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关系千万重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4
黄仁宇先生以“大历史”(Macro history)史观在国际史学界自成一家之言。在本书中,他生动地描绘了个人生涯中的逆旅屐痕,各色人物,一支生花妙笔出入古今,游刃有余。疑似没有章法,却又恍若无数大手笔的绘卷,历历如在眼前……
古今中外的重要文学作品,不外发挥以下三种关系:生死、金钱与性,达尔文、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曾予以详细分析;但是今日的局势则是这三种关系。都在进行重大的修订与转变,各种关系丛集交织,令人有无法抽身之感。本书是八十年代为我们引进大历史观点的黄仁宇傅士重新尝试的书写角度,他悠悠出入于历史的边缘和侧后,以充满魅力的写作方式为我们剖析,人世间的种种因果关系,将复杂变为明晰。
提到关系这一名词,我们就可以立即想到私人关系、家庭关系、利害关系、性关系、金钱关系、外交关系、乡土关系、人知关系、多重关系、双边关系、直接关系、微妙的关系、紧张的关系等等。这是一本随笔,出入于历史的边缘和侧后,也渗入了某些“寡人好勇,寡人好货,寡人好色”的成分;不过和作者所著其他书刊有很多接近的地方。从大历史的角度看来,今日各种关系丛集,有令人无法抽身之感。
绝版长江 豆瓣
作者: (美)凯尔 译者: 龚格格 / 张春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9
《绝版长江》拍摄的这些高清晰珍贵照片.缘于一条铁路的修建。它们分别收录在1918年5月1日和1919年9月15日,美国裕中公司向北洋政府交通部呈递的关于周襄铁路建设的可行性报告里。清末民初.无论是照片还是著述,西方人视野里对中国时有不同程度的歧视.《绝版长江》却体现了观察记录这片土地的独特眼光。通过今人所编译的这些图片和文字.我们似乎又可以回到河南、湖北、陕西、四川及重庆当年的山脉、田野、河流、可以看到大山中成片成片的林木、田地里郁郁葱葱的庄稼、河道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更可以看到长江三峡那壮丽的绝版风景……
作者GA凯尔(GAKyle)等人,1910年代美国裕中公司负责从中国信阳至成都线路勘测的工程师。编者张远航,任职于中共中央编译局。译者龚格格与张春颖,分别任职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北京物资学院外语系。
长河孤旅 豆瓣
作者: 赵诚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 - 7
以务实求真、敢于直言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典范的清华大学教授、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1911~2001),出身名门,受业名师,先在唐山交大学工,后赴美国康奈大学、爱荷华大学、伊利诺大学专攻水利,获硕士、博士学位。曾在西南、西北、东北从事水利建设,坚持实地勘察,科学办事。1957年从黄河实际出发,坚决反对修建三门峡大坝,并批评苏联专家的规划,加之所作的《花丛小语》直刺时弊而获罪,被划为右派,历尽磨难。22年后才得以平反昭雪,重返讲台,继续为水利真理而奋争,直到90高龄辞世。
黄万里家人授权作者立传,并提供近200幅珍贵图片见证历史沧桑,书中全面展现黄万里的丰富人生、感情世界和多彩才华,对黄万里的父亲、著名教育家革命家黄炎培,妻子西玉隽及岳父、国民党元老丁惟汾,烈士二哥、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之父黄竞武以及黄氏大家族中众多成员与师生亲友包括三代大丫头、三代四博士、跨国亲朋、院士女婿、患难同事等等,都有生动的记述,读之宛如一部历史画卷展现眼前。
