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住去边度 - 标记
战争风云(1-3) 豆瓣
作者: 赫尔曼·沃克 译者: 施咸荣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
《战争风云(1939-1941)》及姊妹篇《战争与回忆(1941-1945)》,两部小说都已经在20世纪80年代被拍成电影。   小说主人公维克多亨利二战前是一名美国海军中校,在海上度过了大半生,有海军专业技术,精通炮术。身材较为矮小,但是非常强壮。战前由于指出海军舰艇上的缺陷,得罪了上司,被调到德国使馆做海军武官。在德国期间,他准确地预测到德国将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并开始进入罗斯福的视线。在整个二战过程中,他深的总统信任,多次出现在几乎所有战场,众多外交场合。他的机智、勇敢为美国屡立战功。亨利在战后晋升到中将。战争中他与一位英国少妇帕米拉塔茨伯利产生了情愫,最终走到了一起。   主人公维克多亨利的前任妻子罗达亨利,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人,与亨利结婚二十多年守身如玉,但是战争期间由于多种原因——长时间的寂寞、对上司的妻子低声下气、遇到了另一位相对绅士的男士等等,她最终选择与亨利离婚。   主人公维克多亨利的大儿子华伦亨利 ,生性风流,战争期间结识了一位议员的女儿杰妮丝。他们最终结婚,还有了一个男孩,也叫维克多。华伦亨利是企业号航空母舰上的一名非常优秀的飞行员,但是在中途岛战役中不幸被日本的高射炮击落,最终牺牲。   主人公维克多亨利的二儿子拜伦亨利一名大学毕业生,学习过美术,文学等等,但是都没有恒心。在导师的介绍下他去了意大利的锡耶纳。在那里他遇到了后来的妻子——娜塔莉,一个犹太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加入了海军潜艇舰队,战争中他逐渐成长为一名潜艇长官,并且表现非常勇敢、出色。战后他和妻儿团聚。   主人公维克多亨利的小女儿梅德林亨利战前是一个学生,由于不愿意学习,在父母去了德国后只身到纽约闯荡,遇到了一个色鬼编辑——休克利夫兰。梅德林在他手下工作了一段时间后离开了他。最终和一位研究原子弹的青年人走到了一起。   主人公维克多亨利的第二位妻子帕米拉塔茨伯利是一位身材娇小的英国少妇,她与亨利在一艘开往德国的邮轮上相遇,两人当时就有一种朦胧的好感,但是由于亨利是一位非常正直的男人,当时并没有想太多。由于工作关系,两人多次相遇,并在这过程中逐渐建立了感情。两人第一次亲密接触是亨利乘轰炸机从德国返回英国后在公寓中相拥。最终两人走到了一起。   帕米拉塔茨伯利的父亲是英国一位非常有名的广播员,由于眼神不好,女儿是他的工作助手,但是最终他在战争过程中去世。   主人公维克多亨利的大儿媳妇——杰妮丝是一个富家女,在华伦训练基地附近的俱乐部里与他相遇,他曾经有过出轨行为,但是最终悔改,他亲历了珍珠港事件。   主人公维克多亨利的二儿媳妇——娜塔莉是一个大学毕业在叔父身边做助手的美丽的犹太人,与一位优秀的高材生——莱斯利有过一段爱情,但是莱斯利开始并不喜欢她。波兰战争爆发期间她与拜伦正在波兰游历,在拜伦勇敢的表现和真诚的追求下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   莱斯利是一位相对优秀、胆小、善良的大学毕业生,在美国的使馆工作,由于他对犹太人的同情,他不断遭到上司的排挤,在欧洲多个国家的使馆工作过,亲历了德国入侵波兰以及围攻华沙的过程,最终在一次跳伞过程中牺牲。   娜塔莉的叔父——杰斯特罗也是一个犹太人,曾经在耶鲁大学做过教授,写了一本《一个犹太人的耶稣》而发了财,战前在锡耶纳安度晚年,但是他特殊的身份使得他在战争中颠沛流离,正是由于他的目光短浅娜塔莉和他一起吃了很多苦,最终杰斯特罗死在纳粹集中营的毒气室里。   罗达的“情夫”是一名工程师,物理学家,相对正直,战争中他也参与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小说中还有多个人物,通过他们,作者对战争中各个阶层、地域的情况进行了描述。通过主人公我们能够看到许多战争中战略决策的产生过程,外交场合的斗智斗勇,战场上生与死的惨烈,他参与了军舰换领土的决策,多次与希特勒会面,见识了墨索里尼、丘吉尔,与斯大林斗智斗勇,深入苏德战场前线,亲往列宁格勒,亲历了莱特湾战役……;通过罗达和梅德林我们能够看到战争前期美国的安乐情绪以及整个战争中后方的种种表现;通过华伦和拜伦我们能够看到战场上厮杀的全过程;通过塔茨伯利父女我们看到新加坡的陷落及其过程中的丑恶现象;通过娜塔莉和叔父的遭遇我们看到了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及和平人士对犹太人的救助;通过阿尔明冯隆将军的回忆录,我们能够看到德国许多政策的产生过程,同时他也代表了多数德国人的想法;通过杰斯特罗的弟弟班瑞尔的种种遭遇反映了欧洲人民在战争中的种种遭遇。   这部小说相对真实地反映了二战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主要宣扬人性的善良,品行的端正,小说中行为不端的人物多少没有好的下场。总之,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值得重复看上5、6遍也不会烦的好小说。
2017年3月30日 想读
安德的游戏·三部曲 豆瓣
Ender's Game Trilogy
8.9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奥森·斯科特·卡德 译者: 李毅 / 段跣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6 - 6
