成激烈的鬥爭,這種創新的劇情讓我非常驚豔。」
──MRW
「看著龍崎這個人,我從不能理解到嗤之以鼻,然後變得很喜歡很喜歡他。看著《隱蔽搜查》這故事,我對制度與那些人的作為,從理所當然的接受到開始質疑,到最後驚嘆自己想得太多卻堅持太少。龍崎讓我再度看到非黑即白、唯一正解的世界。我們不需要灰色地帶的成熟,那條無分岔的道路才能給予自己踏實的安心。」
──辣子
「一開始,我對主角躍居國家警察的中樞、充滿優越感的大男人主義非常不以為 然, 直到他面臨個人利益及全體福祉的取捨時,才體會到那種剛正不阿的傲骨。那是關於信念和榮譽的戰爭,也是一種理性壓過情感的展現。」
──起司貝果
「《隱蔽搜查》夾雜了親情和友情等人性的調味,讓巨大如怪獸般的組織,藉由人物間的互動,變得生動活潑,是本連女性讀者都能輕鬆啃食的小說。」
──粉紅海
「我很佩服龍崎,即使知道對自己沒好處,還是採取認真面對的態度,難怪很多人說 他是怪人,這麼剛正不阿的世間難找。人總是自私,當然他也不例外,只是自私也有程度的深淺。當正義的價值與自私的程度擺在心中的天平上一秤,下陷的那一端正是影響人做事的方向吧!」
──栞
「龍崎不只得對外安撫民心,還得面對派系之間的爭鬥,菁英和基層彼此的心結衝突,篇幅不長卻刻畫入微,具體呈現出警察組織的運作、人心的算計和權勢利益的操弄,亦涉及了少年法和教育制度的省思。」
──猴妞
遥远的地球之歌 豆瓣 Goodreads
The Songs of Distant Earth
8.8 (27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瑟·克拉克 译者: 高天羽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 - 8
百万光年的航道上,地球的末裔谱写着新生的赞歌。
--------------------------------
公元3620年,地球迎来了末日,但人类仍未灭绝。
人类通过两种太空移民方式,使种族得以延续:
一种是用播种船将基因运送到外星,再在外星直接培养出本土人类。 这种移民的历史短暂,却渐渐形成了独有的文化体系。
而另一种,则是将最后一代地球人人体冷冻,用飞船送往外星。这种移民亲眼目睹了地球的毁灭,充满了沉重的使命感。
这一天,在遥远的萨拉萨星,截然不同却又无比相似的他们终于相遇了……
--------------------------------
◆《遥远的地球之歌》作者阿瑟•克拉克是“20世纪科幻三巨头”,和阿西莫夫、海因莱因齐名。
◆阿瑟•克拉克是美国科学与幻想作家协会“大师奖”终身成就奖得主。
◆克拉克被誉为“太空预言家”,成功预言了互联网、搜索引擎、人类登月、地球通信卫星……
◆克拉克预言的太阳帆、太空电梯、人体冷冻、大脑记忆备份等科技正在变为现实。
◆克拉克书迷无数,从刘慈欣、特德•姜等科幻大师,到NASA宇航员、工程师等科技精英都是他的崇拜者。
◆克拉克本人曾说过,《遥远的地球之歌》是他尤为喜欢的作品。
◆在《遥远的地球之歌》中,克拉克精准预言了星际移民与星际航行的一切细节。
◆百万光年的航道上,地球的末裔谱写着新生的赞歌。
--------------------------------
◆阿瑟•克拉克和阿西莫夫的作品,让我走上了成为科幻作家的道路。
——雨果奖、星云奖得主,特德•姜
◆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对阿瑟•克拉克拙劣的模仿。
——《三体》作者,刘慈欣
◆克拉克不仅受到科幻爱好者的敬重,同样也受到科学家们的爱戴,他几乎包揽了如今每一项适合他的奖项。
——科幻巨匠,艾萨克•阿西莫夫
◆克拉克用他简洁、动人的一贯风格,描摹了人类对外星的渴望,令人警醒却并不绝望。高度推荐。
——《图书馆杂志》
◆阿瑟•克拉克创造了他自己庞大而充满未来主义的宇宙。
——《星期天泰晤士报》
◆阿瑟•克拉克是太空时代的预言家。
——《泰晤士报》
◆在阿瑟•克拉克诞辰100周年的今天,他仍然是毋庸置疑的科幻小说帝王。克拉克是一位能够提升你想象力的作家。
——《卫报》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 豆瓣
Of Time and Stars
