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住去边度 - 标记
不思议图书馆 豆瓣
不思議図書館
7.7 (30 个评分) 作者: [日] 寺山修司 译者: 杨玲 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7 - 6
怪人胡迪尼的逃脱艺术、怀孕机器人的悲剧、世界上最古老的迷宫是给克里奥帕特拉的礼物、巨人的毛发对黑死病有效说、发明了自杀机器并当场演示的男人、世上有蓄胡子的女人吗?……所有冷僻、猎奇话题都在寺山修司的《不思议图书馆》中。
寺山修司以强烈的好奇心、热情洋溢的解说,讲述了街头魔术师、机器人、迷宫、爱犬读物、蓄须女、恋物癖、错视画、猎奇杀人法、美食读物、爱伦・坡、龙的画集、少女杂志、开膛手杰克等22种猎奇话题,引经据典、趣味十足。
翻开这本书,就像进入一间充满了奇珍异宝的房间。
————————————
寺山修司语录
•街头魔术被推上了舞台,白日梦变成了“作品”被封印在舞台的虚构性中……在当今这个时代,整个社会的柔型结构早已强有力到你无论做什么都会被“杂耍化”的境地。
•对于多数现在作家而言,机器人是现实人类的比喻,并且通常象征那些被抹杀的人类特征。
• 嘲笑他人身形巨大,最终也会因自身的巨大而哭泣。文明亦是如此,切切勿忘,切勿因“退入平均”而沾沾自喜。
•“他人的死”因为是虚构的,所以无非是图个乐子。但在不知不觉间,我们迷失了虚与实的界限,就开始满心期待“他国的战”了……但请一定不要忘记,我们所居住的场所也只不过是一个“他国”。
2017年7月1日 已读
寺山修司的读书“游记”,徜徉在书籍世界中的恣意悠然。
2017 寺山修司
致D 豆瓣
Lettre à D.
8.0 (146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德烈·高兹 译者: 袁筱一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5
2006年,一本只有七十五页的小书《致D》的问世在法国书界引起轰动。第二年,作者与其爱妻双双自杀,共赴黄泉。这段长达六十年的爱情故事的结局,让这本书在畅销书排行榜上的排名直线上升。
写书的人大概没有料到,这纯粹记述两人感情经历的爱情告白,其影响远远超过了他以往写过的任何一部著作,给读者、甚至是严肃的思想界的同行们带来巨大的冲击。书中呈现出来的作者的形象光辉,盖过了他以往的任何一种身份。惟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这个“丈夫”形象,才长久地留在世人心中,成为永恒。也是这个形象,让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安德烈·高兹 (AndréGorz,1923-2007)。
《致D》是高兹写给她妻子多莉娜(Dorine,1924-2007)的“情书”,也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爱情的墓志铭。法国哲学家高兹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向多莉娜回溯这段刻骨铭心的情史。那时,他已经知道身患绝症的多莉娜医治无望,很有可能会先他而去。面对缠绵病榻、体重只剩四十五公斤、身高缩短了六厘米、在他眼里“依然美丽、依然优雅、魅力无穷”的妻子,他感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的爱,以致抑制不住要给她写信的狂热欲望。他要告诉她自己是多么爱她,多么后悔没有更多地向她诉说自己的无限深情,没有更早地表白人世间这可遇而不可求的真爱,他说要用这封信重新组构爱情的历史,为的是把握它的全部意义。他所以要写这封信,还是为着理解他经历过的、也就是和妻子共同经历过的一切……
高兹和多莉娜最后双双弃世的决定是最自然不过的结果。高兹,已经看到爱人灵柩的男人,终于作出了最终的抉择:“我们都不希望我们两人中的一个在另一个死后继续活着。”高兹最后选择的不是哲学家的选择,他说为爱而死是唯一不能用哲学解释的观念,当爱成为两个人在身体和精神上发生共鸣的方式时,就已经超越了哲学。(摘自杜小真《哲学不能解释之爱》)
2017年6月3日 已读
“我们都是在不稳定和冲突中长大的孩子。我们注定要彼此保护。我们需要借助彼此,共同创造一个这个世界原本拒绝给予给我们的位置。”
2017 安德烈·高兹 法国文学
方向 豆瓣
Sens
8.5 (145 个评分) 作者: [法] 马克-安托万·马修 译者: 后浪漫(编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4
欧洲艺术漫画奇才马修全新烧脑神作
图像小说内容和形式上的双重突破
智力与想象力的乐趣背后,是深刻的哲学探讨
...................
