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锦灰堆 豆瓣
作者: 王世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 8
《锦灰堆》一二卷收集了作者在80岁以前所写的大部分文章,计105篇,第三卷则以手书影印的形式选收了王世襄历年所作的诗词120首。全书计有线图234幅,黑白图424幅,彩图255幅,可谓琳琅满目,令人爱不释手。尤其令人叫绝的,是其所收的105篇文章分为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其涉及面之广,在个人的自选集类书籍中极为罕见,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兴趣之博杂,积累之用心。如果说,对于古代家具,特别是明代家具,以及书画之类的详细讨论还是可在传统的文物类书籍中时常见到的话,那么,对于竹刻的把握可能就是更有该书作者之特色的了。而对于像葫芦、鸽哨这类小玩艺的长篇讨论,恐怕更非常人所能设想厂。此书既可以作为收藏发烧友的手册,又可使普通读者增长见闻,或作别致的艺术品来“把玩”。
什锦拼盘 豆瓣
作者: 唐鲁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
《什锦拼盘》内容包罗万象,谈尚方宝剑与王命旗牌、谈吃、谈名片、谈风筝、谈黄历、谈人参……文中作者还对数度造访的泰京“曼谷”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均有详细的描述。
讲吃食掌故,宇内鲜有人能堪与唐鲁孙媲美者,本书所涉广泛驳杂,恰如其名“什锦拼盘”,充分展现了作者见闻广博的特色。
中国吃 豆瓣
8.0 (8 个评分) 作者: 唐鲁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11
《唐鲁孙系列:中国吃》作者唐鲁孙,本名葆森,鲁孙是他的字。1908年9月10日生于北京,1946年到台湾,1985年在台湾病逝。满族镶红旗后裔,珍妃的侄孙。毕业于北京崇德中学、财政商业学校,曾任职于财税机构。年轻时只身外出谋职,游遍全国各地,见多识广,对民俗掌故知之甚详,对北京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尤所了然,被誉为民俗学学。加之出身贵胄,有机会出入宫廷,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家厨奇珍,又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而有美食之名。
天下味 豆瓣
作者: 唐鲁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5
唐鲁孙出身贵胄,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奇珍,又遍尝各省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北方味、山珍海味、烟酒味,百味不离其宗,那就是作者对往昔的人与事的无尽回忆。
古代中国札记 豆瓣
作者: 伊永文 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9 - 11
这本小书,记录了我自1989年以来正式开始学术研究之余,所进行的一些“业余性”的探讨的庞杂的?慵#浞冻氚ǎ褐泄诺浔始切∷笛芯俊⑺卧髑逡呈贰⒈狈矫褡逦幕ㄌ狻⒅泄蒲Ъ际蹩贾ぁ⑺未鞘猩睢⒓恳昭芯俊R蛏婕敖峡恚嗨浦行偷难跷恼碌幕慵式耸槎豆糯泄恰贰?
书中文字,大多数发表于中央级报纸杂志,或海外报刊和国际会议上,如《中国科技
宋代市民生活 豆瓣
作者: 伊永文 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9 - 1
内容片段:
东京,金色的秋阳中,一层又一层的市民,密密排列在宽阔的御街上,引颈翘望。是欢迎远方佳宾?还是争看巡行贵人?都不是,市民是等待着一队队在皇宫为上寿活动而表演的女童出来,她们是枷余个容艳超人的妙龄女童呵——
一个个,十七八,尖尖的脸,细细的眼,弯弯的眉,薄薄的唇。头戴花冠,或着红黄生色销金锦绣衣;或扎仙人髻,或卷曲花脚幞头。她们像穿行春风的杨柳,摇摆着纤柔的腰,移动
云缕心衣 豆瓣
作者: 潘健华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 7
本书跳开以往服饰史研究的樊篱,以极其独特的研究路径,在对中国古代内衣进行简要的纵向时段性历史梳理之后,着力对中国古代内衣进行了横向多元性点面剖析,其研究视域聚焦于中国古代内衣的文化、形制、赋彩、图腾、技艺和材质,对中国古代内衣的命名与称谓、传承脉象、文化特质、效能、设计、技法、制式、纹饰、色彩、审美、收藏、民俗等门类进行了专题的精当论述。该书运用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符号学、服饰学、艺术设计理论等多种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将自春秋以来的中国古代内衣历史文化及设计艺术铺陈得流光溢彩,美仑美奂,彰显出完全不同。
该书突破以往服饰史研究的樊篱,以极其独特的研究路径,在对中国古代内衣进行简要的纵向时段性历史梳理之后,着力对中国古代内衣进行了横向多元性点面剖析,其研究视域聚焦于中国古代内衣的文化、形制、赋彩、图腾、技艺和材质,对中国古代内衣的命名与称谓、传承脉象、文化特质、效能、设计、技法、制式、纹饰、色彩、审美、收藏、民俗等门类进行了专题的精当论述。