9.0 (32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瑟·克拉克 译者: 邹运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 - 8
苍穹之上,群星之间,隐藏着神真正的名字。
--------------------------------
上帝、耶和华、安拉……这些都是人造的符号,神真正的名字是不可呼唤的。
一位僧侣向瓦格纳博士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他需要雇佣两名工程师,将一台自动序列计算机送到圣地 香格里拉。
计算机日夜运作,三个月后,它将打印出九十亿种字母的排列。其中,将隐藏着至高之神真正的名字。
名录完成的那一刻,真正的神将降临世间……
本书收录了“太空预言家”阿瑟•克拉克18篇经典短篇小说,描绘了他对未来的18种瑰丽幻想。
--------------------------------
◆《遥远的地球之歌》作者阿瑟•克拉克是“20世纪科幻三巨头”,和阿西莫夫、海因莱因齐名。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作者阿瑟•克拉克是“20世纪科幻三巨头”,和阿西莫夫、海因莱因齐名。
◆阿瑟•克拉克是美国科学与幻想作家协会“大师奖”终身成就奖得主。
◆克拉克被誉为“太空预言家”,成功预言了互联网、搜索引擎、人类登月、地球通信卫星……
◆克拉克预言的太阳帆、太空电梯、人体冷冻、大脑记忆备份等科技正在变为现实。
◆克拉克书迷无数,从刘慈欣、特德•姜等科幻大师,到NASA宇航员、工程师等科技精英都是他的崇拜者。
◆本书收录克拉克18篇短篇小说,描绘了18种对未来的瑰丽幻想。
◆苍穹之上,群星之间,隐藏着神真正的名字。
--------------------------------
◆阿瑟•克拉克和阿西莫夫的作品,让我走上了成为科幻作家的道路。
——雨果奖、星云奖得主,特德•姜
◆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对阿瑟•克拉克拙劣的模仿。
——《三体》作者,刘慈欣
◆克拉克不仅受到科幻爱好者的敬重,同样也受到科学家们的爱戴,他几乎包揽了如今每一项适合他的奖项。
——科幻巨匠,艾萨克•阿西莫夫
◆克拉克用他简洁、动人的一贯风格,描摹了人类对外星的渴望,令人警醒却并不绝望。高度推荐。
——《图书馆杂志》
◆克拉克是科幻小说的巨人。
——《纽约时报》
◆阿瑟•克拉克是太空时代的预言家。
——《泰晤士报》
◆在阿瑟•克拉克诞辰100周年的今天,他仍然是毋庸置疑的科幻小说帝王。克拉克是一位能够提升你想象力的作家。
——《卫报》
与罗摩相会 豆瓣 Goodreads
Rendezvous with Rama
8.9 (101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瑟·克拉克 译者: 刘壮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 - 6
★科幻历史上真正的神作! 科幻三巨头阿瑟·克拉克不朽的杰作。
★史无前例,横扫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木星奖、英国科幻协会奖、约翰•坎贝尔纪念奖6项科幻最高大奖。
★关于与外星文明接触的终极构想,影响《三体》《星际穿越》《降临》《异形》《星际迷航》……
★人类从未真正了 解宇宙,但从未停止探索。
-
一直以来,人类偏安于宇宙一角,自以为是宇宙仅有的文明。直到有一天,人类迎来了第一个外星文明……
2131年,人类的活动遍布整个太阳系,一艘庞大的不明飞行物闯了进来。科学家以印度神话人物“罗摩”为它命名,在经过观测之后,科学家发现罗摩其实是一个空心圆柱体,于是派遣一艘飞船与它相会。人类还不知道的,他们探索的文明远远超过了自己的认知。
-
◆入选权威杂志《轨迹》杂志有史以来最伟大科幻小说榜单。
◆入选权威媒体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有史以来100部最伟大科幻、奇幻小说榜单。
◆引领刘慈欣、特德•姜走向科幻道路的经典之作。
◆刘慈欣:《与罗摩相会》是太空科幻的经典之作,引领我走上科幻之路的作品,其带来的震撼至今难忘。
◆特德•姜:阿瑟•克拉克和阿西莫夫的作品,让我走上了成为科幻作家的道路。