※编辑推荐※
《画的秘密》作者马克-安托万·马修烧脑神作之二,是一次挑战漫画极限的艺术实验。
马修以极简的画面语言构建了一 个庞大无比的迷宫,一个无名的人在其中跟随着莫名其妙的箭头,从一维跨到多维,从微观转到宏观……
《方向》即便在马修的作品中也算得最独特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原作本无一字,标题只是一个→,出版时才加了个书名Sens——既可以指“方向”,也可以指“意义”。
《方向》没有“字”,但有自己的语言——请读者在尽情释放想象力和独立思考之余,破解作者的密码,听听作者对荒诞的看法。
...................
※内容简介※
一个无名的人在一片空茫茫的世界里跟随箭头前进、前进……他要去哪里?不知道。意义是什么?不知道。
好了,面对这样一本奇书,每一个字的介绍都是多余的。聪明的你,跟紧了→
...................
※媒体推荐※
当代西西弗在荒诞的迷宫里随着存在中的偶然不断游走。
——布鲁塞尔专题画展介绍辞
跟卡夫卡、博尔赫斯、贝克特和佩索阿的结合体最接近的一部漫画。
——法国《世界报》
一部了不起的风格尝试之作,带我们跳出时间和日常生活,摆脱物质的纠缠。
——ActuaBD
马修的聪明之处在于将深刻的底色掩盖在机巧的形式之下:大胆的表象底下藏着腼腆的人道主义。
——Esprit BD
大理外传 豆瓣
7.4 (14 个评分) 作者: [英]万哲生 新星出版社 2017 - 5
两千年来,大理一直是中国西南的交通要冲与商业中心。西藏马贩子南下购买茶叶,缅甸药草商来往云南,他们都要路过大理。
2005年,英国画家万哲生(Jason Pym)与新婚妻子万可(CC)来到大理度蜜月,在古城咖啡馆前面晒着太阳。两个星期后,他们在大理租下房子,安顿下来。十余年间,他画下大量速写,记录大理的人文、美食和自然风光,为这座城市作传。
在他眼中,大理的风花雪月、草木乡民,都不只是游客的消费对象,而是每天心之念之的邻家故里。正如他喜欢的一个大理当地的说法,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老地、老伴和老友”。
万哲生的母语不是汉语,但是他决定一定要用中文记录自己所热爱的大理,因为这是他相处多年的本地朋友和乡亲能够看得懂的语言,这里毕竟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家乡。
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说:“我并不担心自己这本书写得不完美,只是认为用中文写完它,就可以说,我对得起大理这个地方了。”
2017年5月28日 已读
作者太好玩了,中文诙谐幽默运用自如,画的插画也可爱,既可以当作游记来看,又可以看见作者在大理十年的生活,看完后想再去大理一次。
2017 万哲生 读库
三体 豆瓣 Goodreads Bangumi
三体
8.6 (1464 个评分) 作者: 刘慈欣 重庆出版社 2008 - 01 其它标题: 地球往事:三体 / The Three-Body Problem
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军方探寻外星文明的绝秘计划“红岸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按下发射键的那一刻,历经劫难的叶文洁没有意识到,她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地球文明向宇宙发出的第一声啼鸣,以太阳为中心,以光速向宇宙深处飞驰……
  四光年外,“三体文明”正苦苦挣扎——三颗无规则运行的太阳主导下的百余次毁灭与重生逼迫他们逃离母星。而恰在此时。他们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息。在运用超技术锁死地球人的基础科学之后。三体人庞大的宇宙舰队开始向地球进发……
