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顾准文集 豆瓣
8.4 (14 个评分) 作者: 顾准 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7 - 4
在每一个时代,都有一种统治的权威性学说或工艺制度,但大家必须无条件地承认,唯有违反或超过这种权威的探索和研究,才能保证继续进步。所以权威是不可以没有,权威主义则必须打倒。
秉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品德,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是具备“直立独行,敢开新路,敢行己志”的现代精神的知识精英。中国市场经济的先驱者。
“有关许多根本问题,于我来说,他是先知先觉。”——李锐
“这本文集,看着看着,竟不禁为之击节者再,有感于先得我心者再;读至痛切处甚至禁不住扼腕而叹。”——陈乐民
“一部《顾准文集》,几乎言必称希腊,其实所言并非希腊,正如言不及中国实所言全在中国,作为个体思想的最沉实也最具挑战性的表达,顾准的著述,乃缘于某种现实使命。”——林贤治
“顾准是一座巍然屹立的山峰。不管是在天赋聪明才智方面,还是在道德文章方面,我们不一定都能接近于他所达到的境界。”——吴敬琏
人类社会的前景是光明的,这是肯定无疑的。然而,历史发展的进程毕竟不是一条直线,未来的前景中可以预见到的确实还存在着一些未知待继续进行探索,借以避免若干可以避免的痛苦。如果一切都已经有了现成的答案,那么,当然,这种探索就地变成完全多余和可笑的了。可惜,严酷的现实表明,事实并不是这样。
这份笔记今后的命运怎样,让人无法预测和断定。也许它会像历史上并不鲜见的许多先人和他们的著作一样,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也许它可能在某种历史条件下面,居然还能被人所重视。但是,重要的不是他已经开始的这种历史研究是否有人继续下去,因为,五哥从事这种历史研究,他的本来目的并不在研究历史。
顾准是1975年以后唯一一个在中国代表精神独立的人,唯一一个能与西方学者如葛兰西、卢卡斯、哈耶克和伯林等对话的人,是以一人之力顽强凿通了那条阻隔中、西思想对话的黑暗隧道的人。本书是他的文集。全书分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和经济文稿等几部分。
图书目录
序言
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
代序:多中心的希腊史
第一章 什么是城邦
第二章 远古希腊存在过神授王权
第三章 海外殖民城市是城邦制度的发源之地
第四章 希腊本土的城邦化与集团化
第五章 公元前8-6世纪的希腊世界——城邦制度的最后完成
第六章 城邦希腊从极盛到衰亡——公元前5-4世纪的希腊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王元化序
希腊思想、基督教和中国的史官文化
僭主政治与民主——《希腊的僭主政治》跋
附一:希腊的僭主政治(译文)
附二:托马斯“政治学”语录
关于海上文明
统一的专制帝国、奴隶制、亚细亚生产方式及战争
欧洲中世纪的骑士文明
《马镫和封建主义——技术造就历史吗?》译文及评注
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
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
科学与民主
要确立科学与民主,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传统思想
直接民主与“议会清谈馆”
民主与“终极目的”
老子的“道”及其他
老子的“无名”是反对孔子的伦常礼教的有名论的吗
论孔子
评韩非
一切判断都得自归纳,归纳所得的结论都是相对的
辩证法与神学
经济文稿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及价值规律的问题——一个读书札记
