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bula - 标记
叔本华美学随笔 豆瓣
9.5 (8 个评分) 作者: [德] 阿图尔·叔本华 译者: 韦启昌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1
《叔本华美学随笔》从《叔本华全集》的卷二、卷五中选取了12篇文章,这些文章独立成篇,讨论的话题有阅读、思考、写作、批评、语言学习、文体、音乐、大自然的美和死亡等。叔本华以准确的判断力、深邃的思考、质朴无华的文笔、言之有物诚实自然的风格,阐述了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2020年10月27日 想读
谈美 豆瓣
有2013年3月北平第7次印本
9.1 (27 个评分) 作者: 朱光潜 中华书局 2010 - 8
《跟大师学国学:谈美》是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朱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朱自清语)。全书最后呼吁人们“慢慢走,欣赏啊”,认为“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书后收录朱先生的《近代实验美学》一文,供读者朋友参考。
2020年10月27日 想读
学术写作指南 豆瓣
Air & Light & Time & Space: How Successful Academics Write
作者: [美]海伦·索德 译者: 韵竹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8
◆借鉴各领域学者的成功经验
◆规划理想的学术写作生涯
···
【内容简介】
海伦· 索德对全球100位杰出学者进行了深度访谈,发现这些学者的成功都基于卓有成效的四大“基础习惯”,涉及行为、手艺、社会和情绪。本书通过揭示使这些学者成为优秀作家的习性、仪式和实践,提供一系列有效的实战策略,帮助学术写作者培养自己独特的“基础习惯”:
行为习惯——找到写作节奏 克服拖延症
手艺习惯——掌握学术规范 增进写作技巧
社会习惯——学会同行协作 排除沟通障碍
情绪习惯——获得写作乐趣 应对智识风险
···
【媒体及名人推荐】
你一定要阅读此书,它让你情不自禁地尝试学术写作。
——⸺布赖恩•博伊德(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授)
·
索德的方法打破旧有常规,令人耳目一新,为百般挣扎的学者们提供了巧妙的、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 高等教育纪事报》
·
与那些闲懒的意见相左,海伦·斯沃德欣然揭示,学者的文章并非一定乏善可陈、僵硬呆板、臃肿不堪、枯燥乏味、夸夸其谈、冗长重复。透过精辟的分析和轻松的访谈,她完美地印证了论文写作实不必如此,而她自己的文章就是最好的证明。
——史蒂芬·平克(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
既是关于如何写作的手册,也是严谨的研究。熔趣闻逸事、文人掌故、隽语佳句于一炉。从作家的视角照亮了学术写作之路,揭示了使得学者成为作家的习性、仪式和实践。
——《图书馆杂志》
···
【编辑推荐】
◆ 本书作者海伦·索德不仅在奥克兰大学从事写作方面的研究,还在全球17个国家的60多所大学中开设写作研习班,向数千名高校师生传授写作技艺,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实战经验。
◆在写作本书之前,索德邀请1223名院系教师、博士研究生、独立学者参加匿名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这让索德深谙学术写作中面临的各种困境,也让她的100次深度访谈和本书的建议极具针对性。
◆如果您正为写论文而备受折磨,或对未知的学术生涯感到恐慌,阅读本书或许会令您感到愉悦,并重拾对学术写作和学术生涯的期待和信心。在丰硕的成果背后,这些成功学者也曾历经艰辛,同时也体会到了不为人知的喜悦。
2020年10月24日 想读
跨课程论文写作 豆瓣
作者: 胡布赫 2008 - 9
《跨课程论文写作(第5版)》作者为美国高校写作中心主任,常年从事指导本科与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工作,具有丰富的论文写作指导经验。《跨课程论文写作(第5版)》介绍并提供当前英文论文写作较新也较全的四种格式MLA,CME,APA,CSE,并且为使用者提供了最新的使用和引用电子文档的英文格式,以及英文写作具体有用的建议,包括论文写作前的准备工作,尤其是批判性阅读与做笔记,具体格式的选择等,具有相当的实用性。
2020年10月24日 想读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写作指南 豆瓣
