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日本手工艺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柳宗悦 译者: 张鲁 译 / 徐艺乙 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是1940年前后日本手工艺状况的一份详尽记录。这份记录,是柳宗悦先生踏遍日本的全境,根据亲眼所见写成的。因此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跟他做了一次日本民艺之旅。手工艺的素朴真诚之美,洋溢在旅途中的每一步。日本今之为设计大国,缘自过去之为手工艺之国,其精神一脉相传。本书对于国内民艺界、设计界人士,尤具参考价值。
手与机器的根本区别在于,手总是与心相连,而机器则是无心的。所以手工艺作业中会发生奇迹,因为那不是单纯的手在劳动,背后有心的控制,使手制造物品,给予劳动的快乐,使人遵守道德,这才是赋予物品美之性质的因素。所以,手工艺作业也可以说成是心之作业。有比手更神秘的机器存在吗?为什么手的工作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非常之重要,大家都有必要思索。
2015年4月25日 在读 作者自序里也说了,因为一开始是打算面向青少年的,各方面都难免粗浅。作为柳宗悦系列的入门还算不错。
文化 民俗 设计
民俗解析 豆瓣
作者: (美)邓迪斯/户晓辉编 译者: 户晓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
在当代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界,邓迪斯大概是对理论和方法论述最多也颇有创新的一位学者。他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把描述民俗学推向了解释民俗学的新阶须,使传统的对民俗材料的确认和描述走向了深度分析和阐释。四十多年来,邓迪斯主要以精神分析学研究方法著称于同行之间,并引起褒贬不一的评价。有一次,他本人不无幽默地引述了一位民俗学家的话:“邓迪斯是这个没有任何追随者的领域的里的头儿”。
本书系美国著名民俗学家和人类学家阿兰·邓迪斯教授40余年来的著述精华,共收录不同时期的12篇文章,内容涉及现代民间文学、民俗学和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论、民间故事的母题和类型学研究以及对故事、童 话、谚语、谄媚语、传说、游戏等民间文化形式的精神分析学阐释,能够准确反映当代国际学术界相关领域的新成果。
中国风俗通史: 魏晋南北朝卷 豆瓣
作者: 陈高华, 徐吉军, 张承宗, 魏向东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 11
风俗的内涵极其广泛,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历来有关研究著作论述的范围颇有出入,我们经过多次讨论,在认真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突破。接其内容和形式,将其分为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婚姻、丧葬、寿诞、卫生保健、交际、经济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大项,并努力探讨各个时代风俗的基本特征及演变规律。
本书按时代划分,共分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民事十二卷,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中国风俗发展的历史轨迹,至于各卷的章目设置。本着“求朋同,存小异”的原则,力求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
走进大秦岭 豆瓣
作者: 王若冰 花城出版社 2007 - 10
莽莽秦岭,横亘于中国内陆腹地,是中国南北方文化、东西部文化的聚合点和交汇点。大地湾人、半坡人、蓝田猿人、郧西人和仰韶人在这里生活;伏羲、女娲、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神农炎帝、轩辕黄帝、大禹治水、上古三朝……的故事发生在这里。这里是华夏文明的诞生地,奔突着春秋战国、秦汉盛唐的时代风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第一个封建制国家、第一个东方帝国,都诞生在秦岭温暖宽厚的怀抱里;老子、秦始皇、刘邦、刘彻、李世民,在这里成就他的千秋伟业;道教文化、秦楚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关陇文化和佛教文化摹与她密不可分……这座绵延一千五百公里的高峻山岭,就像一位襟怀宽广、仁慈睿智的圣贤,向我们提示一个民族高贵丰满的灵魂孕育成长的全部历程。
如果说,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当之无愧作者用了六十个日夜,深入秦岭腹地,后来又六次进入,亲身感受秦岭的呼吸,触摸秦岭漫长历史进程的遗迹,探寻秦岭在中、西部与东部,北方与南方,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征服互相融合的脉络,思考大秦岭铸造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灵魂的过程。
奢华之色 豆瓣
8.7 (9 个评分) 作者: 扬之水 中华书局 2010 - 4