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
附录:顾准传记
成都民间的33双手 豆瓣
作者: 何世平 / 卢泽明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8 - 8
《成都民间的33双手》通过一位位作家将成都民间匠人们的手工艺做了一次系统化的梳理。其中包括命名一座城市的技艺——蜀锦、千年前的一盏灯——邛窑、平原上最后的龙窑——土陶、星空的祈愿——孔明灯、民间的世俗欢乐——戏脸壳、临寒不冰,当暑不涸的蒲砚等33种民间工艺艺术。这一汇总将有助于成都民俗文化的发展,为中国民间工匠艺术的考究又做了一大贡献。
隐蔽的光景 豆瓣
作者: 陈弱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7
本书主要探索唐代妇女世界,兼及隋朝和五代,试图勾画当时妇女生活的各种风貌。由于妇女的活动场域大都限于家庭,本书对于唐代的家庭样态也颇有揭示。
除了重构妇女生活的实态,书中还设法深入妇女的心灵,揭露女性生活的意义层面。唐代的妇女文化并不完全潜藏于家庭之中,唐代前期女性介入政治极深,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存在不少深具文化意涵的政治行动,本书也有考论。
唐代的妇女生活是什么样貌,有的在当时人尽皆知,有的则锁于家庭的重幕,时人也讳莫如深。本书广搜资料,运用精巧的研究技术,揭露隐藏在模糊抽象的女性史文献背后的一些光景,让被遗忘的得以唤回,也让从未被知被记忆的得以现身。
潘金莲的发型 豆瓣
7.2 (10 个评分) 作者: 孟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2
《潘金莲的发型》一书分“服饰”、“饮食”、“起居”、“鉴赏”四辑,作者对古代的名物、生活细节怀着深深温情,以清丽的文笔、幽微的心思,挖掘意趣、渲染喜悦、旁征博引、乱花迷眼,又每每能以小见大。书中另附有大量精美的彩图,使之更臻完美。潘金莲的发型到底如何?按书中的说法,是“红丝儿扎着,一窝丝攒上,载着银丝髻。”其实从图片上看来,这个“银丝髻”是个窝头形状的玩意儿,潘金莲成天将其顶在头上,还是“美极了”,依照现在的审美眼光来看就未必如此。比银丝髻更高一级的是各种“冠”,是官宦人家的正室夫人才能享受的特权。潘金莲一生没有过戴冠的风光,因为她人生的顶点,只到了够戴银丝髻的段位。
竹谱详录 豆瓣
作者: [元]李衍 / 吴庆峰 张金霞 整理 山东画报出版社
古言竹者或有谱无画,或有画无谱,为李衎《竹谱详录》开有谱有画之先河,且论述极详,是古代竹谱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全书分画竹、墨竹、竹态、竹品四谱,七卷,尤详于竹品谱。描述了我国三百余种竹类,包括各种罕见竹类,对于其形态、品性、画法均有详细论述。作者征引繁复,其中很多古籍现已亡佚,对于古典文献的研究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阴阳五行之气有清有浊。人之生,得其气之清者必清,而浊者莫干焉;得其气之浊者则所好必浊,而清者莫混焉。夫清之不能以浊,浊之不能以清者,岂日严封畛以限之,高闩闳以绝之哉!薰莸冰炭相反而不可相入,固自然之理也。蓟丘李侯仲宾,海内清流,以“息”名其斋居之室,于世味一切淡如,顾独喜为墨竹。读书余闲,辄游戏于是。久之,遂尽得文湖州不传之秘。尝为一书,论墨竹之法与其病,凡竹之异俗殊名,奇形诡状,莫不谱其所自出,古今诗文有一语及竹者,亦皆摭掎无遗。其好之可为笃矣。夫竹,天下至清之物也,非沆瀣之清素在脾肝间与此君分合,安能好之如此其笃,又安能使风枝露叶萧洒劲严,无一毫尘俗气,若涤笔于冰盂雪碗中而写之耶?抑竹之所以可贵者不特清而已,盖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有不可夺之节焉。侯尝以春官贰卿万里使北景能不辱命而返,其大节之不可夺盖如此。昔白乐天谓竹有似于贤者,世以为名言,若侯者真可比德于竹而无愧矣!