★《安德的游戏》:
世界即将毁灭。
威胁来自另一文明——虫族。它们在数量、科技和战略上都碾压人类,在第一和第二次侦查性接触中,几乎摧毁所有人类舰队。
如今,第三次虫族入侵已迫在眉睫,而地球舰队尚未找到任何抵抗的可能。世界即将毁灭。人类最后的救世主 ,是一个六岁的儿童——安德。
在世界上几乎任何一家书店的书架上都能找到《安德的游戏》。这和它辉煌的得奖记录和畅销奇迹无关,只是因为,它真的太好看了。
★《死者代言人》:
这一次,虫族已经无从开口,但它们灭亡前的话语如梦魇般纠缠着安德,迫使他成为一名“死者代言人”。隐藏身份的安德在星际间流浪了3068年,凭借天才的头脑在二十四颗殖民星球上为死者道出真相。
安德遭遇了一起残忍而离奇的虐杀事件。安德隐匿身份,再次踏入一个异生物星球。随着调查的深入,他一步步走向异种生物的圈套,而真相,居然与他童年的那段回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安德的影子》:
“上帝知道,我愿意替你去死”他默念着祷告。
当安德和队员们全力以赴挑战最后的难关时,只有一人早已知晓这背后残酷的真相。他是影子,在英雄如阳光照射大地之时,只有影子能承接必然尾随而至的黑暗。
《安德的游戏》其实,是一个罗生门的故事,更为残酷和悲哀的事实,作者留给了《安德的影子》。
★【编辑推荐】
☀ 世界三大科幻小说之一,你在全球几乎每家书店的书架上都能找到本书。
☀ 结局很反转!如果还没被剧透过,务必按捺住好奇心,亲自读到最后!
☀ 《安德的游戏》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世界上所有喜爱科幻的读者都会津津乐道。这本书探讨了世界末日,探讨了人类命运,探讨了宇宙中其他文明的可能性,但更重要的是讲述了一个少年在极限困境下如何成长。直到今天,它仍然是美国青少年必读的小说。你可以认为它是美国的《新世纪福音战士》。
☀ 1985年首次出版后即轻松摘取了当年的“星云奖”“雨果奖”“轨迹奖”。次年,《安德的游戏》续集《死者代言人》再次夺取三冠。这在科幻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 2016年距离卡德在书中设想的虫族第一次入侵的时间,只剩下99年。以此为契机,这本“世界末日倒计时纪念版”的全新《安德的游戏》出版了。玩家“安德·维京”邀请你重新加入游戏。
★【名人推荐】
☀高中时我第一次接触到《安德的游戏》系列,小说讲述了一个孤独、好强的天才,与外星物种展开决战,最后他拯救了地球。从那时起我就非常着迷,也特别崇拜故事的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NBA巨星科比
☀卡德深切理解人类的生存环境,表达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其表达方式也达到了完美的层次。——美国奇幻文学大师吉恩•沃尔夫
☀这套科幻丛书的出版,有着一种特别的意义。它提醒我们,只有站在与世界对话的意义上,中国文学幻想传统的重建才是一种真正的重建。——著名作家阿来
★【媒体推荐】
一部充满惊喜的作品,奥森•斯科特•卡德的《安德的游戏》阐释的正是“极致”这个词。
——《纽约时报》
感人至深的小说。情节出人意料,又事出必然。主人公安德•维京真切可信,活脱脱是个少年拿破仑,可亲可敬,有时又令人生畏。
——《书评周刊》
这场游戏火爆炽烈,高度紧张。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书中的外星种族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轨迹》
近十年来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充满才气与智慧的耀眼杰作。
——《区间》
2017年3月18日 想读
一样的海 豆瓣
The Same Sea
8.0 (10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阿摩司·奥兹 译者: 惠兰 译林出版社 2012 - 6
《一样的海》是一部诗体小说,是奥兹本人最看重的作品,也是他将自己的理想与才华毫无保留地倾注其中的小说,被誉为“以色列《霍乱时期的爱情》”。故事从琐碎卑微的日常小事入手,探讨的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未来。在描写家庭成员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上,小说能引起普通人的极大共鸣;而在描写以色列小镇的点滴与西藏高原的风景时,小说又透出浓浓的异域风情。这本书将奥兹的语言才华发挥到极致。诗歌体的语言充满节奏,令人回味,令每一个热爱语言的人怦然心动。
离海不远的地方,六十岁的阿尔伯特独自住在阿米里姆街。他的妻子患卵巢癌在一个清晨死去。他们的独子为了寻找自我,不顾父亲反对去了西藏。儿子的女友身无分文,搬进阿尔伯特的房子。他笃信宗教,可她穿着无法遮体的短裙在他面前晃来晃去,还夜不归宿,让他魂不守舍。父亲、儿子、女友、母亲的亡魂……每个人都被锁在心底那片孤独的海里,彼此相爱,彼此伤害,彼此绝望,彼此妥协。
2017年3月16日 想读
时间与河流 豆瓣
作者: [美国] 托马斯·沃尔夫 译者: 颜学军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是《天使,望故乡》的续集,讲述了主人公尤金·甘特在哈佛大学学习,后回到纽约任教,又去欧洲旅行的经历。
2017年3月11日 想读