------------------------------
【媒体推荐】
-
◆克拉克让人顶礼膜拜,《与罗摩相会》让我们体验了一次与外星人令人胆寒的接触。这本书并没有告诉我们全部故事,但这种创作却是科幻小说中最具想象力的。——《纽约时报》
◆阿瑟•克拉克的《与罗摩相会》是真正的经典。——《泰晤士报》
◆只有天才才能写出克拉克这部耀眼的作品,精彩的太空探险故事。一部完美的科幻小说。——《科克斯评论》
◆在克拉克诞辰100周年的今天,克拉克仍然是无可置疑的科幻小说之王。克拉克是一位能够提升你的想象力的作家。——《卫报》
◆《与罗摩相会》体现了科幻小说创造想象世界的能力,整部作品就像一套宏伟的造物主设计图,展现了一个想象中的外星世界,其中的每一块砖都砌得很精致。同《2001:太空漫游》一样,外星人始终没有出现,但这个想象世界本身已经使人着迷,如果说凡尔纳的小说让我爱上了科幻,克拉克的作品就是我投身科幻创作的最初动力。——刘慈欣
◆《与罗摩相会》是太空科幻的经典之作,引领我走上科幻之路的作品,其带来的震撼至今难忘。 ——刘慈欣
◆阿瑟·克拉克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
◆阿瑟•克拉克和阿西莫夫的作品,让我走上了成为科幻作家的道路。——特德•姜(《降临》原著作者)
◆克拉克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人类从地球摇篮向自己在星海间的未来张开双手。——斯坦利•库布里克(美国著名电影导演)
2019年2月7日 已读
主打探索的故事,一边看一边忍不住在脑内构建出罗摩的结构,虽然最后留下很多的谜团,但是展露的冰山一角已经足够瑰丽了。
外国文学 科幻
我在现场 豆瓣
7.2 (49 个评分) 作者: 潘绥铭 / 黄盈盈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7 - 9
《我在现场:性社会学田野调查笔记》
(中国“红灯区”实地调查笔记,深刻展现“性工作者”群体真实的生存状况)
时间跨度十余载的性社会学田野调查笔记,记录其中的曲折经历,也记录刻骨铭心的感悟与反思。他们从田野归来,跨过社会鸿沟而来,带我们与边缘群体近距离相见,进而相知。
内容提要:
本书是兼顾故事性与方法论的社会学著作。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黄盈盈、荣誉所长潘绥铭,及该所部分毕业生。他们采用“主体建构”的研究视角和“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深入“小姐”“同志”“截瘫者”等社会边缘群体,讲述与之互动的种种经历,呈现出边缘群体的生存状况和真实情感。
同时对社会学调查方法做出深刻反思,通过实践指出,田野调查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调查到了什么,还在于社会学家自己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以及为打破社会隔阂有过哪些作为。无论从哪方面来看,这都是一本升华生命的书。
猎魔人1 豆瓣 Goodreads
8.5 (80 个评分) 作者: 安德烈·斯帕克沃斯基 译者: 小龙 重庆出版社 2015 - 1
他骑马从北方来,一头白发,满面风霜;他是异乡客,也是猎魔人,以斩妖除魔为己任,行走在现实与传说的迷雾之间。
脖子粗短,白牙锋利,以人类为食的“睡美人”;头发参差,剑术超群,带领七个小矮人抢劫商贩的“白雪公主”;眼球巨大,唇似鸟喙,将愿望变为死亡契约的“灯神”……救世之旅遍布荆棘,诅咒、谎言、背叛,步步紧逼,只在逃到梦中才有片刻喘息。待回首时,猎魔人猛然惊觉——自己也只不过是别人掌中的猎物!
魔物的鲜血终有洗净之日,人类的罪孽如何才有终结之时?
现在,你听到远处响起的马蹄声了吗?
2019年2月7日 想读
我是个怪圈 豆瓣
I Am a Strange Loop
8.5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侯世达 译者: 修佳明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
侯世达近三十年最受关注作品
当我们开口说:“我......”