望长安 (2009) 豆瓣
导演: 周亚非 / 周亚平 演员: 高峰
《望长安》是一部用优美影像探索陕西 历史文化的大型人文纪录片,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陕西电视台联合摄制。8月3日至7日,这部系列片将作为《经济半小时》特别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播出。10集系列片《望长安》是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重大文化项目精品工程,该片详尽、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时期所创造的灿烂的文化,讴歌了那些历史年代给今天的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所带来的博大、深远的影响。“长相思,在长安”。这部电视纪录片,首次真实而全面地展现了陕西地区的文化风貌,深刻思考了陕西文化的原创力、开放性、交融度和辐射力,及其对中华文化之形成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深层原因,并通过对陕南、关中、陕北三地众多历史细节的诠释,演绎了一个个文化故事,为三秦大地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这也是我省首部全面、系统、深入反映人文陕西的大型系列节目,也是首部以文化视角深度解读陕西人文历史的电视系列片。如此大规模、全景式、理性与激情并存的反映三秦往事及秦人风骨的电视纪录片,不能说绝后,但可谓空前。诸多专家观后均称好。
该片拍摄制作周期历时两年,采访了国内30多名著名文化历史专家。该片的解说由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厂长高峰担纲,诗意绵长,蕴涵丰厚。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题写片名。
该系列片共10集,每集30分钟。包括秦砖汉瓦、盛世之光、中国原点、长治久安、有容乃大、雁塔题名、古调独弹、鼓舞风神、圣地延安、西望长安。据悉,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打破常规编排,晚间6小时内连续两次滚动播出。具体播出时间为8月3日到7日,首播17:55,23:00重播。
“长相思,在长安”。
这部取意于李白诗歌的电视纪录片,贯彻着对陕西文化的原创力、开放性、交融度和辐射力的深刻思考,首次真实而全面地再现了陕西地区的文化风貌,探寻了陕西地域文化在中华文明之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望长安》,一部旨在用优美影像探索陕西历史文化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由国内顶级制作团队,运用高端影像设备,花费三年时间精心完成。共分为“秦砖汉瓦”、“盛世之光”、“中国原点”、“长治久安”、“有容乃大”、“雁塔题名”、“古调独弹”、“鼓舞风神”、“圣地延安”和“西望长安”等十集。
消失中的江城 豆瓣 Eggplant.place
8.9 (3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吳美真 久周文化 2006
我在四個月內完成<消失中的江城>的初稿。我沒有理由寫得這麼快,沒有合約或截稿日期催促著我。我原來可以慢慢來,享受久違的美國生活。但是每一天,我早早動筆,晚晚收筆。記憶驅使我加速寫作,因為我擔心會失去涪陵生活的即時感。此外,未來也驅策著我:我想記錄我對於一個即將面臨巨大變化的城市印象。
