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利西斯 豆瓣
8.1 (30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译者: 文洁若 / 萧乾 译林出版社 2005 - 8
《尤利西斯》被誉为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作者乔伊斯一反传统的写作方法,使用极为怪诞的手法,展现发生在都柏林一天十八小时中的种种事情,每一小时写一章,最后一章描写女主人公的性心理,整章只有前后两个标点符号,堪称文学一绝。加以这部作品是否属淫书的争论,在西方曾两上法庭,解禁后其影响更大。2000年英美一些重要媒体,一致将《尤利西斯》列为20世纪世界最富影响的名著之一。
心是孤独的猎手 豆瓣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8.7 (20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森·麦卡勒斯 译者: 陈笑黎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9
《心是孤独的猎手》作者麦卡勒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一举成名的作品和最具震撼力的代表作,居“现代文库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第17位,曾被评为百部最佳同性恋小说之一。 书中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麦卡勒斯以她独特的手法写的美国南方小镇,写八月漫长沉闷的下午,写午夜的咖啡馆里喝着冰啤酒徘徊于孤独的人们,写黑人对于自由的隐忍与矛盾的苦痛,写那些期望于改革的人,疯狂绝望却又依然坚定地向前走的决心……这是一个孤独到极至的故事,在那些灰暗的天空底下,那个温和的聋哑人用他的孤独预示了美国这样一个狂乱年代的变更。没有人能摆脱掉孤独的影子,至死方休。   主旨凸显的是麦卡勒斯式的主题: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绝望的孤独与其说是原罪,不如说是原罪的原罪。
新选组血风录 豆瓣
8.4 (34 个评分) 作者: [日] 司马辽太郎 译者: 张博 重庆出版社 2010 - 6
《新选组血风录》讲述幕末,来自西半球的黑船叩响了闭锁的国门,日本迎来了动荡的时代:幕府和诸藩的矛盾浮出水面,佐幕派和保皇党的斗争日趋白热化。值此多事之秋,天下有识之士和各路野心家纷纷聚集京都,一心借此乱世扬名立万。此际,一支来自江户的乡士浪人团在因缘际会之下进京,并一跃担任起京都守护的重责,由此,一个个充满着血雨腥风的传说开始了……
精灵标本 豆瓣
L'herbier des fées
作者: [法] 本杰明·拉贡贝 / [法] 塞巴斯蒂安·佩雷斯 译者: 陈思潇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7 - 1
《精灵标本》是上世纪一名杰出的俄罗斯植物学家的私人日记。作为拉斯普京神秘科学研究所的成员,他奉命寻找长生不老灵药,来到了拥有纷繁药草和诸多传说的布劳赛良德森林。他在森林中的奇妙发现将颠覆自己的一生……这本书融奇花异草、报刊书信和妖精仙灵于一体,将您带入神秘奇诡的魔幻世界。
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 豆瓣
The Infernal Desire Machines of Doctor Hoffman
8.7 (18 个评分) 作者: [英] 安吉拉·卡特 译者: 叶肖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2
《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描绘出欲望所催生出的种种暴虐形象,也为自己贴上了“英国战后小说”的大标签。这部小说出版于1972年,是卡特的第六部小说。今时今日,给卡特带来名望的是她重写的一系列经典童话故事,以及她生前创作的最后两部长篇作品,《马戏团之夜》(1984)和《明智的孩子》(1991)。这两部小说中,卡特对两个人物的描写,马戏团中的空中飞人和音乐厅中颇善于惺惺作态的小明星,为她赢得了满堂彩。然而,可以这样说,《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才是卡特留下的真正经典,却也是未得到应有评价的经典。在今天这个虚拟时代,回过头去再看看小说中异彩纷呈、技艺精湛的形象表演,方才体会到,这是一部走在了时代前头的作品。
小说将三部不同的机械,爱情、叙事、社会结构完全拆解,再把所有零件组装到一起,在一瞬间同时完成了对三者的解析。小说中,我们读到了幻想,读到了散发着颓废气息的绚烂,也读到了拼贴和戏仿,什么科幻、惊悚、后现代、流浪、寻根文学、历险故事、色情文学,外加种种政治和社会理论,统统一锅烩。无论就小说形式,还是就其语气和技巧而言,《霍夫曼博士的魔鬼欲望机器》都是一次飞跃,其意义之重大,只怕作者本人也是始料未及。