天使望故乡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托马斯·沃尔夫 译者: 王建开 / 陈庆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8
“天使,望故乡!”这是英国诗人弥尔顿的一句诗,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借用它作为书名,写了一本关于故乡、关于成长的书:《天使望故乡》。小说中,尤金对家庭的冷漠、无情和家乡的偏狭、闭塞深恶痛绝,心中不时泛起“逃出”这种环境的冲动。而小说最后他选择了离开家庭,继续去哈佛深造,渴望去体验一种新的人生。就这样,很多时候,故乡真的只能遥望。而每一位对它充满眷恋的人,都拥有一颗天使一样念旧而纯真的心。
2017年3月11日 想读
天才的编辑 豆瓣
8.9 (3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A·司各特·伯格 译者: 彭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普利策传记奖得主,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追迹20世纪美国文学传奇“伯乐”麦克斯·珀金斯的非凡生涯。
美国出版史上,鲜有比麦克斯•珀金斯更具传奇色彩、更像谜一般的人物。他发现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等多位伟大的文学天才,以激发作者写出其最佳作品的能力而闻名。在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致力于寻找时代新声、培养年轻作者,单枪匹马挑战几代人固定下来的文学品位,掀起了20世纪美国文学的一场革命,并渐渐改变了“编辑”这一职业的作用。菲茨杰拉德称珀金斯为“我们共同的父亲”,海明威把《老人与海》题献给他以表对他的敬意。他是作者们“矢志不渝的朋友”,与他们共渡写作的难关,给他们毫无保留的支持和创造性的意见。作为一位文学编辑,珀金斯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然而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条:书属于作者。
著名传记作家、普利策奖得主A. 司各特•伯格凭借大量一手资料,引人入胜地再现了珀金斯非凡的一生。20世纪上半叶美国文学出版最炽热的中心和现场,编辑人与重要作家交往合作的细节内幕,《了不起的盖茨比》《太阳照常升起》《天使,望故乡》等等文学杰作诞生的始末,在伯格生动精彩、充满悬念的讲述中一页页得以还原。本书是一位编辑大师扣人心弦的文学传记,也是一个时代的肖像,“一部叹为观止的文化史力作”(《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2016年,改编影片《天才》(Genius)上映,由科林•费斯、裘德•洛、妮可•基德曼等主演,入围柏林电影节。中文版封面使用精美剧照,获电影片方正式授权,精装典藏。
媒体推荐:
★“伯格的整个叙述是一流的——充满了幽默与情感。麦克斯会在第一时间出版它。”——《新闻周刊》(Newsweek)
★“一部令人愉快的传记,有大量文学圈内的秘闻轶事。对于写作者和编辑们来说,本书是一个蕴藏真知灼见的富矿。”——《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才气横溢,充满智性,做了不可思议的研究……一部足以向传主致敬之作。”——《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
★“A. 司各特•伯格的《天才的编辑》……让人纳闷为何此前无人想到写这么一本书!在这部传记的诸多优点之中,其一是珀金斯终于从那片灰影中现身了……无数细节充实了这个传奇。”——《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很遗憾珀金斯不能亲眼看到他自己传记手稿,他乐于寻找富有潜力的年轻作者,而伯格是那个小群体的其中一员……虽然珀金斯会为这样的关注觉得尴尬,但伯格的致敬之作必会令他触动。”——《时代周刊》(Time)
★“关于麦克斯•珀金斯我们所能读到的最全面的作品。非凡、生动的肖像。”——《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伯格将固执专一的热情投入到他心甘情愿的工作中……这一努力的结晶,是一部丰富全面,但决不令人感到乏味的大部头……本书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著名评论家,乔纳森•亚德利(Jonathan Yardley)
★“为这位召集起美国人最爱的文艺帮派的幕后英雄描绘了非凡、动人的画像。这个帮派是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和他们的朋友们。”——著名作家,拉塞尔•贝克(Russell Baker)
2017年3月11日 想读
饮罪者 豆瓣
6.9 (7 个评分) 作者: 黄青蕉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7 - 1
一桩发生在公共广场的无差别杀人案,简单明晰的作案过程背后,却是迷雾重重的作案动机。一个看似是随机报复社会的杀人犯,一个要写一个大新闻的记者,一个想找出真相的警察,一个被欺负的少年。这桩杀人案让他们的命运编织到了一起。四散的线索渐渐聚拢,十年前的尘案再度被翻开,被卷入到跨越十年的案中案里,他们各有各的执念……
生死之交的友情分崩离析,彼此相爱的爱人却形同陌路,一切的一切都被颠覆,真正的秘密从此消失。
罪恶,到底有没有原因?这世上到底有没有真相?所有可见的是否都被伪装?