在過去二十年,這種轉變感──經常的、無情的、勢不可擋的變化感──一直是界定中國的一個特色。你很難相信,中國曾經給人恰恰相反的印象:根據十九世紀德國歷史學家里奧帕德.范.蘭克(Leopold Von Ranke)的說法,中國是「永遠停滯不前的民族」。現在,這是一種最不正確的說法,而作家所面臨的一項挑戰就是:筆根本跟不上改變的腳步。在<消失中的江城>的第一頁,我寫道:
涪陵沒有鐵路,這裡向來是四川省一個貧窮的所在,而道路路況十分惡劣。如果你想去哪兒,只能搭船,但是你多半哪兒也不去。
但是,當本書在二○○一年出版時,一條通往重慶的超級高速公路已經完成了,幾乎再也沒有人搭船沿著長江前往涪陵了,而一條鐵路幹線正在興建中。涪陵欣欣向榮,來自終將被三峽大壩淹沒的低窪城鎮移民刺激它的成長。我以前經常去用餐的小麵館經營者黃家已經開了一間網咖。我教過的學生分散在全國各地:西藏、上海、深圳、溫州。但是<消失中的江城>──一部永遠停滯不前的書──並沒有提到這些。
在一九九九年春天回到中國後,我一年至少去涪陵一趟。由於有了高速公路,現在去涪陵比以往容易多了,而我在北京的作家新生活使我可以自由旅行。我經常去拜訪涪陵,然後沿長江順流而下,前往三峽的核心。
在我加入和平工作團的那兩年,三峽大壩一直像是一個抽象物──一個模糊的應許、一個遙遠的威脅。但是每次我回去,它就變得稍微更加具體。到了二○○二年,移民城已大有進展,地貌明顯地劃分成過去和未來,在江岸附近,舊的濱江城鎮和村莊幾乎沒有任何改善的跡象。儘管中國其他地方都在一股腦兒地進行興建,在江水必然會上漲的地方建造任何東西是沒有意義的。當局任由這些低窪城鎮和村子衰敗,直至一切都荒廢了:破損的磚、骯髒的瓷磚、布滿塵垢的街道。注定毀滅的城鎮和新城形成一個對比,新城是由水泥白瓷磚建造而成的,高高座落於河流上方的山丘上。每當我搭船朝長江下游而去,我可以在一系列的水平帶狀結構中,一眼看出地貌的演變史:江邊屬於過去的陰暗村落、一段將被水庫淹沒的綠色農田,以及上面高處一簇簇展望未來的白色建築物。
我在水壩完成之前的最後一趟旅行,是在二○○二年秋天展開的。我和一位朋友帶了帳篷和睡袋,沿著將近一百年前鑿在江邊峭壁上的古老小徑徒步旅行。天氣好極了,而小徑上的風景令人屏息。有時我們高高位於長江上方,我們所在的峭壁垂直落入三十公尺下的江水之中。每走一段路,我心裡就想:這將是我最後一次看見這條小徑。
我們朝長江上游前進,而且不急著趕路。在小徑走了一星期後,我們參觀了正被拆毀的濱江城鎮。舊城巫山剛剛被拆除,我漫步於瓦礫中,拾荒者在那兒揀任何可能賣錢的東西:磚和鐵絲、草和木頭、釘子和窗框。一群人聚集在一堆營火旁邊,周圍是一棟大型建築物的破牆,然後,我認出了一塊半毀的招牌:他們正在紅旗旅館的大廳紮營,一九九七年我第一次前往長江下游時,曾住在這間旅館。
所有我最喜歡的濱江城鎮都處於各種不同的毀滅階段。大昌的四分之一已消失了,裴市只留下回憶,大溪已走入歷史。有時,我在拾荒者搜刮過後經過一個村子,在寂靜中,我審視被留下來的東西。在大溪,我看到一張加了相框的富士山照片,照片的前景是一大片盛開的櫻花。在清市,我經過了一張墊料加厚的紅椅、一個舊的籃球框,以及一塊殘破的石碑,上面的刻文是上個世紀完成的。一棟被拆去屋頂和窗的房子仍然有一扇閂上的門。在裴市,我向一對夫妻買礦泉水,他們所住的臨時棚子完全是由揀來的門和窗框搭成的。也許這是一個道教的謎語:住在一間由門搭成的房間意味著什麼?
當我到達涪陵時,舊城區大部分已被拆毀,新建的住宅區擠在高高的山頂上,城市龐大的堤防差不多已完成了,而烏江對岸的師範專科學校也正在擴張和改變。老幹部們已退休了,新幹部對外國人比較開放。幾年前,我和亞當抵達涪陵時,最先迎接我們的那位友善年輕人亞伯特,現在已是英文系的系主任。當我去他的辦公室拜訪他時,他拿出我一年前送給學校的精裝本<消失中的江城>。
「你可以看出許多人讀了這本書,」他說。書的封面已經破損,且沾滿茶漬;翹起的角落已經難以壓平,翻書的手指留下了髒兮兮的灰色痕跡。在我手中,這本書顯得十分沈重,像是一個手工製品。我怎麼可能寫出一本看起來如此陳舊的書?