浪漫到令人眩晕,优美到敌我难分,同时又不乏严谨缜密的哲学沉思,精巧之程度超出想象。这部小说既是“挑战死神的双人爱情筋斗”的信徒,同时又是它的仇寇,正因如此,方才永恒。时至今日,虚拟时代正崭露头角,转过头去,再看安吉拉•卡特四十年前已预见到的“瞬间王国”,小说更展现出与当今世界无比密切的关联。
——阿里•史密斯(苏格兰女作家)
泰坦星的海妖 豆瓣
作者: 馮內果 译者: 張佩傑 麥田 2007
溫斯頓‧奈爾斯‧倫法德承著他的太空船進入漏斗狀時間地區後,就以波動的方式存在,直到被地球或其他星球攔截為止,所以他每隔五十九天,就會在地球的羅德島新港市顯形一小時。
穿梭時空的倫法德因此能通曉過去、預知未來,他預告馬拉吉‧坎斯坦特這個世上最富有的人,即將和倫法德的太太共同前往火星;他還知道有個從特拉法馬鐸星來的機器人,在泰坦星上為了一個修理太空船零件等待整整兩千年,只為了傳達一個訊息……
但倫法德不知道的是,到底誰設計了這荒唐命運的劇本?
而依據安排踏上時空旅程的坎斯坦特,又有什麼在終點等著他?
謎底,就在特拉法馬鐸星人手上那封信裡……
馮內果用令人驚異的想像力在這場星際迷霧裡掀起的波瀾,就像傳說中海妖的歌聲,迷惑了還在無垠太空裡航行的我們,投身一探存在的究竟。
乞力马扎罗的雪 豆瓣
8.4 (4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欧内斯特·海明威 译者: 汤永宽 / 陈良廷 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海明威是一百年来所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最受我国广大学者推崇和广大读者喜爱的一位。他的《老人与海》为广大教师推荐给学生,成为经久不衰的畅销书。
但是海明威最早成名是靠他的开创一代文风的短篇小说。他以陈述句为主,以精确的描写和简短的对白给读者以直接生动的印象。可以说,自此以后,世界许多现当代作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他的影响。
本书精选他最有名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如《乞力马扎罗的雪》,《大双心河》,《杀手》等,从中可以窥见海明威创作风格的全豹。译文全部经过认真校订,力求在内容形式上更加贴近原作。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豆瓣
Metaphors We Live By
9.1 (63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治·莱考夫 / [美] 马克· 约翰逊 译者: 何文忠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 4
本书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乃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该书完全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狭隘看法,国内外但凡论及隐喻、认知的论文和专著,无不以此为经典。
在我所看到的众多关于隐喻主题的讨论中,本书是最具有原创性和最有价值的。
—— James D. McCawley(著名语言学家)
有趣而又引人深思……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每一页上所展示的,关于隐喻,最重要的是去体验它——这本书需要读者去体验,而不是去阅读。当读者和作者双方的概念结构同样在经验中得到反映时,这些观点才会发扬光大。这种人类的一切交流所共有的特性,通过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艺术洞察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强化,从而产生了一本论述重大人类主题的伟大图书。
——John M. Lawler,《语言学》
通过丰富的例证和清楚的分析,莱考夫和约翰逊迫使我们关注隐喻与概念范畴这一对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彼此完全孤立的学科之间成功合作的实例。
—— Robbert Greene,《当代语言说明》
魔鬼的迷魂汤 豆瓣
作者: [德] E·T·A·霍夫曼 译者: 张荣昌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 1
诗人海涅曾高度评价过这部杰作,认为“在《迷魂汤》中,包含着人的
才智所能想象出来的最可怕和最叫人胆战心惊的东西”。
柠檬 豆瓣
檸檬
