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1987:黎明到来的那一天 (2017) TMDB Eggplant.place 维基数据 IMDb
1987
8.8 (212 个评分) 导演: 张俊焕 演员: 金允锡 / 河正宇
其它标题: 1987 / 1987:逆权公民
《1987:黎明到来的那一天》(英语:1987: When the Day Comes),是一部2017年12月27日上映的韩国电影。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以韩国六月民主运动为背景。讲述1987年1月,接受警方调查的一名22岁大学生朴锺哲(吕珍九饰),在汉城(现首尔)南营洞对共分室侦讯过程中遭受水刑窒息致死,而直接促成了国家改革的故事,令韩国由军人独裁专政之政权渐渐转变成为一个民主国家。
2024年8月13日 看过
一九八〇年的光州民主化运动失败了,但一九八起年全国上下接过接力棒,发起了规模更大的韩国六月民主运动,该电影的背景就是如此;电影开头里政府办公室里挂着全斗焕头像,还好经过 r/AskAKorean 了解到就只有军队和政府会挂着,民间百姓家压根不鸟总统;我算是知道韩国为什么会民主化成功了,全斗焕只能控制军队和政府,控制不了律师记者学生,靠一心会那些人力根本不够;说实在电影剧本拍得并不好,同时进行很多看起来割裂的支线,至少有检察官狱警学生民运记者等,直到结局才勉强交汇在一处;结局里展示了民主运动和真实历史影响,把我感动得哭了,韩国人民很伟大,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实现民主,尤其是烈士朴钟哲和李韩烈;想参观李韩烈纪念馆,南营洞人权中心。
历史 政治 韩国
出租车司机 (2017) Eggplant.place IMDb 维基数据 TMDB
Taeksi woonjunsa
8.9 (474 个评分) 导演: Hun Jang 演员: Kang-ho Song / Thomas Kretschmann
其它标题: Taeksi woonjunsa / 逆權司機
《出租车司机》讲述了搭载德国记者Jurgen Hinzpeter,偶然来到光州的出租车司机金四福身上发生的故事。
Jurgen Hinzpeter1980年5月作为德国第一公营广播ARD-NDR的驻日本员工用影像记录了光州事件,并创作了《蓝色眼睛的目击者》一书,让全世界了解到5.18光州惨案,还于2003年在韩国获得了新闻大奖。
领奖当时,Jurgen Hinzpeter还特别提到了出租车司机金四福,“我要感谢80年5月带我到光州,并给我做向导的勇敢的出租车司机金四福。”
Jurgen Hinzpeter于今年1月离世。 而当年搭载Jurgen Hinzpeter的金司机则勇敢的在光州的小巷内甩开了戒严军队,将十卷胶片安全护送出了光州。
宋康昊褪去《思悼》的皇帝外衣,将在《出租车司机》中变身出租车司机,回归演绎他最擅长的小人物角色。此外,刘海镇和最近凭借《社交恐惧症》《请回答1988》等影视作品崭露头角的新秀柳俊烈也将加盟该片,出演反政府军角色。
《出租车司机》由SHOWBOX投资发行,《义兄弟》《高地战》的导演张熏执掌拍摄,这是张熏导演在《义兄弟》之后时隔五年与宋康昊的再度合作。
2024年7月29日 看过
很久以前就听说过《出租车司机》很火,却又被豆瓣下架了,直到今天终于看完,虽然我反而吃惊中国政府为什么没有接着禁更多的韩国影片,比如《辩护人》;我以为金万燮会天一亮就气势汹汹地拉着 Peter 润,结果居然自己一个人先润了;后来才想明白他除了怕死,也牵挂没有母亲的女儿,所以他后来又一边挣扎一边哭:「女儿,爸爸该怎么办」,全场最动容;最后他后下定决心回去接 Peter 了,非常真实且同时展现了小人物的势利和高人性光辉,此外难得也有良心发现的军人中士;军队屠杀手寸无铁的市民时令人揪心;快结束时突然注意到八十年代居然没人系安全带,哪怕司机们自发舍身拦截军人的追击,到了现代倒是习惯系了,微妙的时代细节;宋康昊在《寄生虫》出演前原来又演过出租车司机了,好笑;其实抛开题材不谈的话,有很多硬伤,很多人演技不够火候,还有那么多护送的司机一个一个断后,凶多吉少,但金万燮这么多年了也没试过回去找他们并还没变老的样子,现实的原型可却是患上 PTSD 并酗酒得肝癌,不到五年就去世了;不过好在韩国在短短一代内完成了民主转型,韩国总统文在寅和德国记者 Jurgen Hinzpeter 的遗孀 Edeltraut Brahmstaedt 一起观看了该电影,也确认了金四福本人的事迹。
历史 政治 韩国
南山的部长们 (2020) 豆瓣 TMDB IMDb 维基数据
남산의 부장들
7.7 (578 个评分) 导演: 禹民镐 演员: 李秉宪 / 李星民
其它标题: 남산의 부장들 / The Man Standing Next
电影"南山的部长们"以韩国中央情报部(KCIA)的部长们(副总理级)与他们所主导的政治阴谋为素材, 原作为揭露韩国政治内幕的同名小说,以历代中央情报部的部长金载圭和金炯旭的故事为中心重新创作而成。1979年下半年,YH贸易女工笼城事件、新民党总裁金泳三的国会议员除名事件以及10月的釜马事件先后爆发,政局不定。中央情报部金载圭和强硬派总统警卫室室长发生摩擦,朴正熙对他逐渐反感和不信任。1979年10月26日,在汉城钟路区宫井洞中央情报部官邸中,朴正熙和总统警卫室室长在宴会酒席中被金载圭用手枪枪杀。
2024年7月18日 看过
朴正熙遇刺案影视化,只作为韩国现代史的引子;不是很好看,能留下印象的就只有李炳宪的演技了,刺杀都那么草台滑稽可笑,二把手刺杀国家一把手后处于巨大压力下的表现非常真实;美国有白宫,中国有中南海,现在发现韩国则有青瓦台,而且这地方的风水真是差,即绝大部分韩国总统难以善终;不过全斗焕居然还被赦免并善终;我很奇怪最近几任韩国总统为什么爱赦免前总统,现在我估计前总统毕竟还是有不可忽视并需要争取的民意和势力,正面看待的话赦免可以打破「以暴力手段上台直到被更大的暴力胁迫从而下台」的轮回,从长远来看青瓦台诅咒确实有减弱的趋势;不过我还是很吃惊韩国的民间媒体法院居然能有效法治军方独裁出身的总统,打破了「枪杆子出政权」惯例,以后再研究研究这些非暴力团体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光州人民很伟大,5.18光州民主化运动馆待去;又想起了朴槿惠的记仇小本本,韩国电影界也真是了不起,韩国一万演员居然也成了世间罕见的政治势力,展现出人性光辉。
剧情 历史 韩国
北漂臺灣:馬來西亞人跨境臺灣的流轉記憶 博客來 豆瓣
作者: 杜晉軒 麥田 2022 - 6