髹饰录图说 豆瓣
作者: 【明】黄成 著 / 【明】揚明 注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 - 4
《髹饰录》是我国古代唯一传艺的漆器工艺著作。《髹饰录图说》以二十世纪各地流传的漆器工艺解说髹饰录,冠以总论,译以白话,加以补说,以图析文,以注释文。正文紧扣髹饰工艺,立足浅显实用,以便漆工和学子用作工具书,同时可资学者参考;注释侧重于校勘版本,校核引文,主要面向学者,同时可漆工和学子参考。全书附工具、设备、操作流程图106幅,不同装饰工艺的漆器作品照并图案、名款等136幅,蒹葭堂钞本书影9幅。书末附漆工本语索引和参考文献,故本书又兼漆艺词典之功用。出版意在于,将《髹饰录》普及到学者案头和漆器工人,设计艺术学、艺术学、建筑学学子手中,有抢救传统工艺和延续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师 豆瓣
作者: 张钦楠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1
人们已经习惯了游历北京的故宫,却不知道谁是它的设计者;或者观赏苏州的留园,却不知道造园师是谁。作者没有遵循这种轻视技术、轻视工匠的陋习,而是从好奇心出发,选择了近50名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师成章介绍,并以“知识链接”的方式介绍同一时期(或同一题材)的国外有代表性的建筑与建筑师,试图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场景。建筑师的选择,是以他们的时代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的策划和设计为标准,“代表性”的建筑,主要包括宫廷、庙宇和民居。
镜像的历史 豆瓣
作者: 萨比娜·梅尔基奥尔-博奈 译者: 周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镜子曾经昂贵和珍奇至极。从模糊的金属镜子到玻璃镜子经过了漫长的时期,今天,镜子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已经成了寻常之物。
古人视镜子为具有神力的器物,因为镜像给了人们巨大的想像空间。我们无法知道第一个照镜子的人的惊恐和迷惑。但人们从镜像中认识了自身的形象,有了自我的意识,更超越了有形。获得无形的观念。镜子的反射特性使人能够透视世界,不过镜像是模仿而不是原原本本地反映事物的原样,映出的是一个个十分相似但略有区别的影子。由此,镜像揭露出真实世界外的另一个虚幻的世界。使镜子成为一种谜一般的能产生异像的人类自我认知的途径。
者在书中穿插了科学与艺术。文学与哲学。历史与思者。思索着人与镜像之间的矛盾冲突。思索着各个时代中,从镜像中衍生的善与恶,上帝与魔鬼,男人与女人,自我与子之间错综复杂的哲学上。心理上和道德上的多重关联。论说清晰。趣味无穷。
失去的建筑 豆瓣
作者: 罗哲文 / 杨永生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 7
《失去的建筑(增订版)》收录了277张照片、170篇文章,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使广大读者看到了从未见到过的、失去的古建筑倩影。
古墓 豆瓣
作者: 宋航 重庆出版社 2006 - 1
墓,与死亡相联系。所以,墓成了一个神秘的地下世界、一个灵魂的永恒之所,墓也是隔断生与死的博大广袤的空间。本书以古墓为选题,再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雅俗共赏,让你全面解读中国文化。
中国古代的梦书 豆瓣
作者: 刘文英 中华书局 1990 - 10
内容提要
本书对中国古代梦书的性质、形式、
来历、占断方法及文化价值等作了全面论述,对唐
宋类书中征引的梦书和敦煌卷子中发现的梦书进行
了校勘和注释,可供哲学、社会学、民俗学研究者和
爱好者参考。
趣味考据(二) 豆瓣
作者: 王子今 编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 - 1
考据学进入20世纪,随着社会风潮的动荡经历了几度沉浮,也发生了重大的革新。最显著的,就是二重证据法和三重证据法的实践。
王国维的研究,是考据学发生历史性进步的标志。他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就是以地下实物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互相印证的方法,对近代学术的进步有重要的影响。