8.7 (16 个评分) 作者: [日]梶井基次郎 译者: 李旭 / 曾鸿燕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2 - 5
本书为梶井基次郎生前作品二十篇的结集,以私小说、心境小说为主,内容都近似散文诗,擅长以象征的手法及病态的幻想构织出病者忧郁的世界及理想。包括作者的代表作《柠檬》、《泥泞》、《路上》、《雪后》等。行文优美流畅,凝结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淡淡忧郁,如和风细雨般沁入人心。
恶童日记 豆瓣
Le grand cahier
8.7 (74 个评分) 作者: [匈牙利] 雅歌塔·克里斯多夫 译者: 简伊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1
一座被外国军队占领的城市,由于粮食短缺,人民生活艰难困苦,一位年轻妇女只好带着双胞胎儿子们投靠住在乡间的母亲。这位“外婆”不仅不识字、骯脏、吝啬、凶恶,甚至是一名凶手。两兄弟在艰困的环境中成长,为了让自己变得坚强,两人每日以互相打骂对方、绝食等各种方式锻炼生存本领。他们将每天发生的事情仔细记载在一本大笔记本中。随着日记一页页被翻开,一场冷酷的梦魇式寓言也逐步呈现。
死屋手记 豆瓣
Записки из Мёртвого дома
9.4 (31 个评分) 作者: [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曾宪溥 / 王健夫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5
《死屋手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期发表的一部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作品,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在《死屋手记》中以冷静、客观的笔调记述了他在苦役期间的见闻。全书由回忆、随笔、特写、故事等独立成篇的章节组成,由于结构巧妙,交织成一幅沙俄牢狱生活的鲜明图画,勾画出各种人物的独特个性。
檀香刑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8.3 (99 个评分) 作者: 莫言 作家出版社 2001 - 3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新作。在这部神品妙构的小说中,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高瞻深睿的思想,活灵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农民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
“檀香刑”是一种类似西方“桩刑”的酷刑,农民领袖不幸遭此大难。小说情节以女主人公眉娘与她的亲爹、干爹、公爹之间的恩恩怨怨,生生死死展开……
这部小说是对魔幻现实主义和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反动,更是对坊间流行的历史小说的快意叫板,全书具有民间文学那种雅俗共赏,人相传诵的生动性。作者用公然炫技的“凤头——猪肚——豹尾”的结构模式,将一个千头万绪的故事讲述得时而让人毛骨悚然,时而又让人柔情万种。
午夜凶铃 豆瓣
8.1 (48 个评分) 作者: 铃木光司 译者: 陈惠莉 南海出版公司 2003 - 1
四名少年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离奇死亡,死者面部都呈现出惊恐的神色……是什么造成这起死亡事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记者浅川开始了调查。一盘神秘的录像带,一句死亡的诅咒,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寸寸接近,死亡却步步紧逼。铃声过后,恐怖在城市里蔓延,看不见、抓不着的黑暗因子无孔不入!
2019年1月16日 已读
很流畅,很有意思的悬疑剧情,让人忍不住继续看下去。并没有贞子姐姐穿电视杀人的情节。但是井和电视之间的联系还是非常令人惊讶的
推理 日本文学
逃避自由 豆瓣
Escape from freedom
9.1 (97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里希·弗洛姆 译者: 刘林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6
《爱的艺术》作者 艾里希·弗洛姆
影响现代人精神生活最深远的社会心理学名著
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
—艾里希·弗洛姆
“极其重要且令人深思的著作!”