就某方面而言,改變的步調似乎讓當地人比較容易接受這本書,因為這本書所描繪的世界已經顯得十分遙遠。我的中文家教老師孔明在暑假時把這本書讀完了,使用字典一字一字地讀,因為他不太會說英文。他告訴我,讀到許多勾起美好回憶的那部分時,他笑了。在我拜訪涪陵期間,當學校的官員在當地一家餐館設宴款待我時,他們把我對於昔日宴會的描述取笑一番。「我們不想讓你喝太多酒!」一個幹部說:「你在你的書裡提到我們強迫你喝太多酒。」
「那不是一個大問題,」我說。
「我們當然不想再那樣做!」另一位幹部說。但是另一個人插嘴:「你要不要再喝點白酒?」
在那幾天,我在城裡逛,拜訪老朋友。在銀行那兒,我停下來看錢曼麗,那位我住在涪陵時,唯一與我「約會」過的漂亮年輕女人。那是一個短短的插曲,因為約會一小時後,我就發現她已經結婚了。現在她已經有一個兩歲大的孩子,她說了每次我回到涪陵時一定會說的話。
「你不認得我了,對嗎?」她問:「我比以前胖多了。」
我說:「妳看起來和以前一模一樣。」
當書中的一個人物變胖了,作者該怎麼辦?「妳看起來很好,」我說,然後我就不再說什麼了。
當三峽大壩的第一階段工程完工,而閘門終於關閉時,我回到巫山。那是在二○○三年六月,在<紐約客>裡,我發表了一篇文章,描述一個家庭對於河流上漲的反應。他們已經盡可能地等待了,等在江水上漲之前採收了蔬菜。
二○○三年七月。
傍晚六點,在周家終於將電視、一張書桌、兩張桌子和五張椅子搬到路旁的南瓜田裡,我在江邊立起了磚柱。在新的巫山地圖上,這一片水域叫作滴翠湖。但是,這些地圖是在湖出現之前印製的,事實上,水呈混濁的棕色,而所謂的湖其實是長江的一個入口,在過去一星期,這個入口已漲到三峽大壩後面。周濟恩下一回從他家的竹架棚屋出來時,背上扛著木造的碗櫥。他是一個個子矮小的男人,有一個漂亮的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女兒。在最近之前,他們一直住在龍門村。新地圖上並沒有這個村子。接下來,周家的一個朋友抱著周家那座以電池供電的時鐘走出來了。和我的腕錶一樣,那時時鐘指著六點三十五分。磚柱周圍的水已經上升了五公分。
看著江上漲就像追蹤時鐘短針的進度:幾乎是無法察覺的。沒有明顯可見的水流,沒有奔騰的水聲,但是每過一個小時,水就上升十五公分。這種變動似乎來自內部,在某種程度上,對於逐漸縮小的江岸上的每一個活動而言,這是一件神祕的事。甲蟲、螞蟻和蜈蚣從江邊成群呈幅射狀散開來。水包圍住磚柱後,一群昆蟲狂亂地爬上乾燥的柱頂,在牠們的小島被水淹沒時,拚命地試圖逃脫。
有一個多星期的時間,水以每小時十五公分的速度上升。這些細節吸引我,直至我把相機的焦距調準了,把鏡頭縮小了:我分分秒秒注意著磚柱上的昆蟲的動靜。當一切都結束時,我登上船,離開巫山。河流已變成湖。
自此我就不曾回去了。這不是我的計畫,而我不確定我為什麼耽擱。也許這是因為我想完成我的第二本書,我擔心舊地重遊會讓我分心。或者,也許三峽大壩的不可改變性讓我感到難過。
但是,我看得出對於異國產生懷舊之情的危險,當這個地方曾被稱為「永遠停滯不前的民族」的家鄉,這種懷舊之情尤其危險。如果當你看到一片地貌改變了,讓你認不出來了,你會感到難過,那麼,當你待在一個不會改變的地方,你會感到更難過。我以前的學生威廉?傑弗遜?佛斯特在畢業後離開他偏遠的家鄉,就像中國各地一億多個鄉下人一樣,他變成一名移居者。他前往東岸繁榮的城市,當一所私立學校的英文老師,步上成功之途。有一年,在假期中回去控望他的父母後,他寫給我一封有關他的家鄉的信。威廉那一代的人幾乎都離開了,他的村子似乎毫無生氣。
回到家時,一切都一如往昔,道路依然崎嶇不平,人們都變老了。我感到很難過,因為我找不到我以前認識的熟人或朋友。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而言,如果不選擇經常性的改變,就得選擇貧窮、惡劣的道路和慢船。我是一個在一九九六至一九九八年期間學會喜愛涪陵的外國人,所以,我很感激我有機會為那兩年留下紀錄,而我懷念我認識的地方。但我也因為大部分的涪陵人對於未來都感到十分樂觀而心懷感激。再度航行於長江之上將是一件愉快的事,即使舊日江水的湍急水流已變成回憶。
——二○○五年十月於北京
纵乐的困惑 豆瓣
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
7.8 (8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卜正民 译者: 方骏 / 王秀丽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1
《纵乐的困惑》是一块史学艺术的宝石。运用一系列丰富而又鲜为人用的资料-最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对社会不满的文化的轶事,观察,抱怨-卜正民再现了明代中国充满活力的商业社会,展示出商业在塑造公私生活文化上的力量,在进行他那仿佛生活在明朝的生动活泼的生命之旅的同时,卜正民展示了明代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正如他所说的:“大西洋的潮汐被中国的月亮牵引着”。巧妙地将木刻、地方志、定量数据和文人对商业的抱怨结合在一起,他创造了一幅王朝成长过程中值得留恋的社会图画。读过此书后,没有人再会无视明代中国对商业利润的热心和巨大的消费,因为本书生动地描绘了忙着从事各自生意以适应日益增长的金钱关系的瓦匠、商人、官员、妓女、织工、书商和土匪。它是将叙述,轶事和严谨分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早期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化的富有情趣,生活活泼的典范。