这个主语是谁?自我是什么?“我”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个自我、一个灵魂、一个意识、一个“我”,是否纯然从物质中诞生?
意识可以复制吗?机器会困惑吗?机器能够知道自己困惑吗?
……
这是侯世达对其家喻户晓 的《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GEB)一次全新阐释与扩写。
——凯文·凯利
这是人类意识探险中最为重要的挑战。
——《科学美国人》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出版30年后,侯世达回到了他最有发言权的领域回答:我是什么?
——《新科学人》
1993年,侯世达的妻子卡罗尔因脑瘤逝世,年仅42岁,两个孩子还都很小——侯世达人生后半程的遭遇影响了他的思想……这是一部经过认真反思的作品。
——《时代》周刊
你会返航,重新找到生命的平衡,焕然一新,但是需要一点时间来治愈。当你回来的时候,我们都在这里,都在岸边等你。
——丹尼尔·丹尼特
……
"三十年前,我不懂得心智建模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区别。
现在我明白两者截然不同,并把精力专注于通过计算机建模来理解人类心智。
我认为自己是一名认知科学家,而不是人工智能专家。"
……
我们大脑中“浮现”出来的现象— 例如想法、希望、意识 和自由意志都根源于一种怪圈,是不同层次之间的一种自我强化的“共鸣”。《我是个怪圈》认为自我和意识的本质是一种“怪圈”,它作为一种抽象反馈寓居于我们的大脑。全书融合哲学、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 脑科学和数学哲学,讨论了在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中得到充分说明的自我指涉(self-reference)如何刻画了我们的心智。
心灵、大脑、符号、模式、文字游戏、 自我指涉与意识
她一生的秘密 豆瓣
The Secret Keeper
8.2 (13 个评分) 作者: [澳大利亚] 凯特·莫顿 译者: 文微 文汇出版社 2017
※一个世纪有多少秘密,一个女人就有多少秘密※
·
创造南半球销量奇迹的女作家
横扫北半球多国畅销小说榜单
·
42个国家和地区,34种语言版本,作品全球总销量突破1000万册!
★荣获澳大利亚书业ABIA“年度小说”
★昆士兰读者票选“年度小说”
★西班牙读者票选“年度 外国小说”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最佳畅销书
★美国《纽约时报》十佳畅销书
★以无人能及的票数获选“全澳人气作家”
——————————
※故事梗概※
她以为她会在秘密中巧妙地度过这一生,但她错了,秘密永远会寻找出口。
16岁的洛瑞尔正躲在树屋里畅想未来,但这天下午将成为她未来人生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她将目睹一场血案,而这和她母亲有关。
五十年来,秘密依然是秘密,但一张照片的突然出现让洛瑞尔必须拼凑出母亲命运转折的真相。随着洛瑞尔一步步深入母亲内心的纠葛,大半个世纪之前的友谊、爱情、逃亡和冒险都开始一一复活。
·
☞翻开这本书,抵达时光深处,去读懂一颗孤独守密者的心。
——————————
※媒体推荐※
·
凯特•莫顿是当代文坛璀璨闪耀的作家,她的小说是自1977年《荆棘鸟》风靡世界以来,又一部征服全球读者的澳洲小说。——《纽约时报》
·
凯特•莫顿擅长描写时代洪流中的个人命运,而每一次生命回望,都带着宽恕。——《人物》
·
关于爱人和友人,关于谎言与真情,关于过往世纪与当下岁月,故事的一幕幕都让人难以忘怀,我超爱凯特•莫顿!——英国读者推荐
·
想看个好故事?我绝对推荐凯特•莫顿!——《太阳报》
·
凯特•莫顿写秘密的功力太深了,十足的扣人心弦,十足的引人入胜。——《科克斯书评》
同情者 豆瓣 Goodreads
The Sympathizer
8.9 (35 个评分) 作者: [美] 阮清越 译者: 陈恒仕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8
《同情者》集历史、政治、间谍、惊悚等元素,讲述了一个潜伏于南越的北越间谍的故事。故事背景设于1975年,越共占领西贡,美军大撤退,真实身份是越共的主人公也随其南越“长官”逃难至美国,在美国继续进行间谍工作,向北越汇报敌情。在此期间,他作为难民和间谍,身心经历了非同寻常的折磨和挣扎。小说着重刻画了他的“同情者”的特质和身份,对越南的同胞、北越的同志、南越的士兵、美国白人社会中弱势的越南难民和其他少数族群,他都抱有深刻的同情。主人公背负双重身份,感受和跨越两种文化,由此发出困惑,在对自我和身份的探索中艰难行进,这也是文学的永恒的主题之一。作者以独特的眼光,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让读者深入主人公的自白,追踪蛛丝马迹,临近尾声才恍然大悟。