第一本嘗試全面講述
近七十年來馬來西亞人到臺灣的流動移民史

一部集結眾人辛勞記憶,描述在臺馬來西亞人的搏鬥之書,
為生活戮力經營;也為身分自由積極拚搏。


這本書為我們細述大馬人遊走臺馬兩地的歷史現場,以及一個又一個熱帶青年的臺灣故事。——高嘉謙

這本書,談的不僅是大馬的歷史,更是大馬人在臺灣的歷史。
我們人在大馬的時候,那裡的社會氛圍,讓長年在族群政策不公下的華人,多沉浸在集體的悲情之中。大馬華人到了臺灣,拋開了族群的悲情,個體找到了自我實現的自由。——杜晉軒


江懷哲(《現代菲律賓政治的起源》作者)
李美賢(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特聘教授)
宋鎮照(成功大學政治系暨政經所特聘教授、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陳志金(醫師、《ICU重症醫療現場》作者)
陳亞才(馬來西亞元生基金會執行長)
張蘊之(東南亞文化資產課程講師、獨立記者)
黃錦樹(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教授、小說家)
——各界好評推薦(按姓名筆畫排序)

=關於本書=

全面觀看馬來西亞在臺灣的群體,細數大馬人在臺灣這些年的政治、歷史與文化交融下的遷移,綜覽他們留下的影響與被影響。

——

與臺灣比鄰的馬來西亞人,如何在臺灣生根發芽、實現自己?

在臺灣的大馬人無法構成「群體」,因此擁有了絕對、不被拘束的發展自由,每個個體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無聲且細緻的在臺灣各處揮灑,搏出自己的一片天,包括政治界、社運圈、學界、醫界、影劇圈、文化圈,以至於小巷裡烹調道地馬式菜餚的餐廳老闆等,他們早已融入地方,深深影響著臺灣,也回照著馬來西亞。

本書作者杜晉軒,耗費心力進行採訪、田野調查各領域馬來西亞人在臺灣的過去與現在,他(她)們姿態各異,默默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大馬生命力。

國民政府遷臺七十餘年,隨著僑教政策與外籍生來臺就學的實施與變化,馬來西亞人在臺灣的流動與深耕也已超過一甲子。回看臺灣的近代發展脈動,馬來西亞人不只經歷其中,更是參與者,無論他們是在各行各業打拚奮鬥,或是作為在臺灣民主進程扮演推手的「境外勢力」,馬來西亞與臺灣文化交相融合的面貌,過去甚少被整體性的探討,這本書將帶領讀者一探馬來西亞人北漂臺灣的各方人物故事與歷史因緣。



透過本書你可以了解到——

馬來西亞華人為何選擇來臺與留臺
僑生VS.外籍生的困境與衝突
影響臺灣民主進程的「境外勢力」的政治認同轉變
當前臺灣政治與馬來西亞政治的交互影響
馬來西亞人分布在臺灣社會中的成功與挫敗
……

=書系精神=

「從臺灣望向南洋,在南洋尋找臺灣」
[台灣@南洋]書系,與您訴說屬於臺灣的南洋故事。

透過歷史田野、文化踏查、文學故事的接引,
重新捕捉失落的歷史細節,呈現臺灣跟南方的文化交織。

[台灣@南洋]新書系,由臺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高嘉謙主編,主要出版跟臺灣有連結對話的南洋文化人文書——


[台灣@南洋]書系,透過臺灣的知識平臺建立一個望向南海,探索島嶼、半島、海峽等海洋視野的人文視窗,連結南洋的歷史文化與政經線索,締造一個帶有田野現場,結合廣大歷史視角的跨域視野。臺灣從遠古南島民族的跨洋遷徙,大航海時代荷蘭、西班牙的占據,明鄭政權的南海貿易,締造了十七世紀以降臺灣在海洋世界跟南洋的連結。爾後金門人落番南洋,日治臺灣曾作為日本帝國的南進基地,在南洋作戰、受俘的臺籍日本兵和戰犯臺灣人,冷戰時代臺灣作為第一島鏈往南延伸的反共陣線,這林林總總跟大時代脈動相連的遷徙和移動,使得跨境南方,既是地緣政治議題,也是歷史敘述、地域文化的線索。換言之,臺灣其實早已擁有自己的南洋故事。那個帶有家國歷史想像,但也不乏人類學、地理學意義的族群遷徙和文化傳播,帶我們回到了一個又一個的歷史現場。
跨足田野,回到歷史線索裡的小故事,我們呈現臺灣跟南方的文化交織,擴建一個知識生產的園地。書系的精神標舉「從臺灣望向南洋,在南洋尋找臺灣」,在兩個地域傳遞聲音,透過文學故事、歷史田野、文化踏查的接引,重新捕捉失落的歷史細節,時代變遷裡形塑的文化元素,人文地理的地方風土。[台灣@南洋]書系,藉此為讀者指引路徑,展開南方旅程,在大歷史與小故事裡建立我們的軌跡,識別自我與他者,讓讀者獲得橫向跨界的知識洞見和靈光。
——主編高嘉謙

=精選段落=

臺灣馬來西亞月餅長相差很大
臺灣中秋節給大馬華人的震撼教育,除了烤肉之外,大概就是月餅「長得不一樣」……
大馬華人所吃的月餅屬廣式,這主要是我們有許多廣東移民後裔,其中一家叫「錦綸泰」的廣式月餅,是家喻戶曉的品牌。
一九〇〇年廣東出生的李孝式,曾是國民黨陸軍上校,廿四歲下南洋到馬來亞協助父親李季濂經營錫礦業,接著拓展會匯兌的事業,創立「錦綸泰」商號,在一九七一年轉型為茶樓,才有「錦綸泰」這月餅品牌延續至今。

不能說出來的「追夢人」——大馬非法勞工
大馬曾是全球重要的錫礦出口國,但隨著錫價在八〇年代末崩盤,造成了大批原依賴錫礦業的華人城鎮陷入經濟停滯的困境,尤其當中教育程度較低的華人所受到的失業衝擊最大,為改變生活,他們只好「跳飛機」,而臺灣就是其中一個落腳國。
所謂「跳飛機」,是指這些欲前往已開發國家,如英國、美國、澳洲、日本打黑工的的華人,多購買機票入境當地後,就逾期逗留非法工作,其中不少華人是來自我的家鄉霹靂州,我親戚中就有人曾到日本和英美跳飛機。
霹靂州、森美蘭州曾是馬來半島,甚至全球的重要錫礦產地,因此錫礦業崩潰後,許多到海外跳飛機的華人也多來自這兩州。值得一提的是,據悉在英國跳飛機的華人多來自霹靂州,是因為霹靂州華人多為廣府人,在懂得廣東話的優勢下,許多英國的香港餐廳老闆也樂於雇用刻苦耐勞的霹靂州華人。
至於臺灣,由於薪資條件、匯率不比英美日澳等國,因此會來選擇來臺跳飛機的華人始終是少數,而且逗留時間不長,會長期留下來的,要麼是已習慣了臺灣這純華語社會,要麼是因為愛情。