金枝(上下册) 豆瓣
8.6 (14 个评分) 作者: [英] J·G·弗雷泽 译者: 徐育新 / 汪培基 新世界出版社 2006 - 9
准确地说,《金枝》是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之作。自它问世以来,就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但它出色地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时至今日,它仍是一部阐述巫术和宗教起源的权威之作。
《金枝》缘起于一个古老的地方习俗:一座神庙的祭司被称为“森林之王”,却又能由逃奴担任,然而其他任何一个逃奴只要能够折取他日夜守护的一棵树上的一节树枝,就有资格与他决斗,就能杀死他则可取而代之。
这个古老习俗的缘起与存在疑点重重,为此,作者目光遍及世界各地,收集了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的丰富资料,运用历史比较法对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中抽绎出一套严整的体系,并对巫术的由来与发展作出子令人信服的说明和展望。
和其他专著有所不同的,《金枝》文笔清丽,义理明畅,对世界各地习俗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加上众多耐人寻味的观点和评论穿行其间,全书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而绝少呆滞和陈腐的气息,读来兴味盎然,令人不忍释卷。
二次大战启示录 (2009) 豆瓣
Apocalypse - La 2ème guerre mondiale
9.4 (65 个评分) 导演: Isabelle Clarke / Daniel Costelle 演员: 马修·卡索维茨
《二次大战启示录》以精彩的影片述说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这些影片包括业余者拍摄的片段、最高机密影片,以及当年并未使用的新闻影片。这些重新被挖掘出来的影片上了色彩,带给观众在战争中身历其境的感受。本系列最强而有力的特点,在於以新颖的方式述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以观众前所未见的方法呈现非典型的影片,提供了一般平民百姓对战争的见解。
(1980)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6.6 (28 个评分) 导演: 张一 演员: 徐枫 / 王尔利
其它标题: The Maples / Feng
故事发生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卢丹枫(徐枫 饰)和李红钢(王尔利 饰)本是感情十分要好的情侣,却分别加入了对立的“红旗派”和“井冈山派”,成为了水火不容的阶级敌人。
某日,李红钢被俘,本着昔日的情分,卢丹枫悄悄将他放走。然而,重获自由的李红钢立刻就开始着手布置起了正对“井冈山派”的袭击行动,然而,在他的内心里,依然保留着对于卢丹枫的感情。一场激烈的斗争中,卢丹枫丧失了理智向李红钢开了枪,尽管身负重伤,李红钢一派最终还是获取了胜利。之后,卢丹枫和李红钢终于决定面对面谈一谈,但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悲剧。
古蜀之肺 豆瓣
作者: 冉云飞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1 - 1
本书作者站在历史的角度,用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还原历史。正如作者所言,这是一本用随笔的文体,兼用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方法来写的寺庙传记。
大慈寺虽然经历了千多年的发展,但一直没有一部完整像样的寺志,因此其寺庙诸多情形付诸阙如。一座寺庙的历史,没有很好的实物档案和地下文物相互印证,没有较为完备的寺志,那么要说清该寺庙的历史是比较困难的。
由远及近,作者顺着历史的光环娓娓而谈,述说着一座寺庙的兴衰。于成都而言,大慈寺今天的地位十分重要,身处城市之心,人文厚重,就像一叶肺片一样,左边是文化新闻区,右边是现代商业区。所以被称之为“古蜀之肺”。
这,也正是作者在此书中,游刃有余的表达关键所在。
黄泉下的美术 豆瓣