  人类的末日悄然来临。
2017年5月18日 已读
如果是五年前读,会觉得可以打四星,近几年陆续读了一些更牛逼的科幻,现在再看三体总觉得哪里差了点什么…另外,人物不饱满,除了大史,其他人的名字仅仅只是一个代号。作者构建的三体世界游戏还是挺有趣,如果有VR版,还蛮想玩。
2017 kindle 三体 刘慈欣
云雀叫了一整天 豆瓣
8.4 (91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3
★ 木心先生诗歌代表作:在欧盟各国转悠,飞越大西洋,伦敦消失,法兰克福出现,在空荡的机场大厅、在清洁石子路边摆开的桌椅,在四门敞开的歌剧院,在欧罗巴的景内景外,木心的诗句一句句涌现出来。
“傍晚,歌剧院四门大开,剧场的门也敞开,没有人员主验票,不买票的人不会在剧场里坐下来,后台,也可以随意参观。
“一位俊美的男士带我穿过狭窄的通道,看那几位声乐家一边披戏服,一边吊嗓子。
“画廊主,餐馆老板,咖啡厅领班都一口流利英语。坐在枫树下的木头长凳上,喝微甜的苹果酒,将香香的腊肠送入口中,我决意在此结束这本诗稿,并题名为《云雀叫了一整天》。”
★ 意境悠远、金句纷披的诗篇与箴言。在这里,真正读懂木心。
他说:我愿他人活在我身上/我愿自己活在他人身上/这是“知”
我曾经活在他人身上/他人曾经活在我身上/这是“爱”
他说:生在任何时代/我都是痛苦的/所以不要怪时代/也不要怪我
他说:德国猪脚著名全球/几位德国朋友都说/他们半年也不吃一次/这是很好的哲学命题
《云雀叫了一整天》,木心先生代表作之一,由第一辑(诗歌)与第二辑(短句)组成,收入了《火车中的情诗》《女优的肖像》《伏尔加》等一百余首意境深远、金句纷披的诗篇,逾百行木心式的精彩箴言。在浓郁的情感中,用诗的语言表达自己,任何注释都是多余的。这是木心更具可读性的诗集。
变身 豆瓣
変身
6.9 (106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东野圭吾 译者: 赵峻 南海出版社 2009 - 7
成濑纯一:普通的相貌、普通的经历、普通的工作、普通的性格,典型的到哪里都随处可见的那种人。工作两年,不好不坏,性格懦弱……唯一比较拿手的就是画画,并在买画材的时候认识了在油画店工作的小惠,然后象普通人一样陷入热恋。本该充满着幸福与宁静的生活,却被始料不及的一宗抢劫事件打乱——为了救一名小女孩,成濑被抢劫犯用枪射杀!
醒来后的成濑被告知由于发生了亿分之一的奇迹,医院用刚好死去的别人的右脑移植到他遭枪击,受到破坏的右脑,手术奇迹般地成功。苏醒过来后,虽说有医生的详细解说和安慰,但自己的大脑有一半是别人的,有别人存在于自己的脑中。带着这份疑问的成濑忐忑不安地回到阔别已久的工作岗位和爱人身边,可慢慢地,他发现自己的身心正逐步发生一些变化,于是他决定要调查捐赠者的生前事迹以及为何自己会越来越暴躁的真正原因……
《变身》属于一个写作意外,东野圭吾称之为自己“唯一有灵光闪耀”之作,评论界将这部作品与《分身》、《平行世界的爱情故事》并称为“东野私小说三部曲”。
2017年5月8日 已读
清晰感知原本的自己在不受控制的情况下被一步一步吞噬,如果移植的不是杀人犯的脑子而是一个优秀的大脑,男主还会如此痛苦吗?到底怎样才算是真的活着?“别为难自己,活得像你自己就行了。”
2017 kindle 东野圭吾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Goodreads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9.1 (313 个评分) 作者: 林奕含 游擊文化 2017 - 2
令人心碎卻無能為力的真實故事。
性、權力、升學主義──青澀的表皮、變態社會的日常
如果這件事情正在發生,我們要怎麼假裝世界上沒有人以強暴小女孩為樂?