大馬影視圈在臺灣
目前在臺灣的新生代大馬演員,則是劉倩妏,她十六歲在大馬的出道,二〇一六年開始來灣發展,至今已出演過多部臺灣與大馬的電視劇與電影。相比在臺的大馬藝人多是歌手身份,劉倩妏是少數專注於演員身份的在臺大馬藝人。
至於目前成就最高的,當屬李銘順。李銘順在二〇一四年憑電視劇《親愛的,我愛上別人了》榮獲戲劇節目男主角獎,成為首位奪下金鐘獎的大馬藝人,七年後又憑職人電視劇《做工的人》奪下金鐘獎「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男主角獎」。而李銘順的弟弟李銘忠,近年也在臺灣演出多部影視作品,他們兄弟倆都先是在大馬與新加坡的影視圈成名後,才將重心轉到臺灣。
 

2024年6月2日 已读
自从读过《安娣,給我一份摻摻!》就发现 Chinese 没必要和 PRC People 是一回事了,华语就是我的国家;先前看过主题是马来西亚华语中学台湾人校长写的《来去马来西亚》,这书刚好相反,马来西亚华人到台湾生活,并详细介绍了现代以来马来西亚华人和台湾交互的历史;戒严解除之前,国民党早期一直把马来西亚华人视为国民,果然非常微妙;不过后来台湾原来兴起了本土意识,以致连同华人都排斥了;二二八事件里也有鲜为人知的马来西亚遇难者。
历史
雪白血红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张正隆 解放军出版社 1989 - 8 其它标题: 雪白血紅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後,東北地區成了國共爭天下的決定性戰場,毛澤東、林彪、蔣介石、杜聿明,這些掌握國家命運的人,以他們手上的數十萬大軍,在東北這個戰場上作殊死決鬥。  

一將功成萬骨枯,人民為改朝換代承受了巨大災劫,戰火與饑餓奪去數十萬百姓的生命,戰爭的暴虐和冷酷,在作者筆下真實地呈現出來。  

還歷史的真面目是要具備道德勇氣的。本書大量涉及毛澤東與林彪在戰略決策上的機密,並對林彪、黃克誠、高崗、黃永勝、李作鵬等被「打倒」的中共名人,給予較接近真實的描述。 