Thesis Writer's Guide: Making an Argument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作者: 迈克尔·E.查普曼 (Michael E. Chapman) 译者: 桑凯丽 (Kelley M. Swanberg)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写作指南(汉英对照)》是关于投稿于国际期刊的学术论文写作指南,可以帮助初级写作者以及有经验的研究者更有效地展现其科研成果;也是在校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撰写和发表毕业论文或者申请国际大学需要的论文写作指南。全书包括提出问题、寻找线索、搜集资料、明确论点、正式写作到文本编辑等学术论文从构思成文到出版或发表的各个环节,逻辑清晰,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并附有大量生动的案例。
2020年10月24日 想读
学位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豆瓣
作者: 肖东发 / 李武 2009 - 4
《学位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内容为:这是一本实用的学位论文写作指导手册,从实践的角度给大学生和研究生提供了许多建议和技巧。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学位论文的基本知识。第二章针对如何确定选题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强调创新性是好选题的重要标准。第三章从图书馆员的角度,来帮助你学会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源,特别强调利用网络技术快捷地获取与研究主题相关的资料。第四章是如何选择研究方法的简要指南。第五章从格式、书写以及参考文献著录规范等方面着手指导你如何撰写学位论文。最后附上部分重要的有关学术规范的文档。
2020年10月24日 想读
芝加哥大学论文写作指南(第8版) 豆瓣
Manual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Chicago Style for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
作者: [美] 凯特·L·杜拉宾 译者: 雷蕾 新华出版社 2015 - 9
本书是作者集数十年论文写作方法和格式规范的研究经验写成,全新的第八版,又由领域顶级专家《研究是一门艺术》的三位作者花费数年联合修订完成,融入全球最新的论文写作方法和最标准的格式规范,也已成为全美论文写作指导书中的经典,是全美乃至全球学生和研究者写作各类论文的入门指导书和必备参考书。杜拉宾体例,已成为全球社科类论文和研究著作标准的论文写作体例之一。
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涵盖了研究和写作的过程,对如何提出研究问题,深入挖掘问题,如何寻找文献、规划论证、设计初稿、草拟论文,如何用表格、图形呈现论据,如何修订草稿等都给出了比较详细的建议。第二部分对论文写作中常用的引文格式作者-年格式、注释-参考文献格式,以及引证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都给予了全面系统的讲解,并提供了大量经典用例。第三部分阐述了芝加哥格式的编辑体例,对论文写作中常见的体例问题,如拼写、复数、所有格、标点符号、引文、图表、引注、参考文献的格式规范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提供了丰富的例证。
2020年10月24日 想读
一九四零年以来的艺术 豆瓣
作者: [美] 乔纳森·费恩伯格 译者: 王春辰 / 丁亚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10
一九四零年以来的艺术:艺术生存的策略,ISBN:9787300075280,作者:(美)乔纳森、费恩伯格 著;王春辰、丁亚雷 译
2020年10月23日 想读
现代艺术史 豆瓣
History of Modern Art, Six Edition
10.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H. H. 阿纳森 / [美] 伊丽莎白·C. 曼斯菲尔德 译者: 钱志坚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8
艺术史领域重量级经典,现代艺术百科全书式著作
欧美高校50年来标准教科书,了解现代艺术入门必读
40多年5次重新修订与时俱进,国内首度正版足本引进
🧾编辑推荐
📓现代艺术史领域重量级经典,50年来一直是欧美高校课程标准教科书,了解现代艺术入门必读