本书选编的文章,与前一本比较,收纳的范围可能更宽一些,学者有关生态史研究、性别史研究的心得也有采撷,是考虑到运用传统的考据学方法,从新的学术视角进行的探索,或许会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赵世喻先生建议续编《趣味考据》收入“顾颉刚对大禹原型的考据”“陈垣对多种宗教的考据、后代学者对雍正即位问题的考据、对‘玄武门之变’的考据、对沈万三史事的考据等等”,因为各种原因,也没有实现。
明式家具研究 豆瓣
作者: 袁荃猷 制图 / 王世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1
1985年9月,王世襄兄编著的《明式家具珍赏》经香港三联书店、文物出版社联合出版,填补了此门学问过去只有外国人有专业著、中国人却没有这一令人遗憾的空白。一年之后,该书的英文版、法文版已经问世,德文版今年亦将付梓,在台湾亦已正式出版中文本,它得到了中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世襄之所以完成这样一部煌煌巨著,是因为他具备一些非常难得的条件。所谓难得的条件并不是说他有坚实的文史基础和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因为这只能算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必须具备的条件。难得的是他能实事求是,刻苦钻研,百折不挠,以惊人的毅力,扎扎实实的劳动,一点一滴,逐步积累创造为撰写此书所需要的各种条件。
王振铎题签
启功题签
朱启钤题签
袁葵猷七十小像、王世襄题诗二首
凡例

第一章 明式家具的时代背景和制造地区
第二章 明式家具的种类和形式
甲、椅凳类
乙、桌案类
丙、床榻类
丁、框架类
戊、其他类
第三章 明式家具的结构与造型规律
甲、基本接合
乙、腿足与上部构件的结合
丙、腿足与下部构件的结合
丁、另加的榫销
戊、试谈明式家具的造型规律
第四章 明式家具的装饰
甲、选料
乙、线脚
丙、攒斗
丁、雕刻
戊、镶嵌
已、附属构件
第五章 明式家具的用材
甲、木材
乙、附属用材
丙、木材及附属用材文献资料
第六章 明式家具的年代鉴定及改制问题
甲、关于年代鉴定问题
乙、关于家具的改制问题
附录
一、名词术语简释
二、明式家具的“品”与“病”
三、《鲁班经匠家镜》家具条款初释
四、明式家具实例增补
五、美国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
六、山西民间家具三种
七、明铁力翘头长供桌
八、求知有途径 无奈老难行
图片检索
插图目录
后记
再版后记
作者简历
《明式家具研究》再版的意义
最后的文化贵族 豆瓣
作者: 陈朝华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8 - 1
《文化大家访谈录(第2辑):最后的文化贵族》是南方都市报“文化大家访谈”栏目的精选结集第二辑,包括了对何满子、车辐、黄宗江、黄宗英、贾植芳等17位文化老人的访谈。所采访的老人,平均年龄在85岁左右,经历了20世纪中国的大多数变迁,虽然从事的领域不同,人生的坎坷相似。他们是今日时代文化的奠基者,他们还是往日时代文化的风云人物。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他们在青年时期的行为,造就了今日时代文化的丰富。
最后的文化贵族 豆瓣
作者: 陈朝华 主编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8 - 1
本书是南方都市报“文化大家访谈”栏目的精选结集第三辑,包括了对流沙河、徐中玉、夏书章、洛夫、罗(亢)烈9位文化老人的访谈。所采访的老人,平均年龄在85岁左右,经历了20世纪中国的大多数变迁,虽然从事的领域不同,人生的坎坷相似。他们是今日时代文化的奠基者,他们还是往日时代文化的风云人物。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他们在青年时期的行为,造就了今日时代文化的丰富。
最后的文化贵族 豆瓣
作者: 《南方都市报》编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7 - 1
南方都市报的“大家访谈”栏目,采访对象为站在中国文化巅峰的巨人,人均年龄85岁以上,他们以深厚的学养,历尽沧桑的履历以及超尘豁达的人生观,诠释一个时代,代表一种精神。本书为该栏目结集的第一辑,补充了不少珍贵图片,编排上图文结合。
他们为周有光、王世襄、杨宪益、黄苗子郁风夫妇、黄永玉、丁聪、周汝昌、郑敏、文洁若、王钟翰、彭燕郊、沈昌文、钟叔河、朱健、罗孚、陈之藩,等等。他们被喻为中国“最后的文化贵族”。