作者引用了大量機密文件,搜集眾多珍貴資料,並採訪大批親身經歷戰爭的國共將領,使當年這場政治軍事大搏殺,更呈現血雨紛飛悲壯慘烈的震憾力。
2024年3月28日 想读 长春围困战……到底是什么回事呢!
历史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The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and the Struggle for Modern China
8.8 (12 个评分) 作者: 陶涵 / Jay Taylor 译者: 林添貴 時報文化 2010 - 3
內容簡介
一九四九年兩岸分治,此後蔣介石的歷史評價始終擺脫不掉「丟掉中國的人」。其專制性格,加上白色恐怖的印象,也似乎掩蓋了他的複雜功過。然而蔣介石是唯一在中國與臺灣都曾掌權的政治領袖,終其一生不斷參與具世界影響力的政治事件,且其時間長度近代少有人能及,這些都在在凸顯評價蔣介石的迫切性與重要性。
蔣介石的政治生涯,涵蓋現代中國在共和初期後逾五十年的發展。做為國民黨繼孫中山之後第二位政治領袖,蔣介石面臨的是,共和初期的地方軍閥割據,與毛澤東共產勢力的意識型態競爭,新一波帝國掠奪造成的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其後的冷戰對抗。一九四九年他六十二歲,因國共內戰失利避走臺灣度過晚年,在這之前的二十五年,他是中國最重要的政治領導人,於其任內催生中國脫離帝制後第一部明文憲法,然而最終實現他政治理念的地方卻是在臺灣。換言之,蔣介石的一生牽動的是現代中國的掙扎,以及世界局勢的複雜競合。
做為極端正反評價皆有的政治人物,作者陶涵透過近幾年公開的蔣介石日記以及相關檔案,力圖將蔣介石描寫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一方面會稱中共為匪,卻敬佩他們的紀律與效率;多次受史迪威侮辱、冒犯,但訓斥後便不再記恨;年少時曾經風流,卻對「美妹」情有獨鍾;思念兒子卻謹守家國分際,不願用條件與史達林換回「經兒」。然而陶涵在書中亦清楚道出其對屬下貪腐的姑息,要求忠誠至上的殘暴行徑,和外交手腕的拙劣與失敗。隨著相關檔案的透明公開,不論兩岸或史學界,對於蔣介石的評價正在轉變,而本書也成為第一本緊扣時代、貼近人物的蔣介石傳記。
名人/編輯推薦
陶涵拿新史料為基礎,以全新觀點詮釋蔣介石不凡、長壽的一生,並且對蔣的動機和行為提出具爭議但讓人信服的新解讀。此一生動活現的論述,將會成為一本經久不衰的權威之作。──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蛻變中的中國》作者,黎安友(Andrew J. Nathan)
透過蔣介石日記的慎選引用,陶涵成功表露蔣介石的個人特質。陶涵拒絕一般認為這些日記不值一晒,毫無歷史旨趣的想法,相反的,日記引文搭配上重大政治、軍事局勢的生動細述,他讓我們更貼近這些還在成形的思考。因此某種程度上,陶涵在蔣介石與他置身的世界之間建構了更具個人感性的連結。 ──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史景遷(Johnathan D. Spence) 紐約時報書評
這本由哈佛大學出版、陶涵執筆的迷人傳記讓我們看到,過去對蔣介石和國共內戰的傳統觀點是扭曲不實的。這是第一本充分運用蔣家檔案的蔣傳,其中包括蔣的親筆日記。書中呈現的是一個微妙有遠見的思想家,而不是美國將軍史迪威口中的「花生米」。──《經濟學人》
陶涵並未隱藏蔣的殘暴和外交上的失敗,他尊敬蔣介石是因為意識到,蔣以合理的手段統治一個幾乎無法被駕馭的國家,而且比起那些美國顧問,蔣更瞭解他的敵人們。──《出版人週刊》
陶涵在他的新書中陳述,蔣介石非但不是無能,反而是有遠見、訓練有素且精明的策略家。他不僅精準預測了許多政治事件,更將手中的劣牌發揮至極致。 ──《華盛頓郵報》
序/書摘
陶涵英文版序
一九七五年四月,蔣介石以八十五歲之齡逝世時,我在美國國務院中國科任職,負責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事務。當時,我正在中國大陸旅行,由於負責臺灣事務的是另一個單位,我對這位國民黨高齡領導人的過世,並沒太加注意。一九六○年代初期,我還是派駐臺北的年輕外交官,曾有兩三次在酒會中和他握過手。他看來身材不高,又很脆弱;我也很驚訝他手握得很輕。
蔣氏過世之時,我對他的觀點和許多中國事務專家的看法一樣。一般公認他是個殘暴的獨裁者,掌握權柄近五十年;一個失敗的軍事領袖,在運勢大逆轉之下,把中國大陸丟失給毛澤東。就我所知,他除了被認為自身清廉誠實之外,並沒有足以彌補缺陷的特質 (redeeming qualities);即令如此,他容忍其支持者普遍貪瀆。他像是個不具真正原則或理想的人,成就也不大。影響到我觀點的書籍,有易羅生(Harold Issacs)的《中國革命的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Graham Peck 的《兩種時代》(Two Kinds of Time)、馬侯 (Andre Malraux)的小說《人的命運》(Man’s Fate)以及杜希曼(Barbara Tuchman)的《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Sand against the Wind: Stilwell and the Ameican experience in China 1911-1945)。
將近二十年之後我正撰寫蔣氏兒子、繼承人蔣經國的傳記時,發現這位老人並不是西方經常描繪的膚淺角色,當然也不是一九八○年代之前臺灣到處可見的偉人傳記所描述的偶像。可是,我在他兒子的傳記中仍以一般說法描述這位父親。哈佛大學出版社繼《蔣經國傳:臺灣現代化的推手》一書之後,要求我為蔣氏本身寫本傳記,我對這項必然耗時甚久、十分具挑戰性的工作,忖思良久。我對蔣氏的觀點大半屬於負面,但身為溫和的自由派和外交政策的務實派,我想自己能開明地處理這個主題。
我又受到若干學者的鼓勵,他們證實了我的印象;近年來不僅臺灣和中國,就連俄羅斯、日本和美國都出現浩瀚如海的檔案材料,但西方仍未出現善加利用這些豐富素材的一本完整蔣介石傳記。中國學者利用這些素材已就蔣在大陸和臺灣長久任期中的特定事件和國內外動態關係,發表數百篇有見解且中肯的研究成果。而且,蔣家後人也開始分期發表委員長橫跨五十六年的日記手稿。
透過新的訪談,加上我以前撰寫《蔣經國傳》所做的訪談,意謂我可以借助與相關人士——許多人也認識蔣介石——數以百計的談話來從事《蔣介石傳》的寫作,只不過這些人士年歲已高,這樣的窗口正快速流失中。集結這些材料似乎這是很美妙、很值得的一項計劃。我也將這本新書看作是個獨特的媒介,就像我寫他兒子的傳記,側寫了中國從二十世紀之初衰落中的異族統治中古王朝,發展成一百年之後和平、安定、快速繁榮強盛的國家,這一段痛苦、顛簸且往往殘暴的過渡故事。
在我為本書旅行、研究和訪談的過程,我發現蔣是個高度矛盾的人物。他是個現代的新儒家,支持女權,也能接受他太太侄女兼親信公開穿著男裝的女同志行徑。他是個強烈的民族主義者,極端痛恨過去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凌與羞辱,可是他卻一點也不介意,除了兩個非婚生孫子之外,他所有的孫子女全是歐亞混血兒。他沒有太多領袖魅力,大體上也不為同儕所喜歡,但是他的堅決、勇氣和清廉有時也使他廣受支持。他雖是個自我約束的人,卻具備氣勢凌人的個性——一個沉著、欠缺幽默感的人,脾氣極壞卻又笑口常開,偶爾傷感啜泣;從日記研判,他是位虔誠的基督徒。可是,一旦面臨對國家存亡及其統一,或者他本身統治地位的威脅,他會不惜訴諸殘暴手段──有時他在日記中陷入偏執的胡言亂語。但是危機時期的他經常是既冷靜又能分析事理的,表現出對手邊問題動向和可能性的瞭解。在大陸的某段時期他軍功顯赫、戰績彪炳,但一切都止於一九四八至四九年的大潰敗。無論是有意識或無意識,他替臺灣活力充沛的民主發展奠定基礎。