本书初版完成于1968年,是著名艺术史家H. H. 阿纳森的代表作,一经推出即深受欢迎,畅销欧美五十余年。本书也是“现代艺术”史学领域著书立传开创性尝试,其开拓性书写为无数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出版50余年,本书一直是欧美高校现代艺术史课程的标准教科书、资料书、工具书,深受广大师生好评。半个世纪以来,一代代学子对于现代艺术的起因、发展的认识,对现代艺术精神的理解,无不得益于这部著作。艺术领域里的各路人士,从艺术家、艺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高校教授,到博物馆、画廊和非营利文化机构工作人员、收藏家和艺术投资人等,都从中受益匪浅。
📓现代艺术百科全书式著作,清晰完备梳理艺术史发展和变化脉络
本书以艺术的历史发展为主线,时间为串联线索,聚焦自19世纪中叶以来至今的西方视觉艺术,详尽地讨论了现代艺术史上重要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潮流,涵盖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兼顾社会、政治、科技、文化和思想的变迁对于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书里将阐述落实到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上,与此同时细致的形式分析往往与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历史语境密切关联,兼及对图像、符号、心理分析的恰当融汇,帮助读者一步步认识和理解作品。
📓40多年历经5次重新修订,与时俱进紧跟艺术史研究全新方向
成书半世纪以来,本书历经多次修订,恰当及时地反映着现代艺术史研究在方法和涵盖范围上的变化。第六版由经验丰富的艺术史家伊丽莎白·C.曼斯菲尔德教授主持,逐章、全面修订,在研究方法上兼容并包,在内容上延续到了21世纪初全球当代艺术创作的状况。
在经典研究之外,社会艺术史、后殖民主义研究、批判理论到女权主义、视觉文化研究、全球艺术史等当代议题,都在本书中有所涉及和讨论。
📓国内首度正版、足本引进,80万字译稿精心打磨近10年
这部著作早先的中文译本《西方现代艺术史》曾于1986年出版(以原书第二版为底本),当时正是中国现代主义艺术蓬勃兴盛的时期,渴望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们,几乎人手一册。几代人对现代艺术的持续热情,对现代和当代艺术在中国数十年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产生了无法忽视和估量的影响。
时隔三十余年,此次恢复原名《现代艺术史》,首度正版、足本引进,回应一代读者的期盼!我们以2010年的原书第六版为底本,邀请曾在1980年代参与翻译的钱志坚教授再度悉心迻译,精心打磨译稿近十年,将焕然一新的《现代艺术史》带到中文世界。
📓精装图文并茂,超过1200幅高清图片专业调色,尽力还原作品本真
全新极简风格封面,在装帧上贴合极少主义和光效-视幻觉的现代主义风格,硬精装膜银卡印刷。与上一版相比,第六次插图修订版新增图片200余幅,全书收录精美图片超过1200幅。内文排版参照原版随文附图,讲到哪里作品高清图就到哪里,符合读图时代读者习惯。每幅图经过专业调色、替换,高质量印刷,尽力还原作品本色。
🧾内容简介
《现代艺术史》是一部经典的艺术断代史著作,聚焦于19世纪中叶以来现代艺术史的历史及其在当代艺术中的回响。本书以时间为串联线索,以艺术运动、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为内容支柱,以绘画、雕塑、建筑和摄影为核心类型,清晰地梳理了现代视觉艺术史的发展和变化脉络。本书英文原版自1968年初次出版以来,历经多位专家数次修订,一直是美国高校有关现代艺术史课程的首推教材。
《现代艺术史》第六版由经验丰富的艺术史家、作家伊丽莎白·C. 曼斯菲尔德主持了全面修订,不仅逐章更新了史料信息、拓展了大量图片,在内容分析上更是注重兼容并蓄,与时并进地容纳了艺术史研究的诸多新方向。
🧾名人推荐
在过去四十多年中,H. H. 阿纳森的《现代艺术史》一直是论及“现代艺术”这一宏大而复杂主题时不可或缺的指南。经过伊丽莎白·C.曼斯菲尔德的修订和扩写,《现代艺术史》第六版对现代艺术进行了全面概述,并提供了关于21世纪的后现代主义、全球化、艺术机构等话题的令人着迷的新材料。
——艾伦·沃勒克(Alan Wallach),威廉与玛丽学院
伊丽莎白·曼斯菲尔德修订的《现代艺术史》与现代主义本身一样广泛。始于19世纪法国的现代主义,止于当代全球化,她的研究涵盖了众多媒介在内的美学发展,其范围之广令人印象深刻。我尤其佩服她如何在一个贯穿全书27章的清晰阐释框架下组织现代主义的巨大多样性。她的书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将是无价的工具。
——安德烈斯·马里奥·泽尔维农(Andrés Mario Zervigón),罗格斯大学艺术史系
阿纳森《现代艺术史》的几次修订拓宽了现代主义的整体历史语境,更加全面地探讨了现代主义在艺术中的含义及其与现代西方世界历史的关系。这个修订版包括了更多欧洲和北美艺术家,在处理艺术史的史学研究上也更加成熟。
——戴蒙·威利克(Damon Willick),洛约拉马利蒙特大学
2020年10月23日 想读
当代艺术 豆瓣