2017年2月21日 想读
二手时间 豆瓣 Goodreads
Время секонд хэнд
8.9 (249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最具分量的作品
发表后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法国美第契散文奖(2013)、俄罗斯「大书奖」读者票选最佳文学作品(2014)、波兰卡普钦斯基报告文学奖(2015)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2016年12月24日 想读
你觉得不会发生的一定会发生 豆瓣
作者: 滕洋
主编推荐
★《你觉得不会发生的一定会发生》这本书是「ONE·一个」高人气作者藤洋首部个人短篇小说集。书中的每个故事内容精彩,情节出乎意料且有多处感人至深的地方,贴合时下年轻人的所思所想。
★你发了疯的笑,玩了命的哭,都于事无补。感情中的直觉往往是真的,自从认识了墨菲,整个生活都不好了。24篇让人又哭又笑的情感故事,既戳泪点,又戳笑点。
★本书中的故事情节都真挚感人,人物性格**突出,并且,他们故事的主人公年龄都在三十和二十五岁以下,或者18到22岁之间,他们比一般的青春小说成熟,都有轻微的吐槽风,也都擅长把情怀和主人公的情感经历相结合。更符合现在沉浸网络和社交的年轻一代。
2016年12月23日 想读
山中的糖果 豆瓣
7.9 (27 个评分) 作者: 邓安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6
《山中的糖果》通过“亲人记”“世间记”“回乡记”三个部分,集结了作者对故乡亲人、师友,对身边那些人那些事的记录与怀念。作者邓安庆生长在农村,曾游荡于多个城市之间,从事过广告策划、内刊编辑、企业培训、木材加工、图书编辑、互联网等不同职业,阅历丰富,天性敏感细腻,对乡村,对城市,对社会底层的人和事,都有独到而细致入微的体察。作者文笔细腻,语言纯净克制,用平铺直叙的白描手法,将人间烟火娓娓道来,对人物的举止投足和心理刻画生动,性格描述细致入微,使得读者如见其人,如入其境,读来亲切有加。他的文字接地气,带有温度,能够俘获人心。
插画家 “星星的插图”根据书中内容作插图20余幅,画风细腻、生动,乡趣十足,与邓安庆的文字十分契合,相映成辉。
编年史 豆瓣
CHRONICLES: volume one
8.0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鲍勃·迪伦 译者: 徐振锋 / 吴宏凯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5 - 2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唯一自传
《编年史》是美国传奇民谣歌手鲍勃•迪伦历时三年在打字机上亲手敲出来的回忆录,记录了自己生命中种种非凡的时刻——初到纽约,签约哥伦比亚,遭遇创作瓶颈,家庭生活片段,点燃灵感火花,打破界限……这位民谣诗人用热情、怜悯和深邃的目光回顾的往昔岁月,将那逝去的黄金年代一幕幕地展现 在我们面前。
一位20世纪传奇人物平生所著的最不同寻常的私密自传
——《每日电信报》
一本彻底出乎意料的里程碑之作
——戈登•伯恩,《卫报》
迪伦充满思想和迷人魅力的《编年史》让所有人为之惊艳
——尼克•霍恩比
2016年10月13日 想读
拉片子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杨健 作家出版社 2007
《拉片子:电影电视编剧讲义》内容简介:学习影视编剧法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拉片子。拉片子就是逐格、逐句地解读电影和电视剧,通过细致地观摩,全面掌握片中的内容、风格与技巧。优秀影视剧是学习编剧法的生动教材,它可以为我们提供成功的叙事经验。
坐在挂有投影屏幕的课堂上,一边观看影片,一边学习影视编剧手法,是一段有趣的、累人的、富于挑战的学习经历。同学们通过拉片子,初步掌握编剧手法,熟悉编剧基础理论,从而学会了编剧写作的必要技能。
用拉片子的方法可以将影片的叙事范例与抽象、生涩的编剧理论生动地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概念和熟悉它们的使用。同学们脑子里存贮了一定数量的情节桥段,对电影叙事就会自然产生一种节奏感和模式记忆。
拉片子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复杂,需要很大耐心的工作。学生要完成一部影片的精读作业,必须仔细地反复地拉片子。一个学习小组分工合作,用一周时间系统地分析一部影片也非易事。并不是看过一遍影片,经过简单整理,就能写出只有内行才能完成的影片记录。这就如同一个专业画家临摹一幅好画,如果仅仅描绘出轮廓就等于什么也没看到。他应该看到的是构图、色彩、技法、步骤、情感表达方式这些大到整体小到非常具体而琐碎的别人不屑看或者看不出来的内容。要成为一个电影编剧人,拉片子无疑是艰辛而有效的基础学习。
《拉片子:电影电视编剧讲义》采用拉片子的方法,通过七部教学片、七部参考片、两部电视剧,传授影视编剧基础理论和剧本写作基本技巧。
2016年10月10日 想读
故事的解剖 豆瓣
STORY:Substance, Structure, Style and the Principles of Screenwriting
9.7 (10 个评分) 作者: 羅伯特.麥基(Robert McKee) 译者: 戴洛棻 / 黃政淵 漫遊者文化 2014 - 7
你有才華、也有梗,卻始終寫不出好故事?你需要——
全世界導演、編劇人手一本的「編劇聖經」!