普利策奖评审委员会将其归纳为“一个层次丰富的移民故事,一个双面人的辛辣独白,一个横跨越南、美国两个世界的声音。”结合阮清越最新短篇小说集《难民》,读者可以更直接地了解作者的成长经历,尤其对中国读者,读阮清越的作品会生出一种独特的历史纵深感,跳出作品本身思考战争与和平、家庭与个人的命运。
杀戮目标 豆瓣
The Kind Worth Killing
作者: [美] 彼得·斯旺森 / Peter Swanson 译者: 马伟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6 - 4
孤独的谋杀 温柔的暴力 优雅的恶毒
入围2015年英国犯罪小说家协会颁发的钢匕首奖
希区柯克执导的电影《火车上的陌生人》的升级版
由一群邪恶角色演绎的邪恶故事
双面人、骗子、冷漠追踪者和冷血杀手大集合
在延误的航班上,泰德邂逅了神秘的红发莉莉,泰德谈到了自己那美艳却不忠的妻子,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声称要把她杀死。没想到,莉莉居然愿意助他一臂之力。
回到波士顿之后,在莉莉的指导下,泰德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二人早就商量好的谋杀计划,岂料一场突如其来的死亡让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致命的猫鼠游戏中,原来不仅仅是妻子出轨这么简单,连警察和建筑承包商都卷了进来,死亡和受伤的人数也在增加……
穆旦诗文集(增订版) 豆瓣
10.0 (8 个评分) 作者: 穆旦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4 - 6
本书曾于2006年初版,分1、2两卷,收集了穆旦除翻译作品之外的诗歌、散文、书信、日记等原创文字,并附有部分亲友和学者撰写的回忆和评述文章。此次出版做了较大程度的修订,一是补充了近年陆续发现的穆旦佚诗佚文,删去了原先误录的《法律像爱情》;二是校正和补充了书中诗文的的原载出处;三是对书中一些文字的错讹之处做了改正;四是对编排顺序做了更严谨的安排。
荒原 豆瓣
The Complete Poems of T. S. Eliot
8.9 (94 个评分) 作者: [英] T·S·艾略特 译者: 裘小龙 / 汤永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7
艾略特被称为“世界诗歌漫长历史中一个新阶段的带领人”,是英语诗歌界“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本书全面收录了T·S·艾略特的诗歌。他在诗歌中通过用典暗示、启发读者,含蓄而且深刻地表达对当代西方社会的看法和自己的心路历程。
恶之花 豆瓣
8.2 (41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夏尔·波德莱尔 译者: 郭宏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10
选译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诗作一百首,并有译者长篇导论缀于前,从中既可对波德莱尔的文字生涯有个大致了解,又可细细品味恶之为花的魅惑。
职场小黑书 豆瓣
作者: [美]杰弗里·吉特默 译者: 徐靖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 8
每个人都需要沟通,但不是每个人都知道怎样进行沟通。
人际沟通与你的亲和力、专注度和“利人在先”的思想密不可分。
本书结合以上三个特征,将为你揭开高效沟通的秘密,掌握丰富的人脉关系资源。
本书将讲述以下内容:
·教你怎样攀上成功的阶梯,而且无需踩着他人的肩膀。
·教你怎样赢得大人物的尊重,而不是通过乞求。
·教你如何与客户、上司、同事、零售商、朋友以及家人建立起更扎实的人际关系。
·教你如何获得与大人物平起平坐的力量。
·教你如何与大人物沟通,以及告知你那些不宜和大人物沟通的情况。
·教你如何在正确的场合与正确的人说正确的话,并给他人留下正确的印象。
·教你如何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你的沟通潜能,让他人得益于你。最重要的是:你如何得益于他人。
万事公平,人们愿意和朋友做生意。
万事不那么公平,人们还是愿意和朋友做生意。
别独自用餐 豆瓣
Never Eat Alone
8.1 (9 个评分) 作者: [美] 基思·法拉奇 译者: 施宇光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0 - 10
《别独自用餐》是法拉奇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一本畅销书。