Contemporary Art: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作者: [英] 斯托拉布拉斯(Stallabrass.J.) 译者: 王端廷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 11
《当代艺术》内容简介:鲜血淋漓的玩具士兵、镀金的超市购物车,还有用乐高积木拼成的集中营,当代艺术似乎是一个如野草般自由生长和蔓延的领域,艺术家们不断地打破各种禁忌,创作出惊世骇俗的作品,在观者眼中,这些作品也许艰深晦涩引人苦苦思索,也许琐屑无聊令人大跌眼镜。然而,在惊叹之余,我们是否思考过这些问题:当代艺术是否真的绝对自由?它的“当代性”表现在哪里?政治和经济环境对当代艺术有着怎样的影响?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艺术世界又是由什么来推动运转的?读了这本小书,或许你会对当代艺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2020年10月23日 想读
现代主义艺术20讲 豆瓣
作者: 马永建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 10
马歇尔·杜尚曾经说过:“我不相信艺术。我相信艺术家。”这位20世纪最重要的反传统和反美学偶像在这里表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艺术”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任何迷信“艺术”是永恒性或者以固定不变的概念来限定“艺术”的行为都是愚蠢的。这种观念实际上也就是西方现代主义美术出现以来一切艺术变革的潜在动力。所以我们看到,现代主义艺术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在西方文化舞台上之后,就一直以一种革命的性的姿态,不断地突破传统的艺术体系和美学规范。艺术家们试图推翻原了“艺术”的定义,把各种新的观念、形式和材料纳入到艺术表达的范畴之内。
大多数人全然无法喜欢现代艺术,每一个社会阶层都十分普遍地表面了这一精神障碍。因为一般说来,人人都有循规蹈矩;现代艺术扰乱了他们的传统感和安全感。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现代艺术,它以表达主观性、紧张感和危机感而真正开始。
就像有人所说,现代艺术很快就会过时:事实上,这是它的显著特点之一。它仅“代表它的时代”,这一事实反而增加了它的价值。换言之,艺术总是现代的。
2020年10月23日 想读
现代艺术150年 豆瓣
What Are You Looking At?: 150 Years of Modern Art in the Blink of an Eye
9.2 (126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尔·贡培兹 译者: 王烁 / 王同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要掌握现代艺术的游戏规则,你需要知道些什么?——涵括近百位艺术家及其代表作,梳理二十多个现代艺术流派的渊源流变,勾勒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这一百五十年来艺术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到了今天,一件看似五岁小孩也能捣鼓出来的东西,居然会是艺术史上的旷世之作?
这是艺术吗 ?这必须是艺术!——马列维奇的黑色正方形,蒙德里安的彩色格子,杜尚的小便池… 艺术不再必须与美有关,它更多地关乎理念。那些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艺术流派,在揭开了其中的奥秘之后,实际上简单得惊人,但又绝妙乃至伟大。
如果我们还能从一百五十多年前莫奈的《日出》、梵高的《星空》中,依稀辨认出艺术“原来”的模样,那么,一百五十年后安迪·沃霍尔的金汤宝罐头、达米恩·赫斯特的腌制鲨鱼,还有翠西·艾敏乱糟糟的床,足以让我们看到艺术的其他可能。回顾现代艺术一个半世纪的反叛之路,我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变得愈发反叛、大胆、混乱。这背后,是艺术家对“何为艺术”的无尽追问,是他们对周遭世界的回应与抵抗。现代艺术的故事仍在继续,也许永远不会完成。
2020年10月23日 想读
红字 豆瓣