—《纽约先驱报》
“极为精彩地分析了当代文明社会的精神官能性病征。”
—《国家周刊》
“弗洛姆的思想值得所有关切人类处境及其未来者的高度重视。”
—《华盛顿邮报》
弗洛姆语录
自由是所有成长的基本前提。
自由虽然给人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
思想能成为……才能变为现实。
我们不能丧失现代民主所取得的任何基础成就,无论是最基本的代议制政府(即民选且对人民负责的政府),还是《权力法案》赋予每位公民的所有权利。我们也不应该伤害下述这些新的民主原则:任何人不得挨饿,社会必须对所有成员负责,任何人不得因害怕失业和饥饿而臣服于他人或失去尊严。
如果人性不能适应自由所固有的危险和责任,它就很可能转向极权主义。这是艾里希·弗洛姆在1941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里程碑式著作《逃避自由》中所探讨的主题。
《逃避自由》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极权威胁着全人类的共同命运。《逃避自由》即是弗洛姆对两次大战之后社会政治现状的诠释,也是他从心理学角度对当代社会做出的系统而强烈的批判,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思,被誉为精神分析运用在社会学的不朽名著。
弗洛姆开宗明义: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他在书中主要探索了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他提出,如果民主的兴起让某些人自由,那么与此同时,它也产生了一个个人感到孤立、无能为力的社会。
很少有一本著作像《逃避自由》这样深入地解释形成现代社会的力量、透彻地分析极权主义机制滋生的原因。也很少有心理学家像弗洛姆这样热烈地谈论自由的价值、社会的塑造、民主政治的真义,以及个体发自内心的爱。他努力教导人如何自由而不致孤独、自爱而不自私、理智判断而不找合理化借口、拥有信仰而不迷信于神学。
安迪·沃霍尔的哲学 豆瓣
The philosophy of Andy Warhol : from A to B and back again
7.9 (35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迪·沃霍尔 译者: 卢慈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7
《安迪·沃霍尔的哲学》堪称“波普教皇”安迪·沃霍尔的非正式自传。沃霍尔在此书中回顾了自己病态的少年晨夕,孤寂的青年时代,在纽约闯荡的岁月,初创“工厂”的奢华时光,以及他遭受枪击的创痛。英文版刊行于1975年,此后事迹自然无法呈现,但沃霍尔的人生精华已然浓缩于此。
同时,这又一部拼贴而成的波普语录。爱,性,工作,艺术,名气,头衔,时间,死亡,美,成功……举凡时尚都市生活的各式困惑,此书都备有现成的骇世箴言任君挑选——中译本甚至做足工夫,将凡具警策潜力的句子都以加重的字体予以强调,并配上英文,免去摘引者核对原文的劳顿。
三十余年过去,安迪·沃霍尔的波普呓语读来依旧新鲜时尚,或许,沃霍尔就是时尚本身。
你的剧本逊毙了! 豆瓣
Your Screenplay Sucks !
作者: [美]威廉·M·埃克斯 / William M. Akers 译者: 周舟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7
好莱坞资深剧本顾问的强力吐槽
☆ 编剧们修改作品的剧本医生,审稿人选取作品的剧本顾问
☆ 好莱坞罕见的圆熟手段+深刻见解+真诚态度三合一
☆ 浸淫编剧界日久而得的智慧令人大开眼界又忍俊不禁
☆ 比剧本还有趣,比电影还好看
☆ 做好准备,在作者狡猾得意的微笑中大呼过瘾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剧本写作指导书籍,作者融写作课教程之学院派精神与剧本写作之编剧实战经验于一炉,预设了与读者进行对话的情境,列举包括作者本人作品在内的大量剧本实例,将好莱坞剧本的写作诀窍娓娓道来。从故事本身的构思、人物、场景、结构等元素的营造,到写作过程中格式、设备、改写习惯等要素的罗列,再到卖出剧本时电影业的惯例、习性、“内幕”等特点的大揭露……100个常见问题,作者均给予解答,涵盖编剧流程方方面面,形式内容,悉皆具备,旨在助各路编剧打造完美剧本,为菜鸟新手答疑解惑,为迷途老马指点迷津。本书语言平实又犀利,其机智与反讽令人忍俊不禁,尽显作者的生猛与老辣。
...................