8.5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巫鸿 译者: 施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20世纪,大量考古发掘为我们了解历史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很少有其他文明像中国人一样,在五六千年的时间里,如此持久而专注地着迷于墓葬:设计地下空间、表现生死观念、搜集珍宝器物、布置画面图像……以至于人们习惯于将墓葬看作是埋藏宝藏的地方。不过,这样的心理暗示也局限了我们对墓葬的深入认知。当我们单独讨论墓葬中出土的玉器、青铜器、画像砖石等等时,它们作为一个墓葬的整体性意义便也弥散掉了。而本书正是巫鸿长期思考中国古代墓葬艺术传统的一个总结,他从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三个比较观念性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墓葬艺术从史前一直到宋辽金这漫长时段中的历史变迁,也具体呈现了他尝试建立的一套系统的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理论方法,从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中国古人对于“生”与“死”这一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实践,对读者多有启发,对研究者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春江花月痕 豆瓣
作者: 朱子家 米樂文化 2010 - 9
內容簡介
上海是一個通商大埠,有愛情上的角逐,也有政治上的鬥爭。期間刺探敵情,肆行謀略,女色是最好的利用工具……
動物有三種火燄最為可怕,飢火、怒火而外,是慾火,而尤以慾火為最難壓制。連聖人都不得不承認「飲食男女,人之大慾存焉。」這就是說:男女之事,非但是慾,而且還是大慾。
上海,是中國最大的都市;是人人熟知的地方;又為東南財富的寶庫;全國文化的中心,然而十里洋場,無非一篇混賬。
上海花事之盛,南朝金粉,自是別有風情,除了舊京八大胡同的「清吟小班」而外,即使是金陵的「秦淮笙歌」,揚州的「珠簾十里」,也恐難追其萬一。
上海正式的妓院,最高等的俗稱「長三」堂子,又名「書寓」,次一級的喚作「么二」堂子,「堂子」是滬語妓院的俗稱。
上海曾經有過一句話,叫作「三鳥害人,鴉、雀、鴇」,旅館就具備了這害人也悅人的三害。
上海是一個充滿色情的社會,遍地都是路柳牆花,為了營業上的競爭,也可以說是為了生死的掙扎,不能不別出心裁,爭奇鬥勝……
假如上海而沒有女人,莫說不會有那樣繁榮,儘管處處崇樓傑閣,家家積玉堆金,內心裡一定會像沙漠那樣地荒涼寂寞,男人好似是為了女人而纔有活著的興趣。
川島芳子也來到了上海。她與佐籐及田中,都先後發生了不尋常的關係,因為她實際是中國人,而且又是一個女性,就被他們所利用,為日軍部去作間諜工作。為了掩護她的身份,她投身到愛多亞路的大華舞廳做舞女。她美麗而又妖媚,雖然下海不久,已經豔名四佈。
一场夭折的中国文化启蒙运动 豆瓣
作者: 林伟然 译者: 李玉华 UMI Company 2003
本书为林伟然先生的博士论文,完成于1996年,由其遗孀李玉华女士译成中文。原英文标题为:An Abortive Chinese Enlightenment: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Class Theory。
作为大陆文革的亲历者,作者经过多年研究,认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不成功的意识形态的革命,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为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基础,同时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思想混乱。中国人今天大都否定这场革命,实际上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政治需要:一种认为文化大革命没有进行到底,另一种则反对这场运动所公开宣称的目的。
作者认为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中国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60年代兴起的“新阶级斗争”理论对文革中动员群众起来造反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运动夭折的灾难性后果,形成今天中国社会问题的死结:一方面社会依赖于国家机器来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国家机器需要社会的力量来进行重新改造,而文革半途而废的结果,既不可能产生前者,又失去了后者。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介绍:思想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中国的特别角色