7.8 (33 个评分) 作者: [美] 纳撒尼尔·霍桑 译者: 苏福忠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小说以殖民地时期新英格兰生活为背景,以当时严酷的清教视为罪不可赦的一桩“通奸罪”为核心展开情节,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与这桩“罪行 ”有关的四个人物的精神世界。胸口上别着鲜红A字(Adultery——“通奸 ”一词的首字母)的赫斯特·普林经过长期赎罪而在精神上获得自新,那个耻 辱的字母竟逐渐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标志。迪梅斯戴尔牧师则长期遭受信仰和良心的折磨,终于从狂热的宗教活动家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敢于担当的男子汉。赫斯特的丈夫奇林沃思本是个皓首穷经的学者,却在复仇心理的驱动下完全丧失了人性。而“通奸”生出来的小波儿则活像个野性未驯的异教精灵。小说以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层层深入地探究了有关罪恶和人性的各种道德、哲理问题,全书以监狱和蔷薇开场,以墓地结束,充满丰富的象征意义。
本书写的是一段婚外恋情中三个主要人物的命运。少妇海丝特·白兰犯通奸罪,但是她拒绝说出她的情人是谁,于是加尔文教政教合一机关惩罚她带着红色A字示众。在受罚的过程中,她对其他不幸的人表示出深切的同情,她的许多善行逐渐使她赢得人们的尊敬。海丝特的同犯,年轻的清教徒牧师丁梅斯代尔深受良心谴责,最后鼓起勇气承认了自己的罪责,并死在海丝特的怀里,获得了道德上的自新;海丝特的丈夫则因被复仇的烈火所围困,变得如魔鬼般疯狂,在道德上完全堕落,也毁掉了自己的生活。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探讨法律上的罪恶和道义上的罪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罪恶在哪里?”、“谁是真正的罪人?”这样的道德问题。
2020年10月22日 想读
千面英雄 豆瓣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8.1 (1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约瑟夫·坎贝尔 译者: 朱侃如 金城出版社 2012 - 2
《千面英雄:奠定坎贝尔神话学理论基础的经典之作》被称为神话学大师坎贝尔的经典之作。追溯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神话系统中与英雄历险相关的故事,并从中揭示出相同的英雄原型。内容涉及人类学、考古学、生物学、文学、心理学、比较宗教学、艺术及流行文化等不同领域,由此构建起坎贝尔独树一帜 的神话学体系,并奠定了他在这一领域的历史地位,成为一代学术宗师。
坎贝尔思想的创造性,在于将人文价值与宇宙性的精神体验,注入当代科学及艺术的诠释中,此一洞见。不仅丰富了神话学的研究领域。更为人类未来开辟出更多想象的空间《千面英雄》自1949年问世以来,已启发并深刻影响了全世界的几代学人,并以多种语言在各地出版,行销数百万册。
2020年10月22日 想读
耶路撒冷三千年 豆瓣 Goodreads
Jerusalem: The Biography
7.0 (36 个评分) 作者: 西蒙·蒙蒂菲奥里 译者: 张倩红 / 马丹静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5 - 1
你会忍不住爱上这座城市,它是人类的瑰宝。而这本书值得你一读再读。 ——比尔•克林顿(美国前总统)
西蒙•蒙蒂菲奥里扎实的研究功底,栩栩如生的讲述能力,使得无论是学者还是门外汉,都将这本书视若珍宝。 ——基辛格(美国前国务卿)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2011年年度选书,基辛格视 若珍宝的经典巨作。读《耶路撒冷三千年》,了解真实的耶路撒冷,更是明白世界为何演变成今天的模样。
耶路撒冷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地,是文明冲突的战略要冲,是让世人魂牵梦绕的去处,是惑人的阴谋与虚构的网络传说和二十四小时新闻发生的地方。
西蒙•蒙蒂菲奥里依年代顺序,以三大宗教围绕“圣城”的角逐,以几大家族的兴衰更迭为主线,生动讲述了耶路撒冷的前世今生。以客观、中立的角度,透过士兵与先知、诗人与国王、农民与音乐家的生活,以及创造耶路撒冷的家族来呈现这座城市的三千年瑰丽历史,还原真实的耶路撒冷……
2020年10月22日 想读
猎巫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The Witches: Salem, 1692
6.0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斯泰西·希夫 译者: 浦雨蝶 / 梁吉 文汇出版社 2020 - 8 其它标题: 獵巫:賽勒姆1692
★ 2020人文社科联合书单年度好书 深港书评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 凤凰网读书年度推荐图书
★ 彭博社 《时代》周刊 《波士顿环球报》 《今日美国》 《华盛顿邮报》 《旧金山纪事报》年度好书
★ 北美版《叫魂》:黑暗时代的艰难摸索,鲜血浇灌的残酷真相,阴魂不散的国家记忆
★ 一段为自保而陷害彼此的失智时期,一场全民参与的歇斯底里,所有美国人的噩梦
★ 猎巫运动 史上的经典案例,直指迁延至今的厌女情绪,展现蒙昧社会中女性经历的压迫与抗争
.