※名人推荐※
有句老话说:那些做不成什么事的人才会去教书。威廉·M·埃克斯显然是个反证。他既是优秀的作家又是难得的良师——在我看来,这种复合型人才就像能跑能跳能吃能拉的弹簧木马一样稀世罕见。众多编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学会,恨不得你一辈子都别知道的业内真经,《你的剧本逊毙了!》居然就对你倾囊相授。最难得的是以极其简洁易懂的语言写就,绝不云山雾罩故弄玄虚。凭什么你就能得来全不费工夫,你小子真够走运!读这本书就像上了一堂令人终身受益的电影专业课,主讲人既有发现的智慧、理解的天赋,还有分享的慷慨——他是一个天生讲故事的人,轻松自在娓娓道来却能循循善诱引人入胜。如果马克·吐温写剧本的话,我想他笔下的剧本指导书应该也就是这样了。
——乔恩·阿米尔(Jon Amiel),《都铎王朝》、《偷天陷阱》导演
如果你需要充满赞扬、鼓励,让你自我感觉良好的写作书,我建议你读《作家的心灵鸡汤》,如果你需要一个家伙迎面狠狠一拳让你彻底清醒,再对你和盘托出为好莱坞写剧本的那些赤裸裸、脏兮兮的真实,那就读这本《你的剧本逊毙了!》。
——琳达·麦卡洛(Linda McCullough),芝加哥哥伦比亚大学
这本关于剧本写作的书,本身就像一个好剧本,充满了上佳的故事、范例、建议,令我不忍释卷。
——汤姆·舒尔曼(Tom Schulman),《死亡诗社》编剧(获奥斯卡最佳编剧)
这本书宛如一位周到体贴的向导,帮助你摆脱形式的困扰,于创作的死胡同中觅到一条出路。
——约翰·雷夸(John Requa),《我爱你莫里斯》编剧
它是一本高水平的食谱,遵照它就能避免很多年轻或缺乏经验的编剧常犯的错误……它是一座照亮‘剧本黑夜’的灯塔,而光,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
——本尼迪克特·菲茨杰拉德(Benedict Fitzgerald), 《好血统 》《耶稣受难记》编剧
不针对个人,只就事论事,你的剧本确实很烂,几乎所有剧本在锤炼成形之前都很烂。威廉·M·埃克斯的这本书是出色的向导,带领初次试笔的编剧躲开陷阱和常见错误。他的建议诚实而简单,却可以让你的剧本不那么烂——只要你愿意向着这个目标去努力。
——拉里·卡拉斯泽斯基(Larry Karaszewski),《1408幻影凶间》《艾德·伍德》《性书大亨》《月亮上的人》编剧
威廉·埃克斯用坦率直接、实事求是的方式告诉你怎么写、怎么改你的剧本。没有任何废话,直接杀向你所犯的错误,再简单明了地告诉你怎样去修改。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马修·特里(Matthew Terry),编剧、教师、www.hollywoodlistales.com网站专栏作家
论及剧本写作的书林林总总,威廉·M·埃克斯的《你的剧本逊毙了!》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提出的这100种方法所涉甚广,从灵感到步骤再到最细致的实践,却都非常实用。不管你的书架上已经拥有了哪些关于编剧技艺的书,这一本绝对应该成为它们中的一员。
——罗伯特·奥伦·巴特勒(Robert Olen Bulter),普利策奖得主,《从你梦想之处出发》(From Where You Dream)作者
我发现你所说的话正是我一直对我认识的编剧们所说的话。当然,它也提供给我非常有益的提醒,在写剧本的时候虽然很多道理我都知道,但有时还是会忘了付诸实施。加之全书态度直截明了,例子合理有力。一个字:赞!