本书将在全国40个平面媒体(包括专业读书报刊和综合性都市报)发布书评和新闻性宣传文字,并在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创设新闻讨论话题,扩大该书的影响。
亚洲古兵器图说 豆瓣
作者: 周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9 - 7
《亚洲古兵器图说》是一部系统研究亚洲各国古兵器发展史的著作,全书共介绍日本、印度、越南、马来亚、伊朗等16个亚洲古国的兵器数千件,解说它们的形制、源流和制造,附有两百多幅精美图版与插图。包括两个部分,《亚洲古兵器图说》《亚洲古兵器制造考略》。作者周纬先生是古代兵器研究之先驱,自幼对兵器研究感兴趣,后留学法国,足迹遍及三大洲数十国搜访资料,因此书中所介绍的兵器资料大多极为珍贵、稀见。经过二十年收集资料后,作者又花十年的时间撰成书稿,系统研究亚洲古代兵器的发展源流、形制演变与制作工艺。《亚洲古兵器图说》是古代物质文化研究领域不可替代的经典之作。
法门寺 (2009) 豆瓣
9.2 (5 个评分) 导演: 康健宁 / 段锦川
法门寺,这座中国最富传奇色彩的寺院,久负盛名的中国佛教圣地,被誉为关中塔庙之祖。两千年前,佛祖真身舍利是如何穿越大漠高山安身周原大地?一千多年前,法门寺是如何成为唐朝皇家寺院,并集中展现了辉煌帝国的盖世雄风?20年前,在幽暗的地下度过漫长岁月后,2499件大唐珍藏又是如何簇拥着佛祖的真身舍利重返人间?法门寺、法门宝塔和法门寺院是如何随着历史的沉浮、王朝的更替、帝王的好恶,历经兴衰荣辱,命运沉浮?失传千年之久的唐密文化又是如何在法门寺得以保存并深刻影响亚洲佛教文化的渊源发展?中华历史文明和佛教史在一次次千古解谜中得以气势磅礴地再次呈现。
《法门寺》是一部追溯历史的佛教“史记”,一幅再现圣地的历史画卷,一次激情澎湃的心灵碰撞。纪录片《法门寺》以中国最富传奇色彩的寺院--法门寺为核心,以独特的视角穿越历史迷雾揭示佛教历史上的系列千古谜团。通过法门寺地宫的发现发掘,讲述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及其佛教文化的东传历程;依托地宫珍藏,讲述唐代诸帝礼佛传奇,透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全面再现灿烂的中华历史文明。
敦煌 (2010) 豆瓣
8.4 (34 个评分) 导演: 周兵 / 李果 演员: 孙悦斌
纪录片《敦煌》是中央电视台继《故宫》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旨在记录敦煌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深入揭示敦煌两千多年来的文化内涵。摄像机对准敦煌和在这块土地上曾经生活过的人们,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将那些被遗忘了的文明一一重新呈现在观众的视野中。主创人员力求奉献一部全方位反映敦煌历史与文化的文献纪录片,全面纪录敦煌地区16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散落其中的故事;全方位展现100年来敦煌学的学者对这个沙漠宝库的孜孜不倦的探索成果。
第一集:“探险者”来了
1900年,一把芨芨草,捅开了一个沉睡近千年的藏经洞……文物的流失让国人痛心疾首,学者的奋力拯救让人心生感慨,而这些故事似乎都昭示着一个帝国的国势衰微……本集将为观众展现一部中国近代的伤心史。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第一集里的王道士应如何评价?
《敦煌》第一集讲述的是那个伤心的故事,遗憾的是我们本来想对王道士进行一次分析,鉴于各种原因未能如愿,一直以来传统的观点认为王道士是一个历史的罪人、卖国贼,我们这一集的导演李果不这样认为,或许他心中的王道士很复杂,关于对他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我很同意他的想法。我想他是可怜、可悲、可叹的人。先不去管它了,还是来看看我们这部纪录片吧,我们还是很用心的花了5年的时间做出来的,欢迎大家拍砖。
第二集:千年的营造