蔣的日記讓我們對下列歷史大事件有了新的瞭解:他在國民黨內地位的勃興、他早年的左派思想、他在一九二七年的血腥清共、軍閥一再興兵作亂、他一面建軍一面對日姑息歷五年之久、一九三六年西安事變他遭到劫持、國共聯合陣線的過程與破裂、他和周恩來長久、獨特的關係。我們也重新認識到他在淞滬保衛戰及其後的軍事策略、他和史達林相互努力把對方捲進對日戰爭、他和史迪威的長期鬥爭、他在珍珠港事變後對盟國目標嚴肅的軍事承諾——這份堅貞卻屢受盟國失信於他的傷害、他對盟國失信雖仔細盤算卻又不智做出種種反應。
戰後的大事則包括:馬歇爾使華調處失敗、蔣錯誤決定在東北孤注一擲、他早在一九四六年就計劃退守臺灣。最後,蔣氏日記和其他新材料也讓我們對他撤守臺灣後,許多過去不為人知的下列事件有了豐富的認識:他對臺灣本省人潛在反對勢力殘暴、無情的威嚇和彈壓、國民黨內不滿他領導的種種風波、他對韓戰、越戰的悲觀看法、他私底下早早就認識到自己有生之年無法「光復大陸」,可又一再公開宣布即將「反攻」、他利用這些警告從華府得到特別待遇、兩次瀕臨核戰邊緣的金門危機他如何扭轉情勢使之有利於己、他拒絕艾森豪一項可能導致美中大戰的危險提議。
後來還有許多重大事件相繼出現,但是蔣氏在他生前最後的重大危機中務實地回應——例如,隱藏他對尼克森的痛恨,顯然他最先是從周恩來那裡獲得尼克森和毛澤東修好的訊息。現代世界的主要領導人,沒有人能像蔣這般活躍且不間斷地參與締造歷史的最高層級世界大事。基於這個理由,不論你怎麼看待蔣一生動盪歲月的功過,他的故事大有可觀之處。
目次
英文版序
中文版序
導讀(呂芳上教授)
第一部 革命
第一章 新儒家青年
第二章 北伐與內戰
第三章 南京年代
第二部 抗戰
第四章 長期戰爭開始
第五章 蔣介石和他的美國盟友
第六章 中國戰區
第七章 雅爾達、東北和戰後戰略
第三部 內戰
第八章 妄想勝利
第九章 大失敗
第四部 島嶼
第十章 荒漠甘泉
第十一章 操控保護者
第十二章 換檔
第十三章 尼克森和晚年歲月
結語
注釋
2024年3月3日 已读
我,读过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但不知为啥大脑里有民国初到 PRC 之间的真空地带,特地找到此书以补全;但毕竟是在蒋介石日记全面解密之前发表的书,而且来源多为英语,书也写得不怎么好看,感觉还是找华语书看好;最令我吃惊的是 PRC 境内也出版了这书,尺度非常大,甚至连共产党在抗日中优先保存实力的野心都没删;比较有意思的主题是「抗战主力之争」,我看到这书的说法是某两年里,中国的阵亡士兵有一百万,但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和八路军只占据百分之三,我辛辛苦苦地查来源后,感觉也可以这么说,但证据还是不够充分;此外也通过这书认识到了原来国共内战和抗日战争并不只是内政那么简单,列强的干预简直无所不在!比如共产党一开始只是读书会,但就因为引起了苏联的注意并在其运作下加入了(大概?)孙中山的同盟会,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日益壮大,孙中山自己本人还曾想靠日本帮忙统一中国,甚至可以出卖满洲(大概),就民族自决的合法性上来说,满洲国自然没有合法性,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这玩意又该怎么说!?蒋介石自己倒是一直几乎没有接受到境外势力的资助,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参战。
历史
上帝掷骰子 豆瓣
6.9 (9 个评分) 作者: 陈灼 文汇出版社 2005
《上帝掷骰子:欧美角色扮演游戏史》主要介绍了欧美角色扮演游戏的历史和文化,书中材料丰富,文笔生动,激情洋溢,并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游戏体验,令人感同身受。《上帝掷骰子》——让你重拾那些令人激动的日子,重温那曾让人血脉贲张的游戏杰作!
《上帝掷骰子:欧美角色扮演游戏史》从电脑角色扮演游戏的祖宗——桌面角扮演游戏的起源写起,一路写到完稿时(2004年年底)电脑角色扮演游戏再次陷入低谷的时期,跨越整个20世纪,特别详细地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十年中电脑角色扮演游戏的发展历程。全书按时间顺序讲述了“创世纪”、“巫术”、“魔法门”三大系列如何称霸一个时代,又如何逐渐泯灭;“金盒子”系列掀起怎样的电脑角色扮演游戏高潮;“上古卷轴”、“暗黑破坏神”、“辐射”在电脑角色扮演游戏困难时期的何等威风;“博德之门”、“异域镇魂曲”在世纪末引领的全新潮流。
书中对“龙与地下城之父”“不列颠之王”给予特别的独立篇幅进行介绍,亦对“博德之门”游戏中个性丰满的非玩家角色加以纪念,最后以崇敬之情为电脑角色扮演游戏历史上最具悲剧性的游戏小组“黑岛”撰写的小传作为全书结尾。
2024年2月23日 已读
看到那么早就有中国人原创的欧美游戏史,吃惊。正好也来了解下欧美的游戏童年是什么样子的。
2024年2月23日 评论 是!欧美 RPG 游戏史 - 花了七十大洋买了《上帝掷骰子・欧美角色扮演游戏史》,二〇〇六年出版,作者陈灼非常不一般,在二〇〇四年就已经玩上桌上角色扮演游戏了,即跑团。对科幻小说科幻电影奇幻小说和当代历史也如数家珍,甚至提及了 Lovecraft。书写的非常好,专有名词基本都有英文词列出来,应该是中国非常资深的元老级玩家了。有幸在豆瓣上关注了本尊,发现他还翻译了《火星救援》,现居悉尼。 前面部分简单介绍了角色扮演游戏,以及美国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流行的桌上角色扮演游戏。著名的龙与地下城果然受到魔戒的很大影响, 其中半身人角色应该源自霍比特人,之后波兰小说 The Witcher 系列和日本漫画《迷宫饭》也出现了半身人。 八十年代个人电脑和 PC 电子游戏开始兴起,欧美三大 RPG 也是这时期诞生的,即《创世纪》(Ultima),《Wizardry》(巫术),《Might & Magic》 (魔法门)。我特意在 Youtube 上看了它们的从八十年代到现在的 Evolution。发现八十年代的图形基本非常简单,文字占了很大的界面。九十年代则开始有了鲜艳的全彩界面,也和我最早的记忆《沙丘》《仙剑奇侠传》那样古典界面接轨了。新世纪初则开始三维化,比如魔兽争霸那样的模型,最终幻想七。十年代则是黑暗之魂和刺客信条那样成熟的三维游戏,独立游戏和手机游戏开始兴起。二十年代更加逼真精美,也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样子了。 顺便一提,Wizardry 最后一个 IP 突然出现了日式风格精灵萌妹。在 Might & Magic Evolution 视频里看到一九九八年的 The Mandate of Heaven,也是我作为小学生在网吧看成人玩的第一个魔法门游戏,现在发现里面角色挂彩时的特写很搞笑。 九十年代 CPRG 经历了低谷期,当时兴起了很多新类型游戏,比如 RTS 类《沙丘》,FPS 类《DOOM》。不过最主要的原因是 CRPG 守旧,没有充分利用技术发展寻求突破。 之后的历史我就不太感兴趣了,毕竟游戏都很老了,而且 IP 的转手比我想象的还要频繁。不过发现作者给《异域镇魂曲》和《博德之门》很高的评价。我也搞清楚了龙与地下城,被遗忘国度,龙枪编年史,冰风谷,博德之门,崔兹特之间的关系。再自己查了资料,确定玩博德之门不需要先读崔兹特小说,唯一要读的就是它自己的 Manual。 Written with StackEdit .
历史 电子游戏