——格瑞格·比曼(Greg Beeman),《超人前传》执行制片人
威廉的书是编剧新手的必备宝典。当然它不仅能帮助初学者写出更好更有商业价值的剧本,让他们笔下的作品更有可能引起电影制片人(和为他们挑选剧本的专业人员)的兴趣;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成熟编剧,也能从这本谆谆教诲却盎然有趣的书中收获众多有所助益的小贴士。
——彼得·海勒(Peter Heller), 洛约拉马利蒙特大学
就像一本为作者之旅撰写的神奇旅游手册。目光如炬,时刻警醒你不要踏入剧本写作的雷区。
——凯文·韦德(Kevin Wade),《第六感生死缘》编剧
伟大的剧本写作书始于也终于威廉·M·埃克斯的《你的剧本逊毙了!》。它不仅充满剧本写作的海量信息,还具有异乎寻常的阅读乐趣。我读这本书的过程都是边学边笑,这是严肃的编剧的必备书。
——凯莱·贝克(Kelley Baker),《愤怒的电影人生存指导手册》(The Angry Filmmaker Survival Guide)作者
威廉·M·埃克斯博学多才,他是大制片厂的编剧,是独立制作的编剧、导演,而且还是对学生满怀关心、洞察深刻的好老师。他谙熟修改剧本的所有方法、诀窍,都慷慨地写在这本书里!每个面对‘剧本黑夜’的作者都不可缺少的宝书。
——布莱克·斯奈德(Blake Snyder),《救猫咪!》(Save the Cat!)、《救猫咪Ⅱ》(Save the Cat!Goes to the Movie)作者
这书提供了很实际的解决剧本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演员也要看,这样才能辨别你接下的是否是一部烂戏,毕竟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此次能碰到好剧本。
—— 彭浩翔,《志明与春娇》《撒娇女人最好命》导演
八月炮火 豆瓣
The Guns of August
8.6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巴巴拉·塔奇曼 译者: 张岱云等 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8
精彩无比的一战经典之作,普利策奖委员会也为之“绕道”颁奖。
作者巴巴拉·塔奇曼被誉为“历史学者中的艺术家”,她的写作,令人沉浸、着迷。
是什么让世界踏进这场“不可能”发生的战争?肯尼迪总统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化解美苏危机。
【编辑推荐】
★ 普利策奖获奖经典作品,以精彩笔法展现帝国时代的终结战“一战”是如何开启并迅速陷入僵局,叩问是什么让帝王、政客和将领踏进这场“不可能”发生的战争,影响冷战高潮时期美、英等国决策者,对当今世界同样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 以充满悬疑感的叙事手法和极富文学性的笔触还原历史场景,真正让人身临其境;深入挖掘信件、电报、日记甚至情书等资料,带读者走入时人内心,用极为人性的笔法刻画了一个个充满缺陷的决策者。
★ 威廉·夏伊勒、费正清、肯尼迪总统,《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纽约客》、《卫报》等盛赞推荐,普利策奖得主、著名历史学者罗伯特·马西专文导读。
★ 精选42幅一战关键人物和战时场景的珍贵照片;全新绘制10幅关键战役的作战地图。
★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29)——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名家推荐】
当代最佳书籍之一……全书从头到尾都吸引着我。
——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作者
《八月炮火》推出后立即洛阳纸贵,空前成功,书评争相推介,口碑迅速传开,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一睹为快。肯尼迪总统特别订了一本送给当时的英国首相麦克米伦,他的阅读心得是:当代政治家必须尽可能避免陷入1914年8月大战的陷阱。普利策奖捐款人已立下规章禁止颁发历史类奖项给主题与美国无关的著作,但是委员会还是找到名目,颁给作者塔奇曼“非虚构类奖”。《八月炮火》让作者一举成名,她的作品深入人心且文笔流畅优雅,但是大部分的读者只需要知道这本新书的作者是“巴巴拉·塔奇曼”这块金字招牌。
——罗伯特·马西,历史学者,凭《彼得大帝》获普利策奖