◎《故事的解剖》說什麼?
˙放諸四海永恆皆準的形式,而非公式。
˙原型而非老套陳腔。
˙原創而非複製。
˙縝密堅持而非速成捷徑。
˙寫作的現實,而非寫作的奧義。
˙精通「說故事」這門技藝,而非揣測市場需求。
˙尊重觀眾而非自以為是。

啓發皮克斯創意總監John Lasseter、《魔戒》導演Peter Jackson!
全世界的影視創作界,人人拜讀他的「故事學」!
★美國哈佛、耶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南加大,
以及巴黎、倫敦、慕尼黑、羅馬等世界各大院校電影學院必備教材!
★ 1997年出版,暢銷20餘國,長占美國亞瑪遜網路書店 Top 1 暢銷書行列!
翻譯出版超過20種語言,每年巡迴世界開辦「STORY講座」!
★歷屆講座學員中:
59人榮獲奧斯卡獎,超過214人獲奧斯卡提名;
170人榮獲艾美獎,超過500人獲艾美獎提名;
30人榮獲美國編劇協會獎、26人榮獲美國導演協會獎!
(截至2013年為止,紀錄持續更新中)
★包括Brian Kelly:《唐頓莊園》導演
Terence Winter:影集《海濱帝國》故事原創暨主筆
George Mastras:影集《絕命毒師》導演、編劇
Hawk Ostby:電影《鋼鐵人》編劇
Zak Penn:電影《復仇者聯盟》、《X戰警2》、《環太平洋2》(撰寫中)編劇
Paul Edward Haggis:《衝擊效應》(Crash)、《登峰造擊》(Million Dollar Baby)編劇
Akiva J. Goldsman:電影《美麗境界》、影集《危機邊緣》(Fringe)編劇
Pete Docter:《天外奇蹟》、《怪獸電力公司》導演暨故事原創、《瓦力》故事原創、
Michel Hazanavicius:電影《大藝術家》導演、編劇等

「麥基的故事學,是皮克斯王國的律法。」
——《皮克斯傳奇》(The Pixar Touch)
「關於故事結構,我所知的一切都來自麥基。沒第二句話。」
——奧斯卡原創劇本獎、改編劇本獎得主Paul Edward Haggis

在故事創作的領域,你是滿懷壯志的新手,卻屢戰屢敗?
還是耕耘多年的老手,卻苦於無法再上層樓?
你筆下的故事,有沒有以下的「毛病」?
˙人物塑造流於表面化,沒有揭示人物的性格。
˙對人物的內心世界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沒有深刻的洞察。
˙情節充滿省力的巧合,以及經不起推敲的動機。
˙由一系列可以預見、手法低劣的陳規俗套拼湊而成,毫無生命力可言。
新手會犯什麼錯?
寫作時,摸索著拿自己的作品來與常年閱讀小說、觀賞電影或戲劇時潛移默化而成的模型加以對照,並據以調整。非科班的作家稱之為「直覺」,其實只是習慣使然,而且有嚴重的局限:若不是在模仿心中這個原型的模式,就是自以為是地企圖顛覆這個模式,但這兩者絕對都稱不上什麼技巧,只會令劇本中充滿商業片或藝術片的陳腔濫調。
明明有才華,為什麼就是寫不出好作品?