「我下樓拿作文給李老師改。他掏出來,我被逼到塗在牆上。老師說了九個字:『不行的話,嘴巴可以吧。』我說了五個字:『不行,我不會。』他就塞進來。那感覺像溺水。可以說話之後,我對老師說:『對不起。』有一種功課做不好的感覺。」
痛苦的際遇是如此難以分享,好險這個世界還有文學。
小小的房思琪住在金碧輝煌的人生裡,她的臉和她可以想像的將來一樣漂亮。補習班國文名師李國華是同一棟高級住宅的鄰居。崇拜文學的小房思琪同樣崇拜飽讀詩書的李老師。
有一天李老師說,妳的程度這麼好,不如每個禮拜交一篇作文給我吧,不收妳周點費。思琪聽話地下樓了。老師在家裡等她,桌上沒有紙筆。
思琪的初戀是李老師。因為李老師把她翻面,把他的東西塞進去。那年的教師節思琪才十三歲,這個世界和她原本認識的不一樣。
如果這是愛情,為什麼覺得暴力?為什麼覺得被折斷?為什麼老師要一個女學生換過一個女學生?如果這不是愛情,那滿口學問的李老師怎麼能做了以後,還這麼自信、無疑、無愧於心?
這是一部驚人而特別的小說,小說作者既具有高度敏銳的感受力、又是一個近距離目擊者,使這整件事像一個「倖存的標本」那樣地被保留下來。整本書反覆地、用極度貼近被侵害者的視角,直直逼視那種「別人奪去妳某個珍貴之物」的痛苦──且掠奪之人是以此為樂。
2017年5月7日 已读
在微博看到作者自杀前的采访,短短的几分钟却被作者隐忍克制的绝望入侵。任何属于性的暴力,都是整个社会一起完成的。
2017 kindle 小說 林奕含
送你一颗子弹 Goodreads 豆瓣
8.2 (524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上海三联书店 2010 - 1
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2005—2009年左右(尤其是2006—2007年)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
神们自己 豆瓣 Goodreads
The Gods Themselves
8.4 (326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译者: 崔正男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4 - 12
22世纪,地球可以和平行宇宙进行物质交换,从此拥有了源源不绝的能源。但是,只有几个人才知道危险的真相:地球上的一个无人信任的科学家、能源渐渐枯竭的星球上的一个外星人、月球上出生的一个拥有预言能力的人类。只有他们知道,人类即将为看似源源不绝的免费能源付出巨大的代价……
太 阳即将毁灭,可是无人倾听。
真相,永远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里。
面对愚昧,神们自己也缄口不言……
2017年4月29日 已读
宇宙能量交换,三位一体交媾的平行宇宙,宇宙蛋爆发,还不忘硬科幻中的爱情,全知全能的阿西莫夫,大师和其他科幻作者中间隔着一整个平行宇宙,向大师献上膝盖!
2017 kindle 科幻 艾萨克·阿西莫夫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豆瓣 Goodreads
VOICES FROM CHERNOBYL
9.1 (105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方祖芳 / 郭成业 花城出版社 2015 - 11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真实记录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 -------------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作者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
人类史上最惨烈的科技悲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
★《纽约时报》——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
★《伦敦时报》——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心声。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
★《每日电讯报》——从受访者的独白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创造了这样一种历史:无论离这些事件有多远,读者都能感同身受,如有切肤之痛。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海啸不仅是由我们人类所造成的,而且还永无止尽。如果你对未来抱有好奇心,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书中的切尔诺贝利是个充满极端与未知的地方,一个现代科技发展造就的戏剧世界。
★《出版人周刊》——口语叙述的历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充斥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奈、艰苦卓绝的勇气,以及浓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灭的X光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国家》杂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杰出著作,忠实地记录着她那些白俄罗斯同胞的生命与死亡。本书终于将在美国上架……这是无与伦比的见证。