噢,孩子们——千禧一代家庭史 豆瓣
作者: 王洪喆 2022 - 10
《噢,孩子们——千禧一代家庭史》选取二十多位北京大学本科生的家庭史作品,他们来自天南海北,祖、父辈或下南洋,或闯关东,或在东北的林场扎根,又或辗转全国各地。从不同的文本中,可以窥见时代洪流下的个人与家族命运。迁徙、成长、工作……既成的历史被记录、被回溯、被打捞,千禧一代笔下的20世纪,普通劳动阶层的生命历程与中国社会变迁相互交错,勾勒出一部“私家历史”。那些可言说和不可言说的故事,汇成了国家崛起的线性时间背后真正的重量。
家庭史有别于传统新闻写作,是融合了口述史访谈、自我民族志、档案研究、物质性材料和媒介史研究等多种理论和方法的跨学科工作。孩子们经由家庭史对传播理论的学习,不仅成就了社会科学视野下对“行动”和“仪式”的研讨,也再次叩问了大学精神的实质。
2024年2月1日 已读
购于上海书展;过去历史总是着墨于大事件和大人物身上,但透过大人物来掌握历史必然有局限,我们不能不关心底层的人,他们也是历史的一部分;这本书则是 History from the bottom 的成功典范,即在三年疫情间,一位北大老师组织千禧一代的课堂学生,各自采访各自的家庭,编撰成一部家庭史;其中最令我震撼的一篇则是「一家人的“闯关东”」,以平淡口吻轻描谈写全家所经历的抗日战争,长春围城,闯关东,共和国长子时代,林场生产,改革开放,中日建交,下岗潮,新冠疫情;从整本书的样本来看,几乎没有什么精英世代,祖辈真的普遍一穷二白,到了父母那一代才都积极认真读书,赶上了改革开放和高考恢复的好时候,最后千禧一代到同一个北大课堂上课,短短三代就经历了中国的极速现代化历程;学生祖辈的家庭出身其实非常多样,令我印象深刻的有新疆维吾尔族,汉中盘地赤脚医生,西康市民,马来西亚新客,延边异乡人,东北盲流,甘肃村民,波士顿华侨,南美青田人;中国这地方也是难得,能聚集这么多人参百态的样本们到同一个高等学府上课;快过年了,我也该打听打听自己的家庭史了。
历史
戰火中國1937-1952:流轉的勝利與悲劇,近代新中國的內爆與崛起 Goodreads
China at War: Triumph and Tragedy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China, 1937-1952
8.4 (11 个评分) 作者: Hans van de Ven 译者: 何啟仁 聯經 2020 - 11
這關鍵15年,成就了你我熟知的現代中國!
也許,沒有誰的國家是真的。
在建國神話的夢幻中,真相與謊言,都成了現實。
這是課本中最混亂、難以卒睹、令人放棄理解的一段歷史,
是一個政府走向潰敗、國家邁向分裂、人民必須受難,真相難辨的傷痛故事。
和平被有關民族間平等、擁有自決權利、民主和人權等偉大原則割裂。它無法產生希望,也無法形成和解,卻能夠滋養核戰和末日的恐懼。──方德萬
今日的中國,何以會是如此?到底是誰打贏了關鍵的戰爭?
隔海高唱的歷史,哪個才是真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型塑現代世界的關鍵,中國在其中的角色尤其難解。這段近代中國進程,由連串的錯誤、分裂、敗亡、注定受難的傷痛寫就。
《戰火中國》以全新視角,重新梳理這段令人慨歎,凝縮重要轉捩點與變化的歷史,且在大脈絡下特別穿插陳克文與齊邦媛的個人史,補足了大歷史角度忽略的老百姓生命軌跡。
過去西方學者認為中國在二戰無足輕重,但《戰火中國》作者方德萬指出,當眾人目光集中在歐洲戰場時,1937年至1952年中國正在打一場複雜的全面戰爭,不但要面對同時並存、相互拉扯的多股的外敵,還有同樣分裂並進的內憂。
新中國,就在這麼飄搖動蕩的土地上誕生。
要探究新中國真正的本質,必須盡力拋開抵抗外侮的英雄式主觀論述色彩,同時並論各派系在抗戰時期的作為、決策、成功與失敗,以及日本、蘇聯、美國、英國等勢力的政治考量與行動。《戰火中國》全書分為四部份:第一部「立國大業」論析蔣介石掌權至1937年中日開戰期間,圍繞其與國民黨的連串事件;第二部「歷史轉捩點」講述對日抗戰的時代精神轉變,分論日本、國民黨如何試圖取勝,以及中國共產黨的擴張;第三部「試煉」和第四部「新中國」,則檢視成為世界大戰一部分的抗日戰爭、日本戰敗後的中國內戰,以及在韓戰中逐漸浮現的冷戰面貌。
2023年12月19日 想读 https://twitter.com/wuyagege/status/1736836606496010281
历史
心殇 豆瓣
作者: 过客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3
中国首部关于伪满洲的长篇纪实性作品;
揭开伪满洲的神秘面纱,向你讲述一段尘封在历史深处的真实故事。
本书讲述了一个穷孩子赴伪满洲国读书时,历受日本奴化教育寒窗十载期间的亲身经历和见闻。
书中所叙都是真实历史,所有人物、背景,均为作者亲闻亲见和亲身经历。书中时间、空间和人物有连有断,由五部分组成:(一)小镇风情,苦涩童年;(二)童年的梦,伪满洲国内的罪恶;(三)日本正统教育,强行自幼奴化;(四)大和精神已潜移默化;(五)伪满洲末年乱世。
本书生动地记录了作者青少年时期在伪满洲所经历、所见闻的真实往事,或震撼人心,或令人扼腕,或触目惊心,或引人深思,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启发性。
2023年11月28日 想读 中国写的满洲国纪实性文学;可能关于满洲国的资料太少了,但我不是很想看充满中国官方叙事色彩的书。
历史 文学
1942—1945:我的上海沦陷生活 豆瓣
作者: 颜滨 著 / 采金 整理 人民出版社 2015 - 6
1942年上海全面沦陷后,一个普通市民,十九岁五金店店员的日记,真实再现了抗战时期日伪统治下普通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情景。小店员的日记,记载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详尽自然,生动活泼,真情流露,喜怒哀乐尽在其中,将七十多年前沦陷区最底层老百姓,特别是作者本人以及与作者关系密切的十几个青年人的工作、学习、娱乐、恋爱、社交等生活状况,真实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让我们好似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了也触摸到了这段历史,丰富了我们的感觉和视觉。这部书,信息量巨大,是难得的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具有很高的直接史料的价值,是想研究和了解那段历史者所必须参考的。这也是一部励志书,作者一生的奋斗,曲折多舛的命运,令我们感叹不已。
2023年11月28日 想读 以前好奇过战时状态下知识分子的生活,《南渡北归》就切中这主题;现在又发现这个普通人在殖民生活的珍贵样本。
历史
Story of the Titanic Goodreads
DK Children 2012 - 2
The true 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famous ship is retold in this beautiful book with stunning visuals and a gripping narrative.<br /><br />One fateful night in 1912 the so-called Ship of Dreams turned into a nightmare in the Atlantic Ocean after hitting an iceberg and sinking on its maiden voyage.