1692年的冬天,在波士顿附近的小镇塞勒姆,一位牧师的外甥女开始抽搐、尖叫,随后他的女儿也陷入同样的状态:扭曲、颤抖、打滚、吐白沫……医生闻讯赶来,牧师查阅卷宗,邻家妇人占卜,都指向一桩古老的罪行:巫术。
很快,恐慌蔓延至整个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所有人都被卷入了声势浩大的猎巫运动。邻人之间互相指控,亲子之间出卖彼此,牧师、富豪、高官也难逃一劫。这场猎巫运动历时九个月,二十余人最终惨死,另有近两百人被指控为巫师。风浪平息后,塞勒姆仿佛失忆了一般,陷入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沉默。
如今,“猎巫”一词已经成为刺激美国民众神经的文化符号,每当正义缺席,塞勒姆便宛如幽灵般闪现。 1692年的塞勒姆见证了一段为自保而彼此陷害的失智时期,一场全民参与的歇斯底里。封闭的社会空间成为考验人性的试炼场,在偏见与矛盾的交织缠绕下,极端的正确最终沦为极端的错误。
.
《猎巫》是一个不可磨灭的道德寓言,是对当代塞勒姆式歇斯底里的最佳叙述。希夫清醒且富有同情心,化繁为简,雕琢了一个情节紧凑的故事,其中包含宗教、政治、民间传说以及马萨诸塞湾日常生活中的复杂纹理。这一切,都被记录在这一本恶魔般邪恶、神谕般深奥的书中。——梅根·马歇尔,普利策奖得主
《猎巫》描述的是一种我们自认为已经了解、但事实上一无所知的恐怖:在17世纪,道德恐慌撕裂了马萨诸塞的城镇……希夫讲述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她检视消息来源,注重每一个细节,展示了敏锐、干练的迷人写作风格。——希拉里·曼特尔,布克奖得主,《狼厅》作者
易怒的少女、浮夸的牧师、粗暴的法官、悲伤的父母和愤怒的邻居,一个个形象从过去的阴影中浮现出来,所有人都陷入了一个似乎没有尽头的可怕梦魇,在人群当中搜寻罪该万死的撒旦爪牙。法庭、街道、教堂、农场、酒馆、卧室,全都化为剧院,形同愤怒、焦虑、悲伤、灾难的结合之地。此书真是一项惊人的成就。——大卫·霍尔,美国历史学家,哈佛神学院教授
一个兼具法医题材和心理学的压抑惊悚故事:如同J. K. 罗琳撞上斯蒂芬·金,希夫的写作让人爱不释手。——《泰晤士报》
阴魂不散……这是几十年来第一本关于这个主题的商业非虚构作品。希夫用一种近乎小说的惊悚方式叙述了那九个月的狂躁。通过规避大量流俗理论,《猎巫》从现有作品中脱颖而出。——《纽约时报》
如同在《克利奥帕特拉》中一样,普利策传记奖得主希夫在耳熟能详的故事中找到了新鲜的角度,在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后,编织出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全景。用亨利·詹姆斯在《小说的艺术》中的说法,希夫就是一位面面俱到、一无所失的作家。——《华盛顿邮报》
2020年10月22日 想读
悉达多 豆瓣 谷歌图书
9.0 (246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 校注 丁君君 译者: 杨玉功 译 / 丁君君 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3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答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与伽摩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2020年10月22日 想读
防风林的外边 豆瓣
7.0 (22 个评分) 作者: 黄启泰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0 - 10
黄锦树、言叔夏、林燿德鼎力推崇的台湾文学经典
沉寂三十年重新面世
分裂又混合的意识,繁殖又消失的自我
心灵黑洞的探索者黄启泰
以破碎的书写呈现人类的心灵图像
.