★《书目杂志》——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骇人的生活。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2017年4月5日 已读
最令人绝望的不是死亡,而是每一天都在面对死亡。“我从阿富汗回来时,知道自己可以活下去;而这里正好相反,它在你回家后才把你杀死。”
2017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kindle 诺贝尔奖
湖畔杀人事件 豆瓣
レイクサイド
6.8 (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东野圭吾 译者: 沈杨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3 - 3
《东野圭吾:湖畔杀人事件》编辑推荐:推理迷们最为值得珍藏的推理小说之一。
东野圭吾唯一一部以家庭亲情与子女教育为背景的作品,挑战人伦道德底线的突破之作!种种情节无不令读者震撼。
四对夫妇各自带着孩子到湖边参加升中学考试集训,却有一名年轻貌美的女子尾随而至。深夜,女子惨遭杀害。她是谁?凶手又是谁?妻子说:“是我杀的。”——丈夫的情人死在了湖边的别墅里。这是发生在有四个家庭参加的升中学考试集训中的事。他们为什么竭力掩盖凶手的犯罪真相?但是,事件的前后总难免会露出不自然的痕迹。真相到底如何?结局正向着难以预料的方向发展…… 在揭开凶杀案的谜团时,也揭开了一个人性的疮疤……
欢愉 豆瓣
Euphoria
7.9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莉莉·金 译者: 马韧 博集天卷/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 - 2
在审视他人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自己。
理性与激情的冲撞构建了这个性感而优雅的故事。
拷问文明和野蛮的界限,探寻知性与欲望的守衡
本书基于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真实人生故事写就。20世纪30年代,三位年轻的人类学家前往新几内亚考察,他们之间发生的一段三角恋情,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观念、学术生涯,乃至命运……
安德鲁·班克森出身学术世家,其父热切地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的衣钵研究生物学。他的两个哥哥却相继意外殒命。班克森追随父兄脚步前往剑桥学习生物学,却被人类学吸引。父亲死后,班克森回到曾实地考察过的新几内亚。学术研究上的无力感和亲人死亡造成的阴影令他心灰意冷,试图自杀。
内尔和芬这对人类学家夫妇的到来打破了班克森死水般的生活。班克森也缓和了内尔与芬之间因研究方法与学术声望的差异而日益紧张的关系。班克森被内尔吸引,理智令他选择压抑自己的感情。三人都对班克森与内尔之间日益滋长的情愫心知肚明,挣扎于欲望与自律之间的他们小心地守护着一种微妙的平衡。一次三人交谈时的相互激发催生了人类学研究领域的一大创见。
一天早上,芬突然驾着小船独自离开,带走了部落里最有名的少年首领。他要去抢劫临近部落的圣笛。他相信那笛子能帮他建立学术地位,但这一冒险之举彻底改变了三人的人生轨迹……
《欢愉》是2014年美国文坛备受瞩目的小说。
上过《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封面,入选“全美书评人协会奖”短名单。获科克斯书评奖、新英格兰图书奖。被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娱乐周刊》《VOGUE》《出版人周刊》《华盛顿邮报》《旧金山纪事报》《奥普拉杂志》等十几家媒体评为“年度好书”。
本书基于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真实人生故事写就。书中两位男主的原型正是米德的第二和第三任丈夫。米德在文化人类学领域是奠基和开创性的人物,她关于文化、性、青春期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备受争议。她的个人生活也充满三十年代知识女性追求自由和自主的精神。《时代》杂志的书评称她为“世界祖母”。《纽约时报》说:“她把社会人类学带入了光辉的科学时代。”美国总统卡特评价她说:“她将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与思考问题的方式教给了成千上万的公众。”
2017年4月2日 已读
对我来说,所有人都是酒,没有人是面包。眼泪也不是流不尽的。
2017 莉莉·金
玩转公众号:微信公众平台的商业运营之道 豆瓣
作者: 刘 珂 2016 - 10
微信时代,你的客户都在你的手机当中,带上你的手机就可以做生意。《玩转公众号 : 微信公众平台的商业运营之道》适合希望利用微信公众账号的个人或企业阅读,对于准备转型到微信公众平台开发的程序员也有启发作用。希望本书能够帮助大家搭好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经营好自己的微信公众账号。
2017年3月19日 已读 又是一本帖子变成的书。内容很浅,一点公众号运营经验加上平台帮助指南。
2017 kindle
谁杀了她 豆瓣
どちらかが彼女を殺した
7.3 (54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东野圭吾 译者: 袁斌 南海出版公司 2012 - 10
《东野圭吾作品30:谁杀了她》内容简介:因担心情绪低落的妹妹,交警康正赶赴东京,迎接他的竟是妹妹的尸体。乍看上去毫无疑问的自杀现场,在康正眼里却破绽百出。他掩盖破绽,欲让警方以自杀结案,以便亲自寻找凶手复仇。
警方果然中计,康正的调查也在暗中展开,唯有刑警加贺对此充满怀疑。然而不管加贺如何步步紧逼,康正都已决心孤注一掷。两人在较量中慢慢接近了真相……
究竟,是谁杀了她?