大致不出兩個原因:不是被一個自以為「非證明不可」的觀念所蒙蔽,就是被一種「非表達不可的」情感所驅使。但有才華的作家能寫出好作品,通常只有一個原因:他們被想要打動觀眾的欲望所鞭策。
故事大師懂得如何把最微不足道的事物講得生動精彩,
蹩腳的說故事者卻會使深刻淪為平庸。

■大師開課,歡迎提問!
Q:到底什麼該寫進去?什麼不要寫?該放在什麼之前,又該接在什麼之後?
A:這就是結構!從角色的人生故事中,選取一些事件編寫成有策略目標的場景段落,來引發觀眾特定的情緒,並表達特定的人生觀點。
Q:但是,該選擇什麼樣的事件?
A:「事件」應該在角色的人生處境裡創造有意義的改變——透過翻轉二元「價值觀」(Value)來表現與體驗,例如生/死、愛/恨、自由/奴役、真相/謊言、勇氣/懦弱、忠貞/背叛等。
Q:怎樣塑造主角才能成功?
A:「主角」不一定要引人好感,但一定要引發同理心!
有些作者沒有察覺「引發好感」和「引發同理心」間的差異,不自覺地只想塑造出好人,但事實上,角色有人緣未必能讓觀眾投人。能讓觀眾認同的,是刻劃入微的角色。成功的角色可以引發同理心,使觀眾心生「我也是這樣!」的感受,跟主角產生同理連結。
Q:怎麼從好的角色設定,進階到好的角色刻畫?
A:創作必須由內而外!問自己:「如果我是這個角色,在這種情況下,我會怎麼做?」
作者是即興演出者,必須化身自己筆下的所有角色,在自己的想像當中演出,直到角色獨有的真誠情感在血液中流動,因為只有當你創造出能打動自己的作品,你才能打動觀眾。如果一直停留在角色的外在,寫出來的情感勢必淪為千篇一律的老套。
Q:交代背景好無聊……怎麼辦才好?
A:把背景鋪陳徹底化為劇情!
高明的編劇會把鋪陳用的背景資料打散,只在觀眾需要知道、想要知道的時候才出手,還能把最精采的部分留到最後,所以到最後一幕的高潮還能有爆點。只要掌握兩個原則:一、切勿把觀眾兩、三下即可推斷出的經過放入故事;二、切勿略過鋪陳,除非故意隱藏資料可以造成一時錯亂的效果。
Q:為什麼一定要有「衝突」?
A:因為「對立的力量」愈強大、愈複雜,角色和故事一定呈現得愈完整!
對立力量=對抗主角意志與欲望的所有力量之總和,未必是指某個特定的反派或壞人,而且只要故事類型相符,大反派也可能很討喜,就像「魔鬼終結者」。故事必須把衝突的深度、廣度推到人生體驗的極限,讓衝突強大到逼得你的主角拿出更強的正面特質來解決。
Q:怎麼營造「對白力」?
A:「不要寫」最好!
電影美學百分之八十靠視覺,百分之二十用聽覺。假如你能用視覺的方式表現,就一句對白也別寫。電影對白不是對話,必須以最少的話表達最多的意思。其次,它必須有方向。每次對話往返,都必須把該場景的節奏轉往某個方向,以反映行為的變化,而且不能重複。第三,它應該有目的。
Q:劇情有BUG怎麼辦?
A:忙著補漏洞之前,先自問:「觀眾會注意嗎?」
劇情有「漏洞」,觀眾就會給編劇扣分。有漏洞,少的不是動機,而是邏輯,是因果之間缺少關連。想辦法把沒邏輯的事件串起來、補上漏洞,只是用這種方式補救,往往得另寫新場景。沒膽的編劇會草草蓋住漏洞、祈禱觀眾不會注意。有的編劇選擇挺身面對問題,大方把漏洞秀給觀眾看,再說這不是漏洞,例如《魔鬼終結者》。
Q:如果一定要請出「解圍之神」(deus ex machina),怎麼做比較好?
A:讓巧合盡早出現,給它充分的時間產生意義!
用「巧合」逆轉結局,是編劇的大忌,不僅抹煞所有意義與情緒,更是侮辱觀眾。絕對不可以讓巧合突然跳進故事、變成某個場景的轉折,然後又突然跳走。我們不必迴避巧合,而該用戲劇呈現巧合怎麼進入生活,假以時日累積出意義後,又怎麼從毫無邏輯可循的隨機事件,變成現實生活的邏輯。切記:故事講到後半,就別用「巧合」了。故事愈到後面,愈該把重心放在角色上。
掌握更多專家級編劇心法,
讓你的才華與創意終於被世人看見!