第二章 背景介绍:文化大革命以前的阶级斗争理论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早期阶级斗争理论的思想意识形态再定位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晚期对阶级斗争理论重新解释的尝试
第五章 为民主的阶级斗争:文化大革命后的阶级理论
第六章 结论和思考:文化大革命作为一场流产的中国启蒙运动
译后记
北欧文学史 豆瓣
作者: 石琴娥 译林出版社 2005 - 5
北欧各国文学既有相似甚至相同的发展过程、潮流和特色,也有巨大的不同,由于纵向上要写从古至今数百年的文学演进史,横向上还要同时兼顾五个不同国家文学上各自的成就和特点,编写这部文学史便有了相当难度,弄不好便容易产生叙述上的漫漶和重叠,或者是顾此失彼写成了国别史,以致前后无法一气呵成。笔者采用了按时代分段,平行论述五国文学的成果、发展、状况和潮流的体例,并且通过每一章的概述交待清楚该时段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把北欧始终置于整个欧洲的历史、政治、文化和文学的大框架之中,这样既能体现北欧文学的整体性,展现地区五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又能较深入地评介各国文学在每一个时段上的独特成就和著名作家的作品,因此本书在体例上基本上做到了轮廓分明,线条清晰。
《北欧文学史》以翔实的资料,系统地叙述了中世纪至20世纪北欧五国文学发展的概况,精辟地论述了瑞典、丹麦、挪威、芬兰和冰岛五国文学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勾画出北欧文学发展的脉络,着重介绍了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和作品。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北欧文学史的专著,填补了外国文学出版的空白。
萨迦选集(上下) 豆瓣
作者: (冰岛)佚名 译者: 石琴娥 / 周景兴 商务印书馆 2000 - 5
冰岛萨迦是一种散文叙事文学,是传统的讲叙艺术与十三世纪欧洲流行的文学技巧结合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是欧洲中古时期独秀一枝的文学瑰宝。
《萨迦选集(中世纪北欧文学的瑰宝上下)》收入了其中最负盛名的六部萨迦,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冰岛萨迦的全貌。在这些萨迦中,作者们运用讲叙艺术描述了一个行将消亡的年代和文化,一个真实的古代世界。这个世界充满危险,它与生俱来的问题足以把善良的人摧残殆尽,但是它又容许个人不失尊严地活着,为他自己及其身边最贴近的人承担起责任。这些萨迦所展现的画面无疑有些理想化和简单化,可是渗透在其中的那种基本价值观念对今天的人们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
北欧神话 豆瓣
作者: 胡明刚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 1
北欧神话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所特有一个神话体系,早在公元前即以歌曲形式在北欧的日耳曼部落里流传。其形成时间相对的较晚于世界上的其他几大神话体系,北欧神话的口头传播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2世纪。
维京人――强盗与水手 豆瓣
作者: (法)Yves Cohat 译者: 张容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9
866年,丹麦的维京人由领袖伊瓦尔带领,越过北海,踏上英格兰,远行俄国,陷 法国于血海,处决了英王爱德蒙,屠杀百姓,掠夺土地……本书叙述了这一曲沾满血的史诗 ,也描写了他们的生活习俗与崇拜的英雄和神。
敦刻尔克大撤退 (2004) 豆瓣
Dunkirk
导演: 演员: 提摩西·道尔顿 / 西蒙·拉塞尔·比尔
其它标题: Dunkirk
“三小时的苦难、绝望、英雄事蹟与溷乱”…星期日时报英国在1940年5月极度濒临输掉二次大战,当在法国的英军被击败到海岸地带,英国的命\悬而未决达十天之久…英国远征军企图拯救被围困在敦克尔克的四十万大军,俨然是史上最重大的海路撤退行动之一。当希特勒的军队出乎意料地从比利时 突围,英国远征军随即发现退路被切断且被居优势的德军包围。如果希特勒趁胜追击,或是如果英国当时的新首相邱吉尔,听从哈里法克斯爵士以及那些想要居中调停的人,战争将会立刻结束。反之,在这场军事史上最辉煌的救援行动中,英国在十天之内成功撤出33万8千人。节目对于代号”发电机行动”阐述独特的观点,以及透视整起行动的经过。真人实事配上档桉影片、地图与评述,以被围官兵、奉命前往援救的人以及未被救出的人的角度,忠实重现震撼人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