古人打制、插戴和收藏的金银首饰不仅是财富与艺术的合一,也因为它所具有的展示性而成为生活时尚不可忽略的一个风向标。当日工艺品的流行题材差不多都出现于金银首饰,虽方寸之地,却几乎是时代品样之聚珍。本书意图通过对这些小物件儿的寻根溯源,对组成元素的构造解析,勾画出古代饰品设计者的用心和技艺,与时代风格互动的轨迹,最终体现古代生活礼俗的真实面貌。
绝世珍存之中国民艺 豆瓣
作者: 周一渤,陈锋 青岛出版社 2007 - 1
本书介绍了20种传统民间工艺,数量不算多,但是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一些目前还存在,但是有一些已经濒临绝迹。本书的出版将不仅使人们看到这些手艺的过去和现状,而且对如何更好地传承它们也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小的时候,这本书提及的传统工艺品作者在工艺美术商店都能看到,例如毛笔、景泰蓝、唐三彩、剑、竹编、灯笼、牙雕、泥塑、汝瓷、扎染和蜡染、蜀绣、剪纸以及与传统酿酒工艺密切相关的中国名酒等。当我们今天大量出口电器甚至高科技产品的时候,不要忘了,在新中国工业刚刚起步的时候,是这些祖宗留下的手艺生产的出口产品,为我们换取了国家需要的宝贵外汇,让我们能够购买国外先进的设备,发展我们的现代工业。我们不能忘记这些传统工艺为国家的现代化做出的贡献。
有味 豆瓣
6.8 (32 个评分) 作者: 汪涵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
《有味》是汪涵就十种中国传统的小手工艺制作折扇、古琴、靖港香干、油布伞、糍粑、木盆、称、箭等所写的散文随笔,抒发了个人对这些传统工艺的迷恋和内心丰富的情怀,并身体力行,制作这些蕴含深厚文化的小物件,在之中书写了不少生活中的小故事、穿插了对生活事业人生等的感悟。
民艺调查 豆瓣
作者: 潘鲁生 / 赵屹 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5 - 9
“民间文化生态调查”丛书对民间衣食住行用品、精神生活用品进行了考察,这种考察除了对用品用具本身的研究,还对其材质、加工技艺、造物思想、科学价值、文化内涵、价值尺度、审美理想、生活方式等进行了考察与理论总结。那些生动的民艺、民俗、民风、民情恰似一幅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画卷,向我们展示了民间社会多姿多彩、深沉丰厚的文化和生活情景。全书图文并茂,包装精美,文字排版还采用竖排方式,本书为丛书之一。
2010年5月13日 已读
我终于醒悟对于这类书籍,确实不能要求文笔,但是,潘老师,您也实在太啰嗦了些……
中国 文化 民俗
黑暗传 豆瓣
作者: 胡崇峻搜集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2 - 4
《黑暗传》主要为神农架地区打“丧鼓”时所唱,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结束混沌黑暗、人类起源及社会发展的历程,融汇了混沌、盘古、女娲、伏羲、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等众多英雄人物在洪荒时代艰难创世的一系列神话传说。著名学者袁珂、刘守华等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可作为“汉民族广义神话史诗”来看待。
慈城·宁波年糕 豆瓣
作者: 汉声编辑室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9 - 1
身为慈城古城保护与开发研究的文化顾问,黄永松及其团队选择了“年糕”这一主题,编辑们采用实际调查法,走访了宁波地区的农友、水库、作坊、百姓人家及香港、台湾、新加坡、加拿大、美国和澳洲等地的“阿拉宁波人”,采集相关信息,集结成书。《慈城·宁波年糕》从“三个年糕的传说”讲起,分稻米、工艺、食谱、科学和知味乡亲五个篇章,完整地呈现了宁波年糕浸米、水磨、蒸煮、捣搡等步骤的加工过程。书中记录的46道年糕菜,分别以煨、烤、爆、火靠、煮、烩、蒸、炒、煎、蜜汁、拔丝等方法烹调出色香味俱佳的菜肴。记录皆来自“民间”,图文并陈,浅显易懂,人人都可照样制作。可以这么说,就像美国科幻片《侏罗纪公园》展示的那样,恐龙从地球上消失了,但只要其基因存在,科学家仍然能让其“复活”一样,如果真的有一天,年糕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但只要有《慈城·宁波年糕》这本书在,我们一样可以做出地道可口的“宁波年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像别的书,只说年糕多么好吃,《慈城·宁波年糕》不仅说年糕好吃,还从稻米分类谈品质、营养,总结出慈城晚梗米最适合做宁波年糕的道理。并从蛋白质及脂类含量、直链淀粉的多少、胶稠度及糊化温度各方面一一验证,充分说明宁波年糕“好吃”是有原因的。
《慈城·宁波年糕》是一本书,更是一件艺术收藏品,打开蓝底碎花的硬壳包装,一股“传统风味”扑面而来,这也应和了汉声出版社的宗旨与风格:在消费文化冲击下,中华传统民间文化在快速倾颓、消失,要为它们建立基因库。
《汉声》1971年创刊于台湾,名为杂志,实际上每期都是一本主题书,38年来致力于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整理和保护,已出版140多期。2004年进入大陆后,汉声董事长兼发行人黄永松及其团队,像文化修行者,抱着“舍我其谁”的精神走南闯北,为福建土楼、北方剪纸艺术、18世纪的风筝谱、中国童玩、惠山泥人、贵州蜡染等文化遗产建立“基因库”,每本书常常要花上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不只从文化上寻根溯源,更详细记录了这些古老的民间工艺的制作过程,探讨民间工艺代表的生活哲学与生活文化。
民间工艺美术 豆瓣