莫高窟首先是一个佛教的圣地,是一个表达宗教感情的所在。公元366年,三危山的万丈金光感动了一个叫乐尊的和尚,他开始在这里开凿石窟,这是莫高窟的肇始。本集讲述的是供养人李大宾、李明振开窟的故事。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跨越1600年,这1600年里从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宋元,中国历史中的每一个时代都留给莫高窟不同的印记和风格。莫高窟被誉为世界艺术宝库的地方是怎样从一个荒芜的沙漠中的山丘成为一个宗教艺术的圣地?它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又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变化?这其中它又历经了战乱、阴谋和杀戮,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用信仰的力量构建的一个接一个美丽而多彩的洞窟。在长长的历史中,绝大多数竟奇迹般的保留了下来。今天我们再去观看这些艺术珍品时,它已经不再是历史的颜料,很多壁画的色彩和线条在慢慢的消退,它曾经的功能和价值也许被很多的人遗忘和误解。
第三集:藏经洞之谜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是黑汗王朝入侵的马蹄让僧侣们心生恐惧,进而将佛教典籍保存在藏经洞中?还是寺庙将无用、残破的经卷集中的储藏在这里?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在这一集里,我们将讲述藏经洞一千多年前可能形成的原因,之所以说它可能,是因为直到今天没有一个公认的绝对说法。持避难说的学者们认为,是因为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改变了敦煌的历史,也造就了一千多年后一次伟大的发现。参与这个事件的主角有很多个,甚至其中包括一次谋杀的发生,曾经一位日本导演把这个故事拍成了电影。但最新的一种说法,认为避难说是错误的,他们研究出藏经洞的形成有可能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将废弃的文献、经文和艺术品存放起来而形成的。当然他们有很多的证据拿出来证明他们观点的正确。
第四集:无名的大师
史小玉是元代敦煌地区的画匠。他完成了莫高窟第3窟壁画的绘制,第3窟中的壁画绘画手法上乘,艺术欣赏价值极高。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今天学习绘画的人们把它视为艺术的圣殿,要去顶礼膜拜。我们在这部纪录片里推测出生活在元代的一位画家——史小玉。他可能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生涯。今天也有学者认为他不是一位画家,他可能是一位曾到过敦煌的游客。他似乎是极少数能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一幅绘画上的人。在敦煌莫高窟神秘的第三窟,从来不对世人开放,在那里有一副据说是史小玉创作的千手观音,那是一副举世之作,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在片中我们将向你呈现这幅堪称伟大的画作和史小玉的故事。
第五集:敦煌彩塑
对于最经典的彩塑进行展示将是本集的主要内容,首先将对敦煌彩塑的类型进行整体概述,展示不同类型的代表作;其次将对不同时期的彩塑进行对比,说明各阶段的特点,同时体现历史传承;最后将对彩塑的细节进行展示,比如菩萨的手、服饰等,展现敦煌彩塑的美伦美幻,从而体现中国文化的璀璨。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正如希腊人赋予了印度佛陀那属于希腊审美的形象一样,敦煌的塑匠们,也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本土文化悄悄的渗入了这西域远道而来的佛陀形象之中。于是,这些远道而来的佛陀菩萨们,悄然换上了中原特征的薄衣薄带。还有那佛陀脸上的神情,安详、坦然、超逸,你从他的眼缝、脸颊、嘴角乃至身姿上能清晰的读到,这是东方人特有的含而不露.有一种不言而喻的艺术效果。
第六集:家住敦煌
阿龙,是敦煌城中一个小康家庭的少妇。丈夫和儿子的突然辞世,改变了阿龙安宁的生活。一个吐谷浑人强占了阿龙的土地和水源,阿龙的生活从此不得不与这场土地官司纠缠在了一起。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阿龙是个寡妇,一千多年前,要回了曾经属于她丈夫的土地,我们的片子围绕着这场官司的进展,将向你展示一千多年前敦煌老百姓的生活,他们的喜怒悲哀和他们的信仰等等。在今天敦煌的乡村里,你或许还能看的见一千多年前人们生活的样貌,看到传统的耕作方式,他们一样喜欢吃面食,比如面片子、浆水面及大饼,唐宋时期的餐桌上一样是这些食物。当然不一样的是气候变化,那个时期的敦煌,比现在要湿润得多,水草丰美的地方也比现在要多。当然,在我们这个故事里说的最多的还是阿龙的这场官司和她一生中最难忘的几件事,包括她的婚姻及她的丈夫和儿子不幸的遭遇,也包括生活里的甜蜜回忆,幸福宁静的时刻。千年过去,生活在变与不变之间延续着。