大约在十多年前,我看到了巴巴拉·塔奇曼的著作《八月炮火》,初翻几页,就深深被作者气势恢宏却又细致入微的写作方法吸引住了。……她讲究遣词用句,既要文字言之成理,又要读者读之有味;她极注重营造气氛,让读者身临其境。她的书,潇洒精彩,干净利落,没有赘语,如同卡拉瓦乔式的洞察细腻和落笔精准,也有卡拉瓦乔的不拘一格。……
当下中国出版界,各类粗制滥造的历史读物比比皆是,生动严谨的良心作品却是凤毛麟角,塔奇曼的著作,为那些热衷“编写”历史的作者提供了最好的借鉴。
——姜鸣,历史学者
在大战(一战)爆发前夕,欧洲国家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金融家与企业主,都没有意识到他们与即将爆发的巨大危机只有一尺之隔,他们对于政治领袖与军事谋略家加诸于自己的战争浩劫风险浑然不觉。
《八月炮火》一书点出了许多让人深思的历史吊诡与荒谬。一批深谙治国之术与权力均衡游戏的统治精英,他们机关算尽,最后却无法避免让自己成为历史悲剧中的主角;他们精心布置的军事盟约与政治承诺,最后却成为冲突升高过程中的重力加速器。
—— 朱云汉,“中研院”院士,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美国政治学会理事
巴巴拉·塔奇曼的历史是自立的,根本用不着任何理论支持。它就是让读者着迷了,它让他们得以如此接近过去的历史,这接近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费正清,美国著名历史学者、汉学家
只要具有足够的艺术性,专业历史题材作品也可以达到文学的高度。这部著作极佳地阐释了这一点。
——《纽约时报》
一部精彩的军事史,她笔下的一战首月,其精彩程度正如丘吉尔所说,“戏剧也无法企及”。
——《新闻周刊》
比小说更具戏剧性……高超的叙述,精妙的结构,优雅的文笔,从始至终都保持极佳的节奏。
——《芝加哥论坛报》
【内容简介】
一战终结了历史意义上的19世纪,标志着现代世界的开端。作为历史的转折点,“这个可怕8月的僵局,决定了其后战争的进程和达成和平的条件,并推动后来两次大战间情势的演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但在大战爆发前夕,欧洲绝大多数政客、知识分子与企业主都没有意识到他们与即将爆发的巨大危机只有一尺之隔。
在这部普利策奖经典著作中,巴巴拉·塔奇曼透过生动的历史场景还原、丰富的细节勾勒以及坚实的史料支撑,精彩地展现了1914年8月期间危机的形成、爆发以及大战初期的战役,叩问了是什么让帝王、政客和将领踏进一场无人希望发生,且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可能会发生的世界大战。本书面世后不久即发生了几乎引发核战争的“古巴导弹危机”,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正是从本书中汲取了历史教训,使美苏和平化解了危机。这些历史教训对当今世界仍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巴巴拉·塔奇曼以高超的叙事手法,带读者走入时人时事,忘记已知结局,使故事悬念感十足。她对人物的刻画尤其传神,且能冷静地跳过道德判断,避免苛责,用极为人性的笔法描述了一个个充满缺陷的人如何将世界引向希腊悲剧般的结局。
哲学·科学·常识 豆瓣 Goodreads
8.7 (64 个评分) 作者: 陈嘉映 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2018 - 3
【内容简介】
《哲学•科学•常识》是陈嘉映的代表作,这本书既是对历史上人类求知之路的回顾,也是对人之本、知识之本的追问。
人类之所以不懈探求这个世界的究竟,正是因为我们相信,世界的答案是存在的。但是在求知之路上,我们又时常迷失,冒出“为什么要学这个?”之类的怀疑。难道果真如老子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人们在科学或者人文的道路上探索,有时竟恍然不知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在深入,还是在背离。
人类解释世界的努力,前有神话、巫术,后有哲学、科学。排除了千难万险,才抵达日心说、牛顿力学、进化论、量子物理,才使得科学成为“真理”的代言者。一方面人们常常反思,科学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功?人们经历着同样的世界,为什么只有欧洲产生了科学?另一方面,我们也为科学之成功付出了代价:用科学来逼近“真理”,却将人的心灵排除出真理的领域之外。用数学和实验思维树立的科学大厦里,没有人之善恶、悲喜的位置——科学果真是关于这个世界最好的答案吗?