.
编辑推荐
☆ 黄启泰被作家杨丽玲称为“心灵黑洞的探索者”,作品聚焦人类内在的感受与意识;精密的结构、分析性的语言,他的小说如同处在密林间隙中的冷静凝视,痕迹隐秘地划下心灵的横切面。
☆ 林燿德曾推荐有潜力的“新世代”作者,黄启泰即为其一,并因此在1990年出版《防风林的外边》。本次再版,增收未发表篇章,也邀请黄锦树、言叔夏导读,从“内向世代、后设小说”各种角度分析,全面呈现黄启泰的创作。
☆ 随书制作一款精美明信片,图像设计结合文字摘录,四种独家样式随机赠送,供读者使用、收藏。
.
.
内容简介:
站在防风林里,黄启泰凝视外边的风景,将内心的感受写成11篇小说,折射出性别倒错、欲望冲突、精神分裂等片段;并借由运用后设形式,以及将故事建立在主观臆想与客观现实的边境,让这些作品蕴含独特氛围。这部特殊的短篇小说集,也是一份处于濒危边缘的文本。虚构与真实互相渗透,角色与创作者彼此侵犯,一切仿佛处于危地自持的状态;但最终文本接近崩解的极限时,小说家在不可能抵达的心灵尽头,召唤出“书写”最原始的面貌。
.
.
名人推荐
☆ 黄启泰以量少质精的心理小说建立他的书写特质,性别与角色认同问题在他充满魔幻和梦呓色彩的笔调下,出现了精微的观察与描写。
——林燿德(台湾作家)
☆ 在黄启泰的早期书写里,书写的可能、表达的可能比同时代人更为激烈地扣紧了存在的可能,并且有一股向不可能逼近的强大驱力。
——黄锦树(马华文学作家)
☆ 黄启泰的小说在在僭越了那些以意义作为链结的防风林边界,越渡到文本的外边,展现了一种对写作本身的自我凝视。
——言叔夏(台湾散文家)
☆ 日愈冷锐谨静的文字语言、随意识纷乱流动的形式设计,黄启泰的小说特质,每篇痕迹辗转,均企图碰触人类心灵幽闭的一隅。
——杨丽玲(台湾作家)
2020年10月13日 想读
天真与经验之歌 豆瓣
Songs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
7.8 (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威廉·布莱克 译者: 杨苡 译林出版社 2012 - 10
本书《天真与经验之歌》收入英国十八世纪天才诗歌威廉·布莱克的代表诗篇,配以绚丽的版画,装帧精美。图文并茂。由著名学者和翻译家杨苡翻译,著名设计师朱赢椿装帧设计。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书分为“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两部分,反映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思想和创作 从孩子般的天真状态走向成人经验的苦涩历程。诗配画的形式将丰富的内容与绚丽的画面巧妙地结合起来。
布莱尔禀承了一种相当了解人性的能力,对文字和文字的音乐有一种非凡的新的意识,而且有一种臆造幻象的天赋才能。——T.S.艾略特
2020年10月9日 想读
深河 豆瓣
深い河
8.1 (41 个评分) 作者: [日] 远藤周作 译者: 林水福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5
所谓深河,即印度的圣河——恒河。
河畔,死者的尸体被焚烧,骨灰撒入河中,期望灵魂在来世复活;无数虔诚的人用混有骨灰或尸体漂流其中的河水洗漱、沐浴,祈求来世的幸福。
深河,神的爱河,无论多么丑陋的人、多么肮脏的人都不拒绝。
-------------------------------------------------------------------------------
一个前往印度的日本旅行团,成员心性各异:有一心追寻妻子转世可能性的职员,有欲将心事寄托于鸟儿的作家,也有曾在缅甸丛林历尽炼狱之苦的老兵,还有无法爱上他人的失婚女人……他们每一个人有各自的人生,有不能对他人说的秘密;他们背负着这些重担而活,他们在深河里有非净化不可的东西……
2020年10月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