2016年10月10日 想读
松林異境 豆瓣
Pines
作者: 布萊克.克勞奇 译者: 卓妙容 臉譜 2014 - 7
伊森.布爾克在松林裡的河邊醒來,腦中只記得六件事:現任總統的名字、他母親的長相(可是不記得名字或聲音)、他會彈鋼琴、他會駕駛直升機、他三十七歲、他身受重傷且亟需去醫院。
伊森身上既沒有證件也沒有皮夾,他蹣跚走到鎮上,發現鎮民們過著純樸鄉村生活。鎮上的人說不認識、也從沒見過他這個人,伊森好不容易記起他家在西雅圖,查號台卻說查無此人。
松林鎮的夜晚寒冷寧靜,只聽得見蟋蟀鳴叫,伊森循聲撥開草叢,卻發現聲音來自一個擴音器;他與一名鎮民交談,卻發現她不知道什麼是臉書、誰是歐巴馬、還認為現在是1950年;伊森不顧自己身受重傷,一心想逃離這個陰陽怪氣的小鎮,他闖入松林,卻聽見不知名生物的淒厲尖叫,更在岩壁下方發現破碎的骨骸。更詭異的是,不管伊森怎麼走都重新回到鎮上,還看到路牌寫著:
歡迎光臨松林鎮,在這裡,天堂就是你家。
他不知道這個小鎮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但他可以確定的是:這裡絕不是天堂。當伊森再度試圖逃跑,全鎮五百多支電話一同響起,他看見原本純樸善良的鎮民換上華麗的嘉年華禮服,還拿起各式武器……
怎麼可能會有走不出去的小鎮?為什麼沒人相信他是誰?為什麼他不能與外界聯絡?通電圍牆是為了不讓人們出去、還是防止外面的東西進來?伊森發現這個鎮遠比他想像中的恐怖許多,然而更巨大、更駭人的秘密,還在松林之外等著他……
2016年7月22日 想读
梵高手稿 豆瓣
Van Gogh’s Letters:The Mind of the Artist in Paintings, Drawings, and Words,1875-1890
9.2 (33 个评分) 作者: [荷] 文森特•梵高 / [美] H. 安娜•苏 / 编 译者: 57°N艺术小组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梵高一生中写过很多信,大多数都是寄给弟弟提奥的,也有不少是写给家人和其他艺术家的,如保罗•高更与埃米尔•伯纳德。梵高一生中也画了很多画,而基本上每一幅都被他在信中用如诗般优美的语言细细描述过。
【内容简介】
自学画画的梵高,对自己的不足十分了解,但正如他在信中所言,只要坚持下去,相信自己可以掌握那些绘画技巧,不断的画画,那么他的人生便是有意义的。梵高焦虑着,怀疑着,痛苦着,也狂喜着,但他却从未让自己对绘画的激情被充满悲剧性的人生影响过,靠着不懈的努力与天赋的才华,梵高以旺盛的精力创作出了无数已成为无价之宝的作品。
在这本全新翻译的梵高书信集中,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安娜·苏,从近千封书信中精心挑选了150多封,撷取了梵高在其中描写这些作品创作、构思过程的片段,以及他对艺术、艺术家、文学、宗教、景观等众多话题的独特见解,配以信中提到的画作以及书信原稿作为参照,向所有热爱梵高的人展示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梵高。
在这本书里,梵高没有被生活琐事所侵扰,没有精神的痛苦与压力。
在这里,梵高只属于绘画,属于艺术,属于那片金黄的麦田与飞过群鸦的天空。
【编辑推荐】
★ 150多封精心挑选、全新翻译的私人书信——更准确、更紧凑。
★ 250多幅高品质再现的罕见画作手稿与草图——更震撼、更赞叹。
★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专家亲笔撰写的分章导读——更全面、更丰富。
★ 老牌艺术类出版社Black Dog & Leventhal授权引进,中文版首发,全彩16开本
1. 你真的了解梵高吗?他的创作理念是什么?他画画时都在想些什么?本书精选梵高写给亲人及友人的150多封书信里谈创作、构思、理念的内容,辅之以250多幅作品,让读者两相对照,更深入地了解梵高眼中的艺术。
2. 老牌艺术类出版社Black Dog & Leventhal授权引进,中文版全新首发,全彩16开,不能错过梵高的每个细节。原书出版以来,因其新颖的设计和独到的角度,广受读者好评,中文版对原书进行全面优化,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3. 编纂并未每章撰写导读的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专家安娜•苏,详尽介绍了梵高在各时期的生活和创作理念,因此即使你是艺术小白也没关系,只要心存美好,就一定能看懂梵高!
2016年6月5日 想读
一场说走心就走心的恋爱 豆瓣
男盗女娼
作者: 十三 2016 - 5
这是一个渣男得真爱,绿茶霸天下的时代。这是一个男盗女娼的时代。而打不死的女小强白小七被渣男抛弃之后,却拖着一张女汉子的皮囊,揣着一颗小清新的心,在这样一个时代里继续寻找真爱。白小七最终能否蹚过情感的波折和暗礁,得以修成正果?