《哲学•科学•常识》是陈嘉映站在人类认知发展前端的一次回望:请循其本,我们对真理的探求,究竟是要探索未知的领域,取得从前不为人知的发现?还是要理解我们存在于其中的世界,在纷繁的人世间消解困惑,更好地生活?

【编辑推荐】
1. 此次《哲学•科学•常识》新版,由陈老师重新构思最后一章,全新校读,重磅回归!《哲学•科学•常识》初版于2005年,是让陈嘉映走入大众智识读者视野的开创之作。出版十余年来,好评不断。
2. 这本书主题虽是科学哲学,但却是陈嘉映对于人类知识的“科学与人文之争”、“理论和现实之争”给出的回答。对于一代青年读者来说,《科学•哲学•常识》是他们世界观和学习生涯的一本指路之书。
3. 用深刻的思维和广博的学识,讲平白、中肯的哲理,点中普通智识读者的迷津。科学就代表着真理吗?为什么人们学得越多,却越不能理解这个世界?哲学在现代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陈嘉映观照的问题,很多是我们在求知之路上自然困惑的。
4. 《哲学•科学•常识》也是一本亲民的科学哲学入门书。“科学哲学”是对科学思维和逻辑的批判性思考,在科学进步的今天尤其重要。什么样的科学概念,才有颠覆观念、引发变革的力量?引力波、暗物质“在理论上存在”和“在现实中存在”有什么不同? ……这都是本书十分关切的话题。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豆瓣
8.5 (10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安德烈·艾席蒙 译者: 权景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2 - 8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内容简介:这个世界再无秘密,爱上你,就是我唯一的秘密,而我只愿与你分享。怎么样的渴望,能如此灼烧灵魂;怎么样的思念,能刺痛每一根神经末稍,想要靠近,不敢靠近;想要推开,不舍推开;当猛烈的火焰包裹住两人,这世上,只剩彼此搏搏狂跳的心。我喃喃向你说: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意大利里维埃拉这年的夏天,比过往十五年还要炫目。突如其来又猛烈的爱,彷佛林中奔出的兽,攫住少年与那人的身与心。关系的暧昧、情欲的流动、对彼此的着迷、犹疑、试探,在焦躁不安的夏日里形成一股令人恐惧却又执着不放的暗流。从两人灵魂深处萌发出来的,是一段仅仅为时六周的爱情故事,以及为一生留下印记的经验,因为他们在里维埃拉与罗马闷热夜晚里发现的,是此生恐怕再也无法寻得的东西:完全的亲密关系。
这是本美丽与智慧兼具的书,分毫不差地以既轻盈又凝缩的谨慎,写作其戏剧场面每一刻的精确真实。《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将巧妙地立足于书架上介于詹姆斯•鲍德温《乔凡尼的房间》(Giovanni’s Room)与爱德蒙•怀特《男孩故事》(A Boy’s Own Story)之间的位置。这也是一本绝佳的小说,描述地中海夏日感官的光芒,与充满欲望的日日夜夜。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