作者: 王海霞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1 - 4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系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
鉴别草根 豆瓣
作者: 冯骥才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6 - 1
《鉴别草根》对当前对民间文化大规模的田野调查与案头整理,提出一种便捷、科学、标准化的分类法,从而使我们的文化遗产变得井然有序。即从张道一先生的“二法”入手,对多级分类的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鉴别草根》的的理论为民艺学的建设和民间文化的田野普查、整理和保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中国民间美术造型 豆瓣
作者: 左汉中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2 - 4
内容简介
这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民
简美术造型的专著。
它从宏观的角度论叙了
民间美术造型舆原始文化、
民俗文化的渊源关系,寻览
了民间美术造型传承、交融
和变�的轨迹。
它又以微观的方式剖析
了民间美术造型的基本特徵
和造型方法,探觉了民间美
术造型的�美意蕴。
它还将丰富有趣的国例
伴以富有创见的论述,让读
者深入领略中国民间美术造
型之真谛,并从中获得艺术
创造的启示。
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 豆瓣
作者: 唐家路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 5
本书依据文化学、民俗学、艺术学,尤其是文化生态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对民间艺术及其文化生态进行综合、整体、系统的研究。其中,对民间艺术创造中的自然生态观念,民间造物艺术对自然生态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民间艺术作为一种生活形态、艺术形态与民众生活的关系,民间艺术的文化时空存在,民间艺术的信仰观念、伦理情感、真善美的统一等精神文化形态进行了探讨,从而相对全面地揭示了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基础,及其作为民间文化的内容和载体的特征。
中国乡土手工艺 豆瓣
作者: 高星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1
本书是中国当下第一部对现实生活中手工艺人个案真实采访的著作。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和朴素的摄影记录了20 多位乡土手工艺人的生存状况,手艺传承等方面的情况。作者的态度既不夸张,也不唯美。作者关注的重点是 和物质生活相关的,如面食、造酒等手工艺和木匠、铁匠、石匠等将要消失的手工艺人。 书中附有相关手工艺 流程及发展格局的背景资讯,而大量丰富的手工艺插图,来自古今中外的相关资料汇粹。该书由著名收藏家、 民艺家王世襄题写书名,著名诗人、剧作家邹静之以手写稿形式作序。
岁时 豆瓣
作者: 萧放 中华书局 2002 - 3
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岁时文献资料的深刻思考,结合田野考察,向读者解释了:在中国特定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中,蕴育了中国民众特有的岁时观念,形成了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节日体系。在历史—现实的时间流程中,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诸多节庆中,我们体味到了中华民族不息的生命意识,感悟到了民众情感的凝聚,历史的传承、社会活力的延续。
蓝花布上的昆曲 豆瓣
作者: 张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9
“蓝花布”指的是指蓝夹缬,即用木版印染的蓝花布。蓝夹缬是唐代彩色夹缬的存传。唐代的夹缬曾经是皇室赠送外宾的国礼,至今大英博物馆、正仓院等世界一流博物馆,仍珍藏有中国唐代夹缬碎片。元明后,夹缬仅以单色——蓝夹缬传世,且仅在东南部的浙江温州地区保存下来。蓝夹缬在温州地区仅用做被面,每件上印着16片当年盛传于当地的戏曲纹样,多为昆曲。作者经过五年的田野调查,收集数千件老蓝夹缬,并掌握了大量一手材料,在书中以夹缬戏曲图案为依凭,说图,说戏,说工艺。
长裙苗 短裙苗 豆瓣
作者: 潘年英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8 - 6
《长裙苗短裙苗》是我的人类学田野笔记系列中的一部作品,也是《雷公山下的苗家》的续篇。“长裙苗”、“短裙苗”的称谓来源于当代民间俗称,其中”短裙苗”的称谓最早见于清代嘉庆年间的一部重要的民族学文献——《八十二种苗图并说》(俗称《百苗图》)。该书只记录了”短裙苗”的称谓,而没有”长裙苗”的记录和描述。可见“长裙苗”是相对于“短裙苗”而言的一个派生的概念。作者试图借用这样的一个称谓来作书名,并借以概括雷山县境内的主体民族苗族在服饰上的两个显著特征。
中国古代的梦书 豆瓣
作者: 刘文英 中华书局 1990 - 10
内容提要
本书对中国古代梦书的性质、形式、
来历、占断方法及文化价值等作了全面论述,对唐
宋类书中征引的梦书和敦煌卷子中发现的梦书进行
了校勘和注释,可供哲学、社会学、民俗学研究者和
爱好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