该书运用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符号学、服饰学、艺术设计理论等多种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将自春秋以来的中国古代内衣历史文化及设计艺术铺陈得流光溢彩,美轮美奂,彰显出完全不同于中国古代外衣严谨服制的一种浪漫隐秘图像。
此外,更吸引学界与艺术界眼球的是,该书汇集了大量作者与欧迪芬集团多年来收集的中国古代内衣文物图片,极其珍贵,基本都为首次面世。中国古代内衣历史文化及设计艺术作为长期被学界与艺术界所忽略的一个研究盲点,该书的出版具有重大的筚路蓝缕开创之功,其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与文物图片,必将引起学界与艺术界的震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改写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书中所涉的诸多中国古代内衣的历史文化因子与穿越时光而不老旧的鲜活设计元素对中国服装界乃至艺术界保持其民族性与世界性,也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
文化古城旧事 豆瓣
作者: 邓云乡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 - 1
《邓云乡集:文化古城旧事》是邓云乡先生对抗战爆发前十年之北平的回忆,先生在回忆中重游北平这座宁静祥和的文化古城,他的学习、生活环境、书画、戏剧、宴饮、公园、茶座等等生活跃然纸上,仿佛重回青春时代。北平聚集着数之不尽的闻名海内外的学者,或久居或暂住或故地重游,先生的回忆平和亲切,可让读者充分领略融汇中西学术于一体的文化气氛,或可成一部独特简洁的文化古城学术史。
水流云在丛稿 豆瓣
作者: 邓云乡 中华书局 2001 - 3
本稿共收邓先生所著各类文章52篇。内容包括民俗学、史学、文学、红楼梦专题研究、明清科举制度等,还有一部分是介绍晚清及近代文人艺术生活方面的文章等,这些文章介绍了他们的艺术成就和一些鲜为人知的生活事。
中国神话人物百图 豆瓣
作者: 彭连熙 天津杨柳青画社 1995 - 1
彭连熙的古典人物画,近年来已在中国人物画坛上连连出露头面,尤其在年画苑中一度简直成了一股旋风,令人刮目,可喜,可贺。究其原因,一是作品喜人,二是数量可观。艺术来源于生活,然而一个艺术家的成功,实难一言道尽,往往是各有其路,且难以捉摸。彭连熙的古典人物画,造型生动,色彩绚丽,且用线飘逸,固然是他长期以最大的功力锤炼,冬秋实践的结果。而他的用功之道是:纵观古今,择其精华,法其上品,用之有由,倒是他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诸如:顾恺之(东晋)、吴道子(唐)的传神线描;张萱、周防(唐)的重彩大着色,以及陈老莲(明)、任伯年(清)的出神人化,得意为形、都为他笔下的人物熔铸了深厚的传统风采。他又广收博览,吸取民间工艺和民间年画的纯真而构成他作品的浓重的乡土气息,雅俗共赏,喜闻者众。
此卷是彭连熙的中国神话人物专集,通卷确实充满着鲜明的古典氛围,古典线描人物能达到如此境界,对于青年人来说实也难能可贵,而当你知道彭连熙的少年时代曾虔心诗词和历史,从此造成了他对古血(神话的偏爱,便可理解了。因此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八仙』的超乎隐逸,“福禄寿三星”的厚德祥瑞,以及『哪吒』、『金刚』、『赵公』诸神的叱咤风云、绝胜豪强之气,各具生机又统笼在神幻典雅的氛围之中。
线之所致,形已应灵。彭连熙的线描作品一个突出特点是他的以情用线,以意用笔,画中贤者的超脱,文者的沉静,武者的豁达,行者的奔放,或刚或柔,或圆或方,或铁线,或兰叶,无不运用得珠连璧合,这对比某些只能一线(铁线)到底的技巧偏枯现象,不难看出彭连熙的挥洒自如的深厚笔墨功力。
阅读这卷『中国神话人物百图』不但给广大青少年读者讲些传统神话故事,同时也给喜欢中国画的青少年和美术爱好者以很好的白描范本和可供收藏的珍贵资料。愿读者阅后有听稗益。
山寨之间 豆瓣
作者: 徐新建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4 - 1
在当今中国的版图中,西南是远离中原的山区腹地,亦是民族杂居的文化边疆。行走西南,就不可避免地要穿行于山林和村寨之间。古往今来,已有那么多的先行者在这里走过,并留下了值得记忆的深深印记。 笔者也在西南行走:探访四川阿坝的藏羌碉楼,考察贵州以那的穿青庆坛,还在广西三江纪录侗族歌会的现场盛况…… 生活的原貌本不便记述,村寨中的欢歌笑语、喜怒哀乐更难以真实再现。任何有限的描叙都只能是以文图为视窗,让读者由此去眺望远方的高山、村寨和场景。 人是行走的动物,有灵性,会结群。为了知彼和知己,你需要走出各自居所,去异地、去他乡。这时,西南只是你的出发地。
中国古代巫术 豆瓣
作者: 胡新生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 6
本书的特点在于,它对中国古代曾经盛行的典型的巫术(即被用于直接控制自然、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发展进程的那类巫术)作了一次全面的清理。具体说来,本书所涉及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为中国古地揭示了每一类巫术的总体特征和内在联系;对各种巫术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作了详细的考察;对一种巫术能够盛行的文化背景以及它对中国古代其他人文现象所产生的影响作了比较系统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