豆瓣超人气犀利女神十三首部个人长篇小说,“一开始我是拒绝的”爱情故事。以犀利中的悲悯情怀取胜。用犀利又温暖的语言聚焦渣男与真爱,贩卖女汉子与小清新的巅峰对决。失眠,暴食,泪如更年期盗汗的失恋者白小七,揣着相信真爱的小清新之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谁能像一缕阳光一样拯救她水深火热的生活。
我曾在深夜里痛哭,回忆那些爱过却不该爱的人。用一本书写完过去的错爱,回看曾经的自己,然后彻底说再见,再谈一场说走心就走心的恋爱。
2016年5月11日 想读
心是孤独的猎手 豆瓣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8.7 (132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森·麦卡勒斯 译者: 陈笑黎 上海三联书店 2005 - 8
《心是孤独的猎手》作者麦卡勒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一举成名的作品和最具震撼力的代表作,居“现代文库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第17位,曾被评为百部最佳同性恋小说之一。
故事的背景类似于《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炎热的南方小镇。小说中两个聋哑男子的同性之爱令人感动,而同性之恋又是若有若无的,时而激烈,时而沉默。主旨凸显的是麦卡勒斯式的主题: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绝望的孤独与其说是原罪,不如说是原罪的原罪。
2016年2月17日 想读
火车上的女孩 豆瓣
The Girl on the Train
5.5 (12 个评分) 作者: [英] 宝拉·霍金斯 译者: 胡绯 中信出版社 2015 - 10
“每一对夫妻,都试图做到忠诚不二,但最终,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败露无遗。”
希区柯克的《后窗》与小说《消失的爱人》的结合体,无情揭示完美婚姻掩盖的真相。2015惊艳全球文坛的现象级小说,打破《达芬奇密码》的畅销纪录,英国版五个月狂销300万册。车窗背后偷窥的眼睛,总能让你 发出无声的尖叫。
-----------------------------------------------------------------------------------------------
在这节车厢其余乘客眼中,她显得再普通不过:她的举动跟别人并无二致——搭火车通勤、制订日程、处理各种琐事。
火车即将进站——
早上8:04—傍晚17:56
日复一日
瑞秋每天早晚在固定时间搭乘通勤火车上下班。
她熟知火车会在同一盏信号灯前停留,让她得以透过车窗,窥见路旁15号住户的后院。
她对这户人家的生活渐渐痴迷,甚至给男女主人分别取了名字:“杰丝”和“杰森”。
在瑞秋的想象中,他们是一对情投意合的璧人,恩爱甜蜜的夫妻。
她无比艳羡,又满怀妒意。
直到有一天
瑞秋从车窗里看到了15号住户异常的一幕。
一分钟后,火车重新启动,但三个人的命运从此改变。
过去她只能从车窗后窥视陌生人的生活,而此刻,她与他们,开始有了紧密的交集。
瑞秋不再甘心只当一个搭火车经过的路人……
2016年1月30日 想读
巴黎的忧郁 豆瓣
Le spleen de Paris
8.6 (28 个评分) 作者: [法]夏尔·波德莱尔 译者: 郭宏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5
本书收录《巴黎的忧郁》、《人造天堂》、《私人日记》三部作品,是波德莱尔的散文诗代表作。
波德莱尔是第一个把散文诗当作一种独立的形式并使之趋于完善的人,提出了他心目中散文诗的特征:“没有节奏和韵律而有音乐性,相当灵活,足以适应灵魂的充满激情的运动、梦幻的起伏和意识的惊厥。”
《巴黎的忧郁》仿佛“整条蛇”:“去掉一节椎骨吧,这支迂回曲折的幻想曲的两端会不费力地接上,把它剁成剁成的小块吧,您将看到每一块都可以独立存在。” 波德莱尔以描绘古代生活的奇特、别致的方式来描写现代生活,更确切地说,一种更抽象的现代生活。在《人造天堂》中,波德莱尔以一种抒情性的笔调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三种兴奋剂、麻醉剂或毒品——酒,印度大麻,鸦片的作用及其后果:它们并不能造成一个极乐世界,相反,通向的可能是万劫不复的地狱。
The Only Grammar Book You'll Ever Need 豆瓣
作者: Susan Thurman / Larry Shea Adams Media 2003 - 5
The Only Grammar Book You'll Ever Need is the ideal resource for everyone who wants to produce writing that is clear, concise, and grammatically excellent. Whether you're creating perfect professional documents, spectacular school papers, or effective personal letters, you'll find this handbook indispensable. From word choice to punctuation to organization, English teacher Susan Thurman guides you through getting your thoughts on paper with polish. Using dozens of examples, The Only Grammar Book You'll Ever Need provides guidelines for: 7Understanding the parts of speech and elements of a sentence7Avoiding the most common grammar and punctuation mistakes7Using correct punctuating in every sentence7Writing clearly and directly7Approaching writing projects, whether big or smallEasy to follow and authoritative, The Only Grammar Book You'll Ever Need provides all the necessary tools to make you successful with every type of written expression.
2016年1月1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