第七集:天涯商旅
本集讲述的正是沙拉等几个粟特人怎样踏上丝路商贸之旅,经过一路坎坷之后,却因安史之乱而终生未能到达长安,最后终老敦煌的故事。通过勾勒沙拉这个个体曲折的命运,展现历史行程的衍进,反映赋予丝绸之路以活力的粟特人群体与敦煌的商贸气质。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我们通过几个来自中亚粟特商人的故事向你讲述一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是如何进行贸易,如何旅行,如何遭遇强盗,又如何因为战争而妻离子散的故事。您将会了解到曾经风行于丝绸之路上的很多风情和生活方式,你也会了解到一个在当今已经消亡殆尽的民族粟特人的点滴故事。这部片子试图通过短短四十多分钟挖掘出一些封存已久的历史信息,以及那些久远但在今天触摸起来依然会让我们心动的丝路商旅的故事。
第八集:舞梦敦煌
这是一种流传了千年的舞蹈,舞动的琵琶,飘逸的身姿,灵动的眼神,无不展现出它来源于宗教华丽唯美和神性的气息。这是敦煌壁画中最为人所知的一种舞蹈——反弹琵琶舞。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敦煌壁画中的舞蹈是如何被整理挖掘出来的,他们如何将绘画的线条变成灵动的舞蹈,跨越一千多年依然在今天保留着神秘。我们将在这一集中向您详细的讲述。而程佛儿的故事,也是我们从浩瀚的历史中捕捉了很多真实的史料拼接而成,她的身世和经历因在历史中和很多宫廷舞女相似而真实。我们把故事一直讲到了今天,这种美的气息在今天我们依然能享受和传承。
第九集:敦煌的召唤
风沙、地震都是洞窟的宿敌,而水气、虫害等微小的元素都可能给壁画带来致命的损坏。敦煌研究院要做的工作,大者维护整个莫高窟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小者细心呵护每一寸壁画......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这段历史离我们还是很近的,不到一百年。我们讲述了几个人在二十世纪最动荡的岁月中的一段故事,常书鸿、张大千、王子云等。由于他们的努力,敦煌开始被更多的中国人知道。莫高窟的保护和研究也因为他们开始进入更多人的学术和艺术的领域,张大千在敦煌做了很多的事,临摹壁画,给洞窟编画,当然他的一些做法也引起后人的争议。常书鸿离开美丽和浪漫的巴黎,来到荒凉的敦煌,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情感变化,依然在敦煌坚守着,被后人称为敦煌守护神。在一个明月高悬的夜晚,于右任和张大千在敦煌莫高窟前的小院里进行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谈话,我们的纪录片将详细的解读。这一集的敦煌是想这些先辈们致敬,并怀念他们。
第十集:守望敦煌
本集以20世纪初叶至80年代这一时间跨度为背景,表现一组为敦煌奔走呼吁,致力于敦煌拯救、守护、研究的人物群像,并突出反映常书鸿这一人物在敦煌50年中的动人故事。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敦煌的保护一直是受人关注的一个话题。六十年来在严酷的自然界环境恶化中,敦煌莫高窟留存到今天实属不易。我们将讲述这六十年来敦煌的保护、学术的研究和国际化的合作等许多话题。这一集的故事讲得有点严肃,也许并不是那么有趣,但必须要讲,这关系到很多人一生的倾情付出。我们把镜头同时对准了散落在英国和法国珍贵敦煌文献以及他们今天的故事。
复活的军团 (2004) 豆瓣
8.4 (28 个评分) 导演: 金铁木 演员: 司马迁 Ma Sze
这套纪录片分六集、合三小时,展示了秦军团的昔日荣光
王者之师:秦人由西北牧场崛起,因护周有功而获封,历550年征伐统一中国。七十年代兵马俑的出土还原了秦国的神秘军队。血色青铜:虽然秦军的青铜武器落后于铁器,但经过合理设计的剑、弩、箭头,在标准化军工厂中源源不断生产供应战事所需。生死之地:以长平之战为例,再现了秦军兵种构成,作战方式。秦军的步兵由弩兵与武器长度不同的士兵方阵组成,骑兵使用弩箭骚扰,战车可脱离步兵组成集团高速作战。关山飞渡:秦统一六国后,开灵渠进占岭南,拓直道北御匈奴,遍布全国的交通系统和先进的制车工艺为帝国的后勤提供了保障。举国之战:出土竹简所记载的秦国法律条文呈现了秦国耕战策略的具体内容,郑国渠与都江堰造就了秦国的粮仓。与子同仇:《商君法》规定了军功授勋制度,这间接培养了秦人的尚武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