<br /><br />The tragedy of the Titanic is shown in dramatic original illustrations by award-winning artist Steve Noon. This luxurious liner still has the power to capture public imagination more than any other vessel in history and more than a century later. From being built and setting sail to sinking fast and saving lives, the Titanic is explored and explained in fascinating detail with intricate cutaway scenes and cross-sections. 

<br /><br />Meet the captain, crew, and passenger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who lost their lives or survived the sinking. Discover exactly what happened on the disastrous voyage, the reasons why Titanic sank, and what lessons were learned for the future. Watch the drama unfold as ordinary people became unsung heroes and the supposedly unsinkable ship became an underwater wreck.

<br /><br />Whether you’re a history buff or simply seeking help for a school project, this is the ultimate tribute to Titanic.
2023年10月8日 已读
购于上海书展,DK 出品;收获不是很大,印象深刻的也就只有一些了:煤工和音乐家一直工作到最后,跟船一起沉了;遇难者的记录不是很清晰,Caption Smith 的目击记录就有好几个;美国为此成立了 International Ice Patrol,到今天还在运作。
DK 历史
世界历史地图集 豆瓣
8.5 (13 个评分) 作者: 张芝联 刘学荣 主编 / 杨立文 李文瑾 副主编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2 - 4
《世界历史地图集》是以反映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政区疆域为主的综合性参考地图集。编图的目的是为大专院校师生、中学教师、世界史和外事工作者及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提供一本学习和研究世界历史的工具书。参加编绘这部地图集工作的同仁,都是在大学长期从事世界历史教学的学者,他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感需要一部能配合大专院校世界历史教学、具有中国特色、简明适用的世界历史地图集。
我国自古就有“左图右史”的传统。如果我们能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度人们的活动纳入地图,并对照中国的历史事件,就能使我们获得比较全面、准确的地域概念,从而加深我们对世界历史的具体理解。
2023年9月5日 已读
购于上海书展,精装本,封面材质很独特;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翻了一边,几乎没有吸收,还不知道能不能当工具书用;后来发现 Youtube 上有很多基于地图形式的战争解说,比如 Eastory 讲的 Second Sino-Japanese War,比死板且美工丑陋的这书强多了。
历史 地图
极简中国史 豆瓣
作者: 马勇 海峡书局 2023 - 3
📜 由外观内,凭古说今 📜
👀 以大视角回望“三代”至清末 👀
📜 穿越历史变动不居的表层,重新解读史实之间深处的缝隙 📜
👀 厘清中华文明发展的脉络与关键 👀
==编辑推荐==
📕以大视角回望“三代”至清末,破除“正统”崇拜,纠正历史“常识”的偏颇之处。
“华夏正统”是很长时间内中国历史研究的“政治正确”。而从大历史角度来讲,不论是夏商周,还是宋辽金西夏,乃至蒙古、明、后金,这些长期并存的共时政权间的互动共同构成了今天中华文明的历史。同样的,与周边、世界其他文明的互动也都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只有以平等的角度去理解这一文明互动过程,我们才能对自身的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
📕探究中国历史长时演进的逻辑,庖丁解牛,点明中国历史发展之关键。
不拘泥于繁杂的历史细节,而是抓取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脉络,提纲挈领地剖析中华文明历史的传承与转折的关键,在短时间内对中国历史形成整体性、框架性的认识与理解。
📕以解读“历史转折”为己任,尝试为处于第三次历史大转折中的我们勘定坐标、寻找未来。
在当下变动的时代,以他者为镜,以历史为鉴,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拨开迷雾,借历史智慧,消解迷茫与不安。
==名人推荐==
🙋‍♂️以他者看自我,从当下见古人,借片断成系统,用大笔写小书,马勇先生的《极简中国史》别开生面,值得一读。
——易中天
🙋‍♂️马勇先生以研究近代史知名,其实他在经学、史学、中西文化等等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后人类已经参赞世道人心,而我国是大事未尽、我国史大事未央,读《极简中国史》这样一部有所致意、有所托付的作品,一定能让人有所会心,有所起兴。
——余世存
🙋‍♂️马勇先生的这本《极简中国史》,立足全球视角,回望中国历史,强调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与他者的交往与融合。不仅用简明清晰的语言将中国数千年历史娓娓道来,更进一步帮助读者建立历史学习框架、重置观察历史的视角。虽为小书却颇有滋味,值得品读。
——张宏杰
==内容简介==
✍在传统的史学研究中,我们习惯“以我为主”,将“中原”文化放在历史研究的中心,缺乏与同时期周边乃至世界范围历史对比的视角,忽略“外部”文化对“内部”王朝的影响。
✍本书高屋建瓴地以全球化史观重构中国历史叙事,用“横向共时”的视角观察中国历史的演进,简明扼要、深入浅出讲述从上古至清末的中国历史,帮助我们理解跨越王朝更迭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长时段演变与其内在逻辑。
2023年9月4日 已读
购于上海书展,两天读完;没有达到《极简欧洲史》那样以简单的历史规律概括全部的高度,收获不是没有,但也不大;最大的突破是摆脱了传统的汉人政权正统观,不再把元朝以及地方割据政权视为负面事物,而是认可其为中国疆域上的历史,比如元朝并不是中原的那个王朝,而是横跨欧陆的大帝国,国际贸易其实也挺发达,马可・波罗到底有没有到过杭州有争议,但作者断言他到过元朝帝国,他所闻的杭州应该也是通过元朝帝国内部交通传播的;中国历史上大概有一半时间多个王朝并存,是常态,而且这种地方割据也未必是坏事,毕竟彼此交互或竞争可以加速彼此的进化,我估计战争在欧洲的工业革命是不可忽略的催化剂;此外作者提出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也在历史上非常重要,上古时代大禹靠禅让制,周天子靠封建制,秦汉以及之后的王朝靠郡县制,元朝进一步补充了行省制度,不过这些都无法避免地方做大以及王朝的灭亡。
历史
奥本海默 (2023) 豆瓣 维基数据 Eggplant.place IMDb TMDB
Oppenheimer
8.0 (1137 个评分) 导演: 克里斯托弗·诺兰 演员: 基利安·墨菲 / 艾米莉·布朗特
其它标题: 오펜하이머 / オッペンハイマー
随着战争阴云笼罩世界上空,各国紧锣密鼓抓紧军事竞赛。为了抢占先机,美国陆军中将莱斯利·格罗夫斯(马特·达蒙 Matt Damon 饰)找到量子力学与核物理学领域的扛鼎人物罗伯特·奥本海默(基里安·墨菲 Cillian Murphy 饰),力荐其担任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以及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总负责人。经过两年争分夺秒的研发,硕大的蘑菇云终于在荒原的上空腾起,也宣告着绞肉机一般的二战即将落下帷幕。奥本海默有如将火种带到人间的普罗米修斯,可是对人性的参悟和对未来的担忧迫使他走向与政府相悖的道路。更可悲的是,凡人钟情的物欲也将一世天才裹挟至炼狱之中,永世燃烧……