法拉奇用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个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从给人当球童起,悟出人际交往和人脉对成功的重要性。这让他在寻求和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也热情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以此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社交圈,成为成功的职业经理人。
除了才华和天赋,任何成功还源于人们在世界中丰富的情感联系。本书告诉读者: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建立自己的圈子,提升自己的社交圈,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就许多问题给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比如在一次会议、一次聚餐或一次偶然联系中建立双方关系的方法。
本书“著名交际案例”部分介绍了众多知名人士的社交案例,包括比尔•克林顿、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凯瑟琳•格兰姆、戴尔•卡内基、本杰明•富兰克林和弗农•乔丹等。
本书通俗易懂,各种事例贯穿其中,读起来胜似一本故事书。适合多种职业和年龄层的读者。对商场上和政界的读者很值得借鉴;对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也会有帮助;还可做为教育孩子的一点参考,帮助孩子从小知道“成功的路上,不可能一个人达到顶峰,你需要寻求和得到别人的帮助”的道理。
高难度谈话 豆瓣
Difficult Conversation: How to Discuss what Matters Most
7.1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道格拉斯·斯通 / 布鲁斯·佩顿 译者: 王甜甜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1 - 2
道歉;客户迟疑不定;供货商百般刁难;突发的公共关系危机;想让别人帮忙,却难以启齿……教你破解潜藏在高难度谈话中的隐形结构,剖析高难度谈话的三个层次:“发生了什么”对话;情绪对话;自我认知对话。
突破谈话瓶颈,实现完美沟通。
此刻的谈话是如此艰难,但是总会在你毫无准备时不期而至,是面对还是逃避?是的,除了面对,我们别无选择。
曾在南非种族隔离前夜和1980年伊拉克人质事件中参与谈判的美国沟通专家道格拉斯•斯通(Douglas Stone)与闻名世界的“哈佛谈判小组”成员经过15年的潜心研究、数千次的专业咨询,锤炼出破解顶级沟通难题的有力武器——跨越沟通中的最高峰即 “高难度谈话”的哈佛谈话术。
在这本《纽约时报》排行榜的经典畅销书中,你将会通过丰富且极其生活化的案例一步步地学到:
●如何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开始一场高难度对话
●如何把握高难度谈话的“弦外之音”
●面对正面攻击和指控时如何回应
●破解潜藏在每一次高难度谈话中的隐形结构
当你突破了沟通中的最艰难时刻,还惧怕什么谈不下来?
玻璃球游戏 豆瓣
Das Glasperlenspiel
8.8 (24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张佩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4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玻璃球游戏》是黑塞最重要的长篇小说。
一个未来的世界里,玻璃球游戏是音乐和数学演变而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有的知识和精神财富。纷繁的政治和战争,人类文明正面l临毁灭的威胁。为拯救和宣扬人类这一精神文化,某宗教团体在做不懈的努力。克乃西特是个孤儿,由该宗教团体抚养成人,他天资聪颖,凭借出众的才华和优越的组织才能,在这个精英群体里不断升华,直至团体的最高顶端,成为玻璃球游戏大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不再满足这个与世隔绝的精神王国,觉得在这种象牙塔里对民众是不可能有所贡献的。他来到现实世界,试图用教育来改善整个世界,然而事业未竟,却在一次游泳中不幸溺水身亡。
《玻璃球游戏》是老年黑塞回溯其一生的精神体验的结晶。十二载的苦心创作,作者几乎动用了一切文学手段:诗歌、小说、格言、书信、传记、文学理论等,应有尽有,各种题材在书中既打成一片又相对独立,附录中三篇记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信仰者的传记尤为精粹,它们貌似互不相干,本质上却与整部作品浑然一体,密切呼应,令人叫绝。
《玻璃球游戏》由张佩芬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