2017年3月19日 已读
加贺系列好评,看到加贺警官出场就感到安心。但这部的加贺不是主导,而是助攻。东野式的抽丝剥茧很过瘾。
2017 kindle 东野圭吾
硬派健身 豆瓣
7.4 (29 个评分) 作者: 斌卡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5 - 6
十年前,我开始了自己的健身训练。然而,我却走了不少弯路,听信了不少错误的传言。
十年间,我发现这世界有太多的人云亦云,太多的误人子弟,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寡廉鲜耻。
十年后,此时、此地,我愿《硬派健身》,成为你的第一本健身书。
2017年3月19日 已读
只要帖子写得好,也是可以出成书。
2017 kindle 生活
十一字杀人 豆瓣
11文字の殺人
6.3 (63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东野圭吾 译者: 叶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
这十一个字,由地狱般的憎恨而生所有的谎言与借口,也因这十一个字而逐渐显现……
“我可是很胆小的噢”——这是我记忆中他说过的最后一句话。
我的男友被谋杀了。他最近一直为自己“被盯上了”而害怕。随后,在他的遗物中有一些重要的资料被盗。身为一名专写推理小说的女作家,我和编辑冬子两人开始追查事件的真相。然而,他的被杀只是一个开始,谋杀案接二连三地上演……隐藏在十一个字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在推理小说中,可以寻找到和自己生活相近,同一世界观的东西。可以描绘生活中的瞬间,譬如:恋爱、工作中的小烦恼……以及幸福。我期待创造有着自己风格的娱乐。——东野圭吾
梦幻花 豆瓣
夢幻花
6.3 (51 个评分) 作者: [日]东野圭吾 译者: 赵峻 / 皮琳 作家出版社 2015 - 2
一对恩爱夫妻在上班路上被砍杀,留下了嗷嗷待哺的幼女;一个正值青春年少的电子琴乐手跳楼自杀,留下此生未完成的梦想;一个独居的老人被人杀死在家里,家里被翻乱,却没有丢失钱财……看似毫无关联的突发事件,因为一包花种的丢失而串连一起,原来,事情的根由是缘于一盆神秘的牵牛花。“寻找人间不存在的禁断之花,千万不要去寻找黄色的牵牛花”——神秘的留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 豆瓣
Confident Conversation: How to Communicate Successfully in Any Situation
6.5 (20 个评分) 作者: 迈克·贝克特尔 (Mike Bechtle) 译者: 陈芳芳 九州出版社·阳光博客 2014 - 7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内向的人也可以?
是的,内向的人往往更善于倾听,更善于从对方的思维角度出发,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和信任。
《跟任何人都聊得来》是美国金牌培训师迈克•贝克特尔多年沟通力培训课程,贝克特尔现任富兰克林柯维公司(Franklin Covey)高级顾问,该公司由《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蒂芬•柯维创建,据统计《财富》杂志100强中的90%和500强中的75%的企业都是其直接受教者。
贝克特尔善于将复杂的事情用简单的几句话说明白,这也是他的讲座广受欢迎的原因。在本书中,贝克特尔将有效人际沟通的精髓概括为5句话:
1.要有自信,至少显得有自信;
2.事先做好准备,平时多留意收集信息;
3.千方百计让自己变得有趣;
4.学会倾听,真正对对方的话题感兴趣;
5.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永远从他人的思维角度出发,真正把对方放在你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