2023年8月30日 看过
演活了奥本海默的一段历史,好看;虽说诺兰说不需要预习什么,但人物太多真分不清谁是谁;费曼和肯尼迪倒是刷了一把存在感。
历史
人间杭州 豆瓣
作者: 吴晓波 2022 - 1
《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书写的是杭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或者说,更像作者吴晓波对这座城市的私人记忆。
从5000年前良渚文明的诞生,到“肮脏、繁乱又生生不息”的运河带来财富,从“天真正直”的白居易力排众议、兴建白堤,到“自诩为前世杭州人”的苏东坡为杭州和西湖写下450多首诗词,从胡雪岩的败局之夜,到90年代以宗庆后、冯根生为代表的善贾者的复活。在书写的过程中,作者一直试图捕捉杭州的“城市性格”,它最底层的文化基因是什么,又是如何在历史的层叠历练下形成为今日的面貌。
跟随作者的讲述,我们发现这座城市从来没有出过深刻的哲学家、苦难的诗人甚至悲剧性的小说家,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用“浮诞”来形容它。它不够废墟化,没有悲壮的屠城史。“偏安”是它的宿命,也戏剧性地构成为城市的个性。这是一座没有拒绝型人格的城市,它被美景包围,并一直沦陷于此。对于这座城市,以及曾经或正在生活于此的人们,如果有唯一一个哲学意义上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好好地活着?
书中收录了220多张作者亲自甄选的历代照片与画作,是吴晓波所有作品中用图最多的一部,它们构成了文字之外的另一条叙述线。
这部作品也是吴晓波迄今为止最个人化、投入最多私人情感的作品。每一个历史片段的呈现,对每一个出场人物的描写,处处透露着作者的观点、态度、喜好与情感。用吴晓波自己的话来说:“我在这里居住了四十年,它塑造了我,也给予了我一次叙述的机会……写这一本书,如同我当年开那家书店,仍是一件可爱而不会有什么着落的事情。我把它当成一个念想,你把它当成一个人对城市的私人记忆就好了。”
2023年8月26日 已读
好像是在良渚博物馆买的,总觉得吴晓波这名字很熟悉,后来发现是大败局这畅销书的作者;突然,我是活了五千年的精杭(;对于不熟悉杭州的外地人,确实非常好的杭州游玩指南,历史积淀也有了。
历史 地域文化
超时空西湖 豆瓣
作者: 远方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20 - 7
一本彻底颠覆以往的西湖文化论述著作。从第一章第一页开始,就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观察思考角度。在作者的分析之下,西湖超越了它城市景观的身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最诗意的体现。
2023年5月31日 已读
封面和 Foundation 系列一样美感十足,击中我的灵魂深处,超——时——空——西——湖——;实际上主题可以说主要是西湖史,附带对西湖十景的介绍,可是换成「超时空西湖」这书名,就一下就变得高大上起来,装帧和平面设计也充满了现代美感,这书让我爱不释手;西湖符合黄金比例分割之美;西湖可谓杭州的重量级 IP,我从小到大去过西湖不下十次了,但一直很奇怪为什么没有完整的西湖十景游历过,现在发现原来西湖十景有南宋和清朝之分,且时境变迁,基本都毁于战火,变得支离破碎;南宋西湖十景的真谛原来就是整体性,而非局部景观,于是给读者提供了一种真正欣赏西湖的方式;感觉现代杭州市可以直接用现代材料重现三谭印月并令其成为新一代文化产物。
历史 地域文化
不一樣的中國史 5 豆瓣
作者: 楊照 遠流 2020 - 7
以歸零、新解的思維,扭轉你過去所讀的歷史印象
一套重新理解臺灣、理解中國、理解世界的書──
王莽的新朝有兩項第一,未經流血衝突改朝之平順,與前王朝斷裂之巨大,都在中國朝代史上排名首位。新朝到底怪在哪裡,又進行了哪些天翻地覆的大改造?
東漢承繼西漢再起,表面上帝國運作模式一致,骨子裡卻與西漢有著根本差異。東漢皇后的角色與作用,顯示東漢的統治結構變成了「大姓共治」,皇權空洞化之下,如何一步步演變為外戚、宦官、士族的大亂鬥?
重視人才等級,是這個時代最主要的特色。「清議」是士族的精神武器、人物的品評說詞;章句之學沒落後,士人轉而追求浮華詭奇的「游談」;再到講究規矩、著意表演的「清談」,何以成為貴族社會維繫內部團結的重要形式?
漢末亂局,黃巾賊、五斗米道是在什麼樣的人心氛圍中崛起?三國的故事為何如此深入人心?而來自封閉親族組織的「門第」,又如何一躍成為社會真正的重心?
【突破看點】
◆漢代人怎麼生活?窺看他們的食衣住行
◆《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三國演義》特色剖析
◆儒學轉玄學的關鍵《論衡》,為何一點都「不衡」?
◆抽絲剝繭「身分決定一切」的時代特徵
◆重新認識根本的、原始的佛教
2023年5月2日 已读
西汉东汉斗争发生于皇室,宦官,外戚之间,只不过中间西汉衰落,王莽获得了实权,但迷信「天人感应」的他改革得乱七八糟,又被打倒了,东汉期间皇权有名无实,外戚的势力更大,大姓共治,地主升格为世家,吞并土地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甚至卖官起来,最后地方暴乱,黄巾军崛起,五胡乱华,东汉灭亡;中国文明重心南移的起点是东汉;东汉阶层流动停滞,读书人即士族发起清议即口水攻击;汉代继承了秦朝的二十爵制;地主吞并土地,促进了大型水利工程的产生;汉代的食衣住行一章;失传的堂间建筑;三国是人才杰出的大乱斗时代,和日本战国时代差不多,所以三国演义很火;真正的三国鼎立期其实很短暂;皇室按姓传承的观念也在这个时代建立起来,刘备就靠这个获得合法性;曹操靠屯田制恢复了土地和人的关系,获得了秩序,有名正言顺的实力;佛教也在东汉末传入中国,佛教思想很有意思,根本佛教本来就不承认神明的存在,重思辨,根本目的是为了减少世人的苦痛。
不一样的中国史 历史
不一樣的中國史 4 豆瓣
作者: 楊照 遠流 2020 - 5
「中國史」是「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要回答臺灣怎麼來的,不能不理解中國歷史。
以歸零、新解的思維,扭轉你過去所讀的歷史印象
一套重新理解臺灣、理解中國、理解世界的書──
【本冊簡介】
漢初的朝政主流是「無為」,擺脫封建糾纏,對治過度動員,同時嚴苛的秦律仍在。直到武帝朝,漢代才變身為嚴密運作、權力束攏的大帝國。設中朝、養酷吏、迷封禪、頒輪臺詔……,盡顯武帝的豪邁與哀愁。
西漢盛世的特點,就是昂揚、誇耀的時代氣氛,一種挑戰極限、對外擴張的浪漫精神。漢賦的華美誇張堪為代表,那是文字上的巨大奇觀,同時透露什麼樣的帝國矛盾?漢朝與匈奴的對峙征伐中,司馬遷為何將李廣視為最重要的「人物」?《史記》裡,司馬遷通書以「太史公」自稱,又是何其動魄的、以歷史來彰顯深刻人間道理的使命!
回到思想現場,西漢最特殊之處就是對經書的強烈信仰。今文經的開放現實、古文經的返本主義,讖的曖昧預言、緯的自由荒謬;儒家也變成被百家滲透的複合體,董仲舒援引陰陽五行,創造「天人感應」新意識形態,利用「天」約束皇帝,也讓孔子變成活生生的怪物?
什麼是帝國的宿命?當皇帝愈來愈孤獨,身邊注定圍繞著精神扭曲的人,加上朝廷的聚斂機制、民間的土地兼併,中央集權產生的因果連動,終讓西漢成為第一個被這種宿命結構搞垮的王朝。
【突破看點】
◆重新認識《史記》,尋索「太史公」三字深意
◆重新認識「漢賦」,想像力的特技表演
◆重新認識《鹽鐵論》,政治鬥爭的現場傳真
◆重新認識王莽,偽詐下的真實復古決心
2023年5月2日 已读
Micro-history,History from the bottom,History of everyday life,年鉴学派;涉及 History of everyday life 的孔府档案,笔记小说,历史大宝库;刘邦由诸侯推举出来当皇帝,后来刘邦打诸侯;与民休息的黄老之治无为,实际上却是保留亲制,做点减法;汉朝的首要考量是不要重复秦朝的灭亡,无为之治,七十年来一直缓慢地巩固帝制,留下了高度评价的「文景之治」;汉武帝动起来了!击溃皇太后的权力,改变黄老之治,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术其实掺入了很多流派,比如阴阳家;汉武帝开启中国帝王政治上的年号传统;中朝崛起,丞相地位徒降;皇帝权力更加集中化;刺史制;博士制度;察举,征召;权力集中起来了,却害得汉武帝心理健康变得糟糕,他就亲手杀了妻子和儿子,后来又发了罪己诏;汉朝的最大外交主题是匈奴,打来打去,政治婚姻结来结去;李将军列传;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太史公」司马迁如此忍辱负重!;汉赋;王莽上台了,又下台了。
不一样的中国史 历史